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是位有学者风度的儒将——再看诸葛亮的用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0:52:01


  
  作为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接班人,他应该是得到诸葛亮全面的肯定的。可能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姜维在人们的形象中,是位武功高强的大将,且是一位悍将。这就和诸葛亮对于刘封、魏延这一类刚猛矜高的武将不是很信任的态度相矛盾了。
                              
  在《三国演义》的九十三回,姜维不但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而且武艺高强。“当先一员少年将军,挺枪跃马而言曰:‘汝见天水姜伯约乎!’(赵)云挺枪直取姜维。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暗忖曰:‘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接着赵云又对诸葛亮“夸奖姜维枪法,与他人大不同。”这应是罗贯中所虚构的。
  以后,在演义中至少有三次写到姜维跃马纵枪,不一般英武。
  大约读过演义的人多数都是这样看的。在京剧脸谱中也可看出这一点。由所附的姜维脸谱可以看出,是个典型的‘净’,也就是大花脸。在额头有一个阴阳太极图,应是意味着他是诸葛亮的传人,极富智谋吧。以红色为主色调,表示忠诚勇烈。脸谱加上服饰表示姜维是一个忠诚的智勇双全的武将。
                            
  实际上与之相反,姜维有相当的学者风度的。在《三国志·姜维传》中写到在姜维奉后主命降钟会后,“(钟)会厚待维等,皆权还其印号节盖。(钟)会与(姜)维出则同轝,坐则同席,谓长史杜预曰:‘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钟会从小就很有名,自己也是个名士,曾著《四本论》,属于谈玄之属。在这个时期,名士们是非常注意容姿、言语、文学等方面的修养。如果姜维不是具有学者特质的人,钟会是不会和亲密接触和赞赏他的。
  公休和太初分别指诸葛诞和夏侯玄,其中夏侯玄是早期玄学的重要人物,著作甚丰。《隋书·经籍志》载,夏侯玄有文集三卷。他的《乐毅论》因后来为王羲之所书写而传于天下。夏侯玄当然属名士之列,诸葛诞则和他齐名,都属当时的“四聪”。
  《世说新语·十四》:“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称赞其心胸开朗襟怀坦白。还有一次,魏明帝使皇后弟弟与夏侯玄同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贬低皇帝的小舅子的同时,称赞夏侯玄风姿特秀。
  这两个人在名士中名望很高。他们属于曹氏一党。夏侯玄因卷入谋杀司马师的阴谋之中而被夷灭三族。临死时,夏侯玄面不改色,从容受刑。诸葛诞不满司马氏起兵,粮尽失败,夷三族。诸葛诞麾下数百人,全部拒绝投降而被杀。
  钟会称赞姜维,说夏侯玄、诸葛诞也不能胜过,应是对姜维的风姿、学识及人品的很高评价。
                                   
  姜维确不是一般武人。
  诸葛亮对姜维有很高的评价,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 “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魏晋文学史》(徐公特著)指出“作为蜀国后期主要领军人物姜维,亦颇具文采风流。”在列出蜀国有特色个性鲜明的作者时,举出“如姜维《蒲元别传》,上承刘向,下启魏晋,于志人小说领域别开生面。”蒲元是当时一个有创造力的制刀专家,曾为刘备、诸葛亮制质量极高的刀。
  据说姜维还是位善操琴的音乐家,其代表曲谱为《当归》。
  对于姜维的人品,郤正的评价是“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姜维的节约也很有趣,他并不一味俭朴,凡官家给的钱物,他随手都消费掉,但绝不多贪。有轻视金钱财物的意思。潇洒吧!)
  看来姜维真是像诸葛亮。是活脱脱的“又一孔明”,应是羽扇纶巾的风流人士。在京剧中不该是净,而应是老生。
  这样的将军称之为有学者风度的儒将更合适吧。
                                      
  在姜维的最后时刻,魏兵围攻他,“姜维率会左右战,手杀五六人”,(见《三国志·钟会传》)。死亡来临,能镇静的率领钟会的亲兵(应多是选出来的优秀的卫士)作战,亲手杀死多名兵卒,确是有血性的男儿。但要注意,这不是姜维一人被多人围攻,而是人数虽少,但装备和训练等皆优的大将亲兵和人数众多,但素质较差的兵卒们对阵。多有杀伤是正常的。
  这并不能证明他不是学者式儒将。
                                   
  说了这么多,一是想说明姜维不是一员悍将,而是诸葛亮式的人物,虽然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要比诸葛亮低很多。二是也许由于《三国演义》中,有些描述可能使人产生姜维是一员悍将的印象,这样就给人一种诸葛亮选了一位有悍将品质的人为接班人,这当然是不对的。诸葛亮在选接班人时,是不会选一个有着悍将特质的人的。
  诸葛亮对于另一将军向宠,在《出师表》中极力赞扬:“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可惜历史记载中并无向宠军事才能的表现,无法评说。但有点是很清楚的,他的叔父向朗在《三国志》有传,据《襄阳记》:“(向)朗少师事司马德操,与徐元直、韩德高、庞士元皆亲善。”可见是与诸葛亮同一类型的荆州名士,其家教会使向宠成哪一类型人,是可以推论的。
  至于为诸葛亮信任的马谡,乃襄阳人。“兄弟五人,并有才名,”其长兄马良和诸葛亮称兄道弟,也应属于同类型的人吧。
  诸葛亮对于不很听话,又常自以为是的悍将有一种排斥意识,这从他对刘封、魏延等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如果姜维真是一员悍将的话,诸葛亮处事上就有了矛盾。幸好姜维是儒将,矛盾也就没有了。
  诸葛亮在使用军事人才上,不喜欢悍将,而偏爱儒将,这个不足在战争确定生死条件下可能是极严重的。高明的军事领导必须会控制和发挥最大潜力的使用勇将,即使其骄猛刚悍。
                                       
  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衣钵,在极不利的条件北伐,尤其是在253年(延熙十六年)费祎死后,几乎是年年出征,计十次征战。过去有说法为‘姜维八征’,也许称姜维十征合理些。现列如下:
  240年延熙三年,姜维出陇西,郭淮迎战,姜维退。
  247年延熙十年,雍凉羌胡叛魏附蜀,姜维出兵陇右接应
  249年延熙十二年,姜维攻雍州,郭淮与陈泰御之。
  250年延熙十三年,姜维攻西平(青海西宁),不克。
  253年延熙十六年,姜维围狄道(甘肃临洮),粮尽退兵。
  254年延熙十七年,姜维再出陇西,魏守狄道长李简举城降。进围襄武,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维乘胜多所降下,拔(河间)〔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姜维进拔河关、临洮(甘肃岷县),将军张嶷战死,蜀兵还。
  255年延熙十八年,姜维攻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於洮西,敌死者数万人。围王经于狄道城。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姜维受挫退兵。
  256年延熙十九年,姜维与镇西大将军胡济计划会兵于上邽,胡济不至,姜维为魏将邓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
  257年延熙二十年,姜维乘魏内乱,出骆谷(陕西周至西南)攻关中,为邓艾所阻,不能进。次年,魏乱平,退还蜀中。
  262年景耀五年,姜维攻洮阳(今甘肃临潭)为邓艾所败。
  姜维共出兵和魏国交战十次,其中240年那次作战,在姜维传中并未提及,而记录在郭淮传(三国志·二十六)中。
  如用百度搜索,也有两次(延熙三年及十三年)未提及。
  大概因败多胜少,且出兵无功的次数太多,作为正面军事人物的姜维实不好写。《三国演义》则略去了延熙三年、十年、十三年等多次战役,虚构了两次战役:一一三回姜维斗阵破邓艾,一一四回姜维弃粮破魏兵。

  
  作为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接班人,他应该是得到诸葛亮全面的肯定的。可能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姜维在人们的形象中,是位武功高强的大将,且是一位悍将。这就和诸葛亮对于刘封、魏延这一类刚猛矜高的武将不是很信任的态度相矛盾了。
                              
  在《三国演义》的九十三回,姜维不但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而且武艺高强。“当先一员少年将军,挺枪跃马而言曰:‘汝见天水姜伯约乎!’(赵)云挺枪直取姜维。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暗忖曰:‘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接着赵云又对诸葛亮“夸奖姜维枪法,与他人大不同。”这应是罗贯中所虚构的。
  以后,在演义中至少有三次写到姜维跃马纵枪,不一般英武。
  大约读过演义的人多数都是这样看的。在京剧脸谱中也可看出这一点。由所附的姜维脸谱可以看出,是个典型的‘净’,也就是大花脸。在额头有一个阴阳太极图,应是意味着他是诸葛亮的传人,极富智谋吧。以红色为主色调,表示忠诚勇烈。脸谱加上服饰表示姜维是一个忠诚的智勇双全的武将。
                            
  实际上与之相反,姜维有相当的学者风度的。在《三国志·姜维传》中写到在姜维奉后主命降钟会后,“(钟)会厚待维等,皆权还其印号节盖。(钟)会与(姜)维出则同轝,坐则同席,谓长史杜预曰:‘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钟会从小就很有名,自己也是个名士,曾著《四本论》,属于谈玄之属。在这个时期,名士们是非常注意容姿、言语、文学等方面的修养。如果姜维不是具有学者特质的人,钟会是不会和亲密接触和赞赏他的。
  公休和太初分别指诸葛诞和夏侯玄,其中夏侯玄是早期玄学的重要人物,著作甚丰。《隋书·经籍志》载,夏侯玄有文集三卷。他的《乐毅论》因后来为王羲之所书写而传于天下。夏侯玄当然属名士之列,诸葛诞则和他齐名,都属当时的“四聪”。
  《世说新语·十四》:“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称赞其心胸开朗襟怀坦白。还有一次,魏明帝使皇后弟弟与夏侯玄同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贬低皇帝的小舅子的同时,称赞夏侯玄风姿特秀。
  这两个人在名士中名望很高。他们属于曹氏一党。夏侯玄因卷入谋杀司马师的阴谋之中而被夷灭三族。临死时,夏侯玄面不改色,从容受刑。诸葛诞不满司马氏起兵,粮尽失败,夷三族。诸葛诞麾下数百人,全部拒绝投降而被杀。
  钟会称赞姜维,说夏侯玄、诸葛诞也不能胜过,应是对姜维的风姿、学识及人品的很高评价。
                                   
  姜维确不是一般武人。
  诸葛亮对姜维有很高的评价,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 “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魏晋文学史》(徐公特著)指出“作为蜀国后期主要领军人物姜维,亦颇具文采风流。”在列出蜀国有特色个性鲜明的作者时,举出“如姜维《蒲元别传》,上承刘向,下启魏晋,于志人小说领域别开生面。”蒲元是当时一个有创造力的制刀专家,曾为刘备、诸葛亮制质量极高的刀。
  据说姜维还是位善操琴的音乐家,其代表曲谱为《当归》。
  对于姜维的人品,郤正的评价是“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姜维的节约也很有趣,他并不一味俭朴,凡官家给的钱物,他随手都消费掉,但绝不多贪。有轻视金钱财物的意思。潇洒吧!)
  看来姜维真是像诸葛亮。是活脱脱的“又一孔明”,应是羽扇纶巾的风流人士。在京剧中不该是净,而应是老生。
  这样的将军称之为有学者风度的儒将更合适吧。
                                      
  在姜维的最后时刻,魏兵围攻他,“姜维率会左右战,手杀五六人”,(见《三国志·钟会传》)。死亡来临,能镇静的率领钟会的亲兵(应多是选出来的优秀的卫士)作战,亲手杀死多名兵卒,确是有血性的男儿。但要注意,这不是姜维一人被多人围攻,而是人数虽少,但装备和训练等皆优的大将亲兵和人数众多,但素质较差的兵卒们对阵。多有杀伤是正常的。
  这并不能证明他不是学者式儒将。
                                   
  说了这么多,一是想说明姜维不是一员悍将,而是诸葛亮式的人物,虽然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要比诸葛亮低很多。二是也许由于《三国演义》中,有些描述可能使人产生姜维是一员悍将的印象,这样就给人一种诸葛亮选了一位有悍将品质的人为接班人,这当然是不对的。诸葛亮在选接班人时,是不会选一个有着悍将特质的人的。
  诸葛亮对于另一将军向宠,在《出师表》中极力赞扬:“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可惜历史记载中并无向宠军事才能的表现,无法评说。但有点是很清楚的,他的叔父向朗在《三国志》有传,据《襄阳记》:“(向)朗少师事司马德操,与徐元直、韩德高、庞士元皆亲善。”可见是与诸葛亮同一类型的荆州名士,其家教会使向宠成哪一类型人,是可以推论的。
  至于为诸葛亮信任的马谡,乃襄阳人。“兄弟五人,并有才名,”其长兄马良和诸葛亮称兄道弟,也应属于同类型的人吧。
  诸葛亮对于不很听话,又常自以为是的悍将有一种排斥意识,这从他对刘封、魏延等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如果姜维真是一员悍将的话,诸葛亮处事上就有了矛盾。幸好姜维是儒将,矛盾也就没有了。
  诸葛亮在使用军事人才上,不喜欢悍将,而偏爱儒将,这个不足在战争确定生死条件下可能是极严重的。高明的军事领导必须会控制和发挥最大潜力的使用勇将,即使其骄猛刚悍。
                                       
  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衣钵,在极不利的条件北伐,尤其是在253年(延熙十六年)费祎死后,几乎是年年出征,计十次征战。过去有说法为‘姜维八征’,也许称姜维十征合理些。现列如下:
  240年延熙三年,姜维出陇西,郭淮迎战,姜维退。
  247年延熙十年,雍凉羌胡叛魏附蜀,姜维出兵陇右接应
  249年延熙十二年,姜维攻雍州,郭淮与陈泰御之。
  250年延熙十三年,姜维攻西平(青海西宁),不克。
  253年延熙十六年,姜维围狄道(甘肃临洮),粮尽退兵。
  254年延熙十七年,姜维再出陇西,魏守狄道长李简举城降。进围襄武,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维乘胜多所降下,拔(河间)〔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姜维进拔河关、临洮(甘肃岷县),将军张嶷战死,蜀兵还。
  255年延熙十八年,姜维攻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於洮西,敌死者数万人。围王经于狄道城。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姜维受挫退兵。
  256年延熙十九年,姜维与镇西大将军胡济计划会兵于上邽,胡济不至,姜维为魏将邓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
  257年延熙二十年,姜维乘魏内乱,出骆谷(陕西周至西南)攻关中,为邓艾所阻,不能进。次年,魏乱平,退还蜀中。
  262年景耀五年,姜维攻洮阳(今甘肃临潭)为邓艾所败。
  姜维共出兵和魏国交战十次,其中240年那次作战,在姜维传中并未提及,而记录在郭淮传(三国志·二十六)中。
  如用百度搜索,也有两次(延熙三年及十三年)未提及。
  大概因败多胜少,且出兵无功的次数太多,作为正面军事人物的姜维实不好写。《三国演义》则略去了延熙三年、十年、十三年等多次战役,虚构了两次战役:一一三回姜维斗阵破邓艾,一一四回姜维弃粮破魏兵。

姜维脸谱.jpg (40.41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3-1 14:16 上传

算是文武双全   可惜生不逢时
楼主好文章!

姜维显然是蜀汉晚期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才,可惜他政治偏弱。

诸葛亮很欣赏他,良有以也。姜维一生,文治不靠谱,武功差强人意,如此而已。


1,姜维文武双全,史有明载,不必纠结什么儒将不儒将。
2,钟会极力赞美姜维,或许有两人意气相投的因素,但绝对不是主要因素。主要因素是啥大家都清楚。
3,姜维一步步成为蜀相,不是诸葛亮提拔的,是后主。诸葛亮只是姜维蜀汉生涯的起点。诸葛亮欣赏姜维恰恰是因为姜维军事能力好。姜维继任蜀相,跟诸葛亮没有必然联系,姜维不是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楼主说的不对。

4,诸葛亮欣赏向宠主要原因也不是什么儒将不儒将,是因为向宠为荆州人。
5,诸葛亮用人没有什么儒将悍将的区分,蜀汉军中没有悍将如何破敌?魏延,王平等又是什么儒将吗?王平这个文盲还一度兼任诸葛亮的大营主管。你看,诸葛亮重用的魏延,王平都不是什么儒将吧。



1,姜维文武双全,史有明载,不必纠结什么儒将不儒将。
2,钟会极力赞美姜维,或许有两人意气相投的因素,但绝对不是主要因素。主要因素是啥大家都清楚。
3,姜维一步步成为蜀相,不是诸葛亮提拔的,是后主。诸葛亮只是姜维蜀汉生涯的起点。诸葛亮欣赏姜维恰恰是因为姜维军事能力好。姜维继任蜀相,跟诸葛亮没有必然联系,姜维不是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楼主说的不对。

4,诸葛亮欣赏向宠主要原因也不是什么儒将不儒将,是因为向宠为荆州人。
5,诸葛亮用人没有什么儒将悍将的区分,蜀汉军中没有悍将如何破敌?魏延,王平等又是什么儒将吗?王平这个文盲还一度兼任诸葛亮的大营主管。你看,诸葛亮重用的魏延,王平都不是什么儒将吧。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4-3-2 07:55
1,姜维文武双全,史有明载,不必纠结什么儒将不儒将。
2,钟会极力赞美姜维,或许有两人意气相投的因素, ...
三国志陈寿的评价只是:“姜维粗有文武”,确是史有明载。
诸葛亮重用魏延?
姜维文武双全没什么好议论的。

魏延的提拔主要在诸葛亮时期,也没什么疑问。


诸葛亮去世于建兴十二年 公元234年 姜维时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一直到延熙十九年 公元256年 姜维才加大将军录尚书事成为蜀汉军政的第一把手
此时距离诸葛亮去世已经二十二年了
而姜维以魏国降将的身份做到蜀汉军政首脑 如果没有后主的背后支持那是难以想象的
环顾蜀汉朝堂 右大将军闫宇对姜维的位置虎视眈眈 而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更是上表请解除姜维的军权
姜维降将的身份对于后主来说却是非常有利的 朝中没有根基 必然对后主死心塌地 而后主也需要摆脱自己受制于人的境况 拉拢姜维无疑是最有利的选择

诸葛亮去世于建兴十二年 公元234年 姜维时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一直到延熙十九年 公元256年 姜维才加大将军录尚书事成为蜀汉军政的第一把手
此时距离诸葛亮去世已经二十二年了
而姜维以魏国降将的身份做到蜀汉军政首脑 如果没有后主的背后支持那是难以想象的
环顾蜀汉朝堂 右大将军闫宇对姜维的位置虎视眈眈 而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更是上表请解除姜维的军权
姜维降将的身份对于后主来说却是非常有利的 朝中没有根基 必然对后主死心塌地 而后主也需要摆脱自己受制于人的境况 拉拢姜维无疑是最有利的选择
蜀汉的魏国降将系统是一个比较小的集团,但是出了姜维、夏侯霸、王平等人,也算是比较精彩的了。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4-3-2 16:45
姜维文武双全没什么好议论的。

魏延的提拔主要在诸葛亮时期,也没什么疑问。
不过,真正文武双全的是诸葛亮,姜维赶不上他。
文的不说,武的方面实在查不出姜维有哪些强于诸葛亮。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4-3-2 16:45
姜维文武双全没什么好议论的。

魏延的提拔主要在诸葛亮时期,也没什么疑问。
魏延成在刘备,亡在孔明。
雪千寻 发表于 2014-3-3 11:54
蜀汉的魏国降将系统是一个比较小的集团,但是出了姜维、夏侯霸、王平等人,也算是比较精彩的了。
这个也说明蜀汉后期“本土”力量凋零到何种程度。
一直很欣赏姜维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4-3-2 16:45
姜维文武双全没什么好议论的。

魏延的提拔主要在诸葛亮时期,也没什么疑问。
是刘备直接把牙门将军魏延封为汉中太守独当一方的大将的,这个任命也没有辜负刘备,镇守十年无事
魏延是先主一手提拔的没错啊,但是他成为蜀汉重臣乃至军事二把手,是诸葛亮当政时期。

看官职即可:

先主时期:先主入蜀,魏延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先主践尊号,拜魏延镇北将军。

后主时期: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延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魏延在先主时期,为杂号将军,没有封侯,行政职务为郡太守。
在后主时期,从亭侯到县侯,人臣爵位之顶峰,并且假节。军职上,朝廷仅次于大票车卫的高级将军号,幕府参谋长;行政职务上,州刺史。


前期喜欢皇甫嵩、后期喜欢姜维
盐城1988 发表于 2014-3-5 23:51
前期喜欢皇甫嵩、后期喜欢姜维
皇甫嵩、朱隽、卢植那一批还在舞台聚光灯下的时候,汉末群雄之争还没有正式开始呢……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3-3 15:29
不过,真正文武双全的是诸葛亮,姜维赶不上他。
文的不说,武的方面实在查不出姜维有哪些强于诸葛亮。
“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刺刀上膛 发表于 2014-3-6 16:41
“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 ...
诸葛亮是十分值得佩服,甚至崇拜的。
但是,他失败了。难道你相信什么天命所归?老朽是不信的。
老朽连续发了好几个有关诸葛亮的博文,目的只在于分析诸葛亮失败的主观原因有哪些。
这和对诸葛亮的尊敬不矛盾。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3-7 07:03
诸葛亮是十分值得佩服,甚至崇拜的。
但是,他失败了。难道你相信什么天命所归?老朽是不信的。
老朽连 ...
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从西晋就很有争议,我转这段是认同陈寿的观点,诸葛亮是个能臣,但不是个良将。后世对诸葛亮神机妙算挥洒退敌的渲染多是出于文人为“运筹帷幄”造势,造出书读的好就肯定比武夫更会打仗的成见,然后就是宋明两季的儒生领军了,然后就有了“大范老子小范老子”“大将孙传庭”这样的笑话。
刺刀上膛 发表于 2014-3-7 10:12
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从西晋就很有争议,我转这段是认同陈寿的观点,诸葛亮是个能臣,但不是个良将。后世对诸 ...
应该承认,诸葛亮是忠贞的能臣,虽然取代刘阿斗易如反掌,却有着死而后已的精神,在历史上也难得。值得尊敬。
其实,在关羽、刘备先后败亡后,就应暂时放弃隆中对,改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等待机会。
也许是他骄傲了,以为除了自己,谁也无法取得胜利,要在他死之前,拼一下老命。
可叹也可怜。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3-7 14:42
应该承认,诸葛亮是忠贞的能臣,虽然取代刘阿斗易如反掌,却有着死而后已的精神,在历史上也难得。值得尊 ...
正常的政治取向啊……否则本土政治集团就不会安分了……
雪千寻 发表于 2014-3-10 16:18
正常的政治取向啊……否则本土政治集团就不会安分了……
在那么高的位置上,掌控那么大的权力,一点野心没有,不容易。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3-11 08:06
在那么高的位置上,掌控那么大的权力,一点野心没有,不容易。
其实就是诸葛亮回答李严的那样:真的光复汉室了,不要说九锡,就是十命也没有问题,但是问题是大业未定就想分家产的都素不可以滴……
雪千寻 发表于 2014-3-11 10:03
其实就是诸葛亮回答李严的那样:真的光复汉室了,不要说九锡,就是十命也没有问题,但是问题是大业未定就 ...
野心是指独占而不是分。
诸葛亮确曾有过独占蜀地的机会,否则刘备临终时也不会那么说。
不论九锡十锡,严格说都是臣子的。只到这一步,距独占还差不少。
诸葛亮凭啥独占蜀地?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4-3-13 13:33
诸葛亮凭啥独占蜀地?
刘备这个枭雄临死时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其中意味深长,分析起来话长。
不过,似暗示诸葛亮有条件自取。
三国时期用人方式的差别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曹操唯才是举,积累了大量人才,这是曹魏势力称霸最重要的资源;后来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则完全扭转到“唯德”的一面,战时以军功论升迁倒也罢了,三国归晋后立即原形毕露,司马炎手下的整个官僚集团无能到了极点,在开国王朝中是罕见的;诸葛亮其实走的是“才德兼备”的中间路线,也是最困难的一条路线,尤其在蜀汉政权人才资源本就缺乏的前提下。但假如晋朝能更多借鉴诸葛亮的用人之道,而不是把朝政交给一群清谈之士,可能不会这么快就倒台。
天策府属 发表于 2014-3-14 13:04
三国时期用人方式的差别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曹操唯才是举,积累了大量人才,这是曹魏势力称霸最重要的 ...
司马炎恐怕做不到诸葛亮那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历史上完全是背道而驰。
可能司马炎想以自己沉迷于声色犬马做榜样,杜绝第二个司马懿出现
然后由亲孙子配合宗室整顿朝纲
可惜事与愿违。
“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 ...
诸葛亮如果有个韩信,能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