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醉:浅析蔡锷发动护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9:46:43


一直以来,许多人都低估了护国运动的历史功绩,小觑了护国运动的历史地位,甚至有的人在谈论到这场运动时候还颇有微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这次运动虽然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但并没有触及到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根本利益,以段祺瑞为代表的北洋军阀仍然把持中央。帝国主义国家乘机利用倒向自己一方的军阀谋取新的权益。更重要的是中国依然处于列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深渊。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痛定思痛,在谈到这次运动时也重点强调它的局限性,以此来鼓励人们为革命而继续奋斗。-其次,护国运动前四年是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中国资产阶级在短短四个月内的时间里不仅推翻了满清王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而且还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中国近代历史新纪元。而护国运动结束不到三年时间,神州大地又爆发了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五四健儿所彰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近代中国是前无仅有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护国运动发生在这两次超大规模的运动之间,相比之下就难以望其项背了。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制约,出现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理解。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不妨以更开阔的视野,站在更高的历史维度上去审视这段历史。众所周知,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就是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但它却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毅然肩负起民主革命的重担,希望通过资产阶级民主共和道路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护国运动则正是为实现这样的革命宏图所做的一次重要尝试。回首这段历史,它所蕴涵的历史意义远非我们当初想得那么简单。它和任何一次革命运动一样伟大、高昂,却又是那么的悲壮、凄凉。

一:荡平封建复辟势力,捍卫民主共和政体。

当满清政府抛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投降卖国的主张后,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翻了满清统治。从而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以三权分立制和责任内阁制为核心的民主体制。试图在此基础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在这百业待兴的时刻,袁世凯依靠北洋军阀的势力和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登上了中华民国的第一把交椅。然而这位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野心家却并不以此满足,而是变本加厉的排挤打压民主势力以为复辟帝制做准备。1914年,袁世凯下令规复旧税,又不断巧立名目征收新税。二次革命后仅三年间,印花税增加八倍,烟酒税增加两倍,统捐税增加八十倍,发行公债总额超过三倍,无物不税,无物不捐。与此同时,袁世凯投靠帝国主义国家大借外债。上台不到三年间外债就增加了十二亿四千五百万元,几乎占前数十年来积欠金额三分之二以上。【1】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再一次将中国人民推到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再一次面临内忧外患的危险局面。

1 从“乱臣贼子,天下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1915年,袁世凯加快了复辟帝制的步伐。他先是授意总统府顾问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诬蔑中国“大多数之人民智识不甚高尚”,因此“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2】。接着令杨度等人出面组织“筹安会”,大肆鼓吹复辟帝制。为混淆视听,袁世凯让各省代表组成所谓的“国民代表大会”来决定国体。12月13日,袁世凯接受“国民代表大会”的“推戴书”企图择日登基称帝。
袁世凯忤逆民意、戕害民主的行径引起了全国各界的强烈反对。资产阶级立宪派领袖梁启超不畏袁世凯的威逼利诱,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一针见血的指出:“自国体问题发生以来,所谓讨论者,皆袁氏自讨自论。所谓赞成者,皆袁氏自赞自成。所谓请愿者,皆袁氏自请自愿…全由袁氏一人独演。”【3】在舆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孙中山先生发表《讨袁宣言》指出:“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戮此民贼,以拯吾民。”【4】并组织中华革命军武装讨袁。12月25日,蔡锷将军南下云南,联合云南都督唐继尧、前江西都督李烈钧等进步势力宣布云南独立,由此拉开了护国运动的序幕。1916年1月,袁世凯龙墩未暖,护国军兵分三路大举北伐。在全国一片讨袁声浪中,袁世凯麾下的大将也不敢违逆民意而纷纷见风使舵。6月6日,称孤道寡仅83天的袁世凯便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绝望的死去,护国运动取得伟大的胜利。
由于护国运动而高涨起来的民主共和思潮方兴未艾。在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各方反袁力量的坚决打击之下。海军也为要求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宣布独立加入了护国阵线。迫使刚上台的总统黎元洪不得不下令恢复孙中山主持制定的《临时约法》,从速召开国会。护国运动的胜利,它向世人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的彻底终结。在此之后,任何封建复辟的活动和专制独裁的行为都将遭到社会各界的反对。它标志着古老的神州大地彻底摆脱了封建君主制的压迫,开启了探索民主共和道路的闸门。即使后来由于历史的不幸,出现了北洋军阀时代的军阀割据统治局面,但是无论是段祺瑞、黎元洪、张作霖等把持北洋政府;还是蒋介石控制的南京国民政府,都是自诩为民主共和政体的捍卫者。即便是像汪精卫这样的卖国者也不敢公然推翻民国政府。诚然,在这些军阀势力之下,民主共和只是他们树立自己统治形象的招牌。但我们也该感到庆幸,至少这块用无数革命志士的生命换来的“金字招牌”总算保留下来了。中国再也不是曾经那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君主专制社会,而将迎来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崭新时代。

2 护国运动刷新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史。
护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革命运动,不仅推翻了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巩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而且它还刷新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史。纵观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堪称典范的莫过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中国辛亥革命。它们是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发展、扩张的三个时期的典型例子,但是无一例外的都出现了封建王朝的复辟。正如事物必须经过反复曲折的发展一样,资产阶级想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也必然经历这些坎坷和曲折。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出于对人民群众的防范,使得它在与封建统治势如水火的同时也存在着相互妥协的一面。加之封建残余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势必进行反扑。所以资产阶级革命一般要经过三国阶段;即推翻封建专制阶段、封建复辟阶段和推翻封建复辟阶段。
在英国,从1640年革命爆发到1649年处死英王查理一世,前后经过反复斗争,历时九年方才完成革命第一阶段的任务;在法国,从1789年7月14日革命开始到1793年1月处死路易十四,同样经过反复斗争,历时三年半才勉强完成第一阶段任务。而在中国,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到1912年2月宣统退位,仅四个月时间便完成革命第一阶段。在革命的第二阶段,英国经历了从查理二世复辟到光荣革命间二十年的复辟时期,虽然最终确定了民主制,但至今也保留了作为封建象征的英王。法国更是经历了从1814年路易十六复辟到1848年二月革命间三十多年的复辟时期。而中国的护国运动则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从1915年12月25日云南起义到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殒命仅有短短的88天,而这位号称“窃国之大盗,乱世之奸雄”的复辟者也仅仅当了83天的皇帝便草草收场了。后来满清余孽张勋复辟也是螳臂当车,根本抵挡不住民主共和的洪流。
封建势力的反扑造成革命出现曲折,出现时间或长或短的复辟王朝,这是资产阶级革命史上一种普遍性的现象。封建复辟王朝存在的时间的长短,历史逆流造成曲折度的大小则取决于该国革命力量和反动势力的斗争。诚然,护国运动发生在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扩展时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革命经验,占据后发优势。但中国革命面对的却是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势力,它所余留下来的封建残余远非英法等国的封建残余能够比拟的。而彻底结束这种根深蒂固的君主专制制度则须归功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迅猛发展。护国运动不仅使占全球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大大推进了中国民主化进程;同时也刷新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史,壮大了世界民主力量。-

二:粉碎日本独霸中国的计划,延缓中国殖民地化的进程。

1 “洪宪王朝”与“二十一条”
袁世凯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复辟称帝,一方面是自己依靠北洋军阀的军事势力,另一方面则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分裂给袁世凯提供了可乘之机。但仅仅依靠北洋六镇军力对抗民主势力显然是捉襟见肘,况且西南等地方实力派此时也加入民主阵营里面。为此,袁世凯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利益以换取帝国主义国家对复辟帝制的承认。此时西方主要列强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却乘机加紧侵略中国。1914年秋,日本派兵侵入中国山东,取代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位。1915年1月,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诱饵,公然向中国政府提出极为苛刻的“二十一条”。“二十一条”实际上是把中国变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在递交“二十一条”时对袁世凯说;“若开诚交涉,则日本希望贵大总统再高升一步。”袁世凯称帝心切,为了自己能够早日称帝不惜出卖国家主权,竟然在1915年5月9日基本接受了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至此,中国人民又一次站在了国家前途选择的十字路口,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条道路。第一条路是拥护袁世凯的洪宪王朝,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那么四万万同胞便“有幸”身兼洪宪帝国奴才和大日本帝国奴隶的两重“殊荣”。或许某些“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人还将作为“开国功臣”而“光宗耀祖”。然而,那些在旅顺、台湾、北京、南京惨死在日本人屠刀下的同胞不断提醒我们:这个野蛮而残忍的国家是要灭亡我中华民族的。这便是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想做奴隶而做不得的时代”。 -第二条路是推翻袁贼的独夫专制,恢复中华民国;粉碎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计划,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也许参与革命的人会被作为“乱臣贼子”而全国通缉,以至于献出自己的身家性命。但是他们的国家将得以保全,他们的子孙会永远的繁衍下去。中国选择了第二条道路,一场轰轰烈烈的护国战争旋即爆发。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有幸在这个国度里学习、工作、生活也感谢这次伟大的运动。

2“护国运动”既为“捍卫民国”,也为“保卫中国”。
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政府提出“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出后,中国各界舆论大哗,纷纷通电反对卖国行径。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后,上海码头工人首先罢工。接着,上海、长沙等地日本企业的中国工人群起响应。北京各界群众连日集会示威,参加者达二、三十万人。在汉口、沈阳、福州、厦门等地,人民群众纷纷举行抗议集会和示威。海外爱国华侨和留学生,发起组织“敢死队”、“救亡团”,准备回国参加抗日讨袁战争。旅居菲律宾的侨胞中,救亡团之捐款者,劳动者竟占多数。【5】一时间,“讨袁抗日”的口号如雷震九霄,激励着人们参加到这场运动的洪流中来。
云南起义军定名为“护国军”,其目的也是出于讨袁抗日的战略需要。据参加起义军事会议的刘云峰将军回忆,起义军最初定名为“讨逆军”,但与会者认为“讨逆”之名不尽完善。李曰垓等人提出:袁世凯敢于称帝,是得到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支持的。特别是以日本帝国主义为靠山。因此,如果袁世凯失败,存在着日本出面干涉的可能性,所以讨袁战争。是否“牵扯到对日战争亦未可知,乃改讨逆军为护国军”。【6】一则为捍卫中华民国的民主共和体制,二则保卫中国的民族主权。这场旨在巩固共和政体和维护国家主权的运动即为“护国运动”。护国军敢于藐视帝国主义的强暴,高举“护国”义旗,这种为捍卫共和制度和国家主权而作出牺牲的革命精神,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史上再一次达到了它能达到的高度。护国运动的胜利阻止了日本帝国主义霸占中国的计划,在近代中国具有无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三 民主共和观念成为时代主题

1 民主共和成为各进步势力共同奋斗的目标
考察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条件,不仅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实力,还要有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如西欧诸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就进行了长达三百年的文艺复兴和近两个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反观中国革命,从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到辛亥革命仅有短短三十年时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是革命领导阶级内部出现了纷争,面对袁世凯咄咄逼人的攻势,大多采取消极的退让和妥协的方针,以至于出现“宋教仁惨案”和二次革命的惨败。孙中山先生指出:武昌起义后,“吾党人之朝气渐馁,只求保住既得地位,而骤减革命之精神,又喜官僚之逢迎,而渐被同化矣。以是对于开国之进行,多附和官僚之主张。而不顾入党之信誓,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悉置之脑后,视为理想难行。”【7】
在袁世凯加紧复辟帝制的同时,资产阶级革命领袖们果断的纠正了自己思想上的错误。比如曾为袁世凯效力的梁启超,在得知袁世凯密谋复辟帝制之后毅然站到了革命阵营一边。他也清楚的认识到君主制在中国已经穷途末路了,便舍弃了自己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转而站在民主派一边。当民主共和体制面临威胁之际,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革命党、以黄兴为首的欧事研究会、以梁启超为首的进步党、以唐继尧为首的西南地方实力派等不约而同的参加到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中。这已表明,民主共和体制成为各种进步势力共同奋斗的目标。

2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民主共和体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政权的基石,民主共和观念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灵魂。辛亥革命的胜利初步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但是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劳苦大众的影响并不明显,而这种影响远非没有达到“深入人心”的程度。许多参加革命的人们只是迫于生计,或者是面对清王朝的剥削而作出的揭竿而起的行为。“多数人民不知共和为何物,亦不知所谓法律以及自由平等诸说为何义。”所以,出现在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就不足为奇了。
可是在护国运动中,广大的人民群众表现出来的革命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远非昔日可比。许多进步人士指出:“国者,乃国民之国,非政府少数人之国”。全国各地的群众揭竿而起讨伐封建复辟,白朗起义就是一场自发的讨袁护国战争。白朗起义军活跃于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甘肃等地,队伍一度达到两万余人,沉重的打击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在袁世凯逆流复辟之时,白朗公开将矛头指向袁世凯的反动统治。在布告中指出袁世凯:“神奸主政,民气不扬。虽托名共和,实厉行专制。”[8]并在斗争中提出了“逐走袁世凯,设立完美之政府”的政治主张。
此时的下层群众在国难当头之际也不像之前那样袖手旁观,而且极为自觉的参加到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中去。下层群众或是参军参战奔赴前线,或是捐款捐物支援军需成为护国运动的主力军。资产阶级从“拥袁”到“讨袁”,从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斗争到为捍卫共和民国而打倒洪宪帝制;农民阶级从朴素的“劫富济贫”到打倒帝制自为者的袁世凯,这从根本上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经在护国战争的硝烟中深入人心了,成为人民群众进行革命的思想武器。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正如毛主席指出:“袁世凯……做了几个月的皇帝就死了……他想镇压人民,但结果被人民推翻了。”【9】

四 革命统一战线取得初步实践

人民群众的参与是护国运动取得胜利的基础,讨袁联合阵线是护国运动取得胜利的保障。资产阶级在这次运动中已经进行了联合阵线的初步尝试,这对于以后的革命形势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在此之前,无论是威震神州的天平天国运动还是气壮山河的辛亥革命,无一例外都是某一阶级单刀匹马的进行革命。而在此之后,无论是波澜壮阔的国民大革命还是救亡图存的抗日卫国战争,无一不是各阶级各阶层的联合斗争。以至于在解放战争中,统一战线成为中国共产党获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

1 护国运动的统一战线首先表现在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联合。
护国运动前夕,孙中山先生在写给黄兴的信中勇敢的承担了自己在二次革命失败的责任,并希望黄兴“当此外患侵逼,内政紊乱之秋”,能够“同心一致,乘机以起”归国参与斗争。【10】表示“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黄兴甚为感动并回信说:“如有所命,亟愿效力”。黄兴为捍卫民主共和体制积极奔走,最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此外,作为立宪派的领袖梁启超也亲赴云南策应起义。护国军发兵攻四川和两广等西南地区,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军则活跃于江浙诸地,在战略上与护国军形成东西呼应的态势。孙中山命令前线将领:“一切事宜务求与讨袁各派协同进行…云、贵、桂、浙均已一致遵用五色旗,吾党亦宜一律沿用,俾不致同一讨逆之军而有猜疑”【11】

2护国运动的统一战线其次表现在阶级间的联合。
如前所述,民主共和观念在此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深入广大劳苦大众的思想中。迅猛发展的革命形势推动了人们群众的觉醒,而人民群众的觉醒又促进了革命的进程。白朗起义军是最先率部反抗袁世凯的农民武装,孙中山、黄兴等都主动写信去联合他们,白朗军成为西北地区牵制和打击北洋政府的重要力量。云南本穷乡僻壤,工农业均不发达。人们却为支持前线“节衣缩食,支援军需,政府加与军费诸饷,纷纷缴纳,未闻一声怨言”。川南湘西的农民还为护国军当侦探,信使,远送军需,救助伤员,有力的彰显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3护国运动的联合战线还表现在对敌方进步势力的争取。
护国战争开始后,孙中山先生在给北洋军将领的通电中希望他们:“服从神圣共和之初心”勿为“盗国神奸之所由利用”,“倡树义帜,拥护共和”。这则通告虽然没有使北洋军将领真正的拥护共和,但是也给了他们不小的压力。稍微有点政治见识的人都能预料到袁世凯必然失败。袁世凯的亲信大将纷纷动摇:黎元洪拒绝封册;张骞、马良、汤化龙不辞而别;冯国璋、段祺瑞坐而观望。甚至连袁世凯的弟弟袁世彤和妹妹张袁氏也在京津各大报纸遍登广告,声称与袁世凯“完全消灭兄弟姐妹关系”。【12】时任北洋军十六混成旅旅长的冯玉祥将军就被派往前线去镇压护国军。他在攻占叙府(今宜宾)后本可依靠精良的装备乘机进军云南,但是冯玉祥却按兵不动,一拖再拖。上司曹锟质问他为何不进军时,他说;“官兵病者太多……不但身上有病,心里亦从有病。”【13】孙中山还利用国际渠道,分化瓦解帝国主义对袁世凯的支持,大大加速了护国运动的胜利进程。

五 护国精神,千秋万代

护国精神是护国运动中催生的一种以爱国主义和民主共和为基础的时代精神。它体现在每一位护国军将士身上,体现在每一位支援正义之师的人民身上,体现在那些为捍卫民主共和与民族利益的英烈身上。蔡锷将军和黄兴将军就之中的典型代表,他们将自己满腔的热血都献给了这场壮烈的护国运动。
蔡锷将军早年留学日本士官学校,以优异的成绩被誉为“士官三杰”之一,军史界把蔡锷作为中国军事理论近代化的奠基人。辛亥革命时期,蔡锷将军是云南省第一任都督,之后被袁世凯软禁在北京。袁世凯在密谋复辟之际多次以荣华富贵拉拢蔡锷,蔡锷哭谏无效后“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起见,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即护国战争)不可”,毅然南下云南组织讨袁军。蔡锷将军抱病坚持在前线指挥战事,激励将士们英勇前进。然而天妒英才,护国运动刚刚结束,蔡锷将军却因病辞世了。黄兴将军受孙中山先生的邀请毅然抱病回国效命,为护国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最后也不幸告别人世。
这就是护国精神,不为功名利禄所牵绊,不为世俗利益所蒙蔽,不为艰难险阻所阻碍。有的只是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有的只是任劳任怨的顽强执着,有的只是以天下苍生为己念的救世豪情。这种精神既是那个时代的写照,也将对我们当今社会有所激励。因为它所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追求进步的信念是超越时空,甚至是超越阶级的。
结论
护国运动是民族资产阶级捍卫民主共和体制而领导的革命运动,它被誉为资产阶级第三次革命。它在政治上推翻了袁世凯的帝制复辟,捍卫和发展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在救亡图存的斗争中阻止了日本帝国主义独占中国的企图。在革命中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同时它对于联合战线的初步实践为后续革命提供了经验借鉴,而它所承载着那一代革命者们追求民主共和体制,谋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悲壮实践,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之继续奋斗。

参考文献

⑴孙代兴.论护国运动的历史作用[J]护国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24.
⑵[美]古德诺.共和与君主论.章伯锋.北洋军阀[M]第2卷.武汉出版社,1990:946.
⑶梁启超.袁政府伪造民意密电后.北洋军阀第[M]2卷,武汉出版社,1990:1032-1036.
⑷马志斌.中国近代现代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4.
⑸红卜仁.菲律宾华侨反对二十一条件的爱国运动[J].近代史资料.1956(4):39.
⑹刘云峰.护国军纪要.云南文史资料选辑[M]第十辑,1963:89.
⑺胡汉民.总理全集[M]第一集.上海民智书局出版,1930:1030.
⑻中原扶汉军大都督白布告.白朗起义[M].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0:224.
⑼毛泽东选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731.
⑽⑾吴仲禧.孙中山年谱[M].中华书局出版,1979:179、193.
⑿张岂之.中国历史[M]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95.
⒀冯玉祥.我的生活[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224.



一直以来,许多人都低估了护国运动的历史功绩,小觑了护国运动的历史地位,甚至有的人在谈论到这场运动时候还颇有微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这次运动虽然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但并没有触及到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根本利益,以段祺瑞为代表的北洋军阀仍然把持中央。帝国主义国家乘机利用倒向自己一方的军阀谋取新的权益。更重要的是中国依然处于列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深渊。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痛定思痛,在谈到这次运动时也重点强调它的局限性,以此来鼓励人们为革命而继续奋斗。-其次,护国运动前四年是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中国资产阶级在短短四个月内的时间里不仅推翻了满清王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而且还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中国近代历史新纪元。而护国运动结束不到三年时间,神州大地又爆发了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五四健儿所彰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近代中国是前无仅有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护国运动发生在这两次超大规模的运动之间,相比之下就难以望其项背了。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制约,出现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理解。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不妨以更开阔的视野,站在更高的历史维度上去审视这段历史。众所周知,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就是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但它却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毅然肩负起民主革命的重担,希望通过资产阶级民主共和道路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护国运动则正是为实现这样的革命宏图所做的一次重要尝试。回首这段历史,它所蕴涵的历史意义远非我们当初想得那么简单。它和任何一次革命运动一样伟大、高昂,却又是那么的悲壮、凄凉。

一:荡平封建复辟势力,捍卫民主共和政体。

当满清政府抛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投降卖国的主张后,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翻了满清统治。从而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以三权分立制和责任内阁制为核心的民主体制。试图在此基础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在这百业待兴的时刻,袁世凯依靠北洋军阀的势力和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登上了中华民国的第一把交椅。然而这位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野心家却并不以此满足,而是变本加厉的排挤打压民主势力以为复辟帝制做准备。1914年,袁世凯下令规复旧税,又不断巧立名目征收新税。二次革命后仅三年间,印花税增加八倍,烟酒税增加两倍,统捐税增加八十倍,发行公债总额超过三倍,无物不税,无物不捐。与此同时,袁世凯投靠帝国主义国家大借外债。上台不到三年间外债就增加了十二亿四千五百万元,几乎占前数十年来积欠金额三分之二以上。【1】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再一次将中国人民推到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再一次面临内忧外患的危险局面。

1 从“乱臣贼子,天下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1915年,袁世凯加快了复辟帝制的步伐。他先是授意总统府顾问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诬蔑中国“大多数之人民智识不甚高尚”,因此“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2】。接着令杨度等人出面组织“筹安会”,大肆鼓吹复辟帝制。为混淆视听,袁世凯让各省代表组成所谓的“国民代表大会”来决定国体。12月13日,袁世凯接受“国民代表大会”的“推戴书”企图择日登基称帝。
袁世凯忤逆民意、戕害民主的行径引起了全国各界的强烈反对。资产阶级立宪派领袖梁启超不畏袁世凯的威逼利诱,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一针见血的指出:“自国体问题发生以来,所谓讨论者,皆袁氏自讨自论。所谓赞成者,皆袁氏自赞自成。所谓请愿者,皆袁氏自请自愿…全由袁氏一人独演。”【3】在舆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孙中山先生发表《讨袁宣言》指出:“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戮此民贼,以拯吾民。”【4】并组织中华革命军武装讨袁。12月25日,蔡锷将军南下云南,联合云南都督唐继尧、前江西都督李烈钧等进步势力宣布云南独立,由此拉开了护国运动的序幕。1916年1月,袁世凯龙墩未暖,护国军兵分三路大举北伐。在全国一片讨袁声浪中,袁世凯麾下的大将也不敢违逆民意而纷纷见风使舵。6月6日,称孤道寡仅83天的袁世凯便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绝望的死去,护国运动取得伟大的胜利。
由于护国运动而高涨起来的民主共和思潮方兴未艾。在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各方反袁力量的坚决打击之下。海军也为要求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宣布独立加入了护国阵线。迫使刚上台的总统黎元洪不得不下令恢复孙中山主持制定的《临时约法》,从速召开国会。护国运动的胜利,它向世人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的彻底终结。在此之后,任何封建复辟的活动和专制独裁的行为都将遭到社会各界的反对。它标志着古老的神州大地彻底摆脱了封建君主制的压迫,开启了探索民主共和道路的闸门。即使后来由于历史的不幸,出现了北洋军阀时代的军阀割据统治局面,但是无论是段祺瑞、黎元洪、张作霖等把持北洋政府;还是蒋介石控制的南京国民政府,都是自诩为民主共和政体的捍卫者。即便是像汪精卫这样的卖国者也不敢公然推翻民国政府。诚然,在这些军阀势力之下,民主共和只是他们树立自己统治形象的招牌。但我们也该感到庆幸,至少这块用无数革命志士的生命换来的“金字招牌”总算保留下来了。中国再也不是曾经那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君主专制社会,而将迎来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崭新时代。

2 护国运动刷新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史。
护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革命运动,不仅推翻了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巩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而且它还刷新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史。纵观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堪称典范的莫过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中国辛亥革命。它们是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发展、扩张的三个时期的典型例子,但是无一例外的都出现了封建王朝的复辟。正如事物必须经过反复曲折的发展一样,资产阶级想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也必然经历这些坎坷和曲折。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出于对人民群众的防范,使得它在与封建统治势如水火的同时也存在着相互妥协的一面。加之封建残余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势必进行反扑。所以资产阶级革命一般要经过三国阶段;即推翻封建专制阶段、封建复辟阶段和推翻封建复辟阶段。
在英国,从1640年革命爆发到1649年处死英王查理一世,前后经过反复斗争,历时九年方才完成革命第一阶段的任务;在法国,从1789年7月14日革命开始到1793年1月处死路易十四,同样经过反复斗争,历时三年半才勉强完成第一阶段任务。而在中国,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到1912年2月宣统退位,仅四个月时间便完成革命第一阶段。在革命的第二阶段,英国经历了从查理二世复辟到光荣革命间二十年的复辟时期,虽然最终确定了民主制,但至今也保留了作为封建象征的英王。法国更是经历了从1814年路易十六复辟到1848年二月革命间三十多年的复辟时期。而中国的护国运动则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从1915年12月25日云南起义到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殒命仅有短短的88天,而这位号称“窃国之大盗,乱世之奸雄”的复辟者也仅仅当了83天的皇帝便草草收场了。后来满清余孽张勋复辟也是螳臂当车,根本抵挡不住民主共和的洪流。
封建势力的反扑造成革命出现曲折,出现时间或长或短的复辟王朝,这是资产阶级革命史上一种普遍性的现象。封建复辟王朝存在的时间的长短,历史逆流造成曲折度的大小则取决于该国革命力量和反动势力的斗争。诚然,护国运动发生在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扩展时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革命经验,占据后发优势。但中国革命面对的却是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势力,它所余留下来的封建残余远非英法等国的封建残余能够比拟的。而彻底结束这种根深蒂固的君主专制制度则须归功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迅猛发展。护国运动不仅使占全球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大大推进了中国民主化进程;同时也刷新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史,壮大了世界民主力量。-

二:粉碎日本独霸中国的计划,延缓中国殖民地化的进程。

1 “洪宪王朝”与“二十一条”
袁世凯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复辟称帝,一方面是自己依靠北洋军阀的军事势力,另一方面则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分裂给袁世凯提供了可乘之机。但仅仅依靠北洋六镇军力对抗民主势力显然是捉襟见肘,况且西南等地方实力派此时也加入民主阵营里面。为此,袁世凯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利益以换取帝国主义国家对复辟帝制的承认。此时西方主要列强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却乘机加紧侵略中国。1914年秋,日本派兵侵入中国山东,取代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位。1915年1月,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诱饵,公然向中国政府提出极为苛刻的“二十一条”。“二十一条”实际上是把中国变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在递交“二十一条”时对袁世凯说;“若开诚交涉,则日本希望贵大总统再高升一步。”袁世凯称帝心切,为了自己能够早日称帝不惜出卖国家主权,竟然在1915年5月9日基本接受了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至此,中国人民又一次站在了国家前途选择的十字路口,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条道路。第一条路是拥护袁世凯的洪宪王朝,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那么四万万同胞便“有幸”身兼洪宪帝国奴才和大日本帝国奴隶的两重“殊荣”。或许某些“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人还将作为“开国功臣”而“光宗耀祖”。然而,那些在旅顺、台湾、北京、南京惨死在日本人屠刀下的同胞不断提醒我们:这个野蛮而残忍的国家是要灭亡我中华民族的。这便是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想做奴隶而做不得的时代”。 -第二条路是推翻袁贼的独夫专制,恢复中华民国;粉碎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计划,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也许参与革命的人会被作为“乱臣贼子”而全国通缉,以至于献出自己的身家性命。但是他们的国家将得以保全,他们的子孙会永远的繁衍下去。中国选择了第二条道路,一场轰轰烈烈的护国战争旋即爆发。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有幸在这个国度里学习、工作、生活也感谢这次伟大的运动。

2“护国运动”既为“捍卫民国”,也为“保卫中国”。
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政府提出“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出后,中国各界舆论大哗,纷纷通电反对卖国行径。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后,上海码头工人首先罢工。接着,上海、长沙等地日本企业的中国工人群起响应。北京各界群众连日集会示威,参加者达二、三十万人。在汉口、沈阳、福州、厦门等地,人民群众纷纷举行抗议集会和示威。海外爱国华侨和留学生,发起组织“敢死队”、“救亡团”,准备回国参加抗日讨袁战争。旅居菲律宾的侨胞中,救亡团之捐款者,劳动者竟占多数。【5】一时间,“讨袁抗日”的口号如雷震九霄,激励着人们参加到这场运动的洪流中来。
云南起义军定名为“护国军”,其目的也是出于讨袁抗日的战略需要。据参加起义军事会议的刘云峰将军回忆,起义军最初定名为“讨逆军”,但与会者认为“讨逆”之名不尽完善。李曰垓等人提出:袁世凯敢于称帝,是得到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支持的。特别是以日本帝国主义为靠山。因此,如果袁世凯失败,存在着日本出面干涉的可能性,所以讨袁战争。是否“牵扯到对日战争亦未可知,乃改讨逆军为护国军”。【6】一则为捍卫中华民国的民主共和体制,二则保卫中国的民族主权。这场旨在巩固共和政体和维护国家主权的运动即为“护国运动”。护国军敢于藐视帝国主义的强暴,高举“护国”义旗,这种为捍卫共和制度和国家主权而作出牺牲的革命精神,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史上再一次达到了它能达到的高度。护国运动的胜利阻止了日本帝国主义霸占中国的计划,在近代中国具有无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三 民主共和观念成为时代主题

1 民主共和成为各进步势力共同奋斗的目标
考察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条件,不仅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实力,还要有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如西欧诸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就进行了长达三百年的文艺复兴和近两个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反观中国革命,从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到辛亥革命仅有短短三十年时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是革命领导阶级内部出现了纷争,面对袁世凯咄咄逼人的攻势,大多采取消极的退让和妥协的方针,以至于出现“宋教仁惨案”和二次革命的惨败。孙中山先生指出:武昌起义后,“吾党人之朝气渐馁,只求保住既得地位,而骤减革命之精神,又喜官僚之逢迎,而渐被同化矣。以是对于开国之进行,多附和官僚之主张。而不顾入党之信誓,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悉置之脑后,视为理想难行。”【7】
在袁世凯加紧复辟帝制的同时,资产阶级革命领袖们果断的纠正了自己思想上的错误。比如曾为袁世凯效力的梁启超,在得知袁世凯密谋复辟帝制之后毅然站到了革命阵营一边。他也清楚的认识到君主制在中国已经穷途末路了,便舍弃了自己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转而站在民主派一边。当民主共和体制面临威胁之际,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革命党、以黄兴为首的欧事研究会、以梁启超为首的进步党、以唐继尧为首的西南地方实力派等不约而同的参加到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中。这已表明,民主共和体制成为各种进步势力共同奋斗的目标。

2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民主共和体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政权的基石,民主共和观念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灵魂。辛亥革命的胜利初步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但是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劳苦大众的影响并不明显,而这种影响远非没有达到“深入人心”的程度。许多参加革命的人们只是迫于生计,或者是面对清王朝的剥削而作出的揭竿而起的行为。“多数人民不知共和为何物,亦不知所谓法律以及自由平等诸说为何义。”所以,出现在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就不足为奇了。
可是在护国运动中,广大的人民群众表现出来的革命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远非昔日可比。许多进步人士指出:“国者,乃国民之国,非政府少数人之国”。全国各地的群众揭竿而起讨伐封建复辟,白朗起义就是一场自发的讨袁护国战争。白朗起义军活跃于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甘肃等地,队伍一度达到两万余人,沉重的打击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在袁世凯逆流复辟之时,白朗公开将矛头指向袁世凯的反动统治。在布告中指出袁世凯:“神奸主政,民气不扬。虽托名共和,实厉行专制。”[8]并在斗争中提出了“逐走袁世凯,设立完美之政府”的政治主张。
此时的下层群众在国难当头之际也不像之前那样袖手旁观,而且极为自觉的参加到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中去。下层群众或是参军参战奔赴前线,或是捐款捐物支援军需成为护国运动的主力军。资产阶级从“拥袁”到“讨袁”,从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斗争到为捍卫共和民国而打倒洪宪帝制;农民阶级从朴素的“劫富济贫”到打倒帝制自为者的袁世凯,这从根本上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经在护国战争的硝烟中深入人心了,成为人民群众进行革命的思想武器。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正如毛主席指出:“袁世凯……做了几个月的皇帝就死了……他想镇压人民,但结果被人民推翻了。”【9】

四 革命统一战线取得初步实践

人民群众的参与是护国运动取得胜利的基础,讨袁联合阵线是护国运动取得胜利的保障。资产阶级在这次运动中已经进行了联合阵线的初步尝试,这对于以后的革命形势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在此之前,无论是威震神州的天平天国运动还是气壮山河的辛亥革命,无一例外都是某一阶级单刀匹马的进行革命。而在此之后,无论是波澜壮阔的国民大革命还是救亡图存的抗日卫国战争,无一不是各阶级各阶层的联合斗争。以至于在解放战争中,统一战线成为中国共产党获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

1 护国运动的统一战线首先表现在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联合。
护国运动前夕,孙中山先生在写给黄兴的信中勇敢的承担了自己在二次革命失败的责任,并希望黄兴“当此外患侵逼,内政紊乱之秋”,能够“同心一致,乘机以起”归国参与斗争。【10】表示“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黄兴甚为感动并回信说:“如有所命,亟愿效力”。黄兴为捍卫民主共和体制积极奔走,最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此外,作为立宪派的领袖梁启超也亲赴云南策应起义。护国军发兵攻四川和两广等西南地区,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军则活跃于江浙诸地,在战略上与护国军形成东西呼应的态势。孙中山命令前线将领:“一切事宜务求与讨袁各派协同进行…云、贵、桂、浙均已一致遵用五色旗,吾党亦宜一律沿用,俾不致同一讨逆之军而有猜疑”【11】

2护国运动的统一战线其次表现在阶级间的联合。
如前所述,民主共和观念在此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深入广大劳苦大众的思想中。迅猛发展的革命形势推动了人们群众的觉醒,而人民群众的觉醒又促进了革命的进程。白朗起义军是最先率部反抗袁世凯的农民武装,孙中山、黄兴等都主动写信去联合他们,白朗军成为西北地区牵制和打击北洋政府的重要力量。云南本穷乡僻壤,工农业均不发达。人们却为支持前线“节衣缩食,支援军需,政府加与军费诸饷,纷纷缴纳,未闻一声怨言”。川南湘西的农民还为护国军当侦探,信使,远送军需,救助伤员,有力的彰显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3护国运动的联合战线还表现在对敌方进步势力的争取。
护国战争开始后,孙中山先生在给北洋军将领的通电中希望他们:“服从神圣共和之初心”勿为“盗国神奸之所由利用”,“倡树义帜,拥护共和”。这则通告虽然没有使北洋军将领真正的拥护共和,但是也给了他们不小的压力。稍微有点政治见识的人都能预料到袁世凯必然失败。袁世凯的亲信大将纷纷动摇:黎元洪拒绝封册;张骞、马良、汤化龙不辞而别;冯国璋、段祺瑞坐而观望。甚至连袁世凯的弟弟袁世彤和妹妹张袁氏也在京津各大报纸遍登广告,声称与袁世凯“完全消灭兄弟姐妹关系”。【12】时任北洋军十六混成旅旅长的冯玉祥将军就被派往前线去镇压护国军。他在攻占叙府(今宜宾)后本可依靠精良的装备乘机进军云南,但是冯玉祥却按兵不动,一拖再拖。上司曹锟质问他为何不进军时,他说;“官兵病者太多……不但身上有病,心里亦从有病。”【13】孙中山还利用国际渠道,分化瓦解帝国主义对袁世凯的支持,大大加速了护国运动的胜利进程。

五 护国精神,千秋万代

护国精神是护国运动中催生的一种以爱国主义和民主共和为基础的时代精神。它体现在每一位护国军将士身上,体现在每一位支援正义之师的人民身上,体现在那些为捍卫民主共和与民族利益的英烈身上。蔡锷将军和黄兴将军就之中的典型代表,他们将自己满腔的热血都献给了这场壮烈的护国运动。
蔡锷将军早年留学日本士官学校,以优异的成绩被誉为“士官三杰”之一,军史界把蔡锷作为中国军事理论近代化的奠基人。辛亥革命时期,蔡锷将军是云南省第一任都督,之后被袁世凯软禁在北京。袁世凯在密谋复辟之际多次以荣华富贵拉拢蔡锷,蔡锷哭谏无效后“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起见,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即护国战争)不可”,毅然南下云南组织讨袁军。蔡锷将军抱病坚持在前线指挥战事,激励将士们英勇前进。然而天妒英才,护国运动刚刚结束,蔡锷将军却因病辞世了。黄兴将军受孙中山先生的邀请毅然抱病回国效命,为护国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最后也不幸告别人世。
这就是护国精神,不为功名利禄所牵绊,不为世俗利益所蒙蔽,不为艰难险阻所阻碍。有的只是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有的只是任劳任怨的顽强执着,有的只是以天下苍生为己念的救世豪情。这种精神既是那个时代的写照,也将对我们当今社会有所激励。因为它所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追求进步的信念是超越时空,甚至是超越阶级的。
结论
护国运动是民族资产阶级捍卫民主共和体制而领导的革命运动,它被誉为资产阶级第三次革命。它在政治上推翻了袁世凯的帝制复辟,捍卫和发展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在救亡图存的斗争中阻止了日本帝国主义独占中国的企图。在革命中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同时它对于联合战线的初步实践为后续革命提供了经验借鉴,而它所承载着那一代革命者们追求民主共和体制,谋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悲壮实践,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之继续奋斗。

参考文献

⑴孙代兴.论护国运动的历史作用[J]护国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24.
⑵[美]古德诺.共和与君主论.章伯锋.北洋军阀[M]第2卷.武汉出版社,1990:946.
⑶梁启超.袁政府伪造民意密电后.北洋军阀第[M]2卷,武汉出版社,1990:1032-1036.
⑷马志斌.中国近代现代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4.
⑸红卜仁.菲律宾华侨反对二十一条件的爱国运动[J].近代史资料.1956(4):39.
⑹刘云峰.护国军纪要.云南文史资料选辑[M]第十辑,1963:89.
⑺胡汉民.总理全集[M]第一集.上海民智书局出版,1930:1030.
⑻中原扶汉军大都督白布告.白朗起义[M].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0:224.
⑼毛泽东选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731.
⑽⑾吴仲禧.孙中山年谱[M].中华书局出版,1979:179、193.
⑿张岂之.中国历史[M]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95.
⒀冯玉祥.我的生活[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