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战术激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4:52:00


本文转载自我在台湾中国时报的博客: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17495

共军自1990年代开始积极发展先进武器,到现在已经对美国的军事霸权构成了威胁。但是从技术层次来说,除了反舰弹道飞弹之外,共军近年的新装备还只相当于美军10到30年前就已部署的武器;也就是说,共军总体来看,还处在追赶的态势。其实飞机、坦克、导弹这些早已成熟的设计,美军有几十年的先发优势,在精益求精的细节上,自然有难以复制的独到心得。但是在还未实用化的科幻武器上,共军就享有同时自起跑线出发的好处,因此竞争就更为激烈。不过双方对这些新武器,保密都非常严密,而且美军还进一步散发各式各様的烟幕消息,企图困惑对手。其结果是外界对这些武器的印象被严重误导,媒体上的报导也就比传统武器更加离谱。我想在此澄清一些常见的误解。

目前最常听到的科幻武器有两种:电磁炮和激光。前者作为新式的战舰主炮,被美国海军大肆宣扬,在2009年的电影《变形金刚2》里,甚至成了打败霸天虎(Decepticons)的利器。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式忽悠:暂且不论目前的电磁炮本身在技术和性能上的缺陷,超高速弹丸在海平面附近的浓密大气层里,速度损失极快,再加上精度受气流影响很大,射程因而严重受限。这种物理上的先天缺陷,是无法用工程上的努力来弥补的;再花20年的大笔投资,或许20公里的有效射程(即可以精确而且即时命中的射程)有可能达成,100公里则是永远都做不到的。而现代海战的交战距离,已经达到了1000公里,正在向2000公里推进。所以美军宣传电磁炮的用意,只能是希望忽悠共军浪费财力物力在这个完全没有前途的项目上。

另一项科幻武器,激光,则的确有实用的可能,而且还不只一方面。首先,战略激光是打撃低飞的军事侦察卫星的理想手段:反应快、耗费低,而且很难被确认责任。中美双方都已大量投资在这个方向,甚至有谣传已有实战部署。不过这类的战略武器,太过敏感,消息很不可靠,我对它也没有特别深入的见解,所以在此我们先看看激光在战术层次上的应用。最近常被报导的战术激光,主要是美国海军和陆军准备用来替换近防炮的几个项目,亦即用激光来撃毁敌方的飞机、导弹、无人机和快艇。由于激光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极为广泛,高功率或高能量的激光早已研发完成,一般人把纸面上的数据做了比较后,常以为民转军的过程会是很直接简单的。其实军用战术激光的附属部件,如电源和瞄准用的光学器材,反而是没有太大难度的部分;真正的难关恰是在激光本身。

为什么现有的民用大功率、高能量激光不适用于战术目的呢?民用和军用最基本的差别有两个:1)战术激光必须在户外有各种天象的浓密大气层里,打撃几公里外的目标;2)战术激光必须在交战几秒内,完成重启的周期,重新投入作战。前一个要求排除了高能量的工业用切割激光,因为如果要保证能撃毁超音速反舰飞弹,必须在一秒钟之内传送十万焦耳的热能,也就是持续功率必须到达十万瓦并且维持一​​秒左右。满足这个要求的工业激光是有的,但是它用的是连续波,在几公里的射程里会被水蒸汽吸收而使空气受热膨胀,产生透镜效应,使光束失焦,结果终端强度不足以摧毁反舰飞弹的。中美两国的战术激光都因此而改用脉冲激光;当脉冲长度在一微秒以内时,空气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膨胀,透镜效应不明显。好玩的是,美国因为开始研究战术激光比中共早些,因而在1970年代的预研时期,大家都还在用连续波激光的时候,美国放弃了波长较长(10.6微米的中红外线)的二氧化碳激光,而专注在波长较短(1.064微米的近红外线)的铷玻璃激光(Nd:YAG Laser,后来演化成光纤激光)上。近红外线穿透水蒸汽的能力强些,在当时似乎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后来大家都改用高功率脉冲激光之后,透镜效应被解决,而吸收效应的直接损耗并不严重,结果是美国的新锐固态光纤激光在对大气层的穿透力上的优势,不足以弥补共军的老式气相激光在效率上的领先。

【水的三相对红外线的吸收率。绿线是水蒸汽,10.6微米约相当于0.1的吸收率,1.064微米则为0.001级别的,差别为两个数量级;不过10.6微米和1.064微米都处在吸收率曲线的谷底,这并不是巧合,而是二氧化碳激光和铷玻璃激光被选为激光源的主因。至于气体对红外线的吸收则恰是近年来很常上新闻的温室效应,水蒸汽是极强的温室气体,对红外线热辐射的吸收能力比二氧化碳还要强得多。】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美两方都有了满足功率需求的激光发生器和电源供应,能持续锁定高速目标一秒以上的光学部件也完成开发,目前最大的技术难关在于散热。反舰飞弹的标准战术应用模式是在短时间内投入多枚飞弹以图超越近防系统的反应容量,也就是所谓的饱和打撃。因此近防系统极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是必须能快速重启,对后续的入袭飞弹持续射撃摧毁。不幸的是激光的能量转换效率天生就很低,大部分的能量都变成热量而必须被快速散发。光纤和美军也在尝试的薄片激光,在散热上都比前一代的固态激光强,但是十万焦耳的出力标准实在太高,10秒内完成散热的时段实在太短,以致工程设计一延再延,原本十万瓦原型机应该在2007年建成的时限早已过去,而2014年出现的几个试范原型仍只有一万瓦功率。共军选用的气相激光反而在这方面有先天的优势,不但效率高、产热少,而且可以靠气体流动来大幅增加散热的有效面积,因此共军虽然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早期经过了军费紧缩的停滞时期,仍然能快速追上美军在战术激光上的新发展。我的猜测是在2020年之前,中美双方都将完成十万焦耳级的战术激光原型机,到2030年可能成为新军舰的标准装备。

由于激光的专业程度高,中美双方的媒体在相关的报导上,都常常会有极为离谱的猜测。在美方,主要是轻信美军的乐观宣传,以致在过去十年里,每年都热情地报导了“新”的一万焦耳原型机,和“两三年后即将完成”的十万焦耳激光。在中方,共军的传统是不置评论,结果是网民把一切官方公布的有关激光技术的突破都解释为军用,其实刚好相反,它们无一例外都是民用的技术。例如“神光”系列的高能量激光,基本上是中共版的NIF(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这是以高能激光来启动核融合的科学实験,美国版已经证明为不折不扣的大灾难,被讥笑为National Almost Ignition Facility,简写为NAIF,而英文的naif是天真无知的意思),能量虽高,却完全没有散热上的考虑,而且是单脉冲,瞬间功率很惊人,持续功率却不够满足军事上的要求。上个月,中共的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宣布建成Petawatt激光(1PW=一千万亿瓦),是10Petawatt激光的先期工程,网络上也立即爆出与战术激光的联想。其实这个Petawatt激光是将神光系统的单脉冲长度进一步压缩到32fs(femto-second,一千万亿分之一秒)的成果,总能量输出只有45焦耳,还不够打穿我的外套。它的用途是把物质表面以极高速剥离,借此来研究高能物理和核子物理,是一项基础科研的项目。美国最早建成Petawatt激光,目前英国也有活跃的研究。 10Petawatt的激光是下一代的目标,英国和中国都在开发,鹿死谁手还很难说。

本文转载自我在台湾中国时报的博客: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17495

共军自1990年代开始积极发展先进武器,到现在已经对美国的军事霸权构成了威胁。但是从技术层次来说,除了反舰弹道飞弹之外,共军近年的新装备还只相当于美军10到30年前就已部署的武器;也就是说,共军总体来看,还处在追赶的态势。其实飞机、坦克、导弹这些早已成熟的设计,美军有几十年的先发优势,在精益求精的细节上,自然有难以复制的独到心得。但是在还未实用化的科幻武器上,共军就享有同时自起跑线出发的好处,因此竞争就更为激烈。不过双方对这些新武器,保密都非常严密,而且美军还进一步散发各式各様的烟幕消息,企图困惑对手。其结果是外界对这些武器的印象被严重误导,媒体上的报导也就比传统武器更加离谱。我想在此澄清一些常见的误解。

目前最常听到的科幻武器有两种:电磁炮和激光。前者作为新式的战舰主炮,被美国海军大肆宣扬,在2009年的电影《变形金刚2》里,甚至成了打败霸天虎(Decepticons)的利器。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式忽悠:暂且不论目前的电磁炮本身在技术和性能上的缺陷,超高速弹丸在海平面附近的浓密大气层里,速度损失极快,再加上精度受气流影响很大,射程因而严重受限。这种物理上的先天缺陷,是无法用工程上的努力来弥补的;再花20年的大笔投资,或许20公里的有效射程(即可以精确而且即时命中的射程)有可能达成,100公里则是永远都做不到的。而现代海战的交战距离,已经达到了1000公里,正在向2000公里推进。所以美军宣传电磁炮的用意,只能是希望忽悠共军浪费财力物力在这个完全没有前途的项目上。

另一项科幻武器,激光,则的确有实用的可能,而且还不只一方面。首先,战略激光是打撃低飞的军事侦察卫星的理想手段:反应快、耗费低,而且很难被确认责任。中美双方都已大量投资在这个方向,甚至有谣传已有实战部署。不过这类的战略武器,太过敏感,消息很不可靠,我对它也没有特别深入的见解,所以在此我们先看看激光在战术层次上的应用。最近常被报导的战术激光,主要是美国海军和陆军准备用来替换近防炮的几个项目,亦即用激光来撃毁敌方的飞机、导弹、无人机和快艇。由于激光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极为广泛,高功率或高能量的激光早已研发完成,一般人把纸面上的数据做了比较后,常以为民转军的过程会是很直接简单的。其实军用战术激光的附属部件,如电源和瞄准用的光学器材,反而是没有太大难度的部分;真正的难关恰是在激光本身。

为什么现有的民用大功率、高能量激光不适用于战术目的呢?民用和军用最基本的差别有两个:1)战术激光必须在户外有各种天象的浓密大气层里,打撃几公里外的目标;2)战术激光必须在交战几秒内,完成重启的周期,重新投入作战。前一个要求排除了高能量的工业用切割激光,因为如果要保证能撃毁超音速反舰飞弹,必须在一秒钟之内传送十万焦耳的热能,也就是持续功率必须到达十万瓦并且维持一​​秒左右。满足这个要求的工业激光是有的,但是它用的是连续波,在几公里的射程里会被水蒸汽吸收而使空气受热膨胀,产生透镜效应,使光束失焦,结果终端强度不足以摧毁反舰飞弹的。中美两国的战术激光都因此而改用脉冲激光;当脉冲长度在一微秒以内时,空气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膨胀,透镜效应不明显。好玩的是,美国因为开始研究战术激光比中共早些,因而在1970年代的预研时期,大家都还在用连续波激光的时候,美国放弃了波长较长(10.6微米的中红外线)的二氧化碳激光,而专注在波长较短(1.064微米的近红外线)的铷玻璃激光(Nd:YAG Laser,后来演化成光纤激光)上。近红外线穿透水蒸汽的能力强些,在当时似乎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后来大家都改用高功率脉冲激光之后,透镜效应被解决,而吸收效应的直接损耗并不严重,结果是美国的新锐固态光纤激光在对大气层的穿透力上的优势,不足以弥补共军的老式气相激光在效率上的领先。

【水的三相对红外线的吸收率。绿线是水蒸汽,10.6微米约相当于0.1的吸收率,1.064微米则为0.001级别的,差别为两个数量级;不过10.6微米和1.064微米都处在吸收率曲线的谷底,这并不是巧合,而是二氧化碳激光和铷玻璃激光被选为激光源的主因。至于气体对红外线的吸收则恰是近年来很常上新闻的温室效应,水蒸汽是极强的温室气体,对红外线热辐射的吸收能力比二氧化碳还要强得多。】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美两方都有了满足功率需求的激光发生器和电源供应,能持续锁定高速目标一秒以上的光学部件也完成开发,目前最大的技术难关在于散热。反舰飞弹的标准战术应用模式是在短时间内投入多枚飞弹以图超越近防系统的反应容量,也就是所谓的饱和打撃。因此近防系统极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是必须能快速重启,对后续的入袭飞弹持续射撃摧毁。不幸的是激光的能量转换效率天生就很低,大部分的能量都变成热量而必须被快速散发。光纤和美军也在尝试的薄片激光,在散热上都比前一代的固态激光强,但是十万焦耳的出力标准实在太高,10秒内完成散热的时段实在太短,以致工程设计一延再延,原本十万瓦原型机应该在2007年建成的时限早已过去,而2014年出现的几个试范原型仍只有一万瓦功率。共军选用的气相激光反而在这方面有先天的优势,不但效率高、产热少,而且可以靠气体流动来大幅增加散热的有效面积,因此共军虽然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早期经过了军费紧缩的停滞时期,仍然能快速追上美军在战术激光上的新发展。我的猜测是在2020年之前,中美双方都将完成十万焦耳级的战术激光原型机,到2030年可能成为新军舰的标准装备。

由于激光的专业程度高,中美双方的媒体在相关的报导上,都常常会有极为离谱的猜测。在美方,主要是轻信美军的乐观宣传,以致在过去十年里,每年都热情地报导了“新”的一万焦耳原型机,和“两三年后即将完成”的十万焦耳激光。在中方,共军的传统是不置评论,结果是网民把一切官方公布的有关激光技术的突破都解释为军用,其实刚好相反,它们无一例外都是民用的技术。例如“神光”系列的高能量激光,基本上是中共版的NIF(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这是以高能激光来启动核融合的科学实験,美国版已经证明为不折不扣的大灾难,被讥笑为National Almost Ignition Facility,简写为NAIF,而英文的naif是天真无知的意思),能量虽高,却完全没有散热上的考虑,而且是单脉冲,瞬间功率很惊人,持续功率却不够满足军事上的要求。上个月,中共的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宣布建成Petawatt激光(1PW=一千万亿瓦),是10Petawatt激光的先期工程,网络上也立即爆出与战术激光的联想。其实这个Petawatt激光是将神光系统的单脉冲长度进一步压缩到32fs(femto-second,一千万亿分之一秒)的成果,总能量输出只有45焦耳,还不够打穿我的外套。它的用途是把物质表面以极高速剥离,借此来研究高能物理和核子物理,是一项基础科研的项目。美国最早建成Petawatt激光,目前英国也有活跃的研究。 10Petawatt的激光是下一代的目标,英国和中国都在开发,鹿死谁手还很难说。
11号听了李儒新的报告,强光那边输出4PW暂时世界第一,现在中美欧都在争那个10PW的功率。。。不过这东西应该是去搞核聚变的
jialiang1949 发表于 2015-1-27 14:19
11号听了李儒新的报告,强光那边输出4PW暂时世界第一,现在中美欧都在争那个10PW的功率。。。不过这东西应 ...
你確定李儒新說要應用在核聚变上?我的理解是美国的NIF已经证明激光核聚变是不可能的了。
你確定李儒新說要應用在核聚变上?我的理解是美国的NIF已经证明激光核聚变是不可能的了。

他说的应用就是核聚变,NIF目前还是没有放弃的,前段时间国防科大也在激光核聚变上发了篇论文认为仍然是可行的。听他的意思:如果不能解决在氘氚靶内的非线性损耗那只能把功率翻1000倍以上。

额,关于讲核聚变那块我没拍 。。

jialiang1949 发表于 2015-1-27 14:37
他说的应用就是核聚变,NIF目前还是没有放弃的,前段时间国防科大也在激光核聚变上发了篇论文认为仍然 ...


NIF的确是还在试图解决非线性损耗的问题,不过一般的旁观者并不乐观。

功率要再增加1000倍可非同小可,只怕一代人的时间都做不出来。我的理解是光靠壓縮脉冲长度来提高瞬间功率对核聚变帮助有限,最终还是要增加总能量输出。
jialiang1949 发表于 2015-1-27 14:37
他说的应用就是核聚变,NIF目前还是没有放弃的,前段时间国防科大也在激光核聚变上发了篇论文认为仍然 ...


NIF的确是还在试图解决非线性损耗的问题,不过一般的旁观者并不乐观。

功率要再增加1000倍可非同小可,只怕一代人的时间都做不出来。我的理解是光靠壓縮脉冲长度来提高瞬间功率对核聚变帮助有限,最终还是要增加总能量输出。
NIF的确是还在试图解决非线性损耗的问题,不过一般的旁观者并不乐观。

功率要再增加1000倍可非同小可 ...
非线性那块他并没有细讲,但是关于功率方面各方都挺乐观,预计是2020能翻到200PW。听他的意思是去年上光做到了接近4PW。

手机不给力,国内路线因为颜色的问题可能看不清但是应该和欧洲差不多或者更激进点
NIF的确是还在试图解决非线性损耗的问题,不过一般的旁观者并不乐观。

功率要再增加1000倍可非同小 ...
就现在而言我个人也觉得以超短的方式制造强激光一定在短到一个地步的时候会有些瓶颈或者并不能解决问题。但暂时工作还不深入,也许以后会有些新的认识
jialiang1949 发表于 2015-1-27 14:47
非线性那块他并没有细讲,但是关于功率方面各方都挺乐观,预计是2020能翻到200PW。听他的意思是去年上光 ...
我的理解是光靠壓縮脉冲长度来提高瞬间功率对核聚变帮助十分有限,最终还是要增加总能量输出。

刚刚我到ELI的网站看了一下,它提到两个应用:桌上型质子加速器和利用光核反应来处理核废料,没有提到核聚变。可能李儒新只是专心做他的激光,在应用方面没有考虑到核聚变对总能量的要求。

duduong 发表于 2015-1-27 15:05
我的理解是光靠壓縮脉冲长度来提高瞬间功率对核聚变帮助十分有限,最终还是要增加总能量输出。

刚刚我 ...


就算本业是强场激光作为所长他应该是有所了解的,而且神光是联合实验室,各方都有参与其理论与设计。不过做好本业,做好更高功率的技术储备应该也是有备无患的,毕竟还能做很多其他的东西。但是惯性约束到底能怎么样,我觉得都是个未知数
duduong 发表于 2015-1-27 15:05
我的理解是光靠壓縮脉冲长度来提高瞬间功率对核聚变帮助十分有限,最终还是要增加总能量输出。

刚刚我 ...


就算本业是强场激光作为所长他应该是有所了解的,而且神光是联合实验室,各方都有参与其理论与设计。不过做好本业,做好更高功率的技术储备应该也是有备无患的,毕竟还能做很多其他的东西。但是惯性约束到底能怎么样,我觉得都是个未知数
jialiang1949 发表于 2015-1-27 14:19
11号听了李儒新的报告,强光那边输出4PW暂时世界第一,现在中美欧都在争那个10PW的功率。。。不过这东西应 ...
那个用光电转换提高频率的显然不适合武器,不到百分之一的效率,甚至更低的,适合作为武器么?
duduong 发表于 2015-1-27 14:30
你確定李儒新說要應用在核聚变上?我的理解是美国的NIF已经证明激光核聚变是不可能的了。
NIF恰恰证明激光核聚变很有潜力。
jialiang1949 发表于 2015-1-27 15:12
就算本业是强场激光作为所长他应该是有所了解的,而且神光是联合实验室,各方都有参与其理论与设计。不 ...
做技术储备这我同意。不过强场激光是个全新的科研工具,最后到底用在什么上大概没人能真正预期。
那个用光电转换提高频率的显然不适合武器,不到百分之一的效率,甚至更低的,适合作为武器么?
我一直不觉得这东西适合做武器,首先小型化还处于理论阶段,材料那边的薄膜增益介质研究还在理论和实验阶段。还有就是这东西只是瞬时功率高,要说能量。。。其实不是想象中的那个样子。不过,你说的百分之一或更低的效率是?
做技术储备这我同意。不过强场激光是个全新的科研工具,最后到底用在什么上大概没人能真正预期。
展望还是挺多的,国内外都说了一堆,我也没记住什么。。。。
jialiang1949 发表于 2015-1-27 15:20
我一直不觉得这东西适合做武器,首先小型化还处于理论阶段,材料那边的薄膜增益介质研究还在理论和实验阶 ...
说其效率低,就是说这类激光器呀
说其效率低,就是说这类激光器呀
关于其由于非线性效应所造成的惊人损耗是由于靶体积太小的客观条件所造成的。其他的我倒是不知道╮(╯_╰)╭,也就不敢胡说了
jialiang1949 发表于 2015-1-27 15:26
关于其由于非线性效应所造成的惊人损耗是由于靶体积太小的客观条件所造成的。其他的我倒是不知道╮(╯_ ...
本来就多了一道光电转换,自然效率低了。
本来就多了一道光电转换,自然效率低了。
哦,你说的是激光器本身的问题吧。这个并没有怎么关注。。。
jialiang1949 发表于 2015-1-27 15:36
哦,你说的是激光器本身的问题吧。这个并没有怎么关注。。。
是说激光器和那个提升频率用的部分(具体名词叫什么我没记住)
是说激光器和那个提升频率用的部分(具体名词叫什么我没记住)
你说倍频器么。。。
物理所提出面向激光聚变能量的新型快点火方案:http://www.cas.cn/syky/201501/t20150115_4300776.shtml
dany-LC 发表于 2015-1-27 16:28
物理所提出面向激光聚变能量的新型快点火方案:http://www.cas.cn/syky/201501/t20150115_4300776.shtml
所以李儒新說要應用在核聚变上,是因为可以从NIF的中心点火改为快点火?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