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3.5万亿美元外储:已经走上了一条“减速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11:31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7/14/c_116525254.htm  2013年07月14日 07:17:02 来源: 人民日报

     增速是快还是慢 存量是多还是少 投资是赚还是赔
    三问3.5万亿美元外储
    一个新鲜出炉的数据,把中国的外汇储备再次推到聚光灯下。
    央行最新统计显示,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5万亿美元。这一数字仍高居世界第一,是排名第二的日本外汇储备的近3倍。
    虽然总量庞大,但外汇储备已经走上了一条“减速之路”
    尽管中国外汇储备的总量庞大,但如果从增速的视角去考量,其实外汇储备已经走上了一条“减速之路”。
  10年前,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步入了“快车道”,每年增加额在1000亿美元以上。特别是2007年至2010年,每年增加4000多亿美元。自2011年年中起,外汇储备增速开始放缓,当年增加3338亿美元,2012年更是仅增加1304亿美元,创下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今年一季度,外汇储备增速有所反弹,增加了1300亿美元,然而二季度很快收窄至600亿美元左右。我们预计到年底外汇储备余额也就在3.5万—3.6万亿美元,仍处于增速回落的状态。”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说。
  探究外汇储备增长为何“踩刹车”,就要搞清外汇储备是怎么来的。中国的企业和个人出口商品或劳务,挣回美元等外汇,然后将这些外汇的一部分或全部卖给银行获得人民币。外商对中国直接投资、国际资本投资境内证券市场等,也需要将手中的部分或全部外汇换成人民币,也得将外汇卖给银行。银行在保留一定额度外汇用于日常业务后,将其余外汇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卖出。外汇一旦被央行购买就成为国家外汇储备。
  专家认为,多个因素导致外汇储备增速放缓:
  ——美国经济有所回暖,美联储考虑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使部分资本开始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回流美国。
  ——中国经济既有增长动力,也有下行压力,使一些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发生一定变化。
  ——对房地产行业和地方融资平台监管的加强,使流入这些“热点”领域的国际资本减少。
  ——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甚至出现人民币升值到位应当贬值的观点,使一些意在逐利的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动力不足。
  ——今年5月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打击以套利为目的的虚假贸易和异常结售汇,对异常资金的流入也产生了明显的震慑作用。
  “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结束了持续高速增长的历史,将进入增速放缓、总量波动的阶段,这一阶段可能将持续3年以上,其后将走出一个新的趋势。在这一新趋势中,外汇储备总量下降的可能性要高于上升的可能性”,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这样判断。
  现有外汇储备比较充裕,但究竟多少合适,目前没有定论
  现有的3.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是多还是少?
  一国持有多少外汇储备算适度,在理论和实践中没有统一标准。国际上也只是定义了外储的低限,高限则没有共识。“传统观点认为,外汇储备不得少于3—6个月的进口额及未来一年内到期的外债。按照这一观点,我国外汇储备的低限约为1.5万亿美元左右。由此可见,我国现有的外汇储备比较充裕,但究竟多少合适,目前没有定论,需要综合考虑我国的宏观经济条件、经济开放程度、利用外资和国际融资能力、经济金融体系的成熟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赵庆明说。
  比如,我国外汇储备现状是“藏汇于国”,与3.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相比,企业和居民的外汇存款仅4400亿美元左右,绝大部分外汇资产在政府手里。而发达国家大多“藏汇于民”,2010年,日本、德国、英国、美国的民间外汇资产分别高达4.99万、6.91万、12.78万和15.4万亿美元。虽然这些国家的官方外汇储备不及我国,但加上民间这一块,其外汇资产均远远超过我国。
  “其实,那种所谓的传统观点是在过去条件下得出来的,现在已经过时了”,连平坦言,如今,国际收支中更为重要的因素是资本流动。一些国际资本流动速度快,会对股市楼市带来大幅波动,且具有“羊群效应”,短期内可能出现急剧爆发的局面。“应对这样的国际资本流动需要多少外汇储备?事实上已很难用进口额、外债等指标来衡量。”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对于确保国际清偿能力、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等具有重大意义。需要强调的是,这么多外汇储备并非我们刻意追求,而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运行的结果。
  经济学中有一个国民收入恒等式:储蓄-投资=出口-进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消费率的不断下滑,储蓄率不断攀升,根据恒等式,当储蓄率超过投资率时,出口必然会大于进口,从而形成贸易顺差,引发外汇源源涌入。“外汇储备激增,根子就在于长期以来我国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过度依赖出口,而要转变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仍需时日。”赵庆明说。
  此外,长期以来,我国在涉外经济政策上“奖出(出口)限入(进口)”、在外汇管理政策上“宽进(流入)严出(流出)”,以及由于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企业和居民普遍不愿持有和保留外汇等因素,也都助推了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
  外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科学发展的主线,将贯穿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外汇局将采取综合措施,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根本上减缓外汇资金流入压力,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基本平衡。
  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考虑收益,应不断创新外汇储备运用
  有观点认为,如果不考虑汇率变化,全球主要国家外汇储备投资收益率约为3%—5%,由于美元的购买力每年大约缩水2%—3%,加上央行持有外汇储备的资金成本,外汇储备如此运用似乎有点不“划算”。
  “我国外汇储备的性质决定其要按照安全、流动、增值的原则进行经营管理。安全是首要原则。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考虑收益问题,追求较高的收益往往也要承担较高的风险。”连平说。
  赵庆明表示,这只是外汇储备运用的“账面收益”,外储还有许多无法计算的巨大的“隐性收益”。“外汇储备有利于防止国际收支危机和货币危机,维护金融稳定,这种收益是多大?外汇储备有利于保持汇率稳定,促进企业出口和百姓就业,这种收益又是多大?”
  另一方面,专家也认为,应当不断创新外汇储备运用,扩大其投资范围与领域,进一步促进外汇储备多元化经营管理。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要求拓展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平台和商业银行转贷款渠道,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为用汇主体提供融资支持。这是创新外汇储备运用,支持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外汇储备保值增值。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7/14/c_116525254.htm  2013年07月14日 07:17:02 来源: 人民日报

     增速是快还是慢 存量是多还是少 投资是赚还是赔
    三问3.5万亿美元外储
    一个新鲜出炉的数据,把中国的外汇储备再次推到聚光灯下。
    央行最新统计显示,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5万亿美元。这一数字仍高居世界第一,是排名第二的日本外汇储备的近3倍。
    虽然总量庞大,但外汇储备已经走上了一条“减速之路”
    尽管中国外汇储备的总量庞大,但如果从增速的视角去考量,其实外汇储备已经走上了一条“减速之路”。
  10年前,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步入了“快车道”,每年增加额在1000亿美元以上。特别是2007年至2010年,每年增加4000多亿美元。自2011年年中起,外汇储备增速开始放缓,当年增加3338亿美元,2012年更是仅增加1304亿美元,创下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今年一季度,外汇储备增速有所反弹,增加了1300亿美元,然而二季度很快收窄至600亿美元左右。我们预计到年底外汇储备余额也就在3.5万—3.6万亿美元,仍处于增速回落的状态。”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说。
  探究外汇储备增长为何“踩刹车”,就要搞清外汇储备是怎么来的。中国的企业和个人出口商品或劳务,挣回美元等外汇,然后将这些外汇的一部分或全部卖给银行获得人民币。外商对中国直接投资、国际资本投资境内证券市场等,也需要将手中的部分或全部外汇换成人民币,也得将外汇卖给银行。银行在保留一定额度外汇用于日常业务后,将其余外汇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卖出。外汇一旦被央行购买就成为国家外汇储备。
  专家认为,多个因素导致外汇储备增速放缓:
  ——美国经济有所回暖,美联储考虑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使部分资本开始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回流美国。
  ——中国经济既有增长动力,也有下行压力,使一些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发生一定变化。
  ——对房地产行业和地方融资平台监管的加强,使流入这些“热点”领域的国际资本减少。
  ——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甚至出现人民币升值到位应当贬值的观点,使一些意在逐利的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动力不足。
  ——今年5月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打击以套利为目的的虚假贸易和异常结售汇,对异常资金的流入也产生了明显的震慑作用。
  “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结束了持续高速增长的历史,将进入增速放缓、总量波动的阶段,这一阶段可能将持续3年以上,其后将走出一个新的趋势。在这一新趋势中,外汇储备总量下降的可能性要高于上升的可能性”,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这样判断。
  现有外汇储备比较充裕,但究竟多少合适,目前没有定论
  现有的3.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是多还是少?
  一国持有多少外汇储备算适度,在理论和实践中没有统一标准。国际上也只是定义了外储的低限,高限则没有共识。“传统观点认为,外汇储备不得少于3—6个月的进口额及未来一年内到期的外债。按照这一观点,我国外汇储备的低限约为1.5万亿美元左右。由此可见,我国现有的外汇储备比较充裕,但究竟多少合适,目前没有定论,需要综合考虑我国的宏观经济条件、经济开放程度、利用外资和国际融资能力、经济金融体系的成熟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赵庆明说。
  比如,我国外汇储备现状是“藏汇于国”,与3.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相比,企业和居民的外汇存款仅4400亿美元左右,绝大部分外汇资产在政府手里。而发达国家大多“藏汇于民”,2010年,日本、德国、英国、美国的民间外汇资产分别高达4.99万、6.91万、12.78万和15.4万亿美元。虽然这些国家的官方外汇储备不及我国,但加上民间这一块,其外汇资产均远远超过我国。
  “其实,那种所谓的传统观点是在过去条件下得出来的,现在已经过时了”,连平坦言,如今,国际收支中更为重要的因素是资本流动。一些国际资本流动速度快,会对股市楼市带来大幅波动,且具有“羊群效应”,短期内可能出现急剧爆发的局面。“应对这样的国际资本流动需要多少外汇储备?事实上已很难用进口额、外债等指标来衡量。”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对于确保国际清偿能力、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等具有重大意义。需要强调的是,这么多外汇储备并非我们刻意追求,而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运行的结果。
  经济学中有一个国民收入恒等式:储蓄-投资=出口-进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消费率的不断下滑,储蓄率不断攀升,根据恒等式,当储蓄率超过投资率时,出口必然会大于进口,从而形成贸易顺差,引发外汇源源涌入。“外汇储备激增,根子就在于长期以来我国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过度依赖出口,而要转变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仍需时日。”赵庆明说。
  此外,长期以来,我国在涉外经济政策上“奖出(出口)限入(进口)”、在外汇管理政策上“宽进(流入)严出(流出)”,以及由于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企业和居民普遍不愿持有和保留外汇等因素,也都助推了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
  外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科学发展的主线,将贯穿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外汇局将采取综合措施,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根本上减缓外汇资金流入压力,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基本平衡。
  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考虑收益,应不断创新外汇储备运用
  有观点认为,如果不考虑汇率变化,全球主要国家外汇储备投资收益率约为3%—5%,由于美元的购买力每年大约缩水2%—3%,加上央行持有外汇储备的资金成本,外汇储备如此运用似乎有点不“划算”。
  “我国外汇储备的性质决定其要按照安全、流动、增值的原则进行经营管理。安全是首要原则。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考虑收益问题,追求较高的收益往往也要承担较高的风险。”连平说。
  赵庆明表示,这只是外汇储备运用的“账面收益”,外储还有许多无法计算的巨大的“隐性收益”。“外汇储备有利于防止国际收支危机和货币危机,维护金融稳定,这种收益是多大?外汇储备有利于保持汇率稳定,促进企业出口和百姓就业,这种收益又是多大?”
  另一方面,专家也认为,应当不断创新外汇储备运用,扩大其投资范围与领域,进一步促进外汇储备多元化经营管理。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要求拓展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平台和商业银行转贷款渠道,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为用汇主体提供融资支持。这是创新外汇储备运用,支持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外汇储备保值增值。

     新华网北京7月12日电(记者安蓓、王培伟)中国人民银行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5万亿美元,再度创出历史新高。但与一季度末相比,二季度外汇储备增加约600亿美元,与一季度1300亿美元的增幅相比,出现明显放缓。
    外商直接投资、贸易顺差和国际资本流入均是外汇储备的重要来源。分析人士指出,国际资本流入减缓以及汇率折算因素可能是二季度外汇储备增幅减缓的主要原因。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呈现逐步回落态势。第二季度同比增速从首季度的13.5%回落至4.3%。尽管如此,二季度贸易顺差仍然达到657亿美元,高于一季度430多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而从外商直接投资情况看,4月和5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也接近177亿美元。这两个因素支撑了二季度外汇储备继续保持增长。
    国际资本流入放缓导致二季度外汇储备增幅相较一季度明显减少。金融专家赵庆明指出,相较于一季度跨境资本大量流入套利,二季度国际资本的流出和流入更加均衡。5月份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措施打击以套利为目的的虚假贸易和异常结售汇情况,对异常资金的流入产生明显的威慑作用。
    另一方面,美联储或将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预期下,今年以来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得到削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际资本流入幅度大幅减缓。
    作为引起我国外汇储备变化的主要来源之一,结售汇数据呈现同样的减缓趋势。5月份我国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172亿美元,虽然自去年9月份以来连续第9个月出现顺差,但顺差额相较4月份343亿美元的顺差额大幅缩减了一半。
    外汇占款数据也体现了这一趋势。5月央行口径外汇占款新增1013亿元,较之4月下降了1830亿元,降幅达64%。而一季度央行口径外汇占款高达9000多亿元,这意味着二季度央行外汇购买量大幅减少。
    赵庆明指出,汇率折算因素是二季度外汇储备增幅放缓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二季度以来美元升值势头明显,导致我国外汇储备中欧元等非美货币折算成美元大幅缩水。
    历史数据显示,近10年来,国家外汇储备不断增长,并曾于2007年达到年度增加4600多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巨额的外汇储备给人民币造成了升值压力,也使得国内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日益窄小。同时,持有的巨额的外汇储备也面临着巨大的保值风险。
    但2011年开始,外汇储备增幅开始明显减缓,特别是2012年外汇储备增幅仅300亿美元,增幅是2004年以来的最低值。外汇储备增长势头放缓对于降低人民币升值压力、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对于未来跨境资本的流向,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美联储即将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下,跨境资本流入将显著放缓甚至流出。但由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时间和程序仍存有不确定性,因此资本流向也可能出现波动。
    而外汇局此前的报告也指出,今年国内外经济复苏出现反复、发达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转向、主权债务问题恶化或地缘政治冲突激化等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将加剧我国跨境资本流动波动,甚至不排除引发阶段性的资本集中流出。

     随着53岁的丁学东上周继任中投公司董事长,作为全球最大主权财富基金公司之一的中投公司4个月来悬而未决的“董事长人选谜团”终于尘埃落定。
  中投公司成立6年,正赶上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并持续深化。表面上,如何为数千亿美元巨大体量的资本找到合适的投资“出口”并保值增值,是考验中投公司“掌舵人”最严峻的难题。
  而实质上,在几轮或冷或热的人选传闻背后,更核心的争论是,外汇储备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累下来的最雄厚的一笔海外财富,如何让它为中国经济战略转型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人选之争
  接掌中投之前,丁学东任职国务院副秘书长。与前任楼继伟相似,丁学东的职业履历一直与财政部紧密相连:他是财政部财科所经济学博士,在财政部任职多年,34岁任司长,46岁任财政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此后升任财政部副部长。2010年5月,他成为最年轻的60后国务院副秘书长。
  有关人士认为,与大多数财政部门的官员一样,丁学东为人比较低调,作风平实,这种风格与中投公司的风格比较吻合。同时,在财政部与国务院的任职经历,会使这位中投公司的“新掌门人”在人脉上更便于展开工作。
  这个结果多多少少出人意料。这之前,楼继伟担任财政部部长后,短短一段时间内有关中投公司董事长的“人事谜团”几乎变成了街谈巷议,一批重量级人物也相继进入传言中的“候选人名单”。
  不过,这些基于个人能力及背景的传言和分析,最终都“打了水漂”。
  英国《金融时报》在有关中投董事长人选的评论中,一方面强调中投公司成立以来就“引发极大轰动”,外国政府与企业一直以来对中投大献殷勤,其投资项目已覆盖全球;另一方面则强调,中投“匆忙地在大范围播下了大量种子,很难讲,有多少种子将来会长成大树”。
  最为人诟病的是,中投公司最早的两笔投资——入股摩根士丹利和著名的私募股权黑石公司,由于正赶上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产生了很大的账面亏损。
  有业内人士称,对中投公司而言,新接手的人选面临的风险是,这是一个正部级岗位,而主要评价标准是比较纯粹的投资回报率,“他们害怕,自己将为回报率低的投资背上黑锅”。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作为主权基金公司,国务院是有明确定位的,中投公司主要任务是经营国家给他们的外汇,用通俗的话解释,中投就是代表国家到境外投资的公司。
  中投战绩
  中投公司组建时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中投公司董事长“为之不易”。
  从性质上说,成立于2007年9月的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CIC)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从事外汇资金投资管理业务的国有独资公司。该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为2000亿美元,来源于财政部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筹集的15500亿元人民币。因此,从开始中投公司就需要支付每年5%的利息,再加上过去几年正是人民币兑美元高速升值阶段,年涨幅度接近5%。
  这样,加上每年5%的利息成本,中投公司的年收益率如果低于10%,就可能陷入亏损。对此,楼继伟曾有过形象的比喻,“每天一醒来,就要先赚3亿元人民币”。
  在最初金融投资“受挫”后,中投一直在全球范围内多方尝试,并一直以多元化投资来分散风险。总体来看,中投在金融行业和能源行业的投资仍占大头,2011年年报显示比例分别是19%和14%,排在前两位。
  2009年以来,中投在美国投资过电力项目,在加拿大和哈萨克斯坦投资过石油项目,在英国投资过水务公司和房地产。今年3月,中投还与俄罗斯有关投资方一同合作,参与投资基础设施及俄远东开发等项目。
  楼继伟曾在2013亚洲金融论坛现场表示:“中投作为长期的财务投资者,追求风险补偿后的回报,分散风险的一个办法就是不看好任何一个行业,就是把投资分散到各个行业去。”
  确如楼继伟所言,中投公司历年年报披露显示,他们的境外投资业务涉及金融产品组合投资和直接投资两大类,并力求在股票债券等传统金融资产和对冲基金、大宗商品、私募股权基金等非传统金融资产以及房地产、基础设施之间“进行平衡投资”。
  用总经理高西庆的话说,“中投要做一个财务投资者,做以盈利为目的的长期投资者,没有所谓的战略性目标”。
  这位知名投资专家最近对媒体总结他在中投的经验时强调,中投除了烟草工业、赌博业以及生产大规模杀伤武器的企业之外,“什么都可以投”,而最终目标是“必须要赚钱回来”。
  据年报显示,2008年至2011年,中投公司境外投资业务年化收益率分别为-2.1%、11.7%、11.7%和-4.3%。截至2011年底,累计年化收益率为3.8%。目前2012年年报还未最终披露,据预计,中投公司境外投资业务年化收益率将超过5%。应该说,在财务上中投公司的表现是渐入佳境。
  中投公司成立之后,持有国有商业银行股权的中央汇金公司也划归于中投名下,成为其全资子公司。而汇金持有的商业银行股份市值,已从2007年评估的900亿美元增长到目前的3000亿美元。
  但更引发争议的是,2011年中投另一家子公司中投发展,在天津一口气拿下8宗地块,成交总额46.771亿元。这说明中投的触角并不想局限在金融投资领域。
  经济学家李才元认为,“如果中投把重心转向国内,就完全失去了外汇资金发挥作用的最根本方向。”
  中投使命
  事实上,围绕中投董事长人选的不同声音,实质上是对中投公司“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有不同看法。
  目前,全球范围内主权财富基金从资金来源看有几大类。比如外汇储备盈余型,主要以亚洲地区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为代表;自然资源出口的外汇盈余型,包括石油、天然气、铜和钻石等自然资源的外贸盈余,例如中东一些国家的主权基金;还有就是依靠国际援助基金,以乌干达的贫困援助基金为代表。
  总体而言,设立主权财富基金的都是不拥有货币主导权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自身货币没有全球流动性,不得不靠各种方式积累美元、欧元等国际储备货币,进而形成外汇盈余。而为让这些盈余保值增值,就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和资产配置。
  “中投公司不能与淡马锡相比。”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高连奎表示,淡马锡属于新加坡这样的小国,资本有限,投资上适合“精耕细作”,而中投公司资金量巨大,必须形成符合自身特性的投资策略。
  高连奎认为,从经验看,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已经饱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机会很难抓住,“更广阔的市场应该是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中投应该从“财务投资”转为“战略投资”,应该从“寻找”投资机会,转为“创造”投资机会。
  “国家主权财富基金不能按私人投资基金的思路做事,不能像散户一样只图钱生钱。”李才元表示,“赚钱”不应该成为中投这种巨型投资公司的终极目标,“赚钱”只是手段,而中投本质上要配合并服务于中国经济的转型战略以及人民币“走出去”战略。
  在他看来,中投公司掌握的外汇资金本质上是中国经济多少年来积累的海外财富的货币符号,因此中投公司的使命,是要把这些“符号”变成真实的实体财富“带回国内”。
  “对当下中国而言,高技术、资源才是真财富,挣再多的美元、欧元,有什么用?在纸币泛滥的时代,你那点小盈利能有它们贬值的速度快吗?”他反问。比如,中投公司持有的美元,不论年收益率是否达标,在美元超发的前提下,都避免不了“涨潮时挣小钱,退潮时亏大钱”的必然结果,就像“穷人挣工资永远赶不上富人财产升值一样”,中国的主权货币基金即便看上去数额不小,可“面对美元的大海也是小舢板”,不论短期投资还是长期投资,组合投资还是分散投资,都不能改变最终吃亏的宿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也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元的不断贬值,使得中投公司的投资收益始终无法追赶上美元制造的通胀,而实际表现就是,“不论公司的掌门人怎样闪转腾挪,力求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站稳脚跟,但残酷的现实却是,国际金融市场不给一点机会”。
  他强调,要明确中投公司不是一家对冲基金,也不是一家投资银行,而是一个由中国国家主权担保的超级金融组织。因此,“中投公司只能做与其身份相称的事”。
  “转型”时刻
  事实上,高西庆曾明确表示,中投成立时的三重目标包括:外汇资产保值增值、帮助国内企业走出去和探索国有金融机构管理模式。
  目前来看,从财务投资角度看,中投公司基本完成保值增值目标,而旗下的中央汇金公司也探索了一套“增持”国内金融机构股份的办法,只是在“帮助国内企业走出去”方面,似乎还没看到明显成绩。
  据报道,央行外管局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是否成立新的外汇投资基金,按产业或地域分类组建新的投资基金团队。这意味着在中投之外,更多外汇资金将进入不同的投资领域。
  中央财经大学外汇储备研究中心主任李杰认为,从国家资本“走出去”的更高层面看,没有前期中投2000亿美元的“试水”,至今不会知道中国主权性资本进入国际市场,会引来怎样的市场反馈和监管措施,“中投出海为我们3.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后续投资提供了重要经验,这比5%的收益率重要得多”。
  从这种意义上说,中投公司海外投资6年来强调“财务投资”,而不做“战略投资”,大概是为了淡化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主权基金的成见,尽量赢得更多的投资机会,并进行多方位的尝试。
  不过,丁学东就任董事长之后,中投公司可能会迎来“转型时刻”。
  什么是与中投公司身份相称的事?在李才元看来,就是服从中国国家实体财富增长的要求,服务于国家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战略。
  他认为,在海外,中投公司应该成为人民币“走出去”的“种子基金”,与各类中国企业组成“联合舰队”,把中投的美元资本化整为零,积极参与到中国实业、工程等企业在海外行动中。
  在国内,中投公司下属的汇金公司要扮演“信心基金”角色,主要用于维护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平稳,市场低迷时买入股本或“核销”股本,不要参与分红,给市场以信心;市场出现泡沫时,卖出或抛售股本,给市场降温。
  “利润只是中投公司的温度计,而绝不是它的体检表”。他说,中投公司应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大转型的“重磅武器”,而不能仅仅变成一个“利润工具”。
  事实上,中国金融管理层对中投公司的定位可能已经开始“微调”。有业内知情人士表示,国家在让中投保持“积极财务投资者”角色的同时,正筹划让中投公司为国内企业和产业资本“出海远航”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一家名为“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办公室”的职能机构,去年年底在国家外汇管理局成立。据称该机构的职能是“创新外汇储备运用”,为央行和外管局“支持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走出去’战略”提供支持。
  据知情人士分析,该机构现阶段的主要运作模式,就是以委托贷款方式,将央行外汇储备通过国内金融机构,向有需求的国内企业提供外汇贷款,帮助它们在海外投资。这意味着,在中投公司6年来的经验上,中国外汇投资已开始探索新模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强调,中投公司的董事长要“具有独到的全球眼光”,因为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作用特殊,中投公司定位也理当“有更大的格局”。
  “要从国家主权货币博弈的高度定位中国外汇储备投资,一边保护海外财富的安宁,一边维护国内金融资本市场安宁”,李才元表示,只有从这一“高”两“宁”的理念上执掌中投,中投公司的未来才会被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