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杂志: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成效与展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15:34
智库杂志: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成效与展望
http://www.CRNTT.com   2015-10-01


“第六届台湾研究新跨越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
  中评社香港10月1日电/2015年7月23日,“第六届台湾研究新跨越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本届研讨会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承办。研讨会主题为“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成效与展望”,旨在检视自2008年来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的状况,包括所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厘清影响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成效的主要因素,探讨深化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并提升合作成效的路径与措施,特别是探讨有助于惠及两岸广大基层民众的制度化合作政策措施。研讨会分“两岸经济合作成效与展望:总体评估”、“两岸货贸、服贸合作成效与展望”、“两岸产业、投资合作成效与展望”、“两岸金融合作成效与展望”四个专题进行研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唐永红教授、朱兴婷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9月号发表会议综述《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成效与展望》,文章内容如下: 

  两岸经济合作成效与展望:总体评估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经济平台执行长唐永红教授认为,自2008年来开启的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至今才迈出一小步,特别是两岸经贸活动正常化与自由化进展缓慢,两岸旅游、两岸贸易、两岸投资、两岸产业合作因面临较高的政策壁垒未能充分展开,导致两岸经济合作对两岸经济发展的贡献潜力未能得以充分发挥,不仅影响到两岸经济合作发展的成效,造成“无感”,甚至“图利财团”的印象,而且影响到两岸经济关系持续发展的动力。

  唐永红指出,造成两岸经济合作成效不彰(多数人无感)的主要的直接原因在于两岸经贸活动正常化与自由化进展缓慢。而造成两岸经贸活动正常化与自由化进展缓慢的深层次因素,既有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步入深水区等客观层面的因素,更有合作理念偏差、保护主义与歧视性做法等主观层面的原因。这也是影响两岸经济合作发展成效的主要的、根本性的因素。





http://www.crntt.com/doc/1039/0/3/1/103903148.html?coluid=136&kindid=4711&docid=103903148&mdate=1001004727

智库杂志: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成效与展望http://www.CRNTT.com   2015-10-01

“第六届台湾研究新跨越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  中评社香港10月1日电/2015年7月23日,“第六届台湾研究新跨越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本届研讨会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承办。研讨会主题为“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成效与展望”,旨在检视自2008年来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的状况,包括所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厘清影响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成效的主要因素,探讨深化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并提升合作成效的路径与措施,特别是探讨有助于惠及两岸广大基层民众的制度化合作政策措施。研讨会分“两岸经济合作成效与展望:总体评估”、“两岸货贸、服贸合作成效与展望”、“两岸产业、投资合作成效与展望”、“两岸金融合作成效与展望”四个专题进行研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唐永红教授、朱兴婷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9月号发表会议综述《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成效与展望》,文章内容如下: 

  两岸经济合作成效与展望:总体评估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经济平台执行长唐永红教授认为,自2008年来开启的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至今才迈出一小步,特别是两岸经贸活动正常化与自由化进展缓慢,两岸旅游、两岸贸易、两岸投资、两岸产业合作因面临较高的政策壁垒未能充分展开,导致两岸经济合作对两岸经济发展的贡献潜力未能得以充分发挥,不仅影响到两岸经济合作发展的成效,造成“无感”,甚至“图利财团”的印象,而且影响到两岸经济关系持续发展的动力。

  唐永红指出,造成两岸经济合作成效不彰(多数人无感)的主要的直接原因在于两岸经贸活动正常化与自由化进展缓慢。而造成两岸经贸活动正常化与自由化进展缓慢的深层次因素,既有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步入深水区等客观层面的因素,更有合作理念偏差、保护主义与歧视性做法等主观层面的原因。这也是影响两岸经济合作发展成效的主要的、根本性的因素。





http://www.crntt.com/doc/1039/0/3/1/103903148.html?coluid=136&kindid=4711&docid=103903148&mdate=1001004727
 在两岸关系层面。一是当前两岸互信不足,深刻制约着两岸经济合作进程。特别是,台湾社会各界多疑虑甚至认定两岸经济整合可能导致政治整合。因而,台湾方面担心伴随陆资入台投资、陆货入台销售、陆客入台观光,可能会有经济安全甚至“国家安全”之虞,因而对陆资入台投资、陆货入台销售、陆客入台观光等大陆经贸政策至今仍然抱持保护主义心态与歧视性做法,使得两岸在旅游、贸易、投资等经贸活动的正常化与自由化甚至便利化方面步伐迟滞,在产业与技术领域的开放与合作进展缓慢。二是两岸经济竞争性增加两岸经济合作的难度。三是利益分配复杂性制约两岸经济合作的进程。

  在合作理念方面。一是在推进两岸经济合作中,台湾方面较多注重自身经济利益,而对两岸共同利益重视不够。这既影响到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的推进,也影响到两岸互补性优势与比较优势的整合。二是在推进两岸经济合作中,台湾方面较多注重台湾生产者利益、短期利益与静态利益,而对消费者利益、长期利益、动态利益重视不够。这既造成不能整合两岸互补性优势与比较优势,在静态利益基础上培育动态利益,也影响到将两岸经济合作的利益惠及广大消费者与基层民众。

  因此,唐永红认为,两岸经济合作要深化发展,要提升合作发展成效,有必要正确认知经济整合与政治整合的关系(以降低政治因素对经济合作的干扰),调整两岸经济合作理念,加快两岸经济活动自由化,拓展两岸经济合作领域,推进两岸产业对接合作与整合发展。唐永红指出,在大陆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中心之时,台湾继续对大陆采行保护主义与歧视性的做法,不仅直接有碍于两岸经济合作深化发展,更让台湾自身处于边缘化地位,有损于自身投资环境与发展环境。事实上,只有在相互开放、合作共赢、增进两岸共同利益、造福两岸民众福祉理念的基础上,两岸才有可能在相互开放,扩展贸易合作与双向投资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两岸经济合作的领域,进入到生产合作、通路合作、研发合作、标准合作和品牌合作,推进两岸产业的对接合作与整合发展。如此,才有可能进一步提升两岸经济合作的成效,让多数行业、多数民众“有感”。

  唐永红的上述看法与建议得到与会专家普遍认同。中国文化大学中山与中国大陆研究所庞建国教授呼应指出,“搭桥专案”的实际推动经验显示,两岸产业合作并未能够达到预期成效,主要原因是双方互信不足,特别是台湾方面对应于两岸间生产要素流通,设下太多人为障碍。
 闽南师范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凤娇副教授也指出,为合力开创两岸经济合作的新局面,两岸应以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观型塑两岸经济合作新理念、积极推动“区对区”试点对接、共同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的协商与规划、完善两岸产业合作机制、累积互信、增进认同,持续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建设、关注台湾基层民众,切实扩大两岸经济合作领域。

  中山大学公共事务管理研究所汪明生教授认为,推进两岸合作,可围绕民生与发展的感性系统论述配套现代网络科技,逐步取代指望蓝绿、要求统独等既往思维。再度体制创新,推进城市地区试点合作,例如:高雄与平潭的对接。以民间学术产业自发方式构建地区合作体制,以回避台湾选举政治、摆脱主权争议僵持。重点着眼民众有感的城市经建发展,并注重对于弱势基层与青年群体的支持,一并处理调适结构失衡与阶层意识等问题。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邓利娟教授认为,两岸经贸交流利益在台分配,存在产业分布集中度高、区域分布不均衡、社会阶层分布不够合理等问题。利益分配的问题将影响两岸经贸交流是否进一步深化开展,在做大两岸经贸交流成果的同时,要通过推进两岸服务贸易,以改善利益的产业分配;通过加强同台湾南部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以改善利益的区域分配;通过改善两岸经贸交流的形式,以惠及更多民众。

  台湾经济研究院两岸发展研究中心谭瑾瑜副主任认为,中国大陆推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开启亚太区域经济整合新的方向与竞合,并有可能形成新陆权时代。面对“一带一路”策略,为掌握一带一路的新商机,透过合作提升两岸民众生活品质,台湾应在以下几点寻求与大陆合作契机: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参与一带一路基础建设互联体系、寻求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商机、寻求两岸绿色制造、智慧城市、银发产业等新业态合作。
 两岸货贸、服贸合作成效与展望

  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杂志主编全毅研究员认为,为推进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可有四个路径供参考:可以采取扩大早收清单的途径,就是将更多的产品和服务纳入ECFA早收清单;可以采取两岸自由贸易(经济)区对接与合作的途径,实现更大程度的相互开放;构建厦金跨境经济合作区,发挥厦金区域合作在两岸关系中的先导作用;两岸需要就以两岸共同市场参与国际区域经济整合达成共识。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经济平台主任李非教授,对ECFA背景下台湾中南部经济情势的研究结果显示:台湾岛内南北经济失衡的格局依然严峻,这不利于两岸经贸关系的深化与发展;ECFA早收清单专案涉及的产业大部分属于台湾传统制造业部门,而这些行业在岛内的空间分布主要落在中南部的地区,近些年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另外,研究表明中南部中小企业的营收及就业规模近年来扩增迅速。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石正方副教授认为,两岸跨境电子商务既是降低两岸贸易成本、提高两岸贸易效率、扩大两岸贸易的重要手段,也是创新两岸企业贸易经营模式。从长远看,这种创新的市场力量将推动两岸当局最终为规范这种力量而着力建构、完善相应制度环境,从而推进两岸经济制度性合作的深化发展。两岸跨境电子商务合作涵盖制度、产业、企业等不同层面。当前,制度合作是推进两岸合作的首要问题,可依托福建自贸试验区推进创新。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计国君教授认为,在ECFA的大环境下,两岸供应链与物流合作迎来突破性发展机遇,双方物流合作具备良好的政策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市场互补性。“早期收获计划”的顺利签订,使得双方物流成果收获颇丰,在纵向与横向延伸供应链的同时,也积累了未来两岸大物流中心建设的框架基础。虽然ECFA后续协定的协商与签署的困难与障碍很大,两岸物流合作依然存在严峻的挑战,但只要把握好这一历史赋予的机遇,以更宽阔的胸襟、更长远的目光审慎合理地设计两岸物流合作的实现路径,将会构建起可持续成长的两岸供应链和大物流体系。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黄梅波教授认为,自贸区的实施促使《服贸协议》早日生效、金融改革的推进为《服贸协议》铺路、人民币国际化趋势放大《服贸协议》红利。在自贸区政策的推进下,《两岸服务贸易协定》的生效和实施对双方,尤其是台湾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突破以及走向国际化至关重要,在大陆金融改革、亚投行、自贸区以及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快速推进、并驾齐驱的背景下,服贸协议可以推动实现两岸金融市场开放和实现两岸经济金融合作的新常态。

  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所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单玉丽研究员分别针对新形势下闽台服务业合作方向与重点进行阐释,她认为推进闽台物流业深化合作,一是加强引进现代物流企业;二是推动产业集聚区、物流园区对接;三是推动闽台现代物流信息化管理技术合作;四是加强闽台人才交流与合作。在开拓闽台金融合作方面,一是加快福州、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二是开展对台离岸金融业务;三是构建多层次的闽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四是建立两岸联合征信平台。加快促进闽台旅游合作方面,一是打造两岸旅游产业化合作示范区;二是共建闽台旅游行销平台;三是加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在推动两地文创产业合作方面,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政策扶持。二是拓宽融资平台,创新融资产品。三是发挥平台载体作用,深化文创产业组织合作;四是加强智慧财产权保护,构建良好的区域环境。

  云林科技大学企业管理系锺从定教授通过对台湾中部一所公立科技大学,共9760位学生以随机抽样问卷方式进行调查,期望能瞭解台湾青年对赴陆就业创业近期且贴切的看法,提供日后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能有创新作法的参考。调查发现,多让台湾大学生瞭解大陆,是提升同学前往就业意愿的方法。大陆环境生态与基础设施的改善,也是吸引台生前往就业意愿的因素。大陆市场发展的愿景是受调大学生赴大陆就业的主要原因。大陆民营企业的形象应更要凸显,才可加强台生选择就业对象的意愿。大陆政府提供与制定透明创业政策,提供公平公正的创业环境,则可吸引台生前往创业。而透过台商与台生对接,是最能给台生的创业动力的项目。
 两岸产业、投资合作成效与展望

  政治大学财政系主任黄智聪教授认为,两岸经贸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增进两岸经贸合作需要新的思维。应以建立两岸策略合作,发挥优势互补,来共同面对全球的竞争,达到两岸合作进军世界市场的目标。开放陆资来台投资有助于充裕台湾产业资金及活络金融市场,提振国内投资意愿,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台湾经济发展利基,改善多年来台湾资金、技术、人才向大陆单向倾斜流动的失衡现象,有助于建立稳定、健康的两岸经贸关系。

  闽南师范大学台商研究中心主任陈丽丽教授认为,两岸产业合作虽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其发展路径与模式选择有待进一步深化。要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基础上,不断完善两岸产业深度合作机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为基础,带动两岸研发设计和终端销售等环节对接合作。

  台湾综合研究院副研究员李俊杉认为,面对中国大陆经济在速度、结构、动力的快速转变,两岸产业型态在国际市场上也由互补逐渐变成竞争。面对中国大陆产业结构调整的冲击,未来在新常态经济下,扮演两岸经贸合作的主角势必将由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级产业取代传统的制造业,未来两岸产业的合作方向与模式如何调整,将会是进一步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成效的重点所在。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王勇副教授认为,未来在ECFA下两岸新兴产业投资合作的重点领域应立足于太阳能光伏、LED、高端信息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为进一步提升ECFA下两岸新兴产业投资合作成效,应从两岸新兴产业合作联盟构建、加强新兴产业技术研发与创新联合、新兴产业合作长效机制创建、推动两岸新兴产业合作模式形成、促进两岸新兴产业投资合作市场共享、推动两岸智慧财产权保护合作等方面加以展开。
景文科技大学国际贸易系徐东海教授认为,为推进两岸投资合作发展,台湾需要建立陆资等同外资之平等待遇,减少陆资面临的歧视与障碍;松绑对陆资限制,减少陆资来台投资法令规范,在两岸互信提高后,最终陆资来台投资采负面表列,放宽陆资经营范围,以提升陆资来台投资意愿;建议台湾设立单一服务视窗;建议依照不同产业或投资类型,放宽陆资企业依营业额多寡,增加驻台主管员额;适度修正陆资来台投资手续、审批环节,减少投资审批障碍;规划设立陆资商辨区,为陆藉干部提供更便利的生活环境。

  广西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刘澈元教授认为,在两岸制度化协商尚未实现的情况下,可以从区域合作角度寻求合作困境的突破口。可以选择具有特殊发展优势的自贸区、自由经济示范区或者城市,实现区域内产业园区与产业园区的对接,并进行先试先行。广西和台湾各自的发展优势突出,北部湾经济区与台湾产业园区对接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推进两岸经贸合作,有必要进一步考虑在ECFA框架下北部湾经济区与台湾产业对接的机制构建。

  福建社会科学院王春丽研究员认为,虽然近年来,福建省域范围内先后建立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平潭综合实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但台商投资区仍然具备对台经贸合作的特殊称号,以及多年来在对台经贸合作方面积累的经验。台商投资区的未来发展是与福建自贸区的发展紧密联系的,台商投资区应作为对接福建自贸区的重点区域,并在提升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带动福建其他区域的共同发展。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黄燕萍助理教授认为,面对目前两岸各自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变化与调整,面对来自大陆不同区域、台湾本岛以及东南亚国家的激烈竞争,闽台深化经济合作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人才建设,增进文化融合,增强服务意识,落实优惠政策。但最关键的是要不断发展本地经济产业和社会文明。
 两岸金融合作的成效与展望

  厦门大学两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经济平台主任庄宗明教授认为,大陆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台湾如果继续纠缠于统独之争,不承认“九二共识”,继续内斗,继续沉迷于“四小龙”的优越感中,必然会失去一些很好的机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被边缘化。“九二共识”是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的重要基础。推动两岸经贸合作有必要让北台湾的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同时也要让南台湾的民众瞭解两岸经济合作给台湾特别是南台湾的农业、中小企业带来的利益。

  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徐振明教授认为,在新经济常态下,两岸应共同以亚投行做基础,共同开发大陆西部及亚欧大陆,这是开启两岸共同合作开发大西部及欧亚大陆的契机。台湾的主要出口竞争者韩国为亚投行的第五大股东,考虑台湾未来在亚投行的影响力,或可建议大陆让台湾的出资比例增加。

  义首大学管理学院EMBA执行长李梁坚认为,两岸金融业务的合作成长,布局发展要有具体快速的增长,仍须突破两岸法规及政策的束缚。两岸银行业者要快速整合起来,一起用实际的行动做好事前的推盘演练,提出具体明确可行的合作机制方案,并能对外、对民众作清楚的表达,才能让两岸政府加速动起来,所以为了两岸银行业的翻转跃升,要加速解决合作的鸿沟,以建立发展新局面。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黄梅波教授认为,福建自贸区将增强两岸金融合作,并带来两岸金融体制的创新和融合。但现阶段正处于自贸区建设初期,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鉴于目前存在的问题,政府需要加快制定更加详细的规定和政策,规范自贸区内企业的设立、资格审查以及运行。还需要积极与台湾方面进行磋商,促使台方尽快通过台湾自经区的条例,完成对大陆的同等开放,从而在政策迭加效应的基础上,加强两岸经贸的全方位对接。
 上海社科院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盛九元研究员认为,深化自贸区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的对接,是突破两岸经贸合作面临困境的可行路径。面临“一带一路”发展机遇,自贸区与自由经济示范区可以通过密切境外金融合作,拓展合作范围;拓展自贸区内台商的投融资管道,建立统一的征信体系,为中小台企融资提供更多便利;扩大两岸金融业务的开放与合作范围;推动两地跨境电子商务合作,在支付业务方面寻求更多合作。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杨权教授认为,虽然在两岸经贸交流频繁的背景下,台湾的人民币跨境业务发展极快,但是台湾人民币业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为解决与完善这些问题,加快台湾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需要完善人民币离岸市场监管协调机制;提高台湾RQFII额度的使用比例;开放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建立人民币资金回圈回流机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创新人民币计价产品;尽快建立“沪台通”,促进两岸相互开放资本市场;建立两岸货币互换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