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翻译】《致敌——人民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中的指挥艺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22:58:56


原名《Moving the enemy:Operational Art in the Chinese PLA’s Huai Hai Campaign》。这是美国人对淮海战役的一篇研究论文,十多年前就看到了。也见到过部分的节译内容,不过都不全。最近超大又有了几个讨论淮海战役的帖子,我也凑个热闹,把我翻译的这篇放上来,不过现在还没翻译完,只能是慢慢发,不过保证不太监。简单说明一下,原文中大量引用了中国的文献、文电,我在翻译中已经尽我所能找到原文并照录。所有引文尽量根据原文的参考文献标出出处。对于大段的引文用楷体,小段文字只用引号括起来。

原名《Moving the enemy:Operational Art in the Chinese PLA’s Huai Hai Campaign》。这是美国人对淮海战役的一篇研究论文,十多年前就看到了。也见到过部分的节译内容,不过都不全。最近超大又有了几个讨论淮海战役的帖子,我也凑个热闹,把我翻译的这篇放上来,不过现在还没翻译完,只能是慢慢发,不过保证不太监。简单说明一下,原文中大量引用了中国的文献、文电,我在翻译中已经尽我所能找到原文并照录。所有引文尽量根据原文的参考文献标出出处。对于大段的引文用楷体,小段文字只用引号括起来。
第一章 淮海战役的历史背景
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孙子兵法》
两军敌对的一切问题依靠战争去解决,中国的存亡系于战争的胜负。因此,研究军事的理论,研究战略和战术,研究军队政治工作,不可或缓。
——毛泽东,《战争与战略的问题》
指挥艺术的目的是通过遂行战役和重要行动来达成战略目标。因此它需要具备三个基本因素:具有足够数量和战斗力的部队、足以保障部队在战场上采取行动的资源、能够在战役层面上成功地计划和组织作战行动的能干的司令官。本章将讲述共产党人是如何在淮海战役爆发前二十年的时间里建立和发展了这三个方面的基本力量的。第一节是一个简单的年表从中可以看出这三个因素的历史发展脉络。接下来的一节中介绍毛泽东关于如何在中国建立共产党军队的理论,共产党人利用其农村根据地动员农民的支持并扩大其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的军事力量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以及共产党在内战期间在农村发动的土地改革的作用。第三节介绍了参加淮海战役的两个野战军的主要领导人的经历并分析了那些有助于他们掌握指挥艺术的因素。第四节讨论了共产党对其军事力量所进行的改革以使其部队能够对国民党军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最后一节介绍从1945年日本投降到1948年夏期间共产党所采取的军事战略。这些资料为人们理解淮海战役的爆发以及在战役期间所作出的指挥决策提供了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背景资料。
背景年表

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是一个政治、经济和社会全面动荡的国家。在清王朝于1911年覆灭之后,一些政治组织,如孙逸仙的国民党,企图从军阀手中夺取权力,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列强则在整个中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它很快就与孙和国民党建立了同盟。然而这一同盟并非建立在对中国未来的共识之上。在两党的领导人之间始终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而最终这些分歧导致上百万的中国人走上了淮海战场并有约二十五万人长眠在那里。
下面的年表简要的介绍了1922到1948年的国共关系
1922        共产国际认为国民党代表着中国民族主义的主流并可以利用它来推动中国革命,因此派阿道夫·越飞到中国为国共合作进行准备工作。他会见了孙逸仙,孙承诺将“联合苏联、承认共产党”。
1923        孙的支持者把军阀陈炯明赶出了广州。2月,孙从上海到达广州并建立以他为首的新政府。国共联盟正式建立。苏联顾问到达广州帮助孙改组国民党并建立党军。孙派蒋介石到苏联考察军事。
1924        苏联帮助国民党在广州附近的黄埔建立了黄埔军校,为国民党军培养军官团。很多苏联军官在此任教。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中担任重要的行政职务并参加学习。
1925        孙逸仙逝世。汪精卫任国民党在广州的政府主席。蒋介石作为黄埔军校的建立者和校长获得了军权。
1926        蒋介石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这是一支近十万人的军队。7月他领导了北伐向北方的军阀发动进攻。秋季,国民党占领长江流域的几座重要城市。
1927        蒋介石的军队在3月下旬占领上海。4月,蒋下令在他的统治区屠杀共产党人。国共联盟开始破裂。8月1日,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在南昌发动起义,国共两党的战斗扩大到整个中国南方。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了一场失败的农民暴动。12月共产党人占领了广州但只守了三天。年底毛和其他一些共产党人撤向边远山区来寻求避难所。
1928        年初,毛泽东和朱德会师并在江西的井冈山建立根据地。他们建立了红四军,朱德任军长毛任政委。7月,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了第六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赞扬了毛泽东在农民和农村中的组织工作以及建立根据地的努力,但强调了组织城市无产阶级的重要性。中共的总部还留在上海。10月10日,以蒋介石为首的新的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建立,北京改名北平,并保持这个名字直到1949年。
1929        毛和朱与进攻的国民党军作战以保卫和扩大其根据地。他们把主力转移到江西南部。
1930        李立三崛起为在上海的中共领袖。为了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李计划在关键城市发动武装起义以推动中国革命大发展。他认为毛逐步发动农民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包围城市的作法是“极端错误的......本位主义和保守主义,是农民思想的表现”。李立三使用红军来支持城市暴动的作法被事实证明是灾难性的,1930年末李被撤职。毛指出李的思想是“左倾冒险主义”。毛和朱在江西南部建立了以瑞金为首都的苏维埃政府。
1930-1932        蒋介石发动了四次“围剿”战役试图消灭江西的共产党根据地。但都以惨败而告终。1931年9月,日本入侵中国东北。
1933年10月        蒋介石发动了消灭共产党的第五次战役。
1934年10月        共产党被迫放弃了江西根据地。大约10万部队和政府官员开始长征,这次远征长达6000英里耗时1年到达了中国北方。很少的一些部队包括在陈毅和粟裕指挥下的一些部队,被留下来牵制国民党军。毛当时在党内失宠。
1935年1月        撤退中的共产党人在贵州小城遵义短暂停留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毛和他的支持者重新获得了领导权。从那时开始,毛在政治和军事政策的制定方面成为党的领导者。
1936                蒋介石继续坚持其先打败共产党再对付日本威胁的政策。12月他飞往陕西省省会西安,敦促其战场指挥官更加大规模地进攻共产党。而西安的将军们希望与日本人作战而不是对付自己的同胞。他们拘捕了蒋并迫使他同意与共产党建立抗日统一战线。蒋在同意后被获准回到南京。
1937                1月一个共产党代表团到达南京,正式开始国共军事合作谈判。谈判进展缓慢直到日本人于7月8日在北平郊外进攻中国军队(卢沟桥事件),战斗迅速扩大为全面对日战争。
        8月22日                国民党和共产党同意共产党在山西的主力编入国民党军序列,番号为第八路军。
        10月12日        国民党政府宣布在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江西、福建、浙江和安徽的共产党军队和游击队改编为国军新编第四军并沿长江采取军事行动。日军在这一年的下半年占领了大片地区包括上海和首都南京。
1938                日本继续进攻。他们占领了中国的主要港口和华东的主要城市。
1939—1940        中国和日本之间的陆上消耗战战线基本没有大的变化。
                共产党集中精力发展壮大自身并建立了不屈从于重庆的国民党政权的地方政府。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意图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疑虑。国共两军之间爆发了零星的战斗。1939年5月,国民党封锁了共产党在陕西的根据地。
1941                1月4日,国民党军队攻击了新四军司令部(9000人)并将其消灭。1月17日,国民党宣布因新四军不服从命令而将其解散。国共统一战线破裂。
                日本袭击珍珠港。
1942—1945        毛泽东和蒋介石都认为美国人会打败日本。都为战后国共争夺权力的战争进行准备。
                共产党在华东和华北组织农民抵抗日本的占领并取得了领导地位。他们在日军战线后方建立了很多根据地并急剧地扩大了部队的规模。
1945               
        8月8日        苏联对日宣战
        8月9日        毛宣布共产党的对日总反攻开始
        8月10日                朱德以共产党军队总司令的身份命令共产党部队夺取日军占领的城镇
        8月11日                共产党对蒋命令驻守原地的命令不予理睬。林彪率领一支10万人的部队的第一梯队进入中国东北。苏军迅速击败了在这一地区的日军并为共产党军的调动提供了便利。他们把缴获的大批日军武器转交共产党军。
        8月14日                日本投降
        8月15日                蒋介石命令在中国的日军司令官,驻守现地等待命令。
        8月23日                蒋介石命令在中国的日军守卫阵地,维护交通,等待国民党军的到达。
        9月到12月        苏军拒绝国民党军进入东北。这就给了共产党人在这一地区建立统治扩充军力的时间。在日本投降之后不久,美军在日军占领区登陆了50000人。在秋季,美军帮助输送了50万国民党军从中国西南到华东和华北。国共两军之间因双方争相夺取此前被日军占领地区的控制权而在全国各地发生冲突。
11月哈里·杜鲁门总统任命乔治·C·马歇尔将军为美国总统的在华特使。他的任务是帮助国共双方提出冲突的政治解决方案。马歇尔于12月底到达中国。
1946
1月                苏军终于允许国民党军进入中国东北。美军军官对蒋介石把他最精锐的50万军队部署在这一地区而担心国民党军伸展过度。
4月                国共两军在中国东北爆发激烈战斗。
7月                蒋介石对共产党军发动大规模攻势,全面内战爆发。
9月和秋天        国民党军把共产党军赶出了他们在抗战期间在江苏、河南、安徽和山东建立起来的很多根据地。共产党人处于战略防御之中并试图在战术形势有利时消灭孤立的国民党军部队。
1947年
1月6日                杜鲁门召回马歇尔
3月                国民党占领共产党首都延安。
                到内战第一年结束时,共产党失去了大约12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和1800万人口。然而,国民党军开始过度分散,而共产党军则更加集中。
                6月底共产党在华中发动了大反攻。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四个军在开封东北突破国民党军沿黄河建立的防线。8月这支部队向南行军300英里并开始在大别山区建立根据地。这导致国民党军重新部署,缓解了山东和其他地区的共产党军的压力。尽管国民党军极力要消灭刘邓所部,但共产党还是在大别山站住了脚。这次向大别山的跃进标志着战争战略平衡的转换,同时共产党开始考虑战略进攻。
1948年                共产党军在春天和夏天赢得了在河南和华中、华东其它地区的几次重要胜利。在战争进入第三年时,共产党显然掌握了主动权。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若只有地方性质的赤卫队而没有正式的红军,则只能对付挨户团,而不能对付正式的白色军队。所以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毛通过使用他的军队不断地寻求巩固和发展。保卫井冈山的能力尤为重要,因为这一根据地被视为是红军的避风港湾。他在1928年11月的报告中强调了这一点:“山上要隘,都筑了工事。医院、被服厂、军械处、各团留守处,均在这里。......若有充足的给养,敌人是打不进来的。”【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然而毛的目标是扩大而不是保守根据地,依照这一路线,毛赋予红军两项主要的非作战任务:“军队的党帮助地方党的发展,军队的武装帮助地方武装的发展。”毛的观点是在红军帮助完成初步任务后要“使地方工作人材逐渐减少依靠红军中工作人材的帮助,能完全自立,以边界的人材任边界的工作,进一步能够供给红军的工作人材和扩大割据区域的工作人材”(斜体为英文作者所加)【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毛相信通过逐步推进“小块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同上】
以上海为基地的中共领袖们意识到了毛在边远的中国农村地区发展独立的共产党人的根据地方面的成功,但他们并不同意他的战略和手段。他依靠农民作为革命力量源泉的作法偏离了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中以城市产业工人作为共产主义革命的关键性力量的理论。毛打算依靠他已经在农村中建立起来的群众基础然后“利用正确的战术,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必有俘获,如此可以逐渐扩大红军。”【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正统的共产党人主张派遣毛和朱德所建立的农村根据地中的红军发动大规模的攻势去夺取城市把广大城市工人卷入革命运动中。他们还要求他进行更多的阵地战并在农村深入开展阶级斗争。虽然毛一再告诫要耐心,但其它领导人还是在推动进行鲁莽的行动去追求一个更迅速的胜利。
1934年毛与其党内的对手们的权力斗争愈发紧张。7月,毛被软禁并被禁止参加党的会议。但到了10月当共产党人在蒋介石的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战役中被迫放弃江西根据地时,毛获准随军西征。假如他没有获得这一允许那么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道路必将完全不同。结果三个月后,当中共在贵州东部一座5万人口的小城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时毛和他的支持者重新掌握了中共的领导权。建立和逐步扩大农村根据地再次成为了中共及其军队的指导思想。中共采用了持久战战略。1935年10月一年前离开江西的共产党军队的余部到达陕北。6,000英里的长征结束了,但共产党人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自己的军队摧毁了江西苏区而踌躇满志的蒋介石,督促自己的部队彻底消灭这个新的根据地和分布在中国南方依然战斗着的游击队。
“如果经过这种努力而争取千百万群众在我们领导之下的话,那我们的革命任务就能够迅速地完成。”【同上】
参加淮海战役的两个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以及为他们提供支援的政治-军事组织正是毛泽东的根据地建设战略以及在抗日战争中出现的机遇的产物。在这场长达8年的战争中,只要是在共产党的军事力量能够确保安全的地方中共的组织以及中共主导下的地方政府就会建立起根据地。随着这些根据地的扩大以及对农民的组织工作的发展,共产党人应用毛泽东在井冈山创立的三级模式急剧地扩大了他们的军事力量。
观察战争中在华东和华中的形势变化就可以发现这种力量增长的幅度。新四军,后来演变为华东野战军,当它在1937年12月25日在长江流域中部组建时仅有四个支队,10,000人。在1938-1941年,其主要作战区域向北转移到了江苏和安徽两省位于长江北岸的地区,并建立了几个根据地。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新四军已经壮大到118,000名正规军、100,000游击队以及525,000人的民兵自卫队。在新四军作战地域的北面和西面共产党人也取得了同样的成功。从陕西根据地出征的八路军115师和129师在山西、河北、河南和山东建立了根据地和部队。
最终,115师组建的大部分兵力加入了新四军,而129师创建的力量则成为了中原野战军的主力。115师在1937年总兵力约15,000人,1938年底以一个团的部分兵力进入河北(冀)东部、山东(鲁)西部建立冀鲁边区根据地。而后其行动扩大到山东大部分地区。到1945年8月,在山东军区的共产党兵力扩充到了270,000名正规军和超过500,000人的自卫队。129师,在1937年兵力约为13,000人,在1937年和1938年派出大约9,000人到山西(晋)、河北(冀)和河南(豫)建立了晋冀豫边区根据地。作为129师在山东西南部行动的反映,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到了1945年8月,129师或者叫做刘邓大军(以师长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的名字命名),不负其大军之称,拥有300,000正规军和400,000地方武装。同时由刘伯承兼任司令员、邓小平兼任政委的晋冀鲁豫军区覆盖了110,000平方英里的土地人口达2,400万人。
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在农村民众中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组织和动员,其原因就在于日本军队的野蛮暴行所产生的心理环境。查尔莫斯·A·约翰逊在其《农民民族主义与共产党政权:革命中国的发端,1937-1945》一书中断言“日军的(扫荡)战役对于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深入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也不为过。”在他看来,共产党所进行农民动员是“一个发端于日军的入侵——这导致了地方精英逃离从而造成了一种农村的无政府状态——的过程。”他认为“共产党人是这一动员的受益者而非主要推动者;他们的贡献在于对已经动员起来的农民进行了组织、建立了后方根据地并为高效的抗日游击战争提供了领导。”按照约翰逊的说法,日军的侵略是关键因素,“总的来说,共产党人无法在那些未遭日军直接攻击的地区建立游击根据地。”苏珊妮·皮珀在她的《中国内战:政治斗争,1945-1949》中持同样的观点:“抗日斗争动员了人力,而共产党则提供了领导。”从而建立起了农村根据地。
“这个军队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所有参加这个军队的人,都具有自觉的纪律;他们不是为着少数人的或狭隘集团的私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
“这个军队之所以有力量,还由于有人民自卫军和民兵这样广大的群众武装组织,和它一道配合作战。在中国解放区内,一切青年、壮年的男人和女人,都在自愿的民主的和不脱离生产的原则下,组织在抗日人民自卫军之中。自卫军中的精干分子,除加入军队和游击队者外,则组织在民兵的队伍中。没有这些群众武装力量的配合,要战胜敌人是不可能的。”
“这个军队之所以有力量,还由于它将自己划分为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两部分,前者可以随时执行超地方的作战任务,后者的任务则固定在协同民兵、自卫军保卫地方和进攻当地敌人方面。这种划分,取得了人民的真心拥护。如果没有这种正确的划分,例如说,如果只注意主力兵团的作用,忽视地方兵团的作用,那末,在中国解放区的条件下,要战胜敌人也是不可能的。在地方兵团方面,组织了许多经过良好训练,在军事、政治、民运各项工作上说来都是比较地更健全的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后之敌后,打击敌人,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借以配合各个解放区正面战线的作战,收到了很大的成效。”
“在中国解放区,在民主政府领导之下,号召一切抗日人民组织在工人的、农民的、青年的、妇女的、文化的和其他职业和工作的团体之中,热烈地从事援助军队的各项工作。这些工作不但包括动员人民参加军队,替军队运输粮食,优待抗日军人家属,帮助军队解决物质困难,而且包括动员游击队、民兵和自卫军,展开袭击运动和爆炸运动,侦察敌情,清除奸细,运送伤兵和保护伤兵,直接帮助军队的作战。同时,全解放区人民又热烈地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卫生各项建设工作。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动员全体人民从事粮食和日用品的生产,并使一切机关、学校,除有特殊情形者外,一律于工作或学习之暇,从事生产自给,以配合人民和军队的生产自给,造成伟大的生产热潮,借以支持长期的抗日战争。在中国解放区,敌人的摧残是异常严重的;水、旱、虫灾,也时常发生。但是,解放区民主政府领导全体人民,有组织地克服了和正在克服着各种困难,灭蝗、治水、救灾的伟大群众运动,收到了史无前例的效果,使抗日战争能够长期地坚持下去。总之,一切为着前线,一切为着打倒日本侵略者和解放中国人民,这就是中国解放区全体军民的总口号、总方针。这就是真正的人民战争。”【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帮顶      
……居然没说到土改的因素,不可思议,LZ加油。
学习了,越是对那个时代了解的越多,对太祖那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感受越深。
好文收藏了,请楼主继续~
人民战争的思想并非起源与抗日战争期间。它一直都是毛泽东对于共产党人如何在中国夺取政权的观点。当他在井冈山进行第一个根据地建设时这就已经是他的行动的指导思想了。这也是他在1938年派遣八路军到敌后进行根据地建设时的思想。1938年11月,毛在向党的中央委员会就使用军队“造党,......造干部,造学校,造文化,造民众运动”【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发表的讲话中就表达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在抗日战争中,由于有动员农民支持的有利条件,人民战争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抗日战争结束后,共产党人放弃了他们原有的温和立场转而实施“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计划。1945年4月毛解释了为什么在抗日战争期间实行这样的政策是不恰当的:
“抗日期间,中国共产党让了一大步,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改为减租减息的政策。这个让步是正确的,推动了国民党参加抗日,又使解放区的地主减少其对于我们发动农民抗日的阻力。”【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但是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和与国民党进行全面的内战的威胁的临近,不推动土地改革的理由已经不复存在。在毛看来,不同的战争需要以不同的手段来发动支持。在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后,土地改革的“群众运动”在共产党控制下地区全面展开,同时反对国民党的战争也已经爆发。
党在最近一年内,又克服了和正在继续克服着跟着大规模发动农民群众解决土地问题的斗争而产生的,部分地但是相当多地侵犯了中农,破坏了某些私人工商业,以及某些地方越出了镇压反革命的某些政策界限等项“左”的错误。【毛泽东,《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
尽管存在一些负面作用,但总的来看,土地改革有助于共产党动员人力和物力来进行与国民党的战争。正如苏珊妮·皮珀在其对中共的土改所进行的卓越研究只能够所指出的那样,土改的作用并不在于组织起大批觉悟了的青年贫困农民涌入军队取保卫他们的家庭所新分得的土地。她注意到“克服农民对于参军的天然抵触让他们离开自己新赢得的土地是难以想象的。”皮珀承认毛泽东所说的在内战的头两年中有1,600,000获得土地的农民加入人民解放军的说法。但他认为这一征召在更大程度上是彻底建立组织结构的产物而非农民的自发。按照她的观点,土地改革对于共产党的意义在于它在许多方面使得党首先是需要然后又受益于建立并加强了组织:
“(新的乡村政权组织)的建立是土改作为‘一切其他工作的母体’的真正成果。那些最为积极地参与诉苦批斗的农民为共产党提供了新的积极分子和新的乡村领导层。土地和浮财的获得者中许多人加入了农民协会和乡村组织。这是一种制度性的结构,成员来自农民,而党则依靠其收缴粮食税、组织支前运输队,并在扩军中利用他们向那些不情愿参军的农民施加压力。”
在淮海战役的计划过程中,这种能够动员资源来支持军事行动的制度性结构的存在是影响决策制定的主要因素。20年前毛曾在他小小的井冈山根据地中“深深感觉寂寞”。而党内战的第三个年头开始时,共产党人控制着中国四分之一的国土和168,000,000人口。从1946年6月到1948年6月,人民解放军从1,200,000人增加到2,800,000人。根据地建设和军队建设的战略在大约20年后结出了硕果。发动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攻势的时机成熟了。
培养军事领袖
共产党在建设军事力量的同时也在培养那些能够领导这支军队的人。本节将考察淮海战役的七位领导者的背景。其中五人是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在1948年11月16日为确保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统一行动而建立的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成员。他们当中有些人以军事指挥官而声名远扬,有些人作为政委而享有盛誉。还有些人则二者兼而有之。
政治委员,或者叫做“党代表”,是一种由在1924年帮助建立黄埔军校和组建国民党军队的俄国顾问引入的体系。最初这一体系的目的是在国民党军队中设置一位党的代表——国民党的代表;而在人民解放军中,则有一位共产党的代表——直到连指挥部——来确保军官团的忠诚和政治上的可靠。逐渐地,政委的工作范围扩大了,他们的职责范围愈发广泛扩大到很多重要的军事任务中,但并不直接负责战斗部队的指挥。这仍然是军事指挥员的职责范围。
政委主要负责与党的地方组织进行联络并组织民众支援军队。由于成功地动员农民对于获得给养和组织运输队至关重要,政委因而参与到部队的招募和后勤行动中。政委的其它任务包括“慰问伤员、教育俘虏、解释特点战斗的政治目的、组织娱乐活动、就政治任务做报告。”在某种意义上,政委类似于美国军队中的牧师,负责保证士兵精神状态的饱满和高昂的士气。他们还会在处理任务、敌情、地形与天气、部队与给养的准备、时间是否充裕以及民事事务分析方面为指挥官提供帮助。有时指挥员与政委之间会就职责范围而产生矛盾,但当处在这些岗位上的人员之间配合默契时,他们将形成很好的协同效应。在淮海战役中的刘伯承和邓小平可能是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司令员-政治委员搭档,他们一同工作了10多年的时间。
淮海战役总前委的五名成员是:陈毅、刘伯承、粟裕、谭震林和邓小平。刘、陈、邓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秉承中国人往往让一人身兼多职的传统,在战役期间他们还都担任如下职务:
陈毅——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政委,中原军区副司令员,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
刘伯承——中原军区司令员,中原野战军司令员。
粟裕——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华东军区代政委。
谭震林——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山东兵团政委。
邓小平——中原军区政委,中原野战军政委。
李达——中原野战军参谋长,中原军区参谋长。
陈士榘——他只有一个职务,华东野战军参谋长。
下面列出这些领导者的简要年表,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经验是多么的丰富,他们有多少的共同经历,他们曾在一起共事多久以及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地走上共产党的政治和军事领导岗位的。到淮海战役爆发时,他们所有人以往的卓越履历都让他们对彼此的能力充满信心。他们共同经历的艰险证明了他们对于共同信仰的忠诚。他们清楚地了解各自的能力并能够通力合作。
好文章 顶!d=====( ̄▽ ̄*)b起来。
刘伯承是他们中最为年长的一位,同时也拥有最高的军事教育经历:
1892年                生于四川。
1911年                毕业与四川省会成都的军校,并在该省军阀的部队中担任下级军官。
1913年                任旅长时负伤失去一只眼睛。后来他有了一个“独眼龙”的诨号。
1920年代初        参与到国共两党共同发起的政治变革中。
1926年                加入中共。在国民党的北伐中担任一支部队的指挥官。
1927年                参与制订共产党人反对蒋介石的南昌起义的计划。在共产党人夺取南昌后任革命委员会参谋长。在国民党军武力进攻南昌后参加南征。设法前往香港。要求到苏联学习。当年年底前往莫斯科。
1928-1930年        在两年半的时间中在莫斯科的军事院校学习;先在高级步兵学院,后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
1930年                在夏季返回上海,成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参谋。帮助李立三制订进攻主要工业城市的计划并参加对长沙的进攻。在李立三的攻势失败后加入朱德-毛泽东领导的部队。
1931-1934年        在赣南的朱毛部队中担任参谋工作参加打破国民党围剿的战役。任红军学校校长。
1934-1935年        在长征中同时兼任中革军委和朱毛的一方面军参谋长。
1937年                任八路军三个师中的129师的师长。
1937-1945年        指挥129师建立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与他的政委邓小平密切合作。在抗日战争的8年当中几乎一直在战场上作战。前往延安参加1945年4月到6月召开的中共七大并被选举为中央委员。1945年8月20日晋冀鲁豫军区成立,刘任司令员,邓任政委。
1945-1948年        指挥日益壮大的部队与国民党进行着规模日益扩大的作战。其中很多是与陈毅的部队协同进行的作战。1946年7月14日,129师正式更名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刘伯承和邓小平仍然分别担任司令员和政委。1948年5月9日,该野战军改名中原野战军同时组建新的中原军区,刘邓留任原职。
邓小平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在学生时代他就对进行政治动员和组织产生了兴趣。他对于政治工作的持久兴趣最终使得他成为了一名卓越的政委。
1904年                生于四川。
1920年                年初前往法国进行勤工俭学。
1920-1925年        参与政治活动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参与出版物的编辑工作。与陈毅相识。1924年加入中共。
1926年                离开法国前往莫斯科在那里学习了几个月。
8月                前往西安在冯玉祥为培训军官而设立的孙逸仙军事政治学院政治系工作。当时冯这位控制着中共西北大部分地区的军阀正在与中共和苏联合作。
1927年                冯清洗共产党员,邓前往上海。在此后的两年中为当地的中共组织工作。
1929年                受中共派遣到广西帮助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成为在当地建立的军队的政治委员。
1930年                广西的共产党军队北上帮助朱毛的部队进攻长沙,但他们还在途中时,攻势即告失败。部队前往江西并加入由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军队。
1930-1934年        在江西的共产党根据地工作。任红军报纸的编辑并在红军军事学院讲授中共党史。
1934-1935年        长征中在红一军团政治部任职。
1936年                红一军团副政委。
1937年                在新整编的八路军中任总政治部主任的助手。
1938-1948年        1938年1月18日任129师政委。从这时起直到淮海战役及此后一直担任刘伯承的政委。期间在1945年4月-6月的中共七大上当选中央委员。
陈毅的早年经历与邓小平类似。与刘伯承和邓小平一样他也生于四川,1920年代中期在法国学习并参加了中国的共产主义教育活动。在南昌起义失败后他在井冈山加入了毛泽东的部队并转而担任军事指挥官,而不是政治委员。与刘伯承不同的是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级军事教育,但从他年表中可以看出,他在淮海战役爆发前的那些年中曾经担任国许多重要的军事指挥职务。
1901年                生于四川。
1919年                在夏季到达法国参加勤工俭学。
1922年                10月因参与政治活动被法国驱逐出境返回中国。
1923年                同时加入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
1923-1924年        可能积极参与北京的马克思主义学生组织。
1926年                前往广州并在黄埔军校政治系任职。在国民党的北伐军中人国民党的团党代表。
1927年                陈所在团参加了共产党的南昌起义。可能参与了起义计划的制订【陈毅没赶上参加南昌起义,他是在部队南下途中加入起义队伍的。译者】。起义失败后他随部队一起在朱德的指挥下南下。1928年初这支部队在井冈山参加了毛则对领导的部队。陈在以毛为首的朱毛红军政治部中任职。
1930年                任12师师长。
1931年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时,陈被选举为最高首脑机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委员。
1931-1934年        在国民党发动的第三次和第四次围剿战役中任江西军区司令员和二十二军军长。
1934年                长征开始时被留在江西。他的任务是指挥从江西西征的共产党军队的后卫部队。
1935-1937年        领导在湖南-江西-广东边界地区的各支小规模游击队的坚持斗争。他可能在这两年半的时间中与中共中央失去了联系。在日本的入侵导致国共进行军事合作之后,在中国南方的共产党游击队被整编为新四军由叶挺指挥。陈被任命为该军四个支队中的1支队司令员。
1938年                陈的支队在安徽南部作战,后进入江苏南部的南京以东的山区作战。
1939年                11月陈被任命为下辖三个支队的苏南指挥部司令员。
1940年                北渡长江并在江苏中北部的盐城建立司令部。所部为苏北指挥部。国民党总部命令新四军全军调往长江以北。
1941年                1月国民党军队袭击了正在准备从皖南向皖北转移的新四军军部并囚禁军长叶挺。陈毅被任命为新四军代理军长。新四军得到了大规模的重建。在原有各支队和已经建立的其他部队的基础上建立了七个师。他原来的1支队现在成为了在粟裕指挥下的1师。
1941-1944年        陈指挥新四军作战
1944年                前往延安并在那里停留数月。帮助准备在1945年4月到6月召开的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协助大会主席团工作并被选举为中央委员。
1945年                参加中共七大后返回江苏指挥新四军作战。10月,在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率领60,000山东部队前往东北后,陈的新四军接管了山东军区和留守部队。
1946年                1月7日对山东军区所辖新四军进行改编。4月新四军军长叶挺在被释放出狱后不久因飞机失事牺牲。陈毅正式被任命为新四军军长。
1946-1947年        陈领导新四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多次战役和战斗,有时与刘伯承的部队配合作战。1947年1月21日新四军和山东军区改编为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陈被任命为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同时兼任华东野战军政委。粟裕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
1948年                陈领导华东野战军作战并常与刘伯承的部队协同行动。5月9日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成立。中共中央军委要求陈毅离开山东前往河南协助刘伯承和邓小平执行在这个新军区的政治动员和军事发展工作。陈保留其在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的职务。粟裕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粟裕可以说是陈毅的老部下。他曾多次在陈的领导下任职,包括在淮海战役期间。然而,粟裕在淮海战役的计划和执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远大于陈毅,这一事实足以证实他作为一名战役指挥官的能力要超出陈毅之上的说法。和陈毅一样,粟裕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但正如其年表所表明的那样,他在淮海战役爆发前拥有超过20年的丰富军事经验。
1908年                生于湖南。
1926年                粟裕作为一名师范生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在革命大潮的激励下在北伐期间成为叶挺部队中的一名政治指导员。【粟裕是在“四一二”后才加入叶挺独立团的,从普通一兵干起。译者】
1927年                加入中共。可能在叶挺部队中参加了南昌起义【粟裕确实参加了南昌起义。译者】。在起义中和起义失败后的南下途中引起了朱德和陈毅的注意。
1928年                可能与朱陈所部一起同井冈山的毛泽东部队会师。任连长。
1931年                在陈毅的二十二军任64师师长。
1933年                任以寻淮洲为军团长的新组建的红七军团参谋长。
1934年                7月,随着国民党第五次围剿对共产党的江西根据地的压力的增大,七军团和十军团奉命将国民党军从江西南部吸引开。【当时只是七军团,与方志敏会合后合编为十军团。译者】出于政治目的该部被称为“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经过几个月的行军和作战后,1935年初这支部队在安徽南部被国民党打散。
1935-1937年        粟带领几百名抗日先遣队余部在福建、江西和浙江边界与国民党军展开游击战。在三年的时间里他与陕西的中共中央没有任何联系。
1938年                新四军成立后,粟裕的游击队成为2支队的一部。粟被任命为支队副司令员。该支队的作战区域位于安徽和江苏两省的江南地区。
1939年                2支队接受陈毅的江南指挥部的指挥继续进行抗日作战。
1940年                2支队开始在长江以北的苏北地区作战。
1941年                任重建的新四军1师师长(见陈毅年表)。任苏中军区司令员。
1942-1943年        继续进行抗日作战并进行根据地建设。
1944年                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中央候补委员。4月18日日军发动“一号”作战以巩固其对华东的占领、攻占美军空军基地并打通其与东南亚的南方部队的陆上联系。随着日军的进攻,国民党军向西败退,在共产党领袖们看来,这为共产党军队的突破打开了通道。中共中央根据这一展望决定进入这一地区,“为以后收复南京、上海、杭州等各大城市创造条件”。为抓住这一战机,1944年9月27日新四军奉命派粟裕帅1师南渡长江。1944年12月27日他完成了这一任务。
1945年                1月13日粟建立了以他为司令员的苏浙军区。在完成部队展开计划后,他开始通过建立各种军分区和建立一个新的苏浙皖根据地来扩大共产党的控制区域。这一行动很快引起了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的注意,他开始针对粟裕的部队发动进攻。粟规模小得多的部队利用突然性和机动击败了这些进攻。6月粟裕在天目山战役中以21,000人的兵力击败了国民党66,000人的部队赢得了到当时为止他所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9月当国共两党在重庆达成协议后,粟和他的1师被召回苏中。粟被任命为总兵力50,000人的华中野战军司令员。
1946年                7月到8月在全面内战爆发后赢得了对北上苏中的国民党军的一次卓越胜利,随即北撤。
1947年                1月21日华东野战军成立,粟任副司令员。
1947-1948年        指挥日渐壮大的部队与国民党军进行规模越来越大的战役。
谭震林在其事业历程中有很多与陈毅和粟裕相同的经历。1902年生于湖南,1926年加入中共并在湖南参加了由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在起义失败后他追随毛泽东一起上了井冈山。此后的几年他在江西和福建的共产党军政组织中稳步提升。与陈粟一样他没有参加过长征,1934-1937年期间在江西和福建组织农民并进行游击战。1938年在新四军3支队任指挥官和政委。1941年,在新四军重建后,他被任命为6师师长兼政委。他一直担任这一职务直到1946年。谭在1945年4到6月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并在内战中被赋予了越来越重要的政工任务。1947年1月21日华东野战军成立时,他被任命为副政委。1948年3月,当华野部分部队组建山东兵团时他被任命为兵团政委。
华野和中野的两位参谋长陈士榘和李达与前述五位领导人经历类似。他们都在1927-1928年冬追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此处有误,李达是1931年宁都起义后参加红军的。译者】他们都在江西的根据地供职。他们都参加了长征。但他们二位显然都未担任过政委。李在长征期间就担任参谋职务后来在1937年129师建立后直到淮海战役及此后一直担任刘伯承的参谋长。他与刘在莫斯科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期间就建立了友谊,【此处有误,李达为西北第二军官学校毕业,未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受训。译者】刘对他的计划天才极为赞赏。陈没有接受过李达那样的军事教育,但他在1937年担任林彪的115师的一个旅的参谋长之前曾经在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他升任师参谋长,并在1939年随该师前往山东。在抗战期间他多次担任指挥职务,但在1945年陈毅受命指挥山东的共产党部队后他任参谋长。1947年任华野参谋长。
上述简要履历表明这些领导者在淮海战役前的那些时间中都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共产党人很重视军事教育。只要条件允许他们就会建立军事学校让各级指挥员有机会严峻军事历史、军事理论和作战原理。但是下面引述的毛泽东对参加设在陕西的红军学院的讲座摘录表明共产党人把个人经验视为最好的老师。阅读和严峻纸面上的战争是有益的;但是对于过往经验的意义和重要作用的深刻反思则是掌握战争艺术最为可靠的途径。既然我们学习战争的主要手段是进行战斗,毛泽东告诉他的军官们,没进过军校的人可以学会战争老百姓可以很快成为战士。这是可能的,因为,在毛看来,经验是“认识过程”的核心:
“这一认识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一种长时间的经验,要了解和把握整个战争的规律是困难的。做一个真正能干的高级指挥员,不是初出茅庐或仅仅善于在纸上谈兵的角色所能办到的,必须在战争中学习才能办得到。”
“一切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或军事理论,都是前人或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这些过去的战争所留给我们的血的教训,应该着重地学习它。这是一件事。然而还有一件事,即是从自己经验中考证这些结论,吸收那些用得着的东西,拒绝那些用不着的东西,增加那些自己所特有的东西。这后一件事是十分重要的,不这样做,我们就不能指导战争。”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没有进学校机会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从‘老百姓’到军人之间有一个距离,但不是万里长城,而是可以迅速地消灭的,干革命,干战争,就是消灭这个距离的方法。说学习和使用不容易,是说学得彻底,用得纯熟不容易。说老百姓很快可以变成军人,是说此门并不难入。把二者总合起来,用得着中国一句老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入门既不难,深造也是办得到的,只要有心,只要善于学习罢了。”【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个人经验和正规的军事教育对于成为一名卓越的战役指挥官各自有多大的贡献这个问题很值得进行一番讨论。因为粟裕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的军事教育,而刘伯承则接受了大量的军事教育。刘伯承从讲武堂毕业并成为下级军官15年后粟裕才在国民党的北伐到达湖南时被革命的热潮所鼓舞离开师范学校在国民党军队中成为一名政治指导员。当刘在莫斯科的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时,粟在江西通过战争学习战争。随着时间的推移,粟裕证明了他作为一名指挥官的能力并在淮海战役中被公认为是解放军最为卓越的将领。尽管他没有进过军校,但他基本上与刘“并肩迈进”并担任兵力远胜于刘的中野的华野代司令员。粟裕的经验,看来大大地补偿了他未能坐在军事学院教室中进行学习的缺憾。
有意思的是,美军的FM3-0也反映了毛泽东所强调的经验在培养卓越的战役指挥官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这部手册中没有提到“天才因素”对于有能力“发现、预见、创造和把握战机”的战役指挥官的作用。也没有提到军官教育体系对于培养掌握指挥艺术的能干的指挥官的作用。相反,这部条令手册单独强调了经验的作用“战役指挥官需要拥有战役和战术指挥经验。他们将从这些经验中获得直觉和本能以及知识,这正是理解战术与战役可能性和要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
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造就了粟裕和刘伯承这样卓越的将领,对于共产党来说幸运的是在淮海战役期间他们处在指挥岗位上。正如中国的古语所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而在这场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却拥有两位良将。正如罗伯特·瑞格对他们二位的将才的评论所指出的那样,粟和刘无疑地具有应用指挥艺术所需的本能、直觉和知识。瑞格这样评价粟裕:
“赤军粟公,英才天纵。撒豆成兵复见于当世,赵垒赤帜何惭于韩白。谋未定则决策于帷幄,功既成而归誉于元戎。运神机雷霆震动发于臂指,同侪皆瞠乎其后。御虎贲行阵和睦须臾已定,锋镝无尺寸之遗。算无遗策疑得神助,每战辄克胸有成竹。”【^_^献丑结束,后面的还是用白话】
今天是蒋公  的祭日。不知道他当时怎么想?
“很多中国的军事专家认为粟裕是能力远超陈毅的战场指挥官。虽然从未接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但粟却能够以高超的技巧指挥大兵团作战。1948年9月粟指挥部队仅用八天就攻占了筑有坚固工事的要塞城市济南。而此前红军对于是否夺取拥有十万守军的济南要塞一直感到犹豫。”
“关于粟裕是否曾说服其上级派他去夺取该城不得而知。但是这次攻势却是红色军队的战术从运动战向阵地战转变的标志,毫无疑问,红色军队总参谋部在选择指挥这次进攻的指挥员时曾反复权衡......如果要为这位将军安排一个头衔的话,那么无疑应该是‘解决难题的能手’。”
关于刘伯承,瑞格这样写道:
“很少有将军能够把他们的战术和战略思考写成诗篇。但只剩一只眼睛的刘伯承却卓尔不群,下面的诗句反映了他的部分基本原则:”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在中国内战的后半段有人批评刘丢失了他占领的一些城镇。对此他反驳道‘我用十七座空城换得蒋介石军的六万多人。’至今在台湾的国民党将领还认为刘是红色中国的第一名将;不过更重要的是北京的红色领袖们也认为刘是他们的首席将领。”
“对于地盘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从统筹全局的高度出发,刘伯承并不以一城一地之得失为意。在红色将领的星河之中,刘在1946年后卓尔不群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就在战役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天才而言刘应该高出于林彪之上。刘具有独创性;他大胆,同时心细如发。”
“刘是在中国内战中‘接收’美式装备竞赛的发起者。他用机智的言辞激起了部队的缴获竞赛,‘什么办法能缴获最多的美式武器?’结果他的参谋们从此忙于罗列战利品的清单。他就是用这样的竞赛手段激励着自己的部队。”
“刘的指挥所从不设在大城市中,却总是设在村庄或者几排偏僻的房子里。如果‘战场上的军人’这个头衔只适用于一位人民解放军将领的话,那么他一定是不二人选。”
“作为运动战的拥护者,刘是当代中国最为老谋深算的战场指挥官。他也是经历最不为人所知的一位。他在中国内战而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抗日战场上留下了主要印记。这个人是战场上最难对付的对手。他在战场上曾多次陷入包围,比记录下来的次数还要多,但他都逃脱了,不是只身一人,而是作为指挥官带领着他毫发无损的部队,分散地突出重围。这个‘独眼龙’从不害怕被包围。他的对手们在被他装进口袋之前永远也不要自吹自擂。”
“作为一名1926年的老党员,他在莫斯科的红军军事学院学习过(1928-1931)并在后来担任朱德的参谋长。”
“他会根据军事形势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战略。1947年当他承受着国民党军的压力时,他率领六个纵队进入大别山并建立了一个很有威胁性的根据地,结果迫使国民党军彻底调整了他们的战略。直到今天还无法满意地解答在那一时期他是如何在将近一年的时间中解决如此快速行动的各个纵队的后勤问题的。他显然能‘飞天遁地’。在运动战方面他也许可以被称作是‘中国的巴顿’。”
这篇文章又成为镇坛之宝的潜力。
人民解放军的转变
在领导淮海战役的各位指挥员从他们过往的经验中取得了在战役级别上指挥正规军的大兵团所需的知识、本能和直觉的同时,人民解放军也在不断的作战中成长和转变为一支正规部队。如前所述,早在1928年的井冈山斗争中毛泽东就曾经明确指出没有一支正规的红军就不可能保卫根据地的共产党政权并扩大根据地。也许更为重要的是毛认为正规军要持续地改善武器、通信器材和参谋工作。换言之,他们应该不断地进行变革并发展壮大自身力量最终使得他们可以匹敌甚至是超过所要面对的任何对手。
在1936年末,在红军忙于抵抗国民党军的进攻以保卫陕北的共产党根据地时,毛在延安的红军学院对军官们提出了他对未来的人民解放军的展望。他说军队要改善组织要在部队中应用新技术。目标是提高作战能力,获得进行大规模作战的能力,并克服目前环境所导致的局限性:
“到了红军的高级阶段,必须逐渐地自觉地去掉它们,使红军更集中些,更统一些,更有纪律些,工作更周密些,就是说使之更带正规性。在作战指挥上,也应逐渐地自觉地减少那些在高级阶段所不必要的游击性。在这一方面拒绝前进,固执地停顿于旧阶段,是不许可的,是有害的,是不利于大规模作战的。”
“我们现在是处在红军技术和组织的下一新阶段的前夜。我们应该准备转变到新阶段去。不作这种准备是不对的,是不利于将来的战争的。在将来,红军的技术和组织条件改变了,红军建设进到了新阶段,红军的作战方向和作战线的比较固定就出现了;阵地战增加了;战争的流动性、领土和建设的流动性,大大减少了,到最后,也就会消灭了;现在限制着我们的东西,如像优势的敌人及其据守的巩固阵地,就不能限制我们了。”【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