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 埃及的三个进退两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03:12
埃及的三个进退两难

陶短房   香港南华早报    2013年08月09日 上午8:47

自7月3日埃及军方推翻穆斯林兄弟会穆尔西政府至今,不过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但看似神通广大的当事各方,却不约而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军方的进退两难

政变发生前后和推翻穆尔西之初,埃及军方原本处于「尼罗河革命」发生后最理想的政治态势中。

尽管在广大普通埃及人心目中,曾为维护埃及独立和领土完整作出卓越贡献的军方,始终拥有特别的声誉,在推翻穆巴拉克政权的关键时刻,军官团所释放的「胜负手」也赢得广泛赞誉,但随后他们却因在「后穆巴拉克时代」之初身处权力核心,而一下成为众矢之的:先是「广场派」、自由派和兄弟会这些昔日给军队坦克献花的「革命战友」翻脸,不断发动要求军方早日还政于民的示威,仰赖关键时刻军官团-兄弟会的政治妥协才涉险过关;继而,自感在一人一票普选中绝无胜算的自由派和「广场派」又开始反公投、反对按时选举,逼迫军方把权力直接交给由他们组成的「过渡政府」,所幸兄弟会树大根深才让公投和选举顺利过关;紧接着,刚刚上台、宝座尚未坐热的兄弟会政府就拿军方开刀,逼迫任职20年之久的坦塔维元帅(Hussein Tantaoui)和总参谋长安南将军(Sami Anan)退役,用自认为「可靠」的塞西(Abdel Fattah al-Sissi)取而代之,迫使军方退出埃及政治前台……一时间,曾在埃及政坛长期扮演关键角色的军官团,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经济、人事特权也不断被侵削,且先后和埃及几乎所有重要政治势力交恶。

幸亏兄弟会执政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失误,导致各方矛盾集中在穆尔西政府和兄弟会专权身上,也幸亏埃及其它各派势力相比兄弟会太过单薄,以至于在「民主游戏」中毫无胜算,军方才得以从千夫所指,转而变成政变前的众望所归,曾斥责军方专权的自由派、曾高呼「打倒军官团」的「广场派」,在7月3日前几乎哭着喊着要军方出手,铲除他们怎么也铲除不了的兄弟会,甚至喊出「军方做什么都是对的」口号,一贯和军方关系冷漠的原教旨派系萨拉菲光明党(Al Nour Party),也一度表现出对军方的友善态度。

政变轻易成功后,军方最初看似满手好牌:最大金主美国迟迟不将事件定位为「政变」,意味着每年多达15亿多美元的援助(其中13亿为军方可直接支配的军援)仍能源源送来;和军方关系并不热络的沙特、科威特和阿联酋先后提出累计达120亿美元的援助承诺,首批资金和原油等实物援助已开始到位,这显然有助于缓解埃及的「经济炸弹」威胁;由于军方一开始就摆出「不走到台前」的姿态,第一时间便推出派系色彩淡薄的中间人物阿兹利.曼苏尔(Adly Mansour)任代理总统,承诺按照「过渡时间路线图」尽快组织文人政府,恢复宪法和选举秩序。很显然,军方所希望扮演的,是关键时刻「拉闸」的角色,而在日常事务中则不愿出头,倘果真能如此,则对他们最为有利,既可确保自身政治作用、经济特权不动摇,又可避免为可能出现的麻烦承担直接责任。

但这个如意算盘从一开始就搞砸了:由于当初反穆尔西联盟唯一的共同立场是反兄弟会专权,在兄弟会迅速下台后共同立场也随即消失,各方的争权夺利导致过渡政府几番难产,7月8日的开罗共和国卫队军营门前血案导致至少51人死亡,不仅让原本希望置身事外的军方直接「沾血」,也让原本就别有目的的光明党趁势宣布退出「路线图」。7月9日成立的过度政府,以自由派和亲美人物贝布拉维(Hazem el-Beblawi)为总理、巴拉迪(Mohamed el-Baradei)为「负责国际关系事务副总统」,目的是打消欧美疑虑,争取国际好感,但这些人缺乏埃及民意基础和政治势力,属于在埃及政治风云变幻中「既选不过别人、又打不过别人」的曲高和寡派,他们的组阁不但不足以让国际社会停止指责,让兄弟会乖乖就范,或让光明党回到「路线图」中来,反倒让一直以「革命功臣」自居、却总郁郁不得志的「广场派」也离心离德,在此后的斋月混乱中纷纷成为所谓「第三条路线」派。很明显,过渡政府能量越弱,军方所承担的责任和骂名也越重,甚至,这个弱势过渡政府得罪的政治势力,也会自然而然迁怒于军方——因为他们显然会认为这个缺乏民意基础的过渡政府,不过是军方的傀儡。

在这种情况下,埃及军方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演他们并不情愿演的「一线角色」:7月24日,塞西呼吁支持者上街,为镇压一直在街头抗争的兄弟会提供民意背书;8月1日,内政部发出「清场」威胁,要求兄弟会支持者必须退出其聚集的Rabaa al-Adawiya 和 al-Nahda两座广场。尽管人们最担心的8月2日「周五晚祷」后的大清场、大对抗、大流血并未发生,但自6月下旬至今,死于街头暴力者已超过250人,而这笔账大多被记在了军方头上。8月7日,过渡政府总理贝布拉维重申了军方的要求,即对两座广场「清场」,而这意味着什么,如今已无人不晓。

不难看出,军官团仍然竭力让自己「超脱」,在大多数时候,敏感的政令或言论,是由过渡政府或内政部出面发布,但在过渡政府如此孱弱的情况下,这种做法不过是掩耳盗铃,任何由那批「单车刺史」宣布的政令,以及这些政令所造成的后果,都会毫无例外地归咎于军方。

很显然,事到如今,军方已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进则有「回到穆巴拉克时代」之讥,并将面临国际孤立,且成为国内各派政治势力的积怨对象,退则难以确保政变后好不容易恢复的政治影响力,甚至在局势出现更大混乱的背景下,很可能连政变前的政治、经济「底牌」也保不住。

兄弟会的进退两难

兄弟会同样进退两难。

尽管要求释放穆尔西和兄弟会实际领导人穆罕默德.巴迪Mohamed Badie等的要求,得到欧盟等一些国家的支持,但迄今支持兄弟会最基本、也最坚决要求,即「恢复穆尔西政府政权」的国际势力,仅有土耳其等寥寥几国和松散、对埃及缺乏影响力的非洲联盟。而在埃及国内,虽然政变后支持政变的一方迅速分化,但在反对兄弟会「反攻倒算」方面却仍保持高度一致,这使得兄弟会在开罗和埃及各地的街头运动,基本变成自家信徒的「独角戏」。

正如法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所观察的,随着街头骚乱的旷日持久,兄弟会最赖以为支持的群众基础,目前已显得不那么牢靠,在已成众矢之的的两座兄弟会支持者聚集广场周围,居民日益担心,这种互不相让的对立和清场,可能导致更激烈的暴力。一些居住在附近的小商贩表示,示威开始后他们的生活和生意受到严重影响,有些人不得不暂时到外地去生活。在兄弟会集会开始的几天,有附近居民表示支持,还送水送食物,如今则几乎看不见这种现象,因为他们早就受够了。不过,反感兄弟会支持者集会的居民都不敢透露姓名,因为担心极端原教旨分子的报复。一些居民私下表示,虽然不满警方的粗暴,但「清场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局面必须结束」。兄弟会街头运动的组织者和发言人,如哈达德Gehad el-Haddad、穆斯塔法Ala Mostafa不断放出狠话,如指责军方清场威胁是「内战信号」,将例行的周五晚祷后示威称作「反政府群众」等,但近几次「周五示威」的声势已呈颓势,广场召集人「去街上、广场上,为了夺回你们被血腥政变剥夺的自由,为了捍卫被子弹杀害烈士的荣誉」的号召也显得缺乏响应,正如一些开罗市民私下对法国《新观察家报》记者所言,兄弟会「兄弟会似乎一门心思要制造更多烈士,以换取外国媒体向当局施压,从而恢复穆尔西的权力」,但两年多的街头拉锯,已让市民们学乖了。

如今兄弟会的确已陷入一个进退两难的瓶颈:倘继续抗争,不论延续目前的街头运动态势,还是转入如1992年那样以摧毁埃及旅游经济和石油、交通运输设施为主的暴力抗争,都将面临进一步丧失国际同情和法理依据,并被埃及政坛边缘化的危险,且埃及社会积怨的基础,是民生、经济和就业形势的恶化,继续对抗,其它政治势力就会理直气壮地将改善不力的责任推给他们,从而加剧埃及民意的背离;倘就此偃旗息鼓,则意味着默认兄弟会执政地位的丧失,和长期苦心经营、百般奋斗所获成果的付诸东流,他们又情何以堪?

卡塔尔君主的更迭、土耳其政局的变幻,以及叙利亚局势的进一步复杂化,令兄弟会原本游刃有余的国际环境变得促迫,背靠沙特、冷眼旁观的光明党,又随时可能攫取兄弟会的「基本盘」,对进退两难的兄弟会而言,留在两座广场「不战不和不守、不降不走不死」的余裕,恐怕也不会很多,他们必须尽快作出下一步决断——尽管不论怎么决断,都可能面临叵测风险。

美国的进退两难

最进退两难的是美国。

如果7月27日晚或7月28日凌晨,美国白宫副发言人约什.伊奈斯特Josh Earnest路过埃及军方支持者聚集的开罗解放广场,或穆斯林兄弟会支持者聚集的拉巴阿达维亚,甚或号称要走「不要军方、也不要兄弟会」的「第三条路线」示威者聚集的吉萨狮身人面像广场,他恐怕会感到十分尴尬,因为这针锋相对、甚至大打出手的埃及几派街头力量,竟不约而同打出了反美口号——这或许是今日上述三派人屈指可数的「统一认识」。

自7月3日埃及爆发政变、兄弟会穆尔西政府被推翻以来,美国一直表现得很纠结,既不愿大方承认军方推翻兄弟会政府的合法性,也不肯将此举定性为「政变」,从而可名正言顺地根据美国自身「不得向政变国家提供军事援助」的法律,冻结13亿美元/年的对埃军援。

之所以如此尴尬,是因为埃及的变局早已被奥巴马政府引为自己的「外交标志性成就」。四年前的奥巴马「开罗演讲」,被美方自认为是「阿拉伯之春」的开始曲,而「尼罗河革命」推翻了本是美国亲密盟友的穆巴拉克,并最终在埃及实现「一人一票」的选举,这曾被美国驻埃及大使安妮.帕特森欢呼为「中东国家前所未有之新局面」,倘承认推翻民选政府的合法性,不啻自砸招牌。但穆斯林兄弟会是原教旨色彩浓厚的政治团体,在夺权过程中虽努力表现得温和、宽容,一旦登台,却几乎立即暴露出排斥异己、推崇教法治国的本来面目,不仅影响美国在中东的利益,也威胁美国在当地最重要盟友——以色列的安全,让兄弟会逐步坐大,并通过民粹手段一步步巩固自身权利,让埃及向「去世俗化」的泥淖步步滑落,同样非美国所乐见。

正因如此,美国才在政变中采取了「不承认不否认」的含糊立场,并试图通过军援、经援手段和人事影响力,让埃及事态发展「可控化」,表面上看,最初几日这种努力有所收获,军方基本呆在幕后,折腾几轮方才组成的过渡政府充斥着亲美派人物:老牌亲美政治家、几次和国家领导人身份擦肩而过的巴拉迪被任命为“负责国际关系事务的副总统”,财政部长阿赫迈德.加拉尔是拥有波士顿大学博士学位的“海归”,外长纳比尔.法赫米则曾长期担任驻美大使……但接下来的形势变化,却让这种煞费苦心的「控制」变成失控:缺乏社会基础的「海归型过渡政府」形同虚设,兄弟会坚持「穆尔西必须复职」的要求不肯退缩,并不断发动街头抗议,军方不得不跳到前台,刑诉穆尔西,镇压兄弟会,把美国一步步逼到更尴尬的境地。

7月27日晚至28日凌晨,支持军方和亲兄弟会的示威者在埃及各地展开针对性示威,军方则用强力在几个兄弟会支持者聚集区“清场”,导致至少72人死亡,迫使美国不得不表态。

美国东部时间7月29日,白宫副发言人伊奈斯特表示,「强烈谴责流血和暴力、尤其发生在开罗和亚历山大那样的流血和暴力的发生」,并强调埃及政府「有尊重示威者的道德和法律义务」,但几乎于此同时,五角大楼秘书楚克.哈格尔坚持不将埃及事态定性为「政变」,这意味着所谓「谴责」,再强烈也不过是表面文章,而不会影响没对埃及经济援助。

当然,说美国在政变发生后毫无动作也不公平:7月15日,副国务卿威廉.伯恩斯William Joseph Burns访问埃及,成为政变后首位访问埃及的美国高级官员,但他的访问连头带尾只有两天,既未能说服兄弟会方面加入政治过渡的「路线图」,也未能说服政变一方宽容对待兄弟会,更未能力挺当时刚刚组成、如今已形同透明的过渡政府;7月25日,美国暂停向埃及交付订购的4架F-16战斗机,但此举同样仅具象征性——无论军方或穆斯林兄弟会,暂时都无需在意这区区4架战斗机。

如今的尴尬在于,美国不能支持军方(那意味着反对「一人一票」和民选,而这恰是奥巴马政府曾为之努力和高调欢呼的),也不能反对军方(埃及军方不仅是和美国合作最密切的埃及政治力量,也是迄今作为整体受美国影响最深刻的埃及重要政治派别);既不能支持兄弟会(支持穆斯林原教旨主义实在太过危险,且以色列和犹太院外集团势必不悦),也不能反对兄弟会(难道要反对民选总统么)。

更麻烦的在于,美国似乎也不太适合这样继续持久暧昧下去。

埃及政变方已多次暗示,美国应该承认「埃及人民的选择」,以共同「打击恐怖主义」;而兄弟会方面,穆尔西的顾问瓦艾尔.哈达拉则把「伊奈斯特声明」称之为「嘴巴式」声明。兄弟会在号召信徒举行「百万大游行」时暗示,美国和「政变阴谋」脱不开干系,而开罗解放广场上支持军方、反对兄弟会的示威者则举起画有包头巾、蓄兄弟会大胡子的奥巴马头像,讥讽奥巴马和美国「和兄弟会沆瀣一气」。

然而美国仍然在摇摆:7月底,白宫宣布委托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和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前往埃及斡旋,目的是借昔日总统竞选对手麦凯恩现身说法,告诉埃及军方「民主应如何运作」,因为奥巴马「没有选择把麦凯恩关进大牢让他永远不能重返政坛」,同时让这两位始终谴责军方政变、和兄弟会「能说上话」的美国政客劝兄弟会「有话好好说」;7月29日,伊奈斯特称美国「强烈谴责流血和暴力、尤其发生在开罗和亚历山大那样的流血和暴力的发生」,强调埃及政府「有尊重示威者的道德和法律义务」,这被认为是「迄今对军方最明确的指责」,然而3天后,国务卿克里就在巴基斯坦表示,7月3日推翻穆尔西的军队干预,的确是「」“数以百万计埃及人因害怕国家陷入混乱和暴力,要求军方这样做的”,这又被认定为「」“迄今对军方行为最明确的认同”。

摇摆的结果,不仅伯恩斯、格雷厄姆和麦凯恩徒劳无功,兄弟会和反兄弟会势力继续互不买账,连此前看在军援面上一直对美国态度恭顺的「老朋友」军方,也逐渐显得不耐烦了——8月5日,军方第一强势人物塞西对《华盛顿邮报》表示,美国「背叛了埃及人民」,对此「埃及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美国的尴尬:既不便支持推翻民选政府,又不愿真的看到兄弟会专权,而他们所能拿出的方案,也只有「迅速恢复宪法,回复民选」,然而这样的「药方」能「对症」么?

在军方或四分五裂、争吵不休的反兄弟会势力看来,「迅速恢复民选」的结果,恐怕多半是兄弟会,或比兄弟会更极端的光明党当选,埃及又将重陷7月3日之前的政治恶性循环;而在兄弟会(可能还有光明党)看来,「一人一票」和平上台又何尝保险?穆尔西不是上去了?不是又下来了么?


陶短房,自由撰稿人、专栏作家。曾长期在西非、北非经商,前新加坡《联合早报》非洲兼职记者,前《纵横周刊》非洲研究员。


http://www.scmpchinese.com/sc/fe ... e-jin-tui-liang-nan
香港南华早报


埃及的三个进退两难

陶短房   香港南华早报    2013年08月09日 上午8:47

自7月3日埃及军方推翻穆斯林兄弟会穆尔西政府至今,不过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但看似神通广大的当事各方,却不约而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军方的进退两难

政变发生前后和推翻穆尔西之初,埃及军方原本处于「尼罗河革命」发生后最理想的政治态势中。

尽管在广大普通埃及人心目中,曾为维护埃及独立和领土完整作出卓越贡献的军方,始终拥有特别的声誉,在推翻穆巴拉克政权的关键时刻,军官团所释放的「胜负手」也赢得广泛赞誉,但随后他们却因在「后穆巴拉克时代」之初身处权力核心,而一下成为众矢之的:先是「广场派」、自由派和兄弟会这些昔日给军队坦克献花的「革命战友」翻脸,不断发动要求军方早日还政于民的示威,仰赖关键时刻军官团-兄弟会的政治妥协才涉险过关;继而,自感在一人一票普选中绝无胜算的自由派和「广场派」又开始反公投、反对按时选举,逼迫军方把权力直接交给由他们组成的「过渡政府」,所幸兄弟会树大根深才让公投和选举顺利过关;紧接着,刚刚上台、宝座尚未坐热的兄弟会政府就拿军方开刀,逼迫任职20年之久的坦塔维元帅(Hussein Tantaoui)和总参谋长安南将军(Sami Anan)退役,用自认为「可靠」的塞西(Abdel Fattah al-Sissi)取而代之,迫使军方退出埃及政治前台……一时间,曾在埃及政坛长期扮演关键角色的军官团,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经济、人事特权也不断被侵削,且先后和埃及几乎所有重要政治势力交恶。

幸亏兄弟会执政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失误,导致各方矛盾集中在穆尔西政府和兄弟会专权身上,也幸亏埃及其它各派势力相比兄弟会太过单薄,以至于在「民主游戏」中毫无胜算,军方才得以从千夫所指,转而变成政变前的众望所归,曾斥责军方专权的自由派、曾高呼「打倒军官团」的「广场派」,在7月3日前几乎哭着喊着要军方出手,铲除他们怎么也铲除不了的兄弟会,甚至喊出「军方做什么都是对的」口号,一贯和军方关系冷漠的原教旨派系萨拉菲光明党(Al Nour Party),也一度表现出对军方的友善态度。

政变轻易成功后,军方最初看似满手好牌:最大金主美国迟迟不将事件定位为「政变」,意味着每年多达15亿多美元的援助(其中13亿为军方可直接支配的军援)仍能源源送来;和军方关系并不热络的沙特、科威特和阿联酋先后提出累计达120亿美元的援助承诺,首批资金和原油等实物援助已开始到位,这显然有助于缓解埃及的「经济炸弹」威胁;由于军方一开始就摆出「不走到台前」的姿态,第一时间便推出派系色彩淡薄的中间人物阿兹利.曼苏尔(Adly Mansour)任代理总统,承诺按照「过渡时间路线图」尽快组织文人政府,恢复宪法和选举秩序。很显然,军方所希望扮演的,是关键时刻「拉闸」的角色,而在日常事务中则不愿出头,倘果真能如此,则对他们最为有利,既可确保自身政治作用、经济特权不动摇,又可避免为可能出现的麻烦承担直接责任。

但这个如意算盘从一开始就搞砸了:由于当初反穆尔西联盟唯一的共同立场是反兄弟会专权,在兄弟会迅速下台后共同立场也随即消失,各方的争权夺利导致过渡政府几番难产,7月8日的开罗共和国卫队军营门前血案导致至少51人死亡,不仅让原本希望置身事外的军方直接「沾血」,也让原本就别有目的的光明党趁势宣布退出「路线图」。7月9日成立的过度政府,以自由派和亲美人物贝布拉维(Hazem el-Beblawi)为总理、巴拉迪(Mohamed el-Baradei)为「负责国际关系事务副总统」,目的是打消欧美疑虑,争取国际好感,但这些人缺乏埃及民意基础和政治势力,属于在埃及政治风云变幻中「既选不过别人、又打不过别人」的曲高和寡派,他们的组阁不但不足以让国际社会停止指责,让兄弟会乖乖就范,或让光明党回到「路线图」中来,反倒让一直以「革命功臣」自居、却总郁郁不得志的「广场派」也离心离德,在此后的斋月混乱中纷纷成为所谓「第三条路线」派。很明显,过渡政府能量越弱,军方所承担的责任和骂名也越重,甚至,这个弱势过渡政府得罪的政治势力,也会自然而然迁怒于军方——因为他们显然会认为这个缺乏民意基础的过渡政府,不过是军方的傀儡。

在这种情况下,埃及军方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演他们并不情愿演的「一线角色」:7月24日,塞西呼吁支持者上街,为镇压一直在街头抗争的兄弟会提供民意背书;8月1日,内政部发出「清场」威胁,要求兄弟会支持者必须退出其聚集的Rabaa al-Adawiya 和 al-Nahda两座广场。尽管人们最担心的8月2日「周五晚祷」后的大清场、大对抗、大流血并未发生,但自6月下旬至今,死于街头暴力者已超过250人,而这笔账大多被记在了军方头上。8月7日,过渡政府总理贝布拉维重申了军方的要求,即对两座广场「清场」,而这意味着什么,如今已无人不晓。

不难看出,军官团仍然竭力让自己「超脱」,在大多数时候,敏感的政令或言论,是由过渡政府或内政部出面发布,但在过渡政府如此孱弱的情况下,这种做法不过是掩耳盗铃,任何由那批「单车刺史」宣布的政令,以及这些政令所造成的后果,都会毫无例外地归咎于军方。

很显然,事到如今,军方已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进则有「回到穆巴拉克时代」之讥,并将面临国际孤立,且成为国内各派政治势力的积怨对象,退则难以确保政变后好不容易恢复的政治影响力,甚至在局势出现更大混乱的背景下,很可能连政变前的政治、经济「底牌」也保不住。

兄弟会的进退两难

兄弟会同样进退两难。

尽管要求释放穆尔西和兄弟会实际领导人穆罕默德.巴迪Mohamed Badie等的要求,得到欧盟等一些国家的支持,但迄今支持兄弟会最基本、也最坚决要求,即「恢复穆尔西政府政权」的国际势力,仅有土耳其等寥寥几国和松散、对埃及缺乏影响力的非洲联盟。而在埃及国内,虽然政变后支持政变的一方迅速分化,但在反对兄弟会「反攻倒算」方面却仍保持高度一致,这使得兄弟会在开罗和埃及各地的街头运动,基本变成自家信徒的「独角戏」。

正如法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所观察的,随着街头骚乱的旷日持久,兄弟会最赖以为支持的群众基础,目前已显得不那么牢靠,在已成众矢之的的两座兄弟会支持者聚集广场周围,居民日益担心,这种互不相让的对立和清场,可能导致更激烈的暴力。一些居住在附近的小商贩表示,示威开始后他们的生活和生意受到严重影响,有些人不得不暂时到外地去生活。在兄弟会集会开始的几天,有附近居民表示支持,还送水送食物,如今则几乎看不见这种现象,因为他们早就受够了。不过,反感兄弟会支持者集会的居民都不敢透露姓名,因为担心极端原教旨分子的报复。一些居民私下表示,虽然不满警方的粗暴,但「清场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局面必须结束」。兄弟会街头运动的组织者和发言人,如哈达德Gehad el-Haddad、穆斯塔法Ala Mostafa不断放出狠话,如指责军方清场威胁是「内战信号」,将例行的周五晚祷后示威称作「反政府群众」等,但近几次「周五示威」的声势已呈颓势,广场召集人「去街上、广场上,为了夺回你们被血腥政变剥夺的自由,为了捍卫被子弹杀害烈士的荣誉」的号召也显得缺乏响应,正如一些开罗市民私下对法国《新观察家报》记者所言,兄弟会「兄弟会似乎一门心思要制造更多烈士,以换取外国媒体向当局施压,从而恢复穆尔西的权力」,但两年多的街头拉锯,已让市民们学乖了。

如今兄弟会的确已陷入一个进退两难的瓶颈:倘继续抗争,不论延续目前的街头运动态势,还是转入如1992年那样以摧毁埃及旅游经济和石油、交通运输设施为主的暴力抗争,都将面临进一步丧失国际同情和法理依据,并被埃及政坛边缘化的危险,且埃及社会积怨的基础,是民生、经济和就业形势的恶化,继续对抗,其它政治势力就会理直气壮地将改善不力的责任推给他们,从而加剧埃及民意的背离;倘就此偃旗息鼓,则意味着默认兄弟会执政地位的丧失,和长期苦心经营、百般奋斗所获成果的付诸东流,他们又情何以堪?

卡塔尔君主的更迭、土耳其政局的变幻,以及叙利亚局势的进一步复杂化,令兄弟会原本游刃有余的国际环境变得促迫,背靠沙特、冷眼旁观的光明党,又随时可能攫取兄弟会的「基本盘」,对进退两难的兄弟会而言,留在两座广场「不战不和不守、不降不走不死」的余裕,恐怕也不会很多,他们必须尽快作出下一步决断——尽管不论怎么决断,都可能面临叵测风险。

美国的进退两难

最进退两难的是美国。

如果7月27日晚或7月28日凌晨,美国白宫副发言人约什.伊奈斯特Josh Earnest路过埃及军方支持者聚集的开罗解放广场,或穆斯林兄弟会支持者聚集的拉巴阿达维亚,甚或号称要走「不要军方、也不要兄弟会」的「第三条路线」示威者聚集的吉萨狮身人面像广场,他恐怕会感到十分尴尬,因为这针锋相对、甚至大打出手的埃及几派街头力量,竟不约而同打出了反美口号——这或许是今日上述三派人屈指可数的「统一认识」。

自7月3日埃及爆发政变、兄弟会穆尔西政府被推翻以来,美国一直表现得很纠结,既不愿大方承认军方推翻兄弟会政府的合法性,也不肯将此举定性为「政变」,从而可名正言顺地根据美国自身「不得向政变国家提供军事援助」的法律,冻结13亿美元/年的对埃军援。

之所以如此尴尬,是因为埃及的变局早已被奥巴马政府引为自己的「外交标志性成就」。四年前的奥巴马「开罗演讲」,被美方自认为是「阿拉伯之春」的开始曲,而「尼罗河革命」推翻了本是美国亲密盟友的穆巴拉克,并最终在埃及实现「一人一票」的选举,这曾被美国驻埃及大使安妮.帕特森欢呼为「中东国家前所未有之新局面」,倘承认推翻民选政府的合法性,不啻自砸招牌。但穆斯林兄弟会是原教旨色彩浓厚的政治团体,在夺权过程中虽努力表现得温和、宽容,一旦登台,却几乎立即暴露出排斥异己、推崇教法治国的本来面目,不仅影响美国在中东的利益,也威胁美国在当地最重要盟友——以色列的安全,让兄弟会逐步坐大,并通过民粹手段一步步巩固自身权利,让埃及向「去世俗化」的泥淖步步滑落,同样非美国所乐见。

正因如此,美国才在政变中采取了「不承认不否认」的含糊立场,并试图通过军援、经援手段和人事影响力,让埃及事态发展「可控化」,表面上看,最初几日这种努力有所收获,军方基本呆在幕后,折腾几轮方才组成的过渡政府充斥着亲美派人物:老牌亲美政治家、几次和国家领导人身份擦肩而过的巴拉迪被任命为“负责国际关系事务的副总统”,财政部长阿赫迈德.加拉尔是拥有波士顿大学博士学位的“海归”,外长纳比尔.法赫米则曾长期担任驻美大使……但接下来的形势变化,却让这种煞费苦心的「控制」变成失控:缺乏社会基础的「海归型过渡政府」形同虚设,兄弟会坚持「穆尔西必须复职」的要求不肯退缩,并不断发动街头抗议,军方不得不跳到前台,刑诉穆尔西,镇压兄弟会,把美国一步步逼到更尴尬的境地。

7月27日晚至28日凌晨,支持军方和亲兄弟会的示威者在埃及各地展开针对性示威,军方则用强力在几个兄弟会支持者聚集区“清场”,导致至少72人死亡,迫使美国不得不表态。

美国东部时间7月29日,白宫副发言人伊奈斯特表示,「强烈谴责流血和暴力、尤其发生在开罗和亚历山大那样的流血和暴力的发生」,并强调埃及政府「有尊重示威者的道德和法律义务」,但几乎于此同时,五角大楼秘书楚克.哈格尔坚持不将埃及事态定性为「政变」,这意味着所谓「谴责」,再强烈也不过是表面文章,而不会影响没对埃及经济援助。

当然,说美国在政变发生后毫无动作也不公平:7月15日,副国务卿威廉.伯恩斯William Joseph Burns访问埃及,成为政变后首位访问埃及的美国高级官员,但他的访问连头带尾只有两天,既未能说服兄弟会方面加入政治过渡的「路线图」,也未能说服政变一方宽容对待兄弟会,更未能力挺当时刚刚组成、如今已形同透明的过渡政府;7月25日,美国暂停向埃及交付订购的4架F-16战斗机,但此举同样仅具象征性——无论军方或穆斯林兄弟会,暂时都无需在意这区区4架战斗机。

如今的尴尬在于,美国不能支持军方(那意味着反对「一人一票」和民选,而这恰是奥巴马政府曾为之努力和高调欢呼的),也不能反对军方(埃及军方不仅是和美国合作最密切的埃及政治力量,也是迄今作为整体受美国影响最深刻的埃及重要政治派别);既不能支持兄弟会(支持穆斯林原教旨主义实在太过危险,且以色列和犹太院外集团势必不悦),也不能反对兄弟会(难道要反对民选总统么)。

更麻烦的在于,美国似乎也不太适合这样继续持久暧昧下去。

埃及政变方已多次暗示,美国应该承认「埃及人民的选择」,以共同「打击恐怖主义」;而兄弟会方面,穆尔西的顾问瓦艾尔.哈达拉则把「伊奈斯特声明」称之为「嘴巴式」声明。兄弟会在号召信徒举行「百万大游行」时暗示,美国和「政变阴谋」脱不开干系,而开罗解放广场上支持军方、反对兄弟会的示威者则举起画有包头巾、蓄兄弟会大胡子的奥巴马头像,讥讽奥巴马和美国「和兄弟会沆瀣一气」。

然而美国仍然在摇摆:7月底,白宫宣布委托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和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前往埃及斡旋,目的是借昔日总统竞选对手麦凯恩现身说法,告诉埃及军方「民主应如何运作」,因为奥巴马「没有选择把麦凯恩关进大牢让他永远不能重返政坛」,同时让这两位始终谴责军方政变、和兄弟会「能说上话」的美国政客劝兄弟会「有话好好说」;7月29日,伊奈斯特称美国「强烈谴责流血和暴力、尤其发生在开罗和亚历山大那样的流血和暴力的发生」,强调埃及政府「有尊重示威者的道德和法律义务」,这被认为是「迄今对军方最明确的指责」,然而3天后,国务卿克里就在巴基斯坦表示,7月3日推翻穆尔西的军队干预,的确是「」“数以百万计埃及人因害怕国家陷入混乱和暴力,要求军方这样做的”,这又被认定为「」“迄今对军方行为最明确的认同”。

摇摆的结果,不仅伯恩斯、格雷厄姆和麦凯恩徒劳无功,兄弟会和反兄弟会势力继续互不买账,连此前看在军援面上一直对美国态度恭顺的「老朋友」军方,也逐渐显得不耐烦了——8月5日,军方第一强势人物塞西对《华盛顿邮报》表示,美国「背叛了埃及人民」,对此「埃及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美国的尴尬:既不便支持推翻民选政府,又不愿真的看到兄弟会专权,而他们所能拿出的方案,也只有「迅速恢复宪法,回复民选」,然而这样的「药方」能「对症」么?

在军方或四分五裂、争吵不休的反兄弟会势力看来,「迅速恢复民选」的结果,恐怕多半是兄弟会,或比兄弟会更极端的光明党当选,埃及又将重陷7月3日之前的政治恶性循环;而在兄弟会(可能还有光明党)看来,「一人一票」和平上台又何尝保险?穆尔西不是上去了?不是又下来了么?


陶短房,自由撰稿人、专栏作家。曾长期在西非、北非经商,前新加坡《联合早报》非洲兼职记者,前《纵横周刊》非洲研究员。


http://www.scmpchinese.com/sc/fe ... e-jin-tui-liang-nan
香港南华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