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坦克炮塔被炮弹击穿 抢修不会取舍超时(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21:49
解放军坦克炮塔被炮弹击穿 抢修不会取舍超时(图)


2014-12-08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 责任编辑:高辰







修理分队正在紧急吊装炮塔特约记者 谭长俊摄


  寒冬,长白山腹地滴水成冰,陆军第39集团军一场实炸实修装备保障演练拉开序幕。炮火中,受损装备相继腾起滚滚浓烟,抢修分队顶着凛冽寒风前出抢修。
  昔日战场,强大的装备抢修能力是胜利的保障。据统计,二战中苏军损失坦克、装甲车等共计43万余辆,而苏军二战中投入的装甲装备总共才20多万辆。也就是说,苏军每辆装甲装备至少被成功抢修了1次。
  今朝信息化战场,装备抢修能力依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怎样按照实战标准锤炼过硬的装备保障能力?请看来自陆军第39集团军的探索实践。
  战场抢修不是见啥修啥——


  技术评估为应急保障“号诊把脉”
  “战场抢修也分三六九等!”
  提起此次演练最大亮点,参加过10余次装备保障重大演训任务的三级军士长张亚峰说:战损装备在接受抢修前,首先要过技术评估这一关。
  炮火轰鸣,“敌”前沿阵地,我方数辆坦克和装甲车战损,直冒黑烟。
  10多分钟后,张亚峰带领技术评估组赶到。他们先是用灭火器灭火,而后对一辆受损的装甲车进行了评估:“火控和通信系统严重损毁,贴上抢修标识!”
  抢修1组紧随技术评估组赶到抢修现场。按照技术评估组对战损装备所贴的标识,抢修人员立即忙活起来。没过多久,这辆战损的装甲车又重返战场。
  “战场抢修不能见啥修啥,关键要在有限时间内保证抢修效率,这样才能为战场输送更多的参战力量。成立抢修评估组的初衷就在于此。”该集团军装备部领导介绍说。
  那年深秋,该集团军迎来首次报废装备实炸实修保障演练。一阵炮火过后,抢修分队前出遇到的第一辆战损坦克,就给他们出了一个大难题:坦克炮塔被炮弹击穿,战斗室中的零部件散落一地。
  吊炮塔、换零件、连电路……折腾了好一阵,抢修分队因抢修超时被判出局。
  栽个跟头,捡个明白。事后,他们决定在战场抢修训练、演练中成立技术评估组,对战场抢修区分轻伤、中伤、重伤三个等级,急用和缓用两个层次,按照轻伤、急用装备先修,中伤装备原地待修,重伤和缓用装备后送的办法,尽最大努力为抢修分队在战场上争取更多的“有效时间”。
  学会取舍令抢修分队效率大增。此次演练中,仅抢修1组就在规定时限内修复了5辆战损装备。这些装备重返战场,投入战斗,为支援前方作战力量完成既定作战任务作出应有贡献。
  人员编组不再提前预定——
  按需点将让技术骨干“对症出诊”
  抢修分队全部临时抽组!
  提起“调兵遣将”的新变化,多次担任综合保障群指挥员的某师装备部部长孙连民一脸兴奋。
  “主攻分队1辆装甲车行动部分战损,2辆坦克战斗部分战损,其中一辆火炮身管严重变形!”接到前方求援的信息后,某机步团修理连连长郑勇决定立即抽组2个抢修小组,分别对战损坦克和装甲车进行抢修。
  前出抢修战损坦克的人员名单中,既有精通电焊、气焊的专家,还有精通火控、通信等电路维修的尖兵。
  “战场上,战损装备什么样的毁伤情况都可能出现。只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能切实提高战场抢修的效率。”该集团军装备部领导说,以往装备保障演练,各级指挥员习惯于按照平时编制和预案编组选派抢修小组前出,这样的保障理念很难适应未来战场需要。
  一次演练中,一辆被炸坦克行动部分受损,抢修分队赶到后才发现:击毁的变速箱与车体底部粘在了一起,需要用切割机才能将它们分开。于是,他们不得不向综合保障群二次求援,致使宝贵的抢修时间被白白浪费。
  平时编制和预案编组之所以成为战场保障的“绊脚石”,关键在于保障理念与实战相脱节。此后,他们每逢保障演练,都根据战损装备的特点临时抽组抢修人员,确保最需要的人出现在最该出现的地方。
  置身演练现场,记者发现参演官兵均无固定编组,而是根据综合保障群的调遣,时而根据战场需求前出,时而临阵到其他编组“客串”,战场抢修效率较以往提升近20个百分点。
  考评成绩不再以量取胜——
  使战损装备重返战场是硬道理
  修得多不等于成绩好!
  伴着朝阳,实炸实修装备保障演练落下帷幕。考评组对各抢修组的“作业”成绩展开考评,结果出乎参演官兵的意料——抢修装备数量最多的小组没有获得第一。
  随后,考评组组长白群一一进行点评:有的小组抢修装备数量虽然多,但其中战斗装备数量少;抢修装备顺序不合理,导致战损装备二次参战速度下降……
  “战场抢修,最大限度地使战损装备重返战场才是硬道理。”白群对参演官兵说,此次演练考评之所以这样严格,目的是让装备保障分队不断缩小装备保障能力与实战要求之间的差距。
  翻看《考评实施细则》,记者发现: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轮式车辆等10余种战损装备,按照抢修的难易程度都有各自评分上限;同种装备区分轻伤、中伤、重伤3个等级,抢修分数也各有不同;夜间抢修等难点课目适当加分。他们还对抢修小组临机处置战场情况时,是否对抢修装备先后顺序安排合理进行专项打分,确保每一分都向提升战场保障能力聚焦。
  考评结束,成绩出炉:战损装备中,战斗装备抢修率达62%,保障装备抢修率为31%。据悉,随后,他们还将进一步检验抢修装备的“走、打、联、防”等各项技术指标,切实把战损装备抢修的能力摸准、摸透。(王任飞 本报记者 牛 辉 特约记者 向 勇)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4/12-08/6853386.shtml

解放军坦克炮塔被炮弹击穿 抢修不会取舍超时(图)


2014-12-08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 责任编辑:高辰







修理分队正在紧急吊装炮塔特约记者 谭长俊摄

  寒冬,长白山腹地滴水成冰,陆军第39集团军一场实炸实修装备保障演练拉开序幕。炮火中,受损装备相继腾起滚滚浓烟,抢修分队顶着凛冽寒风前出抢修。
  昔日战场,强大的装备抢修能力是胜利的保障。据统计,二战中苏军损失坦克、装甲车等共计43万余辆,而苏军二战中投入的装甲装备总共才20多万辆。也就是说,苏军每辆装甲装备至少被成功抢修了1次。
  今朝信息化战场,装备抢修能力依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怎样按照实战标准锤炼过硬的装备保障能力?请看来自陆军第39集团军的探索实践。
  战场抢修不是见啥修啥——

  技术评估为应急保障“号诊把脉”
  “战场抢修也分三六九等!”
  提起此次演练最大亮点,参加过10余次装备保障重大演训任务的三级军士长张亚峰说:战损装备在接受抢修前,首先要过技术评估这一关。
  炮火轰鸣,“敌”前沿阵地,我方数辆坦克和装甲车战损,直冒黑烟。
  10多分钟后,张亚峰带领技术评估组赶到。他们先是用灭火器灭火,而后对一辆受损的装甲车进行了评估:“火控和通信系统严重损毁,贴上抢修标识!”
  抢修1组紧随技术评估组赶到抢修现场。按照技术评估组对战损装备所贴的标识,抢修人员立即忙活起来。没过多久,这辆战损的装甲车又重返战场。
  “战场抢修不能见啥修啥,关键要在有限时间内保证抢修效率,这样才能为战场输送更多的参战力量。成立抢修评估组的初衷就在于此。”该集团军装备部领导介绍说。
  那年深秋,该集团军迎来首次报废装备实炸实修保障演练。一阵炮火过后,抢修分队前出遇到的第一辆战损坦克,就给他们出了一个大难题:坦克炮塔被炮弹击穿,战斗室中的零部件散落一地。
  吊炮塔、换零件、连电路……折腾了好一阵,抢修分队因抢修超时被判出局。
  栽个跟头,捡个明白。事后,他们决定在战场抢修训练、演练中成立技术评估组,对战场抢修区分轻伤、中伤、重伤三个等级,急用和缓用两个层次,按照轻伤、急用装备先修,中伤装备原地待修,重伤和缓用装备后送的办法,尽最大努力为抢修分队在战场上争取更多的“有效时间”。
  学会取舍令抢修分队效率大增。此次演练中,仅抢修1组就在规定时限内修复了5辆战损装备。这些装备重返战场,投入战斗,为支援前方作战力量完成既定作战任务作出应有贡献。
  人员编组不再提前预定——
  按需点将让技术骨干“对症出诊”
  抢修分队全部临时抽组!
  提起“调兵遣将”的新变化,多次担任综合保障群指挥员的某师装备部部长孙连民一脸兴奋。
  “主攻分队1辆装甲车行动部分战损,2辆坦克战斗部分战损,其中一辆火炮身管严重变形!”接到前方求援的信息后,某机步团修理连连长郑勇决定立即抽组2个抢修小组,分别对战损坦克和装甲车进行抢修。
  前出抢修战损坦克的人员名单中,既有精通电焊、气焊的专家,还有精通火控、通信等电路维修的尖兵。
  “战场上,战损装备什么样的毁伤情况都可能出现。只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能切实提高战场抢修的效率。”该集团军装备部领导说,以往装备保障演练,各级指挥员习惯于按照平时编制和预案编组选派抢修小组前出,这样的保障理念很难适应未来战场需要。
  一次演练中,一辆被炸坦克行动部分受损,抢修分队赶到后才发现:击毁的变速箱与车体底部粘在了一起,需要用切割机才能将它们分开。于是,他们不得不向综合保障群二次求援,致使宝贵的抢修时间被白白浪费。
  平时编制和预案编组之所以成为战场保障的“绊脚石”,关键在于保障理念与实战相脱节。此后,他们每逢保障演练,都根据战损装备的特点临时抽组抢修人员,确保最需要的人出现在最该出现的地方。
  置身演练现场,记者发现参演官兵均无固定编组,而是根据综合保障群的调遣,时而根据战场需求前出,时而临阵到其他编组“客串”,战场抢修效率较以往提升近20个百分点。
  考评成绩不再以量取胜——
  使战损装备重返战场是硬道理
  修得多不等于成绩好!
  伴着朝阳,实炸实修装备保障演练落下帷幕。考评组对各抢修组的“作业”成绩展开考评,结果出乎参演官兵的意料——抢修装备数量最多的小组没有获得第一。
  随后,考评组组长白群一一进行点评:有的小组抢修装备数量虽然多,但其中战斗装备数量少;抢修装备顺序不合理,导致战损装备二次参战速度下降……
  “战场抢修,最大限度地使战损装备重返战场才是硬道理。”白群对参演官兵说,此次演练考评之所以这样严格,目的是让装备保障分队不断缩小装备保障能力与实战要求之间的差距。
  翻看《考评实施细则》,记者发现: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轮式车辆等10余种战损装备,按照抢修的难易程度都有各自评分上限;同种装备区分轻伤、中伤、重伤3个等级,抢修分数也各有不同;夜间抢修等难点课目适当加分。他们还对抢修小组临机处置战场情况时,是否对抢修装备先后顺序安排合理进行专项打分,确保每一分都向提升战场保障能力聚焦。
  考评结束,成绩出炉:战损装备中,战斗装备抢修率达62%,保障装备抢修率为31%。据悉,随后,他们还将进一步检验抢修装备的“走、打、联、防”等各项技术指标,切实把战损装备抢修的能力摸准、摸透。(王任飞 本报记者 牛 辉 特约记者 向 勇)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4/12-08/6853386.shtml

题图是122mm榴弹炮吧。
  如果真是坦克,照片泄密了吧。
文不对图,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差别大,军事记者看不出来不应该。
据统计,二战中苏军损失坦克、装甲车等共计43万余辆,而苏军二战中投入的装甲装备总共才20多万辆。也就是说,苏军每辆装甲装备至少被成功抢修了1次。

这话看着怎么这么不靠谱,损失数量夸大了吧!
这个是07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