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一号沉船确认为致远舰 多重证据公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7:33:26

11月4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北京召开“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项目专家论证会。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中船重工701所等多单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在听取汇报、考察出水文物、质询讨论后,确认辽宁丹东港海域发现的“丹东一号”沉舰应为1894年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致远舰。

  历时三年 开启水下考古新篇章

  2013-2015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组织实施了“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在全面梳理甲午海战档案史料的基础上,运用多波束、磁力仪等海洋物探设备,按照水下考古规程要求,经过物探调查、重点调查、水下试掘等艰苦的工作,在辽宁丹东港海域发现并确认了“丹东一号”沉舰。这艘体量约1600吨左右的沉舰,正是121年前那场悲壮的海战中沉没在交战区的战舰。这是近年来中国水下考古的一项重大成果,为中国近代史、甲午海战和世界海军舰艇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实物资料。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柴晓明说,“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项目是首次大规模系统开展的近现代水下考古工作,由此开启了中国水下考古的新篇章。

  这一项目同时又是配合丹东港集团的海洋红港基建项目,也成为首次在基建工程中开展水下考古的案例。专家认为,严谨细致、规范可信的工作,为即将制定的水下考古操作规程和基建工程水下考古提供了范例。

  多重证据 确认致远舰身份

  1894年9月17日,历时5个多小时的海战,北洋水师的扬威、超勇、致远、经远四艘战舰沉灭于交战区。海战之时,扬威舰起火后向临近的大鹿岛冲滩搁浅。2014年考古队在庄河附近找到了经远舰。因而,“丹东一号”身份曾推测为“超勇”与“致远”二者之一。通过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结合磁力物探成果、海图资料等综合分析,多方证据确认“丹东一号”应为致远舰。

  磁力数据 确认舰体体量

  通过磁力仪物探的科技手段,测算出“丹东一号”沉船铁质遗物的体量约为1600吨,而资料记载超勇舰是1380吨排水量。致远舰排水量为2300吨,因炮火的摧毁和后期打捞折损了一些钢材,还需再去除部分木材、煤炭等非磁性物质的体量。因此,目前的“丹东一号”的水下舰体1600吨与致远舰的现状是相匹配的。而考古队在2015年获得一张日本所绘“黄海北部及渤海”的海图,明确标注出致远舰、扬威舰的沉没位置。其中致远舰的位置,与目前“丹东一号”的位置最为接近,误差不大于1000米。

  舰体结构 发现致远舰独有的穹甲钢板和方形舷窗

  资料记载:致远,穹甲巡洋舰。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于1887年完工。双桅、单烟囱,穹面装甲2至4英寸厚。本次水下调查发现残存的穹甲钢板,与致远舰的穹甲防护结构吻合。此外,发现的多个方形舷窗(上图)与历史照片等资料对比显示,这种方形舷窗只安装在致远舰上,成为识别致远舰的重要标志物之一。

  武器装备 与致远舰匹配

  “丹东一号”目前发现的武器装备武器装备包括:210毫米主炮炮管、152毫米副炮炮弹、57毫米炮弹、37毫米炮弹、11毫米10管格林机关炮以及大量的弹药,尤其是发现保存完整的鱼雷引信,与致远舰的装备一致。而超勇舰上没有配备57毫米炮弹、11毫米10管格林机关炮和鱼雷。

  “致远”文字款识的制式磁盘

  水下考古发现了3件带有清晰致远舰舰徽的定制瓷盘,中间为篆书“致远”;一把与瓷盘配套使用的银勺,勺柄也印有致远舰的徽标。

  着眼未来 以整体打捞展示为目标

  在“丹东一号”水下调查项目进行过程中,甲午海战的背景和邓世昌致远舰的身份推测就引起社会和民众的广泛关注。适逢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丹东一号”水下考古项目的开展、致远舰的历史文物价值,对弘扬民族气节,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政治意义。与会专家建议,未来的工作应以致远舰整体打捞展示为目标,进一步开展相关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鉴于海水出水金属文物的脱盐保护仍是世界性的难题,与会专家强调保护利用工作应着眼长远,思路清晰,要综合考虑出水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博物馆建设和宣传展示,制订总体工作方案,脚踏实地开展工作。用扎实的成果回馈社会,回应社会大众的关注。(李 政)(来源:国家文物局网站)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http://news.sina.com.cn/c/nd/2015-11-06/doc-ifxknius9706572.shtml
11月4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北京召开“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项目专家论证会。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中船重工701所等多单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在听取汇报、考察出水文物、质询讨论后,确认辽宁丹东港海域发现的“丹东一号”沉舰应为1894年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致远舰。

  历时三年 开启水下考古新篇章

  2013-2015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组织实施了“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在全面梳理甲午海战档案史料的基础上,运用多波束、磁力仪等海洋物探设备,按照水下考古规程要求,经过物探调查、重点调查、水下试掘等艰苦的工作,在辽宁丹东港海域发现并确认了“丹东一号”沉舰。这艘体量约1600吨左右的沉舰,正是121年前那场悲壮的海战中沉没在交战区的战舰。这是近年来中国水下考古的一项重大成果,为中国近代史、甲午海战和世界海军舰艇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实物资料。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柴晓明说,“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项目是首次大规模系统开展的近现代水下考古工作,由此开启了中国水下考古的新篇章。

  这一项目同时又是配合丹东港集团的海洋红港基建项目,也成为首次在基建工程中开展水下考古的案例。专家认为,严谨细致、规范可信的工作,为即将制定的水下考古操作规程和基建工程水下考古提供了范例。

  多重证据 确认致远舰身份

  1894年9月17日,历时5个多小时的海战,北洋水师的扬威、超勇、致远、经远四艘战舰沉灭于交战区。海战之时,扬威舰起火后向临近的大鹿岛冲滩搁浅。2014年考古队在庄河附近找到了经远舰。因而,“丹东一号”身份曾推测为“超勇”与“致远”二者之一。通过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结合磁力物探成果、海图资料等综合分析,多方证据确认“丹东一号”应为致远舰。

  磁力数据 确认舰体体量

  通过磁力仪物探的科技手段,测算出“丹东一号”沉船铁质遗物的体量约为1600吨,而资料记载超勇舰是1380吨排水量。致远舰排水量为2300吨,因炮火的摧毁和后期打捞折损了一些钢材,还需再去除部分木材、煤炭等非磁性物质的体量。因此,目前的“丹东一号”的水下舰体1600吨与致远舰的现状是相匹配的。而考古队在2015年获得一张日本所绘“黄海北部及渤海”的海图,明确标注出致远舰、扬威舰的沉没位置。其中致远舰的位置,与目前“丹东一号”的位置最为接近,误差不大于1000米。

  舰体结构 发现致远舰独有的穹甲钢板和方形舷窗

  资料记载:致远,穹甲巡洋舰。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于1887年完工。双桅、单烟囱,穹面装甲2至4英寸厚。本次水下调查发现残存的穹甲钢板,与致远舰的穹甲防护结构吻合。此外,发现的多个方形舷窗(上图)与历史照片等资料对比显示,这种方形舷窗只安装在致远舰上,成为识别致远舰的重要标志物之一。

  武器装备 与致远舰匹配

  “丹东一号”目前发现的武器装备武器装备包括:210毫米主炮炮管、152毫米副炮炮弹、57毫米炮弹、37毫米炮弹、11毫米10管格林机关炮以及大量的弹药,尤其是发现保存完整的鱼雷引信,与致远舰的装备一致。而超勇舰上没有配备57毫米炮弹、11毫米10管格林机关炮和鱼雷。

  “致远”文字款识的制式磁盘

  水下考古发现了3件带有清晰致远舰舰徽的定制瓷盘,中间为篆书“致远”;一把与瓷盘配套使用的银勺,勺柄也印有致远舰的徽标。

  着眼未来 以整体打捞展示为目标

  在“丹东一号”水下调查项目进行过程中,甲午海战的背景和邓世昌致远舰的身份推测就引起社会和民众的广泛关注。适逢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丹东一号”水下考古项目的开展、致远舰的历史文物价值,对弘扬民族气节,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政治意义。与会专家建议,未来的工作应以致远舰整体打捞展示为目标,进一步开展相关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鉴于海水出水金属文物的脱盐保护仍是世界性的难题,与会专家强调保护利用工作应着眼长远,思路清晰,要综合考虑出水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博物馆建设和宣传展示,制订总体工作方案,脚踏实地开展工作。用扎实的成果回馈社会,回应社会大众的关注。(李 政)(来源:国家文物局网站)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http://news.sina.com.cn/c/nd/2015-11-06/doc-ifxknius9706572.shtml
甲午海战中怒撞日舰的“致远舰”找到了!(图)
2015年09月28日 22:25
来源:观察者网

22104人参与 3076评论



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家考古人员去年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的疑似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被确认为清朝北洋舰队的“致远”舰。

原标题:黄海“丹东一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结果:确认为北洋舰队致远舰

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家考古人员去年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的疑似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被确认为清朝北洋舰队的“致远”舰。

2014年,国家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121年前,北洋舰队有四艘战舰沉没在甲午海战交战区,它们是致远、经远、超勇和扬威舰。

“丹东一号”沉船位于鸭绿江口西南约50公里海域,所在地曾为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时的交战海区。对于“丹东一号”沉船的水下考古调查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2013年11月、2014年4月,两次开展调查工作,以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大东沟海战沉没战舰为重点,发现了一艘疑似清北洋水师的沉舰,由于对该沉舰的具体身份尚不十分明确,故将其暂命名为“丹东一号”。

2014年8月至10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启动对“丹东一号”沉船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运用科技手段,推测出沉舰体量约为1500吨左右,埋深3米左右。铁质残片所用的铁(钢)板材料为炒钢。通过大量的抽沙与测绘,已陆续确认沉舰两侧弦边、艉部、桅杆及部分沉船遗物。在沉船现场还陆续发现钢炮(主炮)、子弹、炮弹、10管格林机关炮(即加特林多管机关炮——观察者网注)等。



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家考古人员去年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的疑似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被确认为清朝北洋舰队的“致远”舰。

水下测绘图显示,舰体绝大部分深埋于沙下,探明长度从桅杆至艉部约50米,宽约9米至10米,船体外壳为铁板构造。铁板以铆钉连接,两侧舷边多因崩塌而平摊沙层中。船体外轮廓形态尚可,但船舱受战火及其他因素影响受损较大。抽沙后,填土中多见碎木板、弯曲移位的铁板,并有多处火烧迹象,这些均与史料吻合。

“丹东一号”究竟是不是“致远”舰?考古发现的机枪炮能否解开沉船之谜?随着“丹东一号”水下考古重点调查正式启动,沉船的真实身份成为关注焦点。

1894年9月17日,中日双方海军主力曾在黄海北部海域爆发海战。此次战役,北洋水师共损失5艘战舰,其中有4艘战舰都沉没在交战海区,分别是“致远”“经远”“超勇”和“扬威”舰。在甲午海战中,邓世昌所率的致远舰为掩护受到猛烈攻击的旗舰定远,毅然冲向敌军战舰,全舰官兵除7人获救外,全部壮烈殉国。



北洋舰队致远舰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丹东一号”绝大部分深埋于沙下,基本上为正沉状态。在沉船现场还陆续发现钢炮(主炮)、子弹、炮弹、10管格林机关炮、37mm单管哈乞开斯炮。

10管格林机关炮由美国人在1862年发明,是世界上第一种正式装备军队的机枪,美国军队在1866年将其正式列入制式装备。传入中国后,于1881年由金陵机器局开始大规模仿造。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前,中国陆军大规模装备了格林炮,同样安装在北洋水师的战舰上。

正是发现的机关炮,引起有关专家对“丹东一号”沉船身份的猜测,但因为没有准确证据表明“丹东一号”沉船的身份,围绕这个话题众说纷纭。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知名旅日学者萨苏都参与了鉴定工作。

说法一:10管格林机关炮“致远”舰独有。

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说,致远舰最后时刻,由于船身倾斜得厉害,主炮和大炮都不能射击了,唯有桅杆上的格林机关炮还在向日本舰队扫射。发现的这门炮很可能就是最后还向日本人开火的那门。

萨苏说,当时专家根据打捞起的舰舷钢板尺寸,初步推论,比较接近英国船厂使用的板材。同时,经国家水下考古中心技术鉴定,各项指标都与北洋水师时代舰只特征吻合。

萨苏说,如果要判定这艘沉舰的属性,大体需要三个方面的资料,第一是摸清这艘沉舰的结构,长宽高是多少,可大致推测是哪一艘舰;第二,出水带有文字的标识物;第三,出水特定的东西,比如是超勇或者致远舰上独有的东西。参与该项考古工作的专家表示,从目前证据看,已基本可确定这艘沉船就是致远舰。

说法二:烧焦痕迹显示,或为“超勇”舰。

“超勇”舰是一艘古老的撞击巡洋舰,1880年4月由英国阿姆斯特郎公司承建,1881年11月入列北洋水师。主要武器就包括11mm10管格林机关炮、37mm单管哈乞开斯炮。该舰到甲午海战时,已属超龄老舰,航速迟缓,舰体钢材单薄几乎无防卫能力。1894年的中日黄海海战中,“超勇”舰敌不过日本的4艘主力舰,中弹甚多,特别是一弹击穿舱内,引发大火,最终被烈火焚没。水下照片显示,“丹东一号”打捞上来残骸中有扭曲的钢梁、明显烧焦变黑的木头,这些都在证明当年海战的惨烈与悲壮。

到底是邓世昌所率的“致远”舰,还是黄建勋所率的“超勇”舰?从之前已发掘的遗骸中,多项证据指向致远舰。一是沉没地点,日本甲午战后记录的致远舰沉没地点,与现考古发掘的地点一致;其次,考古队员在水下曾发现一块方形的舷窗,只有致远舰上有方形的舷窗;最具说服力的是发现的一门11毫米的10管格林机关炮,也是致远舰独有。





国家考古人员去年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的疑似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被确认为清朝北洋舰队的“致远”舰。

待解谜团

1、沉船被压石头日本意在破坏中国风水?

围绕这艘沉舰,还发生了一件至今让专家无法完全解释的现象。陈悦说,考古队员发现沉舰上整个甲板铺满了一层石头,且石头都非常巨大。为何这些大石块会出现在沉舰的甲板上?

萨苏说,有可能是日本用石头压住舰体,防止沉舰被海流冲走。但陈悦更同意另外一种观点,即日本以石头镇压中国风水。陈悦说,有专家提出,日本熟悉中国的风水文化,把石头压在船上就是破坏掉中国的风水,同时还有压着北洋海军乃至中国永世不得翻身的意思。据称,日本在甲午战后吞并朝鲜的过程中,也曾将钢钎钉入朝鲜的皇宫和山峦,意在切断朝鲜“龙脉”。

萨苏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不过陈悦还提出了另一种解释:即当时有一种打捞沉船的方式就是先倾倒石方,然后凭借石方的重力再把沉船浮上来。因此这些石方有可能是日方打捞沉舰时用的,但是后来因故打捞计划取消石方则全部倾倒在船上。

陈悦说,对于这艘甲午沉舰上的石方谜团的解开,还期待更多的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解读。

2、锅炉盖能否解开致远沉没之谜?

黄海决战,致远舰沉没后,朝野震惊。光绪帝曾为邓世昌书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但是,致远舰究竟是怎样沉没的,至今还是一个谜。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中鱼雷沉没,即战中邓世昌率舰向日舰吉野撞去,但致远被鱼雷打中沉没。但是“致远”沉没时与日舰的距离尚未进入鱼雷的有效射程,否则“致远”舰也极有可能早已向日舰发起了鱼雷攻击。

近年来,有研究分析,致远的沉没很有可能是当日因为水线附近被日本的大口径火炮击穿,锅炉被击中,从而发生了大爆炸沉没。另一种解释认为“致远”的沉没是因为舰内进水过多,海水漫进了锅炉舱引起大爆炸所致。

恰巧,在之前的水下考古中,还发现了一个直径2米的锅炉盖,而且这个盖子是在离舰体30米的地方发现的。陈悦说,对于致远的沉没真正原因,恰恰需要通过发掘需要通过佐证。













黄海“丹东一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结果:确认为北洋舰队致远舰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凤凰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责任编辑:PN058]


致远舰舰徽
        总觉得这个英文字体有点现代。
这次应该不会出错了吧。别象以前那艘致远舰弄错了
重新修复,供人瞻仰纪念。
mobilecastle 发表于 2015-11-6 12:48
总觉得这个英文字体有点现代。
英美大报英文字体历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