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上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6:32:54
白起    --------------------------------------------------第二楼
范蠡和文种   -------------------------------------------第三楼
俾斯麦     -----------------------------------------------第四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4 0:28:41编辑过]
白起    --------------------------------------------------第二楼
范蠡和文种   -------------------------------------------第三楼
俾斯麦     -----------------------------------------------第四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4 0:28:41编辑过]
[B]白起[/B]
白起,中国古代著名军事指挥官,又称公孙起,出生不详,死于公元前257年。眉(今陕西眉县东)人。凭战功一步步升到秦军统帅。年轻时担任秦左庶长,由相国魏冉举荐,任主将攻韩、魏,很快升为左更。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伊阙之战,白起全歼韩、魏联军24万,晋升国尉。292年,升大良造。三十六年,率军数万深入楚地,大破楚军,受封武安君。四十二年,赵、魏联军攻韩华阳,白起与客卿胡阳率军救韩,大败联军,斩魏兵13万,将赵军2万驱入河中淹死。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爆发了长平之战。在这之前,秦国通过惯用的外交手段破坏“合纵连横”孤立赵国,又通过离间计使赵王用赵括换下了廉颇,任命赵括为主帅。而白起也被秘密调回代替王龁担任秦军统帅。白起本人骁勇善战且久经杀场,可以说,白起留名于历史的机会到了。请注意,给他机会的是秦昭王和丞相范睢。
白起用计吸引赵括出兵,并包围赵括。秦昭王听到赵军被包围的消息,便亲赴河内(今河南沁阳及其附近地区),把当地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部编组成军,增援长平战场。这支部队断绝了赵国的援军和后勤补给,从而确保了白起彻底地歼灭被围的赵军。被围的赵军断粮46天后,赵括率赵军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命丧秦军乱箭之下,其余的赵军只有投降。这个时候,秦国国内已经出现粮荒,而赵军也是因为无粮而降,怎样处理降兵成了大问题。当了多年指挥官的白起不可能不感觉到兵变的危机。从整个秦国来看,自己国家人民都吃不饱,哪有粮食养降兵?所以降兵不能收编,更不可能带回秦国,降兵又是最危险的,在战国人口不多,恢复缓慢的时期,人力资源要比国土资源更加宝贵。恐怕无论是秦昭王还是丞相范睢,都知道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杀降。而去执行的最好人选就是刚刚打完胜仗还在长平的白起,既然白起赢得了长平的重大胜利,获得盖世的名望,就让他把余下的做完吧。于是出现了真空局面:白起上书问秦昭王和丞相范雎如何处置,秦昭王去巡视陇西,范雎说不在他职责范围内。自古就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现在秦昭王故意离开,不发命令,很明显是让白起自行解决。白起最后选择了--杀。后来事实证明白起坑杀40多万赵军并没掩盖他在军事上的成就。这件事应该完了,但白起对秦昭王和范睢越来越不满,或许他认为秦昭王和范睢让他一人承担杀降的责任。无论怎样,后来白起就不像以前那样遵从秦昭王的命令了。
秦昭王(前324~前251),姓嬴,名稷,又称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继位。在任前期,其母宣太后当权,贵族外戚骄横,大权旁落。昭王四十一年(前266),采取断然措施驱逐专权的贵族外戚,废黜太后,重整纲纪。后来得到了范雎和白起,一个文丞、一个武将。长平之战后,白起想乘胜灭赵,范睢提出秦军疲惫,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昭王采纳后者。从全局考虑,秦昭王应该没有错,当时虽打了胜仗,秦军死伤过半,国内空虚;白起的计划虽可行,作为统治者还是谨慎为好。从这以后,白起与范睢的意见就经常冲突。
范睢(?-前225),也叫范且,魏人。受魏王猜忌逃到秦国,当上丞相,在内政外交上采取一采列的革新,使国内政权得到了巩固,通过“远交近攻”为秦国攻打赵国和魏国创造了机会。不到一年,秦攻邯郸,白起托病不出,主帅王陵损兵折将。秦昭王请白起出战,白起和昭王辩论说此时不宜攻打,后来范睢也去请,没成功。形势对秦国越来越不利,而白起仍然固执己见,甚至说昭王的不对,昭王盛怒之下命白起出兵。本来这是白起与秦昭王的最后一次缓和机会,也是白起继续展现军事才华的机会。敌军逼近,当以大局为重,可惜白起已经被怨言缠绕,称病不起。最后被贬出咸阳,秦昭王赐他宝剑自裁。死前,他认为自己因为坑杀几十万降军而该死(“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史记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 第十三),可见白起已经完成脱离秦昭王集团了。
[B]范蠡和文种[/B]
范蠡,谋士,字少伯,又名鸱夷子皮、陶朱公,约生于楚平王十二年(公元前517年),春秋楚国宛地(今河南南阳)人。出身卑微,但胸怀大志,曾拜计然为师,研习治国治军方略。当时楚国贵族专权,难有施展才华的机会,范蠡便赴别国,一方面游历,一方面寻找机会,施展才干。在好朋友越国大夫文种的推荐下,到越国,受到越王允常重用,拜为大夫。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亡,勾践即位。范蠡受命主持军事,而文种主持政务。
文种,谋士,名会,字伯禽、子禽,春秋楚国邹人。听说范蠡的才华后,与其交上朋友,后同为越国著名大夫。
这时吴王阖闾想趁越国人心不稳发兵攻打越国。越军利用吴军的疏忽,采用偷袭战术把吴国军队打败,阖闾受重伤,不久死去。阖闾的儿子夫差继位。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趁吴国尚未准备妥当出兵伐吴。而范蠡认为越国准备不充分,实力不充足(1)。于是劝阻勾践,却没成功。越王勾践调动全国精兵3万人,北上攻吴,吴越大战于夫椒(太湖中山名)。夫椒之战越军惨败,只剩下5千人,勾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中部,主峰在嵊县西北),被吴军包围,形势危急。范蠡向勾践提出忍辱求和以图长远的策略,勾践采纳。越王勾践和大臣、妻子到吴国作奴仆。当时勾践想让范蠡留在越国,范蠡说,文种比我更能搞好国内的事,让我跟你一起去吧。于是跟着勾践备尝屈辱,文种留下主持越国事务。吴王夫差曾找范蠡说,勾践给我当奴仆,你何必还跟着他?俗话说,“聪明妇女不嫁败亡之家,明哲臣子不跟国灭之君。”你跟着我吧,让你做大官。范蠡说,谢谢大王好意,俗话说,“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我是败国之臣,何敢再望富贵?还是让我跟着旧主为您服役吧。(2)范蠡在吴国住在石头房子里,从没怨言,而勾践有了范蠡在身边更能取得夫差的信任。有次夫差得病,范蠡建议勾践尝夫差的粪便,说夫差不久就会好。夫差十分高兴,而吴大臣伍子胥的诤谏被置若罔闻,三年之后,放勾践、范蠡回国。范蠡回国后,与文种一起一方面卑事吴国,与齐、晋、楚结好;一方面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使越国强大起来。勾践问文种,夫差好色,有没有办法在这上面做文章?文种建议,挑选两个美女献给夫差。于是在全国找到两个美女:西施和郑旦,教他们各种技艺,三年之后,献给夫差。夫差(?~公元前473),春秋战国时吴国末代国君。吴王阖闾之子。公元前495~前473年在位。阖闾死后,负着国耻家仇苦心经营吴国,终于打败勾践。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劝告接受了西施和郑旦。而西施是国色天香,美人计终于成功。文种又建议勾践向吴王示弱,说越国每年收成不好,向夫差讨些粮食。夫差继续不停伍子胥,给越国一万石粟米。范蠡找到一个擅长射箭的陈音引见给勾践,勾践让他教其他士兵,三个月后,越军全军都会用弓弩了。
经过了十年的充足准备后,前482年,越国趁吴军北上之计夺取吴国都城姑苏(今江苏苏州),俘虏吴太子。前478年,越国再次袭吴,两军大战笠泽(今苏州南),吴军败。夫差求和,范蠡对勾践说,忍辱受苦这么多年,为的就是现在的胜利,可不要前功尽弃。越军继续前进,夫差自杀。
灭吴之后,范蠡意识到勾践好大喜功,永无满足,于是离开勾践。隐退之前写信给文种:“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3)”文种没走,却不早朝了,又有谣言文种叛乱,勾践赐剑:“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4)”
可怜一代名臣文种自杀。和范蠡的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范蠡隐退之后更改姓名,和儿子从事耕种,又经营商业,获得成功,变得很富有,自称陶朱公。
----------------------------------------
(1)“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史记卷四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 第十一》
(2)吴王谓范蠡曰:“寡人问贞妇不嫁破亡之家,仁贤不官灭绝之国。今越王无道,国已将亡,社稷坏甭,身死世绝,为天下笑。而子及主俱为奴仆,来归于吴,岂不鄙乎?吾欲赦子之罪,子能改心自新,弃越归吴乎?”范蠡对曰:“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号,用兵与大王相持,至今获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原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吴越春秋 勾践入臣外传第七 越王勾践五年》
(3)(4)均出自《史记卷四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 第十一》
[B]俾斯麦[/B]
俾斯麦,1815~1898,德国政治家。出生于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雪恩豪森庄园的容克贵族世家。童年时代对母亲报有反感的态度,因为母亲只顾交游,不管孩子。8岁开始上小学,他利用课余时间到知识渊博的德希.施莱尔马赫门下习宗教。但是俾斯麦并不认为自己是基督徒,他认为自己是泛神论者。进入格丁根大学后,他开始与别人决斗,一共进行了24次决斗。这中间有一次负伤,缝了14针。他的穿着也与别人不同,可以说让学校伤透脑筋。俾斯麦负债累累,经常向家里要钱。两个学期后,他去了快林大学。为了避免当兵,他去学法律。临阵备考,他居然通过了法学考试,然而他并不喜欢法学,后来以高分通过行政考试。于是,到亚琛当管理地方税务。他休假过长,而且赌博输得精光,玩忽职守使他差点被革职。这段历程却表现了他对官僚主义的不满,他对同事、上司都没什么好印象。1838年,俾斯麦还是从军了。1839年,他回自己的领地经营庄园经济。他对经营庄园还是有一套的,既改良农具,又采用新的耕作方法,总之,提高了产量。作为地主阶级,他也交了一些朋友。1847年,一个议员生病,他去顶替,成为普鲁士议会议员。他主要持保皇态度。这个时期,国内外革命正是风起云涌,而俾斯麦也慢慢走上了政治道路。当时的德国四分五裂,1848年爆发的大革命对德国冲击很大。俾斯麦在政治展露头角,由于他坚决的支持威廉一世,加上巧妙的外交手段,渐渐的也获得了高官。1859年任普驻俄大使,1861年改任驻法大使。他的由普鲁士来统一德国的主张比较符合当时的情况。1862年9月22日,俾斯麦被任命为代理首席大臣。30日,他在议会即席发表了他的“铁血”主张。虽然许多人并不接受,俾斯麦的称呼也被灌以“铁血宰相”;但是相对于英国革命,俾斯麦是保皇派,威廉一世最后还是认同了他的观点。
威廉一世(1797-1888年),普鲁士国王(1861-1888年)、德意志帝国皇帝(1871-1888年)。腓特烈·威廉三世次子。在1848-1849年德国革命期间,参加镇压柏林三月革命、巴登一普伐尔茨起义,被人称为“炮弹亲王”。1849年起任莱茵—威斯特发里亚总督。1858-1861年,由于其兄威廉四世患精神病,任摄政。1861年1月2日,继承王位。上任初始即展开军事改革,但其计划遭自由派控制的议会反对,威廉一世为实施其计划,解散议会,引发所谓“宪法纠纷”。他看到了俾斯麦的才能,任用俾斯麦为首相。
1863年,俾斯麦的内外政策正式出台了。他不理睬议会的态度,擅自支付经费,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改革。1864年,俾斯麦发动对丹麦的战争,普鲁士战胜后,威廉一世表示不愿吞并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普丹会谈没有朝俾斯麦的方向走,毕竟威廉一世是皇帝。为此俾斯麦殚精竭虑,医生告诉他患了神经衰弱症。俾斯麦一边调养,一边继续自己的计划。
普鲁士军队适应技术革命进行了大量革新,参谋长毛齐对战争理念重新阐释,这使普鲁士军队具有相当的战斗力。1866年6月17日,俾斯麦谋划已久的普鲁士与奥地利战争开始,普鲁士以较少代价获得了大胜。战胜后,威廉一世突然对战争大感兴趣,准备对小邦国汉诺威、萨克森和黑森动武。这和俾斯麦的见好就收、一边打一边拉的想法完全相反,而且将给普鲁士以后的战争带来后患。俾斯麦十分恼火,幸好军队中出现霍乱,国王只好罢兵。尼科尔斯堡停战草约之后,俾斯麦又在邦国问题上与国王产生分歧,这次在王子的支持下,俾斯麦说服了国王。8月5日,新议会大会开幕,国王在致辞中表示政府请求议会免于追究擅自拨款的责任,议会同意了,也就是说俾斯麦政府的违宪行为不被追究了。1870年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在毛齐的指挥下,普鲁士取得色当战役的胜利,法皇拿破仑三世被俘。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在这之前,俾斯麦与威廉一世在“德意志皇帝”还是“德国皇帝”上发生争执,最后威廉一世同意用符合宪法的“德意志皇帝”。俾斯麦当上帝国宰相之后的20年间,权倾朝野。对内,加强普鲁士和帝国政府的权力,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的联盟和经济收益,镇压工人运动;对外,采取现实主义态度,争霸欧洲,并向海外积极扩张。威廉一世恐怕拿俾斯麦也没办法了,不过俾斯麦所做的都是为了德意志。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因肺炎去世。3月10日,皇太子腓特烈三世抵达留林。6月15日,腓特烈三世逝世,威廉二世登基。这期间毛齐也辞职,后于1891年4月24日去世。
威廉二世(1850—1941年) 德意志帝国皇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挑动者和制造者。威廉二世是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1797—1888年)之孙。1877年在波恩大学读法律系和国家学。1885年任波茨坦第一近卫军团团长。1888年继承王位。在位时期,对内加强专制统治,独揽大权,迫使老宰相俾斯麦下台。对外推行“世界政策”,进行殖民扩张,争夺世界霸权。为此,大肆扩充军备,与英国展开海军竞赛。1897年还派军队强占我国胶州湾。1900年德国参加八国联军,镇压中国义和团运动,参与瓜分我国势力范围活动。1905年和1911年,两次制造摩洛哥危机,与法国争夺西北非洲的权益。1912—1913年,两次插手巴尔干战争,制造国际紧张局势,加深了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他竭力煽动奥匈对塞尔维亚进行战争,他对奥皇特使说:“如果奥匈不利用这个对自己有利的机会,那将是令人遗憾的。”与此同时,他与军政要人积极进行战备。大战爆发后,在国会内进行了号召战争的煽动性演说。1918年,德国军事、经济皆陷于绝境,11月,国内革命爆发,威廉二世逊位逃往荷兰,德国霍亨索伦王朝结束。1941年3月4日,威廉二世死于荷兰。
俾斯麦是看着威廉二世长大的,但是威廉二世上台之后就决定削弱俾斯麦。1890年2月4日《帝国新闻》刊登了威廉二世曾被俾斯麦反对的两项动议。3月2日,俾斯麦要求普鲁士政府官员按照1852年内阁法,向君主呈递报告要经过首相。之后又自做主张买卖国家证券,请银行家会晤。威廉二世听说之后兴师问罪,双方各不相让。俾斯麦适应威廉一世多年,难得再改变;威廉二世态度强硬,传下旨意:要么取消“先经首相”,要么辞职。3月18日,德意志帝国铁血宰相辞职。辞职后,威廉二世封俾斯麦劳恩堡公爵,晋升上将。1898年7月30日,83岁的俾斯麦去世。
把杀人狂白起说的很无辜。
屁股决定大脑是我的一贯思路
坐在什么位置就得怎么思考,用现在人的思维去考虑当时人的思维本来就是极端错误的做法
楼主的意思是不是说中国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没好下场,德国有好下场?
个人有个人的看法
历史的真相永远不会再现
呵呵 . 这个适合看看就好. 不要太当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8 16:48:44编辑过]
有点受教育了 和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