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预警机:新机不再戴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5:16:47
在今年年初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更忙了:除了自己的科研工作外,评审多了,采访多了,每天的日程都是满满的;走在街上还时常被认出来要求签名、合影。

  这让古稀之年的王小谟感到分身乏术。他希望能少一些干扰,为了“让中国的预警机成为真正的国际领先”的梦想,集中精力再奋斗几年。

  而这恰恰是这位著名雷达专家、中国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最打动人之处。

  “一定要争口气”

  王小谟是具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我国就曾启动预警机的研制,但因国力和技术基础薄弱而搁浅。那时,王小谟就敏锐地意识到,要在信息化条件下捍卫国家主权,实现从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跃升,我国必须拥有预警机!

  上世纪80年代,在雷达科研一线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我国预警机研制事业中,规划实施了机载预警雷达的关键技术攻关,并逐步突破机载雷达关键技术。

  为加快预警机研制,我国开展对外合作,王小谟任项目中方技术总负责人。他提出采用大圆盘、背负式、三面有源相控阵新型预警机方案,这在当时尚无成功的先例。同时,他坚决要求中方主导研制方案,并在国内同步研制。

  后来,在合作方单方面撕毁合同、中国预警机事业就要被扼杀在摇篮里时,王小谟积极向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建议,自主研制国产预警机,“一定要争口气”。

  早在预警机事业起始阶段,王小谟就意识到我国疆域广大,除装备大型预警机外,还应形成中国自己的预警机装备系列。于是,他开始在心中描绘我国预警机体系化发展的谱系蓝图。

  在王小谟的指引下,国产预警机家族不断发展壮大,既有高端产品,也有高低搭配;既服务于国内,也出口国际市场。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4个能出口预警机的国家。

  如今,他又把目光聚焦在全数字阵列雷达技术,并有信心把预警机做成“不戴帽子”的世界领先,“由中国人引领预警机的新潮流”。

  “做事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

  “自主研发预警机是国家需要,但要让国家需要变成国家项目,就必须以事实说话,让人相信你能干。”王小谟深有感触地说。

  他起初提出采用大圆盘、背负式、三面有源相控阵新型预警机方案时,世界上还没有成功的先例。当时就有人质疑:“老母鸡上天,能不能变老鹰?”

  其实,从论证、实验到试飞,王小谟的压力是旁人无法想象的。直到首飞成功,飞行员安全着陆,报告称“感觉非常好”,王小谟才松了口气,激动得掉下了眼泪。

  “做人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做事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否则一事无成。”

  正是凭着这种态度,王小谟将整个预警机研制团队“捏”在了一起,在空前的挑战下创造出了空前的成绩。

  为培养国产预警机事业的后续力量,作为预警机工程总顾问的王小谟还主动推荐优秀年轻专家担任总设计师,并亲自指导他们确定总体技术方案,开展技术攻关、系统集成和试验试飞等重大工程研制事项。

  王小谟一再强调“科学不可能一个人来承担”,在预警机的研制过程中,如果没有数代军工电子人的不断探索和技术积累,如果没有整个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作为坚强后盾,没有兄弟单位的大力协同,没有军方、各部委乃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支持,中国预警机也许只能是空中楼阁。

  “国家的需求就是目标”

  与王小谟共事过的人都知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永远都把事业放在第一位。

  上世纪70年代初,王小谟支援“三线”,在偏远的贵州山区继续研制三坐标雷达,并担任主持设计师。在设计中,他大胆创新,13年磨一剑,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该雷达的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称作“山沟沟里飞出的金凤凰”。

  空警2000预警机立项后,王小谟又提出利用国产飞机实现预警机出口的设想,并担任原型机总设计师。

  他不顾年老体弱,在条件简陋、紧张忙碌的外场试验现场,顶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和机上90多分贝的噪声,亲自上机跟飞,一飞就是4个多小时,还经常加班到凌晨,一干就是两个多月。高强度的工作,超负荷的运转,腹泻、腰痛让其三次病倒,王小谟硬是挺了下来。

  2006年,在工程最关键的时刻,王小谟在外场遭遇车祸,腿骨严重骨折。一个月后,又一打击接踵而至,他被诊断出身患淋巴癌。

  这一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令每个人都焦急万分。但大家看到的,依然是他镇静、平和的笑容;听到的,依然是他对预警机事业的无尽牵挂。为挤出哪怕是一分一秒的时间,王小谟即使躺在病床上输着液,也要把设计师请来面对面探讨交流。病情稍有好转,他就又拖着虚弱的身体赶到热火朝天的试验现场。

  50年栉风沐雨,50年厉兵秣马。直到今天,王小谟依然“跋涉”在祖国的预警机事业里。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预警机并没有到头,后面的路还很长。我们搞装备的,国家的需求就是目标。”(本报记者 陆琦)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7-22/1308732254.html?wbf=more


在今年年初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更忙了:除了自己的科研工作外,评审多了,采访多了,每天的日程都是满满的;走在街上还时常被认出来要求签名、合影。

  这让古稀之年的王小谟感到分身乏术。他希望能少一些干扰,为了“让中国的预警机成为真正的国际领先”的梦想,集中精力再奋斗几年。

  而这恰恰是这位著名雷达专家、中国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最打动人之处。

  “一定要争口气”

  王小谟是具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我国就曾启动预警机的研制,但因国力和技术基础薄弱而搁浅。那时,王小谟就敏锐地意识到,要在信息化条件下捍卫国家主权,实现从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跃升,我国必须拥有预警机!

  上世纪80年代,在雷达科研一线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我国预警机研制事业中,规划实施了机载预警雷达的关键技术攻关,并逐步突破机载雷达关键技术。

  为加快预警机研制,我国开展对外合作,王小谟任项目中方技术总负责人。他提出采用大圆盘、背负式、三面有源相控阵新型预警机方案,这在当时尚无成功的先例。同时,他坚决要求中方主导研制方案,并在国内同步研制。

  后来,在合作方单方面撕毁合同、中国预警机事业就要被扼杀在摇篮里时,王小谟积极向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建议,自主研制国产预警机,“一定要争口气”。

  早在预警机事业起始阶段,王小谟就意识到我国疆域广大,除装备大型预警机外,还应形成中国自己的预警机装备系列。于是,他开始在心中描绘我国预警机体系化发展的谱系蓝图。

  在王小谟的指引下,国产预警机家族不断发展壮大,既有高端产品,也有高低搭配;既服务于国内,也出口国际市场。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4个能出口预警机的国家。

  如今,他又把目光聚焦在全数字阵列雷达技术,并有信心把预警机做成“不戴帽子”的世界领先,“由中国人引领预警机的新潮流”。

  “做事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

  “自主研发预警机是国家需要,但要让国家需要变成国家项目,就必须以事实说话,让人相信你能干。”王小谟深有感触地说。

  他起初提出采用大圆盘、背负式、三面有源相控阵新型预警机方案时,世界上还没有成功的先例。当时就有人质疑:“老母鸡上天,能不能变老鹰?”

  其实,从论证、实验到试飞,王小谟的压力是旁人无法想象的。直到首飞成功,飞行员安全着陆,报告称“感觉非常好”,王小谟才松了口气,激动得掉下了眼泪。

  “做人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做事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否则一事无成。”

  正是凭着这种态度,王小谟将整个预警机研制团队“捏”在了一起,在空前的挑战下创造出了空前的成绩。

  为培养国产预警机事业的后续力量,作为预警机工程总顾问的王小谟还主动推荐优秀年轻专家担任总设计师,并亲自指导他们确定总体技术方案,开展技术攻关、系统集成和试验试飞等重大工程研制事项。

  王小谟一再强调“科学不可能一个人来承担”,在预警机的研制过程中,如果没有数代军工电子人的不断探索和技术积累,如果没有整个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作为坚强后盾,没有兄弟单位的大力协同,没有军方、各部委乃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支持,中国预警机也许只能是空中楼阁。

  “国家的需求就是目标”

  与王小谟共事过的人都知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永远都把事业放在第一位。

  上世纪70年代初,王小谟支援“三线”,在偏远的贵州山区继续研制三坐标雷达,并担任主持设计师。在设计中,他大胆创新,13年磨一剑,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该雷达的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称作“山沟沟里飞出的金凤凰”。

  空警2000预警机立项后,王小谟又提出利用国产飞机实现预警机出口的设想,并担任原型机总设计师。

  他不顾年老体弱,在条件简陋、紧张忙碌的外场试验现场,顶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和机上90多分贝的噪声,亲自上机跟飞,一飞就是4个多小时,还经常加班到凌晨,一干就是两个多月。高强度的工作,超负荷的运转,腹泻、腰痛让其三次病倒,王小谟硬是挺了下来。

  2006年,在工程最关键的时刻,王小谟在外场遭遇车祸,腿骨严重骨折。一个月后,又一打击接踵而至,他被诊断出身患淋巴癌。

  这一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令每个人都焦急万分。但大家看到的,依然是他镇静、平和的笑容;听到的,依然是他对预警机事业的无尽牵挂。为挤出哪怕是一分一秒的时间,王小谟即使躺在病床上输着液,也要把设计师请来面对面探讨交流。病情稍有好转,他就又拖着虚弱的身体赶到热火朝天的试验现场。

  50年栉风沐雨,50年厉兵秣马。直到今天,王小谟依然“跋涉”在祖国的预警机事业里。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预警机并没有到头,后面的路还很长。我们搞装备的,国家的需求就是目标。”(本报记者 陆琦)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7-22/1308732254.html?wbf=more


不会弄成个费尔康的样子吧。
就是要不断研发,不断超越!
最近几天这篇文章连续出现,是不是国产第二代预警机有了眉目了?是不是网友猜测的贴片式预警机啊?
sunhboy 发表于 2013-7-23 09:52
不会弄成个费尔康的样子吧。
平衡木又不是没有

下一步更先进,雷达贴在机身上
我的感觉是恰恰相反,盘子还要顶,但里面不是三角阵,而是仿形阵。
不管怎么说,这些为科研奋斗了一辈子的老科学家还是值得尊敬的,尤其是这位还坚持一线工作
坚持HKC一百年不动摇
clone 发表于 2013-7-23 11:03
我的感觉是恰恰相反,盘子还要顶,但里面不是三角阵,而是仿形阵。
不是有智能蒙皮一说吗
记得当时cd微博把预警3000给否了 这两天新闻井喷不知从何而来
美国瞬间白裤衩了,中国的预警机空警2000比他的预警牛,感觉像是做梦……
智动铅笔 发表于 2013-7-23 12:08
不是有智能蒙皮一说吗
对于任何现役运输机,上智能蒙皮都要伤筋动骨。以TG的一贯策略,盘子恰好是智能蒙皮的最佳验证方式。只有在C919平台上,智能蒙皮才会一展风采。所以目前运8III类,伊尔76上,估计还是要顶个盘子的。
难道是传说中的运9平台无盘子无平衡木版的空警500?


以前一直以为TG的预警机是短板,结果王小谟院士一炮打响,突然走红,中国出了个世界最牛的预警机。
有点疑问:是俺们的预警机真有那么牛,还是王老要退休了,组织上给弄个名份?

以前一直以为TG的预警机是短板,结果王小谟院士一炮打响,突然走红,中国出了个世界最牛的预警机。
有点疑问:是俺们的预警机真有那么牛,还是王老要退休了,组织上给弄个名份?
王老的那句话霸气,要让别人看我们在干些什么。
sunhboy 发表于 2013-7-23 09:52
不会弄成个费尔康的样子吧。
“1996年,以色列和中国洽谈成“费尔康”预警及控制系统交易。但在美国的压力下,以色列被迫取消合同,并向中国支付3.5亿美元的毁约补偿金。但在2004年,以色列将3架“费尔康”卖给印度,这笔11亿美元的交易使得以色列也首次成为世界5大武器出口国之一
在2005年8月的“和平使命”中俄联合军演中,中国战斗机、海军舰艇在预警机的指挥下,成功发动攻击。这似乎说明,中国的预警机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在数据链应用上已经没有障碍。中国的预警机和与“费尔康”完全没有相似之处。”
你觉得中国现在还会满足只弄出个费尔康吗?
fxy1203 发表于 2013-7-23 10:30
平衡木又不是没有

下一步更先进,雷达贴在机身上
费尔康就是雷达贴飞机上的。前面还有个鼻子。
雷达和飞机共形看来是最高境界。费尔康还是有鼓包
侧面阵列+连翼布局
sunhboy 发表于 2013-7-24 23:57
费尔康就是雷达贴飞机上的。前面还有个鼻子。
雷达和飞机共形看来是最高境界。费尔康还是有鼓包
en,只有通过连翼布局来实现(美帝90年代提出的21世纪舰载预警机主要方案就是这种)
那些俗务交给秘书去干吧。
lioneo 发表于 2013-7-23 13:33
以前一直以为TG的预警机是短板,结果王小谟院士一炮打响,突然走红,中国出了个世界最牛的预警机。
有点疑 ...
院士、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这都是老早的事情了。
最高科技奖也有了,
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能得到荣誉都得到了。
还要什么名份?


年初就爆了一个波次的预警机新闻,最近又来一波,估计是又有新突破
厚积薄发
lioneo 发表于 2013-7-23 13:33
以前一直以为TG的预警机是短板,结果王小谟院士一炮打响,突然走红,中国出了个世界最牛的预警机。
有点疑 ...
这个预警机是中国的黑马,一炮走红。王院士,什么名分都不缺吧。你这个疑问无效。
以前一直以为TG的预警机是短板,结果王小谟院士一炮打响,突然走红,中国出了个世界最牛的预警机。
有点疑 ...
为啥因为王老退休组织要专门给名分,
欲醉清泉 发表于 2013-7-25 06:11
这个预警机是中国的黑马,一炮走红。王院士,什么名分都不缺吧。你这个疑问无效。
如果我国的预警机真的世界第一了,那自然是天大的好事,我只是觉得这事来得突然,呵呵。
共形雷达应该是以后的方向吧,无论是大盘还是平衡木,都对飞机的气动外形有着很高的改装要求的,而且飞行性能肯定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
lioneo 发表于 2013-7-23 13:33
以前一直以为TG的预警机是短板,结果王小谟院士一炮打响,突然走红,中国出了个世界最牛的预警机。
有点疑 ...
王老今年七十多了,他已经不需要退休了
sunhboy 发表于 2013-7-24 23:57
费尔康就是雷达贴飞机上的。前面还有个鼻子。
雷达和飞机共形看来是最高境界。费尔康还是有鼓包
费尔康达不到理想的共型吧
更像是上不了盘子的一种妥协
唔,有基情。
幸幸(小石头) 发表于 2013-7-25 12:47
共形雷达应该是以后的方向吧,无论是大盘还是平衡木,都对飞机的气动外形有着很高的改装要求的,而且飞行性 ...
我认为更有可能的方向是多功能蒙皮,以后把雷达和各种感应器就做在蒙皮里面。
王总的空警2000B出来了,空警2000B的雷达罩就是这个运九盘子的样子,好像一个糖三角。
  
  原来的空警2000的有源相控阵雷达罩是全世界直径最大的,超过了E3和A50.
  
  虽然探测距离最远,又是最好的电扫有源相控阵雷达,但是最大直径仍然让王总不太舒服。
  
  2000B是王总的新作,不但雷达罩外观小了一小半,探测距离有所扩大,对海面小目标的分辨率有质的提高,最主要是,大幅提高了探测隐身飞机的能力,这也是对美国狗日的发展X47B的有力回应。
ry7300 发表于 2013-7-25 17:57
王总的空警2000B出来了,空警2000B的雷达罩就是这个运九盘子的样子,好像一个糖三角。
  
  原来的空 ...
糖三角

是个啥图形。
sunhboy 发表于 2013-7-25 21:25
糖三角

是个啥图形。


以前一直以为TG的预警机是短板,结果王小谟院士一炮打响,突然走红,中国出了个世界最牛的预警机。
有点疑 ...
都已经院士了,还要神马名分?  还有什么名分比院士更响?
贴片,共形阵。。。
突发奇想,可不可以弄个拖拽声纳一样的东西,从飞机肚子里面放出去探测。
clone 发表于 2013-7-23 11:03
我的感觉是恰恰相反,盘子还要顶,但里面不是三角阵,而是仿形阵。
就算顶个盘子也不可能是方形的啊。盘子直径相同的情况下,内接正三角形的边长比内切正方形的边长要长,这是初中还是高中几何来着?
边长更长,雷达就可以做的更大,功率更强,探测范围更远,性能更好。
话说,王院士有淋巴癌?真的假的啊?不过06年发现的,现在13年了,还活的好好的,7,8年的时间了,应该算治愈了吧。
五色曙光 发表于 2013-7-29 23:32
就算顶个盘子也不可能是方形的啊。盘子直径相同的情况下,内接正三角形的边长比内切正方形的边长要长,这 ...
首先我说的是仿形阵,而不是方形阵。其次,3*2Rsin60和4*2Rsin45到底哪个大,希望您能仔细计算清楚,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