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麦克阿瑟和他与上司的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1:53:39
写这篇文章在于探讨麦克阿瑟的发家和他与同僚、上司的关系,以探求为人处世的道理,前车之失,后车之鉴,一个作到美国五星上将的人是怎样成就的,又是怎样失势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1 22:24:24编辑过]
写这篇文章在于探讨麦克阿瑟的发家和他与同僚、上司的关系,以探求为人处世的道理,前车之失,后车之鉴,一个作到美国五星上将的人是怎样成就的,又是怎样失势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1 22:24:24编辑过]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1880~1964,美国军事指挥官。曾被授予美国五星上将。
1880年1月26日,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出身在美国南部阿肯色州小石城的一座军营里。他上面有2个哥哥,二哥六岁时死于麻疹。有着军事世家背景的麦克阿瑟6岁时,也就是1886年随着父亲到堪萨斯州的莱文沃思步兵骑兵学校接受正规教育。麦克阿瑟的成绩并不怎么样。1889年7月,又随着父亲到华盛顿军队公立小学就学。1893年秋,父亲被提升为中校,并前往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任;大哥经过父亲的争取考入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则进了当地一所军队中学,父亲对他很有信心。在学校里,他是网球冠军,也是足球场和棒球场上的佼佼者,成绩也名列前茅。中学毕业后,麦克阿瑟希望进入西点军校,也就是美国陆军最高学府。按照西点惯例,报考该校的人必须事先经国会议员、政府要员及有关部门推荐方可取得考试资格,可惜那年无人推荐,道格拉斯第二年才考入。1903年,经过严格的训练,终于毕业。
毕业后,作为工兵到菲律宾执行勘测任务。1906年,承蒙父亲的部下贝尔将军的提拔,任总统的低级副官。后来调到密尔沃基给贾德森少将当助手。他给这个上司的印象并不好,由于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过多,又在函授课程上费了大量时间,贾德森少将给他的评价很低:“我认为,麦克阿瑟中尉在按照我的命令执行任务时,没有表现出推荐书中所列的优点。他履行的职责无法令人满意。”这些报告对麦克阿瑟的职业道路产生了不利影响。他又被派遣到原来的工兵营在等级最低的一个连当连长。1912年,麦克阿瑟到华盛顿陆军部上任,第二年被任命为参谋部的正式一员,并很快得到伍德参谋长的青睐。麦克阿瑟从此时来运转,在这里,他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来施展才华,并开始稳定向军界顶峰攀登。1914年7、8月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全面爆发。大战之初,美国宣布严守中立。1915年12月78,威尔逊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说,宣布美国有必要"进行战备"。此时刚刚晋升为少校的麦克阿瑟,作为参谋长和陆军部长的助手,积极参与了扩建陆军的行动。同时,作为兼职工作,他还在1916年7月被任命为陆军部的新闻检查官,负责联络报界。在他结束一年的任职时,经常采访陆军部的39名记者联名写信给当时的陆军部长贝克称赞麦克阿瑟。麦克阿瑟建议贝克将26个州国民警卫队各师的编余部分合在一起,正式编成一个师,并说这个师来自全国各地,就像一条横跨长空的彩虹一样。贝克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并把这个新组建的师(第42师)就取名为"彩虹师"。1917年10月,拥有2.7万人的彩虹师前往法国,麦克阿瑟任参谋长。可是同僚又开始对他有意见了。到达前线后不久,麦克阿瑟遇到了平生第一次重大挑战:设在肖蒙的远征军司令部中有些参谋对麦克阿瑟凌驾于彩虹师师长之上感到不满。他们甚至掀起一次运动,要解散这个师,把官兵分配到别的师去。麦克阿瑟的做法却是回击,从此他也与总司令潘兴手下的参谋人员结了怨,把他们(其中就有乔治·马歇尔)看作是他的死对头,但他同潘兴本人的关系还不错,一直称赞他是"我父亲最优秀的门生之一"。
麦克阿瑟在作战中的坚决让这只远征军立下了战功,麦克阿瑟于1919年4月载誉回国。1919年6月,麦克阿瑟到西点军校担任校长,他作出的改革非常有成效。1925年1月,45岁的麦克阿瑟戴上了两颗星,成为陆军中最年轻的少将。1930年11月21日宣誓就任陆军参谋长,领临时上将军衔,他当时正好50岁,是陆军史上最年轻的参谋长,也是全国唯一的四星将军。
大危机过后,各国都削减军费,麦克阿瑟自然对罗斯福的"新政"不感兴趣,一般很少支持。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后不久,为了让失业的青年有活可干,政府成立了有27.5万人参加的"民间资源保护队",从事筑堤、植树等水土保持工作。麦克阿瑟看到这是一支重要的后备力量,便建议由军队来负责保护队的行政管理工作。总统同意了,但指示只能管理而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军事训练。随后,麦克阿瑟便组织各部队接收保护队,并让他们穿上了草绿色的制服,成了一支像模像样的"国民后备军"。这项工作由于有麦克阿瑟的协助,取得了很大成功,得到保守派的好评,罗斯福也为此感到非常得意。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1882年1月30日—1945年4月12日),美国政治家,民主党人。1932年当选第32任美国总统,获得1936年、1940年、1944年选举连任。大学毕业后从事律师行业,不久出任纽约州参议员开始涉足政界,1913年出任海军部助理部长,他曾在1920年竞选过詹姆斯·扩克斯(James Cox)的副总统,最后失败。他39岁时因脊髓灰质炎下肢瘫痪并从此终生与支架或轮椅为伴。而坚忍和乐观使他重返政界,1928年竞选并连任纽约州州长,开始施展他出色的政治才能。1932年他当选总统时,美国正陷入一场严重的经济萧条,面对危机,他改变了前任总统赫伯特·胡佛自由放任的政策,实施了国家干预以挽救经济的新政,主要内容包括整顿金融秩序,增加公共开支,救济失业者,加强竞争力等政策。新政使美国成功的摆脱了经济危机。他的任期内另一重要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开始实行绥靖政策,后转变为修改中立法,积极摆脱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1940年他在著名的"炉边谈话"中呼吁帮助盟国反法西斯战争,并极力促成国会通过租借法案,也帮助过中国抗击日本入侵,1941年度国会咨文中阐述"四大自由"的观点对抗法西斯主义,并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他向日本宣战,并发起联合国宣言,成为反法西斯联盟的领袖之一。在战争还在进行时他就提出了建立战后成立维持世界秩序的国际组织的构想。罗斯福蝉联4届总统,任职长达12年,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第四个任期未任满时(1945年)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63岁。
1934年,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要求陆军将第二年的经费预算削减一半。麦克阿瑟知道后大为惊愕,立即与陆军部长乔治·德恩去找罗斯福理论。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罗斯福坚持原议,麦克阿瑟最后情绪激动起来,愤怒地说:"当我们在下次战争中遭到失败,一个美国兵被敌人的刺刀刺进肚皮,被敌人的双脚踩在喉咙上而发出最后的诅咒时,我希望他骂的不是麦克阿瑟,而是罗斯福!"总统顿时面色铁青,喝道:"你不该对总统这样讲话!"麦克阿瑟向罗斯福道了歉,但声称要辞职,并转身离去。当他走到门口时,罗斯福作了让步:"别傻了,道格拉斯,你和预算局应开会讨论一下这件事。"
由于麦克阿瑟的力争,1935年国会批准陆军经费为2.84亿美元,比上一年稍有增加,并将陆军兵力增至16.5万人。但由于经费仍然少得可怜,实际增加的兵力并未达到这个数字,更谈不上去更新多少装备了。而此时的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正加紧备战,其军费开支已占财政支出的一半甚至更多。
1934年,麦克阿瑟的参谋长任期本已届满。但这一年的12月12日,罗斯福总统以没有适当人选为由,宣布麦克阿瑟继续留任,为的是使他能够有时间争取陆军1936年度预算得到国会批准。果然,在他的努力下,1936年的陆军经费增加到3.55亿美元。1935年10月1日,麦克阿瑟正式离任参谋长,由马林·克雷格接任其职。
这以后,麦克阿瑟主要进行一些远东的事务,有时又回国防部。事业上可以说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这期间,世界形势风云变幻,面对麦克阿瑟的还有一次世界战争。
1941年12月7日,美日战争终于开始了。华盛顿的决策者们就"欧洲第一"还是"亚洲第一"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以金海军上将为首的海军作战部试图修改"欧洲第一"的战略,主张向太平洋增援部队,尽早向日本人进攻,阻止其南下进攻澳大利亚。他认为,澳大利亚必须守住,"因为这对世界上非白种人必然产生影响"。以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为首的陆军参谋部则坚持"欧洲第一"的战略,认为德国的垮台必定导致日本的毁灭,要想最终打败轴心国,把力量集中在大西洋战区是绝对必要的,即使失掉澳大利亚也在所不惜。在3月16日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上,陆军部取得了最后胜利:仍维持"欧洲第一"战略,在太平洋地区只取守势。麦克阿瑟对此很气愤。1942年4月18日,麦克阿瑟正式就任西南太平洋战区最高司令。美国实力并未在珍珠港完全削弱,在巴丹经历艰苦的战斗之后,美国成功破译日军的密码,赢得了中途岛战役的胜利,也转变了太平洋战场的局势。之后,麦克阿瑟又赢得了瓜岛和巴布亚战役的胜利。1943年4月,麦克阿瑟与哈尔西制定了一份叫做“车轮”的登陆行动方案。1944年4月,这个行动得以实施并取得成功。随后,麦克阿瑟和尼米兹、哈尔西指挥美军进攻菲律宾并收复巴丹。这一年,麦克阿瑟受阿瑟·范登堡等人的鼓动,首次参加了总统竞选,不过作为在外作战的军官,麦克阿瑟所得票数寥寥无几。最后还是罗斯福当选,杜鲁门当选副总统。
哈利·S·杜鲁门 (Harry S. Truman, 1884~1972,美国第三十四任副总统,在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於任內逝世后继任成为第三十三任美国总统。 1947年他建立了美国中央情报局。1949年曾提出“公平施政”的口号。 1950年出兵入侵朝鲜,发动了朝鲜战争 。他在任后期威信下降,共和党人控制了议会,1953年他卸任回乡。
1945年,麦克阿瑟等人代表美国和联合国接受日本的投降。这期间和以后,麦克阿瑟他们就开始用改造日本。一方面,使日本非军事化,解除日军的武装;另一方面,就是修改日本宪法。他所推行的改革对战后日本的历史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同时,作为战胜者,他在日本的地位已经不同于在美国了。作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已成为7000万日本国民的最高统治者,也就是所谓的太上皇。此外,他对苏联和中国共产党也采取敌视态度。1945年秋,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失败,杜鲁门于同年12月发表对华政策声明,表示赞成中国"召开全国主要政党会议,以谋求早日解决目前的内争",并派乔治·马歇尔赴华"调处内战"。麦克阿瑟百思不得其解却认为当时蒋介石已把中共逼得步步后退,但美国政府"不但不推进已在蒋委员长手中的胜利,反而安排了一次停战调停"。当蒋介石于1946年6月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后,他又抱怨美国政府未能及时援助蒋介石,并把这看作是美国历史上所犯的最大错误之一。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也就是“杜鲁门主义”。在这一背景下,日本共产党在4月份举行的大选中失利,在参众两院只分别获得4个席位,而不左不右的社会党则成为第一大党。这一结果不能不说与杜鲁门炮制的标志冷战时期到来的"杜鲁门主义"及占领当局的排共政策有很大关系。4月27日,即在众议院大选后两天,《朝日新闻》发表麦克阿瑟的声明--"民意排除共产主义,选择了中间道路。"在反共方面,麦克阿瑟与杜鲁门原则上是一致的,当然麦克阿瑟要更激进。麦克阿瑟和吉田茂对于日益高涨的劳工运动则毫不留情地采取了大棒政策,并取得了成效。吉田茂(1878~1967)Yoshida Shigeru,日本首相(1946~1947,1948~1954)。一直从事日本外交事务,日本投降后 ,历任东久迩稔彦内阁和币原喜重郎内阁外务大臣。1946 年取代鸠山一郎任日本自由党总裁,同年5月组成第一届吉田内阁,兼任外务大臣。任内制定《日本国宪法》。先后任首相7年多。1952 年 4月与蒋介石集团签订《日台条约》。1954年12月因遭到党内外反对而辞职。1957 年2月加入自由民主党,任顾问。1967年逝世。
1948年,麦克阿瑟在身边参谋人员和国内支持者们的鼓动下,再次参加了总竞选。由于在日本具有高地位,麦克阿瑟以为能有所成就,而且他还想击败那些他认为企图"破坏他的地位的一伙人",宣称"有朝一日他要把国务院搅个天翻地覆"。可惜,支持他的人在美国实力太弱。在威斯康星州,他以8比19败给一个叫史塔生的人。共和党在费城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时,有人又把他的名字列在提名人选中。结果在第一轮投票时,他获得1094张选票中的11票,在第二轮投票时得7票,在第三轮投票时就一票也没有了。这次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也影响到了他以后的行为。
受了这次失败的刺激,麦克阿瑟固有的偏执情绪和反共意识更加强烈了。他大肆侮辱国务院,恨不得把它看作是亲苏亲共的"小集团"。他常常诗难那些批评他和占领当局的记者们,甚至把他们驱逐出境。他禁止日本新闻界发表任何不利于其政策和形象的报道。对来自美国报纸的批评,哪怕是最没有影响的小报,他都极为敏感地予以回击。
对"美国国内某些集团"对他的台湾之行进行攻击,"多少感到吃惊",并把这些攻击看作是"不负责任的讽刺和谩骂",明显怀有恶意。他觉得有必要"纠正"这些"错误言论",因此发表声明说:"这次访问所涉及的只是军事方面的问题,而且只限于如总统所指示的防止台湾被军事进犯的问题,而执行这个指示是我的责任。它与政治事务无关……那些过去一直鼓吹在太平洋地区推行失败主义和绥靖政策的人向公众恶意歪曲了这次访问。我希望美国人民不要被那些狡猾的暗示、轻率的推测和无耻的谎言引入歧途。这一切只是那些隐姓埋名之人的惯用伎俩,由那些远离实际情况万里之外的人从国内和国外居心险恶地传播给公众。这一切即使不是别有用心,也势必在此世界面临严重危机之时引起分裂,从而破坏了人们对美国目标、美国制度和美国代表的信任。"这项声明无异于火上浇油,向政府挑战,杜鲁门大为恼火。他知道麦克阿瑟是个刺头。早在1945年6月,他就感到,战后美国的一大问题是"对那位趾高气扬、权势很大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先生究竟该怎么办"。"我们居然不得不派这种自命不凡的老顽固出任要职,真是令人遗憾透顶。我真不明白,罗斯福当年为什么不把温赖特调出来,而让麦克阿瑟为国捐躯。"现在,他完全有理由撤麦克阿瑟的职,但他努力克制住了这种想法,因为麦克阿瑟的威信太高了,撤了他会带来很多麻烦。为了让麦克阿瑟能够全面理解美国的对台政策,他派助手艾夫里尔·哈里曼于8月4日赴东京作详细的解释。同时,他还命令国防部长约翰逊向麦克阿瑟发去一份措词强硬的电报,说明"为了国家的最大利益,决不允许美军采取可能触发全面战争的任何行动"。哈里曼在东京向麦克阿瑟详细解释了美国的政策。麦克阿瑟实际上还是没有领会这里面的意思。麦克阿瑟从这些解释中得出的印象是:美国在远东没有固定而全面的政策;外国特别是英国对华盛顿的影响十分强烈;美国并不明显地要向共产党采取攻势,而是满足于试图阻止他们的行动;一旦台湾受到攻击,美国会去保卫它;杜鲁门对蒋介石怀有一种强烈的敌意,任何对蒋介石表示好感的人都可能引起总统的不悦。上述印象使麦克阿瑟产生了"一种忧虑和不安的感觉,即华盛顿的上层人士对远东的形势了解得很少,而且错误地降低了它的重要性"。他向哈里曼发誓说,如果赤色中国进攻台湾,他将火速赶去负责指挥,"使他们遭受惨败,从而使这场战斗成为世界上决定性的战斗之一。这将是他们的一场大灾难,它将震撼亚洲,可能还会击退共产主义浪潮……我每天晚上都祈祷赤色中国能这样做,我常常是跪下来在那里祈祷。"哈里曼知道他并未能完全说服麦克阿瑟,因此他向杜鲁门报告说:"我并不认为我们在应以何种方式处理台湾和大元帅(指蒋介石)的问题上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见。他接受了总统的立场,并答应照此行事,但并不完全心悦诚服。"对此,杜鲁门很不放心,于8月13日又指示参谋长联席会议向麦克阿瑟发出一项指令:未经参谋长联席会议同意,无论如何不得在台湾驻扎任何美军。
杜鲁门满以为费了这样大的劲,事情总该了结了。但没出半个月,麦克阿瑟又给他捅了娄子。8月17日,麦克阿瑟接到"海外作战老兵协会"的邀请,要他出席即将举行的第51届年会并发表讲话。他没有接受邀请,但他向大会发去了一封供宣读的信,其中谈到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及其与美国的关系:"台湾若落在一个敌对国家手中,就好比成了一艘位置理想、可以实施进攻战略的不沉的航空母舰和潜艇支援舰,与此同时,它还可以挫败冲绳和菲律宾友军的防御或反攻作战行动……那些鼓吹太平洋绥靖政策和失败主义的人提出的乏味的论点是,如果我们去保卫台湾,我们就会失去亚洲大陆。没有比这种一钱不值的说教更荒诞不经的了。说这些话的人不了解东方。'他们不理解东方人的心理状态是尊重和服从富有进取心的、坚定而有力的领导,而最痛恨那些胆小怕事和优柔寡断的领导人。"杜鲁门在大会召开的前两天通过新闻媒体看到了这封信。他大为吃惊和恼怒,认为麦克阿瑟要另搞一套,"实行一项军事侵略政策"。他写道:"信件的整个大意是批评他最近刚刚向哈里曼表示要执行的那个政策。我毫不怀疑,全世界读到这封信都会这样理解,而这封信的本意也一定是这样的。"杜鲁门再一次考虑是否应解除麦克阿瑟"联合国军"总司令的职务,把朝鲜和台湾从他的职权范围内解脱出来,而让他只负责对日占领。但经过仔细斟酌后,他还是决定不走这一步,因为"这样做很难避免出现降级,而我也无意伤害麦克阿瑟将军本人"。他把他的阁僚们召集来开会,当与会者走进他的办公室时,发现他脸色铁青,嘴唇发白,连招呼也不打。杜鲁门对他们说,要让全世界知道,麦克阿瑟在信中所阐明的并不是官方的政策。会议最后决定,命令麦克阿瑟正式收回那封信,由国防部长约翰逊通知他。但由于约翰逊在台湾问题上所持的观点和麦克阿瑟相近,因此办起来很不情愿,拖了差不多一天还未通知麦克阿瑟。最后,杜鲁门不得不亲自打电话催约翰逊,并口述了命令内容:"美国总统指示你收回给海外作战老兵大会的信,因为信中关于台湾问题的一些提法与美国的政策和在联合国的立场是相对立的。"
麦克阿瑟接到这一命令后"感到极为惊讶",他不认为那封信与总统的对台政策有什么对立之处。因此他回电抗议道,他的信"是极慎重地拟写的",找不到任何不支持总统政策的词句。他还辩解说:"这些观点纯粹是我个人的,而且在此之前,这个题目已在国内外官方和私下的各界人士中自由讨论过。"但杜鲁门毫不让步,他只得正式收回了那封信。然而此时,世界各大通讯社早已把信的内容传送出去了,其影响已经无法挽回。
  经过这场轰动一时的差一点让麦克阿瑟丢了官的"台湾事件",杜、麦之间出现了不可弥补的裂痕。但麦克阿瑟至死也不认为他在这件事上有错,而把它看作是有人故意拆他的台,这些人蒙蔽了对亚洲一无所知的杜鲁门。说杜鲁门对亚洲无知,这实在是小看了他。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他比麦克阿瑟要看得远。他清楚,鼓动蒋介石去反攻大陆,那无异于让他去自杀,不但反攻不成,反而会招致台湾自身落入大陆手中,并且引来中共介入朝鲜战争的危险,最后只能落得个鸡飞蛋打的下场。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最好的防护办法是使台湾"中立化",让大陆没有借口进攻台湾。杜鲁门8月25日致联合国秘书长赖伊的信中,不承认美国侵略了中国领土,提出台湾的"现实地位是,它是由于盟军在太平洋地区的胜利而取自日本的领土","在没有采取国际行动来决定它的前途之前,它的法定地位尚不能确定。中国政府受盟国委托,接受该岛日军的投降。这就是中国人之所以现在在那里的原因。"这其实是个政治伎俩,实际上是最早企图制造"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的政策。麦克阿瑟理解不了杜鲁门的政治伎俩和险恶用心,还以为他丢下台湾不管呢!他还天真地引用开罗会议精神来批驳杜鲁门的上述论点,说它"完全是不正确的",而只有《开罗宣言》才是台湾战后归还给中国的理由,现在没有必要再来解决台湾的归属问题了。
在军事上,麦克阿瑟的仁川登陆却取得了很大成功,改变了朝鲜半岛的局势。这也给麦克阿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声誉,使他的军事生涯达到了新的顶峰。大量充满溢美之词的贺电像雪片般飞来。9月30日,杜鲁门发来贺电,称"军事史上没有任何军事行动能同你的以空间换取时间的迟滞战相比拟,也无法同你的最终解放汉城的功绩卓著的机动作战相比拟。"刚上任国防部长不久的马歇尔也于同一天打来贺电说:"您在朝鲜指挥的英勇战役以及果敢而完美的战略作战行动,实际上结束了这场战争,请接受我个人的敬意。"哈尔西打来的电报更使麦克阿瑟飘飘然:"仁川登陆是有史以来最高明、最大胆的战略进攻。"
恐怕连杜鲁门也不得不承认麦克阿瑟的军事能力。对于中国参战的可能性,麦克阿瑟一直认为很小。10月14日杜鲁门和麦克阿瑟一个小木屋里进行了一个小时的单独会谈,没有其他人在场。据杜鲁门后来回忆说,他们讨论了日本和朝鲜的形势。麦克阿瑟保证说他在朝鲜已胜券在握,并估计中国参战的可能性很小。他还对自己8月份给海外作战老兵大会写的信向杜鲁门表示歉意,如果它造成了令人难堪的局面的话。杜鲁门则向他概略地介绍了关于加强欧洲的计划,对此,麦克阿瑟表示理解,并表示朝鲜战争有望在11月23日的感恩节前结束,那时,第8集团军就可在圣诞节前撤到日本,对日和约也可签订,并可抽出一个师去欧洲。随后,其他人员也加入进来,开始举行正式会议。讨论的内容大致与杜一麦单独会谈差不多,主要是战争结束后美国在亚洲的防务安排、重建朝鲜、对日和约等问题。会议快结束时,杜鲁门再次提出了那个他最关心的有关中国介入的可能性问题。麦克阿瑟回答说:"可能性很小。如果他们在战争开始后的第一或第二个月进行干涉的话,有可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现在我们不再害怕他们干涉了,我们不必再乞求他们什么了。中国在满洲有30万部队,其中部署在鸭绿江边的大概不超过10-12.5万人,能渡江作战的只有5-6万人。他们没有空军。由于我们的空军在朝鲜已有了基地,要是中国人想来平壤,那就会遭到灭顶之灾。"麦克阿瑟还认定,中国人不会不考虑到,如果入朝参战,美国作为报复措施,可能要轰炸中国东北地区及其交通线,因此认为中国不会冒这个险。麦克阿瑟恐怕完全说服了杜鲁门,后者无视中国的一再警告和情报部门的多次提醒,而宁愿相信麦克阿瑟。前者在对后者的个人品质表示赞赏的同时,对他的能力和见地却表示怀疑。麦克阿瑟写道:"在会谈中,他似乎对自己的历史知识非常自豪,但在我看来,尽管他读了不少书,他的历史知识仍是肤浅的。他只知道一些事实,而缺乏指导这些事实的逻辑和推理。关于远东他知道得很少,给人的印象是他把被歪曲的历史同模糊的希望离奇地结合起来,这希望就是我们反正会以某种方式对同共产主义斗争的人们有所帮助。"通过同杜鲁门会晤,麦克阿瑟还感到"有一种古怪而不祥的变化正在华盛顿发生",像罗斯福那种敢作敢为、精神振奋的人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走向权宜妥协而非斗争到底的趋势。"哈里·杜鲁门原来那种大胆对抗并击败亚洲共产主义的果敢决心,已被经常灌输的怯懦和嘲讽的窃窃私语剥夺殆尽。总统似乎在受一些比较自私的阿谀奉承的联合国政客的摆布。他似乎处于反常的状态,对仅仅在几个月前他所无畏地承担的那些言过其实的风险公开表示害怕。"由此可以看出,杜鲁门不能让麦克阿瑟信服,而麦克阿瑟也不懂杜鲁门的政治。
    在几乎平壤陷落的同一天,中国人民志愿军4个军及3个炮兵师开始秘密渡过鸭绿江,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入朝参战的首次战役。麦克阿瑟最初仍不愿相信中国军队已大规模介入。然而没过两天,当他得知中国军队的兵力不像他原来估计得那样少时,他才开始感到局势的严重性。11月6日,杜鲁门让参谋长联席会议电告麦克阿瑟暂缓对中国边境5英里以内的目标进行轰炸,除非部队的安全受到"重大威胁",并询问他突然下达此令的理由。此前,他已命令远东空军于次日晨开始全力轰炸北朝鲜一切目标及鸭绿江上的桥梁,以切断中朝之间的交通线。麦克阿瑟大发雷霆,向华盛顿提出抗议,杜鲁门虽然感到对边境线上的目标进行集团轰炸有招致中国全面介入和苏联参战的危险,但考虑到麦克阿瑟认为不这样做,部队就面临被全歼的威胁,因此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之后麦克阿瑟又多次要求放宽对空军作战区域的限制,允许他的飞机轰炸中国东北地区,并可追击敌机至中国境内。对此,华盛顿方面虽抱同情态度,但由于受到害怕战争扩大的英国等其他参战国的反对而被否决。由于战场很平静,麦克阿瑟又乐观起来。25日傍晚,西线志愿军只一天时间歼灭韩国第2军团两个师,尔后向西南方向迂回,以切断中路和左翼美军退路。与此同时,东线志愿军第9兵团于27日傍晚向进至长津湖地区的美第1O军发起反击,当夜即完成对其主力第l陆战师的包围。之后,联合国军经受了一系列的惨败,12月4日,麦克阿瑟下令放弃平壤,向三八线实施总退却。麦克阿瑟的大溃退在美国国内引起一片哗然。关于军事上的失败麦克阿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另外,他曾经说服杜鲁门中国参战的可能性很小,而现在这已被证明错误;他仁川登陆所取得的成果已慢慢丢失。杜鲁门对他的期望又下降到仁川登陆以前了,甚至更低。麦克阿瑟不但拒绝承认自己的过失,他还把责任都推给华盛顿。他公开指责华盛顿没有向他提供有关中国参战的准确情报,抨击杜鲁门政府对"穷追敌军"和轰炸中国东北下达的限制令,给他的胜利造成的"巨大障碍"在战争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如果华盛顿方面听从了他的意见,不捆住他的手脚,他就绝不会有今天的失败。麦克阿瑟的这些犯上言论和违反纪律的行为大大激怒了杜鲁门,以致使他再次考虑撤麦克阿瑟的职。,但他再次忍住了,没有那样做。他解释说:"我之所以没有那样做,是因为我不希望让人们认为他是因攻势失利而被解职的。我从来不愿意在人家倒霉的时候落井下石。"但他认为需要对麦克阿瑟提出警告,以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12月6日,他通过参谋长联席会议发布了一道特殊命令,规定未经国务院和白宫事先批准,任何人不得公开发表有关对外政策的谈话、公报或声明,以保证"新闻的准确性及同美国政府保持一致"。好像要故意同杜鲁门作对似的,麦克阿瑟刚接到这项命令就发出了挑战,向参谋长联席会议发去一份公报,要求批准发表。该公报宣称,他的攻势"给敌人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那种"广泛传播的这支部队被击溃或遭惨败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并再次把失利的责任归咎于华盛顿。他说他的部队现已成功地完成了战术撤退,正在等待"由于共产党中国参战而需作出的政治决策和战略计划"。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这份公报越轨过甚,并且涉及有关政治、外交、军事政策等问题,于是未予批准。这是参谋长联席会议第一次不留情面地回敬了麦克阿瑟,说明华盛顿方面开始对他越来越不耐烦了。
    华盛顿方面决定在政治上以实力政策为基础,同中朝方面进行停战谈判。麦克阿瑟很不甘心,他不能接受这个在军事上不明不白、不胜不败的结局。他在写给众议院少数党领袖约瑟夫·马丁的复信中,无视禁止发表任何有关外交政策言论的指令,不负责任并不加任何保密措施地阐述了他对使用国民党军队及扩大战争并取得全胜的看法。这项声明犹如一枚炸弹在华盛顿乃至全世界引起了巨大震动。华盛顿把麦克阿瑟的声明看作是不可原谅和无法挽回的行动。不消说,它公然违反了 12月6日发布的未经事先批准不得发表任何有关外交政策声明的训令,是明显的抗上行为,是对总统和宪法权威的挑战,是对文官领导军人这一传统制度的挑战。但更不能令人容忍的是,该声明使用一种目空一切的嘲弄的口吻,极力贬低中国军队的战斗能力和工业潜力,大肆叫嚣要扩大战争,这无异于有意激怒中国人,故意破坏任何政治解决的途径。另外,它还暗示着美国政策上的变化,使人很容易把它看成是对中国人的最后通牒,好像美国要对中国本土进行攻击,并按新的中国方面根本无法接受的条件进行谈判。因此,声明发出后,华盛顿即收到许多国家的照会,异口同声地询问:"麦克阿瑟声明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是不是意味着美国改变了政策?" 华盛顿方面特别是杜鲁门本人因此而受到的冲击以及所处的尴尬与被动局面可想而知。明摆着,和平攻势还未开始就被自己人给挫败了,气得杜鲁门直感到"别无选择,再也不能容忍他的抗上行为了"。他在回忆录中写道:"非常不幸,我们做了很细心的准备,但一切都白费了。为了得到其他各国的同意而花费的时间和国务院、国防部首脑们长期付出的努力,都因麦克阿瑟将军3月24日的声明而付诸东流了。"为了避免引起混乱,杜鲁门被迫取消了准备发表的呼吁和平的声明,并于第二天上午召集国务卿艾奇逊、副国务卿腊斯克和副国防部长洛维特开会讨论此事。据艾奇逊回忆说,"我从未见过洛维特发那样大的火",他坚持说必须撤麦克阿瑟的职,而且要马上撤。在看过麦克阿瑟的声明后,艾奇逊也像洛维特一样"怒不可遏",认为这是"对参谋长们的蔑视,践踏了发给他的通知精神,是对总司令最严重的违抗行为"。
  在那天的会上,杜鲁门强压怒火,故作镇静。自威克岛会晤后,他曾指望麦克阿瑟能尊重总统的职权,但现在他不得不认为:"我除了解除这位国家最高战场指挥官的职务外,没有别的选择。"然而,他并没有马上这样做。他清楚,麦克阿瑟不是一般的军事将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已成为美国的象征,在国内拥有巨大的支持力量,要解除他的职务势必会使声望早已江河日下的政府更加不得人心。况且,现在正是战局进展有利的时候,要把胜将换掉,必须有充分的理由使国民们相信现行政策是正确的,而麦克阿瑟的主张是危险的。因此,要走出这最后一步必须慎之又慎,必须找出一个足以这样做的机会。出于上述考虑,杜鲁门那天并没有提出撤职的问题,只是口述了一份克制性的电文,要参谋长联席会议发给麦克阿瑟,令其不得再发表与美国政策相违背的声明。
    祸不单行,4月5日,马丁为攻击政府的现行政策,在未经麦克阿瑟许可的情况下,在众议院关于延长服役期的辩论会上,公布了麦克阿瑟3月20日写给他的复信,声称他"有责任告诉美国人民我从这位伟大而可靠的人士那里得到的情况"。那封鼓吹扩大战争并取得全胜的信一经公布,再次冲击了美国的现行政策,震动了全世界。杜鲁门被再次激怒。4月6日,杜鲁门召马歇尔、艾奇逊、哈里曼和布莱德雷去白宫。他们用了约一个小时讨论麦克阿瑟的问题。艾奇逊和布莱德雷都表示应免去麦克阿瑟的职务,但又强调应谨慎行事。杜鲁门在整个讨论中始终不动声色,他只是巧妙地提出问题而不轻易泄露天机。最后,他让马歇尔去查阅一下过去两年中五角大楼同东京之间的往来文电,以寻找麦克阿瑟的过失记录。第二天上午,上述人员再次会聚白宫。马歇尔报告说,他查阅了所有来往的文电,得出的结论是:"麦克阿瑟两年前就该被撤职了。"8日下午,布莱德雷主持参谋长联席会议开会,全体一致同意解除麦克阿瑟的职务09日上午,杜鲁门在他的椭圆形办公室听取了马歇尔和布莱德雷的汇报后,第一次明确表态:"在麦克阿瑟于3月24日发表声明时,我就已决定免去他的职务。"他们还决定由李奇微接替麦克阿瑟的职务。
    李奇微美国陆军上将(1895~1993)。生于弗吉尼亚州门罗堡。1917年毕业于美国陆军军官学校(西点军校),在担任西点军校教官时就认识了麦克阿瑟。后在中国、尼加拉瓜、巴拿马、玻利维亚、菲律宾、巴西和美国各地服役,1949~1950年任陆军副参谋长。朝鲜战争爆发后,于1950年12月任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1951年4月接替麦克阿瑟任“联合国军”总司令、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远东美军总司令,5 月晋上将。1952年5月接替艾森豪威尔任北大西洋条约组织武装部队最高司令。1953年10月任美国陆军参谋长杜鲁门担心消息被过早传出去,麦克阿瑟回主动辞职。他不是要接受他的辞职,而是"要把他开除"。11日凌晨1时他的新闻秘书举行一次特别记者招待会,公布总统的声明和麦克阿瑟的解职令。在简短而语气严厉的解职令中,杜鲁门宣布撤销麦克阿瑟的一切职务,即驻日盟军最高统帅、"联合国军"总司令、远东美军总司令和远东美国陆军总司令,其指挥权移交李奇微中将,并立即生效。
    麦克阿瑟被解职的消息虽然引起国内和日本的震惊,他本人的政治军事生涯从此结束了,杜鲁门和他也结束了上下属关系。
    麦克阿瑟在国内外的威望,使他直到这时才被解职。可以说,他与杜鲁门的关系一直都不好,究其原因还是他不懂权术,而又热中于政治,当然双方相性以及麦克阿瑟过于看重在自己国外的威望也是原因之一。对于杜鲁门来说,把麦克阿瑟解职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自己的声望也降低了。
    1953年,麦克阿瑟第三次参加竞选,惨状不亚于前两次。失败后他似乎终于认识到,自己的确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正如罗斯福所说的),他一生中的最大失策就是对政治感兴趣。于是,他于1952年出任雷明顿——兰德公司的董事长。1964年4月5日,麦克阿瑟逝世,后被国葬。
参考书目:
1.傅雁南《麦克阿瑟》,薛莨 姚黄 编著《麦克阿瑟传》
2.美国白皮书:《美国与中国关系——着重于1944年至1949年时期》
3.《军旅勋臣》丁瑞忠主编, 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这个算厚黑学吗?
[B]以下是引用[I]wordsman[/I]在2005-5-22 9:08:00的发言:[/B][BR]这个算厚黑学吗?

注解:厚黑学是李宗吾当年为讽刺国民党腐败政府混账官员而写地书,其核心内容就是一句话:脸皮要厚心要黑,是获得成功的两大秘诀。
但是我不知道,你在这里是说谁啊,是说麦克啊瑟,还是说BORIS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