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将领和指挥体系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7:09:07
作者:忠心耿耿吴化文   

网上一直说常凯申公用人不当,应该让一些优秀的国军将领指挥各大会战,或许能改变历史,常用来举例的有陈明仁,孙立人,胡琏,张灵甫等悍将。
实际上,由于国军指挥体系,军队文化等原因,这些人短期内无法独当一面,统领战区大军,现在先简单科普一下国军的指挥体系。
抗战前不叙述,特别的复杂,变动大。就从抗战开始。
抗战初期,淞沪会战结束后,国军基本建立了一个大概的指挥体系
1中央最高级 委员长
2中央次高级 军委会委员,参谋总长,副参谋总长,军委会下属四部长军政部长何应钦,军令部长徐永昌,政治部长陈诚张治中先后任,军训部长白崇禧 委员长各地行营主任(一般负责协调几个战区)军事参议院院长,海军总司令。
3地方战区级:战区司令长官,绥靖公署主任,特殊省份警备总司令,抗战后期的四个方面军司令长官。
4机动兵团级别:战区左右翼,前敌总指挥,集团军总司令,军团长,兵团司令
5军长级别:各个军的军长。
注意2,3级分别不明显,很多军事官员在2,3级来回任职,统归是独当一面的战区主帅
内战时期
战区司令变成剿总司令,绥靖主任,其他职位大致不变。

看国军军事指挥官层级,可以看军衔,推断大概
最高级,特级上将
次高级,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个别中将加上将衔
战区司令,个别一级上将,二级上将,部分中将加上将衔
机动兵团司令,个别中将加上将衔 中将
军长,中将

从具体的人员名字上看
最高级,一直只有一个,蒋介石
中央次高级,与地方战区司令长官级别,基本由一个层次的官员担任。其中很多是地方军阀,老牌军阀充任,一方面显示精诚团结,另一方面对于个别人物明升暗降,位高而实权没有
主要人物有,一级上将群,除了何应钦,李宗仁,阎锡山,陈诚,白崇禧五人,不掌实权,久久不经历战事,基本丧失了实战能力(冯玉祥的淞沪抗战,唐生智的南京保卫战,惨不忍睹)
二级上将群,薛岳,蒋鼎文,刘峙,张治中,卫立煌,傅作义,孙连仲,龙云,俞济时等等,一部分是老蒋的亲信奴才,庸才,一部分是地方实力派充数,一部分是能打仗靠战功升上来的大将,良莠不齐,龙蛇混杂。
中将加上将衔,这一部分将领实际上是预备上将,限于法律规定了实职上将的人数总量,所以就变成了候补队员,等人退休就顶上。往往是战区副司令长官,兵团司令这些指挥官出任。


中将加上将衔的著名人物有胡宗南,汤恩伯等。这一级的主力还是地方实力派,老资格黄埔教官,极个别黄埔学生,如关麟征等。
再下一级是兵团司令中将,有胡琏,黄维,黄百韬,邱清泉,郑洞国,廖耀湘,范汉杰,侯镜如,宋希濂,李弥。实际上杜聿明也在这里,只不过他职位更高,更受重用,抗战后期就是战区副司令长官一级了。
再往下才是军长中将,在这里,终于能找到,张灵甫,孙立人,陈明仁(他在49年大决战结束后败局已定时才被升任兵团司令,根本无力回天)的大名了。

所以在内战时期,国军的指挥体系就是四层
1蒋介石
2剿总总司令,副总司令
3兵团司令
4军长

在这个时候,先后出任主要战斗区域战区主官的国军将领先后有
胡宗南,傅作义,孙连仲(挂名无权),蒋鼎文挂名无权,刘峙挂名无权,薛岳早早背黑锅赋闲,陈诚(内战初期一败涂地被国府参议员称为“国人皆曰可杀”),顾祝同无能,杜聿明,卫立煌,熊式辉文人不懂军事。
整体战绩发挥惨不忍睹。

除去长期不接触军事实战的老将,常凯申在47年如果善用白崇禧,薛岳等人还可以保存主力,延缓失败。
局势发展到48年,老常手上还能用的战区司令真的没几个了。傅作义守着华北,李白绝不能用,陈诚被追责,何应钦顾祝同汤恩伯(汤可待商榷)军事无能,薛岳背了黑锅,也是个刺头,关麟征和陈诚矛盾极大,不利于军中团结,而且也有一段时间没上战场了,能不能战是未知数。王耀武也脱离军界有三年了,本来他也是建军强于用兵的,济南城下还被俘了。

从蒋的启用优先级来看,应该是卫杜胡傅关薛李白。没了,廖耀湘要是成长的快,还能支应一下。


战争是最锻炼人的,国军的优秀将领基本都是战斗在抗战主战区的将领,像大后方的战区司令长官们基本也就是挂个名,打仗还不如一个军长,比如西北群马。
所以特地来检视一下国军抗战主战区的战区司令长官们
抗战主战区是一战区,五战区,九战区,滇缅战区
之外三战区,六战区,四战区,八战区也有很多的对敌机会,特别时期还曾爆发过激战,所以出任这些战区的主官还算能战。
一战区,卫立煌,汤恩伯(抗战中前期 他还真是发挥的不错,保持存在,日军一直抓不到他主力)
五战区,李宗仁,
九战区,薛岳
滇缅战区,卫立煌,杜聿明
中枢 白崇禧
此外
三战区,顾祝同
六战区,陈诚,孙连仲
八战区,傅作义
四战区,白崇禧,张发奎
算上主要王牌机动兵团的主官王耀武,以及前期发挥很好擅长进攻的关麟征,这些才是国军经过实战检验的优秀战区级主帅。(不排除个别例外)作者:忠心耿耿吴化文   

网上一直说常凯申公用人不当,应该让一些优秀的国军将领指挥各大会战,或许能改变历史,常用来举例的有陈明仁,孙立人,胡琏,张灵甫等悍将。
实际上,由于国军指挥体系,军队文化等原因,这些人短期内无法独当一面,统领战区大军,现在先简单科普一下国军的指挥体系。
抗战前不叙述,特别的复杂,变动大。就从抗战开始。
抗战初期,淞沪会战结束后,国军基本建立了一个大概的指挥体系
1中央最高级 委员长
2中央次高级 军委会委员,参谋总长,副参谋总长,军委会下属四部长军政部长何应钦,军令部长徐永昌,政治部长陈诚张治中先后任,军训部长白崇禧 委员长各地行营主任(一般负责协调几个战区)军事参议院院长,海军总司令。
3地方战区级:战区司令长官,绥靖公署主任,特殊省份警备总司令,抗战后期的四个方面军司令长官。
4机动兵团级别:战区左右翼,前敌总指挥,集团军总司令,军团长,兵团司令
5军长级别:各个军的军长。
注意2,3级分别不明显,很多军事官员在2,3级来回任职,统归是独当一面的战区主帅
内战时期
战区司令变成剿总司令,绥靖主任,其他职位大致不变。

看国军军事指挥官层级,可以看军衔,推断大概
最高级,特级上将
次高级,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个别中将加上将衔
战区司令,个别一级上将,二级上将,部分中将加上将衔
机动兵团司令,个别中将加上将衔 中将
军长,中将

从具体的人员名字上看
最高级,一直只有一个,蒋介石
中央次高级,与地方战区司令长官级别,基本由一个层次的官员担任。其中很多是地方军阀,老牌军阀充任,一方面显示精诚团结,另一方面对于个别人物明升暗降,位高而实权没有
主要人物有,一级上将群,除了何应钦,李宗仁,阎锡山,陈诚,白崇禧五人,不掌实权,久久不经历战事,基本丧失了实战能力(冯玉祥的淞沪抗战,唐生智的南京保卫战,惨不忍睹)
二级上将群,薛岳,蒋鼎文,刘峙,张治中,卫立煌,傅作义,孙连仲,龙云,俞济时等等,一部分是老蒋的亲信奴才,庸才,一部分是地方实力派充数,一部分是能打仗靠战功升上来的大将,良莠不齐,龙蛇混杂。
中将加上将衔,这一部分将领实际上是预备上将,限于法律规定了实职上将的人数总量,所以就变成了候补队员,等人退休就顶上。往往是战区副司令长官,兵团司令这些指挥官出任。


中将加上将衔的著名人物有胡宗南,汤恩伯等。这一级的主力还是地方实力派,老资格黄埔教官,极个别黄埔学生,如关麟征等。
再下一级是兵团司令中将,有胡琏,黄维,黄百韬,邱清泉,郑洞国,廖耀湘,范汉杰,侯镜如,宋希濂,李弥。实际上杜聿明也在这里,只不过他职位更高,更受重用,抗战后期就是战区副司令长官一级了。
再往下才是军长中将,在这里,终于能找到,张灵甫,孙立人,陈明仁(他在49年大决战结束后败局已定时才被升任兵团司令,根本无力回天)的大名了。

所以在内战时期,国军的指挥体系就是四层
1蒋介石
2剿总总司令,副总司令
3兵团司令
4军长

在这个时候,先后出任主要战斗区域战区主官的国军将领先后有
胡宗南,傅作义,孙连仲(挂名无权),蒋鼎文挂名无权,刘峙挂名无权,薛岳早早背黑锅赋闲,陈诚(内战初期一败涂地被国府参议员称为“国人皆曰可杀”),顾祝同无能,杜聿明,卫立煌,熊式辉文人不懂军事。
整体战绩发挥惨不忍睹。

除去长期不接触军事实战的老将,常凯申在47年如果善用白崇禧,薛岳等人还可以保存主力,延缓失败。
局势发展到48年,老常手上还能用的战区司令真的没几个了。傅作义守着华北,李白绝不能用,陈诚被追责,何应钦顾祝同汤恩伯(汤可待商榷)军事无能,薛岳背了黑锅,也是个刺头,关麟征和陈诚矛盾极大,不利于军中团结,而且也有一段时间没上战场了,能不能战是未知数。王耀武也脱离军界有三年了,本来他也是建军强于用兵的,济南城下还被俘了。

从蒋的启用优先级来看,应该是卫杜胡傅关薛李白。没了,廖耀湘要是成长的快,还能支应一下。


战争是最锻炼人的,国军的优秀将领基本都是战斗在抗战主战区的将领,像大后方的战区司令长官们基本也就是挂个名,打仗还不如一个军长,比如西北群马。
所以特地来检视一下国军抗战主战区的战区司令长官们
抗战主战区是一战区,五战区,九战区,滇缅战区
之外三战区,六战区,四战区,八战区也有很多的对敌机会,特别时期还曾爆发过激战,所以出任这些战区的主官还算能战。
一战区,卫立煌,汤恩伯(抗战中前期 他还真是发挥的不错,保持存在,日军一直抓不到他主力)
五战区,李宗仁,
九战区,薛岳
滇缅战区,卫立煌,杜聿明
中枢 白崇禧
此外
三战区,顾祝同
六战区,陈诚,孙连仲
八战区,傅作义
四战区,白崇禧,张发奎
算上主要王牌机动兵团的主官王耀武,以及前期发挥很好擅长进攻的关麟征,这些才是国军经过实战检验的优秀战区级主帅。(不排除个别例外)
除去李白薛这国军三大名将,再来分析余下将领:

1孙连仲,西北军派系,抗战前期隶属五战区,台儿庄大战台儿庄阵地的守方主将,被称为孙钢头,抗战后期,出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这个战区相当于北京城外的山海关。主要负责给重庆看最后一道大门,守门员角色,出色完成任务。解放时期,出任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有名无实,相当于被赋闲。他本人行伍出身,打仗勇敢顽强,大兵团用兵的能力不行,但战术执行力很好。


2关麟征,黄埔一期,基本是黄埔升官速度第二人,仅次于胡宗南,人称关猛,作风强悍,有些刚愎,曾气走副手杜聿明。作战极有攻击性,台儿庄会战,反攻日军的主力,人称关铁拳。抗战中期就升任十五集团军总司令,率部长期包围重庆,重要的战略预备队,后来,干掉龙云,出任云南警备总司令(实际上负责云南军事)。在国民党军界大名鼎鼎,很有威望,抗战刚胜利后,被任命为东北战区总司令,但因为和陈诚结怨很深(曾把陈诚当众气吐血),被陈诚说动蒋介石,临时换成文人总督熊式辉,东北局势又是一番景象了。后期出任黄埔军校校长(接蒋介石),国军陆军总司令。缺点是,抗战中后期虽然位高权重,但基本没机会参与前线实战。


3汤恩伯。这人很著名,不用详加介绍了。和刘峙一样,前期善战,后期堕落,汤部早期只有10万上下,能打硬仗,擅长运动战,日军十分头疼。汤部在中晚期急剧膨胀,收编杂牌,数量大约40万大军,导致三个恶果;1、核心部队被腐蚀,战力下滑;2、外围新收编部队军纪极差,祸害民众;3、汤为了地盘和势力,大肆刮地皮。最后结果就是44年的惨败,之后只能声名扫地。唯一要为他辩解的是,他虽然在抗战时喜欢保存实力,但是日军还就最头疼这个抓不住的主力兵团,汤恩伯胆小不敢出击,但日军不知道,总不能托大不防备他吧。


4顾祝同,军中圣人,顾婆婆。黄埔教官,资历很老,为人和善,是个靠资历混上来的将领。所谓战功,是在抗战时期,主持第三战区,表现不错。
第三战区虽然处于最前线,但是大多是残山剩水,日军都不屑于主力进攻的偏远地区,又依托山水地利,地区拿顾祝同一时没有办法。顾祝同的第三战区也没有主动进攻日军的能力,但是很好的牵制了日军的进攻,功劳不小,和汤恩伯部一样,日军主攻九战区,五战区时,最要留出大量兵力盯住三战区。综上所述,顾祝同在抗战时依托地利,战绩良好,但是手下基本没有掌控过国军主力大兵团,也没有主持大会战的经验,即不如孙连仲顽强,又不如关麟征勇猛,更不如汤恩伯狡猾,除了资历,与人为善这两点外,基本不适合出任战区主官。后来顾将军官是当得挺大,但指挥能力一直欠奉。


5陈诚,一级上将,中央军土木系老大,蒋介石的绝对亲信。
陈诚这个人一定要分成两块说,1他算得上是儒将,是擅长制度建设,养军建军的杰出人才,后期在台湾也证明他有极佳的行政管理能力,2军事指挥能力不行,这一点像阎锡山,能养军不能作战。
陈诚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由于他是蒋介石的绝对心腹,所以陈诚管理的战区,或者工作,往往能得到做大的资源优先配置,他让他在抗战时期的工作顺风顺水,都被称为小委员长了。但他也有一定私心,在一些资源分配,职务任命上谋取私利,和其他派系关系不好,也因此被关麟征当众嘲讽气量不够,气得吐血。
在指挥作战上,陈诚最出色的是武汉会战,这是数得着的超大规模会战,可惜此战中国军队的任务就是拖时间,后撤物资,陈诚在后撤物资的准备上做的极好,同时在和某党的合作中也干的不错,有个电视剧叫连环套,剧中陈诚的形象就非常正面。但前敌指挥不是他的强项,从淞沪会战开始,陈诚的指挥就太过于僵硬,缺乏变通。
陈诚还有一点好,就是某些时刻他会任用合适的人才干合适的工作。武汉会战,薛岳指挥万家岭大捷,替陈诚分担了不少重担,陈诚就推荐薛岳出任九战区代司令长官,接替自己。六战区孙连仲也是陈诚推荐接替自己的,还有土木系的胡琏,这都是陈诚慧眼识才。
具体到东北战区,淮海战区,陈诚由于东北罪责巨大,在解放时,基本没希望出任前线主帅,但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由于土木系的存在,他可以抵制别的高级将领出任主帅。


6卫立煌
蒋介石五虎将之一,也是五虎将在抗战后期开始唯一一个能打仗的。他指挥的会战战例比较多,有胜有负,但毋庸置疑他大兵团作战经验丰富,主要战例有忻口会战,中条山会战,远征军作战。也算越打越好的类型,前面析口会战,算得上功败垂成,中条山会战时一溃千里,之后远征军作战算是挽回面子,尤其是在美国人面前有面子,所以得到美军信任,这是他能击败其他竞争对手,坐上东北主帅宝座的两大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东北国军多是远征军出身,所以卫立煌,杜聿明作为部队老长官,知兵知将,拥有指挥这个主力兵团的天然优势,这一个优势就连李白薛都比不过他们。
至于卫立煌的指挥能力,他打仗比不算精细,这一点从远征军的高额战死率可以看出来,卫立煌也算是久经战阵,和日军多次,却不善于学习,在滇西反攻时,国军苦心操练的主力在各方面装备全占优的情况下,闷着头打攻坚战,只单纯强调发挥不怕死的精神,不想具体的战术点子,如果是新手还可原谅,卫作为老将,这一点体现出他变通能力不足,国军在自学提升这一点上和共军差距巨大。
总之,卫立煌宏观指挥能力良好,微观操作比较粗糙。
再插一句,卫立煌的派系,他是自学成才,孙中山侍卫,粤军系统出身,算不上老蒋的嫡系黄埔系,但也确实一直混在中央军体系内部,是个投靠老蒋很早的杂牌,后期美国人还待见他,有信任度加成,勉强算成中央军派系。



7张发奎
老粤军派系,北伐名将。后来军事上发挥不明显,前期军事生涯,先扬后抑,抗战前处于不得志状态。抗战爆发,先是出任兵团司令级别的指挥官,参加了淞沪抗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都是虎头蛇尾,在战役中表现出一定的料敌不明,自保实力的思想,与原先的名将风采相比,退步明显,但好歹能上阵,也一直坚持战斗。抗战中期出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主要是因为1 他固守本乡本土,作战意志好,又熟悉情况2 粤军名将,善于团结四分五裂的老粤军系统。其间四战区的几次大规模战役,他都不算主持者,只是参与者,但多少都算积攒了现代战争大规模会战的经验,能发挥多少,就不好说了,是一个坚持在一线的老名将。
对于解放战争,他这个边角派系,又没有抗战大军功撑腰,此外多次反蒋,能力威望信任度都不好,早早排除出主帅人选。


8傅作义,
晋绥系军阀。抗战名将,守城高手。抗战时期,也有过极精彩的奔袭战,运动战。主要战例有包头战役,绥西战役,五原战役,
傅作义是个能吃苦的将领,而且善于学习,部下因为学习八路军的作风,一度被称为7路半,这恰恰反映出傅作义具有军人最宝贵的素质之一,因地制宜随机应变。这一点和黄埔系大多数死读书的将领不一样,是个成长型的将才。傅作义很少接触高端的军事设备,对于现代战争的作战模式可能会生疏一些,但是根据它表现出来的特点,给他时间,他可以学会。看履历,他确实像共军将领。或许这也是他在华北屡战屡胜的原因之一吧。
缺点是指挥的部队一直都不是国军主力,装备不好,数量也有限,如何指挥运用好大规模的王牌军,是个考验。但总体来说,已经是国军中不可多得的良将了,善于学习,能够面对艰苦环境,作战顽强,可以打运动战。解放时,凭借优异战绩,出任华北国军主帅,不可能去东北,中原任职。全力出击西北坡,或者主力出关营救东北军逃跑,或者全力南下,弃北平守金陵,这些选择除了第一条,对于晋绥系统扎根于华北的傅作义而言,很难做到的。而第一条功效如何不知道,反正TG能跑。


9杜聿明
黄埔一期最上的台面的几人之一(陈赓,杜聿明,关麟征,胡宗南)
常凯申亲信,具有传统武德的军人,盲从常凯申,性格随和,忠勇廉正,是个标准军人,但是军事指挥能力不能高估,应变能力差,自主性弱一些,被校长挖坑犯得错误很多,一直在成长。最明显的是相较于敢于坚持主见的国军顶级名将薛岳,杜聿明总是对老蒋唯唯诺诺,显得大将风度不够。
抗战以来,杜聿明算是参战最多的几位将领之一,大大小小恶战无数,战场经验十分丰富,他原先给关麟征当副手,两人闹矛盾(杜聿明这种面性子的泥人都受不了老关,可见关猛有多刚愎),从此独领一军,训练部队的能力极佳,或许仅次于孙立人。练出强军第五军,国军最早的机械化部队,常凯申的心尖宝贝,昆仑关一战,虽然在主力对撞中,击败日军主力,但国军的唯一机械化部队也一战即残,告别战场了。杜聿明(机械军发挥,体系问题牵扯过多,他一人不能背上全部的伤亡责任)及其部属的现代化战争指挥能力还亟待提高。之后的第一次远征军作战,杜聿明这回是千夫所指了,明明战况不差,盲从老蒋和英军,结果枉死多少热血男儿,高素质士兵,再次反映了杜的根本问题,对上抗压性不足,无大将的坚毅信心霸气。
杜聿明听话,老蒋很喜欢,解决龙云他有大功,一直是老蒋最喜欢的备用大将。杜聿明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一直在战争中学习现代化的作战理念,跟上时代步伐,但问题是他一直在学习,一直没学精。打仗确实一板一眼,往往能做出不错的合乎时宜的作战计划,一旦部下执行出问题,变通计划的能力只能说一般了。最后落了个天才制定的计划,蠢才来实施了。
杜聿明在军中有一定威信,又是黄埔第一期大师兄之一,所以出任黄埔系为骨干的大军主帅,也算压得住场子,底下部属也算能服从命令。蒋介石对他很放心,自然在竞争要害职位时能领先一步,先后成为东北,华东两个主战场的实际主帅。
解放战争中,杜聿明打得不错,顺风顺水之下,不像抗战打得那么憋屈,可惜东北一战,未能克竟全功,后面从根本上时无法挽回失败的,只能拖延时间。辽沈战役开战之时,东北国军已经没有获胜的希望,最多击退林彪,保本后撤回关内。杜的指挥也没有大问题,淮海也是去当救火队员的,在匪谍横行的时候,再好的计划也没用,你想干什么,对手都知道,他本可以顾好一个战场的,又是老蒋的瞎指挥,让他两头忙两头空。有这样的猪队长,不需要神对手也会输的。


10王耀武。黄埔学生,抗战名将
在国军战区司令长官一级中,他资历最浅,抗战末期刚升任方面军长官,指挥了一次湘西会战,大获全胜。也算是有了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经验和资历。
抗战时,王耀武光芒四射,麾下74军那是天字第一号的王牌军,日军口中的支那虎部队,三五部队,抗战以来的恶战,大战,几乎无役不与,总有斩获。作为机动兵团的司令,王耀武在执行战区军令上做的非常优秀,也体现出高超的自我把握战机的能力。当然,一些恶仗,他的属下也屡屡有高亮表现,比如余程万,比如张灵甫,他们的发挥辅助了王耀武德军事才能施展。
王耀武小商贩出身,除了机敏的军事指挥,另一个能力是广开财路养军,74军强大的战斗力和王军长良好的资金投入,福利体系是分不开的。当然,王耀武的政治工作也做得不错,74军战斗意识高昂,军纪良好,确实各方面都很优秀,王耀武是一个杰出的建军者。
解放战争时期,王耀武表现不佳,早早作壁上观,济南城破(详情省略一千字),最终被俘,实在是不识时务。作为主帅人选,即使他没有被俘,可能性也不大,毕竟就算战功彪炳,在国军军中也压不住那些身为师兄的军长,司令,师长们。


综上所述,除去薛岳李宗仁白崇禧这三大名将,
老蒋在三大决战时期可以启用的战区主帅(考虑资历,能力,经验)也只有这么十人
孙连仲关麟征汤恩伯顾祝同陈诚
卫立煌张发奎傅作义杜聿明王耀武
其余阎锡山,程潜,蒋鼎文,马鸿逵之流谁敢向老蒋保荐?
至于下一级的邱清泉,廖耀湘,一时威望不足。
军长级的陈明仁,孙立人,如果从45年开始培养,也不见得能把资历,经验攒满了。


再说说国军三大名将的缺点
1李宗仁用兵显粗糙,有点儿像老彭。好在大局观还不错。
2白崇禧好高骛远,85分的水平总想挑战90分的技术难度,此外前敌指挥时不够果断
3薛岳骄傲,常常自大轻敌,往往是一胜一负一胜一负的战绩。


他们三个的优点是
1李宗仁能团结人,国军往往就是输在不团结
2白崇禧布局能力,还是很不错的
3薛岳微操很好,用兵精细,像林彪粟裕。   
感觉白崇禧在高层指挥官里最强,应当早早让白去徐州剿总统一指挥武汉、徐州、济南
llbbxx 发表于 2014-7-11 18:28
感觉白崇禧在高层指挥官里最强,应当早早让白去徐州剿总统一指挥武汉、徐州、济南
信得过吗?

老蒋可是公然放话的:“共产党只要我的命,李宗仁白崇禧既要我的命,又要我的钱”
中条山的时候卫已经被蒋调走了吧?
llbbxx 发表于 2014-7-11 18:28
感觉白崇禧在高层指挥官里最强,应当早早让白去徐州剿总统一指挥武汉、徐州、济南
李白就算了,命中注定不会官居高位,得到了也不长久……
白崇禧大事糊涂,小事精明,在这方面和李宗仁差得远。
所以最后李宗仁知道白崇禧跟着老蒋去了台湾就叫道白崇禧完了。
后来果不其然,白崇禧最后被老蒋害死了。
反观李宗仁,生前回到大陆,成为太祖的座上嘉宾,极尽荣耀,还娶了一个大陆的年轻姑娘。
凯申公手下单提出哪一个好像都还说得过去,凑合到一起就算完了。
枯骨 发表于 2014-7-12 11:50
凯申公手下单提出哪一个好像都还说得过去,凑合到一起就算完了。
刘峙这样的说得过去?
starlink 发表于 2014-7-13 11:43
刘峙这样的说得过去?
刘峙早年间指挥作战还是不错的,不过越到后来越不行,主要原因离不开一个“贪”字。刘峙之所以坐上徐州剿总总司令的位置,并非他能力出色,而是不得已的选择。当时候选人主要有白崇禧和蒋鼎文,但白崇禧是桂系,蒋鼎文吃喝嫖赌太不像话,所以只能选择刘峙。但是刘峙只是名义上得总司令,实际总指挥是杜聿明。后来杜聿明去了东北,老蒋不得已只好准备让白崇禧统一指挥徐州和武汉两个剿总,但白崇禧不干,只能让刘峙继续顶着。后来杜聿明回来了,于是刘峙被打发到蚌埠准备去当“文天祥”,徐州交由杜聿明指挥。只不过解放军只盯着徐州,根本没打算打蚌埠,刘峙才得了一条命。
starlink 发表于 2014-7-13 11:43
刘峙这样的说得过去?
刘峙早年间指挥作战还是不错的,不过越到后来越不行,主要原因离不开一个“贪”字。刘峙之所以坐上徐州剿总总司令的位置,并非他能力出色,而是不得已的选择。当时候选人主要有白崇禧和蒋鼎文,但白崇禧是桂系,蒋鼎文吃喝嫖赌太不像话,所以只能选择刘峙。但是刘峙只是名义上得总司令,实际总指挥是杜聿明。后来杜聿明去了东北,老蒋不得已只好准备让白崇禧统一指挥徐州和武汉两个剿总,但白崇禧不干,只能让刘峙继续顶着。后来杜聿明回来了,于是刘峙被打发到蚌埠准备去当“文天祥”,徐州交由杜聿明指挥。只不过解放军只盯着徐州,根本没打算打蚌埠,刘峙才得了一条命。
starlink 发表于 2014-7-13 11:43
刘峙这样的说得过去?
哪家都有几个没出息的。
永远爱海军 发表于 2014-7-12 10:47
白崇禧大事糊涂,小事精明,在这方面和李宗仁差得远。
所以最后李宗仁知道白崇禧跟着老蒋去了台湾就叫道白 ...
不明白为什么楼主把白崇禧列为国军三大名将?作为一个僚幕参赞白崇禧还是非常出色的,但是白崇禧作为军事主官的时间既短,战绩也乏善可陈。

淞沪会战白崇禧主持以桂军为主力的国军惟一一次反击战以惨败告终,武汉会战后期白崇禧临时接替旧伤发作的李宗仁表现平平而已。桂南会战白崇禧指挥作战,不将当时唯一的机械化第5军作为战略机动力量,而是将其投入到山地攻坚战中白白消耗掉,以至于付出尸山血海代价才收复的天险昆仑关被日军一个反击就轻易夺回。解放战争后期任华中司令长官结果是全军覆没。这样的资历哪一点配得上国军三大名将的称号?
有潜力成长为战区主帅的国军将领,这个范围太大,基本是45年就已经出任兵团司令的高级将领,想到谁说谁。没具体名单。


1罗卓英,陈诚心腹,抗战时表现极好。保定军校出身,却是土木系的骨干。
抗战时期参与的战役很多,有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南昌会战,上高会战,长沙会战,平满纳会战等,也升到了战区司令长官一级,罗店血肉磨坊,扬名立万的。之后上高会战,大放光芒,成为九战区薛岳的左膀右臂。之后就去了远征军,惨败他也负有责任,43年之后基本只负担练兵的任务,很少出阵的机会了。
解放战争时期,出任东北行辕副主任(主任陈诚),和自己的老板一起身败名裂,淡出一线了,他在解放战争时期不是没有机会,而是和老板一起面对机会没打好。他个人军事指挥能力应该在陈诚之上,但作为陈诚的核心下属,东北败局他也有一定责任。


2余汉谋,粤军系统 第七战区司令长官
早早投靠蒋介石
总体而言,军事才能平庸,战例不多,广州之战败得太急太快。粤北作战凭借地利守住,没有参与指挥大会战。
能力经验上根本不可能去指挥核心战区主力部队。


3俞济时 集团军司令级别,老蒋侍卫长,74军老长官
早年作战勇猛,曾在与日军作战时负重伤,40年后淡出一线,主要任老蒋侍卫长,虽然兼任了一个集团军司令官职务,但没有再参加大战了。解放时期根本不可能上阵。


4孙元良,解放战争初期任兵团司令
或许他出任主帅最令共军头疼,或许他才是东北剿总的最佳人选。林彪别说大鱼,小虾米都可能捞不着。但使金陵飞将在,不教林彪网大鱼。


5宋希濂 黄埔一期 鹰犬将军,作战水平不赖。是个潜力股
抗战末期就已经出任集团军司令,解放战争初期时新疆警备总司令,级别上达到战区主帅的门槛。
抗战时期,参与了多次恶战,战场作风英勇顽强,敢于不计伤亡与敌死磕,是员悍将。污点时滇西反攻手下伤亡大,猛将而非智将。
对于大兵团作战,宋希濂经验不丰富,没有体现出掌控战区的能力。


6孙蔚如,45年出任六战区司令长官,之前任一战区副司令长官
地方军阀势力代表,杨虎城爱将,西北军派系(看这出身,能当剿总司令,那才叫见了鬼了)。抗战还算积极,曾在中条山坚持抗战,但是所部算不上精锐,官职虽高,基本部队实力不足,抗战时期没有主持大会战的履历,指挥能力不行。


7朱绍良,第八战区司令长官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中央军派系,早早投靠常凯申,颇得重用。早年主持了1,2,3次对江西苏区的围剿,后来也在西北负责监视红军。37年抗战爆发,朱绍良参加了淞沪抗战,还是中路军的指挥官,位高权重,但是随着淞沪的惨败,朱绍良开始淡出一线战场。之后的连年大战,朱绍良很少参与,只挂名指挥绥西战役。其实绥西战役的战果战功还要算在傅作义,马鸿宾的账上。解放时期虽然官位很高副参谋总长,重庆行辕主任,也颇得重视,但近十年脱离一线战场,之前也屡战屡败,这样的将领那个敢用?
朱绍良虽然是科班出身,主持大战役能力很差,主持的三次围剿,参与的淞沪会战,都是以惨败告终,是国军内部也不可多得的常败将军。却一直官居高位,也算是常凯申用人失败的一大例证。后期被小辈胡宗南取代。


8李品仙,第十战区司令长官
桂系(但他和老蒋思路走的比较近)。保定军校毕业。作为桂系大将,抗战初期担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协助桂系老大李宗仁,参与指挥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在战场上表现不错,也是一员能战的上将。抗战中期,兼任安徽省主席,迎合老蒋,成为了制造摩擦的主力之一,治政上也横征暴敛,不逊于汤司令。后期出任第十战区司令长官,可以说在抗战后期,李品仙就很少和日军主力作战了。
解放时期,一方面他由于和老蒋政见合拍,另一方面桂系的实力面子,他继续身居高位,是徐州绥靖公署主任,一度主持两淮战事。当然,这个时候体现出他能力不够,无法完成上级的战略目的。李品仙作为战区主帅,能力上,出身上都比不过卫,杜。无法挂帅东北,也是情理当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