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一场无心插柳的杰作——转自科学松鼠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33:17


磁共振成像:一场无心插柳的杰作(节选)——转自科学松鼠会

安婆婆 发表于 2013-02-01 13:58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78458#prettyPhoto



现在不少医院都配备有磁共振成像仪,就是那种形状像个大圆筒的白色仪器,人往上一躺,送到圆筒中,过几分钟就能得到身体相应部位的三维结构图。过去人们耳熟能详的给身体“照相”的技术是X光片或者CT,这两者都借助X光的成像原理,具有放射性。而磁共振只是给人体加上磁场,无伤害性地就看见了人体内部的结构。


要说起来,这确实是门挺“神”的技术。X射线能穿透物体,所以能照见“内部的东西”,这不难理解,伦琴发现X射线之后马上给妻子的手拍了张“骨感”相片。而磁共振所涉及到的科学原理在上世纪初成为研究热点的时候,人们根本想都没往医学成像上想,它们是纯粹的量子力学研究,目的是推动物理学的发展。谁也没料到,这些知识在世纪末为医学和心理学带来了一项划时代的技术。


量子力学研究的是微观粒子中的物理学,用不专业的词儿来说,就是研究中子啊、质子啊、电子啊这些小到快没有了的玩意儿是怎么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物理学家发现,这些微观粒子都具有一种叫做“自旋”的性质,就好像它们永远在绕着自身旋转,像地球自转一样。其中质子是带正电荷的,而带电物体转动时会产生磁场。这个自旋产生的磁场在遇到别的磁场时就会发生力的作用,作用力会导致自旋所围绕的那根轴也开始转动起来。


这个过程可以和我们玩陀螺时遇到的现象进行类比:当鞭子把陀螺抽起来的时候,陀螺是笔直旋转的,中间那根轴固定在竖直方向上。这时如果轻轻推一下那根轴,陀螺不会马上倒下,而是继续旋转,并且中间那根轴也跟着转起来。自旋的质子遇到磁场,就像陀螺被推了一下,不同之处在于陀螺最终会倒下,而只要质子周围的磁场保持不变,质子的“轴”就会围绕着磁场的方向一直旋转下去。这个现象在量子物理中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做“拉莫尔进动”。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物理学家们想研究质子的拉莫尔进动都有些什么规律。他们把一些质子放进一个均匀的磁场当中,不出所料观察到了进动的产生。然后他们又对着容器发射电磁波,结果电磁波的能量被吸收了;过了一会儿,这个能量又从容器中被释放了出来。他们最后证明电磁波的能量是被进动着的质子给吸收了。根据量子物理的理论,质子吸收能量之后会发生跃迁,也就是从一种进动状态变成另一种进动状态。但是高能的状态不稳定,质子过了一段时间又会把能量释放出来,变回原来的状态,因此就出现了上述观测到的现象。


怎么样,到此为止,全是纯粹的物理学,你看出一点儿可以用来给人体照相的端倪来了吗?似乎还没有。可缺少的只是关键的一句话:氢原子核就是一个质子,水分子中有两个氢原子,而人体中不均匀地分布着很多很多水分子。这句话说明,人体中有大量质子以不均匀的密度分布着。那么,把人推入一个大磁场,人体中的氢原子核们——也就是质子们——就集体发生拉莫尔进动。这时向各个部位发射电磁波,由于质子的密度不同,它们吸收然后放出能量的时间间隔也就不同。如果我们把发射电磁波的目标部位看作一个个像素点,用上述时间间隔的长短来作为像素的深浅程度,就得到了一幅“质子密度图”。正如黑白照片靠像素的深浅显现出风景,“质子密度图”就靠质子密度的高低显现出人体内的结构。


也许你得花点时间仔细琢磨琢磨这其中的逻辑,量子力学就是以这么“诡异”的方式为我们贡献了当代医学影像的前沿技术。


但诡异的故事还没完呢。磁共振成像照出的只是人体结构,你也许还听说过一个词叫“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后者可以读出人脑的活动。说得玄乎点,它能帮助我们窥探意识的奥秘。它在磁共振成像的基础上向前又迈了一步,但这一步所借助的知识,其风马牛不相及的程度比之量子力学有增无减。



现在我们知道了血红蛋白中有铁离子,而铁元素恰好是一种可以被磁化的物质。就像被磁铁磁化的小钉子可以吸引普通钉子,当人被推进磁场,血液中的铁离子也被磁化,在铁离子周围就形成了一个局部的新磁场。前边我们说,人体中的质子会在磁场中进动,现在我们把血液的影响考虑进去。当血液流过人体器官的时候,血液中的铁离子产生的局部磁场和外界磁场叠加起来,对它附近的质子产生影响。这不会破坏显现人体结构的“质子密度图”,因为毛细血管密布全身,铁离子的分布是相对均匀的,对质子的影响也相对均匀(所以在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中不考虑血流也不妨碍理解)。


既然铁离子的存在对显现人体结构没有影响,那把它考虑进来干嘛?答案是测量血液中含氧量的变化。前边说过,结合了氧气的铁离子是三价,未结合的是二价。价位不同的铁离子被磁化后产生的局部磁场不同,对附近质子的影响也不同。那么含氧量的变化就可以从质子受影响的程度上间接探测出来。


含氧量变化对窥测大脑活动特别有用,因为脑细胞活跃的时候大量耗氧,要靠血液来补给。当大脑的某个部位活跃起来,该处的血液中含氧量先是下降,紧接着就有大量的“新血”补充进来,导致总含氧量反而上升。那么通过比对含氧量的变化,我们就能找到大脑活跃的部位在哪里。


磁共振和功能性磁共振分别为医学和心理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了无伤害观察人体结构的方法,医生们可以通过磁共振图谱来定位肿瘤和身体的器质性病变;有了无伤害观察大脑活动的方法,心理学家们终于能把哲学高度的认知理论和脚踏实地的神经科学结合起来,迈上为意识寻找生理机制的新征程。



磁共振成像:一场无心插柳的杰作(节选)——转自科学松鼠会

安婆婆 发表于 2013-02-01 13:58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78458#prettyPhoto


resonancia-magnetica_0.jpg (6.69 KB, 下载次数: 1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2-13 21:47 上传


现在不少医院都配备有磁共振成像仪,就是那种形状像个大圆筒的白色仪器,人往上一躺,送到圆筒中,过几分钟就能得到身体相应部位的三维结构图。过去人们耳熟能详的给身体“照相”的技术是X光片或者CT,这两者都借助X光的成像原理,具有放射性。而磁共振只是给人体加上磁场,无伤害性地就看见了人体内部的结构。


要说起来,这确实是门挺“神”的技术。X射线能穿透物体,所以能照见“内部的东西”,这不难理解,伦琴发现X射线之后马上给妻子的手拍了张“骨感”相片。而磁共振所涉及到的科学原理在上世纪初成为研究热点的时候,人们根本想都没往医学成像上想,它们是纯粹的量子力学研究,目的是推动物理学的发展。谁也没料到,这些知识在世纪末为医学和心理学带来了一项划时代的技术。


量子力学研究的是微观粒子中的物理学,用不专业的词儿来说,就是研究中子啊、质子啊、电子啊这些小到快没有了的玩意儿是怎么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物理学家发现,这些微观粒子都具有一种叫做“自旋”的性质,就好像它们永远在绕着自身旋转,像地球自转一样。其中质子是带正电荷的,而带电物体转动时会产生磁场。这个自旋产生的磁场在遇到别的磁场时就会发生力的作用,作用力会导致自旋所围绕的那根轴也开始转动起来。


这个过程可以和我们玩陀螺时遇到的现象进行类比:当鞭子把陀螺抽起来的时候,陀螺是笔直旋转的,中间那根轴固定在竖直方向上。这时如果轻轻推一下那根轴,陀螺不会马上倒下,而是继续旋转,并且中间那根轴也跟着转起来。自旋的质子遇到磁场,就像陀螺被推了一下,不同之处在于陀螺最终会倒下,而只要质子周围的磁场保持不变,质子的“轴”就会围绕着磁场的方向一直旋转下去。这个现象在量子物理中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做“拉莫尔进动”。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物理学家们想研究质子的拉莫尔进动都有些什么规律。他们把一些质子放进一个均匀的磁场当中,不出所料观察到了进动的产生。然后他们又对着容器发射电磁波,结果电磁波的能量被吸收了;过了一会儿,这个能量又从容器中被释放了出来。他们最后证明电磁波的能量是被进动着的质子给吸收了。根据量子物理的理论,质子吸收能量之后会发生跃迁,也就是从一种进动状态变成另一种进动状态。但是高能的状态不稳定,质子过了一段时间又会把能量释放出来,变回原来的状态,因此就出现了上述观测到的现象。


怎么样,到此为止,全是纯粹的物理学,你看出一点儿可以用来给人体照相的端倪来了吗?似乎还没有。可缺少的只是关键的一句话:氢原子核就是一个质子,水分子中有两个氢原子,而人体中不均匀地分布着很多很多水分子。这句话说明,人体中有大量质子以不均匀的密度分布着。那么,把人推入一个大磁场,人体中的氢原子核们——也就是质子们——就集体发生拉莫尔进动。这时向各个部位发射电磁波,由于质子的密度不同,它们吸收然后放出能量的时间间隔也就不同。如果我们把发射电磁波的目标部位看作一个个像素点,用上述时间间隔的长短来作为像素的深浅程度,就得到了一幅“质子密度图”。正如黑白照片靠像素的深浅显现出风景,“质子密度图”就靠质子密度的高低显现出人体内的结构。


也许你得花点时间仔细琢磨琢磨这其中的逻辑,量子力学就是以这么“诡异”的方式为我们贡献了当代医学影像的前沿技术。


但诡异的故事还没完呢。磁共振成像照出的只是人体结构,你也许还听说过一个词叫“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后者可以读出人脑的活动。说得玄乎点,它能帮助我们窥探意识的奥秘。它在磁共振成像的基础上向前又迈了一步,但这一步所借助的知识,其风马牛不相及的程度比之量子力学有增无减。



现在我们知道了血红蛋白中有铁离子,而铁元素恰好是一种可以被磁化的物质。就像被磁铁磁化的小钉子可以吸引普通钉子,当人被推进磁场,血液中的铁离子也被磁化,在铁离子周围就形成了一个局部的新磁场。前边我们说,人体中的质子会在磁场中进动,现在我们把血液的影响考虑进去。当血液流过人体器官的时候,血液中的铁离子产生的局部磁场和外界磁场叠加起来,对它附近的质子产生影响。这不会破坏显现人体结构的“质子密度图”,因为毛细血管密布全身,铁离子的分布是相对均匀的,对质子的影响也相对均匀(所以在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中不考虑血流也不妨碍理解)。


既然铁离子的存在对显现人体结构没有影响,那把它考虑进来干嘛?答案是测量血液中含氧量的变化。前边说过,结合了氧气的铁离子是三价,未结合的是二价。价位不同的铁离子被磁化后产生的局部磁场不同,对附近质子的影响也不同。那么含氧量的变化就可以从质子受影响的程度上间接探测出来。


含氧量变化对窥测大脑活动特别有用,因为脑细胞活跃的时候大量耗氧,要靠血液来补给。当大脑的某个部位活跃起来,该处的血液中含氧量先是下降,紧接着就有大量的“新血”补充进来,导致总含氧量反而上升。那么通过比对含氧量的变化,我们就能找到大脑活跃的部位在哪里。


磁共振和功能性磁共振分别为医学和心理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了无伤害观察人体结构的方法,医生们可以通过磁共振图谱来定位肿瘤和身体的器质性病变;有了无伤害观察大脑活动的方法,心理学家们终于能把哲学高度的认知理论和脚踏实地的神经科学结合起来,迈上为意识寻找生理机制的新征程。

不如造影
无道可道 发表于 2013-2-14 11:21
不如造影
你这就太不专业了。造影和NMR可以说各有各的优势和不足。

且不说造影局限于形态结构的观察而不能做供血等功能性分析,光是造影剂过敏这一项局限就导致很多病人不能做造影。

神外科  恰恰就是NMR的应用更广泛和有效。
就像修仙炼出了火药
fdbiology 发表于 2013-2-14 14:09
你这就太不专业了。造影和NMR可以说各有各的优势和不足。

且不说造影局限于形态结构的观察而不能做供血 ...
你要看流量,当然
mark mark mark
科技分的再细都还是一家啊……
无道可道 发表于 2013-2-14 11:21
不如造影
这个的确是对影像学了解不多。

实际上MRI跟CT做比较的话,MRI的优势是越来越明显了。过去CT的运用更广泛,而MRI应用相对狭窄。但是随着MRI的磁场强度增加,MRI的优势越发突出了。在神经显像方面,MRI压倒性优势,在心脏影像方面MRI的优势也开始显现,腹部影像,目前MRI的地位也在上升,CT不再有过去的优势。
造影的专业说法是使用对比剂。而对比剂肾病就大大的制约了对比剂的运用。至于对比剂过敏反应其实都是次要的。而且,随着超声对比剂的出现和广泛运用,超声的运用也在强化,尤其是在急诊医学方面,超声的快捷方便的价值更是难以弥补。总体上,CT的价值在削弱,而超声、MRI的价值在越发突出。
梦想去飞翔 发表于 2013-2-15 14:40
造影的专业说法是使用对比剂。而对比剂肾病就大大的制约了对比剂的运用。至于对比剂过敏反应其实都是次要的 ...
你是搞医学影像的吧
严重学习了,谢谢楼主!
fdbiology 发表于 2013-2-18 20:54
你是搞医学影像的吧
不是。我是普通内科医生。
一般来说化学上叫NMR, 核-磁-共振,医学上叫MRI, 磁-共振-影像。
分析化学
梦想去飞翔 发表于 2013-2-15 14:40
造影的专业说法是使用对比剂。而对比剂肾病就大大的制约了对比剂的运用。至于对比剂过敏反应其实都是次要的 ...
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超声比CT设备简单,使用方便;核磁共振比CT精度更高?

leekkeek 发表于 2013-2-19 16:20
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超声比CT设备简单,使用方便;核磁共振比CT精度更高?


超声的仪器可以很小、携带方便,而且出图像速度快。因此在急诊科可以广泛的床旁使用,毕竟把病人转送到MRI室需要时间,而且MRI还要很长时间才能出图像,对于急诊危重病人是不适宜的。

CT的精度在过去是超过MRI的,而且理论上CT的精度可以超过MRI----从图像分辨率而言。但是CT是根据人体组织对X线的吸收差异来区分显像的,但MRI是根据水的多少,水分子的状态来显像,因此在一些不同组织有着接近的X线吸收度的前提下,CT显然在根本上显像能力较差,而MRI则更好,毕竟人体组织绝大多数都有水,而含水量及水分子的状态都各不相同,只要磁场强度够,其显像差异就相对容易。问题是MRI显像需要更长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人体组织实际上并不是静态的,血液在流动,心脏在搏动,这种运动状态也会影响显像,这点对MRI和CT的影响各不相同,因此也有各具特色的缺陷和优势。

CT也在进步,现在有双能X线显像---相对过去仅仅是扫描速度的进步是跨越式的!双能CT的含义是同时射出不同能量的X线,同时根据对不同能量X线吸收的差异来计算组织密度,这样让X线显像又进入了新的阶段,因此让过去难以显像的组织显像,比如痛风患者的尿酸盐结晶物----痛风石头显像,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正因为过去不能,因此对痛风的诊断其实还真有点困惑-----不要怀疑,我就是风湿科专攻这个,但是双能CT让我们打开了新的局面。
leekkeek 发表于 2013-2-19 16:20
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超声比CT设备简单,使用方便;核磁共振比CT精度更高?


超声的仪器可以很小、携带方便,而且出图像速度快。因此在急诊科可以广泛的床旁使用,毕竟把病人转送到MRI室需要时间,而且MRI还要很长时间才能出图像,对于急诊危重病人是不适宜的。

CT的精度在过去是超过MRI的,而且理论上CT的精度可以超过MRI----从图像分辨率而言。但是CT是根据人体组织对X线的吸收差异来区分显像的,但MRI是根据水的多少,水分子的状态来显像,因此在一些不同组织有着接近的X线吸收度的前提下,CT显然在根本上显像能力较差,而MRI则更好,毕竟人体组织绝大多数都有水,而含水量及水分子的状态都各不相同,只要磁场强度够,其显像差异就相对容易。问题是MRI显像需要更长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人体组织实际上并不是静态的,血液在流动,心脏在搏动,这种运动状态也会影响显像,这点对MRI和CT的影响各不相同,因此也有各具特色的缺陷和优势。

CT也在进步,现在有双能X线显像---相对过去仅仅是扫描速度的进步是跨越式的!双能CT的含义是同时射出不同能量的X线,同时根据对不同能量X线吸收的差异来计算组织密度,这样让X线显像又进入了新的阶段,因此让过去难以显像的组织显像,比如痛风患者的尿酸盐结晶物----痛风石头显像,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正因为过去不能,因此对痛风的诊断其实还真有点困惑-----不要怀疑,我就是风湿科专攻这个,但是双能CT让我们打开了新的局面。
梦想去飞翔 发表于 2013-2-15 14:38
这个的确是对影像学了解不多。

实际上MRI跟CT做比较的话,MRI的优势是越来越明显了。过去CT的运用更广 ...
这是个悖论,MRI也可以用造影剂
无道可道 发表于 2013-2-20 10:04
这是个悖论,MRI也可以用造影剂
CT用的造影剂----对比剂,是利用对比剂的密度比较高,而对比剂在血管内流动时可以更清晰的与非血管组织对比。MRI也可以使用对比剂,其原理我不甚清楚。而且实际上MRI的对比剂价值不如CT的对比剂,用的不多。目前而言,MRI主要还是利用磁场强度的增高,后期数据处理等等,而对比剂用的不多。

CT的对比剂是容易导致对比剂肾病的,MRI用的对比剂是否如此我也不懂。
医用物理,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方面,将来还会有大发展。

比如磁场驱动的,未来干细胞技术,分子生物学,纳米技术,免疫学等等相互交叉融合,研制而成的,生物体友好的,与人体免疫细胞和平共处的,在毛细血管内巡游的纳米小潜艇。

与人体免疫细胞,药物等并肩做战的,打击病灶患处的纳米精确制导生物导弹等等。

生物力学在古生物方面的贡献,也在发威。
leekkeek 发表于 2013-2-19 16:20
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超声比CT设备简单,使用方便;核磁共振比CT精度更高?
核磁相比CT还有一项重要的优势,就是没有对人体的辐射危害。
一般人所不知的是:CT的辐射强度远高于X光,一次较大范围的CT成像造成的辐射剂量是X光胸透的几十倍。一年内接受2-3次CT就接近了人体辐射耐受的限度。相反,虽然核磁共振的名称中代个“核”字,其实该技术根本不涉及放射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