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志人口志死亡率看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36:39
根据建国后历年的统计资料, 广西从1954-1982年共死亡了717.65万人,  平均每年死亡24.75万人, 年平均死亡率为9.16‰。其中1954-1958年5年死亡人数为137.38万人,平均每年死亡27.48万人, 年平均死亡率为13.22‰,是建国后广西人口死亡率较高的一个时期;1959-1961年由于受三年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的影响, 每年的死亡人数骤增, 三年总共死亡人数145.10万人, 平均每年死亡48.36万人,年平均死亡率为22.15‰,是建国后广西人口死亡率最高的一个时期;1962-1974年13年死亡人数共270.93万人,平均每年死亡20.84万人,年平均死亡率为7.92‰;1975-1982年8年死亡人数共164.25万人, 平均每年死亡20.53万人,年平均死亡率为6.03‰。到1985年,广西死亡人数降到16.71万人,死亡率为5.60‰。1986年到1988年,由于人口基数日益增大,年死亡人数增至25万人以上,死亡率也略有提高,但仍然稳定在6‰左右;一直到1990年,死亡人数虽增至27万人,但死亡率仍维持在6‰左右的低水平。
    建国后广西人口死亡率变化的趋势, 1954-1958年死亡率由15‰左右降到11‰左右。 从1959年开始死亡率骤然上升, 1960年高达29‰左右。1961年虽然开始下降, 仍达19‰左右。1962年开始,由10‰左右逐年下降,一直降到80年代6‰左右的低水平。90年代初仍维持在6‰左右的低水平上。

从此段我们可以看出以建国后初的正常死亡率也即自然老去死亡的比率是13%。,而1959-1961年死亡率异常增长到22%。而死亡人数从年平均死亡27万人到年平均死亡28万人,有了异常增长。
死亡率的异常变化,和人口死亡人数异常的增长说明了什么问题,跟帖同志自我分析。根据建国后历年的统计资料, 广西从1954-1982年共死亡了717.65万人,  平均每年死亡24.75万人, 年平均死亡率为9.16‰。其中1954-1958年5年死亡人数为137.38万人,平均每年死亡27.48万人, 年平均死亡率为13.22‰,是建国后广西人口死亡率较高的一个时期;1959-1961年由于受三年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的影响, 每年的死亡人数骤增, 三年总共死亡人数145.10万人, 平均每年死亡48.36万人,年平均死亡率为22.15‰,是建国后广西人口死亡率最高的一个时期;1962-1974年13年死亡人数共270.93万人,平均每年死亡20.84万人,年平均死亡率为7.92‰;1975-1982年8年死亡人数共164.25万人, 平均每年死亡20.53万人,年平均死亡率为6.03‰。到1985年,广西死亡人数降到16.71万人,死亡率为5.60‰。1986年到1988年,由于人口基数日益增大,年死亡人数增至25万人以上,死亡率也略有提高,但仍然稳定在6‰左右;一直到1990年,死亡人数虽增至27万人,但死亡率仍维持在6‰左右的低水平。
    建国后广西人口死亡率变化的趋势, 1954-1958年死亡率由15‰左右降到11‰左右。 从1959年开始死亡率骤然上升, 1960年高达29‰左右。1961年虽然开始下降, 仍达19‰左右。1962年开始,由10‰左右逐年下降,一直降到80年代6‰左右的低水平。90年代初仍维持在6‰左右的低水平上。

从此段我们可以看出以建国后初的正常死亡率也即自然老去死亡的比率是13%。,而1959-1961年死亡率异常增长到22%。而死亡人数从年平均死亡27万人到年平均死亡28万人,有了异常增长。
死亡率的异常变化,和人口死亡人数异常的增长说明了什么问题,跟帖同志自我分析。
建国后,在安徽,卫生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下降相对民国极度明显。1957 年全省人口死亡率已降至10‰以下,
三年时期,人口死亡率曲线孤峰突起,1960 年人口死亡率高达68.58‰,
1965 年全省死亡率降至8‰以下,1967 年跌破7‰。
安徽正常的人口死亡率比是10%。左右,而1960年异常形成了陡峰攀升。
而表格显示了死亡人数在农村相对集中。
相较于正常的死亡均比和死亡人数陡升,意味着什么跟帖者自主分析。
广东在建国后同样是是从1938年的死亡率为35.6‰因为卫生改善下降到10%。以下,三年时期死亡率又回到这个概率以上。
建国以后,广东省城乡死亡率均有大幅度下降,但由于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卫生事业发达,人口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也比农村高,因此城市人口历年死亡率均低于农村。1954年城市死亡率为7.10‰,农村为11.56‰,农村比城市高4.46个千分点。1959—1961三年困难时期,城乡死亡率均有上升,1959城市死亡率达8.21‰,农村为12.26‰;1960年城市死亡率为8.03‰,农村死亡率上升到16.06‰,1962年以后,城乡死亡率均恢复到正常,1963年城市死亡率降到6‰以下,此后一直在4‰—6‰之间波动,农村死亡率1966年才降到7‰以下,此后在5‰—7‰之间波动。1987年城市死亡率为4.87‰,农村为6.08‰。
建国后福建省医疗条件改善,整体死亡率呈下降趋势。1950年全省死亡率即降至13.92‰,比民国27年(1938年)下降18个千分点。1959年降至7.88‰。
1950~1959年,全省共死亡1399068人,年均139907人,年平均死亡率为10.42‰。
1960~1961,2年共死亡427142人,年均213571人,年平均死亡率为13.59‰。
1962年以后,人口死亡又迅速减少,到1967年后,死亡率就基本稳定在6‰左右的较低水平上。
青海省50年代以死亡率平均为10%左右,1959-1960年人口死亡率呈不正常态势。
具体死亡人数也远超1954-1958年平均2万人。尤以1960年死亡人数10万人。
该表格也标注了当年全国死亡率25%。,远远和以往的死亡率不相符。
1960年和1962年相差也极大。
陕西的死亡率极其稳定,并没有出现异常变化。
死亡人数也没有过于突兀的增长。
说明陕西情况极其稳定,甘肃兰州文史资料中就有甘肃方面禁止农民到陕西赶麦场的描写。
海南省在1959.1960年同样异常出现问题,在结束后1961年又出现下降。
这个研究做得细,资料收集不容易
说明三年饿死不少人,但饿死3000万明显算不出来。
说明三年饿死不少人,但饿死3000万明显算不出来。
从这个资料来看饿死人这个结论显然推不出。如果要说明饿死人,必须从各年龄段做对比,尤其是青壮年。如果青壮年的死亡率也有突然升高才能推断出确实食无可食。
这个资料只能说明饥荒年间由于营养水平下降,会导致死亡率上升。
谁的逻辑推理是青壮年死亡率升高才是的确没有粮食无法度饥荒的?
正常年份无战争和洪灾等导致死亡的。
以上数据都是正常衰老死亡的数据。
和平常不相符的死亡率增加和死亡人数增长,
本就意味着在这个年度发生了极大的异常。
而我目前只整理了7省,我会就目前网络上和我所具有资料的地方志人口志整理出来。
究竟异常了多少人,就大家自己计算了。
浙江同样是在医疗条件上升,重大传染性疾病控制根除。
使死亡人数下降控制至20万人左右,59,60两年又攀升。
江西同样也是从建国后的1954年的下降到三年间的再次攀升。之后再次下降。
营养不良,抵抗力就低,就容易生病死亡,60年死的多,61年死的少,说明动用了国库赈灾。中华经历了几百多年黑暗年代,温饱说解决就解决,无异于痴人说梦。
从不同省份的60年死亡率,就可以看出来有医疗条件的死亡率更低。
这种不严禁的数据就别丢人了,我问你,安徽50年有没有3000万人口
安徽1950年死亡45万2千,死亡率千分之16,那么人口是2800万,50年安徽就有2800万人,可能吗,河南1942年人口不到2200万,大安徽人口也就1400万,按那个人口统计全国人口破十亿
还有后面一年死27万,死亡千分之五,那安徽1982年人口不下5000万啊,那现在安徽人口多少
慕容白 发表于 2014-10-20 18:54
这种不严禁的数据就别丢人了,我问你,安徽50年有没有3000万人口

哪你认为实际人数是多少?
偶在网上查到的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检讨中的人数是一百一十七万多人
咱湖北黄陂的,那59年饿死两叔爹。叔婆。。俩老无子女,吃观音土拉不出来,真正撑死的。。。。。。。    撒谎死全家。   
网上查到的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检讨中所说的人数是一百一十七万多人
网上还说河南四川各饿死1000万呢,信阳饿死100万呢,实际河南在1942年灾害人口锐减到1200万,50年使劲生,到60年有没有3000万
那我再说一个数据,54年合计人口3100万,58年人口3290万,5年涨190万,而50年人口2800多万,到54年增长250多万,人口基数低,死亡高,反倒增加人口多了60多万,这个人口对不上了,直接就算到60年死亡里了,60年死亡图增了60多万
线图更好看
我再给大家算下安徽,59年死57万,死亡16.7,那么人口3400万,人口比58年多了110万,这是什么出生率,这种出生率高的吓人,那么数对不上怎么办,算死它啊,直接到60年算死60多万,加上前面多算死的60多万,实际多算死
按以往出生率算,59年人口在3340万左右,前后多出了130万人口,那就算到60,61年吧,要不这些虚假人口对不上
线图更好看
统计学都学不明白的人做的图表都比这几个合理
安徽省志人口志的数据在此。
下两图为《安徽概览》,安徽省档案馆编。
我读书少,但是我知道不要信口开河。
但是我也知道民三十一年是1942年,1942年安徽省人口数据如下。
人口分布如下:
安徽1982年5000多万人口,现在人口普查2013年7003万人也是社会统计数据可查。
安徽有多少万人,感情有人没搞清楚啊。
安徽1982年5000多万人口,现在人口普查2013年7003万人也是社会统计数据可查。
安徽有多少万人,感情有人没 ...
按你的数据,1960年安徽人口死亡221万,实际安徽人口3250万对吧,3250减221剩3030万对吧,但数据记录2900多万,但59年人口3400万对吧,那60年和59年死了150万吧,怎么对不上,其实很简单,50年人口统计根本就没那么多,很多都是虚假的,最后人口对不是上,正好有理由把人口对上,搞这个数据的人根本就不严谨
再说一句数据差错,59年安徽人口3420万,60年3040万,一年差380万人口,就算你说的死了221万,还差160万人口,这160万那去了,实际我早说了,解放后大量人口无法完全统计,很多地方都高估或重复估计,造成大量虚假人口出现,最后都算到60年了
一个安徽省就造成100多万的人口统计误差,全国统计误差多少,最后编数据对数吧,实在不行就说饿死了
谁的逻辑推理是青壮年死亡率升高才是的确没有粮食无法度饥荒的?
正常年份无战争和洪灾等导致死亡的。
以 ...
司马昭之心,不就是遮遮掩掩说饿死3000万吗?可惜你的数据并不能支持这个论断。
天气灾害导致的粮食减产同样是灾害。楼主的数据如暂不论其严谨性,只能支持在灾害年间营养不足的情况下死亡率是比正常年份高,不能支持这异常的数据所代表的就是饿死的。
灾害年间如果是饿死,即是大面积的饥荒及绝粮,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及医疗条件而言,青壮年同样无可避免,即青壮死亡数据会出现了异常的升高。但目前没有任何的数据说明59~61年间各年龄段的死亡率。



咱湖北黄陂的,那59年饿死两叔爹。叔婆。。俩老无子女,吃观音土拉不出来,真正撑死的。。。。。。。    撒 ...
虽逝者为大,真相亦可贵。汝敢举二老实名否?
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灾前、灾后的人口死亡都是正常的人口死亡。
灾前、灾后的人口死亡中,当然也包括因工伤、车祸、凶杀、溺水以及其它各种自然灾害引发人口非正常死亡,
怪异期的数据自然有着其怪异点。
至于有可能的推断目标自然是论证党史二卷的死亡人数。
目前来看党史二卷的死亡人数恰恰极其合适。
我再拿安徽举例,从1965年到1975年年增加人口平均120万,而到1976年突然下降,这是为啥,说明这个图标的统计者是个2b白痴,我国人口三个高峰期就有75年到82年这个时间段,这种人为编制的sb图标骗傻子行
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灾前、灾后的人口死亡都是正常的人口死亡。
灾前、灾后的人口死亡中,当然也包括因工伤 ...
别扯没有用的,党史二卷原稿漏出来,别弄后来版本,编那玩意的都是后来平反的,让他们说公平话,难
从上海来看,三年间,市区的变动率不大,但是郊区有所回升。
就具体人数而言,上海属于大都市,粮食调运保障充沛。
吉林情况亦如此,本从荒前的下降到攀升,节后在下降。


楼主别作无用功了。再多的数据也可能不准确,当时的文件、报告可能调查不真实,回忆文章可能是地富反坏右污蔑,即使你能证明这些都没问题,只需要我亮出大杀器你就输了:你说饿死三千万,好,拿出三千万人的名单、死亡原因证明,如果少一个人或者资料不详细或者不能证明是死于饥饿,你就是造谣,随时500次等着你。

楼主别作无用功了。再多的数据也可能不准确,当时的文件、报告可能调查不真实,回忆文章可能是地富反坏右污蔑,即使你能证明这些都没问题,只需要我亮出大杀器你就输了:你说饿死三千万,好,拿出三千万人的名单、死亡原因证明,如果少一个人或者资料不详细或者不能证明是死于饥饿,你就是造谣,随时500次等着你。
Exupery 发表于 2014-10-20 22:25
楼主别作无用功了。再多的数据也可能不准确,当时的文件、报告可能调查不真实,回忆文章可能是地富反坏右污 ...
他上哪去弄名单去,我的数据总结都说的很清楚了,按他给的安徽人口统计算,59年人口是3420万,60年按死亡率数据统计就变成了3250万了,也就是说59年死了170万人,实际才死了几十万,差一百多万呢,这一百多万实际上就是虚假人口,建国后各地都有大量的虚假人口无法对账,如果单独按各地的人口统计看,误差是相当的大,就算现在人口统计也需要2年时间挨家挨户的,还准许有一定的误差,而当时刚解放,大量的人口误差是存在的,而且也没有专业人士去统计,各地都是按当地上报人口给中央,但到后来人口就对不上,正好赶上60年充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