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在老山战场上的战术运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1:06:17
从战术运用上看,中国军队在拔点作战和坚守防御作战中,根据战场态势相应采取了不同的战术手段。在发起老山、者阴山拔点作战时,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采取了秘密穿插,边打边插,先围后歼,翼侧突破,向心攻击,边打边剿的战术手段,从两处防守越军的翼侧插入,先切断其后路,然后从四面发起围攻,边推进边清剿,一举将守敌歼灭。中国军队运用这种传统战法非常得心应手,越军虽然在两山地区据有已苦心经营多年的坚固阵地,但和1979年一样,面对中国军队的大兵团作战仍然无应对之策,只能坐视前沿要点被各个击破。

在转入阵地对峙后,越军集结兵力准备反扑,在战机选择上掌握了主动。因双方态势犬牙交错,中国军队为保证既得阵地不失,只能选择正面死守。在老山、那拉方向,中越两军阵地多处紧贴,前沿相距只有100-300米,均无法建立前沿警戒阵地,一旦打起来后就直接进入了交手战。相对而言,中国军队的防御正面较宽,纵深较浅,不少阵地多面受敌,态势更为不利。这种情况下,如果一线兵力展开过多,密度过大,在越军炮火下就容易增大伤亡。如果兵力配置靠后,由于老山地区山高坡陡,道路稀少,机动困难,不仅增援一线不及时,运动途中也易被越军火力杀伤。因而,中国军队在兵力部署上采取了少摆多屯、及时补充的方法。第一梯队营、连只展开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兵力,其余屯于阵地内作为预备队,以保证有足够的力量连续抗敌轮番攻击。战斗时,在兵力使用上惜兵如金,添油增援,随损随补,以保证阵地不失。在纵深配置上,采取前轻后重布防,由前到后逐步加大兵力部署,只在前沿安危相关的要点屯积1个班左右的兵力。同时,根据敌情判断,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以保证击退越军的重点进攻。当一线阵地失守时,对于威胁较大的突入之敌,会不惜代价及时实施反冲击,以尽快稳定防御态势。正是采取了此种兵力配置和反击战法,14军得以在1984年7.12大战中顶住了越军的大规模凶猛攻势,以较小的代价换取了较大的胜利。

第1军轮战时,军长傅全有还结合越军的作战特点,提出了“多点设防,重点守备,积极打击,近战歼敌”的16字战法,进一步丰富了阵地防御战术。第1军部队在轮战期间,实践了以“守点卡线,设夹堵鼠,拉网布袋,夜伏昼剿”的设网战术对付越军特工渗透;以构设点、星、网、障一体化阵地对付越军的多路、多方向、多波次轮番攻击,均取得了较好效果。针对越军的“堑壕延伸式”战法,第1军部队采用了多种战术手段予以反制。如以炮破壕、障碍破坏、以壕制壕、适时从翼侧反击、步炮协同分段歼敌等战法,将越军的堑壕摧毁、截断、堵住、分割、占领,从而彻底粉碎了其“堑壕延伸式”战法,夺回了战场主动权。第1军还广泛开展了“三防三反”活动,即防炮击,反炮击,以炮对炮;防偷袭,反偷袭,以偷袭对偷袭;防渗透,反渗透,以渗透对渗透。在老山战场上,第1军轮战时期是双方战术迭出,角力最烈的精彩时期,两军的攻防战术都很典型。其后轮战的67军与越军的正面较量也很激烈,但相对第1军就打得有些不够灵巧了。

在14军轮战之后,从11军开始的轮战部队主要持坚守防御战略,其间为改善防御态势和配合政治形势而实施了多次出击拔点战斗。这些拔点战斗规模较小,准备更充分,和14军、11军打老山、者阴山时使用的大兵团进攻战术颇有不同,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对局部敌防御阵地的拔点战斗,力求精兵奇袭,战斗人员编成精干,兵种较多,战斗效能较高。在战斗编组上,通常选择人数较少且精干的多兵种人员,如步兵、炮兵、工兵、侦察兵、防化兵、通信兵等,编为突击队、预备队、破障队、火力队、保障队,分别担负阵地突击、添兵增援、破障开路、火力掩护、通信保障、前送后运等任务。突击队是主要战斗力量,一般还分为火力掩护、穿插、喷火、打炸等战斗小组。在攻击敌阵地时,火力掩护组负责抢占制高点,对守敌实施火力压制,掩护其他小组行动;穿插组在火力组掩护下,迅速向守敌侧后猛插,完成断敌退路的任务;喷火组和打炸组主要利用手中的步兵武器和爆破筒、炸药包等器材,在火力掩护组和穿插组配合下,先封后剿,以打、炸、烧、搜的手段摧毁阵地上的敌掩蔽部、坑道、屯兵洞等工事,全部歼灭守敌。如1985年3月8日,第1军1师2团1营奇袭攻占156高地、166号、168号高地,并出击167号高地的“852行动计划”;1987年1月5日,47集团军141师421团3营7连突击队奇袭攻占310号阵地的“北虎行动”;1987年1月7日,47集团军139师417团2营4连出击167号高地的“黑豹行动”,都是精兵奇袭成功的典型战例。

(2).战前的准备工作比较充分,周密组织保障。在发起拔点战斗前,出击分队会多次组织干部、骨干抵近敌阵地前沿实施观察,并组织侦察人员潜入敌阵地侦察,力求摸清敌人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系和接近路线等情况。回来后,集思广益讨论战斗方案,反复在沙盘上进行推演和组织协同,并选择相似地形实施模拟演练,明确战斗时各分队的任务、打法与协同。同时,组织工兵和步兵分队利用夜暗和不良天候秘密前出,秘密在敌人阵地前沿破障开路,并构筑工事和修筑堑壕、交通壕、屯兵洞,从而使出击分队能够靠前待机和屯集兵力、物资,保障了秘密预先屯兵和后勤前送需要,并大大缩短了接敌距离,为发起拔点战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信联络上则多种器材并用,预先敷设多条有线线路,战斗发起后实施有线跟进架设,出击分队则以无线电逐级加强,从而保障指挥顺畅。在战前往往还进行通信欺骗、火力佯动和施工作业,以造成敌人的错觉。

(3).针对地形,精细用兵,战术灵活,密切协同。因为老山地区的特殊地理形势,山头阵地通常地幅狭小,接近路线既少且窄。如攻击时用兵过多,则极易遭到敌人火力杀伤。因此,出击分队往往精细计算兵力,根据地形用兵,量敌用兵,量洞用兵,既保障在接敌时队形的疏散,又保障在搜剿打洞时兵力的充足,力求代价小战果大。在战术上,通常利用不良天候出击,以破障队提前秘密开辟通路,突击队隐蔽摸进至进攻出发阵地待机。攻击发起时进行火力准备,然后炮火向前延伸压制周围敌阵地火力及封锁其增援路线,同时突击队发起冲击。在火力队掩护下,突击队边破障边前进,以小群多路向敌攻击,迅速割裂敌阵地,切断其后路,再进行打洞搜剿,全歼守敌。然后或巩固阵地抗敌反扑,或搜剿破坏完敌阵地后在炮火掩护下撤回。因为越军已了解到中国军队的炮火准备规律,有时出击分队会反常用兵,利用不良天候秘密摸进,小群多路,预先进至敌前沿潜伏。进攻时不用炮火准备,而是乘敌人换哨或吃饭等不备之机,突然发起攻击,迅速将守敌围在洞穴和工事中歼灭。在预备队的使用上,根据不同战场态势,或采用大密度、小间隔、连续攻击的方法,或用采少兵、小群、量敌增兵的方法,或是把握战斗全局,坚持不动用预备队。出击分队的指挥员一般在指挥所目视进行指挥,有时会随突击队跟进实施指挥。在步炮协同上,提前拟制步炮协同计划,简化协同关系,使出击分队能够随时直接呼唤炮火支援,提高了炮兵火力的快速反应能力,有效支援了步兵的拔点战斗。

(4).多种武器结合,多手并用。老山战场的拔点战斗,针对的多是以掩蔽部、坑道、洞穴为主要工事的防御阵地。因此,出击分队往往携带多种武器和器材,力求不使敌人漏网。除了普通的步兵武器外,还要携带炸药包、爆破筒、火箭筒、火焰喷射器、烟雾弹等武器和破障、攀援等器材。当攻上敌阵地后,对敌人藏身的掩蔽部、洞穴、工事先封后剿,充分发挥各种武器威力,打炸结合,辅以火攻烟熏,多手并用,全歼守敌。

在战斗手段上,中国军队也与越军展开了斗智斗勇。从1979年的中越之战到两山作战中,越军都非常善于使用各种高射机枪和高射炮平射作战,其构筑阵地迅速,转移方便,以远距离直射火力猛烈压制中国军队,威胁极大。1979年时中国军队步兵团里的12.7毫米高射机枪已经撤装,新装备的14.5毫米双管高射机枪需要轮式车辆牵引,离不开公路,不能及时以火力支援步兵作战。到了两山作战时,因为阵地已相对固定,中国军队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也大量使用了12.7毫米、14.5毫米高射机枪加强火力,直瞄压制敌阵地,并集中组成了机枪队支援步兵拔点作战,狠狠打击了越军;在进行火力狙击时,越军竟然常常使用无坐力炮和40火箭筒打中国军队单兵。因为人体是软组织,被火箭弹击中后其触发引信不会爆炸,但能够穿身而过,造成的人体创伤惨不忍睹。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战,目的是击垮对方士兵的作战意志。中国军队没有使用这种丧失人道的战法反制,但在攻击时大量使用了火焰喷射器和大威力的反坦克地雷打敌山洞、坑道、掩蔽部等工事,其造成的毁灭性杀伤效果同样令越军魂飞胆丧;越军步兵班编制的武器中有美制M79型40毫米榴弹发射器,可以有效弥补手榴弹与60炮之间的火力空隙。而中国军队没有编制掷弹筒式武器,在阵地前沿50-80米间没有破片式火力控制。于是中国军队发明创造了简易的手榴弹抛射器,可以一次将10-30枚手榴弹抛射至50-300米距离内,有效弥补了阵前的火力空白;越军非常擅长布雷设障,其花样百出,杀伤力极大。中国军队在加强排雷技术的同时,也大量使用了地雷反制越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安装了中国独创的延期引信装置,在阵地防御中发挥了极大威力,深受部队官兵欢迎。在1984年7.12大战中,战斗英雄李海欣率全班坚守那拉前沿142号高地,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就连续引爆了2枚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将试图冲上阵地的数十名越军炸死,自己也壮烈牺牲;在1979年战时,越军使用了一种苏制SVD7.62毫米半自动狙击步枪,给中国军队造成了不小的伤亡。而中国军队当时并没有专用的狙击武器,只能用56式半自动步枪与敌对抗。著名的孤胆英雄岩龙曾用56式半自动步枪狙杀越军达56人(上报为22人),但其毕竟是在特殊战场环境下取得的战果,并非是专业狙击成绩。战后,中国的军工部门就根据缴获的SVD狙击步枪仿制出了79式狙击步枪,并装备给了部队。两山作战时,轮战各军借鉴朝鲜战场的经验,广泛开展了冷枪冷炮杀敌活动,涌现出了不少狙击能手。如27集团军79师236团8连战士向小平,曾用79式狙击步枪先后发射31发子弹,击毙越军30名,击伤1名,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并被誉为是“老山第一杀手”。47集团军141师421团8连副班长郑钰,在半年时间内一人交替使用冲锋枪、狙击步枪、40火箭筒、60炮、班用机枪、重机枪六种武器,共歼敌29人,于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神枪手”荣誉称号。第1军上阵地后更是大搞“冷枪能手”、“冷炮能手”竞赛,全军利用冷枪冷炮共歼敌1100余人,大大扩展了战果;打到后期,双方大大降低了作战强度,在阵地上掘洞对峙,往往相隔只有几十米到十几米,主要进行偷袭与反偷袭的战斗。中国一线士兵长期住在狭小的猫耳洞里,吃喝主要靠罐头食品,拉撒则使用空罐头盒。罐头盒用完后就往洞外扔,时间久了,猫耳洞外面的沟壑里到处都是空罐头盒。如此一来对于防御则极有好处,越军在夜间摸上来偷袭,几乎都要碰到空罐头盒发出声响,而中国士兵这时就会向洞外猛甩手榴弹,通常能比较轻松地打退越军的偷袭。

老山战场是中越两军针锋相对、你来我往的竞斗场,对于步兵战斗技能的养成具有很深刻的借鉴意义。回顾这段历史,不能不对中国军人的勇气和智慧表示敬意。
从战术运用上看,中国军队在拔点作战和坚守防御作战中,根据战场态势相应采取了不同的战术手段。在发起老山、者阴山拔点作战时,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采取了秘密穿插,边打边插,先围后歼,翼侧突破,向心攻击,边打边剿的战术手段,从两处防守越军的翼侧插入,先切断其后路,然后从四面发起围攻,边推进边清剿,一举将守敌歼灭。中国军队运用这种传统战法非常得心应手,越军虽然在两山地区据有已苦心经营多年的坚固阵地,但和1979年一样,面对中国军队的大兵团作战仍然无应对之策,只能坐视前沿要点被各个击破。

在转入阵地对峙后,越军集结兵力准备反扑,在战机选择上掌握了主动。因双方态势犬牙交错,中国军队为保证既得阵地不失,只能选择正面死守。在老山、那拉方向,中越两军阵地多处紧贴,前沿相距只有100-300米,均无法建立前沿警戒阵地,一旦打起来后就直接进入了交手战。相对而言,中国军队的防御正面较宽,纵深较浅,不少阵地多面受敌,态势更为不利。这种情况下,如果一线兵力展开过多,密度过大,在越军炮火下就容易增大伤亡。如果兵力配置靠后,由于老山地区山高坡陡,道路稀少,机动困难,不仅增援一线不及时,运动途中也易被越军火力杀伤。因而,中国军队在兵力部署上采取了少摆多屯、及时补充的方法。第一梯队营、连只展开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兵力,其余屯于阵地内作为预备队,以保证有足够的力量连续抗敌轮番攻击。战斗时,在兵力使用上惜兵如金,添油增援,随损随补,以保证阵地不失。在纵深配置上,采取前轻后重布防,由前到后逐步加大兵力部署,只在前沿安危相关的要点屯积1个班左右的兵力。同时,根据敌情判断,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以保证击退越军的重点进攻。当一线阵地失守时,对于威胁较大的突入之敌,会不惜代价及时实施反冲击,以尽快稳定防御态势。正是采取了此种兵力配置和反击战法,14军得以在1984年7.12大战中顶住了越军的大规模凶猛攻势,以较小的代价换取了较大的胜利。

第1军轮战时,军长傅全有还结合越军的作战特点,提出了“多点设防,重点守备,积极打击,近战歼敌”的16字战法,进一步丰富了阵地防御战术。第1军部队在轮战期间,实践了以“守点卡线,设夹堵鼠,拉网布袋,夜伏昼剿”的设网战术对付越军特工渗透;以构设点、星、网、障一体化阵地对付越军的多路、多方向、多波次轮番攻击,均取得了较好效果。针对越军的“堑壕延伸式”战法,第1军部队采用了多种战术手段予以反制。如以炮破壕、障碍破坏、以壕制壕、适时从翼侧反击、步炮协同分段歼敌等战法,将越军的堑壕摧毁、截断、堵住、分割、占领,从而彻底粉碎了其“堑壕延伸式”战法,夺回了战场主动权。第1军还广泛开展了“三防三反”活动,即防炮击,反炮击,以炮对炮;防偷袭,反偷袭,以偷袭对偷袭;防渗透,反渗透,以渗透对渗透。在老山战场上,第1军轮战时期是双方战术迭出,角力最烈的精彩时期,两军的攻防战术都很典型。其后轮战的67军与越军的正面较量也很激烈,但相对第1军就打得有些不够灵巧了。

在14军轮战之后,从11军开始的轮战部队主要持坚守防御战略,其间为改善防御态势和配合政治形势而实施了多次出击拔点战斗。这些拔点战斗规模较小,准备更充分,和14军、11军打老山、者阴山时使用的大兵团进攻战术颇有不同,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对局部敌防御阵地的拔点战斗,力求精兵奇袭,战斗人员编成精干,兵种较多,战斗效能较高。在战斗编组上,通常选择人数较少且精干的多兵种人员,如步兵、炮兵、工兵、侦察兵、防化兵、通信兵等,编为突击队、预备队、破障队、火力队、保障队,分别担负阵地突击、添兵增援、破障开路、火力掩护、通信保障、前送后运等任务。突击队是主要战斗力量,一般还分为火力掩护、穿插、喷火、打炸等战斗小组。在攻击敌阵地时,火力掩护组负责抢占制高点,对守敌实施火力压制,掩护其他小组行动;穿插组在火力组掩护下,迅速向守敌侧后猛插,完成断敌退路的任务;喷火组和打炸组主要利用手中的步兵武器和爆破筒、炸药包等器材,在火力掩护组和穿插组配合下,先封后剿,以打、炸、烧、搜的手段摧毁阵地上的敌掩蔽部、坑道、屯兵洞等工事,全部歼灭守敌。如1985年3月8日,第1军1师2团1营奇袭攻占156高地、166号、168号高地,并出击167号高地的“852行动计划”;1987年1月5日,47集团军141师421团3营7连突击队奇袭攻占310号阵地的“北虎行动”;1987年1月7日,47集团军139师417团2营4连出击167号高地的“黑豹行动”,都是精兵奇袭成功的典型战例。

(2).战前的准备工作比较充分,周密组织保障。在发起拔点战斗前,出击分队会多次组织干部、骨干抵近敌阵地前沿实施观察,并组织侦察人员潜入敌阵地侦察,力求摸清敌人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系和接近路线等情况。回来后,集思广益讨论战斗方案,反复在沙盘上进行推演和组织协同,并选择相似地形实施模拟演练,明确战斗时各分队的任务、打法与协同。同时,组织工兵和步兵分队利用夜暗和不良天候秘密前出,秘密在敌人阵地前沿破障开路,并构筑工事和修筑堑壕、交通壕、屯兵洞,从而使出击分队能够靠前待机和屯集兵力、物资,保障了秘密预先屯兵和后勤前送需要,并大大缩短了接敌距离,为发起拔点战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信联络上则多种器材并用,预先敷设多条有线线路,战斗发起后实施有线跟进架设,出击分队则以无线电逐级加强,从而保障指挥顺畅。在战前往往还进行通信欺骗、火力佯动和施工作业,以造成敌人的错觉。

(3).针对地形,精细用兵,战术灵活,密切协同。因为老山地区的特殊地理形势,山头阵地通常地幅狭小,接近路线既少且窄。如攻击时用兵过多,则极易遭到敌人火力杀伤。因此,出击分队往往精细计算兵力,根据地形用兵,量敌用兵,量洞用兵,既保障在接敌时队形的疏散,又保障在搜剿打洞时兵力的充足,力求代价小战果大。在战术上,通常利用不良天候出击,以破障队提前秘密开辟通路,突击队隐蔽摸进至进攻出发阵地待机。攻击发起时进行火力准备,然后炮火向前延伸压制周围敌阵地火力及封锁其增援路线,同时突击队发起冲击。在火力队掩护下,突击队边破障边前进,以小群多路向敌攻击,迅速割裂敌阵地,切断其后路,再进行打洞搜剿,全歼守敌。然后或巩固阵地抗敌反扑,或搜剿破坏完敌阵地后在炮火掩护下撤回。因为越军已了解到中国军队的炮火准备规律,有时出击分队会反常用兵,利用不良天候秘密摸进,小群多路,预先进至敌前沿潜伏。进攻时不用炮火准备,而是乘敌人换哨或吃饭等不备之机,突然发起攻击,迅速将守敌围在洞穴和工事中歼灭。在预备队的使用上,根据不同战场态势,或采用大密度、小间隔、连续攻击的方法,或用采少兵、小群、量敌增兵的方法,或是把握战斗全局,坚持不动用预备队。出击分队的指挥员一般在指挥所目视进行指挥,有时会随突击队跟进实施指挥。在步炮协同上,提前拟制步炮协同计划,简化协同关系,使出击分队能够随时直接呼唤炮火支援,提高了炮兵火力的快速反应能力,有效支援了步兵的拔点战斗。

(4).多种武器结合,多手并用。老山战场的拔点战斗,针对的多是以掩蔽部、坑道、洞穴为主要工事的防御阵地。因此,出击分队往往携带多种武器和器材,力求不使敌人漏网。除了普通的步兵武器外,还要携带炸药包、爆破筒、火箭筒、火焰喷射器、烟雾弹等武器和破障、攀援等器材。当攻上敌阵地后,对敌人藏身的掩蔽部、洞穴、工事先封后剿,充分发挥各种武器威力,打炸结合,辅以火攻烟熏,多手并用,全歼守敌。

在战斗手段上,中国军队也与越军展开了斗智斗勇。从1979年的中越之战到两山作战中,越军都非常善于使用各种高射机枪和高射炮平射作战,其构筑阵地迅速,转移方便,以远距离直射火力猛烈压制中国军队,威胁极大。1979年时中国军队步兵团里的12.7毫米高射机枪已经撤装,新装备的14.5毫米双管高射机枪需要轮式车辆牵引,离不开公路,不能及时以火力支援步兵作战。到了两山作战时,因为阵地已相对固定,中国军队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也大量使用了12.7毫米、14.5毫米高射机枪加强火力,直瞄压制敌阵地,并集中组成了机枪队支援步兵拔点作战,狠狠打击了越军;在进行火力狙击时,越军竟然常常使用无坐力炮和40火箭筒打中国军队单兵。因为人体是软组织,被火箭弹击中后其触发引信不会爆炸,但能够穿身而过,造成的人体创伤惨不忍睹。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战,目的是击垮对方士兵的作战意志。中国军队没有使用这种丧失人道的战法反制,但在攻击时大量使用了火焰喷射器和大威力的反坦克地雷打敌山洞、坑道、掩蔽部等工事,其造成的毁灭性杀伤效果同样令越军魂飞胆丧;越军步兵班编制的武器中有美制M79型40毫米榴弹发射器,可以有效弥补手榴弹与60炮之间的火力空隙。而中国军队没有编制掷弹筒式武器,在阵地前沿50-80米间没有破片式火力控制。于是中国军队发明创造了简易的手榴弹抛射器,可以一次将10-30枚手榴弹抛射至50-300米距离内,有效弥补了阵前的火力空白;越军非常擅长布雷设障,其花样百出,杀伤力极大。中国军队在加强排雷技术的同时,也大量使用了地雷反制越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安装了中国独创的延期引信装置,在阵地防御中发挥了极大威力,深受部队官兵欢迎。在1984年7.12大战中,战斗英雄李海欣率全班坚守那拉前沿142号高地,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就连续引爆了2枚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将试图冲上阵地的数十名越军炸死,自己也壮烈牺牲;在1979年战时,越军使用了一种苏制SVD7.62毫米半自动狙击步枪,给中国军队造成了不小的伤亡。而中国军队当时并没有专用的狙击武器,只能用56式半自动步枪与敌对抗。著名的孤胆英雄岩龙曾用56式半自动步枪狙杀越军达56人(上报为22人),但其毕竟是在特殊战场环境下取得的战果,并非是专业狙击成绩。战后,中国的军工部门就根据缴获的SVD狙击步枪仿制出了79式狙击步枪,并装备给了部队。两山作战时,轮战各军借鉴朝鲜战场的经验,广泛开展了冷枪冷炮杀敌活动,涌现出了不少狙击能手。如27集团军79师236团8连战士向小平,曾用79式狙击步枪先后发射31发子弹,击毙越军30名,击伤1名,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并被誉为是“老山第一杀手”。47集团军141师421团8连副班长郑钰,在半年时间内一人交替使用冲锋枪、狙击步枪、40火箭筒、60炮、班用机枪、重机枪六种武器,共歼敌29人,于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神枪手”荣誉称号。第1军上阵地后更是大搞“冷枪能手”、“冷炮能手”竞赛,全军利用冷枪冷炮共歼敌1100余人,大大扩展了战果;打到后期,双方大大降低了作战强度,在阵地上掘洞对峙,往往相隔只有几十米到十几米,主要进行偷袭与反偷袭的战斗。中国一线士兵长期住在狭小的猫耳洞里,吃喝主要靠罐头食品,拉撒则使用空罐头盒。罐头盒用完后就往洞外扔,时间久了,猫耳洞外面的沟壑里到处都是空罐头盒。如此一来对于防御则极有好处,越军在夜间摸上来偷袭,几乎都要碰到空罐头盒发出声响,而中国士兵这时就会向洞外猛甩手榴弹,通常能比较轻松地打退越军的偷袭。

老山战场是中越两军针锋相对、你来我往的竞斗场,对于步兵战斗技能的养成具有很深刻的借鉴意义。回顾这段历史,不能不对中国军人的勇气和智慧表示敬意。
沈大高產,早上起來就看沈大文章在陸版刷屏
战场情况复杂我陆军能够主动的想办法克服困难,这种主动性是相可贵的。
顶下再慢慢看,沈大的文章必须看看。
40火箭筒打单兵,穿身而过。
还有我军的手榴弹抛射器。
都是难得听到的事。
那个简易的手榴弹抛射器一直未见照片,是啥原理啊?
罐头盒+拉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