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战场上的后勤保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42:41
老山战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十分复杂,对作战行动影响极大,后勤保障非常困难。老山主峰海拔为1422.2米,与其山脚下的盘龙江谷地比高相差近1300米,整片地区山陡谷深,平均坡度为40度左右,不少地段坡度达60-70度。在这个地形下,步兵只能沿边境一线的山地制高点配置,远离后方补给基地。而一线阵地山高林密,道路稀少,不能通车,后勤补给只能通过骡马运输。当时解放军饲养的骡马多是高大畜种,不适应山地勤务,部队只得大量雇佣战区当地的骡马担负运输任务。许多地段甚至连骡马也不能通行,前送后运全靠人力,对军工、民工的需求和依赖非常大。

作战期间,为了确保一线部队的每天两餐热食,炊事人员早早就要做好饭,上下山十多里往来运送,付出了巨大努力。即使如此,到了战事紧张和天气恶劣的时候,还是保障不了一线部队的吃饭需要。后来上级不得不向一线阵地配发了煤油炉、固体酒精燃料、桶、锅、面条、大米、软袋食品、蔬菜等器材和食品,让官兵们在有条件的时候自己开伙。阵地上的吃水也很困难,每天都要由官兵下山背取,常常要到十几里外去背水,再背回到山上。如八里河东山主峰海拔为1175.4米,驻守官兵单程背水一趟要走上9公里,还要再爬1045级台阶到山顶,吃水极为艰难。后来,这个高地就被誉为是“八十年代上甘岭”。当时据一线连队统计,分队供水最好时为每人每天1斤,有时要3个人才能分到1斤水。这点宝贵的水要用到关键的地方,像什么洗脸、漱口之类的就都免了,除了保证最低限度地饮用外,有时几个人会将水合到一起下顿面条改善伙食。这还是在战事不紧张的时候,一旦打起来了,连这点水都供不上。实在不行了,就只能靠接雨水维持。有时一连多日不下雨,好容易下雨接到点雨水,官兵们舍不得用,最后都臭了。因为长时间缺乏饮水,很多官兵小便稀少,大便通常要一周才解一次。这种环境下,不少人得了尿道结石,痛得钻心刺骨。

战区白天气温常常高达35-40度,猫耳洞里更是热得像蒸笼。时间长了,阵地上的官兵们就把衣服都脱了,很多人一丝不挂,只有连、排长穿条短裤象征指挥位置。因为阵地上过于闷热、潮湿,很多官兵得了烂裆病,痒得不行,坐不下,睡不着,痛苦异常。对面阵地的越军也同样如此。后来就出现了阵地奇观,一旦天气晴好时,双方士兵就像有约定一样解除了敌对状态,纷纷光着身子钻出掩体躺在阵地上“晒蛋”,直到晒好后回到工事内,才再次准备开打。到了轮战后期,中国军队配发了“1号霜”和微型浴包,才基本治愈了烂裆病。有一次40师师长刘昌友上松毛岭一线阵地检查,看到战士们因缺水而嘴唇干裂,赤裸的身体上没有一丝汗的样子,实在不忍心再去消耗他们仅有的一点水,硬是渴着视察完了阵地。回到师部后,他一口气喝了三大茶缸子的水,可还是觉得渴。

据调查,在轮战初期,一线部队因为战事紧张、潮湿闷热、食欲不振而导致体力消耗极大。约有30%的人员患有疲劳综合症,50%的人员患有脚气和皮肤湿疹。到了轮战中后期,因为长年在环境恶劣的阵地上对峙,腰疼、腹泻、烂裆、皮肤病、视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各种患病情况更加严重,出现了大量非战斗减员。为此后勤做出了很大努力,积极进行防治和输送营养品,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善,但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了保障一线部队的基本供给,战区内的军工们立下了最大的功勋。除了要向阵地运送食品和弹药外,因为越军的炮击轰炸和下雨塌方,阵地上的工事常遭破坏,还需要大量的施工构件。军工战士们每天都要背上重7、80斤,最重可达120多斤的作战物资,默默而艰难地向阵地运送。下阵地时,他们还要身背、手抬、肩扛着100多斤重的伤员,一点一点向山下蹭,常常是7、8个人才能抬下1个伤员来。无论是上阵地还是下阵地,都要通过越军炮火封锁最严密的地段,通常被称为是“百米生死线”,而且往往是连着几道生死线。因为山高坡陡,在上下山通过危险地段时,军工们还要四肢着地爬行,一步一步艰难前进,情景非常悲壮。有的人因此累得吐血,有的人晕倒在行进的途中,很多人的双肩、双膝皮肤都被磨烂了,一些人因此留下了终身残疾,还有的人永远倒在了“百米生死线”上。这些军工英雄们很少为人所知,但却用自己的英勇无畏和流血牺牲赢得了全军指战员的高度赞誉。因此,他们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老山骆驼”。

为了保障前线部队的给养需要,中国军队的后勤部门使尽浑身解数,制定统筹计划,严密组织运输保障,采取多种保障形式,各级后勤保障人员发扬“吃大苦,耐大劳,团结战斗,克服困难”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全战区的整体有序的保障体系。仅在14军老山地区坚守防御作战阶段,后勤部门就向前线运送弹药6138吨、油料1230吨、主副食7367吨、燃料5028吨、马草料716吨、营房物资701吨、被装55吨、药材40吨、日用百货847吨,有力保障了前线部队的需要。从典型的7.12大战中看,中国军队弹药、食物及其他物资储备充足,越战越勇,敞开了打;而越军虽精心准备了2个月,但打了一天就已粮弹两缺,前线部队主食不足,甚至发生了截夺弹药车的事情,攻势无法持续下去。由此可见,中越两军的差距,说到底还是一个综合国力的差距。
老山战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十分复杂,对作战行动影响极大,后勤保障非常困难。老山主峰海拔为1422.2米,与其山脚下的盘龙江谷地比高相差近1300米,整片地区山陡谷深,平均坡度为40度左右,不少地段坡度达60-70度。在这个地形下,步兵只能沿边境一线的山地制高点配置,远离后方补给基地。而一线阵地山高林密,道路稀少,不能通车,后勤补给只能通过骡马运输。当时解放军饲养的骡马多是高大畜种,不适应山地勤务,部队只得大量雇佣战区当地的骡马担负运输任务。许多地段甚至连骡马也不能通行,前送后运全靠人力,对军工、民工的需求和依赖非常大。

作战期间,为了确保一线部队的每天两餐热食,炊事人员早早就要做好饭,上下山十多里往来运送,付出了巨大努力。即使如此,到了战事紧张和天气恶劣的时候,还是保障不了一线部队的吃饭需要。后来上级不得不向一线阵地配发了煤油炉、固体酒精燃料、桶、锅、面条、大米、软袋食品、蔬菜等器材和食品,让官兵们在有条件的时候自己开伙。阵地上的吃水也很困难,每天都要由官兵下山背取,常常要到十几里外去背水,再背回到山上。如八里河东山主峰海拔为1175.4米,驻守官兵单程背水一趟要走上9公里,还要再爬1045级台阶到山顶,吃水极为艰难。后来,这个高地就被誉为是“八十年代上甘岭”。当时据一线连队统计,分队供水最好时为每人每天1斤,有时要3个人才能分到1斤水。这点宝贵的水要用到关键的地方,像什么洗脸、漱口之类的就都免了,除了保证最低限度地饮用外,有时几个人会将水合到一起下顿面条改善伙食。这还是在战事不紧张的时候,一旦打起来了,连这点水都供不上。实在不行了,就只能靠接雨水维持。有时一连多日不下雨,好容易下雨接到点雨水,官兵们舍不得用,最后都臭了。因为长时间缺乏饮水,很多官兵小便稀少,大便通常要一周才解一次。这种环境下,不少人得了尿道结石,痛得钻心刺骨。

战区白天气温常常高达35-40度,猫耳洞里更是热得像蒸笼。时间长了,阵地上的官兵们就把衣服都脱了,很多人一丝不挂,只有连、排长穿条短裤象征指挥位置。因为阵地上过于闷热、潮湿,很多官兵得了烂裆病,痒得不行,坐不下,睡不着,痛苦异常。对面阵地的越军也同样如此。后来就出现了阵地奇观,一旦天气晴好时,双方士兵就像有约定一样解除了敌对状态,纷纷光着身子钻出掩体躺在阵地上“晒蛋”,直到晒好后回到工事内,才再次准备开打。到了轮战后期,中国军队配发了“1号霜”和微型浴包,才基本治愈了烂裆病。有一次40师师长刘昌友上松毛岭一线阵地检查,看到战士们因缺水而嘴唇干裂,赤裸的身体上没有一丝汗的样子,实在不忍心再去消耗他们仅有的一点水,硬是渴着视察完了阵地。回到师部后,他一口气喝了三大茶缸子的水,可还是觉得渴。

据调查,在轮战初期,一线部队因为战事紧张、潮湿闷热、食欲不振而导致体力消耗极大。约有30%的人员患有疲劳综合症,50%的人员患有脚气和皮肤湿疹。到了轮战中后期,因为长年在环境恶劣的阵地上对峙,腰疼、腹泻、烂裆、皮肤病、视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各种患病情况更加严重,出现了大量非战斗减员。为此后勤做出了很大努力,积极进行防治和输送营养品,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善,但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了保障一线部队的基本供给,战区内的军工们立下了最大的功勋。除了要向阵地运送食品和弹药外,因为越军的炮击轰炸和下雨塌方,阵地上的工事常遭破坏,还需要大量的施工构件。军工战士们每天都要背上重7、80斤,最重可达120多斤的作战物资,默默而艰难地向阵地运送。下阵地时,他们还要身背、手抬、肩扛着100多斤重的伤员,一点一点向山下蹭,常常是7、8个人才能抬下1个伤员来。无论是上阵地还是下阵地,都要通过越军炮火封锁最严密的地段,通常被称为是“百米生死线”,而且往往是连着几道生死线。因为山高坡陡,在上下山通过危险地段时,军工们还要四肢着地爬行,一步一步艰难前进,情景非常悲壮。有的人因此累得吐血,有的人晕倒在行进的途中,很多人的双肩、双膝皮肤都被磨烂了,一些人因此留下了终身残疾,还有的人永远倒在了“百米生死线”上。这些军工英雄们很少为人所知,但却用自己的英勇无畏和流血牺牲赢得了全军指战员的高度赞誉。因此,他们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老山骆驼”。

为了保障前线部队的给养需要,中国军队的后勤部门使尽浑身解数,制定统筹计划,严密组织运输保障,采取多种保障形式,各级后勤保障人员发扬“吃大苦,耐大劳,团结战斗,克服困难”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全战区的整体有序的保障体系。仅在14军老山地区坚守防御作战阶段,后勤部门就向前线运送弹药6138吨、油料1230吨、主副食7367吨、燃料5028吨、马草料716吨、营房物资701吨、被装55吨、药材40吨、日用百货847吨,有力保障了前线部队的需要。从典型的7.12大战中看,中国军队弹药、食物及其他物资储备充足,越战越勇,敞开了打;而越军虽精心准备了2个月,但打了一天就已粮弹两缺,前线部队主食不足,甚至发生了截夺弹药车的事情,攻势无法持续下去。由此可见,中越两军的差距,说到底还是一个综合国力的差距。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代战争就是打后勤
直到今天,我军的后勤保障装备研制和下发普及都一直比较落后,跟欧美发达国家是没法比的。野战部队的战时主要炊事工具和士兵们的就餐工具也依然是落后于时代的半挂拖车和不保温的饭缸子,跟一战时代的欧洲军队没有本质区别。


关于前线供水,能否由后方采用加压水泵压水通过细水管输送到前方解决?即使不能直达前线阵地,也可以到达附近地带集中供水,往后方走总比到前线取水更容易吧? 前线水源可能污染,不卫生,附近几乎肯定会有敌方埋伏,不安全。

以后再遇到类似烂裆问题能否用纸尿裤(卫生巾^_^)缓解?

关于前线供水,能否由后方采用加压水泵压水通过细水管输送到前方解决?即使不能直达前线阵地,也可以到达附近地带集中供水,往后方走总比到前线取水更容易吧? 前线水源可能污染,不卫生,附近几乎肯定会有敌方埋伏,不安全。

以后再遇到类似烂裆问题能否用纸尿裤(卫生巾^_^)缓解?
记得女护士上前线巡诊,要挨个哨所打电话通知要穿上裤头。
后方支援过带药物的纸裤头。
当时说有些知识分子或者干部家庭出身的士兵,不好意思脱光“晒蛋”,非要留条裤衩,就被其他大老粗调侃为“干部苗子”。。。
LZ说的是轮战前吧,我们上去那会每两天去趟芭蕉坪或者落水洞军供站买菜,回来后直接分到每个哨所。基本上能保证每天的一日三餐。开始那会水供应还是比较难的,主要是水管只接到80阵地,前面阵地哨所天天基本人均背一次25KG的水才满足需要,后来水管接到每个哨所。弹药够不够那是重来就没有考虑过的问题,猫耳洞里面睡得床、用的桌子、板凳都是弹药箱组成的,每天都生活在火山尖尖上。只是水管通到哨所没几个月,就要求撤回国境线,光搬运就忙乎了一个多礼拜。当然啦,LZ一句话说得好,感谢战区军工老大哥们!!!
有外骨骼就好了
LZ说的是轮战前吧,我们上去那会每两天去趟芭蕉坪或者落水洞军供站买菜,回来后直接分到每个哨所。基本上能 ...水管可以用软管啊,比如塑料管或者涂胶帆布管(消防队用的那种,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叫法)。不需要多粗,很细的那种就行,方便隐蔽
ASBM 发表于 2014-10-5 11:03
水管可以用软管啊,比如塑料管或者涂胶帆布管(消防队用的那种,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叫法)。不需要多粗,很细 ...
用的就是软管呀,当时为了接水管还排除好多72式地雷。而且水管最好走树干部位,不然在地面容易被老鼠咬。当时老山战区的主人不是中国人也不是越南人,而是那些老鼠
就算MD在山地打仗估计就是这样了
如果当初推到平原后勤补给会方便很多
LZ说的是轮战前吧,我们上去那会每两天去趟芭蕉坪或者落水洞军供站买菜,回来后直接分到每个哨所。基本上能 ...
向老兵致敬!
LZ说的是轮战前吧,我们上去那会每两天去趟芭蕉坪或者落水洞军供站买菜,回来后直接分到每个哨所。基本上能 ...
向老兵致敬!
LZ说的是轮战前吧,我们上去那会每两天去趟芭蕉坪或者落水洞军供站买菜,回来后直接分到每个哨所。基本上能 ...
国庆节快乐!向您和您的战友们致敬。
zczfr 发表于 2014-10-5 11:18
就算MD在山地打仗估计就是这样了
如果当初推到平原后勤补给会方便很多
也是,想当年越战时期,MD也就多几架直升机瞎折腾,其他的和我们没两样,丛林作战和城市作战一样,是一个世界难题。
向老兵致敬!
明明有巨大的军事优势,偏偏为了所谓的国际舆论,选择最憋屈的作战方式,战士们真不容易
LZ说的是轮战前吧,我们上去那会每两天去趟芭蕉坪或者落水洞军供站买菜,回来后直接分到每个哨所。基本上能 ...
这就是说,当时为了改善防御态势,我方不少阵地是在越方国土上?
当年听了老山军工的英雄事迹,非常感动!
这就是说,当时为了改善防御态势,我方不少阵地是在越方国土上?
轮战就是往前推,占据边境地区战略战术要点,让越南人难受,否则打不起来啊。
向军工致敬!
向老兵致敬!
不知是否可以建索道?曾经见过一个风景区在很险峻的地方盖房子各种建材就是用滑轮拉上去的
sniper8 发表于 2014-10-5 12:34
这就是说,当时为了改善防御态势,我方不少阵地是在越方国土上?
前出大概有1—2公里吧。
zczfr 发表于 2014-10-5 11:18
就算MD在山地打仗估计就是这样了
如果当初推到平原后勤补给会方便很多
在平原敢和土鳖过招的现在估计也没有谁了
麻烦问一下,老山军工是部队还是民兵,还是和淮海战役一样的支前民工?从来没有资料说过这个方面!
在平原敢和土鳖过招的现在估计也没有谁了
美帝怕山地里的兔子吧?这些兔子诡计多端,脚板飞快。
zczfr 发表于 2014-10-5 11:18
就算MD在山地打仗估计就是这样了
如果当初推到平原后勤补给会方便很多
是的 这是关键问题,山地保障本来就很困难,直升机算是最靠谱的工具,奈何鳖穷啊
沈大发了这么多关于轮战的帖子,想必对山地丛林作战也颇有研究,不知愿不愿意同大家分享一二
lanxue2001 发表于 2014-10-10 23:34
麻烦问一下,老山军工是部队还是民兵,还是和淮海战役一样的支前民工?从来没有资料说过这个方面!
是部队,通常抽调部分预备队人员担任。
继续灿烂 发表于 2014-10-11 00:59
沈大发了这么多关于轮战的帖子,想必对山地丛林作战也颇有研究,不知愿不愿意同大家分享一二
写历史不一定对专业军事领域有研究,我也是道听途说。
不知是否可以建索道?曾经见过一个风景区在很险峻的地方盖房子各种建材就是用滑轮拉上去的
不现实,索道也要人先上去,而且目标大,很容易受攻击


当年双方阵地是犬牙交错,越军利用地势经常压制我进行补给的军工,有时候 造成我补给人员大量伤亡
说一个笑话,一次我军正在吃罐头,越军看的眼馋也想要,某战士便把一个装某特殊东西的罐头 扔了过去,越军接到后非但没有感谢反道大骂我军不人道,大家猜猜里面装的啥{:soso_e113:}

当年双方阵地是犬牙交错,越军利用地势经常压制我进行补给的军工,有时候 造成我补给人员大量伤亡
说一个笑话,一次我军正在吃罐头,越军看的眼馋也想要,某战士便把一个装某特殊东西的罐头 扔了过去,越军接到后非但没有感谢反道大骂我军不人道,大家猜猜里面装的啥{:soso_e113:}

向老兵致敬!
记得女护士上前线巡诊,要挨个哨所打电话通知要穿上裤头。
后方支援过带药物的纸裤头。
我的天。。。
当年双方阵地是犬牙交错,越军利用地势经常压制我进行补给的军工,有时候 造成我补给人员大量伤亡 说一个 ...
罐头里装便便呗!
罐头里装便便呗!
估计是啃完的骨头…嘻嘻
当年双方阵地是犬牙交错,越军利用地势经常压制我进行补给的军工,有时候 造成我补给人员大量伤亡
说一个 ...
难道是............翔?
美的在阿富汗用驴搞前线保障,我们能否也用?
美的在阿富汗用驴搞前线保障,我们能否也用?
驴爬山也不行,山羊会爬,驼东西不行。
LZ说的是轮战前吧,我们上去那会每两天去趟芭蕉坪或者落水洞军供站买菜,回来后直接分到每个哨所。基本上能 ...
向老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