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Air Power Australia网站的文章分析歼20隐身性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42:55


最近对歼31的用途讨论不少,争论很多,对歼20隐身性能的讨论倒不是很多,我还是更关注歼20相关的信息,正好前段时间在air power australia网站上看到关于外国专家分析其隐身性能的文章,专贴过来希望引起各位的讨论。

Air Power Australia由Carlo Kopp成立,是位于澳大利亚的私人非盈利智库,针对各国空中力量进行研究和分析,其作为独立的组织,和澳大利亚政府和军方没有关系。

本文"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Specular Radar Cross Section Performance in the Chengdu J-20 Prototype"(谷歌即可)发表于2011年初,全文基于2001号机进行了全向隐身性能的评估,对于我们了解歼20的隐身性能很有借鉴意义。

国内看不了的话给个PDF:http://pan.baidu.com/s/1o6vAepk

本文从以下几点对歼20的隐身性能进行了分析:

1. 针对不同雷达波段对歼20的前向,侧向和尾部进行了RCS模拟

2. 对中国的雷达吸波材料进行了探讨和模拟

3. 提出了改进意见

文章很长,而且关于雷达吸波结构(RAS)和雷达吸波涂料(RAM)的讨论本人英语水平有限也不是很懂,但文章认为中国对于基础材料研究已经解密的资料有限,西方无法根据公开的材料推断相关材料的研发进展,所以针对RAM和RAS的讨论不是文章的重点。

纵观全文,有以下几点有借鉴意义:

1. 文章在开始就已经明确指出
Overall, the stealth shaping of the J-20 prototype design is without doubt considerably better than that seen in the Russian T-50 PAK-FA prototypes and, even more so, than that seen in the intended production configur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F-35 Joint Strike Fighter

即歼-20的隐身设计明显优于(considerably better than) T-50, 甚至优于F-35,其具有potential for VLO capabilities(有达到超低可探测性的能力)

2. 文中列举的歼-20的外形设计特点
1. The chined J-20 nose section and canopy are close in appearance to the F-22, yielding similar specular RCS performance in a mature design.
2. The J-20 trapezoidal edge aligned engine inlets are closest to the F-22, though they appear to be larger and employ an F-35 style DSI (Diverterless Supersonic Inlet) design, obviously intended to improve on F-22 inlet leading edge signature.
3. The J-20 wing fuselage join, critical for beam and all aspect stealth, is in shaping and angle very similar to the F-22, and clearly superior to both the T-50 PAK-FA prototypes and the F-35 Joint Strike Fighter.
4. The J-20 flat lower fuselage is optimal for all aspect wideband stealth, and emulates the F-22 design closely. It can produce a significant ground bounce return in some geometries, especially at lower altitudes, or angles approaching the normal.
5. Planform alignment of the J-20 shows exact angular alignment between canard and delta leading edges, and exact crossed (starboard to port, port to starboard) angular edge alignment between canard and delta trailing edges. Leading edge sweep is ~43°, clearly intended for efficient supersonic flight.
6. The J-20 nose and main undercarriage, and cheek weapon bay doors employ C-band through Ku-band optimised edge serr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F-117A and F-22 design rules.
7. The aft fuselage, tailbooms, fins/strakes and axi-symmetric nozzles are not compatible with high stealth performance, but may only be stop-gap measures to expedite flight testing of a prototype. Performance is notably poorer in the H polarisation.
8. The airframe configuration and aft fuselage shape would be compatible with an F-22A style 2D TVC nozzle design, or a non-TVC rectangular nozzle designed for controlled infrared emission patterns and radio-frequency stealth. Infrared signature will be influenced by other considerations, especially engine bypass ratio.
9. The choice of all moving slab stabilators and canards will impact RCS at deflection angles away from the neutral position. If large control deflections are produced in flight regimes other than close combat manoeuvring, the specular RCS of the all moving slab controls would need to be considered.

总的说来,歼-20的腹鳍设计影响了侧向隐身,但都没有圆形喷口对后侧隐身的影响大,使用轴对称喷口而不是矩形喷口对后侧隐身性能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本文所得出的结论:

1. The nose aspect sector has excellent potential for achieving Very Low Observable performance due to the absence of any major specular scatterers

前向具有优异的超低可探测性,其隐身性仅取决于隐身涂料,即外形设计已足够优秀

2. The tail aspect sector is largely degraded in RCS performance by the use of axi-symmetric nozzles which introduce strong specular and diffraction returns; the nozzles destroy the otherwise very reasonable behaviour of the rest of the airframe in this angular sector; the tail surface geometry introduces a further degradation in performance, but constrained to narrow lobes

尾部RCS被轴对称喷口所破坏,但其他方面设计的较为出色

3. The beam aspect sector shows classical “bowtie” lobing behaviour, but the lobe widths are wider than otherwise necessary due to the use of smooth area ruling rather than discrete geometrically flat area segments.

总的说来,歼-20的前向隐身做的极为出色,且鸭翼并没有对隐身性能造成特别的影响,这点和洛克希德马丁的工程师以及其他专业媒体所得出的结论一致;

歼20最大的缺陷来自于没有矩形喷口和腹鳍,矩形喷口严重破坏了后部隐身,腹鳍则影响了侧向隐身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歼-20以后的改进方向:

1. 如果歼-20的作战理念更偏向于全向隐身的话,那么在WS-15的研发中,应研发矩形喷口而不是轴对称喷口,即使在第一代WS-15中无法做到矩形喷口,那么在后续设计中应该强调着一点,毕竟六代机几乎可以肯定是矩形喷口的。关于国内网友所说的后部隐身不重要的观点,本人并不十分认同,虽然后部隐身没有前向隐身重要,但既然美国空军都意识到全向隐身的重要性,我国没有理由放宽这方面的设计要求,并且以我国现有的科技实力,矩形喷口从技术上并非无法做到。当然,矩形喷口的应用必然带来重量的增加,但比起其对后部隐身所带来的提升,这样的付出还是值得的。

2. 歼-20之所以使用腹鳍是因为较小的全动垂尾无法保证稳定性,而之所以使用较小的全动垂尾而不是高大的垂尾,主要还是从发动机推力不足,优化超音速性能的角度考虑,并不是设计人员有意这么做。将来如果WS-15顺利定型,发动机推力问题解决,可以考虑取消全动垂尾和腹鳍,回归F-22那样的传统造型;而且,全动垂尾在格斗时偏转会破坏隐身性能。有人说格斗时不必在意隐身能力,个人不敢苟同,格斗时的隐身能力也很重要。当然,如果未来WS-15装备全向矢量喷管的话,腹鳍也可以取消,这就看设计人员如何取舍了。

3. 现在的歼-20是空优型号,部分地考虑了多用途能力,如果将来发展出像FB-22那样的战斗轰炸机,使用矩形喷管几乎是必然的要求,由于机动性不如传统的空优机,加强隐身性能是必然的选择。部分网友认为歼-20可以承担踹门任务,非隐形的三代半可以承担对地打击任务,本人认为这种作战理念仅适用于越南菲律宾这样的小国;面对日本这样拥有较强防空和预警能力的国家,很难想象仅仅做到首日隐身就能确保获得空中优势(这里的首日泛指头几天)。

结语: 歼-20是优秀的平台,也是我国设计人员在参考了F-22和F-35的设计后作出的合理取舍结果,这里所谓“合理取舍”,主要是指由于发动机推力不足而针对超音速性能的优化,部分地compromise了隐身性能,特别是后向隐身性能,将来在发动机推力问题解决之后,应该着力解决隐身问题,这样的问题,在将来歼-20可能发展出的战斗轰炸机和电子战/战场指挥机,以及可能的和歼-31竞争舰载机中尤其重要。

四代机的设计是综合的考虑,本文只针对隐身性能,在气动方面本人不是很了解,而且之前TSQ在四代机气动设中对气动方面的问题也说得比较详细了。

关于航电方面我国近几年进展很快,而且歼-20内部空间不小,升级方便,之前的F-18G曾经在演习中击落F-22,F-35也曾多次在测试中jam了F-22和F-15的雷达;军方应仔细评估先进的电子战系统对局部战场的影响,将来我国的四代机航电应瞄准世界最高水平。

最后说一下低可探测性和超低可探测性的关系:


最近对歼31的用途讨论不少,争论很多,对歼20隐身性能的讨论倒不是很多,我还是更关注歼20相关的信息,正好前段时间在air power australia网站上看到关于外国专家分析其隐身性能的文章,专贴过来希望引起各位的讨论。

Air Power Australia由Carlo Kopp成立,是位于澳大利亚的私人非盈利智库,针对各国空中力量进行研究和分析,其作为独立的组织,和澳大利亚政府和军方没有关系。

本文"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Specular Radar Cross Section Performance in the Chengdu J-20 Prototype"(谷歌即可)发表于2011年初,全文基于2001号机进行了全向隐身性能的评估,对于我们了解歼20的隐身性能很有借鉴意义。

国内看不了的话给个PDF:http://pan.baidu.com/s/1o6vAepk

本文从以下几点对歼20的隐身性能进行了分析:

1. 针对不同雷达波段对歼20的前向,侧向和尾部进行了RCS模拟

2. 对中国的雷达吸波材料进行了探讨和模拟

3. 提出了改进意见

文章很长,而且关于雷达吸波结构(RAS)和雷达吸波涂料(RAM)的讨论本人英语水平有限也不是很懂,但文章认为中国对于基础材料研究已经解密的资料有限,西方无法根据公开的材料推断相关材料的研发进展,所以针对RAM和RAS的讨论不是文章的重点。

纵观全文,有以下几点有借鉴意义:

1. 文章在开始就已经明确指出
Overall, the stealth shaping of the J-20 prototype design is without doubt considerably better than that seen in the Russian T-50 PAK-FA prototypes and, even more so, than that seen in the intended production configur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F-35 Joint Strike Fighter

即歼-20的隐身设计明显优于(considerably better than) T-50, 甚至优于F-35,其具有potential for VLO capabilities(有达到超低可探测性的能力)

2. 文中列举的歼-20的外形设计特点
1. The chined J-20 nose section and canopy are close in appearance to the F-22, yielding similar specular RCS performance in a mature design.
2. The J-20 trapezoidal edge aligned engine inlets are closest to the F-22, though they appear to be larger and employ an F-35 style DSI (Diverterless Supersonic Inlet) design, obviously intended to improve on F-22 inlet leading edge signature.
3. The J-20 wing fuselage join, critical for beam and all aspect stealth, is in shaping and angle very similar to the F-22, and clearly superior to both the T-50 PAK-FA prototypes and the F-35 Joint Strike Fighter.
4. The J-20 flat lower fuselage is optimal for all aspect wideband stealth, and emulates the F-22 design closely. It can produce a significant ground bounce return in some geometries, especially at lower altitudes, or angles approaching the normal.
5. Planform alignment of the J-20 shows exact angular alignment between canard and delta leading edges, and exact crossed (starboard to port, port to starboard) angular edge alignment between canard and delta trailing edges. Leading edge sweep is ~43°, clearly intended for efficient supersonic flight.
6. The J-20 nose and main undercarriage, and cheek weapon bay doors employ C-band through Ku-band optimised edge serr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F-117A and F-22 design rules.
7. The aft fuselage, tailbooms, fins/strakes and axi-symmetric nozzles are not compatible with high stealth performance, but may only be stop-gap measures to expedite flight testing of a prototype. Performance is notably poorer in the H polarisation.
8. The airframe configuration and aft fuselage shape would be compatible with an F-22A style 2D TVC nozzle design, or a non-TVC rectangular nozzle designed for controlled infrared emission patterns and radio-frequency stealth. Infrared signature will be influenced by other considerations, especially engine bypass ratio.
9. The choice of all moving slab stabilators and canards will impact RCS at deflection angles away from the neutral position. If large control deflections are produced in flight regimes other than close combat manoeuvring, the specular RCS of the all moving slab controls would need to be considered.

总的说来,歼-20的腹鳍设计影响了侧向隐身,但都没有圆形喷口对后侧隐身的影响大,使用轴对称喷口而不是矩形喷口对后侧隐身性能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本文所得出的结论:

1. The nose aspect sector has excellent potential for achieving Very Low Observable performance due to the absence of any major specular scatterers

前向具有优异的超低可探测性,其隐身性仅取决于隐身涂料,即外形设计已足够优秀

2. The tail aspect sector is largely degraded in RCS performance by the use of axi-symmetric nozzles which introduce strong specular and diffraction returns; the nozzles destroy the otherwise very reasonable behaviour of the rest of the airframe in this angular sector; the tail surface geometry introduces a further degradation in performance, but constrained to narrow lobes

尾部RCS被轴对称喷口所破坏,但其他方面设计的较为出色

3. The beam aspect sector shows classical “bowtie” lobing behaviour, but the lobe widths are wider than otherwise necessary due to the use of smooth area ruling rather than discrete geometrically flat area segments.

总的说来,歼-20的前向隐身做的极为出色,且鸭翼并没有对隐身性能造成特别的影响,这点和洛克希德马丁的工程师以及其他专业媒体所得出的结论一致;

歼20最大的缺陷来自于没有矩形喷口和腹鳍,矩形喷口严重破坏了后部隐身,腹鳍则影响了侧向隐身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歼-20以后的改进方向:

1. 如果歼-20的作战理念更偏向于全向隐身的话,那么在WS-15的研发中,应研发矩形喷口而不是轴对称喷口,即使在第一代WS-15中无法做到矩形喷口,那么在后续设计中应该强调着一点,毕竟六代机几乎可以肯定是矩形喷口的。关于国内网友所说的后部隐身不重要的观点,本人并不十分认同,虽然后部隐身没有前向隐身重要,但既然美国空军都意识到全向隐身的重要性,我国没有理由放宽这方面的设计要求,并且以我国现有的科技实力,矩形喷口从技术上并非无法做到。当然,矩形喷口的应用必然带来重量的增加,但比起其对后部隐身所带来的提升,这样的付出还是值得的。

2. 歼-20之所以使用腹鳍是因为较小的全动垂尾无法保证稳定性,而之所以使用较小的全动垂尾而不是高大的垂尾,主要还是从发动机推力不足,优化超音速性能的角度考虑,并不是设计人员有意这么做。将来如果WS-15顺利定型,发动机推力问题解决,可以考虑取消全动垂尾和腹鳍,回归F-22那样的传统造型;而且,全动垂尾在格斗时偏转会破坏隐身性能。有人说格斗时不必在意隐身能力,个人不敢苟同,格斗时的隐身能力也很重要。当然,如果未来WS-15装备全向矢量喷管的话,腹鳍也可以取消,这就看设计人员如何取舍了。

3. 现在的歼-20是空优型号,部分地考虑了多用途能力,如果将来发展出像FB-22那样的战斗轰炸机,使用矩形喷管几乎是必然的要求,由于机动性不如传统的空优机,加强隐身性能是必然的选择。部分网友认为歼-20可以承担踹门任务,非隐形的三代半可以承担对地打击任务,本人认为这种作战理念仅适用于越南菲律宾这样的小国;面对日本这样拥有较强防空和预警能力的国家,很难想象仅仅做到首日隐身就能确保获得空中优势(这里的首日泛指头几天)。

结语: 歼-20是优秀的平台,也是我国设计人员在参考了F-22和F-35的设计后作出的合理取舍结果,这里所谓“合理取舍”,主要是指由于发动机推力不足而针对超音速性能的优化,部分地compromise了隐身性能,特别是后向隐身性能,将来在发动机推力问题解决之后,应该着力解决隐身问题,这样的问题,在将来歼-20可能发展出的战斗轰炸机和电子战/战场指挥机,以及可能的和歼-31竞争舰载机中尤其重要。

四代机的设计是综合的考虑,本文只针对隐身性能,在气动方面本人不是很了解,而且之前TSQ在四代机气动设中对气动方面的问题也说得比较详细了。

关于航电方面我国近几年进展很快,而且歼-20内部空间不小,升级方便,之前的F-18G曾经在演习中击落F-22,F-35也曾多次在测试中jam了F-22和F-15的雷达;军方应仔细评估先进的电子战系统对局部战场的影响,将来我国的四代机航电应瞄准世界最高水平。

最后说一下低可探测性和超低可探测性的关系:
F35的后部隐身是不是一样很糟糕?
yangbin2004 发表于 2015-1-27 07:01
F35的后部隐身是不是一样很糟糕?
是很糟糕,但第一 F-35不是空优设计,第二 本文意在说明歼-20后部隐身性能的缺陷,而不是进行横向比较,意思就是本文是技术性评估,而不是作战思想评估,如果我国空军的作战思想是国土防空或近海防空的话,那前向隐身也就够了。
yangbin2004 发表于 2015-1-27 00:01
F35的后部隐身是不是一样很糟糕?
文章并没有说f-35隐身性能很好,袋鼠的军事评论家向来都是球电黑。
支持楼主的分享。
歼20可以有弱点,但决不能有短板,毕竟定位可是未来的王牌空中力量。
全动垂尾改成娘娘那样的?呵呵。。。
大旗还是让娘娘背吧。有能力,连垂尾不要最好。
关于反隐身的手段和对于隐身的实际看法几个大国尤其是中美、非常默契的避而不谈、其实对于飞机本身的隐身性能是否要求到所谓极致、显然两国心里都有数、
至于20的腹鳍、啊哈哈哈哈哈.......
我要说如果有一天腹鳍没有了鸭翼也会没有、会不会有人来打我...233..
在作战环境设想下,前向隐身优异已经足够。
在J20刚刚出来的时候,露珠所说的专家就对其赞誉有加。
不过本人认为尾部喷管是一定会处理的,至于腹鳍,是不会取消的。
还有,露珠能不能吧那些英文给翻译成中文,哪怕是机翻也好。至于词不达意的地方,可以直接写明是机翻的原因
侧、后向,还是应该尽量做好点。

这似乎是个老文。
2015-1-27 08:00 上传

舊文章。請注意文內有一些前提假設,RCS的模型估算不完整。
法拉利之神CRH 发表于 2015-1-27 07:28
支持楼主的分享。
歼20可以有弱点,但决不能有短板,毕竟定位可是未来的王牌空中力量。
有弱点,没短板……那岂不是到处都是弱点……
绿林奸汉 发表于 2015-1-27 08:00
侧、后向,还是应该尽量做好点。

这似乎是个老文。
老文,2011年的
绿林奸汉 发表于 2015-1-27 08:00
侧、后向,还是应该尽量做好点。

这似乎是个老文。
老文,2011年的
法拉利之神CRH 发表于 2015-1-27 07:28
支持楼主的分享。
歼20可以有弱点,但决不能有短板,毕竟定位可是未来的王牌空中力量。
战斗机的设计基于未来二十年作战思路和国家战略,在对未来作战环境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每个方面都应该做到力所能及的极致,这样一旦未来的作战环境变化,战斗机设计的回旋余地就大,否则就只能指望自己的预期和未来相符了。
CDhui 发表于 2015-1-27 07:29
全动垂尾改成娘娘那样的?呵呵。。。
技术和理念决定设计,F-22的高大垂尾有它的道理,20的全动也有它的道理,但要意识到20的全动垂尾是为了超音速性能服务的,特别是在发动机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所以未来发动机的动力解决,全动垂尾并非不可改,而全动垂尾改变的意义在于取消腹鳍,加强侧向隐身,最终改善侧向隐身性能。全动垂尾不是目的,是手段。
polaris123 发表于 2015-1-27 07:41
大旗还是让娘娘背吧。有能力,连垂尾不要最好。
20的无人侦察机(本人想象)或战斗轰炸机衍生版可以考虑取消垂尾,如果技术允许
ASSO 发表于 2015-1-27 07:47
关于反隐身的手段和对于隐身的实际看法几个大国尤其是中美、非常默契的避而不谈、其实对于飞机本身的隐身性 ...
额买嘎的
angadow 发表于 2015-1-27 07:48
在作战环境设想下,前向隐身优异已经足够。
如能全向该多美呀!
更关心动力呀,快点来点好消息。cd上有人说尾喷口研究有相当成绩了,就等匹配。
反正j20改进的潜力是很大的
rothschildzj 发表于 2015-1-27 08:23
20的无人侦察机(本人想象)或战斗轰炸机衍生版可以考虑取消垂尾,如果技术允许
垂尾趋利不避害。能不用就不用,这个不看出身,不分国籍。
当年早就发表过了!!

rothschildzj 发表于 2015-1-27 08:22
技术和理念决定设计,F-22的高大垂尾有它的道理,20的全动也有它的道理,但要意识到20的全动垂尾是为了超 ...


全动垂尾的贡献之一在于大大缩小垂尾面积,改成娘娘那样的怎么加强侧向隐身法?要知道20腹鳍和垂尾面积加起来都还没有娘娘的垂尾大,还有,有时候能腹鳍起的作用垂尾还办不到
rothschildzj 发表于 2015-1-27 08:22
技术和理念决定设计,F-22的高大垂尾有它的道理,20的全动也有它的道理,但要意识到20的全动垂尾是为了超 ...


全动垂尾的贡献之一在于大大缩小垂尾面积,改成娘娘那样的怎么加强侧向隐身法?要知道20腹鳍和垂尾面积加起来都还没有娘娘的垂尾大,还有,有时候能腹鳍起的作用垂尾还办不到
angadow 发表于 2015-1-27 07:48
在作战环境设想下,前向隐身优异已经足够。
作战环境想定取决于对未来技术发展和大国关系的判断的准确性,战斗机设计越没有短板,未来回旋余地就越大,本文仅就技术性问题的讨论,跳过了作战想定,是可以理解的;一是将来二十年将发生什么谁也说不好,澳大利亚人更是没谱,二是一篇文章只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探究20隐身性能的优缺点。

20的隐身特点,决定了他的作战思路,那就是高速穿透对方的综合防空系统(IADS),从这个方面他做的不错,基本达到了目标。但未来重型四代机的作战用途肯定不止这一点,还包括但不限于:对抗F-22/F-35,情报收集,战场指挥,电子压制,战斗轰炸,反航母作战压缩对方舰载机拦截线,和歼-31竞争舰载机,对敌方大型驱逐舰编队进行跟踪并为本方反舰弹道导弹和非隐身战斗轰炸机指示目标(这个任务无人机还承担不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以上任务可由多个型号完成),战斗机只强调前向隐身是不够的,当然,此处的“强调”实际上是发动机动力不足的情况下的妥协,并非有意忽略或不作要求,所以更需要WS-15尽快成熟。
angadow 发表于 2015-1-27 07:48
在作战环境设想下,前向隐身优异已经足够。
作战环境想定取决于对未来技术发展和大国关系的判断的准确性,战斗机设计越没有短板,未来回旋余地就越大,本文仅就技术性问题的讨论,跳过了作战想定,是可以理解的;一是将来二十年将发生什么谁也说不好,澳大利亚人更是没谱,二是一篇文章只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探究20隐身性能的优缺点。

20的隐身特点,决定了他的作战思路,那就是高速穿透对方的综合防空系统(IADS),从这个方面他做的不错,基本达到了目标。但未来重型四代机的作战用途肯定不止这一点,还包括但不限于:对抗F-22/F-35,情报收集,战场指挥,电子压制,战斗轰炸,反航母作战压缩对方舰载机拦截线,和歼-31竞争舰载机,对敌方大型驱逐舰编队进行跟踪并为本方反舰弹道导弹和非隐身战斗轰炸机指示目标(这个任务无人机还承担不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以上任务可由多个型号完成),战斗机只强调前向隐身是不够的,当然,此处的“强调”实际上是发动机动力不足的情况下的妥协,并非有意忽略或不作要求,所以更需要WS-15尽快成熟。
CDhui 发表于 2015-1-27 09:36
全动垂尾的贡献之一在于大大缩小垂尾面积,改成娘娘那样的怎么加强侧向隐身法?要知道20腹鳍和垂尾面积 ...
从澳大利亚人的分析来看,高大垂尾的隐身效果大于全动垂尾加腹鳍,即使22的垂尾面积大于后两者之和,这说明隐身性能的探测标准不全以面积大小判定,而且在近战中全动垂尾的偏转会进一步破坏隐身性能。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近战中隐身性能变得不再重要,但到底不重要到什么程度谁都说不好
CDhui 发表于 2015-1-27 09:36
全动垂尾的贡献之一在于大大缩小垂尾面积,改成娘娘那样的怎么加强侧向隐身法?要知道20腹鳍和垂尾面积 ...
从澳大利亚人的分析来看,高大垂尾的隐身效果大于全动垂尾加腹鳍,即使22的垂尾面积大于后两者之和,这说明隐身性能的探测标准不全以面积大小判定,而且在近战中全动垂尾的偏转会进一步破坏隐身性能。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近战中隐身性能变得不再重要,但到底不重要到什么程度谁都说不好
从澳大利亚人的分析来看,高大垂尾的隐身效果大于全动垂尾加腹鳍,即使22的垂尾面积大于后两者之和,这说 ...
22的垂尾也得偏转方向舵,而且它的侧向隐身未必好于20
腹鳍影响隐身比较显而易见,但说全动垂尾侧向隐身不好就奇怪了。传统垂尾垂直安定面与方向舵之间的夹角显然是个大大的反射角,而全动垂尾不存在这个夹角。F22之所以没搞全动垂尾是因为它的垂尾太大了。
rothschildzj 发表于 2015-1-27 08:22
技术和理念决定设计,F-22的高大垂尾有它的道理,20的全动也有它的道理,但要意识到20的全动垂尾是为了超 ...
樓主你對, 現在的設計就是手段, 用其它方法去彌補短板, 比如鴨翼, 全動尾...等, 為啥? 等矢量吧... 有全動矢量就可取消尾翼, 要不飛機怎做水平轉向?
绿林奸汉 发表于 2015-1-27 08:00
侧、后向,还是应该尽量做好点。

这似乎是个老文。
J20刚出来不久就出来的老文
其實每天吵吵嚷嚷說誰家隱身強誰機動好的就只是我們普通大眾, 軍備是軍火商生產的, 現實社會在商言商, 軍火商就是矛和盾的創造者, 今天說矛..."我們的戰機超隱身, 可突破人家的空防....."...之後人人造矛...明天說盾..."我的雷達及飛蛋可以探到隱形機...更可擊落它...可以用在艦上, 預警機上...等"...
之後人人造盾....為啥?? 軍火商人嘛, 做生意當然是為錢...矛和盾這循還就是現實和事實....再好的矛和盾都有缺點, 軍方只好針對對方系統的缺點去改, 在軍方來說這是進步, 在軍火商來說這是收入
关于反隐身的手段和对于隐身的实际看法几个大国尤其是中美、非常默契的避而不谈、其实对于飞机本身的隐身性 ...
可以没有鸭翼和腹鳍,战轰版20!
又来了……卡罗· “靠谱”博士的这篇所谓“分析”,早就贴过很多遍了,连打脸都有很多遍了……再贴一遍中华暖风大神对“靠谱”博士的这些分析的评价:

靠谱兄算的这些RCS问题还是比较多的,网上一堆ID看都看不懂就叫好,是在是屁股决定态度。

他的分析模型基于PO物理光学算法改进,实际上这种算法只是最基础的原理算法,适合规则形状的金属物体RCS计算,但存在不能分析极化因素、边缘、尖劈角、狭角复杂多面体等等诸多缺陷,及时对于机翼这样的简单外形物体,如果考虑三维的曲面变化和翼前缘曲面半径、后缘尖劈等因素的话,PO算法直接用在机翼RCS估算上是算不准前、后向RCS的,只能在上、或者下方较大视角入射的场景下才能比较精确估算RCS。

其实靠谱兄自己很清楚算的模型有啥问题的,他自己在文中都列了几个关键点不具备,也不知道有几个人看过并且明白了:
1、没算全机各种边缘的后向散射效果;
2、没计算表面波(行波、爬行波)后向散射影响;
3、没算ASEA阵面在频选带通范围内的散射影响;
4、没算雷达罩跟机身衔接导数过渡影响、阵面结构性散射和模式项散射影响、EO外露传感器影响等
5、没算进气道和尾喷管RCS影响;
6、还有几点,blablabla.....开会去,来不及写了

总之,靠谱兄的RCS测试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纯金属外表无内陷通道模型的简化情况,所以计算出的RCS肯定都偏低偏理想,实际考虑上述几点RCS影响会大不少,这个会后有时间再发帖谈。


现在很少人纯用这么基础而又不完善的理论算法来估RCS了,最少都要结合GTD、PTD算法改进来估算,比如叠加MEC,多极子、矩量法MOM、增量长度绕射系数算法ILDC等等
http://96.0.120.63/aer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7&extra=page%3D3

哪怕是研究生的毕设,也至少得考虑下进气道、尾喷管的腔体效应的叠加;“靠谱”博士的这些所谓分析,连入门级都没迈进去。
从结构上说,隐身性能优于F35是不可能的,任何方向都不可能。正向的鸭翼/锯齿、侧向的腹鳍,都是明显的RCS源。不过J20肯定会不惜工本使用吸波涂料,而F35在这方面比较节省,所以最后做出来的J20应该有35等级的隐身性能。总的来说,就算不计入涂料因素,隐身性能优于T50还是比较有把握的,肯定比沉默蜂强。至于尾喷口改矩形,更是无稽之谈,J20的超音速巡航能力必须强于F22,所以光是矩形到圆形的推力损失就是无法容忍的,改进的方向是F35风格的圆形锯齿喷口。
12月12日 发表于 2015-1-27 11:39
腹鳍影响隐身比较显而易见,但说全动垂尾侧向隐身不好就奇怪了。传统垂尾垂直安定面与方向舵之间的夹角显然 ...
没有说全动垂尾侧向隐身不好,是腹鳍侧向隐身不好,文章是在暗指这一点,而为了撤销腹鳍的影响,就要换更大的垂尾,但更大的垂尾就会带来阻力过大的问题,而这正是20的设计所要避免的
james1616 发表于 2015-1-27 11:40
樓主你對, 現在的設計就是手段, 用其它方法去彌補短板, 比如鴨翼, 全動尾...等, 為啥? 等矢量吧... 有全 ...
现在的问题是矩形二维TVC加垂尾好,还是轴对称三维TVC好的问题,各有千秋,各有侧重,如果是为了照顾全向隐身,那么就要矩形喷管,美国人的思路就是既然F-22的机动性差不多了,那么在此基础上加强隐形自然更好;而俄罗斯人就是反正隐形不怎么样,干脆上三维T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