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亚洲地缘冲突板块与我国的安全环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39:23
亚洲地缘冲突板块与我国的安全环境
                     
                    
                    20世纪末,西方未来学家曾经预言,"21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但是,当我们刚刚走进新世纪不久,却看到地区冲突和危机接踵而来。阿富汗战争硝烟尚未散尽,第二次海湾战争爆发,英美联军规模空前的"倒萨"战争震惊了世界;巴以冲突逐渐升级,朝鲜核危机又成为世界的焦点。如今,亚洲已成为全球热点集中的地区,严重制肘亚洲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因此,反思亚洲地缘冲突50年的历程,研究其成因和发展趋势,对于我们因应地缘冲突板块的挑战,营造有利于我国的安全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亚洲地区冲突板块的特点与规律
                    
                    亚洲地区冲突自二战结束以来持续不断,在冷战结束后更是进入了频发期,形成了一条西起中东,经中亚、南亚,到东南亚,环南中国海、台湾,再到东北亚,截止千岛群岛的一个大范围弧形冲突地带,并由矛盾动因、地缘关系构成中东(大西亚)、中亚-南亚、亚太(大东亚)三大相互衔接的冲突板块。与此同时,曾经长期紧张的中苏边界横亘北亚,而这个形如巨蟒的冲突板块已经冷却。
                    
                    亚洲地缘冲突板块虽各有成因,但也有共同特点。掌握它们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制定地区安全与发展战略,避免和减轻地缘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改善地区安全环境,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冲突板块具有地缘冲突的特殊性。地缘冲突板块的形成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冲突的历史沉积。政治、经济、文化冲突和地缘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板块的特殊性,也成为冲突板块间地缘划界的尺度。可以说,不同冲突板块的主要矛盾和矛盾动因都各有特色。比如,西方学者在对冷战结束后欧亚大陆"地缘政治动荡带"的划分上把中东、中亚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划为一个冲突板块,称为伊斯兰教"新月形地带"。但是,这一地区虽然是伊斯兰教盛行地区,却是地处伊斯兰文明与其他文明的结合部,地缘关系和内部矛盾与中东地区有很大的差异。中东冲突板块的标志性特点就是西方世界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冲突,围绕对阿拉伯半岛能源的控制权展开。而中亚、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与南亚次大陆的冲突联系更紧密,中亚-南亚冲突板块的标志性特点是美、中、俄三角关系制约下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多种政治力量的冲突,围绕反对"三股恶势力"--极端宗教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恐怖主义势力的斗争展开大国间、地区国家间地缘战略的合作与冲突。亚太冲突板块的标志性特点是地区多极化格局下政治经济新秩序形成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围绕对亚太地区海洋权益的争夺展开。
                    
                    冲突板块具有地缘冲突的连动性。这取决于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的共性基础,如中东地缘冲突板块处于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经济区,又是伊斯兰文明的中心地带;而中亚-南亚地缘冲突板则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内陆地缘经济区,处于一个多元文明交汇区以及主流文化的边缘地带;亚太地缘冲突板块体现太平洋,经济区处于一个以中华文明为主体的多元文明交汇区以及主流文化的交融地带。冲突板块的连动性体现在板块内部冲突力量相互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具有"马太效应"的特点,即一种倾向一旦产生,将促发连锁反应,加剧这种倾向,最终波及整个板块,引发地区动荡。以中东为例,阿以矛盾引发四次中东战争,震动整个阿拉伯半岛;而海湾战争,阿拉伯世界都被卷入其中。所有中东国家,特别是阿拉伯半岛上的国家都同时面对巴以冲突和美伊冲突两大热点问题。而这两大冲突之间又具有相互推动的必然联系,正如当前巴以冲突加剧之时,美伊矛盾也在走向激化,就反映了这一点。而美国试图以允许巴勒斯坦建国为交换条件换取阿拉伯国家对美英打击伊拉克的筹码,更是说明地缘冲突板块的连动性。同样,"三股恶势力"在中亚-南亚地区的泛滥,也加剧了该地缘冲突板块的整体连动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发生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刚告一段落,恐怖活动就流向中亚和南亚。旋即发生的印度议会爆炸案使印巴关系紧张到核战争的边缘,进而又继续造成印巴内部矛盾激化,在印度引发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在巴基斯坦造成伊斯兰教与其他宗教的冲突,两个国家同时出现政局不稳。在亚太,海洋权益冲突的连锁效应也十分明显,最突出的表现是台湾海峡、朝鲜半岛、南中国海处于一个大范围的危机连锁反应链上。
                    
                    冲突板块具有地缘冲突的持久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板块的形成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历史矛盾不可能短期消失。地缘关系和地缘经济、地缘文化、地缘环境的历史继承性,决定了地缘冲突的继承性,从而带来地缘冲突的持久性。从经济决定政治的角度说,地缘经济的矛盾是地缘政治冲突的深层动因。实际上,地缘冲突板块与历史形成的地缘经济区基本相重,所以,这四个地缘冲突板块同时也体现了亚太、中亚-南亚、中东、北亚四大地缘经济区的传统特色。从二战结束算起,这四大地缘冲突板块都有50多年历史,都有根深蒂固的矛盾动因。地缘冲突的持久性还体现在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周期性上,矛盾在冲突中得到缓和,在缓和中得到积累,由此导致地缘政治格局从冲突前的一种稳态经过冲突走向另一种稳态,体现为缓和与冲突的交替过程。
                    
                    冲突板块具有地缘冲突的时代性。不仅板块内部固有的矛盾运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不同的历史阶段还会受不同的外力影响,从而使板块上的地缘冲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矛盾在不断地演绎和转变,典型的例子是当前中亚与亚太地区出现的历史回归现象,因为时代的变迁而体现新的面貌,而不可能再回到历史的原点。比如在中东冲突板块上中东和平进程已经将冲突缩小在巴勒斯坦地区,即便将来重新恢复1967年以前的版图,巴以之间的民族交融已经超越了国界,不会再回到冲突的起点。二是一个板块一个时代只有一对主要矛盾,并随着主要矛盾的缓和或消亡,次要矛盾可能上升为主要矛盾,从而勾画出一个新时代的地缘冲突图像。以亚太地缘冲突板块为例,苏联的解体改变了美中联手抗苏的战略格局,美、中、俄三角关系在该地区快速重组,过去占主导地位的美苏矛盾转化为美、俄矛盾,并随着俄罗斯的削弱降为地区次要矛盾,过去处于次要地位的美中矛盾随着中国力量的增长又呈上升趋势。三是地缘冲突的表现形式也因时代而有所不同,当前亚洲地缘冲突的特点是总体和平,局部冲突;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其规律是经济发展快的地区较经济发展慢的地区更加稳定,其中,亚太地区呈现大国制衡下的稳定形势,中东呈现局部冲突上升趋势,而中亚-南亚则是动荡超过了稳定。未来各板块总体上的发展趋势是走向缓和,冷战时期的中长期、大规模局部战争已降为中短期局部战争或战争行动,自上个世纪末以来更体现大危机、小冲突、偶发事件增多的特点,不断增长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正在成为亚洲各国面临的共同威胁。
                      二、亚洲地缘冲突板块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
                    
                    中国作为亚洲第一大国,地处东亚,跨接北亚、南亚、中亚等多个地区,陷入亚太冲突板块、中亚-南亚冲突板块、北亚冲突板块的包围之中,同时面对三大冲突板块的直接威胁,成为受亚洲地缘冲突影响范围最大的国家。当前,西起中东,穿越中亚-南亚,环亚太的大范围冲突弧有三分之二的地区环绕中国的周边,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地区冲突百般遏制中国,中国已成为受当前亚洲地缘冲突影响最多的国家,国家安全面临来自多方向、多样化威胁的严峻挑战。
                    
                    (一)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地缘冲突板块,操纵领土、领海争端和民族宗教冲突,企图从东西两线、海陆两面构建针对中国的地缘遏制圈,对中国政治与军事安全造成最直接的威胁,连锁反应危机倾向凸现中国处于亚太和中亚-南亚两大活跃板块的夹板下,活跃于两大板块上的冲突沿中国的周边自然形成对中国的向心辐射,而发生在中东板块上的冲突也通过刺激中亚-南亚地区的矛盾间接影响到中国西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领土和领海争端问题、民族宗教问题、外来干涉问题,无不卷入地缘政治与军事冲突的浪潮之中。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中亚-南亚板块和亚太板块出现新兴的能源基地和全球新经济区,其巨大的经济诱惑力,使得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匆匆巩固其对欧洲大陆的主导权后,即开始向亚洲实施战略东移,企图控制中亚和亚太。由于这些经济资源分布在中国的周边,美国视中国为其在亚洲地区的主要竞争对手和潜在敌人,利用、操纵和整合地缘冲突,由此形成环绕中国的亚太地缘冲突板块和中亚-南亚冲突板块上的各种冲突由东西两线、海陆两面对中国辐射、蔓延之势,对中国政治与军事安全构成最直接的威胁。
                    
                    其中最大的威胁是中国在亚太板块上的领土、领海主权威胁。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心腹之患,台湾与南海又构成唇亡齿寒的关系。从地缘冲突板块的整体性角度看,新兴的南海问题与台湾问题形成最紧密的连锁效应,并连接钓鱼岛问题和朝鲜半岛问题,形成一条威胁中国东部安全的海上连锁反应带。随着亚太地区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的重心,台湾问题的走向不仅是改变亚太地区战略格局的重心,而且成为改变整个亚洲战略格局的地缘重心。其次,冷战结束后中亚-南亚板块上兴起的民族宗教冲突和历史遗留下来的领土争端问题,使中国西部安全受到全面威胁,"三股恶势力"的渗透促使中亚-南亚地区冲突对中国西部的安全威胁形成一条中印边界-西藏-克什米尔-新疆的陆上连锁反应带,对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构成最直接的挑战。
                    
                    目前的形势表明,美国等西方国家正在利用这两大板块上威胁中国安全的两个连锁反应带,企图使亚太和中亚-南亚两大板块上的冲突汇流中国,从而造成两大连锁反应带上的冲突具有一定程度上针对中国的导向性,使得针对中国的地缘遏制圈正在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整体性。美国的主要手法体现为三步曲,首先鼓吹"中国威胁论",煽动周边国家、周边地区与中国的矛盾;进而通过鼓动地区矛盾国际化,为其政治、军事介入铺路;最后通过政治、军事介入,扩大其在亚洲的军事联盟,构筑针对"中国威胁"的遏制圈。特别是"9.11"事件以来,美国利用反恐战争成功着陆欧亚大陆"世界岛"的心脏地带,使它获得了面向中东和亚太的共同战略支撑点,从而形成了由中亚和阿富汗的军事基地与海湾地区军事基地组成的对穆斯林世界的钳制态势,同时也正在形成由中亚和阿富汗的军事基地与北约欧洲基地组成的对俄罗斯的钳制态势,以及形成由中亚和阿富汗的军事基地与亚太军事基地组成的对中国的钳制态势。由此,中国的政治与军事安全不仅分别受到两大板块内部的连锁反应威胁,而且也受到两大板块之间矛盾冲突的互动威胁,从而面临陆上与海上、东部与西部大范围的连锁反应危机。
                    
                    (二)西方利用对东方不对称的经济优势和对"游戏规则"的主导权,企图控制亚洲经济,造成冲突板块上地缘经济发生剧烈动荡,对中国经济安全造成最广泛的威胁,经济危机的外部隐患沿周边向中国辐射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大战的危险减弱,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加剧。特别是在亚洲,目前活跃着全球热点地区的三大冲突板块上新兴能源、资源和市场,对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产生巨大的诱惑。美欧日利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开放经济体系,加紧对三大板块的资源控制、资本控制,并力图主导亚洲地区的经济和科技发展,使亚洲地缘经济受到全球化负面效应的冲击,并将经济动荡引向中国。其中,美欧日对亚洲油气资源的争夺已经白热化,并通过鼓动南中国海的争端和对中亚地区的军事介入,来掌握对能源产地的控制权,有意阻止中国获得能源。同时,西方国家力图控制亚洲的经济市场,利用它们对WTO和国际金融体系"游戏规则"的主导权,影响亚洲经济秩序,制造"祸水东流"。特别是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大多进入了国际开放经济体系,但其在开放体系中的弱势竞争地位和脆弱的经济承受能力,使威胁亚太地区经济秩序的外部因素迅速增长。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近年来日元贬值,促发了亚太冲突板块上经济动荡,矛头直指中国经济。中国加入WTO后,人民币在亚太板块和中亚-南亚板块上将面临美圆和日元的更大冲击,中国已经成为阻挡地区性经济危机的最后"防火墙"。未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化大分工更体现为高、低科技含量的产业分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抢占亚洲高科技经济市场,企图把中国等亚洲发展中国家制约在逐步萎缩的低科技经济市场中,从而把地区经济的矛盾冲突集中在中国与周边发展中国家之间。亚洲地缘经济的外部威胁从周边向中国辐射,并随着中国经济开放度的增长而增长。
                    
                    (三)亚太冲突板块和中亚-南亚冲突板块地缘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和地缘文化的巨大差异,造成中国东西部、边疆与内地差距拉大,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整体性构成最深刻的威胁,新兴的非传统威胁对边海疆的渗透成为社会分化的重要动因首先,地区矛盾的差异潜伏着社会分化的动因。与亚太经济迅猛发展形势相比,中亚-南亚地区仍处于动荡之中。除印度外,落后的地区经济尚未加入国际经济分工体系。在北亚,俄罗斯经济长期低迷,影响中国北方经济的开放效益。地缘经济发展和经济模式的巨大差异,加上中国沿海与内地城市改革开放起点不同、程度不同和政策不同的自然差异,造成中国东西部、南北方社会发展呈现明显的不平衡势头,并随着社会人群根据地缘经济发展重新分流和聚集,地区间的文化差异正在加剧,形成对中国社会发展整体性的内在威胁。其次,中国地缘关系的一大特色就是陆地边疆区90%以上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与境外民族宗教关系密切,自然成为民族宗教问题的多发区。特别是跨国少数民族与境外同一或同根民族地理相连,在民族自治的宽松环境下,受到境外"同一民族、同一宗教、同一国家"的民族分离主义思潮侵袭,其中西部边疆最为突出。而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又受西方海洋文化的影响,西方价值观念的泛化也从沿海地区深入内地。因此,在中国陆地边疆和海疆两面出现了背离中华民族主流文化导向的倾向。"三股恶势力"及毒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跨国犯罪的扩散等非传统威胁正在当前亚洲三大活跃的地缘冲突板块广泛传播,从周边向中国边海疆渗透,加剧了边海疆地区黑社会集团向恐怖组织发展的趋势,加剧了中国边疆地区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并影响到中国内地的稳定。
                    
                    值得警惕的是,西方利用这些不稳定因素分化中国的图谋正在加剧。一方面,西方利用社会信息化的特点,在亚洲推动西方价值观念的泛化,企图削弱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政府控制力。就亚太冲突板块而言,历史上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根基的中央集权制社会形态,形成了以主权意识凝聚民族精神的东方大同思想。而西方国家则利用民主、自由的泛化侵袭东方国家的社会基础,特别是借保护人权的幌子淡化亚洲国家的主权意识。目前受这种有背亚洲历史发展自然规律的西方价值观的泛化影响,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台湾都埋下了社会危机的动因,甚至已经出现社会动荡,并渗透到中国社会和文化中来。另一方面,西方利用冲突板块上的非传统威胁,特别是跨国民族分离活动,沿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扶持起各种民族分离主义势力,破坏中国社会结构的完整。如美国在反恐问题上采取两种尺度,只打击反西方的恐怖组织,纵容反华的"东突"等恐怖组织,并将之解释为少数民族问题,实际上是有意分化中国版图。1997年李登辉提出"中国七大块"和日本右翼人士散布所谓"中国太大,不宜于由一个国家统治,应该象欧洲那样切成小块"的谬论,以及日本对华贷款向东三省集中企图建立日元区的趋势,都是西方分化中国图谋的具体化。
                      三、因应亚洲地缘冲突的挑战,营造中国安全环境的战略思考
                    
                    中国位于世界海洋地缘战略区和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区的交接处,兼具大陆和海洋的地缘优势。从地缘战略角度看,中国是亚洲的重心,中国的安全与亚洲的安全息息相关。为此,立足于发挥中国地缘战略优势,正确定位冲突板块的安全威胁,整体规划亚洲地缘战略,有针对性地筹划地区安全政策,塑造地缘政治经济新秩序,营造国家安全的地缘环境,促进亚洲的和平与发展,是我们制定国家安全战略的科学途径。
                    
                    (一)机遇多于挑战,合作大于冲突。辩识当前亚洲冲突的主流是发展中的冲突,中国面临的威胁主要是针对发展安全,而不是针对生存安全,地缘环境有利于我们在发展中缓解各种冲突和矛盾当前亚洲地缘冲突发展的总趋势是,促进人类进步的和平与发展动力推动地缘冲突走向缓和与消融,而人类文明发展中出现的逆流加剧旧的冲突、引发新的矛盾。局部动荡并不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主流,威胁中国生存安全的因素呈下降趋势,而威胁中国发展安全的因素上升到主导地位,中国处于一个可以在发展中处置多边与双边冲突的地缘环境。一方面,对中国生存安全威胁最大的北方陆地威胁已经解除,长期紧张的北亚冲突板块已经冷却,中国的安全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另一方面,美国等西方国家从海上封锁中国的岛屿锁链也演变成战略遏制圈,其基本政治目的也从颠覆中国转变到遏制中国的发展,弱化了对中国的生存威胁。这两大威胁源的作用和威胁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地缘战略的基点已经不是突出如何保障生存安全,而是在生存安全得到基本保障的基础上突出如何保障发展安全,这是新时期中国安全战略的最大特色。认清这一特色,就能端正在共同发展的大局下处理亚洲地缘冲突与开展地缘合作,特别是摆正中国与美国在亚太和中亚-南亚地区安全利益冲突的性质,把握建设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和开展中美经济合作的历史机遇,从而把准中美、中俄间开展地区合作与处理地区冲突的尺度。总体上说,当前发生在中美、中俄间直接政治、军事对抗的危险已经减小,限制对抗的因素随着双方经济依赖程度的加强正在增长,即便在发生地缘战略冲突的连锁反应带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共同安全利益合作的基点。因此,当前我们在发展环境中拥有更大的安全政策回旋空间,有利于缓解各种地缘冲突对中国的影响。
                    
                    (二)因应历史机遇,拓展安全空间。中国以经济为纽带,带动亚洲各国树立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促发展的共同安全新观念,建立多边信任与合作的地区安全新机制,长远缓解地区冲突和美国联盟战略谋求单方安全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安全空间决定发展空间。安全空间有多大,发展空间就有多大。稳定的地缘环境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相反,混乱的地缘环境阻碍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长期以来,西方利用亚洲地缘冲突板块压缩了中国的安全空间,使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局限于国门之内,是导致中国经济和科学技术长期落后的重要外因。当前,来自地缘冲突板块的威胁不解决,中国的发展就受到限制。中国发展不起来,亚洲就不可能腾飞。另一方面,发展是促进安全的动力,发展空间拓展安全空间。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步入全球化进程,中国经济的外向型发展和地区经济的一体化,使进口石油、贸易通道等海外利益不断扩大,中国产业大军走出国门带来的人身安全保障问题也日益突出,中国的安全利益也随之地区化、全球化。从当前的发展需求看,中国的安全空间已不能局限于国内的稳定,而需要向周边扩展,需要突破地缘冲突板块的阻碍。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提出了稳定亚太、拓展北亚和中亚-南亚安全空间的客观需要。
                    
                    历史上中国的地缘战略充满东方和平主义色彩,采取"和戍"、"亲邻"等怀柔政策,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是正和因素大于零和因素。因而,中国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带动周边地区繁荣和稳定的作用,中国也因此成为亚洲安全的重要支柱。近两百年来中国的落后和动荡使亚太和中亚-南亚地区失去了一个安全的屏障,与中国的动荡连在一起。历史经验表明,亚洲地区大多数国家与中国有着共同的安全利益需求,特别是中国周边的东亚和中亚-南亚地区发展中国家长期形成了对中国的安全依赖,对此,中国长期负责任地维护着亚洲的安全,从冷战时期的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惩越支柬,到冷战结束后顶住金融风暴,都是实证。当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亚洲地区发展中国家经历了共同的苦难,有着共同的经济发展需求,同时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亚太地区的共同经济利益也有安全合作的基础。这就使中国能利用经济这个纽带,以共同发展促进共同安全,以共同安全促进共同发展,建立多边信任与合作的地区安全新机制,营造"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地缘政治经济新秩序,政治解决相互矛盾,着眼于从根本上、长远地缓和地区冲突。具体地说,就是利用西部开发拓展中亚-南亚安全空间,稳固"上海合作组织",逐步消除"三股恶势力"滋生的土壤;利用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加固北亚安全空间,进一步消除北方威胁的历史动因;利用环太平洋经济开发增进APEC合作效益,提高亚太地区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度,提高共同安全战略对美日联盟战略的竞争力。同时,中国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亚太地区的共同经济利益也有安全合作的基础,通过加强经济互动,提高美日对共同安全利益的认同度,进而从根本上缓和中美矛盾。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企图在亚洲谋求单方安全而强制推行地区联盟战略不同,以发展促安全符合亚洲社会发展自然规律,多边信任与合作的共同安全机制是亚洲地缘关系发展的自然选择。
                    
                    (三)发挥地缘战略优势,运筹大小三角关系,维护地区战略平衡。把握地缘战略重心,分化和化解连锁反应隐患,在连锁反应带上发掘战略突破点。以两手对两手,击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华地缘遏制圈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华地缘遏制圈的一大特点是,它们在幕后操纵亚太和中亚-南亚地缘冲突来遏制中国发展,威胁中国安全。从战略利益和地缘关系上看,美国等西方国家为避免自己遭受损失,不愿意直接与中国发生冲突,即便出现中美之间的直接对抗,也会表现出较大的控制力。它们对中国的遏制更多地是鼓动第三方与中国发生冲突,它们则起到冲突粘合剂的作用,借地缘冲突形成对中国的整体威胁。因此,中国面临的直接威胁大多数来自亚太和中亚-南亚冲突板块上的周边地区,如两岸冲突、南中国海冲突、印巴冲突、朝鲜半岛冲突等,从地缘关系上说,这些地区是中美之间的中间地带,既是美国对华的地缘遏制区,同样也是中国需要拓展的安全空间和发展空间。对此,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是维护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避免地区矛盾的激化,使美国等西方国家得不到遏制中国的冲突资源。
                    
                    对此,中国在建立地区信任与合作安全机制过程中,特别是在矛盾和冲突较大的周边热点地区,可以积极发挥地缘战略优势和大国作用,在地区战略格局中充分运用大小三角关系,发挥平衡作用,稳定地区局势。历史经验表明,巧妙地建立和运用各种三角关系是营造安全环境的积极策略。冷战期间,中国在北亚冲突板块上,面对前苏联由陆向海的大陆扩张政策威胁。在亚太冲突板块上面对美国由海向陆的边缘扩张政策威胁。在两面均临大敌的危险形势下,中国利用美苏两霸的矛盾,利用它们的利益差、时间差、实力差,搞战略平衡获得成功,变被动为主动。当前,新时期亚洲地区战略平衡的历史机遇是,我国可以在南亚发挥中印巴三角关系的主导作用,在亚太营造中俄、东盟和美日三角关系的稳定形势,在中亚推进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使其起到对北约和平伙伴关系组织和穆斯林国家联盟在该地区的平衡作用,从而通过积极营造地区安全小环境,带动国际安全大环境的改善。
                    
                    在解决中国面临的现实冲突问题上,应着眼于地区的多样性和整体性,遏制突发事件引发连锁反应。为避免陷入两线告急的最坏局面,我们需要在营造地缘安全环境的同时,加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分化和化解连锁反应隐患,始终把冲突的影响限制在局部地区、局部领域内,使之难以交叉震荡,使美国等西方国家难以有效形成地缘冲突对华的压迫合流之势,并最终分而治之。对此,正确的战略选择是放眼国际战略大环境,着眼长远的国家安全需要,不拘泥于短暂和局部的利益得失,始终把握战略重心,集中主要力量遏制亚太和中亚-南亚两大地缘冲突板块上对国家安全威胁的最大危害,稳定大局,稳住阵脚。同时,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突破局部,带动全局,充分发掘地缘冲突板块上的积极因素,将军事斗争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领域的斗争融为一体,灵活机动地与威胁国家安全利益的对手斗智斗勇,把握斗争方式和尺度,斗而不破,决而不裂,善于以侧面的突破带动正面的突破。对此,我们可以利用亚洲经济发展的共同利益需要,率先在连锁反应带上与战略重心紧密联系的经济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上创造突破口,带动连锁反应带和冲突板块上的良性循环,推进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环境的改善,促成战略重心的突破,从而彻底击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华地缘遏制圈亚洲地缘冲突板块与我国的安全环境
                     
                    
                    20世纪末,西方未来学家曾经预言,"21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但是,当我们刚刚走进新世纪不久,却看到地区冲突和危机接踵而来。阿富汗战争硝烟尚未散尽,第二次海湾战争爆发,英美联军规模空前的"倒萨"战争震惊了世界;巴以冲突逐渐升级,朝鲜核危机又成为世界的焦点。如今,亚洲已成为全球热点集中的地区,严重制肘亚洲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因此,反思亚洲地缘冲突50年的历程,研究其成因和发展趋势,对于我们因应地缘冲突板块的挑战,营造有利于我国的安全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亚洲地区冲突板块的特点与规律
                    
                    亚洲地区冲突自二战结束以来持续不断,在冷战结束后更是进入了频发期,形成了一条西起中东,经中亚、南亚,到东南亚,环南中国海、台湾,再到东北亚,截止千岛群岛的一个大范围弧形冲突地带,并由矛盾动因、地缘关系构成中东(大西亚)、中亚-南亚、亚太(大东亚)三大相互衔接的冲突板块。与此同时,曾经长期紧张的中苏边界横亘北亚,而这个形如巨蟒的冲突板块已经冷却。
                    
                    亚洲地缘冲突板块虽各有成因,但也有共同特点。掌握它们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制定地区安全与发展战略,避免和减轻地缘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改善地区安全环境,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冲突板块具有地缘冲突的特殊性。地缘冲突板块的形成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冲突的历史沉积。政治、经济、文化冲突和地缘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板块的特殊性,也成为冲突板块间地缘划界的尺度。可以说,不同冲突板块的主要矛盾和矛盾动因都各有特色。比如,西方学者在对冷战结束后欧亚大陆"地缘政治动荡带"的划分上把中东、中亚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划为一个冲突板块,称为伊斯兰教"新月形地带"。但是,这一地区虽然是伊斯兰教盛行地区,却是地处伊斯兰文明与其他文明的结合部,地缘关系和内部矛盾与中东地区有很大的差异。中东冲突板块的标志性特点就是西方世界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冲突,围绕对阿拉伯半岛能源的控制权展开。而中亚、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与南亚次大陆的冲突联系更紧密,中亚-南亚冲突板块的标志性特点是美、中、俄三角关系制约下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多种政治力量的冲突,围绕反对"三股恶势力"--极端宗教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恐怖主义势力的斗争展开大国间、地区国家间地缘战略的合作与冲突。亚太冲突板块的标志性特点是地区多极化格局下政治经济新秩序形成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围绕对亚太地区海洋权益的争夺展开。
                    
                    冲突板块具有地缘冲突的连动性。这取决于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的共性基础,如中东地缘冲突板块处于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经济区,又是伊斯兰文明的中心地带;而中亚-南亚地缘冲突板则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内陆地缘经济区,处于一个多元文明交汇区以及主流文化的边缘地带;亚太地缘冲突板块体现太平洋,经济区处于一个以中华文明为主体的多元文明交汇区以及主流文化的交融地带。冲突板块的连动性体现在板块内部冲突力量相互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具有"马太效应"的特点,即一种倾向一旦产生,将促发连锁反应,加剧这种倾向,最终波及整个板块,引发地区动荡。以中东为例,阿以矛盾引发四次中东战争,震动整个阿拉伯半岛;而海湾战争,阿拉伯世界都被卷入其中。所有中东国家,特别是阿拉伯半岛上的国家都同时面对巴以冲突和美伊冲突两大热点问题。而这两大冲突之间又具有相互推动的必然联系,正如当前巴以冲突加剧之时,美伊矛盾也在走向激化,就反映了这一点。而美国试图以允许巴勒斯坦建国为交换条件换取阿拉伯国家对美英打击伊拉克的筹码,更是说明地缘冲突板块的连动性。同样,"三股恶势力"在中亚-南亚地区的泛滥,也加剧了该地缘冲突板块的整体连动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发生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刚告一段落,恐怖活动就流向中亚和南亚。旋即发生的印度议会爆炸案使印巴关系紧张到核战争的边缘,进而又继续造成印巴内部矛盾激化,在印度引发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在巴基斯坦造成伊斯兰教与其他宗教的冲突,两个国家同时出现政局不稳。在亚太,海洋权益冲突的连锁效应也十分明显,最突出的表现是台湾海峡、朝鲜半岛、南中国海处于一个大范围的危机连锁反应链上。
                    
                    冲突板块具有地缘冲突的持久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板块的形成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历史矛盾不可能短期消失。地缘关系和地缘经济、地缘文化、地缘环境的历史继承性,决定了地缘冲突的继承性,从而带来地缘冲突的持久性。从经济决定政治的角度说,地缘经济的矛盾是地缘政治冲突的深层动因。实际上,地缘冲突板块与历史形成的地缘经济区基本相重,所以,这四个地缘冲突板块同时也体现了亚太、中亚-南亚、中东、北亚四大地缘经济区的传统特色。从二战结束算起,这四大地缘冲突板块都有50多年历史,都有根深蒂固的矛盾动因。地缘冲突的持久性还体现在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周期性上,矛盾在冲突中得到缓和,在缓和中得到积累,由此导致地缘政治格局从冲突前的一种稳态经过冲突走向另一种稳态,体现为缓和与冲突的交替过程。
                    
                    冲突板块具有地缘冲突的时代性。不仅板块内部固有的矛盾运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不同的历史阶段还会受不同的外力影响,从而使板块上的地缘冲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矛盾在不断地演绎和转变,典型的例子是当前中亚与亚太地区出现的历史回归现象,因为时代的变迁而体现新的面貌,而不可能再回到历史的原点。比如在中东冲突板块上中东和平进程已经将冲突缩小在巴勒斯坦地区,即便将来重新恢复1967年以前的版图,巴以之间的民族交融已经超越了国界,不会再回到冲突的起点。二是一个板块一个时代只有一对主要矛盾,并随着主要矛盾的缓和或消亡,次要矛盾可能上升为主要矛盾,从而勾画出一个新时代的地缘冲突图像。以亚太地缘冲突板块为例,苏联的解体改变了美中联手抗苏的战略格局,美、中、俄三角关系在该地区快速重组,过去占主导地位的美苏矛盾转化为美、俄矛盾,并随着俄罗斯的削弱降为地区次要矛盾,过去处于次要地位的美中矛盾随着中国力量的增长又呈上升趋势。三是地缘冲突的表现形式也因时代而有所不同,当前亚洲地缘冲突的特点是总体和平,局部冲突;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其规律是经济发展快的地区较经济发展慢的地区更加稳定,其中,亚太地区呈现大国制衡下的稳定形势,中东呈现局部冲突上升趋势,而中亚-南亚则是动荡超过了稳定。未来各板块总体上的发展趋势是走向缓和,冷战时期的中长期、大规模局部战争已降为中短期局部战争或战争行动,自上个世纪末以来更体现大危机、小冲突、偶发事件增多的特点,不断增长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正在成为亚洲各国面临的共同威胁。
                      二、亚洲地缘冲突板块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
                    
                    中国作为亚洲第一大国,地处东亚,跨接北亚、南亚、中亚等多个地区,陷入亚太冲突板块、中亚-南亚冲突板块、北亚冲突板块的包围之中,同时面对三大冲突板块的直接威胁,成为受亚洲地缘冲突影响范围最大的国家。当前,西起中东,穿越中亚-南亚,环亚太的大范围冲突弧有三分之二的地区环绕中国的周边,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地区冲突百般遏制中国,中国已成为受当前亚洲地缘冲突影响最多的国家,国家安全面临来自多方向、多样化威胁的严峻挑战。
                    
                    (一)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地缘冲突板块,操纵领土、领海争端和民族宗教冲突,企图从东西两线、海陆两面构建针对中国的地缘遏制圈,对中国政治与军事安全造成最直接的威胁,连锁反应危机倾向凸现中国处于亚太和中亚-南亚两大活跃板块的夹板下,活跃于两大板块上的冲突沿中国的周边自然形成对中国的向心辐射,而发生在中东板块上的冲突也通过刺激中亚-南亚地区的矛盾间接影响到中国西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领土和领海争端问题、民族宗教问题、外来干涉问题,无不卷入地缘政治与军事冲突的浪潮之中。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中亚-南亚板块和亚太板块出现新兴的能源基地和全球新经济区,其巨大的经济诱惑力,使得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匆匆巩固其对欧洲大陆的主导权后,即开始向亚洲实施战略东移,企图控制中亚和亚太。由于这些经济资源分布在中国的周边,美国视中国为其在亚洲地区的主要竞争对手和潜在敌人,利用、操纵和整合地缘冲突,由此形成环绕中国的亚太地缘冲突板块和中亚-南亚冲突板块上的各种冲突由东西两线、海陆两面对中国辐射、蔓延之势,对中国政治与军事安全构成最直接的威胁。
                    
                    其中最大的威胁是中国在亚太板块上的领土、领海主权威胁。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心腹之患,台湾与南海又构成唇亡齿寒的关系。从地缘冲突板块的整体性角度看,新兴的南海问题与台湾问题形成最紧密的连锁效应,并连接钓鱼岛问题和朝鲜半岛问题,形成一条威胁中国东部安全的海上连锁反应带。随着亚太地区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的重心,台湾问题的走向不仅是改变亚太地区战略格局的重心,而且成为改变整个亚洲战略格局的地缘重心。其次,冷战结束后中亚-南亚板块上兴起的民族宗教冲突和历史遗留下来的领土争端问题,使中国西部安全受到全面威胁,"三股恶势力"的渗透促使中亚-南亚地区冲突对中国西部的安全威胁形成一条中印边界-西藏-克什米尔-新疆的陆上连锁反应带,对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构成最直接的挑战。
                    
                    目前的形势表明,美国等西方国家正在利用这两大板块上威胁中国安全的两个连锁反应带,企图使亚太和中亚-南亚两大板块上的冲突汇流中国,从而造成两大连锁反应带上的冲突具有一定程度上针对中国的导向性,使得针对中国的地缘遏制圈正在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整体性。美国的主要手法体现为三步曲,首先鼓吹"中国威胁论",煽动周边国家、周边地区与中国的矛盾;进而通过鼓动地区矛盾国际化,为其政治、军事介入铺路;最后通过政治、军事介入,扩大其在亚洲的军事联盟,构筑针对"中国威胁"的遏制圈。特别是"9.11"事件以来,美国利用反恐战争成功着陆欧亚大陆"世界岛"的心脏地带,使它获得了面向中东和亚太的共同战略支撑点,从而形成了由中亚和阿富汗的军事基地与海湾地区军事基地组成的对穆斯林世界的钳制态势,同时也正在形成由中亚和阿富汗的军事基地与北约欧洲基地组成的对俄罗斯的钳制态势,以及形成由中亚和阿富汗的军事基地与亚太军事基地组成的对中国的钳制态势。由此,中国的政治与军事安全不仅分别受到两大板块内部的连锁反应威胁,而且也受到两大板块之间矛盾冲突的互动威胁,从而面临陆上与海上、东部与西部大范围的连锁反应危机。
                    
                    (二)西方利用对东方不对称的经济优势和对"游戏规则"的主导权,企图控制亚洲经济,造成冲突板块上地缘经济发生剧烈动荡,对中国经济安全造成最广泛的威胁,经济危机的外部隐患沿周边向中国辐射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大战的危险减弱,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加剧。特别是在亚洲,目前活跃着全球热点地区的三大冲突板块上新兴能源、资源和市场,对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产生巨大的诱惑。美欧日利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开放经济体系,加紧对三大板块的资源控制、资本控制,并力图主导亚洲地区的经济和科技发展,使亚洲地缘经济受到全球化负面效应的冲击,并将经济动荡引向中国。其中,美欧日对亚洲油气资源的争夺已经白热化,并通过鼓动南中国海的争端和对中亚地区的军事介入,来掌握对能源产地的控制权,有意阻止中国获得能源。同时,西方国家力图控制亚洲的经济市场,利用它们对WTO和国际金融体系"游戏规则"的主导权,影响亚洲经济秩序,制造"祸水东流"。特别是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大多进入了国际开放经济体系,但其在开放体系中的弱势竞争地位和脆弱的经济承受能力,使威胁亚太地区经济秩序的外部因素迅速增长。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近年来日元贬值,促发了亚太冲突板块上经济动荡,矛头直指中国经济。中国加入WTO后,人民币在亚太板块和中亚-南亚板块上将面临美圆和日元的更大冲击,中国已经成为阻挡地区性经济危机的最后"防火墙"。未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化大分工更体现为高、低科技含量的产业分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抢占亚洲高科技经济市场,企图把中国等亚洲发展中国家制约在逐步萎缩的低科技经济市场中,从而把地区经济的矛盾冲突集中在中国与周边发展中国家之间。亚洲地缘经济的外部威胁从周边向中国辐射,并随着中国经济开放度的增长而增长。
                    
                    (三)亚太冲突板块和中亚-南亚冲突板块地缘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和地缘文化的巨大差异,造成中国东西部、边疆与内地差距拉大,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整体性构成最深刻的威胁,新兴的非传统威胁对边海疆的渗透成为社会分化的重要动因首先,地区矛盾的差异潜伏着社会分化的动因。与亚太经济迅猛发展形势相比,中亚-南亚地区仍处于动荡之中。除印度外,落后的地区经济尚未加入国际经济分工体系。在北亚,俄罗斯经济长期低迷,影响中国北方经济的开放效益。地缘经济发展和经济模式的巨大差异,加上中国沿海与内地城市改革开放起点不同、程度不同和政策不同的自然差异,造成中国东西部、南北方社会发展呈现明显的不平衡势头,并随着社会人群根据地缘经济发展重新分流和聚集,地区间的文化差异正在加剧,形成对中国社会发展整体性的内在威胁。其次,中国地缘关系的一大特色就是陆地边疆区90%以上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与境外民族宗教关系密切,自然成为民族宗教问题的多发区。特别是跨国少数民族与境外同一或同根民族地理相连,在民族自治的宽松环境下,受到境外"同一民族、同一宗教、同一国家"的民族分离主义思潮侵袭,其中西部边疆最为突出。而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又受西方海洋文化的影响,西方价值观念的泛化也从沿海地区深入内地。因此,在中国陆地边疆和海疆两面出现了背离中华民族主流文化导向的倾向。"三股恶势力"及毒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跨国犯罪的扩散等非传统威胁正在当前亚洲三大活跃的地缘冲突板块广泛传播,从周边向中国边海疆渗透,加剧了边海疆地区黑社会集团向恐怖组织发展的趋势,加剧了中国边疆地区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并影响到中国内地的稳定。
                    
                    值得警惕的是,西方利用这些不稳定因素分化中国的图谋正在加剧。一方面,西方利用社会信息化的特点,在亚洲推动西方价值观念的泛化,企图削弱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政府控制力。就亚太冲突板块而言,历史上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根基的中央集权制社会形态,形成了以主权意识凝聚民族精神的东方大同思想。而西方国家则利用民主、自由的泛化侵袭东方国家的社会基础,特别是借保护人权的幌子淡化亚洲国家的主权意识。目前受这种有背亚洲历史发展自然规律的西方价值观的泛化影响,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台湾都埋下了社会危机的动因,甚至已经出现社会动荡,并渗透到中国社会和文化中来。另一方面,西方利用冲突板块上的非传统威胁,特别是跨国民族分离活动,沿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扶持起各种民族分离主义势力,破坏中国社会结构的完整。如美国在反恐问题上采取两种尺度,只打击反西方的恐怖组织,纵容反华的"东突"等恐怖组织,并将之解释为少数民族问题,实际上是有意分化中国版图。1997年李登辉提出"中国七大块"和日本右翼人士散布所谓"中国太大,不宜于由一个国家统治,应该象欧洲那样切成小块"的谬论,以及日本对华贷款向东三省集中企图建立日元区的趋势,都是西方分化中国图谋的具体化。
                      三、因应亚洲地缘冲突的挑战,营造中国安全环境的战略思考
                    
                    中国位于世界海洋地缘战略区和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区的交接处,兼具大陆和海洋的地缘优势。从地缘战略角度看,中国是亚洲的重心,中国的安全与亚洲的安全息息相关。为此,立足于发挥中国地缘战略优势,正确定位冲突板块的安全威胁,整体规划亚洲地缘战略,有针对性地筹划地区安全政策,塑造地缘政治经济新秩序,营造国家安全的地缘环境,促进亚洲的和平与发展,是我们制定国家安全战略的科学途径。
                    
                    (一)机遇多于挑战,合作大于冲突。辩识当前亚洲冲突的主流是发展中的冲突,中国面临的威胁主要是针对发展安全,而不是针对生存安全,地缘环境有利于我们在发展中缓解各种冲突和矛盾当前亚洲地缘冲突发展的总趋势是,促进人类进步的和平与发展动力推动地缘冲突走向缓和与消融,而人类文明发展中出现的逆流加剧旧的冲突、引发新的矛盾。局部动荡并不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主流,威胁中国生存安全的因素呈下降趋势,而威胁中国发展安全的因素上升到主导地位,中国处于一个可以在发展中处置多边与双边冲突的地缘环境。一方面,对中国生存安全威胁最大的北方陆地威胁已经解除,长期紧张的北亚冲突板块已经冷却,中国的安全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另一方面,美国等西方国家从海上封锁中国的岛屿锁链也演变成战略遏制圈,其基本政治目的也从颠覆中国转变到遏制中国的发展,弱化了对中国的生存威胁。这两大威胁源的作用和威胁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地缘战略的基点已经不是突出如何保障生存安全,而是在生存安全得到基本保障的基础上突出如何保障发展安全,这是新时期中国安全战略的最大特色。认清这一特色,就能端正在共同发展的大局下处理亚洲地缘冲突与开展地缘合作,特别是摆正中国与美国在亚太和中亚-南亚地区安全利益冲突的性质,把握建设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和开展中美经济合作的历史机遇,从而把准中美、中俄间开展地区合作与处理地区冲突的尺度。总体上说,当前发生在中美、中俄间直接政治、军事对抗的危险已经减小,限制对抗的因素随着双方经济依赖程度的加强正在增长,即便在发生地缘战略冲突的连锁反应带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共同安全利益合作的基点。因此,当前我们在发展环境中拥有更大的安全政策回旋空间,有利于缓解各种地缘冲突对中国的影响。
                    
                    (二)因应历史机遇,拓展安全空间。中国以经济为纽带,带动亚洲各国树立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促发展的共同安全新观念,建立多边信任与合作的地区安全新机制,长远缓解地区冲突和美国联盟战略谋求单方安全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安全空间决定发展空间。安全空间有多大,发展空间就有多大。稳定的地缘环境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相反,混乱的地缘环境阻碍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长期以来,西方利用亚洲地缘冲突板块压缩了中国的安全空间,使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局限于国门之内,是导致中国经济和科学技术长期落后的重要外因。当前,来自地缘冲突板块的威胁不解决,中国的发展就受到限制。中国发展不起来,亚洲就不可能腾飞。另一方面,发展是促进安全的动力,发展空间拓展安全空间。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步入全球化进程,中国经济的外向型发展和地区经济的一体化,使进口石油、贸易通道等海外利益不断扩大,中国产业大军走出国门带来的人身安全保障问题也日益突出,中国的安全利益也随之地区化、全球化。从当前的发展需求看,中国的安全空间已不能局限于国内的稳定,而需要向周边扩展,需要突破地缘冲突板块的阻碍。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提出了稳定亚太、拓展北亚和中亚-南亚安全空间的客观需要。
                    
                    历史上中国的地缘战略充满东方和平主义色彩,采取"和戍"、"亲邻"等怀柔政策,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是正和因素大于零和因素。因而,中国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带动周边地区繁荣和稳定的作用,中国也因此成为亚洲安全的重要支柱。近两百年来中国的落后和动荡使亚太和中亚-南亚地区失去了一个安全的屏障,与中国的动荡连在一起。历史经验表明,亚洲地区大多数国家与中国有着共同的安全利益需求,特别是中国周边的东亚和中亚-南亚地区发展中国家长期形成了对中国的安全依赖,对此,中国长期负责任地维护着亚洲的安全,从冷战时期的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惩越支柬,到冷战结束后顶住金融风暴,都是实证。当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亚洲地区发展中国家经历了共同的苦难,有着共同的经济发展需求,同时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亚太地区的共同经济利益也有安全合作的基础。这就使中国能利用经济这个纽带,以共同发展促进共同安全,以共同安全促进共同发展,建立多边信任与合作的地区安全新机制,营造"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地缘政治经济新秩序,政治解决相互矛盾,着眼于从根本上、长远地缓和地区冲突。具体地说,就是利用西部开发拓展中亚-南亚安全空间,稳固"上海合作组织",逐步消除"三股恶势力"滋生的土壤;利用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加固北亚安全空间,进一步消除北方威胁的历史动因;利用环太平洋经济开发增进APEC合作效益,提高亚太地区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度,提高共同安全战略对美日联盟战略的竞争力。同时,中国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亚太地区的共同经济利益也有安全合作的基础,通过加强经济互动,提高美日对共同安全利益的认同度,进而从根本上缓和中美矛盾。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企图在亚洲谋求单方安全而强制推行地区联盟战略不同,以发展促安全符合亚洲社会发展自然规律,多边信任与合作的共同安全机制是亚洲地缘关系发展的自然选择。
                    
                    (三)发挥地缘战略优势,运筹大小三角关系,维护地区战略平衡。把握地缘战略重心,分化和化解连锁反应隐患,在连锁反应带上发掘战略突破点。以两手对两手,击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华地缘遏制圈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华地缘遏制圈的一大特点是,它们在幕后操纵亚太和中亚-南亚地缘冲突来遏制中国发展,威胁中国安全。从战略利益和地缘关系上看,美国等西方国家为避免自己遭受损失,不愿意直接与中国发生冲突,即便出现中美之间的直接对抗,也会表现出较大的控制力。它们对中国的遏制更多地是鼓动第三方与中国发生冲突,它们则起到冲突粘合剂的作用,借地缘冲突形成对中国的整体威胁。因此,中国面临的直接威胁大多数来自亚太和中亚-南亚冲突板块上的周边地区,如两岸冲突、南中国海冲突、印巴冲突、朝鲜半岛冲突等,从地缘关系上说,这些地区是中美之间的中间地带,既是美国对华的地缘遏制区,同样也是中国需要拓展的安全空间和发展空间。对此,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是维护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避免地区矛盾的激化,使美国等西方国家得不到遏制中国的冲突资源。
                    
                    对此,中国在建立地区信任与合作安全机制过程中,特别是在矛盾和冲突较大的周边热点地区,可以积极发挥地缘战略优势和大国作用,在地区战略格局中充分运用大小三角关系,发挥平衡作用,稳定地区局势。历史经验表明,巧妙地建立和运用各种三角关系是营造安全环境的积极策略。冷战期间,中国在北亚冲突板块上,面对前苏联由陆向海的大陆扩张政策威胁。在亚太冲突板块上面对美国由海向陆的边缘扩张政策威胁。在两面均临大敌的危险形势下,中国利用美苏两霸的矛盾,利用它们的利益差、时间差、实力差,搞战略平衡获得成功,变被动为主动。当前,新时期亚洲地区战略平衡的历史机遇是,我国可以在南亚发挥中印巴三角关系的主导作用,在亚太营造中俄、东盟和美日三角关系的稳定形势,在中亚推进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使其起到对北约和平伙伴关系组织和穆斯林国家联盟在该地区的平衡作用,从而通过积极营造地区安全小环境,带动国际安全大环境的改善。
                    
                    在解决中国面临的现实冲突问题上,应着眼于地区的多样性和整体性,遏制突发事件引发连锁反应。为避免陷入两线告急的最坏局面,我们需要在营造地缘安全环境的同时,加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分化和化解连锁反应隐患,始终把冲突的影响限制在局部地区、局部领域内,使之难以交叉震荡,使美国等西方国家难以有效形成地缘冲突对华的压迫合流之势,并最终分而治之。对此,正确的战略选择是放眼国际战略大环境,着眼长远的国家安全需要,不拘泥于短暂和局部的利益得失,始终把握战略重心,集中主要力量遏制亚太和中亚-南亚两大地缘冲突板块上对国家安全威胁的最大危害,稳定大局,稳住阵脚。同时,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突破局部,带动全局,充分发掘地缘冲突板块上的积极因素,将军事斗争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领域的斗争融为一体,灵活机动地与威胁国家安全利益的对手斗智斗勇,把握斗争方式和尺度,斗而不破,决而不裂,善于以侧面的突破带动正面的突破。对此,我们可以利用亚洲经济发展的共同利益需要,率先在连锁反应带上与战略重心紧密联系的经济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上创造突破口,带动连锁反应带和冲突板块上的良性循环,推进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环境的改善,促成战略重心的突破,从而彻底击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华地缘遏制圈
抢个沙发坐坐!文章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