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盗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8:46:57
关于盗墓
我国盗掘古墓之事由来已久,历史上有记载的被盗最早的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汤之冢,距今约3600年;盗掘事件最早出现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从掘开的古墓中得到一颗玉印,上刻十字,当时没有人认得。

  盗墓贼的行规和盗掘手法

  干盗墓勾当的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官盗,像汉末的董卓、曹操,五代的温韬,到民国时的孙殿英等,都很有名,他们往往动用大批士兵,明火执杖地大干;还有一种是民盗,分布各地,人数众多,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挖开墓室、棺材,从中取出随葬的财物珍宝,大发横财。他们多集中在古墓葬较多的地方,如河南洛阳地区、陕西关中、湖南长沙周边一带等地。

  这些专职盗墓者在解放前一般是两个人合伙,多人结成团伙的是少数,一个人单独干的更少,原因很简单,一个人顾不过来,而两个人可以分工合作:开始时一个人挖洞,另一个人清土,同时望风;以后一个挖进墓室,另一个人在上面接取坑土和随葬品。这两人多为有血缘亲戚关系(要好的朋友也很多),但奇怪的是父子关系的较少,这也许是干盗墓这营生毕竟见不得人,老子即便干上这个不光彩的勾当,也要维持做父亲的形象,不好意思拉上儿子一块干,做儿子的后来发现了也装着不知道。两人合伙为什么要找有血缘的亲戚呢?这是为了防止在洞口接活的人图财害命。就是说,洞下的人把活干完将财物都传递上去了,他就会拍拍巴掌或拉拉绳子,示意洞口的人把他拉上去。如果洞口的人见财起意,当洞下人快上来时猛一松绳子,洞下的人冷不防从四五米以上的距离跌下去,骨折、受伤动弹不得,洞口的人又赶紧把提上来的坑土向洞下灌埋,下面的人必死无疑。

  这些人长期以盗墓为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善于伪装掩人耳目,并有对付墓内防盗机关的一套办法。他们在确定盗掘目标后,如果小墓不须费多大功夫,用几个晚上挖开,速战速决,取出随葬品走人。如是大中型墓葬,便采取以下几种办法:一是以开荒种地为名,在墓葬周围种上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以青纱帐掩盖其一两个月的盗掘活动。二是在墓边盖间房子掩人耳目,然后从屋内挖地道通向墓室,从外面看不出什么问题,而墓内早被洗劫一空了。三是在古墓边修一假坟时暗中掘一地道,通入古墓内盗取财物。

  旧社会盗墓工具的演进

  盗掘古墓一方面靠人的技术、经验;一方面靠工具操作,旧社会民间盗掘工具为锹、镐、铲、斧和火把、蜡烛等。明代以前,盗墓贼没有探测专用工具,明代开始使用铁锥,它的出现使盗掘者仅以地面有明显标志(如封土、墓碑)的墓葬为对象一去不复返。盗墓者利用特制的铁锥,向地面无标志的地下探索,一旦找到古墓,根据锥上带上来的金属气味,选好方位,可直接挖洞盗掘。明代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说:“洛阳水土资源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味),则发(掘)。”

  从铁锥到“洛阳铲”,是北方盗墓贼使用地下探测工具的一个飞跃。北方特别是洛阳、关中地处黄土塬区,水深土厚,“洛阳铲”的铲夹宽仅2寸,宽成U字半圆形,铲上部装长柄,把此铲每向地下钻插一下,就可以进深三四寸,往上一提,就能把地下卡在半圆口内的地土原封不动地带上来。这样不断向地下深钻,盗墓贼对提取的不同土层的土壤结构、颜色、密度和各种包含物进行分析,如果是经过后人动过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古建筑。如果包括物发现有陶瓷、铁、铜、金、木质物,就可以推断地下藏品的性质和布局。经验丰富的盗墓贼凭洛阳铲碰撞地下发出的不同声音和手上的感觉,便可判断地下的情况,比如夯实的墙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样。

  关于洛阳铲的由来,洛阳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洛阳邙山马坡村,有个农民叫李鸭子,从小就以盗墓为生,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间有一天,他到十几里外的孟津县赶集。有个来自偃师县马沟村的熟人正在搭棚子,准备卖煎包子。双方见面打个招呼,他见这人忙着用一把筒瓦状的短柄铁铲在地上挖了一个竖直的小圆坑,以便插入棚柱。这人用此铲往地下一戳,提上来时带出不少土,一下子触发了他的“灵感”:这家伙比铁锨挖盗洞轻巧灵便,特别是能带上原土,利于判断地下不同地层情况。于是他找了张纸,贴着铲夹画出一张原大图样,回家后马上找铁匠按图打造,一试果然得心应手,效果不错。以后其他盗墓者纷纷仿效,于是得到广泛“推广”。

  解放后,文物考古部门对它进行改进,用来对地下有无文化遗存进行普查钻探,为文物考古工作做出了贡献。但在近年全国刮起的盗墓狂潮中,它又被盗墓贼用来重走邪路。

  旧社会长沙盗墓贼的四字诀

  跟北方洛阳、关中等地不同,南方许多地方土薄石多水位高,“洛阳铲”无用武之地,当地盗墓贼“因地制宜”,经过长期不断摸索总结,形成一套觅宝、识宝的方法和技巧。湖南学者刘鸿伏先生与民间古玩文物贩子打交道多年,借机了解、研究解放前长沙周围地区的盗墓贼的办法和技术,归纳为“望”、“闻”、“问”、“切”四字诀。

  “望” 是望气看风水。老盗墓贼经验丰富,又多擅长风水之术,故每到一处,必先察看地势,看地面上封土已平毁的古墓坐落何处,只要是真正的风水宝地,一般都是大墓,墓中宝物必多。以风水术指导地面无标志的墓址的确定,无乎百发百中。据说民国年间长沙一蔡姓盗墓高手极擅风水之术,他若出门选点,从者必云集左右。有一次他到宁乡县走亲戚,行到一风景甚佳处,指着一块水田对同行人说,此田下必有大墓,墓中宝物必可使你我骤富。同行者均不信,此人于是跟他们打赌:若无古墓,自己输一千美元。反之,墓中出了宝物自己独占七成。众人赌兴大发,遂暗约乡民数十人于夜间发掘,至半夜果然掘出砖室大墓,墓壁彩绘死者生前生活图景,墓内有宝剑、宝鼎、玉璧、漆器、金饼、砚、竹筒等物。后来他们卖给美国传教士,得大量美元而暴富。

  “闻” 即嗅气味。有此奇术的盗墓者专练鼻子的嗅觉功能,他在盗掘前,翻开墓表土层,取一撮墓土放在鼻下猛嗅,从泥土气味中辨别墓葬是否被盗过,并根据土色判断时代。据说功夫最好的可以用鼻子辨出汉代墓土与唐代墓土的微妙气味差别,准确程度令人惊叹。

  长沙刚解放时曾枪毙一个老盗墓贼,他将一生所盗文物国宝全部卖给了外国人,此人即是“闻家”,专盗汉唐以前大墓,出土器物只要一闻,便可准确断代。有个盗墓贼拿来几件古旧漆器,说是出自一个王侯墓中。他倚在烟榻上,边抽鸦片边拿起一件漆器,放到鼻下一嗅,便笑着说:“仁兄,你这漆器是在尿坑里沤泡过的,取出的时间应在七个月左右。”此人大惊失色,连称:“得罪!得罪!”

  “问” 就是踩点。善于此道者,往往扮成风水先生或相士,游走四方,尤注意风景优美之地和出过将相高官之处。他们一般能说会道,善于与长者老人交谈讲古。每到一处,均以算命先生或风水先生身份拜访当地老人,从交谈中获取古墓信息与方位。这种人有些本事,口才又好,很容易取得对方信任。一旦探听到古墓确切地点,便立即召集群贼在夜间盗掘。

  “切” 即把脉之意。有三层含意:第一层是指发现古墓之后,如何找好打洞方位,以最短的距离进入棺椁,这种功夫不仅需要丰富的盗墓经验,而且要有体察事物的敏锐感觉。擅长此道者往往根据地势地脉的走向,如给人把脉一样很快切准棺椁的位置,然后从斜坡处打洞,直达墓室中棺头椁尾,盗取葬品,前几年曾国藩墓即被用此法盗掘。第二层含意是指凿棺启盖后,摸取死者身上宝物。从头上摸起,经口至肛门,最后到脚。摸宝物如同给病人切脉,要细致冷静,讲究沉静准确,没有遗漏。第三层含意是指以手摸触出土文物,由于其中的高手过手文物不计其数,所以往往不需用眼审视,只要把物品慢慢抚摸一番,即知何代之物,值价几何。他们常以此技与人赌输赢,往往胜算。关于盗墓
我国盗掘古墓之事由来已久,历史上有记载的被盗最早的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汤之冢,距今约3600年;盗掘事件最早出现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从掘开的古墓中得到一颗玉印,上刻十字,当时没有人认得。

  盗墓贼的行规和盗掘手法

  干盗墓勾当的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官盗,像汉末的董卓、曹操,五代的温韬,到民国时的孙殿英等,都很有名,他们往往动用大批士兵,明火执杖地大干;还有一种是民盗,分布各地,人数众多,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挖开墓室、棺材,从中取出随葬的财物珍宝,大发横财。他们多集中在古墓葬较多的地方,如河南洛阳地区、陕西关中、湖南长沙周边一带等地。

  这些专职盗墓者在解放前一般是两个人合伙,多人结成团伙的是少数,一个人单独干的更少,原因很简单,一个人顾不过来,而两个人可以分工合作:开始时一个人挖洞,另一个人清土,同时望风;以后一个挖进墓室,另一个人在上面接取坑土和随葬品。这两人多为有血缘亲戚关系(要好的朋友也很多),但奇怪的是父子关系的较少,这也许是干盗墓这营生毕竟见不得人,老子即便干上这个不光彩的勾当,也要维持做父亲的形象,不好意思拉上儿子一块干,做儿子的后来发现了也装着不知道。两人合伙为什么要找有血缘的亲戚呢?这是为了防止在洞口接活的人图财害命。就是说,洞下的人把活干完将财物都传递上去了,他就会拍拍巴掌或拉拉绳子,示意洞口的人把他拉上去。如果洞口的人见财起意,当洞下人快上来时猛一松绳子,洞下的人冷不防从四五米以上的距离跌下去,骨折、受伤动弹不得,洞口的人又赶紧把提上来的坑土向洞下灌埋,下面的人必死无疑。

  这些人长期以盗墓为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善于伪装掩人耳目,并有对付墓内防盗机关的一套办法。他们在确定盗掘目标后,如果小墓不须费多大功夫,用几个晚上挖开,速战速决,取出随葬品走人。如是大中型墓葬,便采取以下几种办法:一是以开荒种地为名,在墓葬周围种上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以青纱帐掩盖其一两个月的盗掘活动。二是在墓边盖间房子掩人耳目,然后从屋内挖地道通向墓室,从外面看不出什么问题,而墓内早被洗劫一空了。三是在古墓边修一假坟时暗中掘一地道,通入古墓内盗取财物。

  旧社会盗墓工具的演进

  盗掘古墓一方面靠人的技术、经验;一方面靠工具操作,旧社会民间盗掘工具为锹、镐、铲、斧和火把、蜡烛等。明代以前,盗墓贼没有探测专用工具,明代开始使用铁锥,它的出现使盗掘者仅以地面有明显标志(如封土、墓碑)的墓葬为对象一去不复返。盗墓者利用特制的铁锥,向地面无标志的地下探索,一旦找到古墓,根据锥上带上来的金属气味,选好方位,可直接挖洞盗掘。明代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说:“洛阳水土资源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味),则发(掘)。”

  从铁锥到“洛阳铲”,是北方盗墓贼使用地下探测工具的一个飞跃。北方特别是洛阳、关中地处黄土塬区,水深土厚,“洛阳铲”的铲夹宽仅2寸,宽成U字半圆形,铲上部装长柄,把此铲每向地下钻插一下,就可以进深三四寸,往上一提,就能把地下卡在半圆口内的地土原封不动地带上来。这样不断向地下深钻,盗墓贼对提取的不同土层的土壤结构、颜色、密度和各种包含物进行分析,如果是经过后人动过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古建筑。如果包括物发现有陶瓷、铁、铜、金、木质物,就可以推断地下藏品的性质和布局。经验丰富的盗墓贼凭洛阳铲碰撞地下发出的不同声音和手上的感觉,便可判断地下的情况,比如夯实的墙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样。

  关于洛阳铲的由来,洛阳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洛阳邙山马坡村,有个农民叫李鸭子,从小就以盗墓为生,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间有一天,他到十几里外的孟津县赶集。有个来自偃师县马沟村的熟人正在搭棚子,准备卖煎包子。双方见面打个招呼,他见这人忙着用一把筒瓦状的短柄铁铲在地上挖了一个竖直的小圆坑,以便插入棚柱。这人用此铲往地下一戳,提上来时带出不少土,一下子触发了他的“灵感”:这家伙比铁锨挖盗洞轻巧灵便,特别是能带上原土,利于判断地下不同地层情况。于是他找了张纸,贴着铲夹画出一张原大图样,回家后马上找铁匠按图打造,一试果然得心应手,效果不错。以后其他盗墓者纷纷仿效,于是得到广泛“推广”。

  解放后,文物考古部门对它进行改进,用来对地下有无文化遗存进行普查钻探,为文物考古工作做出了贡献。但在近年全国刮起的盗墓狂潮中,它又被盗墓贼用来重走邪路。

  旧社会长沙盗墓贼的四字诀

  跟北方洛阳、关中等地不同,南方许多地方土薄石多水位高,“洛阳铲”无用武之地,当地盗墓贼“因地制宜”,经过长期不断摸索总结,形成一套觅宝、识宝的方法和技巧。湖南学者刘鸿伏先生与民间古玩文物贩子打交道多年,借机了解、研究解放前长沙周围地区的盗墓贼的办法和技术,归纳为“望”、“闻”、“问”、“切”四字诀。

  “望” 是望气看风水。老盗墓贼经验丰富,又多擅长风水之术,故每到一处,必先察看地势,看地面上封土已平毁的古墓坐落何处,只要是真正的风水宝地,一般都是大墓,墓中宝物必多。以风水术指导地面无标志的墓址的确定,无乎百发百中。据说民国年间长沙一蔡姓盗墓高手极擅风水之术,他若出门选点,从者必云集左右。有一次他到宁乡县走亲戚,行到一风景甚佳处,指着一块水田对同行人说,此田下必有大墓,墓中宝物必可使你我骤富。同行者均不信,此人于是跟他们打赌:若无古墓,自己输一千美元。反之,墓中出了宝物自己独占七成。众人赌兴大发,遂暗约乡民数十人于夜间发掘,至半夜果然掘出砖室大墓,墓壁彩绘死者生前生活图景,墓内有宝剑、宝鼎、玉璧、漆器、金饼、砚、竹筒等物。后来他们卖给美国传教士,得大量美元而暴富。

  “闻” 即嗅气味。有此奇术的盗墓者专练鼻子的嗅觉功能,他在盗掘前,翻开墓表土层,取一撮墓土放在鼻下猛嗅,从泥土气味中辨别墓葬是否被盗过,并根据土色判断时代。据说功夫最好的可以用鼻子辨出汉代墓土与唐代墓土的微妙气味差别,准确程度令人惊叹。

  长沙刚解放时曾枪毙一个老盗墓贼,他将一生所盗文物国宝全部卖给了外国人,此人即是“闻家”,专盗汉唐以前大墓,出土器物只要一闻,便可准确断代。有个盗墓贼拿来几件古旧漆器,说是出自一个王侯墓中。他倚在烟榻上,边抽鸦片边拿起一件漆器,放到鼻下一嗅,便笑着说:“仁兄,你这漆器是在尿坑里沤泡过的,取出的时间应在七个月左右。”此人大惊失色,连称:“得罪!得罪!”

  “问” 就是踩点。善于此道者,往往扮成风水先生或相士,游走四方,尤注意风景优美之地和出过将相高官之处。他们一般能说会道,善于与长者老人交谈讲古。每到一处,均以算命先生或风水先生身份拜访当地老人,从交谈中获取古墓信息与方位。这种人有些本事,口才又好,很容易取得对方信任。一旦探听到古墓确切地点,便立即召集群贼在夜间盗掘。

  “切” 即把脉之意。有三层含意:第一层是指发现古墓之后,如何找好打洞方位,以最短的距离进入棺椁,这种功夫不仅需要丰富的盗墓经验,而且要有体察事物的敏锐感觉。擅长此道者往往根据地势地脉的走向,如给人把脉一样很快切准棺椁的位置,然后从斜坡处打洞,直达墓室中棺头椁尾,盗取葬品,前几年曾国藩墓即被用此法盗掘。第二层含意是指凿棺启盖后,摸取死者身上宝物。从头上摸起,经口至肛门,最后到脚。摸宝物如同给病人切脉,要细致冷静,讲究沉静准确,没有遗漏。第三层含意是指以手摸触出土文物,由于其中的高手过手文物不计其数,所以往往不需用眼审视,只要把物品慢慢抚摸一番,即知何代之物,值价几何。他们常以此技与人赌输赢,往往胜算。
洛阳铲是100多年前由洛阳的盗墓贼发明的。常见的洛阳铲呈半圆筒形,长20至40厘米,直径5至20厘米,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洛阳铲的制作工序有20多道,最关键的是成型时打造弧度,需要细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铲子就带不上土。这种铲子只有洛阳几家手工艺作坊生产,而且至今只能手工制造。目前,洛阳铲已不再是考古界的专有工具,在建筑、公路、铁路、矿山等领域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地基灌桩和地质勘探等方面,洛阳铲已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勤劳智慧的人民:中国民间盗墓趣谈,盗墓贼太强悍了 <BR><BR>真正的民间盗墓活动非常隐秘(乱世军阀搞破坏不算),可以说是自成体系的,有些绝招是“决不外传”的。 <BR><BR>中国现代意义上、由国家发起的、有组织、有针对性的“考古发掘”活动还不到一百年,记得十多年前看过几篇几十年前的发掘报告,那与其说是“发掘”……倒不如说是“盗墓实录”。因为其方法、手段等等……完完全全是盗墓者的那一套,没有“自己的”东西。到现在 ,在有些手段上可能先进了……加入了一些高科技成分,比如探地雷达、金属探测仪、气体分析仪等等,但原理还是一样的。 <BR><BR>真正的民间盗墓者受各种限制,他不可能带着雷达去盗墓,连个洛阳铲还得想办法拆开“藏起来”……,所以他有他自己的绝招。他要想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就要想各种办法,有些是很精妙的。 <BR><BR>比如:一个十几米的洞子挖下去……能够做到地面上没有土!我这样的门外汉连想都不敢想。怎么可能呢?!……不相信嘛! <BR><BR>但后来相信了,因为实地一看就相信了。现场让我找口子……我走来走去找不到!回头人家说“就在你现在站的这地方……就在你脚下,你正好站在口子上!”吓我一跳。赶紧躲开……,然后人家找把铁锨在我站得那里挖下去,一分钟过后就看到一个口子,……原来我是站 在一个“篦子”上了,盗墓贼干完活以后会把洞口封起来。现在打开……只有一个污水井盖那么大的口子,打开以后向下看,直直的十多米下去,黑古隆冬看不到底,人家还讲……你要是有胆子还可以下去!下面很结实,塌不了,你可以下去看看墓里。我说算了吧,四五层 楼那么高的洞子……看看就头晕。而且更奇怪的是……这周围都是一片平原,都是很平整的土地,都种着庄稼呢,就在青纱帐里有这么一个井盖子,外面几百米、几里地看出去也没有土堆,不可能把土堆在外面的,而且洞口那么小,干活的时候还要封起来,那真是谁也看不 到!……尽管不知道具体做法……但必须承认这个事实!人家告诉我,这个口子是一年多前被盗墓者打开的,一年多过去……洞子还是很结实,不会塌陷。真不知道怎么干的。眼睛看了……也不明白。 <BR><BR>还有“看地形”,更是玄妙,不知道的人走在墓旁也看不出来,明白诀窍的人在几公里以外就能看出来。有些盗墓贼“喜欢”在下完雪的天气出来“四处转转”……尤其喜欢下“很细很细的雪粒”那种雪,其中道理是跟“土”有关。 <BR><BR>土有“熟土”、“活土”(也叫“花土”)、“死土”的分别。有经验的盗墓者看上一眼就能明白这里有没有墓葬,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时代的墓葬。 <BR><BR>我认识的那位考古系研究生曾在大学毕业实习的时候,被学校安排到三峡去搞过探方(对史前文化的抢救性发掘,现在三峡涨水后已被淹没),他就对我讲过……什么样的土有什么样的特点,都是很清楚的。而且有意思的是,他自己也承认:我们这点水平跟真正搞盗墓的没 法比,经验上差太远了,我们主要是理论,你挖出个什么东西……来分析分析,看看特点、分析分析是什么时候的东西,这行,但真要是“找墓”……那就笑话了。首先,各个朝代的墓葬都有其特点,比如在形状上的特点,等等。掌握了这些特点,干起活来就能事半功倍。 <BR><BR>可以先用探条去探,根据手上的感觉……去“感觉”是不是有墓;待确定以后就下铲,比如:一铲打下去十米,有了,然后……看深度和铲子上带出来的东西,深度也是个标志,带出来的东西上有木屑、有朱砂、有坑灰等等……这都是特点;然后,用泥铲把墓的形状“方” 出来……。就是定坐标。左边打一个……打了十米没有打到,那就是“过了”,再回头往右边一点继续打……,以此类推,一个个的点连起来,就是十多米地下的墓的形状了……。然后根据墓的形状、深度、坑灰、木质(或石质、砖质)这些特点结合起来推测出墓的年代、 墓门的位置等等。 <BR><BR>一般来说,任何朝代墓内的物品摆放都有其规律。一看形状是汉墓,东汉或是西汉,那么脑袋里就有个“图像”了……棺木应该在哪里、陪葬的物品中陶器在哪里、金属器皿在哪里、两边的耳室里都会有什么……等等,心里就有数了。等真的下去以后……直奔那里就挖过去 了(汉墓一般都是塌陷的,灌满了土,说是墓室……实际上都是土,是在土里前进,东西们都在土里)。我在上贴中提到的“左肩右脚”就是这个特点,……一般贵重的陪葬品会放在墓主棺木里其左肩部和右脚部。 <BR><BR>也就是说,墓还没有挖,你的头脑里就有了整个墓室的概念,等真的挖下去了,直接就奔着你想找东西的地方去了…… <BR><BR>还有些墓,比如明清墓,墓顶会很厚的(你想一想……七纵七横、共十四层的青砖砌起来有两米多厚、会是多么得坚固!),那就要在挖洞时避开墓顶。否则打在墓顶上的话……你一个晚上很可能干不完活,第二天你还敢来么?说不定公安已经在等你了。 <BR><BR>所以,一旦下铲子碰到了砖(铲子提上来会带有砖灰),那在开洞时要避开墓顶。反正墓的形状已经“方”出来了,墓门、墓墙、墓顶的位置你都了解了,所以开洞子的时候你会很自然的找其他地方往下打…… <BR><BR>这个“其他地方”有时可能是靠近墓门,有时可能是靠近墓的后墙,都有可能,完全是根据墓的本身形状、特点来定的。看完形状,一想这墓内的棺椁可能是靠近墓门位置,那打洞的时候就靠近墓门,反之就靠近墓墙打…… <BR><BR>你说的“墓道石”那不存在问题。假如真的有这个东西……也早在地面上下铲的时候就探出来了,打洞时避开……直接打到墓的后墙就行。 <BR><BR>一个墓,就象一辆坦克,尽管有装甲(墓墙、防盗层)、象堡垒(墓顶很厚),但也有弱点。弱点就是墓墙,或是墓底。 <BR><BR>有些盗墓者一看这墓太坚固了,顶上和周围都不好办,那就干脆一个竖井外加一个横井……直接就到墓的正下方了……。到墓的正下方以后再继续垂直向下开一个竖井,然后用工具向上面挖,把墓底挖穿一个小洞,很轻松的……墓底的地板、石料、木头等等直接就进了垂直 的竖井里了……。然后通过这个小洞就可以进入墓的内部…… <BR><BR>这样,墓的四墙、顶部都没有破坏,但墓本身已经被盗掘一空了。 <BR><BR>一般来说不用这么费劲,以砖石结构的明墓为例:它的后墙最薄弱,基本上只有两层砖,所以打竖洞时可以沿着墓后墙打,把两砖厚的墓墙凿开并不费什么事。据我所知,针对明墓来说,几乎所有的古盗洞都是开向后墙的。观察盗墓路线的剖面……一眼就能看出那是直奔着 墓后墙去的。 <BR><BR>古盗也很厉害,很窄很窄的洞子,但目的性相当强…… <BR><BR>解放前盗明墓的,很多只有一个人干,只有一晚上的时间……穿着老鼠衣、手脚并用,挖洞、进墓、拿东西走人……相当不简单的。那时候一个人没办法打竖井,他就离开墓一段距离,然后以一定的角度向下挖……斜着向下,整整好好碰到墓的后墙,然后凿透、进入……, 计算的非常精确。 <BR><BR>盗墓者也各有“爱好”,有些是专盗汉墓、先秦墓,你让他盗明墓他不知道怎么办,实在逼急了有可能给你来个“大揭顶”……拿炸药把墓顶炸开,这一看就不是“行家”所为。……还有些是专门盗明清墓的,你告诉他这里有座汉墓,他也找不到,无论如何找不到。这两种 墓不是一种类型,方法不一样,观察角度不一样,区别是很大的。 <BR><BR>而且两者互相瞧不起……。有的说铜器值钱,鼎是值钱呀!就瞧不起盗明清墓的。后者也有自己的道理……说你盗汉墓的一抓住就枪毙,太危险,而且你傻……你不懂行市,你就以为挖个鼎值钱,你挖出来敢卖么?!……我挖个瓶瓶罐罐的(明清墓中陪葬品多为瓷器、金银 、字画)……难道就不值钱么?说不定更值钱呢,还好出手。各说各的理。 <BR><BR>另外,据说汉代及再以前的墓都没有什么气味,闻是闻不出来的。明清墓因为离得较近,又是砖石结构,墓中会有各种气味,这是对的。但靠着闻味道来辨别墓的年代……这样的人我还没见过,哈哈。我是听人说过辨别青铜器时……有通过手指摩擦后闻味道来辨别真伪的。 <BR><BR>与国家有组织的保护性挖掘相比,盗墓者是极其聪明的。 <BR><BR>首先,国家发掘不存在“违法”,因此工作细致,甚至用刷子干活。方式上几乎全都是“大揭顶”(地宫庞大的明清墓除外),不存在“技术”问题。而盗墓者不然。因为历朝历代对盗墓行为都在法律上给予严惩,现代更是如此,所以,其“时间”概念很强、“隐蔽性”很 强。 <BR><BR>实际上,并不是那些庞大的墓盗不开,而只是受制于时间罢了。曾有一个人对我说过:“假如给我一个月的时间,算上我、只要两个人就够,那么…我有把握进到骊山始皇陵。”我听罢大惊,认为他是异想天开,但他却告诉我曾数次到骊山观察过,称其“不过就是大了些罢 了”。 <BR><BR>解放前的盗墓贼,一般是一个人或两个人干,不要太多,时间是一晚上,干活有自己的专用工具(挖掘设备),有专用连体服装(老鼠衣,上面布满各种“装备”)。我曾见到过那种解放前的挖掘设备,简直就是现代打隧道的掘进器的缩水版,非常精妙。它选用锋利的铧犁 叶片的一部分做“掘进器”,“三片装”……很像螺旋桨,后部紧连着螺旋状的“排土”装置……见过绞肉机的相关部分么?就是那样。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将土掘出、排出,而且能够打透墓砖(螺丝钉原理……加大水平力量即可,不用大力下按)。 <BR><BR>一个现代的盗墓团伙,其成员一般在三到四人,不会三人以下,也不大可能超过五人。这几个人各有分工。 <BR><BR>我曾以北京老山汉墓被盗掘(未遂)一事向某人“征求意见”,结果,其人对盗掘老山汉墓的团伙不屑一顾。认为……“他们那根本不是在干活,而是在找着挨逮呢”。我觉得当时那些人在被抓前已经快挖到墓室了,“够可以了”,但其人强调“第一,外面不能有土,这一 点他们没做到。第二,时间拖得太久。就这两点看来,他们不是干这行的料!” <BR><BR>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能够做到“外面不能有土”……,其人笑而不答。只是说“这算什么。有时下去以后还可能会碰到防盗层,就是墓周围灌了沙子或用‘琉璃’搭成的防盗墙,不小心就会被活埋的……”我问那沙子怎么办?其人还是笑而不答,半晌……言“我有本事向下打 洞的时候在地面上不露土,也有本事有地方搁沙子或‘琉璃’……绝对不会让土上地面。干完活你在地面上一点土都见不到,只有一个井盖大的口子,简单处理一下就行。还有……我们在下面干活的时候,就算公安局的人在地面上旁边走过,那也是看不到洞口的。象老山汉 墓那几个家伙……挖出土来没地方搁……摆坟头,那不是找死么。” <BR><BR>现代的盗墓贼已经把盗墓工具发扬光大了…… <BR><BR>一般的洛阳铲已经被淘汰,用的铲子是在洛阳铲的基础上改造的,分重铲和提铲(也叫泥铲)。由于洛阳铲铲头后部接的木杆太长……目标太大,所以弃置不用,改用螺纹钢管……半米上下,可层层相套……随意延长。平时看地形的时候,就拆开……背在双肩挎包里。 <BR><BR>同样的,挖的墓不同……盗墓工具也不同。探汉墓用洛阳铲演变而成的重铲,挖唐墓时用扁铲(类似鲁智深的月牙铲),进入汉墓墓室(汉墓多为墓坑,多已塌陷)捣土时用滚叉和撇刀。 <BR><BR>一般来说,西汉墓不带耳房,东汉墓多带两个耳房,这是标志。唐墓是墓砖搭起来的,砖之间没有粘合,搭成穹顶。而有墓砖的汉墓并不常见(大墓除外),多为墓坑或坑上加木方。明清墓则多为砖结构,墓砖之间以石灰和铁片镶死,有的明墓墓顶厚达两米多(七辐七券墓 顶)……非常坚固。 <BR><BR>明墓距地面深度一般不超过六米,可以不用特殊方法而在一夜之间盗掘完成。汉墓一般距地表十一二米左右,西周墓则更深,要想一夜之间盗掘完成……必须使用特殊方法。尤其是汉墓、西周墓历史久远,标志难寻,先有一个“找地方”的过程。确定好位置、下探条、下铲 、看坑灰、落实墓室形状方位(也就是确定年代)……然后才能做好准备、用特殊方法在一夜之间盗掘完成。 <BR><BR>盗墓贼盗墓的目标性非常强,比如……进入墓室会直接挖向棺材的位置……然后在“左肩右脚”找东西,然后到耳室(东仓西库)搜罗,……至于其它位置,则看时间长短而定,时间短则弃之不顾。“看地形”时也有很多“心得”,比如“秦埋岭汉埋坡”等。
<P>这个帖子在考古纵横上出现过,楼主大概是哪个考古论坛的。</P>
<P>  这个不是舰船历史论坛的新侨联委员的《盗墓——人家对地狱的野蛮入侵》的帖子么?</P>
<P>  第三贴好像是两由之高人的贴。新侨联委员发《盗墓》贴以后,一片哗然。很多人猜测新委员到底是干什么的,怎么鉴定红木到下墓穴都干过,还有总是参与情报工作的讨论。</P>
<P>基本来讲,除了蒙元那种无所寻踪的墓葬外,能防小规模盗墓的只有汉唐的一些大型崖墓了。典型的例如唐乾陵和西汉中山王墓。其他的土洞墓、砖室墓和椁墓类造的再大封土再厚也不行。对于大规模的官盗则是无论墓型都在劫难逃。<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b0d4d0"></FONT></P>
<P>本人想发个曾候乙墓的贴子,不知道有没有人喜欢?</P>
快发吧,有曾侯乙墓的帖子我一定顶。
  第三贴是两由之兄的原作,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