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登月的一点个人看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4:31:16
     个人认为美苏登月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面子工程,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开发月球的目的,70年代地球的技术也没有开发月球的可能性,而中国的登月有开发前的先期探测的目的。
    实际上在这几十年以来,至少在国家政府层面上,中国越来越重视实用,而不是面子。同样是太空探索,中国对月球探索和太空站的建设比深空探索和火星探测重视的多。因为按人类的现有技术,只有月球才有可能具有开发的价值,其他的天体太遥远了,而且就算是能登陆也没有再返回的能力。
    对中国的登月要和另一个消息一起看,中国的可控核聚变有望在2040年实现,那么月球上据说存在的重要资源100万吨的氦3就有了开发的价值,在未来,只要能实现可控核聚变,中国每年只需要在月球往返一次,带回几十吨的氦3就可以解决全国一年的电力需求,不需要再去挖煤靠火力发电了,这就是明明白白的经济利益啊。而且随着可控核聚变的进步,把核聚变装置小型化以后,还能直接用核聚变作为动力直接发射到月球的飞船,不再需要火箭,可以大大节约发射成本。
    因此,中国现在做的就是先一步探测月球上的资源,研究开发氦3的技术,这些都是有其准备实用的目的,并不是就是到月球上来看看。而空间站的建设,我个人认为会有一个国际空间站没有的科研项目,那就是“人靠重力”,只有拥有“人造重力”,人类才能够在外太空长期生活,建立月球基地,开发月球才有了可能。
    以上存属个人猜想,没任何资料来源,望各位看看靠谱不~      个人认为美苏登月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面子工程,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开发月球的目的,70年代地球的技术也没有开发月球的可能性,而中国的登月有开发前的先期探测的目的。
    实际上在这几十年以来,至少在国家政府层面上,中国越来越重视实用,而不是面子。同样是太空探索,中国对月球探索和太空站的建设比深空探索和火星探测重视的多。因为按人类的现有技术,只有月球才有可能具有开发的价值,其他的天体太遥远了,而且就算是能登陆也没有再返回的能力。
    对中国的登月要和另一个消息一起看,中国的可控核聚变有望在2040年实现,那么月球上据说存在的重要资源100万吨的氦3就有了开发的价值,在未来,只要能实现可控核聚变,中国每年只需要在月球往返一次,带回几十吨的氦3就可以解决全国一年的电力需求,不需要再去挖煤靠火力发电了,这就是明明白白的经济利益啊。而且随着可控核聚变的进步,把核聚变装置小型化以后,还能直接用核聚变作为动力直接发射到月球的飞船,不再需要火箭,可以大大节约发射成本。
    因此,中国现在做的就是先一步探测月球上的资源,研究开发氦3的技术,这些都是有其准备实用的目的,并不是就是到月球上来看看。而空间站的建设,我个人认为会有一个国际空间站没有的科研项目,那就是“人靠重力”,只有拥有“人造重力”,人类才能够在外太空长期生活,建立月球基地,开发月球才有了可能。
    以上存属个人猜想,没任何资料来源,望各位看看靠谱不~
依然唏嘘阿波罗登月如史诗般的历程
能源利用问题,其实是后话
以一项大工程,带动给个领域的创新与突破,应该是可行的发展思路。
不管怎么说吧   地预测
不管怎么说吧   头一次被震撼到就是看了11号阿波罗的完整登月记录片  那种在月球上行走的视频带来的视觉冲击太深刻了   我不是美粉昂
怎么没人回了呢?好吧,自己顶一下~
再未来月球还可以成为进军火星的跳板,直接从月球发射去火星的探测器更加容易。
而且我认为如果真能够开发火星,必须得有以核聚变为动力的飞船。一是可以大大降低发射时的荷载,二是大大缩短到火星的时间(不用再完全靠惯性),三是才有从火星返回的能量。没有核聚变为动力,人类估计永远也出不了地球圈~
很有道理啊

就现在人类的智商来说,规模开发太空还是一类非常吃力的事。在没突破引力原理,没有发现改变引力机制之前,不大可能大规模开发利用太空资源、期待引力场和量子力学的物理理论层面的突破、、




即使有核聚变,也不可能引以为动力,火箭推动需要工质;除非核聚变提供的电能能改变太空舱自身引力场接口,且能御太阳或者宇宙风而行,那就可以远程涉足了
changew 发表于 2013-12-16 14:08
即使有核聚变,也不可能引以为动力,火箭推动需要工质;除非核聚变提供的电能能改变太空舱自身引力场接口, ...
年初还是去年底不是有个新闻么?中国建立“无轴陀螺空天载具”实验室,就是以电磁或者核聚变为能源的太空飞碟,和火箭的原理完全不同。
1. 楼主在评论中想表述的, 应该是指"科技的时代性". 是说今天(2013年)的大陆嫦娥登月, 是美苏当年无法比拟的成绩, 因为现今的登陆, 体现的是当今的最高工业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乃至科技实现水平.
-- 这是的当然的!
我印象里面, 第一颗微处理器诞生是 Intel 于 1971 年发明, 好像是 4004.  而最后一次苏联的登陆活动终止于 1976年.
简单的说, 那个时代, 进行今天嫦娥这种巡视器漫步是不可能的, 想进行科技活动, 必须发射活人上去, 宇航员是进行科研活动的工具. 这是一种成功, 也反应出科技落后时代的无奈.
无论是悬停避障, 还是自主导航, 无论是解算地貌后六轮驱动, 还是自行判断工作环境进行启用与休眠, 这不可避免要使用今天的微型 uController... 或者说全系统的主控核心-- 我假设它应该是一款工控机.
我几乎可以肯定, 着陆器和巡视器上使用的微控IC -- 也就是大陆业界口头上说的单片机, 大大小小, 绝对实际数量应超过 100 颗.
这些, 都是 60. 70 年代环境无法想象与实现的.

所以, 大陆的嫦娥登陆, 绝不是简单的重复 60, 70年代的工作, 由于"科技的时代性". 我们基本可以看作是现代电子机械航空技术的一次组合与实际现场验证.
意义有多大?
-- 我从新闻看到, 着陆器与巡视器之间的无线通讯, 使用的是 wifi... 名称熟悉吗? 不错, 这正是我们现在办公室与家庭中的基本标准, 只花大概100或者200RMB , 你也可以买一个.
当然... 月球表面的环境更恶劣, 我们不能去赛格市场买 2个, 给巡视器和着陆器一人一个...
但是, 该技术( WIFI ) 的使用, 本身就证明了楼主的说法, 在不同的科技时代, 选用最流行的通讯方式与成品. 是旧时代无法想象的, 是最符合研发成本投入的,
也是在外太空环境下对现有工业级别的产品的工作环境延拓.

2. 楼主另外想表达的, 我估计还有没有实际提到的政治层面.
-- 是的, 科技是新的, 得到验证, 宣传效果很好, 不错, 就这样了吧```
其实不是这么简单.
任何政治, 经济, 科技, 工业, 体育, 社会事件与新闻都是综合, 是一种复杂系统, 相互影响的.
比方说, 为了一张玉兔照片, 习总和李克强可以熬夜到半夜 12点, 跑到北京的控制中心去陪等, 这说明科技时间可以影响到决策者.
再比方说, 恒大战胜了非洲冠军, ..., 这关政治什么事情? 但是我们都知道, 习总是标准球迷,
对于一个球迷, 这种比赛与结果, 对球迷的心态是一种极亢奋的刺激.

尽管有点开玩笑, 但是我们从习总的心态想事情. 光是玉兔巡视月球, 和恒大取胜, 这种好消息, 好心态,
就足够让一个霸气的决策者去更有信心面对当前的政经挑战... 做出更霸气的决策.

这就是政经领域中复杂系统带来的相互影响的命题,
我觉得是一种正循环的结果, 也就是电子技术中的正反馈...
一个有一个胜利和成功, 积累下来, 会反馈造成放大, 造成更深远的影响.

-- 对楼主评论的两点补充.
可控核聚变和氦3的商业应用,目前离我们尚太过遥远,不现实。
个人觉得嫦娥系列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这个项目,带动相关技术,如深空探测网的建立,地外星体软着陆,地外星体轨道交汇对接技术的建立,为更远的深空探测搭设一块跳板和试验平台。就像辽宁舰一样,嫦娥奔月只是训练性质,在通过探月掌握相关技术后,更远的火星,木星,土星才是目标
把月亮挖没了,会不会影响地球自身?
有道理,顶一下,,
曾经英雄 发表于 2013-12-16 15:25
把月亮挖没了,会不会影响地球自身?
哈哈,这个问题也在设想之内。的确月球的质量变化应该会对地球造成印象。假设挖了50万吨氦3回地球,那么我们再运50万吨岩石啊啥的东西回月球,总质量不变,应该就不会有影响了吧?
dabaicai332011 发表于 2013-12-16 15:47
哈哈,这个问题也在设想之内。的确月球的质量变化应该会对地球造成印象。假设挖了50万吨氦3回地球,那么 ...
我怕再也看不到潮起潮落。这个“设想之内”有点恐怖。
感觉老师特多,好好学习的感觉真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