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描写孙承宗、高第、袁崇焕的硬伤不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7:15:52

1.png (476.7 KB, 下载次数: 2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0-23 22:34 上传

2.png (268.02 KB, 下载次数: 2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0-23 22:38 上传

3.png (238.02 KB, 下载次数: 2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0-23 22:38 上传

4.png (278.58 KB, 下载次数: 2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0-23 22:38 上传

5.png (319.69 KB, 下载次数: 2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0-23 22:38 上传

6.png (331.83 KB, 下载次数: 2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0-23 22:38 上传

7.png (348.85 KB, 下载次数: 2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0-23 22:38 上传

8.png (248.63 KB, 下载次数: 2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0-23 22:38 上传

9.png (369.1 KB, 下载次数: 2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0-23 22:39 上传

大部分史实,明月没有描写错,无外乎不认同他描写的气氛与情绪罢了。这东西史书上没有,纯粹靠脑补。也只能靠脑补。当年明月写的又不是味同嚼蜡的正版史书。通俗文学作品而已。
通俗演义而已

有人早就说了,明朝那么多年最厉害的就是当年明月,清朝那么多年最厉害的就是阎崇年
FriedrichIV 发表于 2014-10-24 00:39
通俗演义而已

有人早就说了,明朝那么多年最厉害的就是当年明月,清朝那么多年最厉害的就是阎崇年
奈何阎包衣屁股太歪了,俺这经常驳斥明粉青黑的都受不了
cxfree 发表于 2014-10-24 09:05
奈何阎包衣屁股太歪了,俺这经常驳斥明粉青黑的都受不了
http://book.sohu.com/s2008/yanchongnian/
百年耻辱刻悬刀,称我蛮胡恨不消。
扩地开疆因圣祖,荣华建国赖清朝。
八旗铁骥还激烈,满族雄心未动摇。
经济复兴需努力!龙旌指日满天飘。
可能‘。。。。。。。。。。。。。’
记得高中加班加点的看这书,但没在意这些细节
当小说看好了
哈哈,怎么把这贴给翻出来了?真心没必要这样

第一,明月这本书不是没槽点的,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写出一本有巨大影响的书,在大方向不错的前提下让大家初步了解明史,关注明史,后来那么多争论也都是从他的书开始的,辩的越多,大家对明史越了解,这是好事情

第二,二十四史中,恐怕明史是唯一一个需要反着来的看,为啥大家都明白,所以明月处处以“正史”来讲(事实上明月用的野路子史料也不少),恰恰就有问题,因为明史尤其是晚明史本身就是在扯淡

最后嘛~~明月也不是神,大家得过且过啦~~
另外啊,明月此书最大的缺憾,恐怕就是关于关宁和后金那部分的描写,基本就没有对的,而且明月对军事完全不懂,当然不能太苛求他,术业有专攻,而且他也是被辫子和辫子的奴才给坑了


人家开篇就说了,已明史为主线。至于明史本身胡扯也没法子一一分辨了。只能见仁见智。早在写这个之前,袁黑,袁粉,袁灰就斗的不可开交了。大规模聚斗应该从窃明开始。

人家开篇就说了,已明史为主线。至于明史本身胡扯也没法子一一分辨了。只能见仁见智。早在写这个之前,袁黑,袁粉,袁灰就斗的不可开交了。大规模聚斗应该从窃明开始。
孙承宗上战场指挥作战不行,提干部调配资源还是不错的。
楼主说的,没打仗就不算收复?谁说收复失地就一定是要打仗的?
FriedrichIV 发表于 2014-10-24 00:39
通俗演义而已

有人早就说了,明朝那么多年最厉害的就是当年明月,清朝那么多年最厉害的就是阎崇年
通俗科普类吧。还没到演义那程度的
楼主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意思了  
这段明史每次读到都很痛心。明朝完全是被自己人搞死的
FriedrichIV 发表于 2014-10-24 00:39
通俗演义而已

有人早就说了,明朝那么多年最厉害的就是当年明月,清朝那么多年最厉害的就是阎崇年
笑疯了

阎崇年虽然就一烂嘴子

确实比清史稿有节操不少
顶住 最主要明史更扯淡啊
当年明月书里就说了一些是自己脑补的,因为实在无法断定真伪——清朝改史书太严重了。
决死褆骑 发表于 2014-10-31 13:41
孙承宗上战场指挥作战不行,提干部调配资源还是不错的。
楼主说的,没打仗就不算收复?谁说收复失地就一定 ...
不是打仗夺下来的,那就不叫收复失地,那叫捡回失地。敌人不要的,主动放弃的地方,孙承宗跑过去捡起来,于是成了自己的了。这种事情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因为一头猪也做得到。
神隐就是老神仙 发表于 2014-11-2 22:14
楼主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意思了
来说说哪里鸡蛋里挑骨头了?只需要举出一个例子就行,不要求你太多。
半瓶 发表于 2014-10-29 10:33
人家开篇就说了,已明史为主线。至于明史本身胡扯也没法子一一分辨了。只能见仁见智。早在写这个之前,袁黑 ...
明史的胡扯我已经基本上把历史真相还原了,有空可以去看帖子。
楼主转载我的东西前能不能打个招呼啊,这样原封不动转过来不太好吧?
轻衣丶拂衣 发表于 2014-12-3 17:57
当年明月书里就说了一些是自己脑补的,因为实在无法断定真伪——清朝改史书太严重了。
多读点史料,很多东西都是可以判断真伪的。明月不读史料没关系,因为他写的就是小说。你要是想了解真实的这段历史呢,首先把《明熹宗实录》全文看三遍
毛文龙 发表于 2014-12-26 22:44
多读点史料,很多东西都是可以判断真伪的。明月不读史料没关系,因为他写的就是小说。你要是想了解真实的 ...
明朝文官把持舆论,太多被掩盖了
毛文龙 发表于 2014-12-26 22:34
不是打仗夺下来的,那就不叫收复失地,那叫捡回失地。敌人不要的,主动放弃的地方,孙承宗跑过去捡起来, ...
请拿出收复失地必须是打仗夺下来是出自哪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对峙取得黄岩岛,为虾米不能称为收复黄岩岛?同理南海岛礁,钓鱼岛上都没有他国军队驻守,要是PLA进驻并且修筑工事,你有种上大街去说中国不是收复钓鱼岛,是捡回钓鱼岛啊
决死褆骑 发表于 2014-12-27 12:54
请拿出收复失地必须是打仗夺下来是出自哪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对峙取得黄岩岛,为虾米不能称为收复黄 ...
后金不要的地方,孙承宗上去捡回来,这种没有任何难度的事情,就不要拿出来作为孙承宗的丰功伟绩了。
楼主的这个帖子,太多的吹毛求疵+逻辑硬伤。我对这段历史知道的不比普通人多多少,但是仍然能从楼主评论里看到一堆错误。

一个个说:
1."孙承宗守辽期间,仅仅出击过一次,还打了大败仗,这就是努尔哈赤最怕的人?”
孙承宗是不是努尔哈赤最害怕的人,我不是老奴肚子里的蛔虫,我不知道。但是单纯的从孙对老奴的战绩来论证孙承宗是水货逻辑上远远不充分。
我举个和孙承宗类似的倒霉蛋,这个人叫小威廉皮特,百度下可以知道他,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首相之一。拿破仑时期的英国首相,组织了一次次的反拿联盟,和拿破仑打一次输一次,最后在1806奥斯特里茨战役后郁闷死了。不过小威廉皮特的内政外交战略被后世认为是英国击败拿破仑的关键,说小威廉皮特是拿破仑最危险的敌人一点不为过。
孙承宗不是个战术指挥官,你要是指责孙承宗,靠一次战役失败远远不够,你要分析孙战略上错误之处。我认为这是相当困难的,因为站在后金的角度上看,孙承宗加上后来的袁崇焕主政辽东时,是熊廷弼下课后后金在经济上最困难的时候,这不能不说包含着孙袁的贡献。

2,“后金不要的地方,孙承宗上去捡回来,这种没有任何难度的事情,就不要拿出来作为孙承宗的丰功伟绩了。”
你这里有两个逻辑漏洞:
1、孙承宗怎么知道后金不要?难道老奴给孙承宗写了封信说“孙承宗啊,宁远锦州这些地方我不要了,你来拿吧,我保证不设伏兵,保证不杀回马枪,保证不在你修兵营的时候捣乱”?
2、后金不要了的地方,收复了就没意义?想当年小鬼子投降后炮党开着船把南海诸岛占了个遍,反正当时也没人抢,是不是这些没有任何难度的行为就不要拿出来吹了?

3、“明史:第意坚,且欲并撤宁、前二城...欲就是仅仅有想法,实际上明史说明高第没有尽撤关外之兵。”
断章取义。明史原文是:第意坚,且欲并撤宁、前二城。崇焕曰:“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第无以难,乃撤锦州...原文的本意是:高第想撤宁远的兵,但是袁崇焕极力阻止,高第没办法,没撤成,仅仅把宁远前面的兵都撤了。

4、“被我抽烂的尽撤关外之兵...”
从你图中的评论上,我没看到你把这条抽烂,因为一处至关重要的论证环节你没说,这就是——撤出来的兵去哪了?
很显然,宁远以东的兵都撤了,问题是撤到哪里了?如果是这些兵被均匀调动到宁远到山海关的各个堡垒,或者集中坚守在宁远城,那这确实说明高第的确仅仅是进行战略收缩。但是如果这些兵都撤到山海关里,那说明高第确实有尽撤关外之兵的意思。
所以,请补充证据。至少明确的说,当袁崇焕在宁远对抗努尔哈赤的时候,他手下的兵有没有奉高第之命协助守卫宁远的部队。

5、“高第本来驻守山海关,然后高第逃走了,又逃回山海关...”
你这是吹毛求疵。本来明月就是夸张的文学描写,这又不是写论文。明月的意思是:高第刚上任就下了撤退的命令,然后锦州等地的军队指挥官先跑了,然后小兵们也跟着跑了,于是撤退变成了溃退。这很有可能就是事实,因为在古代,甚至到了炮党抗日的时候,一只军队进行次完美的战役进攻很常见,但是进行次完美的战役撤退非常难,甚至没有。
你要反驳明月的说法,单单举高第的例子是不够的,你要说明辽东守军该撤的全撤了,能带走的物资全带走了,不能带走的全藏起来或者销毁了,请补充证据。

6,“袁崇焕这是拿军国大事当儿戏啊,一个没打过仗的人,哪来的底气这样吹”
袁崇焕的考察报告是不是吹牛,和袁崇焕打没打过仗没有任何逻辑关系。历史上,一个从没打过仗的人遽然打赢了一场决定性的大仗,这种人还是不少的。要是想说袁崇焕吹牛,就具体地说袁的方略错误在哪,别的全是废话。
此外,在明朝历史上,袁崇焕是唯一一个正面两次击败后金大汗的人,之前之后都没人做到。看在这中战绩上,袁崇焕吹吹牛不过分。

landlordcd 发表于 2014-12-27 22:30
楼主的这个帖子,太多的吹毛求疵+逻辑硬伤。我对这段历史知道的不比普通人多多少,但是仍然能从楼主评论里 ...
1,真太逗了,孙承宗在努尔哈赤眼里,就是个路人甲的角色,完全没有任何威胁,说他的努尔哈赤最害怕的人,完全是国际笑话。
2,努尔哈赤不要是个事实,不以孙承宗的主观意识为转移,孙承宗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努尔哈赤不要这个事实摆在那里,孙承宗推进到宁远的时候,宁远没有努尔哈赤一兵一卒,孙承宗修筑宁远的大半年时间内,努尔哈赤没有派一兵一卒前来骚扰,这是铁一样的事实,你无法否认的。“收复”宁远,是不是没有任何难度?
3,第意坚,且欲并撤宁、前二城,没看到哪个”欲“字?这不是脑补是什么?欲就是想要,高第心里想什么袁崇焕隔着二百里能知道啊?只有高第发出命令了,命令传到宁远,袁崇焕才知道吧?事实就是,高第发出的命令是宁远必须守住,而不是宁远要撤退,这个撤宁前二城,跟事实恰好相反,明史编的,当然明史也是有来源的,来源就是科幻小说《督师纪略》。
4,尽撤关外为什么被抽烂了呢?那是因为上到天启和兵部,下到辽东经略,所有人都说守宁远,没有任何人说过放弃宁远。至于宁远以东的兵去哪里了呢?很简单,你哪里来的,回哪里去。山海关拉出来的,当然回山海关去。宁远来的,回宁远去。事实就是宁远以东的兵大部分是山海关来的,不回山海关,回哪?内容就在高第奏疏里,自己看去。
5,高第刚上任就下了撤退的命令,不好意思,没撤宁远啊,他撤的是锦州、右屯、大凌河。
6,袁崇焕吹牛很简单啊,他说他一个人就能守住是吧?但是宁锦之战一开打,他直接吓尿了,说锦州必然完蛋之类的话。另外他说五年平辽,回头一句聊慰上意。
此外,击败后金的人多了去了,袁崇焕在宁远之战中不是老大,说袁崇焕击败努尔哈赤,是不是也可以说高第击败努尔哈赤?宁锦之战中,镇守锦州的是赵率教,增援锦州的是满桂,袁崇焕乌龟一样龟缩在宁远一动不动,这功劳全变成袁崇焕的了?脸皮能不能不要那么厚啊?
landlordcd 发表于 2014-12-27 22:30
楼主的这个帖子,太多的吹毛求疵+逻辑硬伤。我对这段历史知道的不比普通人多多少,但是仍然能从楼主评论里 ...
多看点《明熹宗实录》,否则会丢脸丢死人的。崇焕曰:“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这段话是编的,这都看不出来,说明你压根没看过明熹宗实录。
我在乎的是:你既然引用明史这段话当证据,那就要引用全,断章取义算什么意思。

毛文龙 发表于 2014-12-28 00:01
多看点《明熹宗实录》,否则会丢脸丢死人的。崇焕曰:“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这段话是 ...


双击了,编辑下顺便说些别的问题。

"尽撤关外为什么被抽烂了呢?那是因为上到天启和兵部,下到辽东经略,所有人都说守宁远,没有任何人说过放弃宁远。至于宁远以东的兵去哪里了呢?很简单,你哪里来的,回哪里去。山海关拉出来的,当然回山海关去。宁远来的,回宁远去。事实就是宁远以东的兵大部分是山海关来的,不回山海关,回哪?内容就在高第奏疏里,自己看去。"

1、高第下达的撤退令是他自己的决策呢,还是天启或者兵部或者什么高一级机构给他的指令?
2、天启也好,兵部也好,对锦州大凌河等据点是什么意思?放弃?
3、如果你告诉我的是,天启,兵部,高第都认为锦州大凌河该放弃,第一道防线应该是宁远。那要说道说道为什么把宁远作为第一道防线,为什么不是更东边的比如松山等地,或者更西边的高抬堡等地?而且是众口一词都认为应该是宁远。连不同意见都没有
4、如果天启,兵部,高第都认为第一道防线应该是宁远。那么这些人在努尔哈赤进攻宁远前给袁崇焕下达了什么命令,给与了什么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5、明确的说,到底有多少部队奉高第命令从锦州大凌河等地撤退到宁远城。那支部队,指挥官是谁。
6、如果问题5你的回答是没有,那我的问题是,既然是收缩防线,为什么不加强第一道防线,也就是宁远城的兵力,这是个军事常识。


毛文龙 发表于 2014-12-28 00:01
多看点《明熹宗实录》,否则会丢脸丢死人的。崇焕曰:“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这段话是 ...


双击了,编辑下顺便说些别的问题。

"尽撤关外为什么被抽烂了呢?那是因为上到天启和兵部,下到辽东经略,所有人都说守宁远,没有任何人说过放弃宁远。至于宁远以东的兵去哪里了呢?很简单,你哪里来的,回哪里去。山海关拉出来的,当然回山海关去。宁远来的,回宁远去。事实就是宁远以东的兵大部分是山海关来的,不回山海关,回哪?内容就在高第奏疏里,自己看去。"

1、高第下达的撤退令是他自己的决策呢,还是天启或者兵部或者什么高一级机构给他的指令?
2、天启也好,兵部也好,对锦州大凌河等据点是什么意思?放弃?
3、如果你告诉我的是,天启,兵部,高第都认为锦州大凌河该放弃,第一道防线应该是宁远。那要说道说道为什么把宁远作为第一道防线,为什么不是更东边的比如松山等地,或者更西边的高抬堡等地?而且是众口一词都认为应该是宁远。连不同意见都没有
4、如果天启,兵部,高第都认为第一道防线应该是宁远。那么这些人在努尔哈赤进攻宁远前给袁崇焕下达了什么命令,给与了什么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5、明确的说,到底有多少部队奉高第命令从锦州大凌河等地撤退到宁远城。那支部队,指挥官是谁。
6、如果问题5你的回答是没有,那我的问题是,既然是收缩防线,为什么不加强第一道防线,也就是宁远城的兵力,这是个军事常识。

landlordcd 发表于 2014-12-28 01:50
双击了,编辑下顺便说些别的问题。

"尽撤关外为什么被抽烂了呢?那是因为上到天启和兵部,下到辽东 ...
我看你似乎完全没看过明实录呢?那我给你科普一下。
1,高第撤军,退守宁远这个命令是所有人的决策,包括皇帝,兵部,言官,兵部侍郎,辽东经略等等,相关人员意见一致,只有袁崇焕意见相反,袁崇焕的意见是锦州大凌河不能撤退。
2,恩对,锦州和大凌河就是放弃。
3,为什么要把宁远作为最前线的防线,而不是锦州或者大凌河呢?这个很简单啊,当时明军的防守策略必须是凭坚城用大炮,所以某个城池必须符合坚城大炮的条件才能防守,不符合的当然要撤走。高第撤军的那个时间,锦州大凌河等堡垒就不符合坚城大炮这个条件,所以当然要撤走啦,不撤走等死啊?不同意见也有啊,袁崇焕就是不同意见。
4,天启、兵部、辽东经略给宁远下达的命令就是宁远必须守住,谁要是敢从宁远逃跑,斩首!给了什么人力物力支持?人力当然就是宁远的两万守军,物力当然是相应的粮草,还有大炮,这种都是早就准备好的,宁远修筑完成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好的,不需要额外给予支持。
5,从锦州、大凌河撤到宁远的有左辅和樊应龙的部队,他俩就是指挥官。
6,宁远为什么需要加强?宁远是早就设计好的,本来定的是两万,那开打的时候就只需要两万,如果开打就需要增加到比如说四万,那么当初就放四万好了。如果强行给宁远增加援军,那么山海关就少了啊,谁去防守山海关啊?山海关不需要足够的人防守吗?
landlordcd 发表于 2014-12-28 01:50
你完全在避重就轻。
你在前面说引用明史“第意坚,且欲并撤宁、前二城”作证据,欲字表明有这个想法,说 ...
“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这句话的原文整段话上千个字,要我给你引用完整,少一个字就是断章取义么?真逗!
“第意坚,且欲并撤宁、前二城”这句话没有任何出处,明史编的。既然是编的,那就不存在断章取义问题了。
landlordcd 发表于 2014-12-28 01:50
你完全在避重就轻。
你在前面说引用明史“第意坚,且欲并撤宁、前二城”作证据,欲字表明有这个想法,说 ...
叫你多看点明实录,否则要闹笑话的。如果你还停留在小说阶段,那只看明史就够了。如果你要跟别人辩论,那麻烦明熹宗实录先看三遍。
毛文龙 发表于 2014-12-28 09:32
我看你似乎完全没看过明实录呢?那我给你科普一下。
1,高第撤军,退守宁远这个命令是所有人的决策,包 ...
我当然没读过明实录,我的历史知识顶多是上下五千年+明史这么点。但是我有常识,逻辑缜密。所以你看我前面的反驳全是从逻辑和常识角度反驳的,因为我认为你的论证在逻辑角度有缺陷,亦或是违反常识。当然,你可以补充论证,拿史料说服我,我欢迎,我接受。

回到天启年间宁远大捷这件事上面来,因为这件事与我的认知不符。既然你如此肯定明史在这件事上说错了,please拿史料证明你的观点。
具体来说:
1、袁守宁远这事无外乎两种可能:1、高想撤宁远兵,袁不同意。2、高不想撤兵,命令袁守。既然你说史实是第二种情况,那么这意味着一定存在着天启也好,兵部也好,高第也好给袁的明确的死守宁远的命令。所以,请说明明实录哪里哪里有这几道命令。
2、光有着几道命令还不够。因为会有这种情况:高第想尽撤辽东之兵到山海关,而且对能否守住山海关没信心。这时候有个叫袁崇焕的抗命要守宁远,于是高第顺势给袁崇焕下命令死守宁远,并且上报朝廷把这道命令敲死,之后万一辽东没守住的时候可以吧袁崇焕拖出来做替罪羊,至少是个脱罪的由头。这种做法在官场上太常见了,甚至可以说如果高第是个合格的官僚,如果高想撤宁远兵,袁不同意,那么高第一定会这么做。
3、到底是1、高想撤宁远兵,袁不同意,高第下令找袁做替罪羊,还是2、高不想撤兵,命令袁守,这要看后续动作。这就是高第除了给袁下令外还做了什么。如果是第一种,那么袁崇焕几乎不会找高第要求支援,求了高第也不会给。如果是第二种,那么袁崇焕几乎一定会找高第求兵马钱粮,而高第几乎一定会给。既然你认为是第二种情况,所以请你在明实录里给出袁向高求助或者高给袁支援的史料。
4、宁远既然做了第一道防线就必须要加强,这是军事常识。我不认为你说的宁远兵马足够了,因为在高第上台时宁远已经算是战略后方了,在这个地方配备足额兵力没什么必要。而且退一步说,宁远即使兵马不需要补充,粮草呢?任何时候对于任何将领,粮草都是越多越好,绝对没有足够了这一说,高第给宁远补充过粮草吗?请举出史料说明。而且不要拿山海关也要粮草做借口,山海关背靠京师,粮草什么时候都能补充,一旦开打宁远可补充不了。
全变成袁崇焕的了?脸皮能不能不要那么厚啊?”
标红部分这些没意义的话少讲,说出这些话要不反映了你的态度问题——吹毛求疵,要不反映了你的能力问题——没军事常识,你至少占一样。
“击败后金的人多了去了”,没错,打败过后金的人很多。但是打败了后金大汗的人就袁崇焕一个。为森么我要专门指出后金大汗?后金是兵为将有,八旗士兵是将领们的奴隶。因此你面对后金哪一级的指挥官,就意味着你面对着对方多少兵力。当你的敌人是努尔哈赤时,就意味着你要与几乎所有八旗主力交战;当你面对的是代善时,就意味着你要与八旗一旗交战,当你的敌人是个牛录额真时,就意味着你仅仅要与几百个后金兵交战。
袁崇焕击败过后金大汗,这就意味着他指挥明军击败了整个八旗主力,袁崇焕做到了两次,他之前之后的任何明朝人一次都没做到,这就是袁崇焕的能力。
毛文龙 发表于 2014-12-27 16:51
后金不要的地方,孙承宗上去捡回来,这种没有任何难度的事情,就不要拿出来作为孙承宗的丰功伟绩了。
我说收复之地,可没说是什么丰功伟绩,当年明月也没说吧?孙承宗的丰功伟绩在于他铸造了一个至大明灭亡后金都无法逾越的辽西防线。
landlordcd 发表于 2014-12-28 12:20
我当然没读过明实录,我的历史知识顶多是上下五千年+明史这么点。但是我有常识,逻辑缜密。所以你看我前 ...
你让你没读过明实录,还停留在上下五千年阶段,我本不屑跟你讨论,不过看在你求知态度比较好的份上,我就帮你扫盲了吧,免得你以后出去丢人。
1,袁崇焕守宁远,这是从上到下所有人共同的意思没有任何人说过不守宁远。下面请看原文。
首先是一个言官的意思:兵科给事中李鲁生言:东方之祸害愈甚,望枢辅即出治军,集右屯、锦义之兵于宁远,与抚臣从长计议,简道臣之夙有才望者使之监军,坚壁清野,深沟固垒,遏贼不得西突。
然后是天启第一道圣旨:宁远、前屯系关门外蔽,满桂、赵率教务严加防御,以保无虞。
天启第二道圣旨:其满桂、赵率教、梁柱朝、倪宠、李秉诚俱着各守信地,悉心防御,毋务虚文。(满桂对应的信地是宁远,赵率教对应前屯,就是让满桂和赵率教分别坚守宁远和前屯的意思)
然后是兵部第一道命令,以及天启批复:兵部尚书王永光疏言,据高第塘报,奴贼本月十八日过河,请令经略,严谕哨探前锋各营,并宁前各城堡,一意坚守,贼来奋勇堵剿,如有蓄缩不前,望风先退者,无问将卒立斩以狥。一面料理关门守具。得旨:奴报紧急,即著总督王之臣同经略高第,守关议行事,其道镇等官,或出关防御,或调兵固守,俱著相机策应,同心戮力,务保万全。
兵部第二道命令:兵部题:奴哨松山,则宁远近矣。前因柳河之败,旧镇仓皇撤防。右屯、大凌止供哨,将憇息,不为信地。今所急者,宁远也。哨兵归保,镇兵出援,声势自壮。
然后是辽东经略的命令:又一百三十里有宁远城,乃袁泰政、满总兵所督修,墙高四丈,周围新整坚固,足壮金汤。内以保障关门,外以捍御强虏,此为第一扼要。由此东如锦州城大而朽坏,松山、杏山、右屯城小而薄,皆前锋游哨之地。夏秋无事防护屯种,入冬遇大敌则归并宁远,以便保守。自岁前闻奴欲犯右屯,即行该道镇严为提备,腊月二十后道臣袁崇焕来关城面议,甚悉。
2,有了上面几个史料,所谓的高第想尽撤辽东到山海关,显然不可能了。高第心里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他想要撤山海关,想撤北京迁都都有可能,我知道的只能是高第奏疏里表现出来的意思,没有任何放弃宁远的意思。
3,袁崇焕没有向高第要任何援军,理由很简单,高第本身是要防守山海关的,宁远的兵力就那点,如果把山海关的兵力抽去宁远,那山海关不是空虚了,谁来防守?
4,宁远的粮草也是够的,没有任何史料表明宁远粮草不足。袁崇焕没有向任何人索要粮草。至于宁远需要加强,很简单,本来左辅在大凌河的,宁远之战出现在了宁远,这不就是让大凌河的左辅撤到宁远,加强宁远防线了吗?当然大凌河还有一部分人撤到了山海关。
landlordcd 发表于 2014-12-28 13:31
1、在拿破仑的眼里,小威廉皮特也是个路人甲的角色,但是后世公认小皮特的战略是战胜拿破仑的关键。说孙 ...
说袁崇焕两次击败后金大汗,其他人没做到过,这一句话暴露你智商了。
咱京城里的不算,就看辽东。宁远之战的功臣除了袁崇焕,还有满桂、赵率教、高第、祖大寿、左辅、朱梅、王之臣等人,宁锦之战的功臣除了袁崇焕,还有满桂、赵率教、纪用、侯世禄、孙祖寿等一大波人,你说只有袁崇焕击败后金,其他人都没有,你是把所有这些人的功劳都算在袁崇焕头上了吗?要不要脸皮那么厚?
如果你说这些人里面看谁是一把手,其他人都忽略,那么也行,宁远之战的老大是高第,宁锦之战老大是袁崇焕。那也应该这么说:高第和袁崇焕作为一把手,分别击退了后金一次。而不是袁崇焕一个人击退了两次,其他人都没有,懂吗?
landlordcd 发表于 2014-12-28 12:20
我当然没读过明实录,我的历史知识顶多是上下五千年+明史这么点。但是我有常识,逻辑缜密。所以你看我前 ...
给你史料了如果你还不虚心接受,还打滚的话,我就不陪你玩了,浪费力气。如果你要全文,那我就给你全文,省得你说我断章取义,篡改史料。全文每一份都很长,我只挑关键句子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