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发展对历史的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9:20:26
生产力发展对历史的影响
泪痕春雨
  
  我一再说,在两汉、魏晋、南北朝六七百年的时间里,中国历史疆域上的生产力一直在持续的发展,中国历史疆域的交通、媒介一直在持续的发展。我一直没有对这个论点进行论证。是因为我认为,这种论点根本没有论证的价值,因为随便翻开一本中国通史,只要我们不是只看英雄人物相关的传奇故事,自然会发现我所说的这个观点,根本没有论证的价值。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它是东汉蔡伦发明的。但我们必须知道,蔡伦发明的纸,与蔡伦死后一百年、三百年、五百年的纸,真的会是同一种东西吗?可以说是同一种东西,但实际上绝不是同一种东西。就好像蔡伦之前也有所谓的纸,但当时的纸,很难说与蔡伦发明的纸是同一种东西。
  
  无数造纸工人在几十年、上百年、几百年的反复造纸过程中,会把造纸的技术变得越来越成熟,变得越来越具有普及性。如果失去后期这种不断的改进、发展,纸对社会的影响将是非常有限的。
  
  关于这一点,我们对比一下活字印刷术就可以知道了。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升发明的,但在此后几百年时间里,毕升的那套活字印刷术,曾普及过吗?曾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什么了不起的影响吗?显然是没有的!因为在此后几百年时间里,中国流传下来的作品,都是以雕版印刷为主的,现在保留下来的活字印刷的作品,都是非常罕见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没有无数底层劳动者、技术工人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的反复锤炼、改进。那些所谓的伟大发明,被人们吹得再神乎其神,通常也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春秋战国,两晋南北朝,除了大战乱之外,还有什么共同点。只要我翻开历史地图册,就可以发现:那两个时期,都是中国各地生产力水平迅猛发展的时期。
  
  为什么统一的周王朝,会演变成群雄争霸、诸侯割据的混乱时代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的生产力水随着量的积累,已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在周王朝时期,中原文明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在这种背景下,周天子据中原就可以强有力的统治整个天下。但在周王朝中期,这种局面就开始有了改变。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原之外的许多地区经济都越来越发达了,渐渐都拥有与了中原地区相提并论的地位,甚至有凌驾于中原地区之上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以中原文明为中心的统一帝国自然无法维持了。
  
  以中原文明为中心周王朝秩序崩溃后,为什么会长久的无法实现统一。那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虽然可以让中原之外的许多地区都进入文明阶段,却还无法让这些迅速膨胀起来文明地区。实现全面的联系、交流,自然更无法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帝国了。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历史疆域上,遂出现了长达数百百年的点乱,最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使这个广阔地区可以实现全面的联系、交流,从而有了建立统一帝国的可能性。而秦始皇在这种背景下,完成了这种历史使命。而此后,这种统一持续的保持到了数百年。
  
  为什么东汉之后,天下统一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呢?同样是因为随着生产力量渐,积累到了一个质变的阶段,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川蜀、江南经济的发展看出来。
  
  在这种背景下,曹操统一了北方,却到死也无法征服南方。在此前,占据江南地区,长久的与统一的北方帝国抗衡,本身就是无法想象的。
  
  因为各地经济发展了,因为所谓的天下足足扩大了两三倍,天下想统一变得越来越难了。在春秋之前,一个帝国只要牢牢控制着中原地区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在秦汉时期,一个帝国只要牢牢控制着北方地区,就可以统一天下了,但在秦汉之后,牢牢控制北方距统一天下还远的很。
  
  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所谓的天下渐渐交流越来越密切、频繁,从而渐渐出现再形成统一帝国的可能性,这是隋文帝可以统一天下,并让这种统一延续很长时间的原因,这种统一不会因为隋帝国的灭亡而无法恢复。
  
  秦代的主要兵器还是青铜,就以纸张而论,汉代纸张都没有得到大规模使用(直道东晋末纸张才开始用于书写),直到汉献帝时期,左伯纸的发明,官方的文牍才开始使用纸张,直到南朝时候,麻纸地出现,也就是说到了南朝纸张才开始大规模用于平民,直到南朝,竹帛才被纸张彻底取代!南朝之前,普通士民的知识获取仍然主要是木简和竹简。
  
  直道南朝,中国才有了纯钢(杂炼生鍒法),也就是说直到南朝以后,纯钢武器才用于战场!!
  
  整个汉代都没有马镫的大规模使用,整个魏晋都没有马鞍的大规模使用的证明(可考的马鞍出现在北魏),知道这些对于交通,军事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意味着什么吗?是天翻地覆的革新,每一个都相当于远古时代的工业革命!
  
  至于最关键的农业,看一本书,叫做《齐民要术》,就是北魏时期写的,看看有多少项农业技术上的革新,做到“作物轮栽”技术对产量和农田肥力的利用带来了多大的革新吗?
  
  从汉到唐,生产力有没有巨变?我们根本用不着看什么科技史本身,只要看江南地区的发展就可以知道了。在秦汉时代,江南地区的经济比重,在中国能占多少?隋唐时代,江南地区的经济比重,在中国能占多少?
  
  江南地区的经济,为什么会渐渐与北方持平,甚至大有超越北方的趋势?江南地区的经济,为什么在从前会一直远远落后于北方地区?
  
  按某些人的观点,自然就是:北方大乱,所以北方人人大举南迁,并把先进的生产力带到了江南。
  
  如果原因真这样简单,那我只想知道一件事,从秦汉到西晋末年,北方大乱的时代多的是,为什么北方人从不曾大举南迁,为什么北方人从不曾把先进的生产力带到南方?
  
  江南经济为什么会渐渐与北方经济持平,甚至有超越北方的趋势。真实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生产力水平在不断提高。
  
  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处于比较低的阶段时。他是无法全面开发潮湿地区的,所以在两晋以前,江南地区只能开发出很小一部分,在这种背景下,江南地区自然不能与北方相提并论了。
  
  但当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个比较高的阶段时。他自然能全面开发潮湿地区了,而且潮湿地区一旦开始出来,他的农业潜能、商业潜能都会远远超过半干旱地区(因为水源充足)。这也就是两晋开始后,江南地区经济开始渐渐与北方持平,甚至大有超越北方趋势的主要原因。
  
  更关键的是,历史从来不是被某个孤立的、偶然的发明所推动。对此,我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活字印刷术在北宋时期就被人发明出来,而在此后几百年时间里,这项发明都一直默默无闻,从不曾被社会普遍采用呢?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任何一个孤立的、偶然的发明,不论被人们传说的多么伟大,它也不会对社会造成什么影响的。因为一项伟大发明,可以强有力的影响社会,那是需要后期一系列不断的改进、发展;更需要其它领域的技术达到相当的水平。否则,一项孤立的、偶然的发明,被人们吹得再神奇,也不会有什么现实意义的。
  
  从秦汉、到南北朝结束,许多我们早已熟悉的发明,都被底层劳动人民、技术工人不断的、缓慢的一点一滴的做着各种改进。许多秦汉时用的工具、技术,与南北朝结束时用的工具、技术,表面上看,它们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差别,但细看时,这种差别大的去了。而正是这种看似毫不起眼的改进,才构成生产力水平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
  
  只有经过无数底层工人长达几十年、上百年、几百年的、一点一滴的改进。相关技术的发展,才会越来越成熟,从而具有更大的普及性;从而具有更大的实用性。
  
  如果因为某些原因,一项发明不能经历这个阶段;那它即使被吹得再神奇、再伟大,也不会对社会产生了不起的影响。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看出来。这三项发明都据说非常伟大,但它们在发明几百年后,对社会也没有什么不起的影响;说得毫不夸张一点,这些发明在出现几百年后,也是有它不多,没它不少。
  
  至于造纸术的发展,那是因为它经过了后期一系列改进、发展,所以这项技术变得非常普及、实用。
  
  造纸术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打败了所有同等用途的产品,换而言之,说到写字人们总是会想到纸笔。但活字印刷术没有成功经过这个阶段,所以它发明几百年后,印刷业占统地位的依然是雕版印刷;当然了,火药也没有成功经过这个阶段,所以在火药发明近千年后,火器在在军事上的地位也无法与冷兵器相比。至于人类可以穿越大洋,更是在指南针出现几千年后的事了。
  
  相信某个人、某个偶然发明可以推动历史,本身就是标准的唯心史观。比如有人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所以莱特兄弟对历史的影响如何了不起。
  
  我承认莱特兄弟对历史的影响。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没有莱特兄弟,飞机的发明也绝不会晚出现三五年,因为在当时生产力的阶段,忙着发明飞机的人有很多,而且他们谁是第一个先发明飞机的人,现在也存在争议,只是普遍认为是莱特兄弟先发明的。
  
  而且更主要的一点是,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与他们死后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后的飞机,是同一种东西吗?我们可以说是同一种东西,但实际上它们已很难说是同一种东西了。
  
  就好象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电脑,如果没有后来几十年不间断的、点点滴滴的改进,那电脑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电脑了。指着一台最原始的、最初的电脑,和我们今天的电脑相比,我们可以说它是同一种东西,也可以说它们并不是同一种东西。最初发明飞机、电脑的那些人,自然对历史的影响非常大,但后来几十年时间里,让飞机、电脑不断点点滴滴改进成今天这个样子的无数有名的、无名的学者、技术工人,对历史的影响就不大吗?
  
  历史上的每一项伟大发明,其实都是无数人、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上千年反复实践发明出来的。对于无数底层的、具体操作的工人而言,他们在十几年,几十年的劳作中,会总结出无数富贵的经验、技术。虽然他们的这种经验、技术孤立的看,都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历史的进步,正是这种缓慢积累的结果。
  
  如果没有这种基础,所有伟大科学家、发明家都会失去上升的阶梯。更主要的是,他们的发明成就,都也会丧失现实的意义。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活字印刷术发明几百后,对社会毫无影响看出来。
  
  一项所谓的伟大发明,能够普及,能够强有力的推动社会发展,都需要经过无数底层劳动者、技术工人反复做着细微的改进、积累。否则,这项发明,对历史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的。而后来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都是在这种缓慢积累的基础上,寻找到伟大发明的灵感、机会。
  
  不要说火药发明后的近千年时间里了,就是在有实战意义的火枪出现后,也需要经历了二三百的时间缓慢改进,才可以让枪成为现代意义的枪。换而言之,那时的枪,虽然不能与现在的枪相比,但它已可以对冷兵器拥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了。
  
  其实,每项伟大发明的最主要推动者,通常都是底层的劳动者、技术工人,因为他们常常十几年、几十年做着同样的工作,自然会积累起极为丰富的经验、教训。
  
  虽然,在许多时候,底层劳动者、技术工人的想法,需要相当高的科学技术才能变成现实,而他们本身却不具备这种能力。于是他们只能求助于科学家、发明家。但他们提出的相关建议、构想,常常才是科学家、发明家突破既有产品的机会、灵感。而科学家、发明家的构想,也需要向底层的技术工人征求可行性,更需要底层技术工人的配合才可能变成现实。
  
  每一项发明。从最初想的想象到理论;从理论到研制;从试验到生产;从最初的产品,到后来渐渐比较成熟的产品;需要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阶段。而这项发明,后来还会在普遍的生产过程中,不断改进,让他对社会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这更是一个漫长的阶段。
  
  认为从秦汉到明清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生产力并没有什么变化的。通常总认为某项所谓伟大的发明,一经走出实验室,一经应用,就可以对历史、社会造成空前的影响;但他们显然忘了一个事实,任何一项伟大的发明,都具有不断改进的可能性、适用性,否则它就不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了。而在没有经过后期一系改进前,这项发明被人们吹得再神乎其神,也不会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的。
  
  比如活字印刷术,因为在当时缺乏适用性,所以没有经过几百年的反复改进,这项发明,虽然被人吹得神乎其神,但在它发明后的数百年历史中,对社会性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以至这项被人吹得神乎其神的发明出现几百年后,中国的印刷业还是以雕版印刷术为主。
  
  当然了,火药、指南针也是如此的。
  
  而且蒸汽机的发明,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事实上,早在古希腊时代,人类就懂得应用蒸汽作为动力了,但这种技术成为划时代的影响,则是近两千年后的事了。
  
  因为一项孤立的、偶然的发明,是不会对社会产生任何了不起的影响。就好像某个伟大的人物,是不会对社会产生任何了不起的影响一样。
  
  历史、社会的发展,是无数个体、群体、集体博弈的结果。而生产力的发展,更是无数劳动人民、技术工人,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推动发展起来的。如果抛开这种背景,所有的伟大发明都将失去出现的基础,当然了也会失去影响社会的可能性。
  
  面对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两晋南北朝的生产力(与此伴随的交通、媒介)显然是超过两汉的。”人们居然会报以惊讶和不能相信。
  
  我实在奇怪,难道我们真相信:成千上万的人,甚至几十万、几百万人,几十年、上百年的劳作下来,整个社会竟然会与从前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差别?
  
  附:这段内容夹在这里,似乎有点突然。但我忽然觉得,许多时候我们不能接受唯物史观,是因为我们常常用童话的眼光看待历史发展。
  
  按理说,一个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应该不会相信,人类文明达到一定程度后,经历几百年的发展,还会一直停留在原地踏步不前的。但我们许多人就是相信这这种近于童话的观点。
  
  (一)、社会的巨变,并不是源于某个偶然的事件,也不是源于某个大人物的思想、道德、能力。
  
  历史与社会的形成,是无数人集体博弈的结果,任何一种巨变,都是量变积累到质变的。
  
  (二)、魏晋南北朝庄园经济的兴起,我们似乎应该追溯到秦汉时代。其实早在那时,皇权与豪门贵族的博弈就一再没有间断过。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一个县、郡、州里面,真正的主宰是谁?是政府任命的各级军政长官,还是各地的大族、富户、豪强代表人物?
  
  我们可以想象,基于皇帝的利益,皇帝自然希望各级军政长官是当地的主宰;因为只有如此,皇帝的权力才会趋于最大。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政府的各级官员、官职,在各地都被大族、富户、豪强代表人物控制了、占据了,那皇帝除了当傀儡,恐怕就没有别的选择了。
  
  所以,基于皇帝的利益,自然会本能的想压制、打击、削弱大族、富户、豪强(原始的豪门贵族)。
  
  而法家的全部思想,大约也就是打击、削弱大族、富户、豪强,或依附他们的力量。总而言之,让政府任命的各级官员成为各地的主宰;从而保证皇帝的命令可以畅通到达帝国各个地区。一方面可以保证皇帝的无限权威,也可以保证帝国凝聚成为一个强大的整体。
  
  但是秦帝国的瞬间崩溃,让人意识到在一个广阔的小农社会建立这样一个国家,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到了汉帝国时代,自然就会考虑承认、尊重大族、富户、豪强(原始的豪门贵族)利益,让他们成为帝国统治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了,皇帝为了能有效驾驭这股力量,自然就需要发展皇帝的私人力量了(皇亲、国戚、亲信、太监都成为帝国最主要的权力者)。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两汉时代,皇帝打击、压制、削弱豪门贵族崛起,一直都是持续进行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汉高祖大规模迁移豪强势力看出来,也可以从汉武帝重用酷吏打击豪强势力看出来。甚至东汉重用太监可以看出来(因为太监都是出生底层的小人物。太监控制帝国主要权力,意味着挤压了大族、富户、豪强进入帝国权力核心的通道。)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压制、打击、削弱、预防豪门贵族崛起,是所有皇帝都知道的事,而且他们也一直在力图做到这一点。但后来豪门贵族终于崛起了,当然了,豪门贵族的崛起,意味着皇权的衰弱,从而使皇帝想保住皇位,就变得异常困难与残酷了。
  
  (三)、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豪门贵族势力会在魏晋时期渐渐崛起,最后变得失控呢?答案显然还得在经济基础上寻找原因。
  
  在两汉时代,交通、媒介自然落后于魏晋时期。因为交通、媒介的落后,使大族、富户、豪强实现大规模联合、协作的机会比较少,也比较困难。相对分散的大族、富户、豪强(原始的豪门贵族),面对可以把权力触角渗透到帝国普遍地区的政府(皇权代表的力量),通常是力不从心的,所以他们虽然在地方、中央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却显然不能与皇权分庭抗礼;更无法凌驾于皇权之上了。在这种背景下,自然无法通过血统论、门第论,让自己的利益制度化了。
  
  随着交通、媒介的发展,使大族、富户、豪强实现大规模联合、协作的机会增多,也变得相对容易了。而在这种背景下,大族、富户、豪强渐渐控制着政府各级官职(或是控制着政府各级官员),到此时所谓的豪门贵族就呼之欲出了;面对这个越来越强大的利益集团,皇帝已无力打击、压制、削弱他们了,现在只有承认他们越来越多的既得利益了。
  
  基于皇帝的利益,显然都也不会喜欢豪门贵族代表过多的占据中央、地方职务,因为这种人过多的占据中央、地方职务,就意味着皇帝的权力会缩水了。贵族大佬云集中央政府,意味着中央政府有许多能与皇权分庭抗礼的权力者;贵族代表成为各级地方军政长官,那地方就会存在许多与皇权分庭抗礼的权力者。但面对日益崛起的豪门贵族势力,皇帝自然只有接受这种越来越普遍的事实了。
  
  (四)、随着富户、大族、豪强越来越多的占据了中央、地方职务。那富户、大族、豪强既拥有经济、人望、又拥有各种行政职务,他们再通过婚姻、利益的联系,就可以渐渐垄断许多地方的经济、政治大权了。当社会出现动乱之时,他们又可以趁机拥有或多或少的私人武装力量。在这种背景下,这种利益集团的代表人物,就可以在地方建立起一个接一个半独立的王国。
  
  在这种遍布各地的、半独立的小王国中,老百姓对当地实际权力者,自然会形成各种形式的依附关系。因为当地的实际权力者,既是大户的代表人物,又是当地主要官员,还是人望的代表,又是拥有军事力量的豪强,自然可以与帝国政府争夺人口、土地的实际控制权。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的经济自然会趋向于庄园经济。
  
  这种经济、政治模式的新起,从表面上看,对普遍老百姓并不是什么坏事。所以这种经济、政治模式的兴起,本身就会受到普遍老百姓的推动。
  
  因为一切正如郗家彬网友所说:“庄园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剥削方式,比之秦汉的国家编户齐民要文明、温和得多,在东汉中后期朝廷与豪门争夺税基(人民)的斗争中,获胜的往往是豪门,这是政治原因,也就是说,依附于豪门比之直接隶属于国家具有时代的进步性(这是因为豪门之间有竞争,而国家是寡头垄断)。”
  
  但这种结果,却显然让整个统治阶层变得相对不稳定了。于是,我们最后来看到的结果,就是整个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如果这种现象是孤立的,那皇权一旦巩固,就可以把他们这种既得利益剥夺掉。但如果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那皇帝就只有接受他们既得利益了。因为清理这种现象,可能会树立起太多的敌人,而这些人都拥有半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而且遍及各地;皇帝如果与这种势力为敌,本身就是不想当皇帝了。
  
  光武帝刘秀绝对是一个强势的皇帝。光武帝刘秀曾和地方豪强争夺人口、田地(度田),但结果呢?一下就捅在了马蜂窝上!因为在这种问题上,皇帝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于是地方叛乱此起彼伏。最后,皇帝与地方豪强在这种问题上达成妥协;总而言之,各让一步。皇帝不要欺人太甚,地方豪强也得给皇帝一点面子。
  
  这也就是两晋南北朝的皇帝,只有通过扩张皇族势力来加强皇权(虽然这种做法,显然是看不到前途的),却没有人敢削弱、打击豪门贵族势力来保障皇权。因为谁也可以清晰的看到,强力打击豪门贵族势力更是看不到前途的事。
  
  我的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u/1721961197
  
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21961197_0_1.html生产力发展对历史的影响
泪痕春雨
  
  我一再说,在两汉、魏晋、南北朝六七百年的时间里,中国历史疆域上的生产力一直在持续的发展,中国历史疆域的交通、媒介一直在持续的发展。我一直没有对这个论点进行论证。是因为我认为,这种论点根本没有论证的价值,因为随便翻开一本中国通史,只要我们不是只看英雄人物相关的传奇故事,自然会发现我所说的这个观点,根本没有论证的价值。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它是东汉蔡伦发明的。但我们必须知道,蔡伦发明的纸,与蔡伦死后一百年、三百年、五百年的纸,真的会是同一种东西吗?可以说是同一种东西,但实际上绝不是同一种东西。就好像蔡伦之前也有所谓的纸,但当时的纸,很难说与蔡伦发明的纸是同一种东西。
  
  无数造纸工人在几十年、上百年、几百年的反复造纸过程中,会把造纸的技术变得越来越成熟,变得越来越具有普及性。如果失去后期这种不断的改进、发展,纸对社会的影响将是非常有限的。
  
  关于这一点,我们对比一下活字印刷术就可以知道了。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升发明的,但在此后几百年时间里,毕升的那套活字印刷术,曾普及过吗?曾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什么了不起的影响吗?显然是没有的!因为在此后几百年时间里,中国流传下来的作品,都是以雕版印刷为主的,现在保留下来的活字印刷的作品,都是非常罕见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没有无数底层劳动者、技术工人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的反复锤炼、改进。那些所谓的伟大发明,被人们吹得再神乎其神,通常也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春秋战国,两晋南北朝,除了大战乱之外,还有什么共同点。只要我翻开历史地图册,就可以发现:那两个时期,都是中国各地生产力水平迅猛发展的时期。
  
  为什么统一的周王朝,会演变成群雄争霸、诸侯割据的混乱时代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的生产力水随着量的积累,已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在周王朝时期,中原文明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在这种背景下,周天子据中原就可以强有力的统治整个天下。但在周王朝中期,这种局面就开始有了改变。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原之外的许多地区经济都越来越发达了,渐渐都拥有与了中原地区相提并论的地位,甚至有凌驾于中原地区之上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以中原文明为中心的统一帝国自然无法维持了。
  
  以中原文明为中心周王朝秩序崩溃后,为什么会长久的无法实现统一。那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虽然可以让中原之外的许多地区都进入文明阶段,却还无法让这些迅速膨胀起来文明地区。实现全面的联系、交流,自然更无法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帝国了。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历史疆域上,遂出现了长达数百百年的点乱,最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使这个广阔地区可以实现全面的联系、交流,从而有了建立统一帝国的可能性。而秦始皇在这种背景下,完成了这种历史使命。而此后,这种统一持续的保持到了数百年。
  
  为什么东汉之后,天下统一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呢?同样是因为随着生产力量渐,积累到了一个质变的阶段,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川蜀、江南经济的发展看出来。
  
  在这种背景下,曹操统一了北方,却到死也无法征服南方。在此前,占据江南地区,长久的与统一的北方帝国抗衡,本身就是无法想象的。
  
  因为各地经济发展了,因为所谓的天下足足扩大了两三倍,天下想统一变得越来越难了。在春秋之前,一个帝国只要牢牢控制着中原地区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在秦汉时期,一个帝国只要牢牢控制着北方地区,就可以统一天下了,但在秦汉之后,牢牢控制北方距统一天下还远的很。
  
  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所谓的天下渐渐交流越来越密切、频繁,从而渐渐出现再形成统一帝国的可能性,这是隋文帝可以统一天下,并让这种统一延续很长时间的原因,这种统一不会因为隋帝国的灭亡而无法恢复。
  
  秦代的主要兵器还是青铜,就以纸张而论,汉代纸张都没有得到大规模使用(直道东晋末纸张才开始用于书写),直到汉献帝时期,左伯纸的发明,官方的文牍才开始使用纸张,直到南朝时候,麻纸地出现,也就是说到了南朝纸张才开始大规模用于平民,直到南朝,竹帛才被纸张彻底取代!南朝之前,普通士民的知识获取仍然主要是木简和竹简。
  
  直道南朝,中国才有了纯钢(杂炼生鍒法),也就是说直到南朝以后,纯钢武器才用于战场!!
  
  整个汉代都没有马镫的大规模使用,整个魏晋都没有马鞍的大规模使用的证明(可考的马鞍出现在北魏),知道这些对于交通,军事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意味着什么吗?是天翻地覆的革新,每一个都相当于远古时代的工业革命!
  
  至于最关键的农业,看一本书,叫做《齐民要术》,就是北魏时期写的,看看有多少项农业技术上的革新,做到“作物轮栽”技术对产量和农田肥力的利用带来了多大的革新吗?
  
  从汉到唐,生产力有没有巨变?我们根本用不着看什么科技史本身,只要看江南地区的发展就可以知道了。在秦汉时代,江南地区的经济比重,在中国能占多少?隋唐时代,江南地区的经济比重,在中国能占多少?
  
  江南地区的经济,为什么会渐渐与北方持平,甚至大有超越北方的趋势?江南地区的经济,为什么在从前会一直远远落后于北方地区?
  
  按某些人的观点,自然就是:北方大乱,所以北方人人大举南迁,并把先进的生产力带到了江南。
  
  如果原因真这样简单,那我只想知道一件事,从秦汉到西晋末年,北方大乱的时代多的是,为什么北方人从不曾大举南迁,为什么北方人从不曾把先进的生产力带到南方?
  
  江南经济为什么会渐渐与北方经济持平,甚至有超越北方的趋势。真实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生产力水平在不断提高。
  
  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处于比较低的阶段时。他是无法全面开发潮湿地区的,所以在两晋以前,江南地区只能开发出很小一部分,在这种背景下,江南地区自然不能与北方相提并论了。
  
  但当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个比较高的阶段时。他自然能全面开发潮湿地区了,而且潮湿地区一旦开始出来,他的农业潜能、商业潜能都会远远超过半干旱地区(因为水源充足)。这也就是两晋开始后,江南地区经济开始渐渐与北方持平,甚至大有超越北方趋势的主要原因。
  
  更关键的是,历史从来不是被某个孤立的、偶然的发明所推动。对此,我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活字印刷术在北宋时期就被人发明出来,而在此后几百年时间里,这项发明都一直默默无闻,从不曾被社会普遍采用呢?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任何一个孤立的、偶然的发明,不论被人们传说的多么伟大,它也不会对社会造成什么影响的。因为一项伟大发明,可以强有力的影响社会,那是需要后期一系列不断的改进、发展;更需要其它领域的技术达到相当的水平。否则,一项孤立的、偶然的发明,被人们吹得再神奇,也不会有什么现实意义的。
  
  从秦汉、到南北朝结束,许多我们早已熟悉的发明,都被底层劳动人民、技术工人不断的、缓慢的一点一滴的做着各种改进。许多秦汉时用的工具、技术,与南北朝结束时用的工具、技术,表面上看,它们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差别,但细看时,这种差别大的去了。而正是这种看似毫不起眼的改进,才构成生产力水平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
  
  只有经过无数底层工人长达几十年、上百年、几百年的、一点一滴的改进。相关技术的发展,才会越来越成熟,从而具有更大的普及性;从而具有更大的实用性。
  
  如果因为某些原因,一项发明不能经历这个阶段;那它即使被吹得再神奇、再伟大,也不会对社会产生了不起的影响。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看出来。这三项发明都据说非常伟大,但它们在发明几百年后,对社会也没有什么不起的影响;说得毫不夸张一点,这些发明在出现几百年后,也是有它不多,没它不少。
  
  至于造纸术的发展,那是因为它经过了后期一系列改进、发展,所以这项技术变得非常普及、实用。
  
  造纸术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打败了所有同等用途的产品,换而言之,说到写字人们总是会想到纸笔。但活字印刷术没有成功经过这个阶段,所以它发明几百年后,印刷业占统地位的依然是雕版印刷;当然了,火药也没有成功经过这个阶段,所以在火药发明近千年后,火器在在军事上的地位也无法与冷兵器相比。至于人类可以穿越大洋,更是在指南针出现几千年后的事了。
  
  相信某个人、某个偶然发明可以推动历史,本身就是标准的唯心史观。比如有人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所以莱特兄弟对历史的影响如何了不起。
  
  我承认莱特兄弟对历史的影响。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没有莱特兄弟,飞机的发明也绝不会晚出现三五年,因为在当时生产力的阶段,忙着发明飞机的人有很多,而且他们谁是第一个先发明飞机的人,现在也存在争议,只是普遍认为是莱特兄弟先发明的。
  
  而且更主要的一点是,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与他们死后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后的飞机,是同一种东西吗?我们可以说是同一种东西,但实际上它们已很难说是同一种东西了。
  
  就好象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电脑,如果没有后来几十年不间断的、点点滴滴的改进,那电脑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电脑了。指着一台最原始的、最初的电脑,和我们今天的电脑相比,我们可以说它是同一种东西,也可以说它们并不是同一种东西。最初发明飞机、电脑的那些人,自然对历史的影响非常大,但后来几十年时间里,让飞机、电脑不断点点滴滴改进成今天这个样子的无数有名的、无名的学者、技术工人,对历史的影响就不大吗?
  
  历史上的每一项伟大发明,其实都是无数人、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上千年反复实践发明出来的。对于无数底层的、具体操作的工人而言,他们在十几年,几十年的劳作中,会总结出无数富贵的经验、技术。虽然他们的这种经验、技术孤立的看,都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历史的进步,正是这种缓慢积累的结果。
  
  如果没有这种基础,所有伟大科学家、发明家都会失去上升的阶梯。更主要的是,他们的发明成就,都也会丧失现实的意义。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活字印刷术发明几百后,对社会毫无影响看出来。
  
  一项所谓的伟大发明,能够普及,能够强有力的推动社会发展,都需要经过无数底层劳动者、技术工人反复做着细微的改进、积累。否则,这项发明,对历史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的。而后来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都是在这种缓慢积累的基础上,寻找到伟大发明的灵感、机会。
  
  不要说火药发明后的近千年时间里了,就是在有实战意义的火枪出现后,也需要经历了二三百的时间缓慢改进,才可以让枪成为现代意义的枪。换而言之,那时的枪,虽然不能与现在的枪相比,但它已可以对冷兵器拥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了。
  
  其实,每项伟大发明的最主要推动者,通常都是底层的劳动者、技术工人,因为他们常常十几年、几十年做着同样的工作,自然会积累起极为丰富的经验、教训。
  
  虽然,在许多时候,底层劳动者、技术工人的想法,需要相当高的科学技术才能变成现实,而他们本身却不具备这种能力。于是他们只能求助于科学家、发明家。但他们提出的相关建议、构想,常常才是科学家、发明家突破既有产品的机会、灵感。而科学家、发明家的构想,也需要向底层的技术工人征求可行性,更需要底层技术工人的配合才可能变成现实。
  
  每一项发明。从最初想的想象到理论;从理论到研制;从试验到生产;从最初的产品,到后来渐渐比较成熟的产品;需要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阶段。而这项发明,后来还会在普遍的生产过程中,不断改进,让他对社会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这更是一个漫长的阶段。
  
  认为从秦汉到明清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生产力并没有什么变化的。通常总认为某项所谓伟大的发明,一经走出实验室,一经应用,就可以对历史、社会造成空前的影响;但他们显然忘了一个事实,任何一项伟大的发明,都具有不断改进的可能性、适用性,否则它就不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了。而在没有经过后期一系改进前,这项发明被人们吹得再神乎其神,也不会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的。
  
  比如活字印刷术,因为在当时缺乏适用性,所以没有经过几百年的反复改进,这项发明,虽然被人吹得神乎其神,但在它发明后的数百年历史中,对社会性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以至这项被人吹得神乎其神的发明出现几百年后,中国的印刷业还是以雕版印刷术为主。
  
  当然了,火药、指南针也是如此的。
  
  而且蒸汽机的发明,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事实上,早在古希腊时代,人类就懂得应用蒸汽作为动力了,但这种技术成为划时代的影响,则是近两千年后的事了。
  
  因为一项孤立的、偶然的发明,是不会对社会产生任何了不起的影响。就好像某个伟大的人物,是不会对社会产生任何了不起的影响一样。
  
  历史、社会的发展,是无数个体、群体、集体博弈的结果。而生产力的发展,更是无数劳动人民、技术工人,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推动发展起来的。如果抛开这种背景,所有的伟大发明都将失去出现的基础,当然了也会失去影响社会的可能性。
  
  面对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两晋南北朝的生产力(与此伴随的交通、媒介)显然是超过两汉的。”人们居然会报以惊讶和不能相信。
  
  我实在奇怪,难道我们真相信:成千上万的人,甚至几十万、几百万人,几十年、上百年的劳作下来,整个社会竟然会与从前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差别?
  
  附:这段内容夹在这里,似乎有点突然。但我忽然觉得,许多时候我们不能接受唯物史观,是因为我们常常用童话的眼光看待历史发展。
  
  按理说,一个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应该不会相信,人类文明达到一定程度后,经历几百年的发展,还会一直停留在原地踏步不前的。但我们许多人就是相信这这种近于童话的观点。
  
  (一)、社会的巨变,并不是源于某个偶然的事件,也不是源于某个大人物的思想、道德、能力。
  
  历史与社会的形成,是无数人集体博弈的结果,任何一种巨变,都是量变积累到质变的。
  
  (二)、魏晋南北朝庄园经济的兴起,我们似乎应该追溯到秦汉时代。其实早在那时,皇权与豪门贵族的博弈就一再没有间断过。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一个县、郡、州里面,真正的主宰是谁?是政府任命的各级军政长官,还是各地的大族、富户、豪强代表人物?
  
  我们可以想象,基于皇帝的利益,皇帝自然希望各级军政长官是当地的主宰;因为只有如此,皇帝的权力才会趋于最大。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政府的各级官员、官职,在各地都被大族、富户、豪强代表人物控制了、占据了,那皇帝除了当傀儡,恐怕就没有别的选择了。
  
  所以,基于皇帝的利益,自然会本能的想压制、打击、削弱大族、富户、豪强(原始的豪门贵族)。
  
  而法家的全部思想,大约也就是打击、削弱大族、富户、豪强,或依附他们的力量。总而言之,让政府任命的各级官员成为各地的主宰;从而保证皇帝的命令可以畅通到达帝国各个地区。一方面可以保证皇帝的无限权威,也可以保证帝国凝聚成为一个强大的整体。
  
  但是秦帝国的瞬间崩溃,让人意识到在一个广阔的小农社会建立这样一个国家,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到了汉帝国时代,自然就会考虑承认、尊重大族、富户、豪强(原始的豪门贵族)利益,让他们成为帝国统治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了,皇帝为了能有效驾驭这股力量,自然就需要发展皇帝的私人力量了(皇亲、国戚、亲信、太监都成为帝国最主要的权力者)。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两汉时代,皇帝打击、压制、削弱豪门贵族崛起,一直都是持续进行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汉高祖大规模迁移豪强势力看出来,也可以从汉武帝重用酷吏打击豪强势力看出来。甚至东汉重用太监可以看出来(因为太监都是出生底层的小人物。太监控制帝国主要权力,意味着挤压了大族、富户、豪强进入帝国权力核心的通道。)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压制、打击、削弱、预防豪门贵族崛起,是所有皇帝都知道的事,而且他们也一直在力图做到这一点。但后来豪门贵族终于崛起了,当然了,豪门贵族的崛起,意味着皇权的衰弱,从而使皇帝想保住皇位,就变得异常困难与残酷了。
  
  (三)、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豪门贵族势力会在魏晋时期渐渐崛起,最后变得失控呢?答案显然还得在经济基础上寻找原因。
  
  在两汉时代,交通、媒介自然落后于魏晋时期。因为交通、媒介的落后,使大族、富户、豪强实现大规模联合、协作的机会比较少,也比较困难。相对分散的大族、富户、豪强(原始的豪门贵族),面对可以把权力触角渗透到帝国普遍地区的政府(皇权代表的力量),通常是力不从心的,所以他们虽然在地方、中央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却显然不能与皇权分庭抗礼;更无法凌驾于皇权之上了。在这种背景下,自然无法通过血统论、门第论,让自己的利益制度化了。
  
  随着交通、媒介的发展,使大族、富户、豪强实现大规模联合、协作的机会增多,也变得相对容易了。而在这种背景下,大族、富户、豪强渐渐控制着政府各级官职(或是控制着政府各级官员),到此时所谓的豪门贵族就呼之欲出了;面对这个越来越强大的利益集团,皇帝已无力打击、压制、削弱他们了,现在只有承认他们越来越多的既得利益了。
  
  基于皇帝的利益,显然都也不会喜欢豪门贵族代表过多的占据中央、地方职务,因为这种人过多的占据中央、地方职务,就意味着皇帝的权力会缩水了。贵族大佬云集中央政府,意味着中央政府有许多能与皇权分庭抗礼的权力者;贵族代表成为各级地方军政长官,那地方就会存在许多与皇权分庭抗礼的权力者。但面对日益崛起的豪门贵族势力,皇帝自然只有接受这种越来越普遍的事实了。
  
  (四)、随着富户、大族、豪强越来越多的占据了中央、地方职务。那富户、大族、豪强既拥有经济、人望、又拥有各种行政职务,他们再通过婚姻、利益的联系,就可以渐渐垄断许多地方的经济、政治大权了。当社会出现动乱之时,他们又可以趁机拥有或多或少的私人武装力量。在这种背景下,这种利益集团的代表人物,就可以在地方建立起一个接一个半独立的王国。
  
  在这种遍布各地的、半独立的小王国中,老百姓对当地实际权力者,自然会形成各种形式的依附关系。因为当地的实际权力者,既是大户的代表人物,又是当地主要官员,还是人望的代表,又是拥有军事力量的豪强,自然可以与帝国政府争夺人口、土地的实际控制权。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的经济自然会趋向于庄园经济。
  
  这种经济、政治模式的新起,从表面上看,对普遍老百姓并不是什么坏事。所以这种经济、政治模式的兴起,本身就会受到普遍老百姓的推动。
  
  因为一切正如郗家彬网友所说:“庄园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剥削方式,比之秦汉的国家编户齐民要文明、温和得多,在东汉中后期朝廷与豪门争夺税基(人民)的斗争中,获胜的往往是豪门,这是政治原因,也就是说,依附于豪门比之直接隶属于国家具有时代的进步性(这是因为豪门之间有竞争,而国家是寡头垄断)。”
  
  但这种结果,却显然让整个统治阶层变得相对不稳定了。于是,我们最后来看到的结果,就是整个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如果这种现象是孤立的,那皇权一旦巩固,就可以把他们这种既得利益剥夺掉。但如果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那皇帝就只有接受他们既得利益了。因为清理这种现象,可能会树立起太多的敌人,而这些人都拥有半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而且遍及各地;皇帝如果与这种势力为敌,本身就是不想当皇帝了。
  
  光武帝刘秀绝对是一个强势的皇帝。光武帝刘秀曾和地方豪强争夺人口、田地(度田),但结果呢?一下就捅在了马蜂窝上!因为在这种问题上,皇帝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于是地方叛乱此起彼伏。最后,皇帝与地方豪强在这种问题上达成妥协;总而言之,各让一步。皇帝不要欺人太甚,地方豪强也得给皇帝一点面子。
  
  这也就是两晋南北朝的皇帝,只有通过扩张皇族势力来加强皇权(虽然这种做法,显然是看不到前途的),却没有人敢削弱、打击豪门贵族势力来保障皇权。因为谁也可以清晰的看到,强力打击豪门贵族势力更是看不到前途的事。
  
  我的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u/1721961197
  
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21961197_0_1.html
如果能结合水稻小麦产量的数据,马匹的身高和数量,就更容易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