就战斗机而言,除了发动机,俄罗斯的苏35还能给我们提供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43:12


最近坛子内说的最多的就是苏35了,但就本坛的通行说法,天朝已经一日千里了,无论在战斗机的气动外形,隐身设计,还是机载系统方面都将俄罗斯甩在后面,那么苏35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天朝引进的呢?
纯政治因素?还是打击Isis?
美国之音11月17日报道,俄罗斯最大的俄罗斯石油企业《罗斯石油公司》,第三季度收到了中国支付的购买俄罗斯石油的预付款约972.6亿人民币,这对于正在叙利亚打击伊斯兰国急需资金的俄罗斯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因此苏-35的出口对俄罗斯而言,也是划算的交易。首先,这改善了苏-35计划的盈利能力,也确保了在阿穆尔共青城的企业有长久的工作。与此同时,发生在2014年底的卢布贬值也使出口更加有利可图;其次,像中国这么大和有影响力的国家购买飞机,也有利于俄罗斯战斗机在其他市场的推广。



台军专业解读俄罗斯Su-35BM及第五代战机技术
来源:军事论坛  2009年12月09日 15:07     阅读(490)    |    回复(2)
提要

Su-27系列战机发展过程中,在在可见各种见识独到、眼光长远的决策,如在基本型Su-27S的开发过程中,便是考虑未来的改良空间,因此从苏霍本人到西蒙诺夫这两任总设计师,都主张应用许多当时还在实验阶段的新技术。当基本型大致完成试飞且还没定型时,苏霍设计局就开始将原型机加装前翼进行研究(T-10-24),成为Su-33、Su-35的气动力设计基础。Su-35任务上与Su-27同为空优、拦截,另外也有对地攻击能力,与Su-27算是直系关系,而不像Su-30MK、Su-33、Su-34那种平行发展的旁系飞机。

发展史

一、需求

1980年代初期,Su-27S才刚问世,苏霍设计局就开始了大改Su-27的构想--也就是后来的Su-27M计划,要将Su-27改为先进的多用途飞机。这除了基于对多用途的需求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首先,Su-27S的N-001雷达与F-15A的AN/APG-63相比没有多少优势,而美国已经着手改良其处理器及后续的F-15C,这将使得Su-27不能如期望般达到F-15的1.1倍战力。再者,美国于1976年提出先进中程空对空飞弹(AMRAAM)计划,也就是后来的AIM-120A,苏联经过情报分析,认为必须有类似的武器才能与之对抗[1]。苏霍设计局期望较晚问世的Su-27能达对手的1.1倍[2],因此上述预测是相当不得了的事,故当时就着手进行Su-27M计划,及〝苏联的AMRAAM〞,RVV-AE主动雷达导引飞弹,时间大约是1981年。

到1983年,Su-27M的目标设定出炉:他必须超越F-15及F-16的改良型,且必须为多用途、全天候、能打击贴地飞行物如巡弋飞弹等[3][4]。他将装备新的RLSU-27雷达系统,机载主被动电子反制系统,新的座舱接口、导航系统等,能发射主动雷达导引空对空飞弹及对面精确攻击武器。1983年12月29日,苏联军方批准Su-27M计划。在苏霍设计局总设计师米哈伊尔西蒙诺夫(Mikhail Simonov)的监督下,由米哈伊尔波戈项(Mikhail Pogosyan)领导的设计团队于焉展开Su-27M的概念设计。此一阶段完成于1985年。

相关的实验机翱翔于1980年代,有的甚至在概念设计阶段就开始建造,这些实验机来自Su-27与Su-27UB的原型机,例如实验前翼的T-10-24(改良自Su-27,1985年试飞),测试飞控系统的T-10U-2(改良自Su-27UB)等。

二、原型机

1987年,Su-27M首架原型机T-10M-1(701号)出厂,这是共青城飞机制造厂(KnAAPO)改良自一架生于1986年的Su-27S而来,1988年6月28日在首席试飞员(欧列格卓伊)Oleg Tsoy 驾驭下首飞。1989年1月18日,T-10M-2(702号)首飞,他也是改良自Su-27S的。此外,705、706、707号原型机也是改自Su-27S的,用于试验射控系统、飞控系统等设备。在结构上,这些飞机与Su-27S的不同在于前机身、前翼、尾杆。而中段机身、垂尾、鼻轮都与Su-27S同。其中706号于1992年2月在明斯克会议上连同其它军用机展示予独联体国防官员及叶尔钦总统以争取经费,获叶尔钦特别拨款建造10架原型机。701号于1990年代末期功成身退,送进莫尼洛空军博物馆永久展示。[5]

除了701、702、705、706、707之外的原型机都是新造的。第一架全新生产的Su-27M原型机是T-10M-3(703号),于1992年4月1日首飞,也是KnAAPO造的。他的规格基本上与量产型同。同年9月,他搭配热影像红外线及雷射标定荚舱参加法茵堡航展,同时更名为Su-35。

1993到1994年,708到710号相继出厂,为Su-35的预量产机。1995年完成了711号与712号,用作新型航电、座舱界面等试验机。其中711号被装上N-011M相控阵雷达、AL-37FU向量推力发动机、以及许多法国航电设备参与阿拉伯联合大公国新世代战机竞标案,这就是名Su-37MR(或简称Su-37,MR表多用途)。Su-37于1996年4月2日由佛罗洛夫首飞,7月31日于格洛莫夫试飞院首度公开。

711号机的AL-37FU于2000年达使用寿限,被以基本型AL-31F取代,由于飞控系统已经很进步的关系,因此虽无向量推力但仍可执行许多超机动动作、无限制飞行等等。这架飞机于2002年底坠毁。[6]

712号机原用于试验新的机载系统与座舱接口。后来曾投入Su-30MKI的雷达与引擎试验工作。

三、生产,服役,与后续发展

12架原型机有部分提供给俄罗斯空军试用。1996年KnAAPO交付3架量产机给俄罗斯空军,编号86、87、88[7]。虽然数目不多,但这三架飞机让空军研究单位有使用高性能多用途战机的经验,对先进战术研究必有帮助。此外,试验结果也发现,让这种单座机执行双座机的轰炸任务仍有困难,其中最主要的困难是飞行员不知要用什么武器,Su-27SM开始就增强了飞机选择武器的能力,期能减少飞行员负担。

这三架飞机连同703与712号原型机于2003年7月起交付〝勇士〞特技表演队[8]。

按照俄国空军新的规划,在第五代战机与Su-27SM、Su-30MK等4+代战机之间将由Su-35的大改型过渡[9]。这种大改型称为Su-35BM,将装备一些Su-47前掠翼战机上的技术、AL-41F-1系列发动机等等,预计于2005~2006年服役。

性能剖析

Su-35除了用三翼面设计带来绝佳的气动力性能外,真正的重点在航电设备,提升自动化、计算机化、人性化、指管通情(C3I)能力等,与同时期欧美开发中之新世代战机之航电设计理念雷同。大幅提升航电性能的结果是重量增加,必须有其它改良才能避免机动性、加速性、航程的下降。因此除了以前翼提升操控性外,还装备更大推力的发动机,此外,主翼与垂尾内的油箱也予以增大,油箱总容积达13,000公升,因而可达到近4,000km的无外援航程。故Su-35不论在机动性、加速性、结构效益、航电性能各方面都全面优于Su-27S,而不像其它改型如Su-30般有取有舍。根据苏霍设计局的评估,Su-37空战能力为Su-27S的10倍多[10]。

一、外型、结构改动与机动力的提升

1.Su-35之外型整体而言非常简洁,大部分天线、传感器都改为隐藏式。主空速管由机首移至原来副空速管处(座舱两侧),副空速管移至雷达罩后方。

2.702到710号的机背上都有一个明显的球形物体,此系MAK红外线飞弹警告荚舱。

3.机首增长增厚,以安装更大的雷达及更多航电设备,侧面看去因而下倾的比Su-27还厉害。若不算Su-27S的空速管,则Su-35增长近1m,主要就是来自机首的增长。

4.光电探测器移至风挡右侧,左侧则安装可伸缩空中加油管,光电球侧移一方面是为了多出空间安装加油管,另一方面也因让飞行员有了更好的视野。座舱两侧装有可收纳的夜间加油照明灯。

5.垂直尾翼加大,以得到更好的偏航稳定性能。此外垂尾及其方向舵的形状也略为改变,在垂尾顶端,由Su-27的下切改成平直,是Su-35的重要识别特征。

6.尾刺加粗,并将阻力伞由尾刺末端移至上方,使末端可以容纳后视雷达及较多航电设备。

7.三翼面布局、无攻角限制、全权数位飞控。将原来的翼前缘延伸增大,并在其侧加装可分别操纵的前翼,其前缘后掠角53.5度,翼展6.43m,面积3平方米,偏转角+3.5到-51.5度,由LERX内的液压装置驱动。这个设计相当于在前段增加翼面积,加上前翼产生的涡流及优异的高攻角控制能力,提升了总升力、同时使升力中心前移,使得飞机更为灵巧,且转弯时阻力更低;更强的涡流流经翼根使得该处升力增加,因此在相同于Su-27的总升力条件下,翼根负荷较低,这意味着同样的结构强度能忍受更高的G值,再加上Su-35的结构亦强于Su-27S,故正常操作极限比基本型多约1G(达9.5至10G),是第一种公布正常极限达10G的战机[11];更强的涡流也能提升各翼面之效率,例如其高能涡流到末端正好流经水平尾翼,如此可增加平尾的控制力。

前翼设计是大幅提升Su-35运动性能的两大关键之一(另一大关键是飞控系统)。上述众多优点最主要来自前翼涡流延缓失速的作用,该作用提高了失速攻角,也就是使升力系数达极大值的攻角提高;另外其前翼紧临主翼,与主翼产生近耦合效应故增大了升力系数曲线斜率(即同攻角时升力系数提高了),两种效应共同提高Su-35的升力性能。可用攻角提高对指向性亦有帮助,而升力性能提高则相当于减少升力负荷,使得Su-35更容易使用高过载,或是可在更广的条件范围内使用高过载。不管翼前缘延伸(LERX)还是三角翼,都是藉由涡流延缓失速的作用达成上述优势的,一般而言Su-35这种三翼面布局的高攻角性能优于LERX布局而逊于三角翼(注意这只是一般而言,不是定则,还与其它设计有关,详见飞行性能讨论)。此外,目前已经知道飞机高攻角时掉进螺旋与高攻角时机首两边涡流的不对偁性有关[12],只要从调整机首涡流下手就能增强高攻角稳定性并提升可用攻角,甚至解除螺旋等等。只要有适当的飞控指令,前翼便能提供这项服务。

苏霍设计局早在1977年就开始动前翼的脑筋,当时总设计师西蒙诺夫就开始与苏联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TsAGI)研究为Su-27加装前翼的可行性[13]。当时一方面是为了解决T-10因航电超重导致成为气动力稳定飞机的

最近坛子内说的最多的就是苏35了,但就本坛的通行说法,天朝已经一日千里了,无论在战斗机的气动外形,隐身设计,还是机载系统方面都将俄罗斯甩在后面,那么苏35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天朝引进的呢?
纯政治因素?还是打击Isis?
美国之音11月17日报道,俄罗斯最大的俄罗斯石油企业《罗斯石油公司》,第三季度收到了中国支付的购买俄罗斯石油的预付款约972.6亿人民币,这对于正在叙利亚打击伊斯兰国急需资金的俄罗斯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因此苏-35的出口对俄罗斯而言,也是划算的交易。首先,这改善了苏-35计划的盈利能力,也确保了在阿穆尔共青城的企业有长久的工作。与此同时,发生在2014年底的卢布贬值也使出口更加有利可图;其次,像中国这么大和有影响力的国家购买飞机,也有利于俄罗斯战斗机在其他市场的推广。



台军专业解读俄罗斯Su-35BM及第五代战机技术
来源:军事论坛  2009年12月09日 15:07     阅读(490)    |    回复(2)
提要

Su-27系列战机发展过程中,在在可见各种见识独到、眼光长远的决策,如在基本型Su-27S的开发过程中,便是考虑未来的改良空间,因此从苏霍本人到西蒙诺夫这两任总设计师,都主张应用许多当时还在实验阶段的新技术。当基本型大致完成试飞且还没定型时,苏霍设计局就开始将原型机加装前翼进行研究(T-10-24),成为Su-33、Su-35的气动力设计基础。Su-35任务上与Su-27同为空优、拦截,另外也有对地攻击能力,与Su-27算是直系关系,而不像Su-30MK、Su-33、Su-34那种平行发展的旁系飞机。

发展史

一、需求

1980年代初期,Su-27S才刚问世,苏霍设计局就开始了大改Su-27的构想--也就是后来的Su-27M计划,要将Su-27改为先进的多用途飞机。这除了基于对多用途的需求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首先,Su-27S的N-001雷达与F-15A的AN/APG-63相比没有多少优势,而美国已经着手改良其处理器及后续的F-15C,这将使得Su-27不能如期望般达到F-15的1.1倍战力。再者,美国于1976年提出先进中程空对空飞弹(AMRAAM)计划,也就是后来的AIM-120A,苏联经过情报分析,认为必须有类似的武器才能与之对抗[1]。苏霍设计局期望较晚问世的Su-27能达对手的1.1倍[2],因此上述预测是相当不得了的事,故当时就着手进行Su-27M计划,及〝苏联的AMRAAM〞,RVV-AE主动雷达导引飞弹,时间大约是1981年。

到1983年,Su-27M的目标设定出炉:他必须超越F-15及F-16的改良型,且必须为多用途、全天候、能打击贴地飞行物如巡弋飞弹等[3][4]。他将装备新的RLSU-27雷达系统,机载主被动电子反制系统,新的座舱接口、导航系统等,能发射主动雷达导引空对空飞弹及对面精确攻击武器。1983年12月29日,苏联军方批准Su-27M计划。在苏霍设计局总设计师米哈伊尔西蒙诺夫(Mikhail Simonov)的监督下,由米哈伊尔波戈项(Mikhail Pogosyan)领导的设计团队于焉展开Su-27M的概念设计。此一阶段完成于1985年。

相关的实验机翱翔于1980年代,有的甚至在概念设计阶段就开始建造,这些实验机来自Su-27与Su-27UB的原型机,例如实验前翼的T-10-24(改良自Su-27,1985年试飞),测试飞控系统的T-10U-2(改良自Su-27UB)等。

二、原型机

1987年,Su-27M首架原型机T-10M-1(701号)出厂,这是共青城飞机制造厂(KnAAPO)改良自一架生于1986年的Su-27S而来,1988年6月28日在首席试飞员(欧列格卓伊)Oleg Tsoy 驾驭下首飞。1989年1月18日,T-10M-2(702号)首飞,他也是改良自Su-27S的。此外,705、706、707号原型机也是改自Su-27S的,用于试验射控系统、飞控系统等设备。在结构上,这些飞机与Su-27S的不同在于前机身、前翼、尾杆。而中段机身、垂尾、鼻轮都与Su-27S同。其中706号于1992年2月在明斯克会议上连同其它军用机展示予独联体国防官员及叶尔钦总统以争取经费,获叶尔钦特别拨款建造10架原型机。701号于1990年代末期功成身退,送进莫尼洛空军博物馆永久展示。[5]

除了701、702、705、706、707之外的原型机都是新造的。第一架全新生产的Su-27M原型机是T-10M-3(703号),于1992年4月1日首飞,也是KnAAPO造的。他的规格基本上与量产型同。同年9月,他搭配热影像红外线及雷射标定荚舱参加法茵堡航展,同时更名为Su-35。

1993到1994年,708到710号相继出厂,为Su-35的预量产机。1995年完成了711号与712号,用作新型航电、座舱界面等试验机。其中711号被装上N-011M相控阵雷达、AL-37FU向量推力发动机、以及许多法国航电设备参与阿拉伯联合大公国新世代战机竞标案,这就是名Su-37MR(或简称Su-37,MR表多用途)。Su-37于1996年4月2日由佛罗洛夫首飞,7月31日于格洛莫夫试飞院首度公开。

711号机的AL-37FU于2000年达使用寿限,被以基本型AL-31F取代,由于飞控系统已经很进步的关系,因此虽无向量推力但仍可执行许多超机动动作、无限制飞行等等。这架飞机于2002年底坠毁。[6]

712号机原用于试验新的机载系统与座舱接口。后来曾投入Su-30MKI的雷达与引擎试验工作。

三、生产,服役,与后续发展

12架原型机有部分提供给俄罗斯空军试用。1996年KnAAPO交付3架量产机给俄罗斯空军,编号86、87、88[7]。虽然数目不多,但这三架飞机让空军研究单位有使用高性能多用途战机的经验,对先进战术研究必有帮助。此外,试验结果也发现,让这种单座机执行双座机的轰炸任务仍有困难,其中最主要的困难是飞行员不知要用什么武器,Su-27SM开始就增强了飞机选择武器的能力,期能减少飞行员负担。

这三架飞机连同703与712号原型机于2003年7月起交付〝勇士〞特技表演队[8]。

按照俄国空军新的规划,在第五代战机与Su-27SM、Su-30MK等4+代战机之间将由Su-35的大改型过渡[9]。这种大改型称为Su-35BM,将装备一些Su-47前掠翼战机上的技术、AL-41F-1系列发动机等等,预计于2005~2006年服役。

性能剖析

Su-35除了用三翼面设计带来绝佳的气动力性能外,真正的重点在航电设备,提升自动化、计算机化、人性化、指管通情(C3I)能力等,与同时期欧美开发中之新世代战机之航电设计理念雷同。大幅提升航电性能的结果是重量增加,必须有其它改良才能避免机动性、加速性、航程的下降。因此除了以前翼提升操控性外,还装备更大推力的发动机,此外,主翼与垂尾内的油箱也予以增大,油箱总容积达13,000公升,因而可达到近4,000km的无外援航程。故Su-35不论在机动性、加速性、结构效益、航电性能各方面都全面优于Su-27S,而不像其它改型如Su-30般有取有舍。根据苏霍设计局的评估,Su-37空战能力为Su-27S的10倍多[10]。

一、外型、结构改动与机动力的提升

1.Su-35之外型整体而言非常简洁,大部分天线、传感器都改为隐藏式。主空速管由机首移至原来副空速管处(座舱两侧),副空速管移至雷达罩后方。

2.702到710号的机背上都有一个明显的球形物体,此系MAK红外线飞弹警告荚舱。

3.机首增长增厚,以安装更大的雷达及更多航电设备,侧面看去因而下倾的比Su-27还厉害。若不算Su-27S的空速管,则Su-35增长近1m,主要就是来自机首的增长。

4.光电探测器移至风挡右侧,左侧则安装可伸缩空中加油管,光电球侧移一方面是为了多出空间安装加油管,另一方面也因让飞行员有了更好的视野。座舱两侧装有可收纳的夜间加油照明灯。

5.垂直尾翼加大,以得到更好的偏航稳定性能。此外垂尾及其方向舵的形状也略为改变,在垂尾顶端,由Su-27的下切改成平直,是Su-35的重要识别特征。

6.尾刺加粗,并将阻力伞由尾刺末端移至上方,使末端可以容纳后视雷达及较多航电设备。

7.三翼面布局、无攻角限制、全权数位飞控。将原来的翼前缘延伸增大,并在其侧加装可分别操纵的前翼,其前缘后掠角53.5度,翼展6.43m,面积3平方米,偏转角+3.5到-51.5度,由LERX内的液压装置驱动。这个设计相当于在前段增加翼面积,加上前翼产生的涡流及优异的高攻角控制能力,提升了总升力、同时使升力中心前移,使得飞机更为灵巧,且转弯时阻力更低;更强的涡流流经翼根使得该处升力增加,因此在相同于Su-27的总升力条件下,翼根负荷较低,这意味着同样的结构强度能忍受更高的G值,再加上Su-35的结构亦强于Su-27S,故正常操作极限比基本型多约1G(达9.5至10G),是第一种公布正常极限达10G的战机[11];更强的涡流也能提升各翼面之效率,例如其高能涡流到末端正好流经水平尾翼,如此可增加平尾的控制力。

前翼设计是大幅提升Su-35运动性能的两大关键之一(另一大关键是飞控系统)。上述众多优点最主要来自前翼涡流延缓失速的作用,该作用提高了失速攻角,也就是使升力系数达极大值的攻角提高;另外其前翼紧临主翼,与主翼产生近耦合效应故增大了升力系数曲线斜率(即同攻角时升力系数提高了),两种效应共同提高Su-35的升力性能。可用攻角提高对指向性亦有帮助,而升力性能提高则相当于减少升力负荷,使得Su-35更容易使用高过载,或是可在更广的条件范围内使用高过载。不管翼前缘延伸(LERX)还是三角翼,都是藉由涡流延缓失速的作用达成上述优势的,一般而言Su-35这种三翼面布局的高攻角性能优于LERX布局而逊于三角翼(注意这只是一般而言,不是定则,还与其它设计有关,详见飞行性能讨论)。此外,目前已经知道飞机高攻角时掉进螺旋与高攻角时机首两边涡流的不对偁性有关[12],只要从调整机首涡流下手就能增强高攻角稳定性并提升可用攻角,甚至解除螺旋等等。只要有适当的飞控指令,前翼便能提供这项服务。

苏霍设计局早在1977年就开始动前翼的脑筋,当时总设计师西蒙诺夫就开始与苏联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TsAGI)研究为Su-27加装前翼的可行性[13]。当时一方面是为了解决T-10因航电超重导致成为气动力稳定飞机的


新的气动布局提升了亚音速至超音速的性能,Su-35在0.9马赫时之升力系数约为Su-27的1.3倍;1.6马赫时约为1.7倍[16];穿音速区之最大过载值亦由Su-27S的7G提升至8~9G[17]。除了气动布局的进步带来〝先天的气动力优势〞外,Su-35也用了四余度数位式三维线传飞控系统,比起Su-27只能控制俯仰的模拟式二维线控,能提供更好的飞控质量。正常情况下攻角限制由Su-27的29度提升到35度[18],与早期EF-2000、Rafale等同级。必要时,飞行员可将攻角限制器关掉(关掉攻角限制后飞控系统仍在工作,这与基本型不同),发挥无攻角限制性能。Su-35的所有动作都能在线传飞控系统的控制下进行,至少到110度攻角都是可控的(而Su-27S在此时则必须切换至〝直接操纵〞模式,也就等于关掉飞控系统)。因此Su-35能更轻易的作出高难度动作,如眼镜蛇、勾拳等,不像Su-27一样只有少数技术高超的〝特技级〞飞行员才能跳空中芭蕾。

1996年,换装AL-37FU向量推力发动机的Su-35,即一度改称Su-37的711号机在法茵堡航展公开,凭借向量推力,做了更多超常规动作,如几乎零半径、零掉高的垂直方向上360度翻转,命名为〝佛罗洛夫大法轮〞的动作;垂直上升,以向量推力维持在最高点数秒,然后再改出的〝钟摆〞;将攻角拉到约120度的〝超级眼镜蛇〞,以及许多未命名动作还有很可能带来空战方式改变的〝失速后运动能力〞等等[19]。

完全电控飞行、无攻角限制,使得不必是金字塔顶端的飞行员也能充分发挥Su-35的飞行性能。早期许多评论都表示,Su-27系列的特技动作只有在无外挂情形下才能作。事后证明这是错的,1994年法因堡航展中,一架Su-30MK的12个挂点满载共7,000kg武器进行一样的飞行表演,包括尾冲等。这是西蒙诺夫知道那种负面评论后,为证明Su-27系列的性能,而做的〝公开实验〞,Su-35也曾在法因堡航展满载空战备进行表演[20]。此外,新的射控系统使Su-35在作各项动作之过程中也能发射飞弹[21],这使得Su-35的机动力更具有实用价值。

 结构方面,没有机首空速管的Su-35全长22.2m,比Su-27S的21.935m长,且前机身更〝厚〞以容纳更多航电设备,加上外挂重量须达8,000kg,因此不论航电重量还是结构重量都增加了(其中航电设备就比Su-27S的多了约1,500kg[22]),为尽可能减少重量的增加,Su-35使用较多复合材料与新型铝锂合金。空重约18,400kg,为维持应有的加速性,发动机推力增大了,也导致耗油量增加,若油量不设法增加,航程就要下降。为此Su-35部分结构重新设计并增加油箱,使航程、载油系数等参数仍与Su-27S相当甚至更好。其中油箱增加于主翼与垂尾:主翼厚弦比(相对厚度)增加,机翼油箱容量增至1,990公升、垂尾内增加360公升油箱,总储油量达13,000公升(约10,250kg),载油系数0.36甚至大于Su-27S的0.34(载油系数:最大载油量/不带武器起飞重量),结构效益比Su-27S高。无外援航程与Su-27S也在伯仲之间,约4,000km上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Su-35的重量并没有增加〞。

鼻轮以620x180mm双轮取代原来的680x260mm单轮,使较基本型重的Su-35仍能在野战跑道起降。

二、动力系统

Su-35强化了航电系统及武器筹载能力,机体也放大,空重增至18,400kg,必须配备推力更大的发动机。计划之初预计装备起飞推力13,000kg的AL-31F改型。后来使用AL-35F,AL-35F增加了发动机进气口直径以增加进气量,并增加涡轮入口温度提升了发动机的推力,内部构造也稍作改良,最大军用推力8,500kg,最大后燃推力约14,000kg。后来又在AL-35F的基础上增加后燃器推力,使得最大军用推力仍为8,500kg而最大推力增至14,500kg,此即AL-35FM。Su-37则使用加装向量喷嘴的AL-35FM,又称作AL-37FU[23]。

AL-35FM含4级风扇、9级高压压气机、单级高压及单级低压涡轮,涡轮进口温度1,700K+A最大军用推力8,500kg,最大后燃推力14,500kg,最小巡航耗油率约0.68~0.7kg/kgfr+F最大推力耗油率大于1.96kg/kgfr,推重比8.7,重量约1,600kg[24],喷嘴活动部件寿命250小时(制动机构以钛取代钢后可达500hr[25])。向量推力喷嘴为圆型截面的轴对称式,能上下偏转15度,偏转速率为每秒30度,由液压系统驱动(量产型改用燃油系统驱动)。其喷嘴之外型与基本型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圆筒状的敛散喷嘴。向量推力控制、发动机控制与飞控系统整合在一起,飞控系统可以根据飞行条件自动控制喷嘴方向。除了自动控制,Su-37之飞行员也可以用手动控制之,在飞行员左手边有个按键控制版,可以用按键的方式控制向量推力,然此系实验用途,在后来的Su-30MKI上,向量控制已全由飞控系统包办。加装向量推力后发动机增重100kg左右(量产型增重70kg[26])。除了推力增大以及向量推力外,更高度的模块化以及易维修性也是本发动机的改良重点之一。AL-35F原定由〝礼炮〞(Salyut)工厂生产,分析为AL-31F-4(注1)。

AL-37FU在留里卡设计局内又称为AL-31FP,与后来Su-30MKI的AL-31FP同名,但推力级数却不同(后者为12,500kg)[27],查询有关资料时要注意此点以免混淆。

三、航电系统

Su-35的航电整合理念非常先进,用上了第五代战机所需的信息综合、通讯、专家系统、人性化接口等。

1.综合信息系统等先进概念(参考数据[28][29])

探测、导航、通讯、飞行等次系统以中央计算机为中心构成综合信息源。这些次系统将所得给予中央计算机,中央计算机整合出优化数据后以适当方式示予飞行员,还能给予飞行员建议。Su-35是第一种集综合信息系统、专家系统于一身的侧卫战机,似乎也是世界上第一种。

这里说的〝综合信息系统〞是以所谓〝开放式航电设计概念〞设计的。每个次系统都有一个数字计算机,各计算机又藉由一个中央计算机连结,互通有无,截长补短。与理想的第五代战机如1.42,F-22这种由一部计算机处理所有信息这种〝共点式〞连结相比,Su-35的〝网状式〞连结的整合能力未必较差,但在后勤维护及升级便利性方面仍居劣势,也不利于减重。但其优点在于可用较差的计算机分工以完成预设的使命,不像共点式必须仰赖超级计算机。Su-35的综合信息系统整合了探测、武器控制、导航、飞行、通讯等系统之信息。

专家接口就是将专家意见变成机上软件,使飞机相当于随机搭载一名专家。理想的专家系统要在整合复杂信息之余,显示飞行员所要的信息而不是全部显示,帮助飞行员掌握状况,另外还要给予飞行员建议。Su-35的飞行员能藉由显示器旁的按钮设定自己喜好的信息显示方式,而当Su-35发生故障时,专家系统透过屏幕处置清单及语音指示飞行员如何除错或是后续动作。

除了信息综合与专家座舱外,Su-35的TKS-2-27加密通讯系统内的数据链能与僚机进行宽带通信,使得僚机信息成为自己可用信息的一部分,例如飞机可完全不开雷达,仅使用僚机的射控数据而以数据链引导飞弹攻击目标。这种数据链是新世代战机必备的。但欧美三代半或四代机如F-16 Block60、幻象2000-5/9的宽带数据链只做到8机,虽然不知道Su-35能连几架,但其后的Su-30MKK、Su-27SM用的TKS-2系统可连结16架[30]。

稍早的飞机出了一趟任务后往往要经历复杂的检修工作,为了排除此不便,出现了自我检测系统,这样一来只要在飞机回来后从航电系统下载自我检测信息,就能知道飞机的状况,大幅简化后勤劳动强度。Su-35的综合信息系统能纪录全机状况及故障位置,由地勤的外插模块便可下载。不确定Su-35是否有类似Su-30MKK上的AIST-30数据分析系统,该系统分为空中及地面部分,具有类似F-22所拥有的机上状况遥测等功能。

2.射控系统

射控系统可由自己附属的探测系统及由通讯系统(数据链)取得的数据共同决定目标位置。在自有的探测系统方面,由前后各一的雷达主动取得目标,也由可定位的雷达警告器(RWR)被动探测目标,包括定出方位及根据数据库找寻目标型号、性能等。也可用机首的光电探测器以及环场热探测器进行被动(红外线)探测。综合雷达、雷达警告器、红外线探测器之数据可得较精确的目标数据。例如在红外线探测器作用范围内,他的测方位精度是最高的,因此能以他的方位数据加上雷达的测距数据综合成较精确的目标坐标。

(1)雷达系统(参考数据[31][32][33][34])

雷达系统是整个射控系统的中心,包括由NIIP设计的RLSU-27前视雷达以及NIIR的N-012后视雷达。

RLSU-27(N-011)机械扫描雷达为NIIP全新研制的雷达,于1992年装机测试,较Su-27S所用的RLPK-27(N-001)先进一个世代。采用更多Soyuz〝联盟〞实验型雷达的技术。装有多模式宽带道发射机;低噪音UHF放大器;可再程序化数字信号处理器;数字计算机等。在探测距离、打击目标数量、识别能力、抗干扰能力、视野等方面均远优于N-001。

N-011机械天线口径960mm,视野+-85度,总重约500kg,发射机尖峰功率8kW,平均功率2kW,对大型目标(如运输机)的探测距离400km,对RCS=3平方米目标迎击探测距离140km,追击65km。原设计为同时追踪20个

新的气动布局提升了亚音速至超音速的性能,Su-35在0.9马赫时之升力系数约为Su-27的1.3倍;1.6马赫时约为1.7倍[16];穿音速区之最大过载值亦由Su-27S的7G提升至8~9G[17]。除了气动布局的进步带来〝先天的气动力优势〞外,Su-35也用了四余度数位式三维线传飞控系统,比起Su-27只能控制俯仰的模拟式二维线控,能提供更好的飞控质量。正常情况下攻角限制由Su-27的29度提升到35度[18],与早期EF-2000、Rafale等同级。必要时,飞行员可将攻角限制器关掉(关掉攻角限制后飞控系统仍在工作,这与基本型不同),发挥无攻角限制性能。Su-35的所有动作都能在线传飞控系统的控制下进行,至少到110度攻角都是可控的(而Su-27S在此时则必须切换至〝直接操纵〞模式,也就等于关掉飞控系统)。因此Su-35能更轻易的作出高难度动作,如眼镜蛇、勾拳等,不像Su-27一样只有少数技术高超的〝特技级〞飞行员才能跳空中芭蕾。

1996年,换装AL-37FU向量推力发动机的Su-35,即一度改称Su-37的711号机在法茵堡航展公开,凭借向量推力,做了更多超常规动作,如几乎零半径、零掉高的垂直方向上360度翻转,命名为〝佛罗洛夫大法轮〞的动作;垂直上升,以向量推力维持在最高点数秒,然后再改出的〝钟摆〞;将攻角拉到约120度的〝超级眼镜蛇〞,以及许多未命名动作还有很可能带来空战方式改变的〝失速后运动能力〞等等[19]。

完全电控飞行、无攻角限制,使得不必是金字塔顶端的飞行员也能充分发挥Su-35的飞行性能。早期许多评论都表示,Su-27系列的特技动作只有在无外挂情形下才能作。事后证明这是错的,1994年法因堡航展中,一架Su-30MK的12个挂点满载共7,000kg武器进行一样的飞行表演,包括尾冲等。这是西蒙诺夫知道那种负面评论后,为证明Su-27系列的性能,而做的〝公开实验〞,Su-35也曾在法因堡航展满载空战备进行表演[20]。此外,新的射控系统使Su-35在作各项动作之过程中也能发射飞弹[21],这使得Su-35的机动力更具有实用价值。

 结构方面,没有机首空速管的Su-35全长22.2m,比Su-27S的21.935m长,且前机身更〝厚〞以容纳更多航电设备,加上外挂重量须达8,000kg,因此不论航电重量还是结构重量都增加了(其中航电设备就比Su-27S的多了约1,500kg[22]),为尽可能减少重量的增加,Su-35使用较多复合材料与新型铝锂合金。空重约18,400kg,为维持应有的加速性,发动机推力增大了,也导致耗油量增加,若油量不设法增加,航程就要下降。为此Su-35部分结构重新设计并增加油箱,使航程、载油系数等参数仍与Su-27S相当甚至更好。其中油箱增加于主翼与垂尾:主翼厚弦比(相对厚度)增加,机翼油箱容量增至1,990公升、垂尾内增加360公升油箱,总储油量达13,000公升(约10,250kg),载油系数0.36甚至大于Su-27S的0.34(载油系数:最大载油量/不带武器起飞重量),结构效益比Su-27S高。无外援航程与Su-27S也在伯仲之间,约4,000km上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Su-35的重量并没有增加〞。

鼻轮以620x180mm双轮取代原来的680x260mm单轮,使较基本型重的Su-35仍能在野战跑道起降。

二、动力系统

Su-35强化了航电系统及武器筹载能力,机体也放大,空重增至18,400kg,必须配备推力更大的发动机。计划之初预计装备起飞推力13,000kg的AL-31F改型。后来使用AL-35F,AL-35F增加了发动机进气口直径以增加进气量,并增加涡轮入口温度提升了发动机的推力,内部构造也稍作改良,最大军用推力8,500kg,最大后燃推力约14,000kg。后来又在AL-35F的基础上增加后燃器推力,使得最大军用推力仍为8,500kg而最大推力增至14,500kg,此即AL-35FM。Su-37则使用加装向量喷嘴的AL-35FM,又称作AL-37FU[23]。

AL-35FM含4级风扇、9级高压压气机、单级高压及单级低压涡轮,涡轮进口温度1,700K+A最大军用推力8,500kg,最大后燃推力14,500kg,最小巡航耗油率约0.68~0.7kg/kgfr+F最大推力耗油率大于1.96kg/kgfr,推重比8.7,重量约1,600kg[24],喷嘴活动部件寿命250小时(制动机构以钛取代钢后可达500hr[25])。向量推力喷嘴为圆型截面的轴对称式,能上下偏转15度,偏转速率为每秒30度,由液压系统驱动(量产型改用燃油系统驱动)。其喷嘴之外型与基本型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圆筒状的敛散喷嘴。向量推力控制、发动机控制与飞控系统整合在一起,飞控系统可以根据飞行条件自动控制喷嘴方向。除了自动控制,Su-37之飞行员也可以用手动控制之,在飞行员左手边有个按键控制版,可以用按键的方式控制向量推力,然此系实验用途,在后来的Su-30MKI上,向量控制已全由飞控系统包办。加装向量推力后发动机增重100kg左右(量产型增重70kg[26])。除了推力增大以及向量推力外,更高度的模块化以及易维修性也是本发动机的改良重点之一。AL-35F原定由〝礼炮〞(Salyut)工厂生产,分析为AL-31F-4(注1)。

AL-37FU在留里卡设计局内又称为AL-31FP,与后来Su-30MKI的AL-31FP同名,但推力级数却不同(后者为12,500kg)[27],查询有关资料时要注意此点以免混淆。

三、航电系统

Su-35的航电整合理念非常先进,用上了第五代战机所需的信息综合、通讯、专家系统、人性化接口等。

1.综合信息系统等先进概念(参考数据[28][29])

探测、导航、通讯、飞行等次系统以中央计算机为中心构成综合信息源。这些次系统将所得给予中央计算机,中央计算机整合出优化数据后以适当方式示予飞行员,还能给予飞行员建议。Su-35是第一种集综合信息系统、专家系统于一身的侧卫战机,似乎也是世界上第一种。

这里说的〝综合信息系统〞是以所谓〝开放式航电设计概念〞设计的。每个次系统都有一个数字计算机,各计算机又藉由一个中央计算机连结,互通有无,截长补短。与理想的第五代战机如1.42,F-22这种由一部计算机处理所有信息这种〝共点式〞连结相比,Su-35的〝网状式〞连结的整合能力未必较差,但在后勤维护及升级便利性方面仍居劣势,也不利于减重。但其优点在于可用较差的计算机分工以完成预设的使命,不像共点式必须仰赖超级计算机。Su-35的综合信息系统整合了探测、武器控制、导航、飞行、通讯等系统之信息。

专家接口就是将专家意见变成机上软件,使飞机相当于随机搭载一名专家。理想的专家系统要在整合复杂信息之余,显示飞行员所要的信息而不是全部显示,帮助飞行员掌握状况,另外还要给予飞行员建议。Su-35的飞行员能藉由显示器旁的按钮设定自己喜好的信息显示方式,而当Su-35发生故障时,专家系统透过屏幕处置清单及语音指示飞行员如何除错或是后续动作。

除了信息综合与专家座舱外,Su-35的TKS-2-27加密通讯系统内的数据链能与僚机进行宽带通信,使得僚机信息成为自己可用信息的一部分,例如飞机可完全不开雷达,仅使用僚机的射控数据而以数据链引导飞弹攻击目标。这种数据链是新世代战机必备的。但欧美三代半或四代机如F-16 Block60、幻象2000-5/9的宽带数据链只做到8机,虽然不知道Su-35能连几架,但其后的Su-30MKK、Su-27SM用的TKS-2系统可连结16架[30]。

稍早的飞机出了一趟任务后往往要经历复杂的检修工作,为了排除此不便,出现了自我检测系统,这样一来只要在飞机回来后从航电系统下载自我检测信息,就能知道飞机的状况,大幅简化后勤劳动强度。Su-35的综合信息系统能纪录全机状况及故障位置,由地勤的外插模块便可下载。不确定Su-35是否有类似Su-30MKK上的AIST-30数据分析系统,该系统分为空中及地面部分,具有类似F-22所拥有的机上状况遥测等功能。

2.射控系统

射控系统可由自己附属的探测系统及由通讯系统(数据链)取得的数据共同决定目标位置。在自有的探测系统方面,由前后各一的雷达主动取得目标,也由可定位的雷达警告器(RWR)被动探测目标,包括定出方位及根据数据库找寻目标型号、性能等。也可用机首的光电探测器以及环场热探测器进行被动(红外线)探测。综合雷达、雷达警告器、红外线探测器之数据可得较精确的目标数据。例如在红外线探测器作用范围内,他的测方位精度是最高的,因此能以他的方位数据加上雷达的测距数据综合成较精确的目标坐标。

(1)雷达系统(参考数据[31][32][33][34])

雷达系统是整个射控系统的中心,包括由NIIP设计的RLSU-27前视雷达以及NIIR的N-012后视雷达。

RLSU-27(N-011)机械扫描雷达为NIIP全新研制的雷达,于1992年装机测试,较Su-27S所用的RLPK-27(N-001)先进一个世代。采用更多Soyuz〝联盟〞实验型雷达的技术。装有多模式宽带道发射机;低噪音UHF放大器;可再程序化数字信号处理器;数字计算机等。在探测距离、打击目标数量、识别能力、抗干扰能力、视野等方面均远优于N-001。

N-011机械天线口径960mm,视野+-85度,总重约500kg,发射机尖峰功率8kW,平均功率2kW,对大型目标(如运输机)的探测距离400km,对RCS=3平方米目标迎击探测距离140km,追击65km。原设计为同时追踪20个
2014年11月份,中国最大航展珠海航展如期举行,俄罗斯携带了最新“苏-35”战机参与此次盛会。“苏-35”的精彩表演征服在场观展的中国民众。而中国军方和政府高官也对“苏-35”产生兴趣。当年11月12日,中国空军司令员马晓天参观俄罗斯苏霍伊站台并观看了“苏-35”模型;一名中国空军少将还坐进“苏-35”驾驶舱并与俄方人员交流。最具看点的则是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亲自登上“苏-35”。至此,舆论普遍认为,中俄“苏-35”谈判前景一片光明。而此前纠结的购买数量也得到解决,中国将至少购买24架“苏-35”。   然而,珠海航展过后,有媒体就传出俄罗斯在谈判设置障碍,主要集中于战机标准等技术细节上。报道并未透露具体细节,但表示中国希望根据自身需要作出某些特别“调整”,而俄方则安排如下:开始提供标准飞机,后单独同苏霍伊签署合同对技术进行修改。此外,就在这一当口,印度横插一脚,俄媒称俄印将在“苏-35”的基础上研制一款超级“苏-35”。    苏35战斗机   经历上述变局后,中俄“苏-35”谈判前景变得并不明朗。俄罗斯联邦军事技术合作局局长亚历山大?福明在2015年3月27日表示,中俄“苏-35”谈判协议尚未签署。而此次消息人士的爆料反映出中俄“苏-35”谈判可能已经解决大部分技术难题,主要障碍则集中于军售价格:俄罗斯漫天要价,中国则坚决反对。    苏35战斗机   那么俄罗斯为何要漫天要价呢?赚取利润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因为俄罗斯自苏联解体以来,一直实施被媒体称为的“小白鼠战略”。俄罗斯借帮助印度研制“塔尔瓦”护卫舰,完成了现代化且具备隐身功能战舰的设计和建造,并使其服役;印度并不满意的苏-30MKI使得俄罗斯借此完善了新式战斗机的设计;故障频出的印度航母“维克拉玛蒂亚”则使得俄罗斯重新获得航母改装经验和设计制造能力。而一向精明的中国人显然不愿意当做小白鼠,毕竟对已经成功开发出“歼-20”、“歼-31”隐身机,设计建造052D驱逐舰,以及改造“瓦良格”的中国来说,进口苏-35只是需要其中诸如发动机等技术,而类似火控、气动外形、总线通信等技术,中国已经相当熟稔。因而中国没必要投入大量资金帮助俄罗斯升级自身技术。   而对俄罗斯而言,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俄军工企业的自我升级能力恐怕会受到极大影响,甚至会迟滞俄罗斯空军未来的换装计划,近日俄罗斯高官称将缩减T-50隐身战机采购数量便是一例。而随着人力、物力、财力的不断投入,以及产业不断升级,中国需要俄罗斯的技术将会越来越少。此时俄方再次拿价格要挟中国,实在是短视之举。
不好好反醒,还要出来吹,领先只存在于Hkc心理。
Su-35的整体评价

一、飞行性能

Su-27系列优异的飞行性能多年来以被许多理论分析及飞行表演证实为当代飞机第一把交椅,拥有前翼及更先进飞控的Su-35自是青出于蓝。唯欧美四代战机F-22、EF-2000、Rafale问世后动摇其地位。依据Su-35与EF-2000、Rafale之气动外型可概略掌握其气动特性差距之趋势,经整理得如下结论[44][45]。

1.瞬间机动能力方面:

(1)在某个临界攻角(这个临界攻角大于Su-35的失速攻角而小于EF-2000、Rafale者)以下Su-35过载性能较优,此攻角以上则刚好相反。

(2)承上,就传统空战飞行方式而言,虽然Su-35的过载性能可能较好,但是指向性能可能逊于鸭式布局的EF-2000与Rafale。近距空战时,高指向性是最致命的飞行性能,因此在近战武器性能相当的前提下(例如Rafale+MICA对上Su-35+R-73或是大家都只用机炮),EF-2000与Rafale有胜过Su-35的可能。

2.持续机动性能方面:

(1)1G直线飞行时,Su-35在低次音速升阻比应较高,高次音速升阻比可能低于EF-2000、Rafale。

(2)高过载时,因诱导阻力权重大为提高,次音速阻力几乎取决于诱导阻力,因此Su-35机动时升阻比应较高。

(3)低超音速阶段(刚超过1.3马赫时),三角翼的超音速低阻优势尚不明显,且此时诱导、寄生阻力比重仍大,因此1G直飞与高过载时之气动效率比较仍可沿用前两项结论。音速提高则越来越有利于三角翼。

(4)考虑推力之影响后,Su-35的可调进气道效率较高,在1.5~1.8马赫以上开始进气道占推力之比重大为提高,这将弥补Su-35高超音速气动效率的劣势(相对于三角翼)。

(5)同样的,在了解Su-35与EF-2000等的升阻比差异后,仍须考虑推重比方能更精确判定能量机动性:采传统飞行方式时,Su-35指向性应逊于推重比(约1.2)同级之对手如Rafale,而持续机动能力与过载性能应优于Rafale。Su-35可由过失速机动改善前者。即考虑过失速机动后,Su-35的整体空战机动能力应优于Rafale。而与推重比较大之对手如EF-2000(约1.4)相比Su-35指向性应较差,过载性能应该相当,而持续机动能力则难以判定。Su-35可由过失速机动改善前者。

因此Su-35之飞行性能与F-22以外之欧美新世代战机相比仍属上乘,理论上拥有上流的持续机动能力,并可藉过失速机动能力来弥补传统布局在指向性方面的先天劣势。唯推重比较低(空战推重比约1.2,F-22、EF-2000则在1.4以上)及缺乏超音速巡航性能需仰赖新引擎改良。整体而言应仅有F-22和EF-2000在其之上。

二、航电

Su-35拥有五代战机水平的通讯系统,如战管、战机间数据链功能等。其实俄系战机本来就很重视管制,也许是担心飞行员训练不如人或是基于历史上的练兵习惯,Su-27S甚至更早的Su-15竟可让管制人员透过数据链遥控!Su-35除了保持这点外,还多了与僚机间的数据链,因而能由某些Su-35引路,让其它无线电缄默的僚机进行偷袭,因此Su-35是相当重视团队的,而不是〝一对一很强,可是集体就不行〞的〝英雄主义〞式战机。除了上述〝攻击性的SA〞之外,面对威胁时,Su-35的雷达警告、红外线警告装置、电战系统的有效性(之所以说有效,是因为他的讯息来源多,且有低虚警率、什么飞弹都能发现的红外线警告器)及与通信系统、座舱接口的高度整合也使飞行员能掌握战场情况及反制威胁。

1.良好的状况意识(SA)与Su-27S相比:

(1)掌握信息的空间范围更广:Su-35的雷达与光电系统探测距离均高出Su-27S甚多,因此仅靠自身的探测系统便能掌握更广泛空域的信息。此外考虑僚机间宽带数据链的作用,每架Su-35能掌握的空域其实更广。

(2)信息更有效:Su-35的每一项探测系统均有较Su-27S更多操作模式,能对目标与威胁进行更精确的分类,均达西方三代半水平。例如较多模式的雷达使Su-35能同时进行远距探测与近距数据更新等,N-011波形种类达12种,与欧美三代半雷达相当;SPO-32雷达警告器能识别更多种辐射源(128种,Su-27S的只有6种)、更多种敌方操作模式、并且有更多识别模式,均达西方三代半等级。

(3)信息更容易掌握:拜综合信息系统与专家接口之赐,飞行员得到的信息是整理过的〝信息〞而不是杂乱的〝数据〞,因此能真正〝享受〞先进航电系统而不是苦于应付它们。

2.探测隐形飞机

目前不确定Su-35早期使用的N-011机械雷达是否具有探测F-22、SR-71等隐形飞机的能力,但52Sh却极可能在40km以上(中空、正常天候)发现以超音速巡航迎面而来的F-22,对SR-71的探测距离应该更长,这点就凌驾其它战机。

温度越高的物体的热辐射强度-红外波长曲线完全在低温物体之上,也就是说高温物体在任一波段的红外线强度都高于低温物体。F-22、SR-71巡航速度都高于F-15,这意味着表皮热辐射也都比F-15强,所以可估计52Sh对F-22、SR-71的迎击探测距离达40km以上(虽然F-22拥有表皮降温措施,但从其将表皮材料换为钛合金来看,其巡航时表皮温度仍不会低于F-15)。此外,由于SR-71可能没有在隐藏尾焰热讯号上下多少功夫(例如采传统喷嘴),且推力特大,因此52Sh对其的追击探测距离应可超过100km。至于F-22由于采用扁平喷嘴且在燃料上下工夫,所以这里无法预测52Sh对F-22的追击探测距离。

这种潜力的意义并不是说Su-35可以与F-22平起平坐。F-22约可在300km以上发现Su-35,因此相较之下Su-35发现F-22的能力可说是毫无用处,顶多增加一点逃命时间。这种潜力的意义在于:Su-35可以借着降低自己的雷达反射截面积来缩短F-22发现它的距离,搭配了适当的战术后,仍有机会在数十公里处对F-22发动攻击。除了Su-35与EF-2000、Rafale等有探热仪的机种外,绝大多数战机不管RCS如何降低,终究只能在视距内取得攻击F-22的机会。

3.生命力更顽强

在Su-27S的讨论文已提过Su-27S的航电系统有多顽强,即使在足以瘫痪其雷达的强电磁干扰环境下其射控能力也未必被破坏。Su-35比Su-27S更为顽强,他更不容易被干扰,而且即使雷达失效,也仍具备相当程度的超视距战力:

(1)Su-35的N-011雷达更不容易被干扰:例如N-011能产生更多种波形,使得能干扰N-001的电战手段未必能干扰N-011。

(2)除非敌方连Su-35的通讯系统都能瘫痪,否则即使雷达失效,仍可藉僚机的数据链得到射控数据,对飞弹作数据链导引(Su-27S虽也有战机间数据链,但其信息仅能用于增强状况意识而无法用于射控)。

(3)光电系统作用距离更长:52Sh追热仪对采最大军推的F-15迎面探测距离便达40km,已超过视距。只要雷达的测距功能仍在,就能发动视距外攻击。即使雷达完全失效,其雷射测距仪操作距离达15km,亦较Su-27S强得多。

一言以蔽之,若说Su-27S是能确保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的视距内战力,则Su-35就是在同样条件下确保中近程战力。

三、不足

如同俄系武器的〝传统〞,就设计特色分析,Su-35应该是很好的〝武器〞,但不尽然是优秀的科技产品。例如其RLSU-27雷达重达550kg,性能却不比欧美轻战机雷达优秀多少。因此分析Su-35与Su-27一样仍是以增重为代价换取所需的航电性能,再仰赖引擎与气动力技术补偿增重造成之害处。只不过Su-27的超重航电只换到〝堪用〞的航电性能,而Su-35则换到可与对手在各方面较劲的性能。

精确对面打击方面,与美制LANTIRN同级的光电导引荚舱Sapson-E到2003年都还没整合完成,到Su-30MKK-2或Su-35BM才列入标准配备,足见Su-35在精打武器系统上仍不完备,90年代时是透过与法国合作来补偿的。另外,根据俄空军研究院对3架Su-35的测试结果,发现Su-35的飞行员在精确打击任务时仍显吃力。后来的多用途型如Su-30MK、Su-35UB等皆采双座设计,事实上即便是美国在当时都难以用电子科技取代多用途战机的另一名飞行员。可见Su-35在多用途方面并没有改得很成功。

以21世纪初期眼光观之,Su-35严重缺乏隐形性能是一大缺陷。21世纪初期战机的RCS大致在0.1平方米以下,Su-35则约15平方米,匿踪性能上的极大差距将大幅抵销Su-35之优异性。
四、结语

Su-27S是苏联在大方向上追赶欧美航天技术的作品,在机械性能(机体结构、外型、引擎等)方面几乎已全面赶上甚至超越欧美,但在航电方面除了某些功能如探测距离、拦截距离、抗干扰等赶上外,局部性能难与美国同期飞机(F-15A)比拟,此外,当Su-27S开始服役时,美国已开始装备F-15C等更新锐战机,因此尽管计算机计算出Su-27S整体超越F-15A,但倘若发生战争,苏联空军似乎仍没什么技术优势。

Su-35的航电系统则在各个层面均赶上美三代半水平,甚至率先引入信息整合系统与专家接口等美四代水平,或许说它介于美规三代半与四代水平会更贴切些。按照苏联时期的计划,Su-35大约在1995年前后投产,当时已服役的飞机均非其对手,这意味着欧美必然会因此加快新战机或改型战机的服役进度,而原本也预计同期投产的欧洲四代机就当时的技术条件而言亦无法完全压制之。因此或许可以说,倘若苏联没有解体,那么约自1995年开始苏联空军便拥有技术上的优势或是说至少与欧美齐头直至F-22服役为止,这种现象在Su-27S服役时尚不存在。

然而记载于史册的事实表明上述情境并未发生。事实上仅有3架Su-35于1996年拨交战术研究中心,无法构成战斗力。而威胁的减少也就导致欧美新型战机装备进度一延再延甚至不时面临断头风险。欧洲四代机装备时程因而较原计划顺延5~10年,其上设备当然有充分的时间优化、甚至增添新功能等等。由于欧洲四代机机械性能本来就与Su-35互有千秋,航电性能一开始也不分轩轾,因此在航电系统优化后,整体而言性能当然应优于多年不改的Su-35。

因此,已服役的Su-35整体而言已不如目前的欧洲四代机应该为真,但那主要是那段〝一停一进〞的年代所致,而非所谓〝设计概念老旧〞之故。除了美制F-22与F-35外,目前所有战机的设计概念基本上都是一样的,而Su-35又是其中设计得最好的之一,它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配备了已用于Su-30MK、Su-27SM、Su-33UB的航电系统以及新的引擎后,Su-35将再次超越Rafale而追上甚至超越EF-2000。这种改型飞机已经开始建造,那就是预计2006年问世的Su-35BM。

军事专栏作家 杨政卫

杨政卫先生,笔名杨可夫斯基为尖端科技专栏作家

注1 Salyut厂于1990年代末期开始准备量产AL-31F-4,最大推力14,000kg级。由推力级与量产时间分析,此应为AL-35F或AL-35FM之量产型。

注2 仅有Su-35及Su-34的某些原型机于上方装有明显的MAK球形传感器,Su-35的711号机、Su-34量产型、Su-30MK等均无此明显设备,但Su-30MK、Su-34上据称仍有感热式飞弹来袭警告器。分析改为分散布置,如光电球前方的小型三角柱状物。俄式飞弹来袭警告器不若欧美系统般容易识别,欧美感热装置外都有特殊涂层,故可根据其特殊色泽加以辨识,然Su-35、Su-34上的MAK感热球却漆上飞机迷彩,若非事先知情,实难以判断其为光电感测装置。
2.射控系统

射控系统可由自己附属的探测系统及由通讯系统(数据链)取得的数据共同决定目标位置。在自有的探测系统方面,由前后各一的雷达主动取得目标,也由可定位的雷达警告器(RWR)被动探测目标,包括定出方位及根据数据库找寻目标型号、性能等。也可用机首的光电探测器以及环场热探测器进行被动(红外线)探测。综合雷达、雷达警告器、红外线探测器之数据可得较精确的目标数据。例如在红外线探测器作用范围内,他的测方位精度是最高的,因此能以他的方位数据加上雷达的测距数据综合成较精确的目标坐标。

(1)雷达系统(参考数据[31][32][33][34])

雷达系统是整个射控系统的中心,包括由NIIP设计的RLSU-27前视雷达以及NIIR的N-012后视雷达。

RLSU-27(N-011)机械扫描雷达为NIIP全新研制的雷达,于1992年装机测试,较Su-27S所用的RLPK-27(N-001)先进一个世代。采用更多Soyuz〝联盟〞实验型雷达的技术。装有多模式宽带道发射机;低噪音UHF放大器;可再程序化数字信号处理器;数字计算机等。在探测距离、打击目标数量、识别能力、抗干扰能力、视野等方面均远优于N-001。

N-011机械天线口径960mm,视野+-85度,总重约500kg,发射机尖峰功率8kW,平均功率2kW,对大型目标(如运输机)的探测距离400km,对RCS=3平方米目标迎击探测距离140km,追击65km。原设计为同时追踪20个目标并打击8个,但实际测试仅办到追13打4,可再进一步提升为追15打6。无法达到追20打8的原因是受机械扫描的制约,之后的N-011M采用电子扫描后便达到追20打8的理想。

采对面模式时,N-011最大对面探测距离200km,具地形测绘、追地飞行等功能。

NIIP认为机械扫描雷达已不符合潮流,根据他们过去为MiG-31设计S-800〝闪光舞〞等相控阵雷达的经验,NIIP发展了N-011M电子扫描天线。N-011M是一种技术指标与五代战机MFI的N-014同级的雷达。他使用X与L两种波段,波束宽2.4度,有12种不同的波形,天线直径1m,天线重量100kg,系统总重约650kg,当行波管功率耗损在5%以下时雷达性能不受影响,因为是相控阵雷达,所以对空、对地等功能可同时进行。

对于空中目标而言,除了一般目标,还能发现巡弋飞弹、弹道飞弹、直升机等。探测距离350km时,能在200km处追踪。能同时追踪20个目标并攻击其中8个。对于F-16大小的目标(RCS约5平方米)探测距离140到160km,对MiG-21(RCS约3)为135km,对SU-27(RCS约10至15)则高达330km。

N-011M由于较长的L波段的使用(N-011M的L波段主要用在敌我识别),提高了发现匿踪飞机的机会,虽然长波长分辨率较差,但若能提供预警,有总比没有好,且透过光电系统的校正后,仍可定出射控级坐标。

对面能力部分,包括地形测绘、合成孔径、地形闪避等,但合成孔径功能直到2000年后的Su-30MKI完整版才完成整合。对于地面小目标如坦克之最大探测距离约40至50km。对于海面之大型目标分辨率为20m时探测距离为400km,较小目标则在120km。

尾刺内有N-012后视相控阵雷达,是由NIIR的某个分部研制的,技术水平类似N-011M不过比较小。对于RCS为3平方米的目标探测距离约50km,视野左右上下各60度。与N-011M搭配,可提供SU-35近乎全周界的雷达视野,提升SA性能之余,还能使R-73飞弹进行后射或越肩发射(掉头射)。

(2)新型OEPS光电系统[35][36]

包括前视红外线探测器、雷射测距仪、电视摄影机、改良的Shchel-3UM头盔瞄准具。红外探测器一开始用SU-33的46Sh,后来改用52Sh。

52Sh是为Su-27生产36Sh光电探测仪的乌拉尔光学仪器生产厂(UOMZ)为Su-35研制的,采用防震传感器、微型冷却设备及新的软件。视野左右60度,上60度下15度;操作环境温度摄氏-50~+60度;总重200kg;具四种搜索模式(水平x俯仰,单位:度):60x10,20x5,3x75(近战垂直扫描,为26Sh所没有的功能),3x3(锁定)。在中空、正常天候下对最大军用推力状态的F-15类目标迎击探测距离40km,追击90~100km。

Su-27上的OEPS-27系统的头盔瞄准具是由抬头显示器(HUD)两旁的定位装置定位的,但有趣的是,在某些Su-35以及711号机的座舱内,HUD两旁已无定位装置,不知是否采用别种定位方法,值得观察。

雷射测距仪操作距离扩展至15km,能用以引导雷射导引武器。

3.电战系统

自卫系统连结SPO-32(L-150)雷达警告器、MAK环场红外线探测器、APP-50干扰丝/热焰弹发射器、主动电战系统、自卫系统计算机。发现威胁时,会以干扰丝、热焰弹进行被动干扰,以及电战系统的主动干扰。

(1)SPO-32(L-150)雷达警告器[37]

SPO-32(L-150)是一种第五代等级的雷达警告器(RWR),于1982年开始为Su-35、MiG-29M/K、Mi-28等4+代军用机研制,初始型于1983年完成。数字化使得能轻易与全机信息整合,也能透过软件升级;拥有足以提供射控数据的精确度(Su-25TM所用的SPO-32使用区定位天线时精确度10度,使用点定位天线时精确度3~5度),能显示4个最具威胁的地面目标,引导6枚Kh-31P反辐射飞弹;有更大容量,能储存更多辐射源信息(Su-25TM使用者可存128种雷达信息);有3种警示模式:最具威胁的目标、预设目标(programmed target)、处理中目标(operational target) ,而SPO-15只有上述第一种模式;能储存辐射信息,回基地供下载研究;接收频率范围更广,在1.2~18GHz(SPO-15为4.45~10.35GHz);能对处于扫描、追踪、照明模式的脉冲、脉冲都卜勒、连续波发出警告。

SPO-32与SPO-15一样至少能在敌雷达探测距离1.2倍处发现之,频率分辨率也同为20KHz。

(2)环场飞弹来袭警告系统

Su-35装有感热式飞弹来袭警告系统,至少包括光电球前方的小型三角柱状传感器以及机背上的Mak球状传感器。

感热式飞弹警告器藉由探测飞弹弹体因摩擦生热而放出的热辐射提出来袭警告。与同时代的RWR相比,这种装置探测距离较短,较易受天候影响,但却最保险。这是因为它可以发现各种导引方式、不管引擎是否在工作的飞弹。

由于追热飞弹在终端导引时不会发出电磁波,因此不会被雷达警告器发现。所以红外线缠斗飞弹或是采用射后不理模式的中长程红外线飞弹(如R-27T/ET)一旦被发射后,就不会被RWR抓到。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出现了紫外线警告器。在空中,自然界的紫外辐射源是太阳,但太阳紫外光被臭氧层吸收大半,因此飞行器工作中的引擎就成了空中独一无二的紫外光源。因此紫外线传感器就能抓到各种导引方式的飞弹,而且根据实际经验,紫外线传感器漏失率与虚警率均低,是非常可靠的威胁警示器。但有两个不利点:(1)飞弹的紫外光来自尾焰,对于被威胁的飞机而言,飞弹是迎面而来的,即紫外光源与传感器间其实被弹体隔开,因此探测距离有限。这就好像以往抓尾焰红外辐射的红外线探测器的迎面探测距离非常短一般。(2)飞弹飞行末端引擎往往早已停工,这样一来就没有紫外光源,紫外线传感器无从发现。

红外线飞弹警告器采用中长波感光组件,可以探测因表皮摩擦而发出的低温热辐射。因此不论来袭飞弹采用何种导引方式、不论引擎是否在工作,都难逃红外线警告器的法眼。除此之外,红外线警告器同样有漏失率与虚警率均低的优点,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飞弹来袭警告装置。在战斗机上,Su-35是第一种配备红外线警告器的战机,欧美则由幻象2000开先例(Su-35于1980年代装设,幻象2000于1990年代装设)。

Su-35的Mak传感器由阿佐夫斯基(Azovsky)光学仪器工厂生产。Mak有多种改型,用于Su-24M、Tu-95MS等飞机上[38]。不过Su-35所用者最为特别,其外观一点也不像光学仪器,甚至也可漆上不同颜色。

Su-35的飞弹来袭警告器已能定出飞弹方位,据说还能将此资料传给我方空对空飞弹以拦截来袭空对空飞弹。其实这种装置也能发现飞机,这就为构筑环场红外线视野与全周界射控提供可能性。Su-35的传感器几乎集中于机背的小球(除了机首光电球前方的柱状物外),不易进行被动三角测距,然而在Su-30MKK等后续型号中,这些传感器被分散布置(注2),不但能消除死角,而且容易做到被动三角测距,若然,就能完全以被动方式定出目标的三维坐标,成为更强的〝状况意识〞与射控资料来源。

4.PNK-10M导航与飞控系统[39][40]

PNK-10M飞行暨导航系统包括数字计算机;SVS-2Ts-U大气数据系统;RV-21无线电测高器;SPKR失速警告装置;A-723长程及A312短程无线电通讯系统;A-315相对位置定位系统;ARK-22无线电罗盘;ShO-13A雷射陀螺仪;IK-VK-80姿态及惯性参考系统;SAU-10M自动飞行系统;SDU-10M线传飞控系统等。

PNK-10M可从信息系统取得探测系统、武器管制系统、或经由数据链取得的目标数据,将他们成为导航点(其导航点包括预设的、自己探测到与僚机探测到的目标、地面或空中指挥中心输入的导航点)。主控计算机会根据设计好的规则规划飞至各导航点的路径,交由SAU-10M自动飞行系统自动控制飞机前往选定的导航点。也就是说,
4.PNK-10M导航与飞控系统[39][40]

PNK-10M飞行暨导航系统包括数字计算机;SVS-2Ts-U大气数据系统;RV-21无线电测高器;SPKR失速警告装置;A-723长程及A312短程无线电通讯系统;A-315相对位置定位系统;ARK-22无线电罗盘;ShO-13A雷射陀螺仪;IK-VK-80姿态及惯性参考系统;SAU-10M自动飞行系统;SDU-10M线传飞控系统等。

PNK-10M可从信息系统取得探测系统、武器管制系统、或经由数据链取得的目标数据,将他们成为导航点(其导航点包括预设的、自己探测到与僚机探测到的目标、地面或空中指挥中心输入的导航点)。主控计算机会根据设计好的规则规划飞至各导航点的路径,交由SAU-10M自动飞行系统自动控制飞机前往选定的导航点。也就是说,飞机能自动前往战区(例如导航点为基地或加油机时)或自动接近选定的敌机(当导航点为敌机时),而空战时武器施放等也都是他的处理范围,必要时可进行全自动拦截作战。降落时,飞机会自己将高度降至约60m,再交由飞行员操作。SAU-10M也有让飞机自动恢复平飞、自动返回基地等功能。

惯性定位系统使用雷射陀螺仪独立定位,透过短程无线电导航信息及卫星定位信息共同校正定位数据,另有无线电罗盘、无线电测高计之辅助数据。A-315相对定位系统在编队飞行时定出各机间之相对位置,避免相撞,在空中加油时,能保障加、受油机安全的靠近。

SDU-10M数字式四余度线传飞控系统与Su-27的SDU-10模拟式二维线控系统相比,多出控制偏航方向的能力,且用的是更灵敏、更精确的数字式系统,因此能够做出更灵敏的反应。这就保障了无限制飞行能力。

飞控系统平时将攻角限制在35度及将G值限定在正常模式内,当达到临界条件时, SPKR失速警告系统会以语音及影像发出警告,并且在操纵杆增加15kg的力作为限制,因此飞行员无须牵挂飞机失控。必要时,飞行员可关闭攻角限制以进行超控,在Su-27S上,这表示关掉飞控系统进入〝直接操纵模式〞,但在Su-35上,关闭攻角限制后飞控系统依然继续工作,因而能进行超级眼镜蛇等失速后动作。

5.TKS-2-27通讯系统

TKS-2-27加密通讯系统包括数字计算机、两个R-800L VHF/UHF波段及一个R-864L HF波段通讯设备、空对地及空对空数据链。VHF/UHF作用范围约400km,装设在两个垂尾顶端;HF频道范围约1500km,装设在右侧垂尾前缘。通讯系统与全机讯息系统也是相连的,能以数据链与僚机交换目标数据、分配任务、提供射控数据以进行无线电缄默作战,或由地面指挥中心分配任务甚至遥控。但不确定是否像其晚辈Su-30MKK那样能由地面遥测机上状况。Su-35之后的Su-30MKK及Su-27SM所用的TKS-2系统可连结16架飞机。

6.座舱界面

Su-35开始使用玻璃化座舱,也就是以大型单色CRT显示器[41]取代多数传统仪表。不过不同的Su-35就有不同的配置,正面仪表的显示屏就有左右各一个的,也有两个大的在右,一个小的在左的,应为比较之用。此外,侧面仪表板也有几个显示屏。Su-37的座舱则更为干净利落,内有4个大型彩色显示器,几乎看不到传统仪表。他们显示飞行及导航信息、战术情报等。而显示屏功能可互换。〝专家系统〞可以在作战时引导飞行员下一步动作,系统出错时也能指引飞行员除错,这些辅助讯息都是以屏幕显示或语音表示的。HOTAS双杆操纵设计,驾驶/武器杆位在座舱中央(Su-35)或右侧(SU-37),左侧置油门操纵杆及向量推力操纵按键,飞行员可单单操纵右侧操纵杆而让飞机自动控制向量推力,也可用左手手动控制之(通常他的向量推力是服从线传飞控系统控制的)。座椅后倾29度以提升飞行员抗G能力。由于Su-35滞空时间更长,因此机上氧气携行量增加了,并设有食物及饮用水[42]。

四、武器

Su-35/37两翼各加一个外挂点,共有12个外挂点,采用多用途挂架可有14个外挂点[43]。武器筹载量提升为8,000kg,正常空战筹载则为1,400kg。机翼外侧可挂短程的R-73飞弹或电战荚舱。

1.空对空武器

包括R-27系列、R-73系列、R-77、KS-172等及Gsh-30-1单管30mm机炮。其配备方式如下:(1)10枚R-77及两个翼端荚舱。(2)8枚R-27或R-77或其混合及4枚R-73,此为正常空战配置。(3)承2,使用多用途挂架时,R-73可增为6枚或维持4枚但增加两个荚舱。(4)射程超过100km的R-27增程型或射程达400km专打预警机的KS-172这类大型飞弹挂于进气道下及机腹中线挂架。

2.对面攻击武器

理论上Su-35能发射所有俄制精灵武器如Kh-29、Kh-59、Kh-31系列导引飞弹与KAB-500、KAB-1500系列导引炸弹等。

性能诸元与讨论

表中取用的海平面爬升率(350m/s)为Su-35以正常起飞重起飞(燃油约6,300kg,起飞重2,5670kg),抵达战区后进行空战时的海平面最大爬升率(同样条件下Su-27S为330m/s)。倘若以满油、正常空战武装(约半数AAM)起飞,抵达战区后的海平面爬升率则大于Su-27S的283m/s。

航程方面,视使用之发动机不同而有不同的航程,这里列举的是装备AL-37FU的Su-35的航程。当酬载方式一样时,使用AL-35F的Su-35之无外援航程甚至达4,200km,加油航程达6,800km!

Su-35正常情况下起飞滑跑距离1,200m。由于在相同酬载比例时Su-35升力、推重比均较Su-27S为优,而后者仅需约500m。因此很显然1,200m的数据应不是指正常起飞重的情况。由于Su-35的任务定位更偏重长程拦截,因此其设定的〝正常情况〞分析系指燃油较多、武器较多、长程武器较多的状况。倘若采用与Su-27S的正常起飞模式相同的酬载比例,起飞滑行距离则应小于Su-27S。

由于Su-35/37具有惊人的机动性能,因此过去相关报导往往将焦点放在他的机动性,渐渐的,在许多人眼中他已经成为一架空有运动能力而没有现代战机本质的〝杂耍机〞,此外,更多观点把他定位为〝中低速缠斗战机〞。因而对Su-35产生了很奇怪的评论。其实Su-35与其家族大老Su-27S一样,是重视高速的拦截战机,只不过因为高推重比以及优良的气动力设计使他具有小型战机的缠斗能力罢了。此外,气动力上的改良不过是九牛之一毛,主要是为了弥补航电提升对机动性的负面影响。
扬科夫斯基台湾为数不多的研究苏俄战斗机的军事科普作家,我在尖端科技杂志看过他的几篇关于苏27战斗机的文章。他对苏27系列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这在台湾尤其难得。
苏35是中国反面参照 反向助产歼11D


从歼11D(左下2图)的机头结构来看,其雷达与歼10B(左中2图)类似,均采用了类似美制APG79型相控阵雷达(左上)的内倾不可动雷达阵面,相比俄罗斯的米格31(右上)、米格35(右中)与苏35(右下)的雷达存在明显不同。(凤凰军事)

凤凰军事 凤凰军评 11月19日

11月18日,空军出身的中央军委副主席许其亮上将访俄,同一天俄罗斯国家工业和科技集团总经理谢尔盖•切梅佐夫称中俄两国已结束苏35战机谈判,最终签订总数24架,总价值20亿美元的采购合同。此前网上刚曝光了采用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与“太行”发动机的所谓歼11D型战机。既生瑜何生亮,采购苏35的意义又何在呢?实际上,苏35与歼11D是中俄在不同思想与基础的条件下,分别对苏27战机进行的方向类似的深度改进,苏35未来将为中国作为反面参照,反向助产歼11D型战机。

苏35的“雪豹”雷达将最终助产歼20



米格35的Zhuk-AE有源相控阵雷达(左上)600毫米直径的雷达天线仅配备了680个收发单元,而歼10B战机则在稍小的雷达天线上配备了1000至1200个收发单元(右上)。有鉴于此,苏35的“雪豹”雷达(左下)性能未必比歼11D装备的同类雷达(右下)更好。(凤凰军事)

“雪豹”相控阵雷达是苏35吸引中国的核心价值之一,但歼10B的服役却使中国先于俄罗斯服役了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四代半战机,歼11D的雷达结构与歼10B相似。但与苏35战机为使“雪豹”雷达同样为有源相控阵雷达具备180度的半球探测能力而采用机械辅助扫描阵面结构不同,歼10B与歼11D均采用了与美国F/A18E/F战机将配备的APG79型相控阵雷达类似的内倾不可动雷达阵面。因此歼11D的雷达扫描范围较小,只有机头前方的120度锥形范围,且偏向上方。但此前米格35的Zhuk-AE有源相控阵雷达600毫米直径的雷达天线仅配备了680个收发单元,而歼10B战机则在稍小的雷达天线上配备了1000至1200个收发单元。有鉴于此,苏35的“雪豹”雷达性能未必比歼11D装备的同类雷达更好。

相比歼11D,苏35在苏27基础上为加装新型雷达进行的机体结构调整相当小,这可以理解为苏35仍是在苏27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但也可理解为俄罗斯对苏27的原始结构进行了超越中国的深度挖掘。无论歼11D与苏35如何先进,它们都是歼20这大量服役前的过渡型号,因此其对前型战机原始结构潜力挖掘的越深,改装幅度越小,换装风险与难度就越小,效费比就越高。中国不会因苏35改变歼11D机载雷达的发展套路,但苏35可以作为以不同方式达成类似目的的反面参照物,通过发掘“雪豹”雷达,尤其是该型雷达机械辅助扫描阵面结构的优缺点,帮助歼11D战机所载相控阵雷达的尽快成熟。而且与其说歼11D的雷达是歼20战机雷达的简化版,倒不如说是歼20雷达的前期验证版。

117S与太行本质不同不会配备歼20



歼10D装备的太行发动机(左上)相当于中国版美制F110型发动机(左下),因此苏35的117S型发动机(右上)对中国发动机发展的价值在于其在对AL31系列发动机(右下)进行升级时采用的新材料,而非设计方面的理念借鉴,日后其也不会装备歼20战机。(凤凰军事)

目前歼11D已搭载国产“太行”发动机,此前歼10B已搭载“太行”发动机服役,“太行”作为首款国产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已趋成熟,其改进型将装备歼20战机。一般观点认为,通过苏35获得的117S型发动机能令“太行”加快成熟,也能作为歼20的替代动力。这是行不通的。“太行”发动机是我国通过民用CFM56-3型发动机获得美制F110型涡扇发动机核心机后研发的中国版F110发动机。因此其布局与(3级风扇+9级高压压气机+1级高压涡轮+2级低压涡轮)与俄制AL31系列发动机(4级风扇+9级高压压气机+1级高压涡轮+1级低压涡轮的总体布局)明显不同,所以117S发动机对“太行”发动机的技术借鉴相当有限,歼20战机服役后进行换发的难度,也远非为歼11战机换发可比。

相比美国为F22战机研发全新F119型发动机而非深度改进F110型发动机,中国不可能为歼20研发完全不同的全新发动机,因此117S相比AL31的集中于材料升级与结构微调的改进相当值得中国借鉴。从军用涡扇发动机的发展来看,加力推力从80千牛往上,每提升20千牛就是一个技术跨越。117S加力推力140至145千牛,相比AL31系列的125千牛恰好提升20千牛,其中涉及的耐高温燃烧室与喷口结构、单晶硅或全新合金叶片都是中国涡扇发动机的短板。到117S发动机为止,俄制涡扇发动机发展已陷于停滞,因此“太行”日后必将继续目前偏美式的发展思路。因此117S同样类似于“雪豹”雷达那样,作为不同方式达成类似目的反面参照物,反向促进国产涡扇发动机的成熟与提高。

从1992年苏27飞临中国到现在已经23年了,俄罗斯的技术有力促进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苏35或将成为最后一款进入中国的俄制战机,日后中国的天空守卫者将属于歼11D这类本土战士。(凤凰军事 凤凰军评 刘畅)
外媒:苏35对中国比歼20重要 无法快速吸收技术
环球网 11-23 09:36

中国军官体验苏-35战斗机模拟驾驶器。

据美国“防务新闻”网站11月23日报道,随着中国成为俄罗斯苏-35第一个外国客户,一些观察家开始质疑中国是否打算像之前仿制苏-27那样对苏-35进行逆向工程。

俄媒日前证实,中国将购买价值20亿美元的24架苏-35战斗机。美媒称,该消息可以追溯到2006年,但是在2012年的珠海航展上,俄方官员并未给与证实,直到2014年珠海航展,苏-35在中国首次亮相又引发了对于中俄即将签署合同的猜测。

美媒称,中国官方还没有证实该交易,中方对于军事贸易通常持保密态度,但是中国的媒体“环球时报”援引了中国空军专家傅前哨的话称:“签订合同在双边的军购大单中可以看做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

莫斯科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的中国问题专家瓦西里-卡申透露,甚至在最终合同签署前,俄罗斯就开始为中国生产苏-35了,所以中方不需要排队等待,可能明年俄方就能向中国交付首批战机,剩下的将在2017年晚些时候或2018年交付。交易并不包括技术转让,但俄方已同意使用某些“中国制造的驾驶舱装备”。

有人担心,中国只决定购买24架苏-35表明其打算进行逆向工程并进行仿制,就像他们过去对苏-27K做的那样。1995年,中俄签署了价值25亿美元的合同,中方获得了200架苏-27SK战机(即歼-11)的生产许可证,但是在生产了95架之后,俄罗斯在2006年取消了合同,原因是俄方发现中国秘密对该战机进行逆向工程并生产了国产版的歼-11B战机。

还有人猜测中国想把苏-35的117S先进发动机应用到歼-20隐型战斗机上,这款发动机同样装备了俄罗斯T-50隐形战斗机。大西洋理事会的高级研究员罗杰-克里夫猜测,中方只购买24架苏-35的原因在于获取技术,苏-35的基本机体结构与中国已有的苏-27、苏-30相比并无太大变化,所以中国人可能希望追求其他技术例如矢量推力、无源相控阵雷达或红外搜索与跟踪技术。

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航空专家道格拉斯-巴里认为,中国把小批量购买苏-35视为“对比的机会”。沈飞目前研制的歼-11D可被视为与苏-35同级别的战机,中国空军现在有机会面对面比较这两款战机的性能了。除了发动机技术,中国还会从其他领域获益,例如苏-35的武器装备。

俄罗斯专家卡申认为,能挖掘苏-35的技术对中国来说是真正的机遇。苏-35是苏-27家族的最终版本,其改进了机体结构,配备了新型发动机、航电设备和雷达。中国目前正在歼-11D上测试主动相控阵雷达等新型装备。在一定时间内,苏-27家族的发展对中国空军的意义要比隐型战斗机项目重要得多。有一个团(24架)苏-35配合歼-20和歼-31训练将有助于中方确定重型战斗机部队的发展方向,并令中国人明白哪些技术是他们能独立研发,哪些则必须寻求俄罗斯的帮助。

《中国当前与未来军力评估》一书的作者罗杰-克里夫怀疑中方是否能从购买苏-35上获得足够大的威慑力。中方无法立即将苏-35的技术转化为自身所有,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国之前购买的苏-27、苏-30配备的AL-31发动机。中国已经研究了该发动机技术20多年,看起来他们仍在制造国产高性能涡扇发动机领域努力奋斗中。(刘昆)
查看原文
8 +1 -1  喜欢这篇文章,会推荐更多此类内容

分享到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更多
相关推荐
苏35 歼20 苏-35
VS
61(71%)(29%)24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
转载需要注明链接出处啊,最后提醒一次
巨资引进苏35,样品气息浓厚

说明歼11的改进过程遇到了短期内无法突破的瓶颈
夜色阑珊 发表于 2015-11-23 13:58
巨资引进苏35,样品气息浓厚

说明歼11的改进过程遇到了短期内无法突破的瓶颈
可别再那胡说了            
我等着看那些军情节目里专家们怎么看引进苏35
夜色阑珊 发表于 2015-11-23 13:58
巨资引进苏35,样品气息浓厚

说明歼11的改进过程遇到了短期内无法突破的瓶颈
那就不会等到歼-16服役之后再引进了。
扬我国威3 发表于 2015-11-22 13:40
不好好反醒,还要出来吹,领先只存在于Hkc心理。

   有了052C不是照样引进了956EM、里夫-M吗?然后就拿这个否定052C的先进性?
很多人看不透关键,苏35和11d是两种设计思想完全不同的飞机,这才是引进苏35的关键所在。
夜色阑珊 发表于 2015-11-23 13:58
巨资引进苏35,样品气息浓厚

说明歼11的改进过程遇到了短期内无法突破的瓶颈

11D据说就是16的单座低配版。16已经装备部队。
夜色阑珊 发表于 2015-11-23 13:58
巨资引进苏35,样品气息浓厚

说明歼11的改进过程遇到了短期内无法突破的瓶颈
别胡说了  因为根本没有任何证据 可以证明你的言论 而更多的证据反而证明中国自产的型号 发展的很迅速真

真正要出现你说的问题  最起码采购数量要超过150架 才能证实你的言论。 否则就这点量在局部空域 都无法形成规模优势。谈何强大作战能力?  平常的拦截行动这点数量 能满足这个要求
码字很多啊

哥就想知道35和11D的优势和不足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