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阵型问题综述——北洋其实是输在小口径速射炮和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19:23


  北洋水师阵型问题综述

关于北洋水师应该是用横阵,还是应该用纵队的问题,由来已久。多年前曾经说北洋是“误布横阵”,导致只有舰首炮能开炮,大大影响了火力发挥。近年来又开始翻案,说是北洋多数军舰设计时候就是舰首对敌,横阵才能发挥大部分火力,并举出定镇两艘铁甲舰的例子,说它两座305主炮塔是在两舷,舰首对敌才能同时发挥所有4门主炮的威力,借此来说明北洋舰首对敌战术的正确性。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让我们先来看看定远级军舰的原厂设计图:如下:


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定远级舷侧的305主炮塔,是可以对舷射击的,只是齐射角受限,左舷齐射也就是大约45度的样子,右舷齐射角更小,估计在30度以内。也就是说,纵队不是305不能全部开火,在有限角度内齐射是可以的。北洋水师只是为了让8门305主炮最大限度的发扬火力,才采用了横阵。
那么,这个代价究竟值不值得呢?
先计算一下北洋开战的十艘军舰,分别使用舰首向敌,和舷侧向敌,能使用的100毫米以上大口径火炮数:
舰首向敌:305炮8门,254炮2门,210炮10门,150/152炮12门。共32门
舷侧向敌:305炮8门(其中4门射角受限),254炮4门,210炮12门,150/152炮11门,120炮4门,105炮2门。共41门。
那么,数字出来了,舰首向敌比起舷侧向敌,100毫米以上大口径火炮的使用数量,相差了9门之多。也就是说,为了增加4门305主炮的射角,北洋至少付出了2门254、2门210、4门120不能开火的代价。
那么,这个代价是否值得呢?自然有看官要说了,舷侧对敌暴露面积大,被弹面积就大,远不如舰首向敌暴露面积小,相对不容易中弹。那么,小生要告诉大家,在舰炮射击术里面,舰首向敌相对更容易瞄准,没有横向运动只有接近运动,更容易进行解算作业,更容易被打中。采用舰首向敌被打爆的胡德充分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既然这个优势不存在,那么,只能指望说,由于舰首向敌和舷侧向敌能同时使用的大口径火炮数量差不多,为了8门305齐射的巨大威力,损失一点别的火炮射界,应该也是可是接受的吧?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让我们进行一下详细计算。
北洋各舰保有的火力如下:

定远、镇远:
装备:22门。305mm主炮4门,150mm炮2座,75mm舢板炮4座,57mm哈乞开斯机关炮2门,47mm哈乞开斯机关炮2门,37mm五管哈乞开斯机关炮8门;
舰首齐射:305炮4门,150炮1门,37五管炮2门(桅盘内)
舷侧齐射:305炮2门(另有2门射角受限,45度角内可以发射),150炮2门,75舢板炮2门,57炮1门,47炮1门,37炮6门

济远:
装备:18门。210mm双联装克虏伯前主炮1门,150mm尾炮1门,金陵机器局造铜炮4门;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37mm哈乞开斯五管炮9门,
舰首齐射:210炮2门,37炮1门(桅盘内)
舷侧齐射:210炮2门,150炮1门,70舢板炮2门,47炮1门,37炮5门

来远、经远:
装备:14门。210mm双联装克虏伯前主炮1门,150mm克虏伯炮2门,75mm舢板炮2门,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40mm哈乞开斯炮1门,37mm五管哈乞开斯炮5门;
舰首齐射:210炮2门,150炮2门,37炮1门(桅盘内)
舷侧齐射:210炮2门,150炮1门,75舢板炮1门,47炮1门,40炮1门,37炮3门

致远、靖远:
装备:21+6门。210mm双联装克虏伯前主炮1门,210mm克虏伯尾炮1门,152mm阿姆斯特朗炮2门,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 57mm哈乞开斯速射炮8门,37mm哈乞开斯机关炮6门 ,11mm10管格林机关炮6门
舰首齐射:210炮2门,152炮2门,37炮2门(桅盘内)
舷侧齐射:210炮3门,152炮1门,57炮4门,47炮1门,37炮4门,格林机关炮4门

超勇、扬威:
装备:14+4门。254mm阿姆斯特朗炮2门,120mm阿姆斯特朗炮4门,25.4mm诺典菲尔德四管机关炮2门,76.2mm舢板炮2门。37mm五管哈乞开斯机关炮4门,11mm10管格林机关炮4门
舰首齐射:254炮1门
舷侧齐射:254炮2门,120炮2门,76舢板炮1门,37炮2门,25炮1门,格林机关炮2门

广甲:
装备:11门。150mm克虏伯炮3门,105mm克虏伯炮4门,57mm哈乞开斯速射炮4门
舰首齐射:150炮2门
舷侧齐射:150炮2门,105炮2门,57炮2门

平远:
装备:11门。260mm克虏伯前主炮1门,150mm克虏伯炮2门,57mm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47mm哈乞开斯炮2门,37mm五管哈乞开斯机关炮4门
舰首齐射:260炮1门,150炮2门,47速射炮2门
舷侧齐射:260炮1门,150炮1门,57炮1门,47炮1门,37炮2门

广丙:
装备:11门。120mm江南速射炮3门,57mm哈乞开斯速射炮4门,37mm五管哈乞开斯机关炮4门
舰首齐射:120速射炮2门
舷侧齐射:120速射炮2门,57炮2门,37炮2门

    如此大家可以看出,以北洋一开始参战的10艘军舰为例,北洋舷侧齐射和舰首对敌,能齐射的所有火炮数分别是:
舰首向敌:305炮8门,254炮2门,210炮10门,150/152炮12门,37炮11门
    舷侧向敌:305炮8门(其中4门射角受限),254炮4门,210炮12门,150/152炮11门,120炮4门,105炮2门,3寸左右舢板炮10门,57速射炮12门,47速射炮7门,37炮35门。
也就是说,舰首向敌比起舷侧向敌,除了损失100毫米以上的大口径火炮9门以外,还少了53门可以开火的小口径火炮。这个火力损失,就不能等闲视之了吧?
    有人会说,这少掉的53门火炮,都是小口径炮,威力应该不大,也无关紧要吧?那么    我们以黄海大战,日舰实际发射的弹药数为例,来说明一下:
    黄海大战中,日舰总计消耗弹药20921发,其中(100mm以上炮弹)为:
    吉野舰152mm速射炮221发,120mm速射炮331发;
    秋津洲号152mm速射炮214发,120mm速射炮302发,
    浪速号260mm克虏伯炮33发,150mm克虏伯炮151发,
    高千穗号260mm克虏伯炮22发,150mm克虏伯炮89发;
    松岛号320mm炮3发,120mm速射炮410发;
    千代田120mm速射炮705发,
    严岛号320mm炮5发,120mm速射炮516发,
    桥立号320mm炮4发,120mm速射炮731发,
    比睿号170mm克虏伯炮26发,150mm克虏伯炮55发,
    扶桑号240mm克虏伯炮29发,170mm克虏伯32发,
    赤诚炮舰120mm炮61发,
    西京丸120mm速射炮42发。
    以上合计,大口径炮弹数共发射了3982发,而小口径速射炮弹就发射了16939发之多!平均每艘参战军舰要被1743发炮弹洗礼,而其中大口径火炮332发,而小口径炮弹则达到每艘要摊到1411发之多。所谓弹如雨下,其实主要是日军的小口径炮弹啊!
    至于说小口径弹的威力,应该说有两面性。对于定远级的铁甲堡来说,别说是47、57这样的小口径,就是120速射炮,打上去也不会伤筋动骨。可是,对于北洋多数的巡洋舰,甚至定远级的无防护部位,这些小口径火炮的威力就不能小视了。以平远打中松岛的47毫米炮弹为例,我们来说明一下小口径炮弹对当时军舰无防护部位的杀伤力:
松岛鱼雷长木村浩吉大尉的回忆:
弹片四起,室内周围壁上喷溅着骨肉碎末,甲板上流淌着血肉相混之水,难以步行,散布遍地皆是,在上面行走犹如洗刷地板一样。当时,在中央发射指挥官井手少尉的附近被敌弹炮击,使得发射电路断绝,同时,又有二三名士兵战死,只见少尉胸部以下一片血迹模糊,后背沾着厚厚的肉浆,少尉抖落下落在身上的人肉,正当准备下达发射命令时,又一敌弹炸死两名发射士兵……
从以上记述中,我们不难看出57、47速射炮对于军舰无防护部位的压制作用。在以往,我们普遍认为,北洋舰队对日本的火力劣势,主要是在于大口径速射炮的缺少。而实际呢?   
我们看一下,黄海大战北洋水师发射的大口径炮弹数:
    定远号305mm克虏伯炮120发,150mm克虏伯炮100发,
    镇远号305mm克虏伯炮97发,150mm克虏伯炮148发,
    靖远号210mm克虏伯炮103发,152mm阿姆斯特朗炮30发,
    来远号210mm克虏伯炮30发,150mm克虏伯炮28发,
    平远号260mm克虏伯炮10发,150mm克虏伯炮不详,
    致远、经远、超勇、扬威沉没,无从统计,
    济远、广甲、广丙号消耗的弹药不详。
    仅有统计结果的五艘军舰,100毫米以上的大口径炮弹数就达到了666发。而根据记载,致远在沉没前,已经打光了所有的大口径炮弹,而致远级满载至少是210炮弹50发一门,共150发,152炮弹75发一门,共150发,所以如果记载属实,仅致远号在黄海一战,就发射了约300发炮弹。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排除了弹药不足,各舰没有装满的情况,按照305只装半数的情况,致远级应该也只有半数弹药,150发才是。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要知道,定远级的305主炮弹,是定远级军舰独有的,所以弹药供应困难。而致远级军舰的210和152炮,是北洋水师大量装备的,特别是陆上炮台更是装备了几十门之多。军舰出海弹药不足,难道无法从陆上炮台挪借吗?那么多的炮台,挪借出个几百发炮弹,还有困难吗?所以,从实际来看,致远级应该是满载了弹药,起码,210主炮弹应该是足够的。黄海发射大口径炮弹在200发以上,应该无疑。
    而即使其余各舰达不到致远号的水平,仅按靖远号133发的平均水平计算,未统计的北洋7舰的所有射弹数,也当在800发以上。所有12舰在黄海大战中发射的大口径炮弹数,也应该在1200发以上。比起日军的不到4000发,发射数是在30%。当然实战中不可能这么算,北洋的217发305炮弹重329公斤,换算成日军的中口径炮弹,152速射炮是45.4公斤,120速射炮弹是18.4公斤,投射量一发换七八发呢。如果忽略掉双方所用炸药爆炸力的因素,仅定镇发射的217发305主炮炮弹,按投射量就可以换成日军大量使用的120速射炮弹3880颗!
而日军所有大口径火炮的炮弹发射总数,前面说过了,也不过是3982颗!所以让人震惊的结论出来了:
黄海大战双方100毫米以上火力的投射数,概算下来中日几乎相同!与通常结论恰恰相反,北洋不是输在大口径火炮的投射量不足上!
而差异巨大的火力投射是什么呢?
小口径速射炮弹!
相比人家的16939发,我们因为阵型原因,只有区区11门37炮能够开火,而37炮有效射程不过2000米,前面说过了,北洋仅大阵就有近5000米的宽度,这些能开火的37小炮,绝大多数压根打不到日舰!
所以,在小口径火炮方面,实战中仅有后来加入的平远舰有47炮的战果,其余各舰保有的大量小口径火炮,由于横阵被友舰阻挡射界和距离过远,都没有值得一提的开火和命中记录。
如果说北洋大口径火炮投射量比日军不弱的话,那它的小口径火炮火力却连日军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北洋之输,其实是输在小口径速射炮,和大口径炮弹的装药爆炸力上——黑火药和苦味酸的巨大差异,北洋大量使用的实心shot弹,和日军大量使用的大装药系数的shell弹的区别我会另开贴,这里不展开说了。
所以,综上所述,北洋舰队所布的横阵,确实极大限制了自己火力的发挥。无论大口径火炮和小口径速射炮的发射数,横阵相比纵阵,都占劣势。北洋之败,横阵的原因占了很大部分。

前文说明了北洋横阵和纵阵的火力对比。我们得出了横阵在发扬火力优势方面,远不如纵阵的结论。那么,是否就说明北洋应该布设纵阵,而彻底放弃横阵战术呢?
结论当然不是的。
布阵,是要综合考虑各舰火力、防护、机动三大性能,加以权衡折中的结果。北洋各舰年久失修,编队航速8节都保持不了,如果布成纵队,那很容易让快速的日军第一游击队抢占T字头,在23门大口径火炮的集中打击之下,很容易打掉先导舰,到时候就是对马海战的提前出现,先导舰被集中火力逐一消灭,而后面的军舰航速过慢,干着急没有办法。
那么,合适北洋的阵型是什么?北洋水师,究竟有没有布错了阵型呢?
先来看看北洋水师预计要布的阵型——夹缝雁形阵(借用陈悦大大的图):


  这个阵型,也就是所谓的“双横阵”。小队间相聚533米,僚舰在主舰侧后45度角400米处。我们只要有个基本的三角函数知识,略微计算一下就知道,如此一来,第二线军舰就恰好在第一线两艘军舰的中间部位,无论是开火还是机动,都不会受前面友舰的阻挡。
而这个阵型的最大好处,是两翼被围攻时,只要略略减速,就可以成“人字阵”,可以发挥一翼全部六艘军舰的舷侧火力,如下图:


一游再强,以四舰对六舰的火力,无论如何也不是那么容易拿下的吧?

而历史上,却绝对不是布了夹缝雁形阵,而是布了“单雁形阵”或者说是“人字阵”。历来就有说法,说是这个是因为两翼慢了,济远广甲小队和超勇扬威小队因为种种原因落后,导致看起来像个“人”字形。只要把上面的图,左翼也落后一下,很明显就是个人字阵。所以,北洋并没有布错阵型。
那么,这种说法对吗?
我要说:完全谬误!首先,北洋要布的夹缝雁形阵,镇远在定远侧后400米,而实际布成的人字阵,镇远是开上来和定远平行的!林泰曾和杨用霖再糊涂,也不会犯这种幼稚错误吧?所以,北洋挂的旗号,就是布单雁形阵,而非战前商量好的夹缝雁形阵,这是无疑的!
那么,这两个阵有什么区别呢?



很容易看出,单雁形阵比夹缝雁形阵,大阵宽了一倍,右翼的弱舰远离了305主炮的掩护,当被围攻的时候,大阵中央的铁甲舰压根无法进行火力掩护,这是实战中超勇扬威快速损失的根本原因。而且,大阵过宽,导致阵型单薄,当敌人慌不择路突破时,没有二线军舰对其进行打击——实战中比睿能够穿越北洋大阵逃脱,就是这个原因。试想如果是夹缝雁形阵,当比睿穿越定远致远之间夹缝,被两舰的火力洗礼后,再迎头撞上经远,陷入三面的火力围攻,会是个什么结果?无论如何也跑不掉吧?
那么,北洋为何放弃商量好的,近乎完美的双夹缝雁形阵不用,实战中布了个缺点多多,完全限制自己火力的单雁形阵呢?小生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从最恶意的角度猜想的话,那么这两个阵只有一个明显的区别:
双夹缝雁形阵,在一线只有定远一艘铁甲舰,挂起提督旗的它,毫无意外的将是日军火力集中的唯一对象。而单雁形阵,一线有两艘铁甲舰,从理论上说,可以分担半数定远所要承担的炮火。
如果真是这样,那作为发令挂旗的刘步蟾,可就是千古罪人了。无论如何,北洋布错了阵这个事情,他真的说不清楚。
难道不是他挂错了旗,而是林泰曾杨用霖看错了旗?两翼落后可以理解,镇远为什么开上来和定远并列?这个谜,希望有北洋研究的达人可以教我。
小生只知道,北洋如果布了预想中的夹缝雁形阵,实战绝没有那么容易崩溃。而苛求一点,把两翼小队交换,最右翼换成靖远来远小队,那实战中的结果,会好得多。


而如果更进一步,采用穿越者的意见,就可以完美了。让我们穿越一下:
假设丰岛海战后,鉴于日军第一游击队的巨大威胁,北洋召开军事会议专门商讨如何应对。鉴于丁汝昌是骑兵将领出身,因此会议上他提出的三列冲锋战术,获得通过。
具体战法是将现有的12艘战舰分为三列,各舰相距533米,密集列阵。

第一列从左至右分别是致远、定远、经远、来远、镇远、靖远。
第二列从左至右分别是济远、广甲、广丙、平远。
第三列从左到右分别是超勇、扬威、福龙、左一、右二、右三。


开战后,以定镇经来致靖六强舰为第一列,经来居中,以楔形队型加速冲击敌阵。
当日军凭速度优势开始包围第一列侧翼的时候,以济甲丙平组成的第二列就向左或向右移动,再向前推进支援第一列。
敌军这时就会停住并密集起来,企图包围歼灭第二列的侧翼。就在这时由第三列的超扬火力掩护,4艘鱼雷艇组成的第三列开始高速进攻。

如敌人进攻左翼,则以定远为中心,定远、广甲、超勇、扬威掩护致远、济远、福龙、左一、右二、右三发动鱼雷攻击。
如敌人进攻右翼,则以镇远为中心,镇远、平远、超勇、扬威掩护靖远、广丙、福龙、左一、右二、右三发动鱼雷攻击。

因此,由定远和镇远分别担任左右翼的旗舰,当日军进攻我一翼时,由该翼旗舰升旗集队,集合二三翼兵力合围敌人,力图击退或消灭之。

击退敌人前锋后,我二三列兵力应努力追击,以求扩大战果。如追击不利,则退回大阵侧翼,全队以双横阵继续接战。

    解释一下:之所以用经来居中而非定镇,主要是怕实战中冲在最前面的定远被集火,第一时间被打掉提督旗,导致全队失去指挥的情况发生。而且,铁甲在两翼,可以在敌人绕攻两翼的时候有一个更坚固的火力支撑点,由铁甲各领一队,更好的实现“开队分击”战术。


  北洋水师阵型问题综述

关于北洋水师应该是用横阵,还是应该用纵队的问题,由来已久。多年前曾经说北洋是“误布横阵”,导致只有舰首炮能开炮,大大影响了火力发挥。近年来又开始翻案,说是北洋多数军舰设计时候就是舰首对敌,横阵才能发挥大部分火力,并举出定镇两艘铁甲舰的例子,说它两座305主炮塔是在两舷,舰首对敌才能同时发挥所有4门主炮的威力,借此来说明北洋舰首对敌战术的正确性。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让我们先来看看定远级军舰的原厂设计图:如下:

1.jpg (1.51 MB, 下载次数: 2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7-27 09:16 上传



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定远级舷侧的305主炮塔,是可以对舷射击的,只是齐射角受限,左舷齐射也就是大约45度的样子,右舷齐射角更小,估计在30度以内。也就是说,纵队不是305不能全部开火,在有限角度内齐射是可以的。北洋水师只是为了让8门305主炮最大限度的发扬火力,才采用了横阵。

2 (Small).jpg (22.98 KB, 下载次数: 2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7-27 09:18 上传


那么,这个代价究竟值不值得呢?
先计算一下北洋开战的十艘军舰,分别使用舰首向敌,和舷侧向敌,能使用的100毫米以上大口径火炮数:
舰首向敌:305炮8门,254炮2门,210炮10门,150/152炮12门。共32门
舷侧向敌:305炮8门(其中4门射角受限),254炮4门,210炮12门,150/152炮11门,120炮4门,105炮2门。共41门。
那么,数字出来了,舰首向敌比起舷侧向敌,100毫米以上大口径火炮的使用数量,相差了9门之多。也就是说,为了增加4门305主炮的射角,北洋至少付出了2门254、2门210、4门120不能开火的代价。
那么,这个代价是否值得呢?自然有看官要说了,舷侧对敌暴露面积大,被弹面积就大,远不如舰首向敌暴露面积小,相对不容易中弹。那么,小生要告诉大家,在舰炮射击术里面,舰首向敌相对更容易瞄准,没有横向运动只有接近运动,更容易进行解算作业,更容易被打中。采用舰首向敌被打爆的胡德充分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既然这个优势不存在,那么,只能指望说,由于舰首向敌和舷侧向敌能同时使用的大口径火炮数量差不多,为了8门305齐射的巨大威力,损失一点别的火炮射界,应该也是可是接受的吧?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让我们进行一下详细计算。
北洋各舰保有的火力如下:

定远、镇远:
装备:22门。305mm主炮4门,150mm炮2座,75mm舢板炮4座,57mm哈乞开斯机关炮2门,47mm哈乞开斯机关炮2门,37mm五管哈乞开斯机关炮8门;
舰首齐射:305炮4门,150炮1门,37五管炮2门(桅盘内)
舷侧齐射:305炮2门(另有2门射角受限,45度角内可以发射),150炮2门,75舢板炮2门,57炮1门,47炮1门,37炮6门

济远:
装备:18门。210mm双联装克虏伯前主炮1门,150mm尾炮1门,金陵机器局造铜炮4门;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37mm哈乞开斯五管炮9门,
舰首齐射:210炮2门,37炮1门(桅盘内)
舷侧齐射:210炮2门,150炮1门,70舢板炮2门,47炮1门,37炮5门

来远、经远:
装备:14门。210mm双联装克虏伯前主炮1门,150mm克虏伯炮2门,75mm舢板炮2门,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40mm哈乞开斯炮1门,37mm五管哈乞开斯炮5门;
舰首齐射:210炮2门,150炮2门,37炮1门(桅盘内)
舷侧齐射:210炮2门,150炮1门,75舢板炮1门,47炮1门,40炮1门,37炮3门

致远、靖远:
装备:21+6门。210mm双联装克虏伯前主炮1门,210mm克虏伯尾炮1门,152mm阿姆斯特朗炮2门,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 57mm哈乞开斯速射炮8门,37mm哈乞开斯机关炮6门 ,11mm10管格林机关炮6门
舰首齐射:210炮2门,152炮2门,37炮2门(桅盘内)
舷侧齐射:210炮3门,152炮1门,57炮4门,47炮1门,37炮4门,格林机关炮4门

超勇、扬威:
装备:14+4门。254mm阿姆斯特朗炮2门,120mm阿姆斯特朗炮4门,25.4mm诺典菲尔德四管机关炮2门,76.2mm舢板炮2门。37mm五管哈乞开斯机关炮4门,11mm10管格林机关炮4门
舰首齐射:254炮1门
舷侧齐射:254炮2门,120炮2门,76舢板炮1门,37炮2门,25炮1门,格林机关炮2门

广甲:
装备:11门。150mm克虏伯炮3门,105mm克虏伯炮4门,57mm哈乞开斯速射炮4门
舰首齐射:150炮2门
舷侧齐射:150炮2门,105炮2门,57炮2门

平远:
装备:11门。260mm克虏伯前主炮1门,150mm克虏伯炮2门,57mm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47mm哈乞开斯炮2门,37mm五管哈乞开斯机关炮4门
舰首齐射:260炮1门,150炮2门,47速射炮2门
舷侧齐射:260炮1门,150炮1门,57炮1门,47炮1门,37炮2门

广丙:
装备:11门。120mm江南速射炮3门,57mm哈乞开斯速射炮4门,37mm五管哈乞开斯机关炮4门
舰首齐射:120速射炮2门
舷侧齐射:120速射炮2门,57炮2门,37炮2门

    如此大家可以看出,以北洋一开始参战的10艘军舰为例,北洋舷侧齐射和舰首对敌,能齐射的所有火炮数分别是:
舰首向敌:305炮8门,254炮2门,210炮10门,150/152炮12门,37炮11门
    舷侧向敌:305炮8门(其中4门射角受限),254炮4门,210炮12门,150/152炮11门,120炮4门,105炮2门,3寸左右舢板炮10门,57速射炮12门,47速射炮7门,37炮35门。
也就是说,舰首向敌比起舷侧向敌,除了损失100毫米以上的大口径火炮9门以外,还少了53门可以开火的小口径火炮。这个火力损失,就不能等闲视之了吧?
    有人会说,这少掉的53门火炮,都是小口径炮,威力应该不大,也无关紧要吧?那么    我们以黄海大战,日舰实际发射的弹药数为例,来说明一下:
    黄海大战中,日舰总计消耗弹药20921发,其中(100mm以上炮弹)为:
    吉野舰152mm速射炮221发,120mm速射炮331发;
    秋津洲号152mm速射炮214发,120mm速射炮302发,
    浪速号260mm克虏伯炮33发,150mm克虏伯炮151发,
    高千穗号260mm克虏伯炮22发,150mm克虏伯炮89发;
    松岛号320mm炮3发,120mm速射炮410发;
    千代田120mm速射炮705发,
    严岛号320mm炮5发,120mm速射炮516发,
    桥立号320mm炮4发,120mm速射炮731发,
    比睿号170mm克虏伯炮26发,150mm克虏伯炮55发,
    扶桑号240mm克虏伯炮29发,170mm克虏伯32发,
    赤诚炮舰120mm炮61发,
    西京丸120mm速射炮42发。
    以上合计,大口径炮弹数共发射了3982发,而小口径速射炮弹就发射了16939发之多!平均每艘参战军舰要被1743发炮弹洗礼,而其中大口径火炮332发,而小口径炮弹则达到每艘要摊到1411发之多。所谓弹如雨下,其实主要是日军的小口径炮弹啊!
    至于说小口径弹的威力,应该说有两面性。对于定远级的铁甲堡来说,别说是47、57这样的小口径,就是120速射炮,打上去也不会伤筋动骨。可是,对于北洋多数的巡洋舰,甚至定远级的无防护部位,这些小口径火炮的威力就不能小视了。以平远打中松岛的47毫米炮弹为例,我们来说明一下小口径炮弹对当时军舰无防护部位的杀伤力:
松岛鱼雷长木村浩吉大尉的回忆:
弹片四起,室内周围壁上喷溅着骨肉碎末,甲板上流淌着血肉相混之水,难以步行,散布遍地皆是,在上面行走犹如洗刷地板一样。当时,在中央发射指挥官井手少尉的附近被敌弹炮击,使得发射电路断绝,同时,又有二三名士兵战死,只见少尉胸部以下一片血迹模糊,后背沾着厚厚的肉浆,少尉抖落下落在身上的人肉,正当准备下达发射命令时,又一敌弹炸死两名发射士兵……
从以上记述中,我们不难看出57、47速射炮对于军舰无防护部位的压制作用。在以往,我们普遍认为,北洋舰队对日本的火力劣势,主要是在于大口径速射炮的缺少。而实际呢?   
我们看一下,黄海大战北洋水师发射的大口径炮弹数:
    定远号305mm克虏伯炮120发,150mm克虏伯炮100发,
    镇远号305mm克虏伯炮97发,150mm克虏伯炮148发,
    靖远号210mm克虏伯炮103发,152mm阿姆斯特朗炮30发,
    来远号210mm克虏伯炮30发,150mm克虏伯炮28发,
    平远号260mm克虏伯炮10发,150mm克虏伯炮不详,
    致远、经远、超勇、扬威沉没,无从统计,
    济远、广甲、广丙号消耗的弹药不详。
    仅有统计结果的五艘军舰,100毫米以上的大口径炮弹数就达到了666发。而根据记载,致远在沉没前,已经打光了所有的大口径炮弹,而致远级满载至少是210炮弹50发一门,共150发,152炮弹75发一门,共150发,所以如果记载属实,仅致远号在黄海一战,就发射了约300发炮弹。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排除了弹药不足,各舰没有装满的情况,按照305只装半数的情况,致远级应该也只有半数弹药,150发才是。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要知道,定远级的305主炮弹,是定远级军舰独有的,所以弹药供应困难。而致远级军舰的210和152炮,是北洋水师大量装备的,特别是陆上炮台更是装备了几十门之多。军舰出海弹药不足,难道无法从陆上炮台挪借吗?那么多的炮台,挪借出个几百发炮弹,还有困难吗?所以,从实际来看,致远级应该是满载了弹药,起码,210主炮弹应该是足够的。黄海发射大口径炮弹在200发以上,应该无疑。
    而即使其余各舰达不到致远号的水平,仅按靖远号133发的平均水平计算,未统计的北洋7舰的所有射弹数,也当在800发以上。所有12舰在黄海大战中发射的大口径炮弹数,也应该在1200发以上。比起日军的不到4000发,发射数是在30%。当然实战中不可能这么算,北洋的217发305炮弹重329公斤,换算成日军的中口径炮弹,152速射炮是45.4公斤,120速射炮弹是18.4公斤,投射量一发换七八发呢。如果忽略掉双方所用炸药爆炸力的因素,仅定镇发射的217发305主炮炮弹,按投射量就可以换成日军大量使用的120速射炮弹3880颗!
而日军所有大口径火炮的炮弹发射总数,前面说过了,也不过是3982颗!所以让人震惊的结论出来了:
黄海大战双方100毫米以上火力的投射数,概算下来中日几乎相同!与通常结论恰恰相反,北洋不是输在大口径火炮的投射量不足上!
而差异巨大的火力投射是什么呢?
小口径速射炮弹!
相比人家的16939发,我们因为阵型原因,只有区区11门37炮能够开火,而37炮有效射程不过2000米,前面说过了,北洋仅大阵就有近5000米的宽度,这些能开火的37小炮,绝大多数压根打不到日舰!
所以,在小口径火炮方面,实战中仅有后来加入的平远舰有47炮的战果,其余各舰保有的大量小口径火炮,由于横阵被友舰阻挡射界和距离过远,都没有值得一提的开火和命中记录。
如果说北洋大口径火炮投射量比日军不弱的话,那它的小口径火炮火力却连日军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北洋之输,其实是输在小口径速射炮,和大口径炮弹的装药爆炸力上——黑火药和苦味酸的巨大差异,北洋大量使用的实心shot弹,和日军大量使用的大装药系数的shell弹的区别我会另开贴,这里不展开说了。
所以,综上所述,北洋舰队所布的横阵,确实极大限制了自己火力的发挥。无论大口径火炮和小口径速射炮的发射数,横阵相比纵阵,都占劣势。北洋之败,横阵的原因占了很大部分。

前文说明了北洋横阵和纵阵的火力对比。我们得出了横阵在发扬火力优势方面,远不如纵阵的结论。那么,是否就说明北洋应该布设纵阵,而彻底放弃横阵战术呢?
结论当然不是的。
布阵,是要综合考虑各舰火力、防护、机动三大性能,加以权衡折中的结果。北洋各舰年久失修,编队航速8节都保持不了,如果布成纵队,那很容易让快速的日军第一游击队抢占T字头,在23门大口径火炮的集中打击之下,很容易打掉先导舰,到时候就是对马海战的提前出现,先导舰被集中火力逐一消灭,而后面的军舰航速过慢,干着急没有办法。
那么,合适北洋的阵型是什么?北洋水师,究竟有没有布错了阵型呢?
先来看看北洋水师预计要布的阵型——夹缝雁形阵(借用陈悦大大的图):

3.jpg (1.51 MB, 下载次数: 2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7-27 09:17 上传




  这个阵型,也就是所谓的“双横阵”。小队间相聚533米,僚舰在主舰侧后45度角400米处。我们只要有个基本的三角函数知识,略微计算一下就知道,如此一来,第二线军舰就恰好在第一线两艘军舰的中间部位,无论是开火还是机动,都不会受前面友舰的阻挡。
而这个阵型的最大好处,是两翼被围攻时,只要略略减速,就可以成“人字阵”,可以发挥一翼全部六艘军舰的舷侧火力,如下图:

4 (Medium).jpg (21.53 KB, 下载次数: 2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7-27 09:18 上传




一游再强,以四舰对六舰的火力,无论如何也不是那么容易拿下的吧?

而历史上,却绝对不是布了夹缝雁形阵,而是布了“单雁形阵”或者说是“人字阵”。历来就有说法,说是这个是因为两翼慢了,济远广甲小队和超勇扬威小队因为种种原因落后,导致看起来像个“人”字形。只要把上面的图,左翼也落后一下,很明显就是个人字阵。所以,北洋并没有布错阵型。
那么,这种说法对吗?
我要说:完全谬误!首先,北洋要布的夹缝雁形阵,镇远在定远侧后400米,而实际布成的人字阵,镇远是开上来和定远平行的!林泰曾和杨用霖再糊涂,也不会犯这种幼稚错误吧?所以,北洋挂的旗号,就是布单雁形阵,而非战前商量好的夹缝雁形阵,这是无疑的!
那么,这两个阵有什么区别呢?

5 (Medium).jpg (28.53 KB, 下载次数: 2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7-27 09:18 上传





很容易看出,单雁形阵比夹缝雁形阵,大阵宽了一倍,右翼的弱舰远离了305主炮的掩护,当被围攻的时候,大阵中央的铁甲舰压根无法进行火力掩护,这是实战中超勇扬威快速损失的根本原因。而且,大阵过宽,导致阵型单薄,当敌人慌不择路突破时,没有二线军舰对其进行打击——实战中比睿能够穿越北洋大阵逃脱,就是这个原因。试想如果是夹缝雁形阵,当比睿穿越定远致远之间夹缝,被两舰的火力洗礼后,再迎头撞上经远,陷入三面的火力围攻,会是个什么结果?无论如何也跑不掉吧?
那么,北洋为何放弃商量好的,近乎完美的双夹缝雁形阵不用,实战中布了个缺点多多,完全限制自己火力的单雁形阵呢?小生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从最恶意的角度猜想的话,那么这两个阵只有一个明显的区别:
双夹缝雁形阵,在一线只有定远一艘铁甲舰,挂起提督旗的它,毫无意外的将是日军火力集中的唯一对象。而单雁形阵,一线有两艘铁甲舰,从理论上说,可以分担半数定远所要承担的炮火。
如果真是这样,那作为发令挂旗的刘步蟾,可就是千古罪人了。无论如何,北洋布错了阵这个事情,他真的说不清楚。
难道不是他挂错了旗,而是林泰曾杨用霖看错了旗?两翼落后可以理解,镇远为什么开上来和定远并列?这个谜,希望有北洋研究的达人可以教我。
小生只知道,北洋如果布了预想中的夹缝雁形阵,实战绝没有那么容易崩溃。而苛求一点,把两翼小队交换,最右翼换成靖远来远小队,那实战中的结果,会好得多。


而如果更进一步,采用穿越者的意见,就可以完美了。让我们穿越一下:
假设丰岛海战后,鉴于日军第一游击队的巨大威胁,北洋召开军事会议专门商讨如何应对。鉴于丁汝昌是骑兵将领出身,因此会议上他提出的三列冲锋战术,获得通过。
具体战法是将现有的12艘战舰分为三列,各舰相距533米,密集列阵。

第一列从左至右分别是致远、定远、经远、来远、镇远、靖远。
第二列从左至右分别是济远、广甲、广丙、平远。
第三列从左到右分别是超勇、扬威、福龙、左一、右二、右三。

e388fe380cd791236b8c0815af345982b2b78068.jpg (54.76 KB, 下载次数: 2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7-27 09:17 上传




开战后,以定镇经来致靖六强舰为第一列,经来居中,以楔形队型加速冲击敌阵。
当日军凭速度优势开始包围第一列侧翼的时候,以济甲丙平组成的第二列就向左或向右移动,再向前推进支援第一列。
敌军这时就会停住并密集起来,企图包围歼灭第二列的侧翼。就在这时由第三列的超扬火力掩护,4艘鱼雷艇组成的第三列开始高速进攻。

如敌人进攻左翼,则以定远为中心,定远、广甲、超勇、扬威掩护致远、济远、福龙、左一、右二、右三发动鱼雷攻击。
如敌人进攻右翼,则以镇远为中心,镇远、平远、超勇、扬威掩护靖远、广丙、福龙、左一、右二、右三发动鱼雷攻击。

因此,由定远和镇远分别担任左右翼的旗舰,当日军进攻我一翼时,由该翼旗舰升旗集队,集合二三翼兵力合围敌人,力图击退或消灭之。

击退敌人前锋后,我二三列兵力应努力追击,以求扩大战果。如追击不利,则退回大阵侧翼,全队以双横阵继续接战。

    解释一下:之所以用经来居中而非定镇,主要是怕实战中冲在最前面的定远被集火,第一时间被打掉提督旗,导致全队失去指挥的情况发生。而且,铁甲在两翼,可以在敌人绕攻两翼的时候有一个更坚固的火力支撑点,由铁甲各领一队,更好的实现“开队分击”战术。
说明一下:这个东西是几年前写的。

根据在下最近几年的研究,觉得北洋用三列横队冲锋虽然在开始时能占些便宜,最后 当敌军绕到背后,还是要吃亏,特别时小口径炮。

而北洋的航渡队形双鱼贯阵,也就是双纵队,却可以发挥全部舷侧火力,特别是小口径炮。

而最怕的日军一游强T头的问题,我们双纵队最前面两艘是定远镇远,日军抢头,恰恰同时把自己送到了8门305的炮口下了。

——开战三列横队六强舰冲锋,等一游绕攻一翼的时候,收起两翼变双鱼贯阵对拼,貌似是最好的做法。

这个就不画图了。双纵队大家都能理解。
楼主很用心,支持一下。

另外我想说,航速劣势太大的话,要在实战中根据情况,变化阵型,是很难实现的。

相对而言,单纵队战列线的维持和转向、变阵,是最简单的。

而双横队哪怕想略微调整一下正面所对的角度,就意味着外线的急剧加速,或内线的急剧减速,且需要极其训练精良的船员保持间距与方向,所以,后世往往用那个更简单,更容易掌握的纵队战术。。。



北洋的阵型其实没啥错误,火炮布局决定了阵型

当年战舰技术飞速发展各种舰型千奇百怪还不是后来战舰抢T字的年代
Walter.Bishop 发表于 2015-7-27 10:10
北洋的阵型其实没啥错误,火炮布局决定了阵型

当年战舰技术飞速发展各种舰型千奇百怪还不是后来战舰抢T ...
看回复就知道你压根没仔细看帖
sk113s 发表于 2015-7-27 10:01
楼主很用心,支持一下。

另外我想说,航速劣势太大的话,要在实战中根据情况,变化阵型,是很难实现的。 ...
北洋横阵其后肯定是要变阵的。

直冲切断对方后,变双纵队,或者两个单纵队开队分击,或者双纵队冲击——是目前得出的推断。

可惜是提督受伤,信号联络被打断,其后的变阵没有实现。
sk113s 发表于 2015-7-27 10:01
楼主很用心,支持一下。

另外我想说,航速劣势太大的话,要在实战中根据情况,变化阵型,是很难实现的。 ...
其实压根用不着苦味酸。

算一下就知道了:
定镇305共发射217发,329公斤弹,投射量71393公斤。
日方152发射435发,45.4公斤弹,120速射炮发射2995发,40磅18.16公斤,投射量435*45.4=19749.2995*18.16=54389.2.合计74138.2公斤。双方投射量差不多。

掌炮学问答里,除掉大量的实心shot弹,镇远的shell炮弹装药量有两种,分别为4.6公斤和15.5公斤。其中4.6公斤的,就是所谓短倍开花弹,定镇共有64发。长倍开花弹,15.5公斤装药的,定镇共有三发。

而日军大量使用的152速射炮,开花弹装药6.01公斤。120速射炮弹,装药3.1公斤。
我们就算它全是黑火药,152发射435发,120发射了2995发。
日方速射炮火药投射量:435*6.01=2614.35公斤。2995*3.1=9284.5公斤,合计:11898.85公斤。
定远305火药投射量:64*4.6=294.4公斤。15.5*3=46.5公斤。合计:340.9公斤。

我们的火药投射量是人家的2.86%!!!

就算同样是黑火药,这种不到百分之三的炸药投射量,怎么打啊?
写的不错,北洋水师舰船航速 火力都弱与对方,这就是战术难以实施的原因吧
而且如果全部是装甲舰就能免疫小口径炮了,撞击巡洋舰什么的太不靠谱
舰队的底线应该是穹甲巡洋舰
天刑 发表于 2015-7-27 10:50
其实压根用不着苦味酸。

算一下就知道了:
所以,表面上看,炮弹投射量差不多,但是,细究一下装药的区别,就看出来实际有效的火力投射量其实差距极大。。。。。。


炮战的门道。。。。

其实很大程度上,要看具体的炮弹。。。




sk113s 发表于 2015-7-27 10:55
所以,表面上看,炮弹投射量差不多,但是,细究一下装药的区别,就看出来实际有效的火力投射量其实差距极 ...


是的。北洋之败,其实败在炮弹上,和小口径速射炮不足上。真正管退速射炮的比例很小。

其实,管退速射炮优势没那么大。

以致远为例,他的152副炮,用的是瓦维萨尔炮架使用黑火药,射速是1发每分。

而如果换用无烟火药,大大不同。

一游四舰152和150的发射量分别是221.214.154.89。分别是每门73:107:51:30.

也就是说,换装瓦维萨尔炮架的150克虏伯炮,实际射速大概是152管退速射炮的一半左右。

这个差距不大了。152实际射速一般在4发每分,而瓦维萨尔加上无烟火药,射速可以提高到2发每分。

说个题外话的:镇远150发射了148发,平均74发每门——也就是说和吉野投射量一样。北洋的官兵,用老式架退炮加黑火药,居然打出了和日军管退速射炮加无烟发射药一样的成绩!

sk113s 发表于 2015-7-27 10:55
所以,表面上看,炮弹投射量差不多,但是,细究一下装药的区别,就看出来实际有效的火力投射量其实差距极 ...


是的。北洋之败,其实败在炮弹上,和小口径速射炮不足上。真正管退速射炮的比例很小。

其实,管退速射炮优势没那么大。

以致远为例,他的152副炮,用的是瓦维萨尔炮架使用黑火药,射速是1发每分。

而如果换用无烟火药,大大不同。

一游四舰152和150的发射量分别是221.214.154.89。分别是每门73:107:51:30.

也就是说,换装瓦维萨尔炮架的150克虏伯炮,实际射速大概是152管退速射炮的一半左右。

这个差距不大了。152实际射速一般在4发每分,而瓦维萨尔加上无烟火药,射速可以提高到2发每分。

说个题外话的:镇远150发射了148发,平均74发每门——也就是说和吉野投射量一样。北洋的官兵,用老式架退炮加黑火药,居然打出了和日军管退速射炮加无烟发射药一样的成绩!
不过有一点我觉得需要讨论一下,也就是第一图上的定镇主炮向反对舷方向的射界问题,在这幅图上反对舷射界从前桅处开始到指挥塔处为止,不过我们也能看到这个区域内有前桅的支索,另外,12英寸火炮的炮口焰也不是可以等闲视之的,所以实用条件下的反对舷射界远小于图上划出的这个角度。

蒸汽装甲舰 发表于 2015-7-27 11:01
不过有一点我觉得需要讨论一下,也就是第一图上的定镇主炮向反对舷方向的射界问题,在这幅图上反对舷射界从 ...
装甲舰还是内行!

其实不仅如此,北洋战前把305的炮罩拆除了——这样如果对舷射击的话,305炮口暴风绝对是会伤害到另一座炮塔的人员的。

所以,黄海大战前,北洋其实是自己放弃了305对舷射击能力的。
归根结底是技术的落后, 思想的落后。
大力鼓掌,

天刑 发表于 2015-7-27 11:04
装甲舰还是内行!

其实不仅如此,北洋战前把305的炮罩拆除了——这样如果对舷射击的话,305炮口暴风绝 ...


但拆除炮罩是因为这个半封闭结构的防护性不止达不到设计时设想的效果,而且会放大敌方的杀伤效果。

另外我觉得北洋舰队及整个清末民初的军事建设都有个问题,就是片面学习西方战斗部队先进经验,而后勤辅助机构则仍沿用的封建中世纪那一套。遇到个能力与责任心高强之人,军队可以发挥较大战斗力,遇到扯皮及不作为的,部队战斗力和老式部队差距并不大,甚至在战斗纪律和技术上会低于长期实战的老式部队。
天刑 发表于 2015-7-27 11:04
装甲舰还是内行!

其实不仅如此,北洋战前把305的炮罩拆除了——这样如果对舷射击的话,305炮口暴风绝 ...


但拆除炮罩是因为这个半封闭结构的防护性不止达不到设计时设想的效果,而且会放大敌方的杀伤效果。

另外我觉得北洋舰队及整个清末民初的军事建设都有个问题,就是片面学习西方战斗部队先进经验,而后勤辅助机构则仍沿用的封建中世纪那一套。遇到个能力与责任心高强之人,军队可以发挥较大战斗力,遇到扯皮及不作为的,部队战斗力和老式部队差距并不大,甚至在战斗纪律和技术上会低于长期实战的老式部队。
装甲舰还是内行!

其实不仅如此,北洋战前把305的炮罩拆除了——这样如果对舷射击的话,305炮口暴风绝 ...
当时的潮流就是露天炮台吧,这个305炮罩还是土法上马,主要是防止自身小口径炮弹壳掉落伤人
当时的潮流就是露天炮台吧,这个305炮罩还是土法上马,主要是防止自身小口径炮弹壳掉落伤人
1寸,主要是防炮口暴风和炮弹碎片的。再就是挡敌人帷杆上的37小炮
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原因,对手为什么没出现这情况,
1寸,主要是防炮口暴风和炮弹碎片的。再就是挡敌人帷杆上的37小炮
战前拆掉了主炮炮罩,150副炮炮罩却没有拆掉
大概是怕二次效应吧
其实压根用不着苦味酸。

算一下就知道了:

这才是大东沟战败的根本原因
战后考证,北洋舰队的火炮命中率比日军高3倍,但是即便如此,双方投射到对方身上的火药量依然相差10倍以上
这是场大刀长矛与火绳枪互射的战斗,北洋不败才怪
天刑 发表于 2015-7-27 11:00
是的。北洋之败,其实败在炮弹上,和小口径速射炮不足上。真正管退速射炮的比例很小。

其实,管退速 ...
据说北洋水师的火炮命中率是比较高的,如果命中的炮弹都是开花弹,结果可能会不同。北洋水师的兵员训练水平是比鬼子高的,主要问题还是没有充分做好战争准备,高层甚至意识到战争的必然。
别的不知道,北洋水师从陆上炮台借用炮弹是绝对不可能的。炮台是清军陆军系统的,和北洋水师互不隶属,指挥协同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更别提借炮弹了。
技术问题从来不是主要原因





据说北洋水师的火炮命中率是比较高的,如果命中的炮弹都是开花弹,结果可能会不同。北洋水师的兵员训练水 ...
还是实力差距较大,开战时超勇扬威这样的老舰就是拖后腿的
当时的保船制敌是无奈之举了
高频板 发表于 2015-7-27 12:51
战前拆掉了主炮炮罩,150副炮炮罩却没有拆掉
大概是怕二次效应吧
150是彻底没法拆。拆了305没法舰首射击了
大小企鹅 发表于 2015-7-27 13:18
这才是大东沟战败的根本原因
战后考证,北洋舰队的火炮命中率比日军高3倍,但是即便如此,双方投射到对 ...
火药投射量不是相差十倍,是相差33倍。


绝代佳人 发表于 2015-7-27 13:29
据说北洋水师的火炮命中率是比较高的,如果命中的炮弹都是开花弹,结果可能会不同。北洋水师的兵员训练水 ...


差异很大。
有的炮命中率很高。如平远的260,十发中二,20%命中率,神炮啊。

可惜是弹头装药太少。

有的炮命中中矩中规,如定镇的305,217发中10发,5%左右。

还有的就惨大了,如北洋保有12门的210,有据可查的命中只有三四发——按照投射量,起码打了三四百发。命中率也就百分之一。

北洋各舰,训练程度差异太大。
绝代佳人 发表于 2015-7-27 13:29
据说北洋水师的火炮命中率是比较高的,如果命中的炮弹都是开花弹,结果可能会不同。北洋水师的兵员训练水 ...


差异很大。
有的炮命中率很高。如平远的260,十发中二,20%命中率,神炮啊。

可惜是弹头装药太少。

有的炮命中中矩中规,如定镇的305,217发中10发,5%左右。

还有的就惨大了,如北洋保有12门的210,有据可查的命中只有三四发——按照投射量,起码打了三四百发。命中率也就百分之一。

北洋各舰,训练程度差异太大。
辽海秋风起 发表于 2015-7-27 13:39
别的不知道,北洋水师从陆上炮台借用炮弹是绝对不可能的。炮台是清军陆军系统的,和北洋水师互不隶属,指挥 ...
你说的不对。

清朝不讲陆海军,讲的是派系。北洋和炮台守军都是淮军系统的,都是老李家里的,不存在不能互相调用的问题。

而且,旅顺的亲庆军,刘公岛的李鸿章亲军,都是淮军嫡系,和丁汝昌的水师关系极好。

这与绥巩军两回事,那是因为统领戴宗骞和丁汝昌不大对付。
你说的不对。

清朝不讲陆海军,讲的是派系。北洋和炮台守军都是淮军系统的,都是老李家里的,不存在不 ...
炮台是老戴管着的吧,丁汝昌要提前处理炮台的事闹到天翻地覆,最后不得不在鬼子抢占炮台后再派水兵夜袭。而且淮军内部矛盾重重,在朝鲜和辽东根本就是一团散沙。如果不是将领互相拆台比赛逃跑,小鬼子根本没赢的可能。
说来也挺可悲的,这些淮军将领几乎都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都是当年镇压太平天国的勇将,作战经验是相当丰富了,死过多少次的人居然变得没打就逃,大清国的腐朽速度实在可怕。
150是彻底没法拆。拆了305没法舰首射击了
一般是主炮拆,副炮不拆
拆掉的好处还是大一些,不至于中一炮就毁了整个炮台
辽海秋风起 发表于 2015-7-27 14:35
炮台是老戴管着的吧,丁汝昌要提前处理炮台的事闹到天翻地覆,最后不得不在鬼子抢占炮台后再派水兵夜袭。 ...
老戴惯得是威海南北棒炮台。而且矛盾在于龙庙嘴是否弃守:这个如果弃守老戴是有责任的,自然不同意了,这个说不上老戴又错。

而且210和150真正多的是亲庆军管的,旅顺炮台。有210炮14门,150炮20。比舰队都多。

无论是亲庆军,还是刘公岛护军,和老丁关系都很好。调用炮弹没毛病。

——至于淮军将领的表现,好多是夸张和污蔑。有些真逃跑的,说实话跑到异国他乡为别国作战,不出力是正常现在。
至于镇压农民起义,拜托,二十来岁为了挣地位拼命,如今都四五十岁功成名就妻妾成群了,谁来拼命啊?
炮台是老戴管着的吧,丁汝昌要提前处理炮台的事闹到天翻地覆,最后不得不在鬼子抢占炮台后再派水兵夜袭。 ...
整个体系私相授受靠着私人关系维持
组织水平还不如封建时代的强军,衰落是很正常的
高频板 发表于 2015-7-27 14:42
一般是主炮拆,副炮不拆
拆掉的好处还是大一些,不至于中一炮就毁了整个炮台
不拆,也可以加厚。

比如把后炮台炮罩拆了,分成两个半圆焊接到前炮台,就可以前半截变成3寸炮罩。

还是脑子不够灵活。
你说的不对。

清朝不讲陆海军,讲的是派系。北洋和炮台守军都是淮军系统的,都是老李家里的,不存在不 ...
鸦片战争时清军战斗力不行但部队还是指挥得动的,将领也不怕死,镇海一战总兵成批殉国。镇压太平天国时,清军也很少全面溃败,只要战局不利将领往往战死。中法战争时清军表现也可以,除了指挥水平差,将领们很少提前逃跑,也有配合意识。仅仅过了10年,到甲午战争时将领们就互相拆台,完全不管部队死活,清军陆军一败再败一线将领大部分都逃命了。再到和八国联军交手时,人家干脆不打仗了,什么东南自保之类的闹剧。
个人感觉,甲午之败在湘军成立时就已经是命中注定的了,军队根本不是为国家打仗。朝鲜和辽东惨败,居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帅,李鸿章提前分功劳的指挥方式应负主要责任。
狼骑兵 发表于 2015-7-27 11:21
但拆除炮罩是因为这个半封闭结构的防护性不止达不到设计时设想的效果,而且会放大敌方的杀伤效果。

...
炮弹穿入,碎片不能穿出,在泡罩内反弹杀伤,整个炮台要全灭。

——归根结底是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现代军事制度。照猫画虎,还是猫
老戴惯得是威海南北棒炮台。而且矛盾在于龙庙嘴是否弃守:这个如果弃守老戴是有责任的,自然不同意了,这 ...
这个关系好也只是面子上的,而且大敌当前,把炮弹转借海军就意味着炮台空虚,没有特别大的上级压力,谁也不会同意。
辽海秋风起 发表于 2015-7-27 14:45
鸦片战争时清军战斗力不行但部队还是指挥得动的,将领也不怕死,镇海一战总兵成批殉国。镇压太平天国时, ...
鸦片战争打的是国家正规部队,青州旗营就打的很好:给自己家打工啊。

太平天国绿营也出力不少,毕竟也是自家老板。

湘淮军就是临时请的保安,给钱办事嘛。

可是甲午呢?保安们挣钱足够了,谁还拼命啊?

八国联军?正规军,二线部队,聘请的保安都烂光了,一个六十岁老头却要和27个彪形大汉宣战,傻子才会上去打啊——这种傻子全天下也只有聂士成聂大提督一位了:敬礼!@

朝鲜有主帅,直隶提督叶志超,地位最高,可惜没人服他一个败军之将。

辽东也有主帅,毅军统领宋庆,可惜各位总兵谁看得起你一个七十岁的老糊涂啊?

不拆,也可以加厚。

比如把后炮台炮罩拆了,分成两个半圆焊接到前炮台,就可以前半截变成3寸炮罩。

清军维修都困难,改装更不现实了。北洋水师建成了,但配套体系基本不到位,如果战争再晚两年会船更破弹更少人更懒,输得会更惨。
辽海秋风起 发表于 2015-7-27 14:49
这个关系好也只是面子上的,而且大敌当前,把炮弹转借海军就意味着炮台空虚,没有特别大的上级压力,谁也 ...
目前找不到不同意的理由和迹象。至于上级,丁汝昌可是提督,官大一级压死人啊。他就是上级。

而且也没有210和150两种炮弹短缺的记录——北洋投降时候还有上千发库存呢。

不拆,也可以加厚。

比如把后炮台炮罩拆了,分成两个半圆焊接到前炮台,就可以前半截变成3寸炮罩。

这是战前的临时拆除,当时恐怕想不到这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