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还在迷信洋药,请看一本法国畅销书里的医药丑闻(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1:48:14
http://m.guancha.cn/zheng-ruo-lin/2013_01_28_123583


仅出版一个月,这本名为《4000种有用、无用或危险药物指南》(下译《药物指南》)的书就售出了20万册。其揭露的药界重重黑幕,令所有读者毛骨悚然:
法国市场上40%的药品具有风险性,自1985年以来至少使10万病人丧生;法国每年发生数以万计的药品医疗事故,且经常导致死亡,却从来没有列入统计数据之中;法国40名国家药品安全监察机构成员中只有9人是干净的,其他人均与制药公司签署私人合同,支取金额最高达60万欧元;法国制药公司每年出品的100种所谓“新药“中,仅0至3种是真正重要的发现;50%法国市场销售的药品其实完全无效,它们的惟一作用,是使法国制药公司成为利润最丰厚的行业……
这本书如同一颗原子弹,在法国社会轰然爆炸,尽管遭到医药界、特别是劣迹斑斑的制药公司的强烈反对,但却大受民众欢迎。今天在法国医院里,病人们在医生开药方时,都忍不住拿出这本书来查阅一下:医生开的药到底是有效的、无效的、还是有害的。这本书对制药公司和医药界的冲击是可以想象的。
两位作者之一,是国民议会议员、在上海有一家诊所的贝尔纳·德布雷。我曾在法国国民议会电视台的一次电视辩论中与他同台,并惊讶于他毫不讳言谁也对中国所取得成就的公开赞扬,这在法国政界实在是罕见的敢言议员。在此后的接触中我进一步理解,德布雷同时也是一位尊重事实、说话严谨的医生。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引用过他的话:制药公司将疗效与1欧元的阿斯匹林一模一样的所谓“新药”Plavixe推上市,价格却要贵上14倍,并让国家医疗保险报销,以赚取暴利;后果则是导致国家医疗保险费用出现巨额赤字。
德布雷是法国现任国家宪法委员会主席让—路易·德布雷的孪生弟弟,其父则是著名政治家、曾担任过政府总理的米歇尔·德布雷。也许是这些背景,再加上他是一位在法国医药界取得过重要成就的名医,这就使他成为一个不多见的既有发言权、同时却又没有被任何制药公司“收买”的教授之一。另一位作者、已八十高寿的医学教授菲利浦·艾文也是被确认没有与任何医药公司签署任何合作协议或合同的医生。他们共同合作撰写了披露法国近年来最严重的医疗丑闻“Mediator减肥药”的报告,引起轰动。
Mediator大丑闻使法国民众意识到,制药公司向他们隐瞒了重要事实(服用这一所谓减肥药而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上千),而国家医药监督机构却没有尽心尽责(因为被制药公司所收买),担当起公众健康利益的守护神,因而法国民众便开始竭力寻求真相。
恰好在这时,为他们披露Mediator减肥药丑闻的作者又推出这本《药物指南》,顿时受到读者—患者们的大力欢迎。《指南》出版当天就卖出近万册。其后几天里读者口传耳闻,更是进一步扩大了此书的影响力。几天之内初印的两万本便告售罄,出版社立即加印……而与此同时,制药公司及其收买的形形色色的专家、权威则不断地公开批评甚至诋毁这本书。但他们已经无力阻止这本书对法国药品界的强大冲击。因为法国民众对制药界和政府有关卫生部门已经彻底失去信任感。
这本《药物指南》大获成功首先是因为学术上的严谨、可靠。两位学者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对法国4000种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以是否“有效”和是否有“副作用”和“风险”进行了等级划分,使不懂医学的普通患者也能一目了然,从此不再上制药公司的当。
其次是两位作者的敢言。他们不仅明言法国医疗界人士、政界、特别是对批准药品上市掌握着生杀大权的专家,几乎都被制药公司用种种合法和非法手段所收买,以至于大量无效、低效和副作用严重、甚至有风险的药物被批准上市。如果不打破这一局面,法国医药赤字越来越严重而公众健康却日益恶化的趋势是无法扭转的。《指南》明确告诉读者,法国制药界自1985至2000年未能研发出任何有效新药,而今天,制药界也只是在做一些小修小补,真正有效的药品几乎都是1950至80年期间研发的。也就是说,那个阶段发明的药品实际上是最有效的。今天更多的新药更像一幕“骗局”,而对公众健康毫无益处……
《药物指南》是一本震聋发聩的书,对今天迷信进口药品的中国医药界也同样有着指南作用。它对患者的好处几乎是难以列举的。这本书能够唤醒患者:很多几元钱就能治病的药,其实其疗效与“进口”的、贵上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洋药是一样的。而公众看不起病的普遍现象,则与药品越来越昂贵(同时疗效却并未相应提高)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为了公众的利益,翻译、出版这本书吧!只是,我非常怀疑这本书会尚未出版就会在中国被扼杀。因为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同样已经强大到可以左右医药界几乎一切的地步……http://m.guancha.cn/zheng-ruo-lin/2013_01_28_123583


仅出版一个月,这本名为《4000种有用、无用或危险药物指南》(下译《药物指南》)的书就售出了20万册。其揭露的药界重重黑幕,令所有读者毛骨悚然:
法国市场上40%的药品具有风险性,自1985年以来至少使10万病人丧生;法国每年发生数以万计的药品医疗事故,且经常导致死亡,却从来没有列入统计数据之中;法国40名国家药品安全监察机构成员中只有9人是干净的,其他人均与制药公司签署私人合同,支取金额最高达60万欧元;法国制药公司每年出品的100种所谓“新药“中,仅0至3种是真正重要的发现;50%法国市场销售的药品其实完全无效,它们的惟一作用,是使法国制药公司成为利润最丰厚的行业……
这本书如同一颗原子弹,在法国社会轰然爆炸,尽管遭到医药界、特别是劣迹斑斑的制药公司的强烈反对,但却大受民众欢迎。今天在法国医院里,病人们在医生开药方时,都忍不住拿出这本书来查阅一下:医生开的药到底是有效的、无效的、还是有害的。这本书对制药公司和医药界的冲击是可以想象的。
两位作者之一,是国民议会议员、在上海有一家诊所的贝尔纳·德布雷。我曾在法国国民议会电视台的一次电视辩论中与他同台,并惊讶于他毫不讳言谁也对中国所取得成就的公开赞扬,这在法国政界实在是罕见的敢言议员。在此后的接触中我进一步理解,德布雷同时也是一位尊重事实、说话严谨的医生。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引用过他的话:制药公司将疗效与1欧元的阿斯匹林一模一样的所谓“新药”Plavixe推上市,价格却要贵上14倍,并让国家医疗保险报销,以赚取暴利;后果则是导致国家医疗保险费用出现巨额赤字。
德布雷是法国现任国家宪法委员会主席让—路易·德布雷的孪生弟弟,其父则是著名政治家、曾担任过政府总理的米歇尔·德布雷。也许是这些背景,再加上他是一位在法国医药界取得过重要成就的名医,这就使他成为一个不多见的既有发言权、同时却又没有被任何制药公司“收买”的教授之一。另一位作者、已八十高寿的医学教授菲利浦·艾文也是被确认没有与任何医药公司签署任何合作协议或合同的医生。他们共同合作撰写了披露法国近年来最严重的医疗丑闻“Mediator减肥药”的报告,引起轰动。
Mediator大丑闻使法国民众意识到,制药公司向他们隐瞒了重要事实(服用这一所谓减肥药而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上千),而国家医药监督机构却没有尽心尽责(因为被制药公司所收买),担当起公众健康利益的守护神,因而法国民众便开始竭力寻求真相。
恰好在这时,为他们披露Mediator减肥药丑闻的作者又推出这本《药物指南》,顿时受到读者—患者们的大力欢迎。《指南》出版当天就卖出近万册。其后几天里读者口传耳闻,更是进一步扩大了此书的影响力。几天之内初印的两万本便告售罄,出版社立即加印……而与此同时,制药公司及其收买的形形色色的专家、权威则不断地公开批评甚至诋毁这本书。但他们已经无力阻止这本书对法国药品界的强大冲击。因为法国民众对制药界和政府有关卫生部门已经彻底失去信任感。
这本《药物指南》大获成功首先是因为学术上的严谨、可靠。两位学者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对法国4000种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以是否“有效”和是否有“副作用”和“风险”进行了等级划分,使不懂医学的普通患者也能一目了然,从此不再上制药公司的当。
其次是两位作者的敢言。他们不仅明言法国医疗界人士、政界、特别是对批准药品上市掌握着生杀大权的专家,几乎都被制药公司用种种合法和非法手段所收买,以至于大量无效、低效和副作用严重、甚至有风险的药物被批准上市。如果不打破这一局面,法国医药赤字越来越严重而公众健康却日益恶化的趋势是无法扭转的。《指南》明确告诉读者,法国制药界自1985至2000年未能研发出任何有效新药,而今天,制药界也只是在做一些小修小补,真正有效的药品几乎都是1950至80年期间研发的。也就是说,那个阶段发明的药品实际上是最有效的。今天更多的新药更像一幕“骗局”,而对公众健康毫无益处……
《药物指南》是一本震聋发聩的书,对今天迷信进口药品的中国医药界也同样有着指南作用。它对患者的好处几乎是难以列举的。这本书能够唤醒患者:很多几元钱就能治病的药,其实其疗效与“进口”的、贵上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洋药是一样的。而公众看不起病的普遍现象,则与药品越来越昂贵(同时疗效却并未相应提高)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为了公众的利益,翻译、出版这本书吧!只是,我非常怀疑这本书会尚未出版就会在中国被扼杀。因为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同样已经强大到可以左右医药界几乎一切的地步……
跨国公司在中国毫无顾忌地获取超额利润造成的问题比所谓医生收回扣的问题要严重得多!
其实我倒是觉得不能迷信中药,当保健品喝喝还行
两位作者一年的时间对4000种药物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这二位具有超能力吗?
:。《指南》明确告诉读者,法国制药界自1985至2000年未能研发出任何有效新药,而今天,制药界也只是在做一些小修小补,真正有效的药品几乎都是1950至80年期间研发的。也就是说,那个阶段发明的药品实际上是最有效的。今天更多的新药更像一幕“骗局”,而对公众健康毫无益处……


中国也早有察觉了,那些制药厂就是这么做的,把限价的老药慢慢停产,改点无关痛痒的地方申报成新药,自然不可能是老价钱了。天下的资本家一样聪明。
老美的办法是保险公司和医院相互扯皮,这样就把利益给摊平了。我觉得这是个好办法。
这作者牛皮吹得大了些

如果说研究40种 我还看看  研究4000种 恐怕看说明书都看不过来吧
楼主你敢发誓从今以后自己无论有啥病都不用任何除了西药吗?
楼主你敢发誓从今以后自己无论有啥病都不用任何除了西药吗?
楼主只是说不要迷信西药。刺激到你了吗
没有必要逢中必反。遇西必捧吧
还"洋药","洋"东西多了,lz都不用?
不知道该书的作者对赛诺菲的泰索帝怎么解释?!
85年以来10万人丧失,每年3000。4000种药,平均每年每药0.75人。我的天,天塔了。每种药都有副作用,都有风险,都有标明。
:。《指南》明确告诉读者,法国制药界自1985至2000年未能研发出任何有效新药,而今天,制药界也只是在做一 ...
想当然,现在能赚点钱的新药不投资个亿元底都看不见,小药厂只能几百万几百万投混日子,
想抬中医我看还是算了,就中医那卖相。
tigerasd 发表于 2013-11-20 23:48
想当然,现在能赚点钱的新药不投资个亿元底都看不见,小药厂只能几百万几百万投混日子,
随便给你百度点过去的新闻,任何有点见闻的人都不会认为这是想当然。

http://jjckb.xinhuanet.com/yw/2006-12/26/content_27650.htm
老药当作新药批 药品“变脸”蒙了谁
2006-12-26    本报记者:代群 傅丕毅 崔峰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近期在安徽、浙江、黑龙江等地采访时,部分基层药监干部及专家学者反映,当前在新药审批中出现了一些令人费解的怪现象:老药品仅仅改变包装的颜色或者包装容量,便摇身一变成为国家新药,进入流通领域后,不仅可以逃避国家降价,而且还能使价格翻番;部分企业在申报新药时,故意提供假资料,结果得到国家权威部门的正式审批。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新药审批环节的管理,为质优价廉的药品营造生存空间,减轻百姓用药负担。

老药变新药为的是“老价”变“新价”

    近年来,我国每年几乎都审批一万多种新药。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陈飞虎说:“一种新药的申报资料至少要一米多高,如果一万种都是新药,资料厚度就有10公里高,审批人员不可能在一年内看完这么多的资料。”
    安徽、浙江和黑龙江等地的一些基层药监干部说,我国每年审批的新药,绝大多数是改变包装颜色或将10片装一盒变为5片装一盒等情况,所谓的新药并不是“新研发的药”,而是老药换了身衣服。
    药学专家说,真正的新药研制程序复杂。新药从研制到上市,要进行临床前研究、动物实验、样品送检、医院临床试验等诸多环节。从空间上看,这些程序需要大量的医生、患者和医院配合方能实施,一年批一万种新药,我国没有足够数量的医院进行这些实验;从时间上看,一种新药从开发到上市,正常情况下最少需要两年时间,而我国一年就能审批一万种新药,平均一天要审批近30种,如果全部是真正意义的研发新药,这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为什么企业如此热衷将老药申报成新药?据业内人士分析,其主要原因是逃避国家降价。因为既然是新药,就会重新定价,而且进入市场不久,国家也不可能对其降价。老药变新药的背后,实质是“老价”变“新价”。一位基层干部举例说,最典型的是一种名为巴米尔泡腾片的药品,其实就是阿司匹林改的,但价格却从几分钱一片变到了1块钱一片,老药、新药一字之差,价格却会相差几十倍。
随便给你百度点过去的新闻,任何有点见闻的人都不会认为这是想当然。

http://jjckb.xinhuanet.com/yw/ ...
所以,那个姓郑的死得并不冤。当然,他背后其实还有很多人要对此负责!
还"洋药","洋"东西多了,lz都不用?
我是儿科医生,谢谢!

炎运宏开世界同 发表于 2013-11-21 00:11
随便给你百度点过去的新闻,任何有点见闻的人都不会认为这是想当然。

http://jjckb.xinhuanet.com/yw/ ...


06年的新闻你贴上来不是想当然吗,我手头上几个仿制药每个合同启动资金不低于300万,后面一步步来,几千万一个药打水漂一样,十个项目最终能下来三个,厂家都要笑死
炎运宏开世界同 发表于 2013-11-21 00:11
随便给你百度点过去的新闻,任何有点见闻的人都不会认为这是想当然。

http://jjckb.xinhuanet.com/yw/ ...


06年的新闻你贴上来不是想当然吗,我手头上几个仿制药每个合同启动资金不低于300万,后面一步步来,几千万一个药打水漂一样,十个项目最终能下来三个,厂家都要笑死
糊弄文盲还行,糊弄小学毕业的都难啊。就这还儿科医生呢?
楼主只是说不要迷信西药。刺激到你了吗
这文真可谓是自动智商鉴别装置。
八五年到现在,有将近三十年了,数千种药,在一个七千多万人的国家造成十万死亡(真正怎么死的还不知道),真是不服不行啊平均下来一种药一年死一个。。。。。。

反正我还是一如既往的拒绝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