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务兵的角度看歼轰七A的电子化和信息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7 01:57:41


再当机务兵
2012年第9期来源:《中国空军》2012年第9期作者:许 毅发布时间:2012-12-12 22:31
快速推进的军队信息化建设,深刻影响改造着我们这支军队的方方面面。不久前,曾为机务兵的本刊记者回到老部队,重新体验了一次当机务兵的感觉。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仍然被这种巨大的变化所震撼。
在这里,我第一次以战斗员的身份融入军队战斗力的庞大链条,逐渐寻找并确认着自己的角色和力量,呈现自己的价值。7月下旬,我时隔6年,重新回到这里——刻录着我军旅生涯一段最难忘青葱岁月的沈空航空兵某部,暂时地代换“记者”的身份,重温了一次当年的角色——机务兵。
穿上崭新的机务工作服,我成了机务一中队的一名临时“电子师”。对着镜子,我看上去和别的机务战友没什么两样。但是,“电子师”这个称呼,却是以前没有的。当年,我在军校所学的是航空无线电维护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无线电师”。如今已没有这个编制了,代之以维护战机航电系统和电抗设备的“电子师”。
电子分队长赵鹏领着我爬进飞机后舱,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我仍为眼前的一切大吃一惊:我所熟悉的电台、罗盘指示表哪里去了?高度表呢?信标机呢?
然而,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漂亮的座舱!一平两下共3个显示器,尽显“玻璃化座舱”的现代感,“无线电师”时代的通信、导航、着陆引导、高度指示等功能都在显示器上以数字的形式呈现。过去电台面板占了偌大一块面积,如今操作功能被集成到了油门杆上的一个黑色小按钮——往前推是超短波电台工作,往后推短波电台工作,按下则可以前后舱通话——这体现出了“手不离杆”操作的先进设计。右下方的航空电子启动板是电子师的“地盘”,通电检查时从这里启动各种航电设备,比如:CNI(通信导航识别)、JIDS(数据链)、PDR(脉冲多普勒雷达)……
我艰难地记忆着这些全新的概念,如同一个刚入学的小学生背诵陌生的字母。赵鹏告诉我,自我离开,部队经历了两次装备更新。如今装备的是某国产新型歼击轰炸机,比之当年的战机具有划代性的优势:最核心的体现就是航电系统的信息化。
“航电设备之先进,有时候让我都有一种想上去飞一圈的冲动。”赵鹏开玩笑说。他举了个例子:过去飞行员着陆主要靠罗盘和信标机引导,可现在至少有6种设备可以帮助着陆:惯导、塔康、微波、无线电罗盘、信标机,还有GPS。
法国飞行员作家圣·埃克苏佩里曾说:“当注意力不再集中在工具本身时,它便通过工具,让我们同园丁、航海家和诗人所共有的某种气质相聚相汇。”从“无线电师”时代梦境穿越般来到“电子师”时代的我,虽然在新型战机的复杂电子设备面前,丢失了几乎所有关于技术的记忆,然而,却欣喜地猜测并确信,熟练掌握了信息化装备使用技术的今天的飞行员们,一定是可以更轻松地超越战机驾驶本身,去演绎空战艺术的空中战斗员。
一架战机打着加力拔起,有力地戳进云层,裂空之声重槌般撞击着人们的耳膜。
机场的一切都运转起来,如同一个指挥家完美调度下的交响乐团,共同演奏一首铿锵的空地协奏曲。这样的曲目,曾经在我生命中无数次上演。然而,这一次,在这个熟悉的机场演奏的,却是一段让我感到陌生而新奇的旋律。
过去,把战机放飞后,机务人员都会赶到着陆线等战机着陆,然后牵引战机到加油线排队加油。沿用多年的三线保障模式,就像一日三餐般天经地义。可奇怪的是,眼前的机务人员放飞后,却不慌不忙地在机棚待着。答案随着一架战机着陆得以揭晓:战机直接滑回机棚,机务人员就在机棚完成全部机务准备工作:每架战机旁边都有一个加油单元,由地下油管给战机供油,而充填加挂等工作全部都可以在起飞线完成。机务副部队长曹飞告诉我,新机保障早已更新为这种一线保障模式,战机平均再次出动时间至少缩短了20分钟。20分钟,在信息化战争中,足以打完一场决定性的空中战役。
在完成再次机务准备时,电子师杨子阳麻利地从战机上拔下一块飞参数据板,一头钻进旁边的机务人员休息单元。在这里,他把飞参数据和一台笔记本电脑连接,然后登陆“飞行数据地面综合处理系统”,片刻间,刚才飞行中的所有航电设备的状态曲线和数据清楚地呈现出来。随后,杨子阳快速做出有无故障隐患的判断后,通过一个类似QQ的软件,把数据传输给地面站作更细致的研判。
大队长白晟暄告诉我,通过这套系统,机务人员可以实时监控飞机各类专业设备的运转情况,第一时间发现、排除隐患。而且,机务保障一线的所有单位,从机务指挥中心到每一个机棚都实现了实时信息互联,必要时可以进行视频通话。信息像风一样在机场的每个保障单位间无障碍地流动。
随后,我来到实行了定检维修精细化管理的修理厂厂房,感觉就像在人少的清晨走进一个宽敞的机场候机大厅,一切都明亮、整洁而优雅。3架飞机整齐地列队,十多个机务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厂房正中央有一个巨幕的电子显示屏,上面显示着这3架飞机,一架正在进行试车,2架正在作300小时定检。而工作进行到了哪一步,由谁完成,有哪些注意事项,检查后获得了哪些数据,都一目了然。全然不是过去飞机被大卸八块人们忙作一团……  
连续两天跟着电子分队长赵鹏参加飞行保障,到晚上例行睡前侃大山时才知道,这个河南小伙子年龄和兵龄都和我一样,而且还是我的校友。
从事机务工作11年,赵鹏经历过5次新机改装,维护的航空电子设备经历了从电子管到数字电路的巨大变化。他坦言,今天所面对的信息化知识,在军校不仅没学过,甚至想都不敢想象。虽然与当年相比,新机型的航电设备设计更加人性化,设备出现故障,通过更换局部模块的方式,就可以快速解决绝大多数问题。然而,如果不能深入地理解那些复杂电缆、馈线之间的神秘关联,你永远无法懂得座舱中那些时刻跳动的数字背后的真实意义。
我翻了翻他桌上的一本新机航电设备维护手册,却发现已经完全看不懂里面的大部分专业术语和理论阐述。不难想象,初始知识背景和我类似的赵鹏,必定是经过了一番艰难蜕变才走到今天的。
对于年轻人来说,信息化似乎是一个更轻松的话题。电子分队的年轻电子师杨子阳告诉我,在军校期间他们就掌握了信息工程、导航工程、数据链等知识,还学过英语、俄语两门外语。刚接触新装备时,并不觉得多么高深,稍微熟悉一下就上手了。而在大学生新兵、电子员卢浩然眼中,新型战机座舱里的平显,无非就是复杂一点的“智能手机”而已。
政治处主任王忠海告诉我,即使是政治干部,也必须跟上装备信息化的步伐。因为,BG干部如果说外行话,威信就会降低很多”。去年,军区空军组织的飞行大队教导员的“六会”培训中,就加入了“会判读飞参”这样的硬性要求。如今,这已经成为政工干部的基本能力标准之一。
信息化大潮席卷着这个时代的一切,无微不至。显然,眼前这支部队的每一名军人,无论是主动信息化还是“被信息化”,都只有加倍努力填平从知识到观念层面的“代差”,才不会被时代甩开。
去年,一中队奉命赴沿海边境地区执行驻训任务。战机第一个起落下来,电子师李洪原判读飞参时有点懵——雷达告警器上怎么显示有外军战机型号?后来,才明白过来,在国家空中边境巡逻,与对手相互监视、锁定是最平常不过的事。可在当时,这件事让全中队官兵都小小地兴奋了一下:战斗就在身边。
就是这一次,在具有硝烟味的战斗一线,一中队官兵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队训:“底气、锐气、霸气”。指导员王浩忆说:“近年来连续执行任务干出了成绩,所以我们有底气。干工作我们要靠不甘人下,永争第一的锐气。面对信息化挑战和强敌威胁,我们需要有横扫千军、舍我其谁的霸气!”
这样的解释让我很高兴。未来战争一旦打响,我们资以制胜的,正是眼前这些头脑已完成了信息化改造,而且拥有了与之相应的制胜精神的人。回到老部队,我在一片熟悉的陌生中所寻找和期待的,不正是这样的变化吗?

再当机务兵
2012年第9期来源:《中国空军》2012年第9期作者:许 毅发布时间:2012-12-12 22:31
快速推进的军队信息化建设,深刻影响改造着我们这支军队的方方面面。不久前,曾为机务兵的本刊记者回到老部队,重新体验了一次当机务兵的感觉。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仍然被这种巨大的变化所震撼。
在这里,我第一次以战斗员的身份融入军队战斗力的庞大链条,逐渐寻找并确认着自己的角色和力量,呈现自己的价值。7月下旬,我时隔6年,重新回到这里——刻录着我军旅生涯一段最难忘青葱岁月的沈空航空兵某部,暂时地代换“记者”的身份,重温了一次当年的角色——机务兵。
穿上崭新的机务工作服,我成了机务一中队的一名临时“电子师”。对着镜子,我看上去和别的机务战友没什么两样。但是,“电子师”这个称呼,却是以前没有的。当年,我在军校所学的是航空无线电维护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无线电师”。如今已没有这个编制了,代之以维护战机航电系统和电抗设备的“电子师”。
电子分队长赵鹏领着我爬进飞机后舱,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我仍为眼前的一切大吃一惊:我所熟悉的电台、罗盘指示表哪里去了?高度表呢?信标机呢?
然而,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漂亮的座舱!一平两下共3个显示器,尽显“玻璃化座舱”的现代感,“无线电师”时代的通信、导航、着陆引导、高度指示等功能都在显示器上以数字的形式呈现。过去电台面板占了偌大一块面积,如今操作功能被集成到了油门杆上的一个黑色小按钮——往前推是超短波电台工作,往后推短波电台工作,按下则可以前后舱通话——这体现出了“手不离杆”操作的先进设计。右下方的航空电子启动板是电子师的“地盘”,通电检查时从这里启动各种航电设备,比如:CNI(通信导航识别)、JIDS(数据链)、PDR(脉冲多普勒雷达)……
我艰难地记忆着这些全新的概念,如同一个刚入学的小学生背诵陌生的字母。赵鹏告诉我,自我离开,部队经历了两次装备更新。如今装备的是某国产新型歼击轰炸机,比之当年的战机具有划代性的优势:最核心的体现就是航电系统的信息化。
“航电设备之先进,有时候让我都有一种想上去飞一圈的冲动。”赵鹏开玩笑说。他举了个例子:过去飞行员着陆主要靠罗盘和信标机引导,可现在至少有6种设备可以帮助着陆:惯导、塔康、微波、无线电罗盘、信标机,还有GPS。
法国飞行员作家圣·埃克苏佩里曾说:“当注意力不再集中在工具本身时,它便通过工具,让我们同园丁、航海家和诗人所共有的某种气质相聚相汇。”从“无线电师”时代梦境穿越般来到“电子师”时代的我,虽然在新型战机的复杂电子设备面前,丢失了几乎所有关于技术的记忆,然而,却欣喜地猜测并确信,熟练掌握了信息化装备使用技术的今天的飞行员们,一定是可以更轻松地超越战机驾驶本身,去演绎空战艺术的空中战斗员。
一架战机打着加力拔起,有力地戳进云层,裂空之声重槌般撞击着人们的耳膜。
机场的一切都运转起来,如同一个指挥家完美调度下的交响乐团,共同演奏一首铿锵的空地协奏曲。这样的曲目,曾经在我生命中无数次上演。然而,这一次,在这个熟悉的机场演奏的,却是一段让我感到陌生而新奇的旋律。
过去,把战机放飞后,机务人员都会赶到着陆线等战机着陆,然后牵引战机到加油线排队加油。沿用多年的三线保障模式,就像一日三餐般天经地义。可奇怪的是,眼前的机务人员放飞后,却不慌不忙地在机棚待着。答案随着一架战机着陆得以揭晓:战机直接滑回机棚,机务人员就在机棚完成全部机务准备工作:每架战机旁边都有一个加油单元,由地下油管给战机供油,而充填加挂等工作全部都可以在起飞线完成。机务副部队长曹飞告诉我,新机保障早已更新为这种一线保障模式,战机平均再次出动时间至少缩短了20分钟。20分钟,在信息化战争中,足以打完一场决定性的空中战役。
在完成再次机务准备时,电子师杨子阳麻利地从战机上拔下一块飞参数据板,一头钻进旁边的机务人员休息单元。在这里,他把飞参数据和一台笔记本电脑连接,然后登陆“飞行数据地面综合处理系统”,片刻间,刚才飞行中的所有航电设备的状态曲线和数据清楚地呈现出来。随后,杨子阳快速做出有无故障隐患的判断后,通过一个类似QQ的软件,把数据传输给地面站作更细致的研判。
大队长白晟暄告诉我,通过这套系统,机务人员可以实时监控飞机各类专业设备的运转情况,第一时间发现、排除隐患。而且,机务保障一线的所有单位,从机务指挥中心到每一个机棚都实现了实时信息互联,必要时可以进行视频通话。信息像风一样在机场的每个保障单位间无障碍地流动。
随后,我来到实行了定检维修精细化管理的修理厂厂房,感觉就像在人少的清晨走进一个宽敞的机场候机大厅,一切都明亮、整洁而优雅。3架飞机整齐地列队,十多个机务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厂房正中央有一个巨幕的电子显示屏,上面显示着这3架飞机,一架正在进行试车,2架正在作300小时定检。而工作进行到了哪一步,由谁完成,有哪些注意事项,检查后获得了哪些数据,都一目了然。全然不是过去飞机被大卸八块人们忙作一团……  
连续两天跟着电子分队长赵鹏参加飞行保障,到晚上例行睡前侃大山时才知道,这个河南小伙子年龄和兵龄都和我一样,而且还是我的校友。
从事机务工作11年,赵鹏经历过5次新机改装,维护的航空电子设备经历了从电子管到数字电路的巨大变化。他坦言,今天所面对的信息化知识,在军校不仅没学过,甚至想都不敢想象。虽然与当年相比,新机型的航电设备设计更加人性化,设备出现故障,通过更换局部模块的方式,就可以快速解决绝大多数问题。然而,如果不能深入地理解那些复杂电缆、馈线之间的神秘关联,你永远无法懂得座舱中那些时刻跳动的数字背后的真实意义。
我翻了翻他桌上的一本新机航电设备维护手册,却发现已经完全看不懂里面的大部分专业术语和理论阐述。不难想象,初始知识背景和我类似的赵鹏,必定是经过了一番艰难蜕变才走到今天的。
对于年轻人来说,信息化似乎是一个更轻松的话题。电子分队的年轻电子师杨子阳告诉我,在军校期间他们就掌握了信息工程、导航工程、数据链等知识,还学过英语、俄语两门外语。刚接触新装备时,并不觉得多么高深,稍微熟悉一下就上手了。而在大学生新兵、电子员卢浩然眼中,新型战机座舱里的平显,无非就是复杂一点的“智能手机”而已。
政治处主任王忠海告诉我,即使是政治干部,也必须跟上装备信息化的步伐。因为,BG干部如果说外行话,威信就会降低很多”。去年,军区空军组织的飞行大队教导员的“六会”培训中,就加入了“会判读飞参”这样的硬性要求。如今,这已经成为政工干部的基本能力标准之一。
信息化大潮席卷着这个时代的一切,无微不至。显然,眼前这支部队的每一名军人,无论是主动信息化还是“被信息化”,都只有加倍努力填平从知识到观念层面的“代差”,才不会被时代甩开。
去年,一中队奉命赴沿海边境地区执行驻训任务。战机第一个起落下来,电子师李洪原判读飞参时有点懵——雷达告警器上怎么显示有外军战机型号?后来,才明白过来,在国家空中边境巡逻,与对手相互监视、锁定是最平常不过的事。可在当时,这件事让全中队官兵都小小地兴奋了一下:战斗就在身边。
就是这一次,在具有硝烟味的战斗一线,一中队官兵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队训:“底气、锐气、霸气”。指导员王浩忆说:“近年来连续执行任务干出了成绩,所以我们有底气。干工作我们要靠不甘人下,永争第一的锐气。面对信息化挑战和强敌威胁,我们需要有横扫千军、舍我其谁的霸气!”
这样的解释让我很高兴。未来战争一旦打响,我们资以制胜的,正是眼前这些头脑已完成了信息化改造,而且拥有了与之相应的制胜精神的人。回到老部队,我在一片熟悉的陌生中所寻找和期待的,不正是这样的变化吗?
不错不错!!
雷达告警器有外军型号?
300小时定检是干嘛? 向车一样定期保养,还是发动机到了300小时就改更换一批部件了
在国家空中边境巡逻,与对手相互监视、锁定是最平常不过的事。
好文章,有看头。
不久前还听说,飞豹的多功能显示器上的提示信息居然是英文的。
TG已经美粉到骨子里了
恩,不错,效率提高得很快

不过外军型号这个比较好啊,说明TB的电子侦察也提升得很快,间接性也说明了东海方向玩躲猫猫是很常见的,形势很紧张

唯一的问题就是,有外表了,内在咋样……界面做得很漂亮的不难,通讯这些也是现成的,内核的各种加密和控制、电子对抗算法才是关键啊!
不错的科普文章
军队就是土 地方上早用了
yankee 发表于 2013-12-16 05:29
不久前还听说,飞豹的多功能显示器上的提示信息居然是英文的。
下载一个汉化补丁就行了。
yankee 发表于 2013-12-16 05:29
不久前还听说,飞豹的多功能显示器上的提示信息居然是英文的。
要分辨率不高的话,英文字符比汉字省地方,是不是这原因
这是作者的原作还是军记的笔杆?
coolmaster 发表于 2013-12-16 01:27
300小时定检是干嘛? 向车一样定期保养,还是发动机到了300小时就改更换一批部件了
定期检查维修了,检个查探个伤什么的,有问题的部件修一修换一换,外场就可以进行了,发动机在外场是不能随便拆卸更换部件的,有专门负责的小组
导航系统至少有六种,就是没有我们自己的北斗系统。难道北斗系统不应该 处于导航的优先地位?
JH7A应该是一款国产化程度很高的先进飞机,尤其是发动机也是国产的。
这样的进步意义重大!
还用GPS,自己的北斗怎么不用?
没有北斗。。。。但平时雷达电子信号搜集工作做的不错
拜读了,是一篇好文。
复杂点的智能手机。。。哈哈哈
不错,好文,就是转得太晚了——去年的文章
普罗米修撕 发表于 2013-12-16 09:42
导航系统至少有六种,就是没有我们自己的北斗系统。难道北斗系统不应该 处于导航的优先地位?
有GPS,没北斗,确实应该有疑问!
对豹子A,超大上没有谁比我更了解了
不多说
赞一个
对豹子A,超大上没有谁比我更了解了
不多说
赞一个
是不是挺鸡肋的?
山-鹰 发表于 2013-12-16 11:28
是不是挺鸡肋的?
相反
挺丰满
相反
挺丰满
没什么前途的jj,除了便宜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
是说这个家伙不是最好的了
山-鹰 发表于 2013-12-16 11:33
没什么前途的jj,除了便宜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
呵呵,我就是不说
急死你
好文,比较疑惑的是GPS是详称还是概称。
coolmaster 发表于 2013-12-16 01:27
300小时定检是干嘛? 向车一样定期保养,还是发动机到了300小时就改更换一批部件了
每工作累计300小时,需要进行的一种检查。
cf海丝带 发表于 2013-12-16 11:23
对豹子A,超大上没有谁比我更了解了
不多说
赞一个
您是唐总?陈总?老陈总?
YsMilan 发表于 2013-12-16 09:20
要分辨率不高的话,英文字符比汉字省地方,是不是这原因
做软件开发的,一般都更喜欢用E文,嵌入式开发更是如此。
纯W文方便得多。

嵌入式开发要支持中文,要配置很多支持库,穷折腾。占用存储空间和内存。
而且开发中中英文输入,要切换输入法,实际开发都是很麻烦的。
很多人,开发都是英文为主,必须要的地方有中文(中文显示涉及,是图片,点阵和矢量字库3种)。
其他都能用E文用E文,等系统运行稳定之后,才考虑做最后的汉化处理。

所以会有很多E文,太正常不过了。
机体一直没改不会拖后腿吗
有GPS,没北斗,确实应该有疑问!
明年开始北斗就开始替代GPS了。
好文章!勾起了贫道N多年前的回忆……羡慕!
PLA 发表于 2013-12-16 15:23
您是唐总?陈总?老陈总?
多大的人了
读帖子不认真点
我说的是超大上
唐总,陈总上超大?
明年开始北斗就开始替代GPS了。
这玩意,民用先普及,看看精度,小心把人带沟里去了
yankee 发表于 2013-12-16 05:29
不久前还听说,飞豹的多功能显示器上的提示信息居然是英文的。
向国际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