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22静不稳定度过大(15%-18%)以及升力体布局与腹部主弹仓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50:04
其实升力体很简单,把机身当成机翼用的,都是升力体。但具体的使用方式都不同
二代战机都已经开始使用最原始的升力体了,座舱高拱,机头下垂,机头下方平坦的飞机都利用了升力体原理来增升,因为机头下方的空气流速大于机头上方,产生气压差就产生升力了。这样的战斗机太多了,F4,F15,M2000……这类飞机的共同特点就是机头可以产生升力,但机身上却没用做产生升力,因为早期飞控技术所限,机身上产生升力会让飞机变得难以控制,早期的升力体工程应用就只能到这个水平了。
而SU27和MIG29是第一类让机头和机身都产生升力的战斗机。我们都知道利用机身和机翼表面那层密度大于空气又稳定的附面层来提高升力是喷气机时代空气动力学的基础,SU27和MIG29的那道腹沟把机身下方的附面层固定在一个小范围内来产生升力,不但解决了飞行控制的稳定性问题,而且其增升效果非常的好。这也就是SU27在推重比小于F15的情况下能够飞得比F15更NB的原因。这类升力体被称为“中央升力体”。
F22开创了另外一种升力体,那就是利用涡流发生器来产生升力的升力体。一般认为五代战机都使用菱形机头是为了隐身,但实际上尖锐的菱形侧边是涡流发生器。当飞机拉仰角时,机头侧边就产生涡流,然后作用于机身,于是机身就产生额外升力了。除了使用涡升力,F22还把常规升力体的设计发挥到相当高的水平,至于很多人说的F22本身就是当成一片机翼来设计的,只是个比喻,F22只是达到目前战斗机升力体应用水平的极限而已。知道为什么MD现在公布的六代战机都是飞翼式布局的原因吗?
T50不仅继承了SU27的中央升力体,而且引入了F22的涡流升力体的设计理念。由于中央升力体可以提高飞行的稳定性,T50可以把垂尾做得很小,这样在不提高巡航阻力的前提下可以增加机身容积以提高内油作战半径,更符合俄罗斯对PAKFA大作战半径要求。尽管T50的腹沟对隐身比较不利,但毛子对隐身不太感冒,沿用中央升力体设计比较符合毛子们的需要,并不是俄国人气动设计比较落后所致,各取所需而已。
X35最初采用和F22类似的升力体设计,但随着F22武器试验的进行,MD发现F22这样的气动布局进行内置武器试验的代价太过坑爹(知道F22为什么没有改为对地攻击型号吗?)X35如果这样搞,等把所有规划中的武器全部试验完,所花费的时间和费用将让人无法接受。于是F35向毛子学习,在肚皮下划出了腹沟,只不过不是前后直通型,而是“人”字型,巧妙地避开了弹仓位置,解决了困扰MD多时的难题。同时配合涡流升力,基本让F35的升力指标上达到了MD的要求。至于效果嘛,看看腹沟的深浅和面积就知道了,和毛子货不是一个档次,跟F22更是没法比了,本来F35对升力指标的要求就要不是很高嘛。

而J20在升力体表面上看和F22类似,但从侧视图上看线条基本是平直的,没有F22那么凹凸有致,怎么看都是最求高速性能的结果。而F22设计于80年代,那时空战以咬尾狗斗为主,F22的线型以优化亚音速性能为主,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而现在是2010年后,这时候是超视距空战加大离轴角导弹一击决胜的时代,在超音速空战阶段,超音速稳盘机动性至关重要,在一堆超音速性能笨得象猪一样的三代机面前打完中距弹后来一个高G超音速机动,一下子冲出对方导弹的攻击范围外再从容不迫地发动下一波攻击是多么轻松惬意的事。F22本身没有进行超音速气动优化,F22的超音速性能靠的是NB的发动机加矢量喷口,而J20的气动布局却是对超音速性能进行优化的结果(适合于超音速飞行的升力体机身、远耦合鸭翼和面积率设计)。在WS15到位后,超音速机动性能不NB都不行。而进入视距内空战,瞬盘机动性决定胜负。大离轴角格斗弹是不会给占位攻击者时间的。尽管大离轴角格斗导弹可以全向攻击,但瞬盘机动性更好的飞机发射的导弹显然具有能量优势。看看J20那些夸张的气动翼面设计,配合矢量推力下瞬盘性能不NB都不行。以前有篇文章称J20是“另类猛禽”,其实挺恰当的,J20和F22设计目的接近,但设计年代不同,追求的理念不同。作为后来者的J20明显比F22更符合时代的需求,更加针对性地对性能进行优化而已。

个人认为造成20与22差别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20对静不稳定度有限制,应该是在10个点左右,因为宋院士曾经在论文中提到当静不稳定度大于10%以上时对飞行有害。由于为了配平和隐身的考虑,鸭翼面积很大,因此就必须放平机身线条,削弱升力体来限制静不稳定度。
而22的静不稳定度根据各位大大们的推测,应该是在15%-18%之间。22设计之初,当时的气动控制水平有限,没办法整出那么多的翼面。当飞机进行TVC机动时,机身后段的控制力矩很大,根据跷跷板的原理,如果机身前段缺乏升力的话会导致机头急剧下垂,飞机快速失控(这也就是为什么三代机不用TVC,使用TVC的三代机如F15ACT,SU37,SU30MKI要加鸭翼的原因)为此22特别强化了机身前段的升力。但这个的做法随着飞行试验的深入,以致模仿F22的X35的方案要推倒重来采用现在的F35的方案,基本确定MD踩到个大雷了。本人认为现在22百病缠身,无法改进成对地攻击型号,至今未敢投入实战,这是根本原因,甚至本人认为这就是宋晓军所说的“F22的重大缺陷”。
而20与50设计时就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放弃了提高静不稳定度的努力,而采用大量的气动翼面来提高机动性,而35直接以降低升力指标的手段来解决。这是非常深刻的教训!
毛五的自机信息获取能力确实是个亮点,为了强化自机信息获取能力,就必须以隐身作为代价。认为毛五隐身能力不行就盲目黑毛五根本没有了解毛子的实际需求。
五代战机,是个庞大的作战系统。除了飞机还要支持其作战的系统,这个系统和飞机本身一样价值不菲。使用隐身战机的国家,必须有足够的能力来建立庞大的作战系统来支持其作战。而毛子国力在衰退,而且其领土广袤,建立一个覆盖整个国家的空军系统,不如使用一种可以独立作战的万用飞机。在苏联时代,SU27和MIG31就是干这个的,PAKFA放弃了米格29的前线战机的系统空战设计思路而采用国土防空军的设计理念,这不仅符合毛子的现实需要,而且是经过实战检验的结果。因为近30年来前线空军战机在各场战争中几乎就是完败。
对于三锅,南洋猴子等一些欠发达地区,T50强调单机作战能力的思路更符合哪些国家空军系统作战能力低下的现状,使用T50比使用F35更合适。

其实升力体很简单,把机身当成机翼用的,都是升力体。但具体的使用方式都不同
二代战机都已经开始使用最原始的升力体了,座舱高拱,机头下垂,机头下方平坦的飞机都利用了升力体原理来增升,因为机头下方的空气流速大于机头上方,产生气压差就产生升力了。这样的战斗机太多了,F4,F15,M2000……这类飞机的共同特点就是机头可以产生升力,但机身上却没用做产生升力,因为早期飞控技术所限,机身上产生升力会让飞机变得难以控制,早期的升力体工程应用就只能到这个水平了。
而SU27和MIG29是第一类让机头和机身都产生升力的战斗机。我们都知道利用机身和机翼表面那层密度大于空气又稳定的附面层来提高升力是喷气机时代空气动力学的基础,SU27和MIG29的那道腹沟把机身下方的附面层固定在一个小范围内来产生升力,不但解决了飞行控制的稳定性问题,而且其增升效果非常的好。这也就是SU27在推重比小于F15的情况下能够飞得比F15更NB的原因。这类升力体被称为“中央升力体”。
F22开创了另外一种升力体,那就是利用涡流发生器来产生升力的升力体。一般认为五代战机都使用菱形机头是为了隐身,但实际上尖锐的菱形侧边是涡流发生器。当飞机拉仰角时,机头侧边就产生涡流,然后作用于机身,于是机身就产生额外升力了。除了使用涡升力,F22还把常规升力体的设计发挥到相当高的水平,至于很多人说的F22本身就是当成一片机翼来设计的,只是个比喻,F22只是达到目前战斗机升力体应用水平的极限而已。知道为什么MD现在公布的六代战机都是飞翼式布局的原因吗?
T50不仅继承了SU27的中央升力体,而且引入了F22的涡流升力体的设计理念。由于中央升力体可以提高飞行的稳定性,T50可以把垂尾做得很小,这样在不提高巡航阻力的前提下可以增加机身容积以提高内油作战半径,更符合俄罗斯对PAKFA大作战半径要求。尽管T50的腹沟对隐身比较不利,但毛子对隐身不太感冒,沿用中央升力体设计比较符合毛子们的需要,并不是俄国人气动设计比较落后所致,各取所需而已。
X35最初采用和F22类似的升力体设计,但随着F22武器试验的进行,MD发现F22这样的气动布局进行内置武器试验的代价太过坑爹(知道F22为什么没有改为对地攻击型号吗?)X35如果这样搞,等把所有规划中的武器全部试验完,所花费的时间和费用将让人无法接受。于是F35向毛子学习,在肚皮下划出了腹沟,只不过不是前后直通型,而是“人”字型,巧妙地避开了弹仓位置,解决了困扰MD多时的难题。同时配合涡流升力,基本让F35的升力指标上达到了MD的要求。至于效果嘛,看看腹沟的深浅和面积就知道了,和毛子货不是一个档次,跟F22更是没法比了,本来F35对升力指标的要求就要不是很高嘛。

A1.jpg (31.36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F35

2014-7-30 11:40 上传


而J20在升力体表面上看和F22类似,但从侧视图上看线条基本是平直的,没有F22那么凹凸有致,怎么看都是最求高速性能的结果。而F22设计于80年代,那时空战以咬尾狗斗为主,F22的线型以优化亚音速性能为主,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而现在是2010年后,这时候是超视距空战加大离轴角导弹一击决胜的时代,在超音速空战阶段,超音速稳盘机动性至关重要,在一堆超音速性能笨得象猪一样的三代机面前打完中距弹后来一个高G超音速机动,一下子冲出对方导弹的攻击范围外再从容不迫地发动下一波攻击是多么轻松惬意的事。F22本身没有进行超音速气动优化,F22的超音速性能靠的是NB的发动机加矢量喷口,而J20的气动布局却是对超音速性能进行优化的结果(适合于超音速飞行的升力体机身、远耦合鸭翼和面积率设计)。在WS15到位后,超音速机动性能不NB都不行。而进入视距内空战,瞬盘机动性决定胜负。大离轴角格斗弹是不会给占位攻击者时间的。尽管大离轴角格斗导弹可以全向攻击,但瞬盘机动性更好的飞机发射的导弹显然具有能量优势。看看J20那些夸张的气动翼面设计,配合矢量推力下瞬盘性能不NB都不行。以前有篇文章称J20是“另类猛禽”,其实挺恰当的,J20和F22设计目的接近,但设计年代不同,追求的理念不同。作为后来者的J20明显比F22更符合时代的需求,更加针对性地对性能进行优化而已。

A2.jpg (52.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4

2014-7-30 11:42 上传


个人认为造成20与22差别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20对静不稳定度有限制,应该是在10个点左右,因为宋院士曾经在论文中提到当静不稳定度大于10%以上时对飞行有害。由于为了配平和隐身的考虑,鸭翼面积很大,因此就必须放平机身线条,削弱升力体来限制静不稳定度。
而22的静不稳定度根据各位大大们的推测,应该是在15%-18%之间。22设计之初,当时的气动控制水平有限,没办法整出那么多的翼面。当飞机进行TVC机动时,机身后段的控制力矩很大,根据跷跷板的原理,如果机身前段缺乏升力的话会导致机头急剧下垂,飞机快速失控(这也就是为什么三代机不用TVC,使用TVC的三代机如F15ACT,SU37,SU30MKI要加鸭翼的原因)为此22特别强化了机身前段的升力。但这个的做法随着飞行试验的深入,以致模仿F22的X35的方案要推倒重来采用现在的F35的方案,基本确定MD踩到个大雷了。本人认为现在22百病缠身,无法改进成对地攻击型号,至今未敢投入实战,这是根本原因,甚至本人认为这就是宋晓军所说的“F22的重大缺陷”。
而20与50设计时就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放弃了提高静不稳定度的努力,而采用大量的气动翼面来提高机动性,而35直接以降低升力指标的手段来解决。这是非常深刻的教训!
毛五的自机信息获取能力确实是个亮点,为了强化自机信息获取能力,就必须以隐身作为代价。认为毛五隐身能力不行就盲目黑毛五根本没有了解毛子的实际需求。
五代战机,是个庞大的作战系统。除了飞机还要支持其作战的系统,这个系统和飞机本身一样价值不菲。使用隐身战机的国家,必须有足够的能力来建立庞大的作战系统来支持其作战。而毛子国力在衰退,而且其领土广袤,建立一个覆盖整个国家的空军系统,不如使用一种可以独立作战的万用飞机。在苏联时代,SU27和MIG31就是干这个的,PAKFA放弃了米格29的前线战机的系统空战设计思路而采用国土防空军的设计理念,这不仅符合毛子的现实需要,而且是经过实战检验的结果。因为近30年来前线空军战机在各场战争中几乎就是完败。
对于三锅,南洋猴子等一些欠发达地区,T50强调单机作战能力的思路更符合哪些国家空军系统作战能力低下的现状,使用T50比使用F35更合适。

这文章问题太多啊!!
看得我满头大汗。
看完后张口结舌。

楼主该当总设计师啊,这样才能让中国成最大输家。

二战那样的螺旋桨飞机的机身也是升力体啊。

不信,你让F-22 和二战螺旋桨飞机比比侧飞,看谁厉害。
F22本身没有进行超音速气动优化
--
我的天啊。F22可是目前唯一真正实现超巡的战机。
瞬间凌乱了
-因为机头下方的空气流速大于机头上方,---------写长文章太费劲
发动机牛逼,不服?
太深奥了,不敢置评.
这文章还是稍微有那么几句对的。起码飞机名字没叫错。
感觉很高深的样子,不明觉厉。
F22本身没有进行超音速气动优化
--
我的天啊。F22可是目前唯一真正实现超巡的战机。
LZ有說啊
22能超巡是發動機強
被小日本人學走這些密技就不好了
不過
還是很高興中國J20這麼強.......
那J31豈不是也有F22相同的問題?
這是解放軍一直不要J31的原因?
连我半桶水的水平都看出LZ是水货了。
MD飞机机头下垂更多是为了改善降落时机头的视野吧,特别是舰载机。
F-35的尾撑都要拉到机身外面去了,MD的飞机从来都不会嫌力臂太长了。
LZ有說啊
22能超巡是發動機強
F22的蝶型主翼是在不缩小后掠角的情况下增大机翼面积,这个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超音速机动。
还真没明白,是心情太浮躁,看不进去长文?
我去,找几个对的地方也不是太容易呢。
宋总看后一言不发,惊呼军迷不可战胜
那J31豈不是也有F22相同的問題?
這是解放軍一直不要J31的原因?
同问,而且不是说31越改越像22了?来自: Android客户端
仔细看其实发现50的超音速性能也是很牛的,也很符合面积率。
楼主啊,现在的中距弹可做不到让载机射完就高G激动动脱离,还要把目标保持在雷达探测范围之内进行中距制导的,当然现在数据链在导弹上也普及使用了,A射B导的战术配合还是可以的。
樓主似乎也點出了31就是沒有強力發動機供超巡
所以只是先擺著讓20發揮
等到中國強力中型發動機出現
那就是31出世滅f22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