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空任务与战机的轻重之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34:01


1. 从空军战役谈起

空军战役军团单独或在其他军种兵力协同下进行的战役,就叫做空军战役。它可以分为空中进攻战役、防空战役和空降战役,在实行航空航天一体化的国家,空军战役还包括战略导弹战役、战略反导战役和空天战役。战役是战争的一个局部,直接服务和受制于战争全局 ,也不同程度地影响战争全局。它由多个战斗所组成,也受到战斗成败的直接影响。战役可看做一系列战术行动的结合体,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连接起来,最终构成一个整体的胜负结局,并且对战争的结果直接造成重大影响,例如斯大林格勒战役,阿登森林战役,李梅火攻战役,中途岛战役等。战斗如同琴谱上的音符,战役如同一篇乐章,战争就是一部完整的交响乐。

空中进攻战役,通常以航空兵为主实施,可以分为战略进攻任务和战术进攻任务。前者由轰炸机部队实施,例如苏联的远程航空兵和美国的战略空军;后者由歼击机部队、强击/歼轰机部队实施,例如苏联的前线航空兵和美国的战术空军。战略进攻任务暂先不表;战术进攻任务可以划分为制空、空遮和近援等三种类型。制空作战的目的是夺取空中优势(制空权),包括防空压制、机场封锁、扫荡游猎等作战方式。空遮(Air Interdiction),目的是通过打击敌军增援部队和补给来获得陆地上的战场优势,即一种“绞杀战”模式,试图削弱敌人陆军前线的作战能力。近援(CAS),是以航空兵为支援地面、海上部队、两栖部队、特种部队作战,对接近己方的敌前沿和浅近纵深内直接影响到己方当前行动而进行的空中火力突击,一般来说,近援要以我军与敌军发生交火作为启动前提。显然,制空是纯粹的空军作战,而空遮和近援是以陆军的胜利为胜利的作战,并且要以制空权(空中优势)作为前提。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空遮和近援是非常困难的。

防空战役,以航空兵、高射炮兵和地空导弹兵为主实施,通常是大规模合同战役的组成部分,有时也独立实施;主要有要地防空、战区防空和多战区联合防空等战役。防空战役的核心是自动化防空指挥系统,包括控制中心、雷达站和庞大的计算机系统。在指挥自动化条件下,截击机和防空导弹配合,打击入侵敌机、巡航导弹或战役战术弹道导弹。由于战略导弹与外层空间技术紧密结合,因此在我国战略导弹的进攻和防御战役,被分配给了第二炮兵部队。

2. 战术飞机的任务适应性

根据上文,战术飞机在进攻中的任务类型有制空、空遮和近援,而在防御中的任务类型只有截击,合计起来是四种任务类型——制空、空遮、近援、截击。为了完成者四种任务中的一种或多种,飞机设计师们完成了无数的方案设计,形成了大量的战机型号。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究竟是根据任务来设计飞机,还是先设计飞机,后适应多种任务?

杜黑在《制空权》一书中,首先提倡了战机(Battle Plane)概念。他描述了一种多功能的飞机,既可以执行制空作战任务,也可以执行对地打击任务。然而,美国空军理论的先驱米歇尔却不认同这种观点。他提倡的是多种飞机各司其职,配合作战,特别强调的是格斗型飞机(Fighter)。但是,在螺旋桨战机时代,人们对空战飞机的认识是多种多样的。苏联形成了歼击机的概念,中国和美国使用驱逐机这个名词,日本使用战斗机这个称呼。这反映了不同国家对制空作战的理解:歼击是歼灭攻击的意思,强调的是战术上的消灭结果;驱逐是追逐追击的意思,强调的是作战过程。现在我们称呼制空战机为歼击机或战斗机,一个强调结果,一个强调过程。

制空战机具有任务上的延展性,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制空机能够执行的任务越来越多。二战后的第三代喷气机已经可以承担空遮、近援和截击任务,例如F-15E、苏30MKK等飞机具备了强大的对地打击能力。相比之下,空遮、近援和截击飞机的任务多样性就要差一些,因为它们为了强化执行任务的能力而在机械性能上做出了一定的牺牲。

3. 制空战机的轻重远近
飞机有大有小,航程有远有近。杜黑在《制空权》里谈到,他所设想的飞机类型是根据意大利的需要来制定的,如果是按照美国的需要,那么结论就会不同。决定飞机性能因素的变量,包括地缘政治、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工业体系、军事理论、军事组织等宏观的方面,也包括对战术飞机任务类型的界定和组合。例如,F-111战斗轰炸机的主导者麦克纳马拉是商学院出身,作为国防部长必须对国家整体军事规划负责,因此他对作战飞机的理解类似于杜黑——杜黑也是个高级军事官僚,担任意大利中央航空局长。他们都推崇多任务的战机(Battle Plane),希望以此节约成本。战斗机黑手党博伊德和美国空军理论先驱米歇尔都是战斗部队出身,他们更推崇单一任务的飞机,尤其是格斗飞机(Fighter Plane)。越是任务多样的飞机,也就越复杂昂贵。这在F-111和F-35身上已经得到了验证,而F-5和米格-21则是相反的例子。

但是即便抛开多样任务不谈,就是是制空作战本身,也要求飞机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制空作战是空中进攻战役的一种战术任务类型,包括防空压制、机场封锁和扫荡游猎等具体任务。可见,如果一种飞机被界定为制空机,那么就必须考虑该国的进攻战略问题:向谁进攻,如何进攻?制空机必须能够打败敌人的制空机、空遮机、近援机和截击机,其中对敌人的制空机的作战是最困难的。根据美国空军在越战期间进行的“红男爵研究”,大部分空战战绩的取得都是空中掠袭的结果,而被击落的飞行员根本不知道自己遭到了攻击。因此,取得空战胜利的要素,首先是情报优势,包括预警机、雷达站、数据链、气泡座舱、光电跟踪系统等;其次是机动优势,飞机要能量高,敏捷性好;第三是武器优势,武器射程远、精度高、使用方便。因此每一个时代的制空机,总是要把当时最好的技术应用进来,就像坦克的竞争和战列舰的竞争那样,同一种兵器之间的较量,总是处于残酷的螺旋上升过程。

战后第三代武器系统在这种螺旋上升中,已经迎来了主战时代(Main Battle):陆军有主战坦克,海军有多用途驱逐舰/核潜艇,空军有多任务战机。轻重之分已经失去了意义,因为在二战时代,轻重的区分代表了任务类型的区分,而现代飞机、战舰和坦克,虽然重量上也有差别,但是任务类型是类似的。96A坦克比M1A2坦克轻了将近20吨,但没有人把96A式坦克叫做“轻型主战坦克”;052D型驱逐舰比伯克级驱逐舰轻了3000吨,但是没有把052D叫做“轻型防空驱逐舰”。轻重之分已经失去了战术任务上的意义,而只是受制于研发实力、经济实力等因素,不得不做出折中的结果。第三代制空战机在任务能力上是类似的,区别只是完成任务的效果和范围。这种区别就像96A 和99大改那样,没有人否认96A也是一种主战坦克。

4. 未来的制空机
制空的目的是夺取空中优势,就像主战坦克的目的是占领战场优势,战列舰的目的是占领海上优势。因此,制空机的样态,取决于技术、经济和军事形势。F-22是为欧洲战场考虑的一种制空机,它的对手包括绵密的防空系统和苏27、米格29,因此需要被动电子伪装来规避雷达,需要超巡和机动力来打击敌机,而欧洲狭窄的战场宽度和大量机场存在,让F-22对航程的要求低了一些。因此,制空机最重要的就是适合自己的需求,能够压制敌人。

举几个例子:
(1)歼-10在研发过程中强调了高空高速截击的能力,这是进气道较为复杂的原因。当时80年代与苏联的关系还没有恢复,仍然面临苏联图-160和图-22的高速轰炸的危险;而到了90年代在台海危机期间,要考虑拦截美日的干涉飞机,因此要重点考虑执行截击任务。但另一方面,由于全向空空导弹的出现,90年代后服役的制空机普遍采用了鸭翼非常规布局,强调快速的敏捷的机动能力。歼10可以比作单发版的“台风”,是强调空战能力的作战飞机。由于经济技术的限制,我国当时只能研制一款单发的,较为廉价的飞机,而不是F-15和苏-27这样的大型化的作战飞机。但在空战能力(制空和截击)不输给敌人。只是任务的延展性(空遮和CAS)不如更大更重的飞机。

(2)米格-29和苏-27相似点很多,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99式坦克和96式坦克那样,而不是99式坦克和09式轮式突击车。同时,他们的敌人是美国的F-15,必须具备与之一战的能力。因此,米格-29也装备了和苏-27一样的空战武器系统,两者并未区分。这就像96A型主战坦克,即便重量轻些,性能差些,但是他的火炮和射控系统却也是高水平的,而非掺水的。

(3)F-16的设计初衷和它实际的命运完全相反。随着台风、阵风的研发,空战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高速掠袭,甚至超音速交战,成为了发展方向,而不是低空低速的格斗。

(4)如何认识台风、阵风和鹰狮呢?现在鹰狮NG已经是复杂的高性能,高价格飞机了,台风阵风更复杂更昂贵,但是他们能执行的任务类型没有区别。鹰狮也可以发射主动中距弹,也可以发射反辐射导弹,发射反舰导弹。这实际跟欧洲的防空护卫舰一样,是为了保持独立性,同时适应欧洲较为狭窄的作战环境的一种选择。

1. 从空军战役谈起

空军战役军团单独或在其他军种兵力协同下进行的战役,就叫做空军战役。它可以分为空中进攻战役、防空战役和空降战役,在实行航空航天一体化的国家,空军战役还包括战略导弹战役、战略反导战役和空天战役。战役是战争的一个局部,直接服务和受制于战争全局 ,也不同程度地影响战争全局。它由多个战斗所组成,也受到战斗成败的直接影响。战役可看做一系列战术行动的结合体,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连接起来,最终构成一个整体的胜负结局,并且对战争的结果直接造成重大影响,例如斯大林格勒战役,阿登森林战役,李梅火攻战役,中途岛战役等。战斗如同琴谱上的音符,战役如同一篇乐章,战争就是一部完整的交响乐。

空中进攻战役,通常以航空兵为主实施,可以分为战略进攻任务和战术进攻任务。前者由轰炸机部队实施,例如苏联的远程航空兵和美国的战略空军;后者由歼击机部队、强击/歼轰机部队实施,例如苏联的前线航空兵和美国的战术空军。战略进攻任务暂先不表;战术进攻任务可以划分为制空、空遮和近援等三种类型。制空作战的目的是夺取空中优势(制空权),包括防空压制、机场封锁、扫荡游猎等作战方式。空遮(Air Interdiction),目的是通过打击敌军增援部队和补给来获得陆地上的战场优势,即一种“绞杀战”模式,试图削弱敌人陆军前线的作战能力。近援(CAS),是以航空兵为支援地面、海上部队、两栖部队、特种部队作战,对接近己方的敌前沿和浅近纵深内直接影响到己方当前行动而进行的空中火力突击,一般来说,近援要以我军与敌军发生交火作为启动前提。显然,制空是纯粹的空军作战,而空遮和近援是以陆军的胜利为胜利的作战,并且要以制空权(空中优势)作为前提。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空遮和近援是非常困难的。

防空战役,以航空兵、高射炮兵和地空导弹兵为主实施,通常是大规模合同战役的组成部分,有时也独立实施;主要有要地防空、战区防空和多战区联合防空等战役。防空战役的核心是自动化防空指挥系统,包括控制中心、雷达站和庞大的计算机系统。在指挥自动化条件下,截击机和防空导弹配合,打击入侵敌机、巡航导弹或战役战术弹道导弹。由于战略导弹与外层空间技术紧密结合,因此在我国战略导弹的进攻和防御战役,被分配给了第二炮兵部队。

2. 战术飞机的任务适应性

根据上文,战术飞机在进攻中的任务类型有制空、空遮和近援,而在防御中的任务类型只有截击,合计起来是四种任务类型——制空、空遮、近援、截击。为了完成者四种任务中的一种或多种,飞机设计师们完成了无数的方案设计,形成了大量的战机型号。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究竟是根据任务来设计飞机,还是先设计飞机,后适应多种任务?

杜黑在《制空权》一书中,首先提倡了战机(Battle Plane)概念。他描述了一种多功能的飞机,既可以执行制空作战任务,也可以执行对地打击任务。然而,美国空军理论的先驱米歇尔却不认同这种观点。他提倡的是多种飞机各司其职,配合作战,特别强调的是格斗型飞机(Fighter)。但是,在螺旋桨战机时代,人们对空战飞机的认识是多种多样的。苏联形成了歼击机的概念,中国和美国使用驱逐机这个名词,日本使用战斗机这个称呼。这反映了不同国家对制空作战的理解:歼击是歼灭攻击的意思,强调的是战术上的消灭结果;驱逐是追逐追击的意思,强调的是作战过程。现在我们称呼制空战机为歼击机或战斗机,一个强调结果,一个强调过程。

制空战机具有任务上的延展性,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制空机能够执行的任务越来越多。二战后的第三代喷气机已经可以承担空遮、近援和截击任务,例如F-15E、苏30MKK等飞机具备了强大的对地打击能力。相比之下,空遮、近援和截击飞机的任务多样性就要差一些,因为它们为了强化执行任务的能力而在机械性能上做出了一定的牺牲。

3. 制空战机的轻重远近
飞机有大有小,航程有远有近。杜黑在《制空权》里谈到,他所设想的飞机类型是根据意大利的需要来制定的,如果是按照美国的需要,那么结论就会不同。决定飞机性能因素的变量,包括地缘政治、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工业体系、军事理论、军事组织等宏观的方面,也包括对战术飞机任务类型的界定和组合。例如,F-111战斗轰炸机的主导者麦克纳马拉是商学院出身,作为国防部长必须对国家整体军事规划负责,因此他对作战飞机的理解类似于杜黑——杜黑也是个高级军事官僚,担任意大利中央航空局长。他们都推崇多任务的战机(Battle Plane),希望以此节约成本。战斗机黑手党博伊德和美国空军理论先驱米歇尔都是战斗部队出身,他们更推崇单一任务的飞机,尤其是格斗飞机(Fighter Plane)。越是任务多样的飞机,也就越复杂昂贵。这在F-111和F-35身上已经得到了验证,而F-5和米格-21则是相反的例子。

但是即便抛开多样任务不谈,就是是制空作战本身,也要求飞机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制空作战是空中进攻战役的一种战术任务类型,包括防空压制、机场封锁和扫荡游猎等具体任务。可见,如果一种飞机被界定为制空机,那么就必须考虑该国的进攻战略问题:向谁进攻,如何进攻?制空机必须能够打败敌人的制空机、空遮机、近援机和截击机,其中对敌人的制空机的作战是最困难的。根据美国空军在越战期间进行的“红男爵研究”,大部分空战战绩的取得都是空中掠袭的结果,而被击落的飞行员根本不知道自己遭到了攻击。因此,取得空战胜利的要素,首先是情报优势,包括预警机、雷达站、数据链、气泡座舱、光电跟踪系统等;其次是机动优势,飞机要能量高,敏捷性好;第三是武器优势,武器射程远、精度高、使用方便。因此每一个时代的制空机,总是要把当时最好的技术应用进来,就像坦克的竞争和战列舰的竞争那样,同一种兵器之间的较量,总是处于残酷的螺旋上升过程。

战后第三代武器系统在这种螺旋上升中,已经迎来了主战时代(Main Battle):陆军有主战坦克,海军有多用途驱逐舰/核潜艇,空军有多任务战机。轻重之分已经失去了意义,因为在二战时代,轻重的区分代表了任务类型的区分,而现代飞机、战舰和坦克,虽然重量上也有差别,但是任务类型是类似的。96A坦克比M1A2坦克轻了将近20吨,但没有人把96A式坦克叫做“轻型主战坦克”;052D型驱逐舰比伯克级驱逐舰轻了3000吨,但是没有把052D叫做“轻型防空驱逐舰”。轻重之分已经失去了战术任务上的意义,而只是受制于研发实力、经济实力等因素,不得不做出折中的结果。第三代制空战机在任务能力上是类似的,区别只是完成任务的效果和范围。这种区别就像96A 和99大改那样,没有人否认96A也是一种主战坦克。

4. 未来的制空机
制空的目的是夺取空中优势,就像主战坦克的目的是占领战场优势,战列舰的目的是占领海上优势。因此,制空机的样态,取决于技术、经济和军事形势。F-22是为欧洲战场考虑的一种制空机,它的对手包括绵密的防空系统和苏27、米格29,因此需要被动电子伪装来规避雷达,需要超巡和机动力来打击敌机,而欧洲狭窄的战场宽度和大量机场存在,让F-22对航程的要求低了一些。因此,制空机最重要的就是适合自己的需求,能够压制敌人。

举几个例子:
(1)歼-10在研发过程中强调了高空高速截击的能力,这是进气道较为复杂的原因。当时80年代与苏联的关系还没有恢复,仍然面临苏联图-160和图-22的高速轰炸的危险;而到了90年代在台海危机期间,要考虑拦截美日的干涉飞机,因此要重点考虑执行截击任务。但另一方面,由于全向空空导弹的出现,90年代后服役的制空机普遍采用了鸭翼非常规布局,强调快速的敏捷的机动能力。歼10可以比作单发版的“台风”,是强调空战能力的作战飞机。由于经济技术的限制,我国当时只能研制一款单发的,较为廉价的飞机,而不是F-15和苏-27这样的大型化的作战飞机。但在空战能力(制空和截击)不输给敌人。只是任务的延展性(空遮和CAS)不如更大更重的飞机。

(2)米格-29和苏-27相似点很多,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99式坦克和96式坦克那样,而不是99式坦克和09式轮式突击车。同时,他们的敌人是美国的F-15,必须具备与之一战的能力。因此,米格-29也装备了和苏-27一样的空战武器系统,两者并未区分。这就像96A型主战坦克,即便重量轻些,性能差些,但是他的火炮和射控系统却也是高水平的,而非掺水的。

(3)F-16的设计初衷和它实际的命运完全相反。随着台风、阵风的研发,空战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高速掠袭,甚至超音速交战,成为了发展方向,而不是低空低速的格斗。

(4)如何认识台风、阵风和鹰狮呢?现在鹰狮NG已经是复杂的高性能,高价格飞机了,台风阵风更复杂更昂贵,但是他们能执行的任务类型没有区别。鹰狮也可以发射主动中距弹,也可以发射反辐射导弹,发射反舰导弹。这实际跟欧洲的防空护卫舰一样,是为了保持独立性,同时适应欧洲较为狭窄的作战环境的一种选择。

JFMaverick 发表于 2014-12-1 00:02
楼主的帖子肯定有不少不足之处,还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吸引带动各位大虾行文科普


@guarddefend

就我个人而言也有很多东西没搞明白,因为作战体系和装备体系真的是很复杂,军迷也都接触的不多,从逻辑上来说缺少充分的依据来做出合理的判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最近我看《空军学术思想史》,也看了《航空兵与空战》等书,里面都对于空军发展做出了回顾和探讨,由于国内空军发展较晚,本身也还是处在追赶的情形,所以国内并未出现像国外那样的空军发展思想家来形成我们的作战思想,对于未来的空军发展和作战方式,基本上讲的是一些大的趋势,而对于具体应该怎么发展,并没有明确的结论。像从这些书中得出说四代机该如何配置,基本上是不大可能的。我估计国内现在也在研讨这些事情,这些东西还处在发展过程中,也就是军队自己也在摸索。

我觉得楼主说的有问题的地方在于楼主把一些作战任务列出来了,并根据任务下了一些结论,但对于整个空中作战发展趋势探讨不多,对于资金限制等考虑也不多。这里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制空并非纯粹空军作战。

    现代空战逐渐模糊了制空和防空的界限,尤其是对于己方的领空的制空权,是要依赖于战斗机和地面/水面防空力量一起发挥作用来获得制空权,典型例子有:二战伦敦战役,就是靠地面防空和战斗机空战来确保制空权的,而航空母舰的制空权则是依靠驱逐舰和舰载机一同来保护的。对于像第一岛链的制空权,美国人和日本人仍然是从几个方面加强,陆基战斗机/舰载战斗机和地面防空、反弹道导弹以及部署宙斯盾舰来进行防空。这也就是为何出现海空一体战和联合作战的原因,所以制空并非纯粹是空军作战。

    其次,所谓的四种任务类型——制空、空遮、近援、截击中,其中制空和截击越来越模糊,而空遮、近援也并非只有战术飞机来执行,同时战略任务也并非只由轰炸机来执行,战术飞机也执行战略轰炸任务。

    我们还是设想一些作战场景:现代空中作战很少有单纯为了空战而空战,进攻方如果只投入制空战斗机而不投入攻击力量,那么制空机同时受到防御方的战斗机和地面防空力量的双重打击,作战效果不佳,现代作战一定是制空和攻击一同进行,这就使得防御方既要拦截,也要进行空优作战,拦截是要拦截对方的攻击机,空优作战是要将对方的护航力量给纠缠或者打掉,从而破坏敌人的进攻企图。至于在拦截中所以掠袭,个人认为这更多是一种作战手段,像越南战争中的掠袭其实是对方攻击机已经进入到己方防御区域,由于空中力量不足的原因采取掠袭的措施,这本身也意味着对方可以随时打击己方的目标,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将对方拦截在己方防御范围之外,这也就出现所谓“鹰墙”的说法,其目的就是要用“墙”把对手挡在外面。在这种情况下,空优和截击界限逐渐模糊,而现代空优飞机可以做到兼顾空优和截击,这也就是为何截击机很快没落的原因。

   对于空中遮断和近距援助,自从越南战争以来已经并非只由战术飞机来执行,轰炸机很多时候也被投入到空中遮断任务,近距支援在当时由于技术原因轰炸机介入不多。而到海湾战争时,由于精确制导武器的引入,载机平台是战术飞机还是轰炸机对于进行空中遮断和近距支援(除了那种特别的要依靠机炮来攻击的灵活出动小目标)已经关系不太大;而战略轰炸以前依赖大量炸弹通过面轰炸来实现也由于精确制导武器的引入不再需要大量炸弹去做面轰炸这种比较低效的方式,战术飞机携带精确制导武器也可以达到以前战略轰炸的目的。正是因为这个深刻变化,所以美军调整了作战体系,不再区分战术飞机集团和战略作战集团(核武器携带任务除外),统一编入美国空军空中作战司令部来统一指挥。由于这个变化,加上现代技术的进步,使得纯粹的制空机也能够实施空中遮断、近距支援等任务,只是在实施这些任务时,根据飞机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合适的选择,譬如F-16还是F-15E等来实施。

   第三、空中力量的构建脱离不了资金的限制,技术发展也深刻改变着作战模式,最终制空战斗机不得不也可以成为多用途飞机

   随着机载设备的技术发展,使得现代战斗机的成本越来越高,而技术发展本身使得空优战斗机为攻击付出代价越来越小,现在多普勒雷达不用耗费太大重量就可以实现对地测绘,而对地的红外设备对空也有意义,而9g的承载机身对于挂载攻击弹药也可以实现(麦道在竞争F-15E项目时就是用F-15B来做的演示,F-15B就是所谓的没有一磅为对地攻击,在没有做太大改变情况下挂了很多炸弹)。而远程精确制导武器(炸弹和导弹)的发展,更使得空优飞机执行打击任务的效率大大提高。所以经济因素和技术发展因素综合后,目前已经没有纯粹的只制空的战斗机,都发展成为了多用途战斗机,根本的原因就是为了实现多用途付出代价不大,而受益却不小,不多用途都不好意思。

  第四、仍然需要在数量和质量间寻找平衡

   前面讲到现代作战模糊了制空和截击的界限,但制空和防空任务特点还是不同的,原因在于对敌攻击的制空可以通过快速集结攻击力量到敌方的局部来发起攻击,而防空则由于必须要保护一些目标而不得不被动分散的进行保护。杜黑等不赞同防空而崇尚进攻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认为防空需要的兵力太多,不符合经济性原则,所以杜黑主张轰炸而不赞同空战,希望通过轰炸掉对方的机场和重要交通和经济目标来彻底打掉对方。不过实践的结果证明防空是有用的,如果不去考虑对方的防空己方的攻击也是损失大收获小,同样己方的防空也能对对方的攻击进行限制。而防空作战中,随着防空的范围扩大需要的飞机数量也多,这也就是为何世界现在各国战斗机数量远远多于轰炸机的原因。另外前面看到战术飞机在攻击上的作用,所以从进攻上来说空军作战也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发挥作用,而集中优势兵力本身就是在一定数量下才能是实现的。

   第五、轻重远近
   轻重远近与作战要求有关,也与各个国家本身的经济能力以及技术能够到达程度有关,每个决策都有其特殊环境,很难一概而论。对于大国来说,自然希望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过如果经济实力不足技术能力不够,就不得不去被动的用大量数量来堆积进行防御,譬如以前我们国家就是如此,大量的短腿二代机是不得不如此。当经济发展和技术发展后,自然需要腿长的飞机,作战能力强的飞机,因为飞机技术等级的提升是有利于更好的进攻和防御,整体作战能力是在提升。而对于一些中小国家,则是在有限经费下保护自己,所以都是根据自己能够承受的情况下去发挥最大的作战效能,由于小国缺少战斗机研制能力,而采购国外设备受到很多政治因素影响,所以小国的一些装备策略只能供大国参考。最后,对于大国来说如果有能力研制重型机当然会研制重型机,但重型机价格昂贵难以满足数量要求就需要轻一些飞机来进行补充,当然如果重型机也能够做到低价,那么重型机一统天下也未尝不可。

   第六、信息化和网络中心战影响深远
   
    信息化和网络中心战将天、空、海、陆、电磁等融合在一起,战斗机也成为整个信息化和网络中心战的一个环节,在这样的大体系下,战斗机的各种性能指标的优先次序也发生着变化,隐形、机动性、速度、载荷能力等谁更优先也都受到这个大体系的影响。

    小结一下:
    技术发展改变着武器发展趋势和作战模式,战斗机深刻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其结果就是战斗机越来越多用途化和智能化,成为网络中心战下的能够承担防御与进攻的重要节点。由于经济的原因战斗机必须在质量和数量之间寻求平衡,而如何平衡则与具体实现的手段有关,如果重型还能支持足够的数量,那么就可以全重型,而如果价格昂贵,那么就需要去考虑便宜一些的机型来配合,而通常便宜一些的机型要轻要小一些。
JFMaverick 发表于 2014-12-1 00:02
楼主的帖子肯定有不少不足之处,还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吸引带动各位大虾行文科普


@guarddefend

就我个人而言也有很多东西没搞明白,因为作战体系和装备体系真的是很复杂,军迷也都接触的不多,从逻辑上来说缺少充分的依据来做出合理的判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最近我看《空军学术思想史》,也看了《航空兵与空战》等书,里面都对于空军发展做出了回顾和探讨,由于国内空军发展较晚,本身也还是处在追赶的情形,所以国内并未出现像国外那样的空军发展思想家来形成我们的作战思想,对于未来的空军发展和作战方式,基本上讲的是一些大的趋势,而对于具体应该怎么发展,并没有明确的结论。像从这些书中得出说四代机该如何配置,基本上是不大可能的。我估计国内现在也在研讨这些事情,这些东西还处在发展过程中,也就是军队自己也在摸索。

我觉得楼主说的有问题的地方在于楼主把一些作战任务列出来了,并根据任务下了一些结论,但对于整个空中作战发展趋势探讨不多,对于资金限制等考虑也不多。这里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制空并非纯粹空军作战。

    现代空战逐渐模糊了制空和防空的界限,尤其是对于己方的领空的制空权,是要依赖于战斗机和地面/水面防空力量一起发挥作用来获得制空权,典型例子有:二战伦敦战役,就是靠地面防空和战斗机空战来确保制空权的,而航空母舰的制空权则是依靠驱逐舰和舰载机一同来保护的。对于像第一岛链的制空权,美国人和日本人仍然是从几个方面加强,陆基战斗机/舰载战斗机和地面防空、反弹道导弹以及部署宙斯盾舰来进行防空。这也就是为何出现海空一体战和联合作战的原因,所以制空并非纯粹是空军作战。

    其次,所谓的四种任务类型——制空、空遮、近援、截击中,其中制空和截击越来越模糊,而空遮、近援也并非只有战术飞机来执行,同时战略任务也并非只由轰炸机来执行,战术飞机也执行战略轰炸任务。

    我们还是设想一些作战场景:现代空中作战很少有单纯为了空战而空战,进攻方如果只投入制空战斗机而不投入攻击力量,那么制空机同时受到防御方的战斗机和地面防空力量的双重打击,作战效果不佳,现代作战一定是制空和攻击一同进行,这就使得防御方既要拦截,也要进行空优作战,拦截是要拦截对方的攻击机,空优作战是要将对方的护航力量给纠缠或者打掉,从而破坏敌人的进攻企图。至于在拦截中所以掠袭,个人认为这更多是一种作战手段,像越南战争中的掠袭其实是对方攻击机已经进入到己方防御区域,由于空中力量不足的原因采取掠袭的措施,这本身也意味着对方可以随时打击己方的目标,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将对方拦截在己方防御范围之外,这也就出现所谓“鹰墙”的说法,其目的就是要用“墙”把对手挡在外面。在这种情况下,空优和截击界限逐渐模糊,而现代空优飞机可以做到兼顾空优和截击,这也就是为何截击机很快没落的原因。

   对于空中遮断和近距援助,自从越南战争以来已经并非只由战术飞机来执行,轰炸机很多时候也被投入到空中遮断任务,近距支援在当时由于技术原因轰炸机介入不多。而到海湾战争时,由于精确制导武器的引入,载机平台是战术飞机还是轰炸机对于进行空中遮断和近距支援(除了那种特别的要依靠机炮来攻击的灵活出动小目标)已经关系不太大;而战略轰炸以前依赖大量炸弹通过面轰炸来实现也由于精确制导武器的引入不再需要大量炸弹去做面轰炸这种比较低效的方式,战术飞机携带精确制导武器也可以达到以前战略轰炸的目的。正是因为这个深刻变化,所以美军调整了作战体系,不再区分战术飞机集团和战略作战集团(核武器携带任务除外),统一编入美国空军空中作战司令部来统一指挥。由于这个变化,加上现代技术的进步,使得纯粹的制空机也能够实施空中遮断、近距支援等任务,只是在实施这些任务时,根据飞机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合适的选择,譬如F-16还是F-15E等来实施。

   第三、空中力量的构建脱离不了资金的限制,技术发展也深刻改变着作战模式,最终制空战斗机不得不也可以成为多用途飞机

   随着机载设备的技术发展,使得现代战斗机的成本越来越高,而技术发展本身使得空优战斗机为攻击付出代价越来越小,现在多普勒雷达不用耗费太大重量就可以实现对地测绘,而对地的红外设备对空也有意义,而9g的承载机身对于挂载攻击弹药也可以实现(麦道在竞争F-15E项目时就是用F-15B来做的演示,F-15B就是所谓的没有一磅为对地攻击,在没有做太大改变情况下挂了很多炸弹)。而远程精确制导武器(炸弹和导弹)的发展,更使得空优飞机执行打击任务的效率大大提高。所以经济因素和技术发展因素综合后,目前已经没有纯粹的只制空的战斗机,都发展成为了多用途战斗机,根本的原因就是为了实现多用途付出代价不大,而受益却不小,不多用途都不好意思。

  第四、仍然需要在数量和质量间寻找平衡

   前面讲到现代作战模糊了制空和截击的界限,但制空和防空任务特点还是不同的,原因在于对敌攻击的制空可以通过快速集结攻击力量到敌方的局部来发起攻击,而防空则由于必须要保护一些目标而不得不被动分散的进行保护。杜黑等不赞同防空而崇尚进攻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认为防空需要的兵力太多,不符合经济性原则,所以杜黑主张轰炸而不赞同空战,希望通过轰炸掉对方的机场和重要交通和经济目标来彻底打掉对方。不过实践的结果证明防空是有用的,如果不去考虑对方的防空己方的攻击也是损失大收获小,同样己方的防空也能对对方的攻击进行限制。而防空作战中,随着防空的范围扩大需要的飞机数量也多,这也就是为何世界现在各国战斗机数量远远多于轰炸机的原因。另外前面看到战术飞机在攻击上的作用,所以从进攻上来说空军作战也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发挥作用,而集中优势兵力本身就是在一定数量下才能是实现的。

   第五、轻重远近
   轻重远近与作战要求有关,也与各个国家本身的经济能力以及技术能够到达程度有关,每个决策都有其特殊环境,很难一概而论。对于大国来说,自然希望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过如果经济实力不足技术能力不够,就不得不去被动的用大量数量来堆积进行防御,譬如以前我们国家就是如此,大量的短腿二代机是不得不如此。当经济发展和技术发展后,自然需要腿长的飞机,作战能力强的飞机,因为飞机技术等级的提升是有利于更好的进攻和防御,整体作战能力是在提升。而对于一些中小国家,则是在有限经费下保护自己,所以都是根据自己能够承受的情况下去发挥最大的作战效能,由于小国缺少战斗机研制能力,而采购国外设备受到很多政治因素影响,所以小国的一些装备策略只能供大国参考。最后,对于大国来说如果有能力研制重型机当然会研制重型机,但重型机价格昂贵难以满足数量要求就需要轻一些飞机来进行补充,当然如果重型机也能够做到低价,那么重型机一统天下也未尝不可。

   第六、信息化和网络中心战影响深远
   
    信息化和网络中心战将天、空、海、陆、电磁等融合在一起,战斗机也成为整个信息化和网络中心战的一个环节,在这样的大体系下,战斗机的各种性能指标的优先次序也发生着变化,隐形、机动性、速度、载荷能力等谁更优先也都受到这个大体系的影响。

    小结一下:
    技术发展改变着武器发展趋势和作战模式,战斗机深刻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其结果就是战斗机越来越多用途化和智能化,成为网络中心战下的能够承担防御与进攻的重要节点。由于经济的原因战斗机必须在质量和数量之间寻求平衡,而如何平衡则与具体实现的手段有关,如果重型还能支持足够的数量,那么就可以全重型,而如果价格昂贵,那么就需要去考虑便宜一些的机型来配合,而通常便宜一些的机型要轻要小一些。
分析的很有道理哦
写的还是挺有道理的
你干脆说提康德罗加和基洛夫相差1万吨,都叫巡洋舰.
pengdongqing 发表于 2014-11-30 21:45
写的还是挺有道理的
你的头像照片还有吗?
veritas 发表于 2014-11-30 21:45
你干脆说提康德罗加和基洛夫相差1万吨,都叫巡洋舰.
从防空战斗力来讲,提康强于基洛夫,反舰战斗力是基洛夫强于提康,所以彼此彼此啦
这种提法比什么“轻重搭配”科学多了,价格和某些性能有高低,但都是主战装备,区别只是完成战术任务的效果和适用范围的不同,所谓的轻型机只是经济承受力和应用的战场环境以及作战任务延伸性不同的妥协产物。
atvbtvyhz 发表于 2014-11-30 21:57
这种提法比什么“轻重搭配”科学多了,价格和某些性能有高低,但都是主战装备,区别只是完成战术任务的效果 ...
59式重量够轻吧?战斗力够弱吧?但是它仍然是坦克,而不是装甲突击车。
这么说就比较简单明了,而不是YY打一场为某机型设定的战争
你的头像照片还有吗?
早就没有啦
写的相当不错,也很专业。
guarddefend 发表于 2014-11-30 22:00
59式重量够轻吧?战斗力够弱吧?但是它仍然是坦克,而不是装甲突击车。
这个比喻不恰当,59刚出来的时候也是神器,从来没人否认它是坦克,应该拿96A和99,歼10和歼11的关系对比更加恰当,所谓的轻型机也不是重型机的简单替代关系,更不是以多用途能力来区分。
鼓励这种有内涵的文章出现。在战斗机重量水涨船高的今天,确实应当适当跳出中型重型之类的概念,从更高的视角审视当代战斗机的发展。


很好的文章,理论功底扎实,逻辑清晰通畅,观点有新意且论证合理。

对楼主的说法稍微补充一下,在三代后期时代以后,第三代制空战机在任务能力上是类似的,都是主战飞机,区别只是完成任务的效果和范围,这个范围对于中型和重型机来说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就是作战半径。在美式飞机上这个区别还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在俄国和我国很明显。米格29、J10都是主战飞机,但是半径和重型机苏27有明显差别。

地缘政治和战略战术需求决定研制什么样的武器,对于我国周边的西太平洋环境来说,需要的就是能跨越中远海打击美日集团的武器,以后作战半径更大的主战飞机将日渐成为主流。目前三代机时代我国的中型机数量已经没有明显多于重型机总数量,在今后我国战略更趋进取的时代,比例还将进一步向重型主战飞机倾斜,中型主战飞机主要在浅近次要方向使用和主要方向里发挥辅助作用。


很好的文章,理论功底扎实,逻辑清晰通畅,观点有新意且论证合理。

对楼主的说法稍微补充一下,在三代后期时代以后,第三代制空战机在任务能力上是类似的,都是主战飞机,区别只是完成任务的效果和范围,这个范围对于中型和重型机来说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就是作战半径。在美式飞机上这个区别还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在俄国和我国很明显。米格29、J10都是主战飞机,但是半径和重型机苏27有明显差别。

地缘政治和战略战术需求决定研制什么样的武器,对于我国周边的西太平洋环境来说,需要的就是能跨越中远海打击美日集团的武器,以后作战半径更大的主战飞机将日渐成为主流。目前三代机时代我国的中型机数量已经没有明显多于重型机总数量,在今后我国战略更趋进取的时代,比例还将进一步向重型主战飞机倾斜,中型主战飞机主要在浅近次要方向使用和主要方向里发挥辅助作用。


的确飞机没有必要去刻意做重、中、轻等分类,因为分类是为了讨论方便,而不是划分一个标准去靠。
但是战斗机研制和坦克却不一样,战斗机基本是要拿出最先进的产品,某种程度上是在挑战技术极限,而战斗机的技术进步也改变着战争形态,体现出技术对战争的影响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别的平台上没有战斗机这么明显。
由于战斗机研制的这种新技术的要求和突破,战斗机在研制时如果不是有前人可参考(譬如现在的重型四代机都要考虑美国所开创的4S),那么该研制什么样的飞机就会是个需要探知的事情,譬如未来的六代机。由于这种技术不确定性,所以战斗机的费用控制就难以把握,最后可能还是用多种机型来平衡质量和数量的要求。
另外一个感觉楼主是读了一些书然后有自己看法再来写帖子的,可以请教一下读的什么书。

的确飞机没有必要去刻意做重、中、轻等分类,因为分类是为了讨论方便,而不是划分一个标准去靠。
但是战斗机研制和坦克却不一样,战斗机基本是要拿出最先进的产品,某种程度上是在挑战技术极限,而战斗机的技术进步也改变着战争形态,体现出技术对战争的影响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别的平台上没有战斗机这么明显。
由于战斗机研制的这种新技术的要求和突破,战斗机在研制时如果不是有前人可参考(譬如现在的重型四代机都要考虑美国所开创的4S),那么该研制什么样的飞机就会是个需要探知的事情,譬如未来的六代机。由于这种技术不确定性,所以战斗机的费用控制就难以把握,最后可能还是用多种机型来平衡质量和数量的要求。
另外一个感觉楼主是读了一些书然后有自己看法再来写帖子的,可以请教一下读的什么书。

neverdavis 发表于 2014-11-30 22:29
很好的文章,理论功底扎实,逻辑清晰通畅,观点有新意且论证合理。

对楼主的说法稍微补充一下,在三代后 ...


27就不是为欧洲战场准备的,配属的也主要是国土防空军,米格29当初是打算在欧洲战场上通吃F15和F16的。
neverdavis 发表于 2014-11-30 22:29
很好的文章,理论功底扎实,逻辑清晰通畅,观点有新意且论证合理。

对楼主的说法稍微补充一下,在三代后 ...


27就不是为欧洲战场准备的,配属的也主要是国土防空军,米格29当初是打算在欧洲战场上通吃F15和F16的。


neverdavis 发表于 2014-11-30 22:29
很好的文章,理论功底扎实,逻辑清晰通畅,观点有新意且论证合理。

对楼主的说法稍微补充一下,在三代后 ...


完成任务的范围区别不仅仅是作战半径,中重型机的区别还在于重型机的更大功率的雷达,更强大的探测距离,更完善的机载设备。是这些功能差异造成的使用范围差异。以下是飞机设计手册的一张作战效能评估表,其中F15E和16C最明显的差距是探测距离参数。作战半径的差距反而不明显。


neverdavis 发表于 2014-11-30 22:29
很好的文章,理论功底扎实,逻辑清晰通畅,观点有新意且论证合理。

对楼主的说法稍微补充一下,在三代后 ...


完成任务的范围区别不仅仅是作战半径,中重型机的区别还在于重型机的更大功率的雷达,更强大的探测距离,更完善的机载设备。是这些功能差异造成的使用范围差异。以下是飞机设计手册的一张作战效能评估表,其中F15E和16C最明显的差距是探测距离参数。作战半径的差距反而不明显。
neverdavis 发表于 2014-11-30 22:29
很好的文章,理论功底扎实,逻辑清晰通畅,观点有新意且论证合理。

对楼主的说法稍微补充一下,在三代后 ...
这个赞同,本人估计J20的真实航程如果公开的话,其航程之大估计要摔一地的眼镜。
完成任务的范围区别不仅仅是作战半径,中重型机的区别还在于重型机的更大功率的雷达,更强大的探测距离 ...
也不能这么说,15E毕竟是相控阵,16C和15C的探测距离参数就相当。
zgykk 发表于 2014-11-30 23:16
也不能这么说,15E毕竟是相控阵,16C和15C的探测距离参数就相当。
相同的挂载下,F15E能装相控阵就是功能差异。
赞一个,各国各时期都有自己的需求,装备研制自然有区别,那些以旧标准/他国标准衡量自家体系的想法,过于想当然了
好帖子,进来好好学习学习~~
相同的挂载下,F15E能装相控阵就是功能差异。
未来四代应该只会是口径的差异了。
zgykk 发表于 2014-11-30 23:37
未来四代应该只会是口径的差异了。
口径的差异也会导致功能差异。
对未来战机的描述不够吧
楼主也没看清?
很好的文章,CD需要这样的文章,而不是黑粉之争。
再看了一下顶楼帖子,有些地方可能需要再商榷:
空军作战采用所谓集中兵力原则;制空权是有时间性和局部性,原因在于飞机无法永久停留在空中;防空不只是截击,防空巡逻本身也很重要;高速掠袭又看上去似乎回到了二代机作战模式,体现不出网络中心战在其中的作用。
饱食而乱喷 发表于 2014-11-30 23:41
对未来战机的描述不够吧
楼主也没看清?
另一个帖子里写了一些想法。
再看了一下顶楼帖子,有些地方可能需要再商榷:
空军作战采用所谓集中兵力原则;制空权是有时间性和局部性 ...
楼主的帖子肯定有不少不足之处,还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吸引带动各位大虾行文科普
atvbtvyhz 发表于 2014-11-30 23:07
完成任务的范围区别不仅仅是作战半径,中重型机的区别还在于重型机的更大功率的雷达,更强大的探测距离 ...
防空驱逐舰也是一样的道理。现在复杂的问题是,不能一下子只看大小就认定其性能的好坏。同样的6000吨舰,052D和地平线相比怎样?不打开雷达罩是说不清的。
zgykk 发表于 2014-11-30 23:07
27就不是为欧洲战场准备的,配属的也是国土防空军,米格29当初是打算在欧洲战场上通吃F15和F16的。
http://www.afwing.com/news/sucustomer.htm
前苏联空军和国土防空军装备 Su-27 始于 1985 年。当初苏霍伊设计局没有为它们研发不同类型的重型截击/战斗机,而是提供同一型号的 Su-27。当时苏联空军已装备了 MiG-29 前线战斗机,国土防空军则装备了 MiG-31 截击战斗机,而 Su-27 要同时装备苏联空军和国土防空军,这就要求 Su-27 能同时满足空军的作战要求和国土防空军的空中拦截要求。Su-27 这种多重任务的角色决定了它必需具备先进的飞行控制系统和强大的火力

第一个装备 Su-27 的战斗部队是位于远东地区泽米吉空军基地的航空团
guarddefend 发表于 2014-12-1 00:07
http://www.afwing.com/news/sucustomer.htm
前苏联空军和国土防空军装备 Su-27 始于 1985 年。当初苏霍 ...
他显然没看懂你主楼的文章。米格29和苏27就是典型的对空性能相似的主战飞机,但是由于使用环境的不同和任务需求的侧重不同,而产生的中型和重型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航程上。
这个赞同,本人估计J20的真实航程如果公开的话,其航程之大估计要摔一地的眼镜。
个人表示怀疑,鸭式战斗机巡航效率不会太高的……
口径的差异也会导致功能差异。
个人看法:以后共型天线发展起来之后,对于载机本身的制冷,发电能力的要求恐怕会暴涨,中型机的前途恐怕更不乐观了……

愚哉子安 发表于 2014-12-1 00:43
个人看法:以后共型天线发展起来之后,对于载机本身的制冷,发电能力的要求恐怕会暴涨,中型机的前途恐怕 ...


我觉的多用途的观念有个问题,为了多用途必然要带大量的电子设备,除非能做到各种功能高度融合,这其中的代价呢?在执行某一种任务时是否有些设备处于无用的状态中呢?这些在任务中用不上的设备不就暂时成为了冗余了么?为什么战斗机中特别是小四中就不能使用模块化思路呢,模块化到底难在那个地方?F35倒是有这么 思路的意思,可惜却是用错了地方。
第六代战斗机其中一项指标是否就有模块化这一条呢?例如按不同的需求临时快速组装所需要的战斗机。也许小四可以先行探索一下。
愚哉子安 发表于 2014-12-1 00:43
个人看法:以后共型天线发展起来之后,对于载机本身的制冷,发电能力的要求恐怕会暴涨,中型机的前途恐怕 ...


我觉的多用途的观念有个问题,为了多用途必然要带大量的电子设备,除非能做到各种功能高度融合,这其中的代价呢?在执行某一种任务时是否有些设备处于无用的状态中呢?这些在任务中用不上的设备不就暂时成为了冗余了么?为什么战斗机中特别是小四中就不能使用模块化思路呢,模块化到底难在那个地方?F35倒是有这么 思路的意思,可惜却是用错了地方。
第六代战斗机其中一项指标是否就有模块化这一条呢?例如按不同的需求临时快速组装所需要的战斗机。也许小四可以先行探索一下。
愚哉子安 发表于 2014-12-1 00:43
个人看法:以后共型天线发展起来之后,对于载机本身的制冷,发电能力的要求恐怕会暴涨,中型机的前途恐怕 ...
共形阵面临很多细节问题,处于初级水平。共形阵的分析和工程实现难度非常大,既要保证阵列所有单元有相同的方向图、最大值指向和一致的极化取向,又要保证相应的馈电网络功率分配、波束控制得到实时解决,同时还要解决有源输入阻抗匹配的问题。另外机身振动和动态变形也是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解决了上述问题才到载机本身的制冷,发电能力问题的解决,大小不同的载机安装的共型阵也有不同,需要的电力和制冷要求也不同,不能简单地以“要求暴涨”来推测中型机的前途。
atvbtvyhz 发表于 2014-11-30 23:07
完成任务的范围区别不仅仅是作战半径,中重型机的区别还在于重型机的更大功率的雷达,更强大的探测距离 ...
这些指标是怎样定量定值的?
求思路
真是专业的好文章
我觉的多用途的观念有个问题,为了多用途必然要带大量的电子设备,除非能做到各种功能高度融合,这其中 ...
不会是冗余。
电子设备高度集成,不同传感器搜集的数据都会汇总到中央处理器进行处理,再由程序下发指令,并交由天线发送。

这一过程已经最大程度的简化了设备模块的数量,相当于把所有的模块都整合到了综合射频管理系统上面。看起来没什么多余的地方。

比方说对空,我照样需要EOTS和EODAS全开,充当辅助扫描的作用,干扰系统和敌我识别系统照样要全力工作。参与地形识别的天线模块一样可以进行对空扫描,仅仅是切换了扫描模式。

所以看似冗余的东西,集成度已经很高,想要靠拿掉点什么减轻负担,其付出的代价已经不成正比。
http://www.afwing.com/news/sucustomer.htm
前苏联空军和国土防空军装备 Su-27 始于 1985 年。当初苏霍 ...
你的资料和你顶楼的说法都没错,我质疑的是NEV网友的重中用于主要和次要方向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