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在两山作战中的后勤保障和政治工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8:24:19
两山战区,特别是老山战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十分复杂,对作战行动影响极大,后勤保障非常困难。老山主峰海拔为1422.2米,与其山脚下的盘龙江谷地比高相差近1300米,整片地区山陡谷深,平均坡度为40度左右,不少地段坡度达60-70度。在这个地形下,步兵只能沿边境一线的山地制高点配置,远离后方补给基地。而一线阵地山高林密,道路稀少,不能通车,后勤补给只能通过骡马运输。当时军队饲养的骡马多是高大畜种,不适应山地勤务,部队只得大量雇佣战区当地的骡马担负运输任务。许多地段甚至连骡马也不能通行,前送后运全靠人力,对军工、民工的需求和依赖非常大。

为了确保一线部队的每天两餐热食,炊事人员早早就要做好饭,上下山十多里往来运送,付出了巨大努力。即使如此,到了战事紧张和天气恶劣的时候,还是保障不了一线部队的吃饭需要。后来上级不得不向一线阵地配发了煤油炉、桶、锅、面条、大米、软袋食品、蔬菜等器材和食品,让官兵们在有条件的时候自己开伙。阵地上的吃水也很困难,每天都要由官兵下山背取,常常要到十几里外去背水,再背回到山上。如八里河东山主峰海拔为1175.4米,驻守官兵单程背水一趟要走上9公里,还要再爬1045级台阶到山顶,吃水极为艰难。后来,这个高地就被誉为是“八十年代上甘岭”。当时据一线连队统计,分队供水最好时为每人每天1斤,有时要3个人才能分到1斤水。这点宝贵的水要用到关键的地方,像什么洗脸、漱口之类的就都免了,除了保证最低限度地饮用外,有时几个人会将水合到一起下顿面条改善伙食。这还是在战事不紧张的时候,一旦打起来了,连这点水都供不上。实在不行了,就只能靠接雨水维持。有时一连多日不下雨,好容易下雨接到点雨水,官兵们舍不得用,最后都臭了。因为长时间缺乏饮水,很多官兵小便稀少,大便通常要一周才解一次。这种环境下,不少人得了尿道结石,痛得钻心刺骨。

战区白天气温常常高达35-40度,猫耳洞里更是热得像蒸笼。时间长了,阵地上的官兵们就把衣服都脱了,很多人一丝不挂,只有连、排长穿条短裤象征指挥位置。因为阵地上过于闷热、潮湿,很多官兵得了烂裆病,痒得不行,坐不下,睡不着,痛苦异常。对面阵地的越军也同样如此。后来就出现了阵地奇观,一旦天气晴好时,双方士兵就像有约定一样解除了敌对状态,纷纷光着身子钻出掩体躺在阵地上“晒蛋”,直到晒好后回到工事内,才再次准备开打。到了轮战后期,中国军队配发了“1号霜”和微型浴包,才基本治愈了烂裆病。有一次40师师长刘昌友上松毛岭一线阵地检查,看到战士们因缺水而嘴唇干裂,赤裸的身体上没有一丝汗的样子,实在不忍心再去消耗他们仅有的一点水,硬是渴着视察完了阵地。回到师部后,他一口气喝了三大茶缸子的水,可还是觉得渴。

据调查,在轮战初期,一线部队因为战事紧张、潮湿闷热、食欲不振而导致体力消耗极大。约有30%的人员患有疲劳综合症,50%的人员患有脚气和皮肤湿疹。到了轮战中后期,因为长年在环境恶劣的阵地上对峙,腰疼、腹泻、烂裆、皮肤病、视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各种患病情况更加严重,出现了大量非战斗减员。为此后勤做出了很大努力,积极进行防治和输送营养品,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善,但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了保障一线部队的基本供给,战区内的军工们立下了最大的功勋。除了要向阵地运送食品和弹药外,因为越军的炮击轰炸和下雨塌方,阵地上的工事常遭破坏,还需要大量的施工构件。军工战士们每天都要背上重7、80斤,最重可达120多斤的作战物资,默默而艰难地向阵地运送。下阵地时,他们还要身背、手抬、肩杠着100多斤重的伤员,一点一点向山下蹭,常常是5、6个人才能抬下1个伤员来。无论是上阵地还是下阵地,都要通过越军炮火封锁最严密的地段,通常被称为是“百米生死线”,而且往往是连着几道生死线。因为山高坡陡,在上下山通过危险地段时,军工们还要四肢着地爬行,一步一步艰难前进,情景非常悲壮。有的人因此累得吐血,有的人晕倒在行进的途中,很多人的双肩、双膝皮肤都被磨烂了,一些人因此留下了终身残疾,还有的人永远倒在了“百米生死线”上。这些军工英雄们很少为人所知,但却用自己的英勇无畏和流血牺牲赢得了全军指战员的高度赞誉。因此,他们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老山骆驼”。

为了保障前线部队的给养需要,中国军队的后勤部门使尽浑身解数,制定统筹计划,严密组织运输保障,采取多种保障形式,各级后勤保障人员发扬“吃大苦,耐大劳,团结战斗,克服困难”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全战区的整体有序的保障体系。仅在14军老山地区坚守防御作战阶段,后勤部门就向前线运送弹药6138吨、油料1230吨、主副食7367吨、燃料5028吨、马草料716吨、营房物资701吨、被装55吨、药材40吨、日用百货847吨,有力保障了前线部队的需要。从典型的7.12大战中看,中国军队弹药、食物及其他物资储备充足,越战越勇,敞开了打;而越军虽精心准备了2个月,但打了一天就已粮弹两缺,前线部队主食不足,甚至发生了截夺弹药车的事情,攻势无法持续下去。由此可见,中越两军的差距,说到底还是一个综合国力的差距。

在两山作战中,中国军队的后勤部门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思想指导下,周密制定物资技术的保障方案,动用各种手段及时有力地予以实施,使各阵地的弹药、物资都超规定标准储存,加上所有后勤保障人员的艰苦努力,基本做到了部队打到哪里,后勤工作就保障到哪里,前线部队枪炮不缺弹,人马不缺粮,车辆不缺油,伤员及时救,从而为持久作战、应付各种突发情况,直至赢得战争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历史的高度看,人民解放军从诞生起,能在历次国内外战争中越战越强,不断壮大,与其卓有成效的政治思想工作是密不可分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一个特殊优势。在两山作战中,各轮战部队将政治思想工作紧紧围绕焕发部队高昂的战斗情绪,保障打胜仗这个根本目的来展开,发挥了强大威力。

首先,是充分发挥党委、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了保证作战胜利,轮战部队的各级党委和连队党支部在整个战争期间,反复学习上级的作战方针、命令、指示,统一思想,做到凡涉及作战中的重大问题,都能通过党委集体领导来解决。在战斗中,各级领导不但指挥所靠前指挥,还逐级下到主攻的营、连、排加强指挥,以身作则,果断处置情况,起到了团结作战的核心作用。共产党员则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别人,哪里战斗最激烈,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哪里最艰苦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极大地教育和鼓舞了部队英勇善战的士气。在两山作战中,指挥员靠前指挥、共产党员带头冲锋的事例不胜枚举。典型的如1985年的6.11战斗中,67军199师595团组成突击梯队反击211高地,各梯队就按照班长、党员、共青团员的顺序分别编成战斗小组,逐次投入战斗,反复冲击,不怕牺牲,死战不退。1连代理副连长贾柯在冲锋时右腿被弹片打了两个窟窿,他忍痛大喊一声“党员、骨干跟我上!”带领几名战士率先冲上211高地,在随后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其次,在激烈艰苦的战斗期间,各部队注意及时调整健全党的组织,及时健全行政组织,及时配齐干部,做到随缺随补。如14军40师在老山防御作战阶段,就先后调整了团党委书记2人、常委2人、委员3人,营党委书记5人、副书记1人、委员12人,连队党支部书记11人,委员19人,指定了党小组长21人。因此,在战斗中做到了组织严密不散,政治鼓动坚强有力。40师在进攻老山时伤亡了各级干部146人,在转入防御时迅速配齐了干部,其中将战士代理排长、个别代理连级干部职务的133人,及时下命令提升为干部,并将33名干部提升了职务,从而做到了指挥不中断。

第三,以党员为骨干,做好战时的思想鼓动工作。在轮战期间,各部队的军、师、团政治机关和各级政工干部深入基层和各个阵地,与党团员及干部一起,及时向指战员们传达上级的指示、勉励、嘉奖、记功情况,及时传播胜利消息,及时传播祖国各个战线的大好形势和兄弟部队的胜利捷报,及时传播祖国人民的关怀和希望。部队利用战斗间隙,阅读书报、慰问信、家信,互相谈心,讲战斗英雄事绩,谈电影中的英雄部队和英雄事绩,让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岩龙等英雄形象在广大指战员的头脑中扎根。在掩蔽部、坑道内开展写诗、写快报、画画、记日记、举办诗歌朗诵会等活动。从而让广大官兵时刻感受到自己英勇战斗,甚至流血牺牲的价值,使“无私奉献”、“祖国在我心中”从口号变成了自觉的战斗行动。

第四,将平时教育与战时教育结合起来,激发广大指战员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战前,各轮战部队都要开展广泛的动员教育活动,注意把学习贯彻中央军委的命令同与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结合起来,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尤其是“五种革命精神”(发扬革命和拚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同大讲人民军队光荣传统和学习本单位英模事迹结合起来,同学习对越作战经验特别是同学习“四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战斗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结合起来,同揭露控诉越军侵柬反华、搞地区霸权主义的罪行结合起来。通过动员教育活动,广大指战员明确了这次作战是收复领土保卫边疆保卫四化的正义之战,激发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增强了英勇杀敌、敢打必胜的战斗热忱。14军40师进攻老山前,通过动员教育,全师就收到了求战书8500多份、血书240份,有105名在外人员提前按时归队,209名临时来队家属离队返乡。第1军上阵地前,全军共有2.7万人写了求战书和决心书,有6406人写了血书。其1师3团143名专业户子弟,人人要求上前线,誓死保卫党的强国富民好政策。40师118团8连在战前发出了“血染老山顶,领土一日还,血染战旗红,卫国当英雄”的誓言。战斗中该连勇猛攻占了老山主峰东北侧核心阵地54号、56号、53号高地,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了“老山英雄连”荣誉称号。烈士王大才在战前的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党叫我堵枪眼,我就学黄继光;党叫我炸碉堡,我就学董存瑞;像英雄那样,生命不息,冲锋不止!”在 7.12大战中,40师119团8连3排代理排长李海欣,在身负重伤、生命垂危之际仍坚持战斗,鼓励大家“坚决守住阵地,不能给祖国丢脸”,最后英勇牺牲。

值得一提的是,在两山作战期间,中央领导人也纷纷题词,极大地关怀和鼓励了全军指战员。如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的题词是“为保卫祖国边疆英勇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题词是“国威军威看西南”,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的题词是“英勇善战,威震老山”,总政治部主任余秋里的题词是“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一句话,充满了正能量,如何叫人不振奋!

两山战区,特别是老山战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十分复杂,对作战行动影响极大,后勤保障非常困难。老山主峰海拔为1422.2米,与其山脚下的盘龙江谷地比高相差近1300米,整片地区山陡谷深,平均坡度为40度左右,不少地段坡度达60-70度。在这个地形下,步兵只能沿边境一线的山地制高点配置,远离后方补给基地。而一线阵地山高林密,道路稀少,不能通车,后勤补给只能通过骡马运输。当时军队饲养的骡马多是高大畜种,不适应山地勤务,部队只得大量雇佣战区当地的骡马担负运输任务。许多地段甚至连骡马也不能通行,前送后运全靠人力,对军工、民工的需求和依赖非常大。

为了确保一线部队的每天两餐热食,炊事人员早早就要做好饭,上下山十多里往来运送,付出了巨大努力。即使如此,到了战事紧张和天气恶劣的时候,还是保障不了一线部队的吃饭需要。后来上级不得不向一线阵地配发了煤油炉、桶、锅、面条、大米、软袋食品、蔬菜等器材和食品,让官兵们在有条件的时候自己开伙。阵地上的吃水也很困难,每天都要由官兵下山背取,常常要到十几里外去背水,再背回到山上。如八里河东山主峰海拔为1175.4米,驻守官兵单程背水一趟要走上9公里,还要再爬1045级台阶到山顶,吃水极为艰难。后来,这个高地就被誉为是“八十年代上甘岭”。当时据一线连队统计,分队供水最好时为每人每天1斤,有时要3个人才能分到1斤水。这点宝贵的水要用到关键的地方,像什么洗脸、漱口之类的就都免了,除了保证最低限度地饮用外,有时几个人会将水合到一起下顿面条改善伙食。这还是在战事不紧张的时候,一旦打起来了,连这点水都供不上。实在不行了,就只能靠接雨水维持。有时一连多日不下雨,好容易下雨接到点雨水,官兵们舍不得用,最后都臭了。因为长时间缺乏饮水,很多官兵小便稀少,大便通常要一周才解一次。这种环境下,不少人得了尿道结石,痛得钻心刺骨。

战区白天气温常常高达35-40度,猫耳洞里更是热得像蒸笼。时间长了,阵地上的官兵们就把衣服都脱了,很多人一丝不挂,只有连、排长穿条短裤象征指挥位置。因为阵地上过于闷热、潮湿,很多官兵得了烂裆病,痒得不行,坐不下,睡不着,痛苦异常。对面阵地的越军也同样如此。后来就出现了阵地奇观,一旦天气晴好时,双方士兵就像有约定一样解除了敌对状态,纷纷光着身子钻出掩体躺在阵地上“晒蛋”,直到晒好后回到工事内,才再次准备开打。到了轮战后期,中国军队配发了“1号霜”和微型浴包,才基本治愈了烂裆病。有一次40师师长刘昌友上松毛岭一线阵地检查,看到战士们因缺水而嘴唇干裂,赤裸的身体上没有一丝汗的样子,实在不忍心再去消耗他们仅有的一点水,硬是渴着视察完了阵地。回到师部后,他一口气喝了三大茶缸子的水,可还是觉得渴。

据调查,在轮战初期,一线部队因为战事紧张、潮湿闷热、食欲不振而导致体力消耗极大。约有30%的人员患有疲劳综合症,50%的人员患有脚气和皮肤湿疹。到了轮战中后期,因为长年在环境恶劣的阵地上对峙,腰疼、腹泻、烂裆、皮肤病、视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各种患病情况更加严重,出现了大量非战斗减员。为此后勤做出了很大努力,积极进行防治和输送营养品,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善,但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了保障一线部队的基本供给,战区内的军工们立下了最大的功勋。除了要向阵地运送食品和弹药外,因为越军的炮击轰炸和下雨塌方,阵地上的工事常遭破坏,还需要大量的施工构件。军工战士们每天都要背上重7、80斤,最重可达120多斤的作战物资,默默而艰难地向阵地运送。下阵地时,他们还要身背、手抬、肩杠着100多斤重的伤员,一点一点向山下蹭,常常是5、6个人才能抬下1个伤员来。无论是上阵地还是下阵地,都要通过越军炮火封锁最严密的地段,通常被称为是“百米生死线”,而且往往是连着几道生死线。因为山高坡陡,在上下山通过危险地段时,军工们还要四肢着地爬行,一步一步艰难前进,情景非常悲壮。有的人因此累得吐血,有的人晕倒在行进的途中,很多人的双肩、双膝皮肤都被磨烂了,一些人因此留下了终身残疾,还有的人永远倒在了“百米生死线”上。这些军工英雄们很少为人所知,但却用自己的英勇无畏和流血牺牲赢得了全军指战员的高度赞誉。因此,他们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老山骆驼”。

为了保障前线部队的给养需要,中国军队的后勤部门使尽浑身解数,制定统筹计划,严密组织运输保障,采取多种保障形式,各级后勤保障人员发扬“吃大苦,耐大劳,团结战斗,克服困难”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全战区的整体有序的保障体系。仅在14军老山地区坚守防御作战阶段,后勤部门就向前线运送弹药6138吨、油料1230吨、主副食7367吨、燃料5028吨、马草料716吨、营房物资701吨、被装55吨、药材40吨、日用百货847吨,有力保障了前线部队的需要。从典型的7.12大战中看,中国军队弹药、食物及其他物资储备充足,越战越勇,敞开了打;而越军虽精心准备了2个月,但打了一天就已粮弹两缺,前线部队主食不足,甚至发生了截夺弹药车的事情,攻势无法持续下去。由此可见,中越两军的差距,说到底还是一个综合国力的差距。

在两山作战中,中国军队的后勤部门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思想指导下,周密制定物资技术的保障方案,动用各种手段及时有力地予以实施,使各阵地的弹药、物资都超规定标准储存,加上所有后勤保障人员的艰苦努力,基本做到了部队打到哪里,后勤工作就保障到哪里,前线部队枪炮不缺弹,人马不缺粮,车辆不缺油,伤员及时救,从而为持久作战、应付各种突发情况,直至赢得战争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历史的高度看,人民解放军从诞生起,能在历次国内外战争中越战越强,不断壮大,与其卓有成效的政治思想工作是密不可分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一个特殊优势。在两山作战中,各轮战部队将政治思想工作紧紧围绕焕发部队高昂的战斗情绪,保障打胜仗这个根本目的来展开,发挥了强大威力。

首先,是充分发挥党委、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了保证作战胜利,轮战部队的各级党委和连队党支部在整个战争期间,反复学习上级的作战方针、命令、指示,统一思想,做到凡涉及作战中的重大问题,都能通过党委集体领导来解决。在战斗中,各级领导不但指挥所靠前指挥,还逐级下到主攻的营、连、排加强指挥,以身作则,果断处置情况,起到了团结作战的核心作用。共产党员则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别人,哪里战斗最激烈,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哪里最艰苦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极大地教育和鼓舞了部队英勇善战的士气。在两山作战中,指挥员靠前指挥、共产党员带头冲锋的事例不胜枚举。典型的如1985年的6.11战斗中,67军199师595团组成突击梯队反击211高地,各梯队就按照班长、党员、共青团员的顺序分别编成战斗小组,逐次投入战斗,反复冲击,不怕牺牲,死战不退。1连代理副连长贾柯在冲锋时右腿被弹片打了两个窟窿,他忍痛大喊一声“党员、骨干跟我上!”带领几名战士率先冲上211高地,在随后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其次,在激烈艰苦的战斗期间,各部队注意及时调整健全党的组织,及时健全行政组织,及时配齐干部,做到随缺随补。如14军40师在老山防御作战阶段,就先后调整了团党委书记2人、常委2人、委员3人,营党委书记5人、副书记1人、委员12人,连队党支部书记11人,委员19人,指定了党小组长21人。因此,在战斗中做到了组织严密不散,政治鼓动坚强有力。40师在进攻老山时伤亡了各级干部146人,在转入防御时迅速配齐了干部,其中将战士代理排长、个别代理连级干部职务的133人,及时下命令提升为干部,并将33名干部提升了职务,从而做到了指挥不中断。

第三,以党员为骨干,做好战时的思想鼓动工作。在轮战期间,各部队的军、师、团政治机关和各级政工干部深入基层和各个阵地,与党团员及干部一起,及时向指战员们传达上级的指示、勉励、嘉奖、记功情况,及时传播胜利消息,及时传播祖国各个战线的大好形势和兄弟部队的胜利捷报,及时传播祖国人民的关怀和希望。部队利用战斗间隙,阅读书报、慰问信、家信,互相谈心,讲战斗英雄事绩,谈电影中的英雄部队和英雄事绩,让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岩龙等英雄形象在广大指战员的头脑中扎根。在掩蔽部、坑道内开展写诗、写快报、画画、记日记、举办诗歌朗诵会等活动。从而让广大官兵时刻感受到自己英勇战斗,甚至流血牺牲的价值,使“无私奉献”、“祖国在我心中”从口号变成了自觉的战斗行动。

第四,将平时教育与战时教育结合起来,激发广大指战员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战前,各轮战部队都要开展广泛的动员教育活动,注意把学习贯彻中央军委的命令同与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结合起来,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尤其是“五种革命精神”(发扬革命和拚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同大讲人民军队光荣传统和学习本单位英模事迹结合起来,同学习对越作战经验特别是同学习“四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战斗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结合起来,同揭露控诉越军侵柬反华、搞地区霸权主义的罪行结合起来。通过动员教育活动,广大指战员明确了这次作战是收复领土保卫边疆保卫四化的正义之战,激发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增强了英勇杀敌、敢打必胜的战斗热忱。14军40师进攻老山前,通过动员教育,全师就收到了求战书8500多份、血书240份,有105名在外人员提前按时归队,209名临时来队家属离队返乡。第1军上阵地前,全军共有2.7万人写了求战书和决心书,有6406人写了血书。其1师3团143名专业户子弟,人人要求上前线,誓死保卫党的强国富民好政策。40师118团8连在战前发出了“血染老山顶,领土一日还,血染战旗红,卫国当英雄”的誓言。战斗中该连勇猛攻占了老山主峰东北侧核心阵地54号、56号、53号高地,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了“老山英雄连”荣誉称号。烈士王大才在战前的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党叫我堵枪眼,我就学黄继光;党叫我炸碉堡,我就学董存瑞;像英雄那样,生命不息,冲锋不止!”在 7.12大战中,40师119团8连3排代理排长李海欣,在身负重伤、生命垂危之际仍坚持战斗,鼓励大家“坚决守住阵地,不能给祖国丢脸”,最后英勇牺牲。

值得一提的是,在两山作战期间,中央领导人也纷纷题词,极大地关怀和鼓励了全军指战员。如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的题词是“为保卫祖国边疆英勇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题词是“国威军威看西南”,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的题词是“英勇善战,威震老山”,总政治部主任余秋里的题词是“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一句话,充满了正能量,如何叫人不振奋!

打得好!有好后勤政治工作就成功一大半
后来修建了很多国防公路,我父亲就是很多参加国防施工民兵连中的一员。
老山的英烈万古长青。
仅在14军老山地区坚守防御作战阶段,后勤部门就向前线运送弹药6138吨、油料1230吨、主副食7367吨、燃料5028吨、马草料716吨、营房物资701吨、被装55吨、药材40吨、日用百货847吨

打仗粮食比弹药都重要


共军在两山轮战期间真正体会到啥叫土豪这和后勤保障单位的辛勤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共军在两山轮战期间真正体会到啥叫土豪这和后勤保障单位的辛勤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现在老山上要怎么补给呢?除了直升机送还有别的方法吗
有句话记不大清楚了,谁说的在猫耳洞呆多少时间就该给个几等功的。真的可以理解,对于军人来说痛痛快快来个生死大战比蹲在猫耳洞里无休无止地熬着要强得多
现在的话应该有很多办法了吧?
主要是生活保障问题,饮食、个人卫生和居住环境三者怎么协调。自热食品和各种营养补品应该充足,最好能连个输水管,或者用直升机吊水过去,另外就是输送线路。当然,如果用无人机、监视飞艇和山顶的无人监控站来进行监视就好了,然后由自动武器站,山地机器人,迫榴炮,巡飞弹和火箭炮进行火力打击,山上少留人,也许能改善不少。
想想60年代漫天呼啸的UH-1吧!兔子现在还做不到呢!!!
弹药6138吨  主副食7367吨

没想到主副食比弹药都多
其实现在一直强调武装直升机,其实我觉得运输直升机更重要
好多时候武装直升机的火力可以替代,而特殊环境下面运输更难以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