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联效率比MD高,仍然输了冷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41:28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1922年苏联建立,这一年出生的孩子差不多就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的时候去读小学,窗外的苏联还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等到1941年德国全面进攻,这个小学生最多也就是个大一大二的学生,而这个国家已经完全变成了工业国,压倒了欧洲那些发展了上百年的老牌列强。虽然这样的速度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并不觉得有什么,不过在当时完全是让苏联人晕车,让旁观者眼晕的速度。

  20年代初的时候,苏联空军的主力还是进口飞机,1927年苏联人才有完全国产的飞机上天。到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军用飞机生产数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某些年份甚至相当于世界之和。二战之初,希特勒靠突然袭击,一口气歼灭和打垮了战前所知的几乎苏军全部主力,苏联人丢了接近一半的工业区,却还是用4年时间造了10.5万辆坦克,组成钢铁洪流,打赢了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地面战争。

  苏联是“二战”损失最惨重的国家,直接战死了1000万人,平民也死了差不多2000万。损失掉了全部人口的1/5,其中大部分是青壮年男子,相当于其他欧洲国家的人口损失之和。二战开战时正在读中学的那几届苏联人,战后如果开校友会,一般可以在每届数出几百个女生,几十个带伤的男生和个位数的健全男生。苏联完全打光了自己的一代男性,而且是建国之后第一代受过完整工业化教育的男性。之后的几年,就连在苏联服苦役的德国、日本战俘,都能吸引苏联姑娘投怀送抱。这样一个国家,大家都以为起码要30年,也就是一代人的时间才能恢复元气。

  可实际上,仅仅用了5年时间,1950年的苏联的工业水平又已经比战前超出了2/3,1949年和1952年,苏联造出了原子弹和氢弹。在战略武器上和美国取得了平衡。1950年的时候,苏联的发电量只有美国的1/4不到,到1965年已经追到了美国的一半左右。大有在下一代人中追平美国的趋势。

  1957年苏联率先发射了人造卫星,1961年苏联实现了载人航天。美国猛然发现苏联已经在某些产业部门超过自己。本来美国谈到苏联威胁,一半是对苏联的忌惮,另一半只是拿来吓唬盟国拥戴自己当霸主的说辞。到了20世纪60年代,苏联猛然展示了自己的实力,美国忽然发现弄假成真了,开始正式考虑苏联压倒自己的可能性。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摆出了不惜打核大战的姿态,才唬住了苏联,不过苏联率先退让也说明美国至少还有海空优势和地缘战略优势。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的地缘战略优势还扩大了,拉上了中国当盟友,一同抗苏。这时的苏联盟友全是虾兵蟹将,一个正经强国也没有,找个代理人去非洲打代理人战争这种事只能让古巴出头,可以说是以一国之力对抗整个世界。

  但是,在战略逆境下,苏联的工业化成就反而达到了最高峰,开始对美国转为战略攻势——在欧洲冷战前线,8000多辆T-64坦克让西方装甲部队感觉自己像是纸糊的。在美国传统优势的海空军方面,苏联也逐渐开始赶超。军用飞机总数超过美国的2倍,战斗机达到3倍之多。3倍音速的MIG-25战机,1500艘军舰的全球舰队,26000千吨的台风潜艇,让一向认为拥有两个大洋当护城河的美国开始担心本土安全问题。1984年的电影《赤色黎明》中,好莱坞开始鼓吹在苏联入侵的情况下进行本土游击战,可见巅峰时期的苏联给美国人留下了多么大的阴影——尽管这阴影在1991年消失了。

  从建国到解体,苏联的生命只有69年,比现在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还短。一个人可以在一生中看完其兴衰的全过程。6岁以前,年幼的苏联病病怏怏;6岁到19岁,青春期的苏联从一个半农业国变成世界第二工业大国;19岁到23岁,年轻的苏联用拳头证明了自己;到30岁的时候,苏联已经变成了世界一级;到35岁的时候,苏联开启了人类的太空时代。在以前的历史上从来还没有一个大国能以这种速度实现自己的强国之梦。

  除了能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实现强国梦,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选择苏联模式还有更现实的考虑。和此前其他强国的工业化相比,苏联工业化的另一大显著特征就是不依赖于外部殖民地,所以苏联经验更容易被中国这种前殖民地接受。

  在工业化过程中,苏联虽然也陆续扶植起一些卫星国,也把军队派到境外驻扎、作战,但苏联从来没把哪个卫星国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殖民地,倾销自己的商品。战后苏联的盟国,除了中国在越南战争中实打实地帮过苏联,东德、捷克为苏联提供了不少精密技术,多数卫星国基本上都是拖后腿,要银子、要军援、要石油远多过给苏联输血。即便是东欧的工业国,也要依靠苏联提供的廉价能源才能维持运转,苏联一垮,这些国家的工业也都分崩离析。

  苏联工业化的最后一个特征是逆势上涨。

  一般发展中国家最怕国际经济危机,因为危机一来,市场萎缩,资金紧张,就算有点工业也会被破坏殆尽。原有的列强则趁机转移矛盾,或军事入侵,或经济掠夺,拿走这些国家辛辛苦苦几十年的建设成果。东南亚经济危机的时候,韩国、马来西亚等许多国家就是一方面知道西方的“援助”没安好心,另一方面因为自己的经济濒临崩盘,只好捏着鼻子接受西方的一揽子计划,把最精华的企业股权廉价卖给欧美大资本。

  苏联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几次全球经济波动,其中包括1929年大萧条和1971年的石油危机,二战前后,一战前后,也都爆发过规模小一些的经济危机。分析苏联几次工业化高潮,可以发现每当其他工业国衰退的时候,就是苏联工业化进程高涨的时候。苏联因此摆脱了其他后发国家卖身求生的命运。

  苏联发展速度快,不抢殖民地也能发展,遇到危机也不怕。这些事实对于已经工业化的国家来说意味着世界上多了一个对手,顺便饱汉子不知道饿汉子饥地嘲笑一番苏联工业化过程中的巨大代价。但是,对于那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已经深陷经济殖民地泥潭的农业国,看到苏联的榜样就像是在地狱里看到了通向天堂的大门。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里引过一段20世纪50年代的舆论记录:

  苏联既是一个欧洲大国,也是一个亚洲大国,这是一个重要的事实。它的边界从朝鲜起,经过蒙古、新疆、阿富汗、伊朗一直延伸到土耳其。在几乎所有这些地区,边界两边都居住着同族人,因而促进了相互情况的比较和相互影响。由于“五年计划”对苏联东部地区的有力影响,在多数情况下,苏联的情况相比之下很顺利。在漫长边界的另一边很少有与苏联中亚诸共和国所取得的巨大的物质成就相类似的成就,这些共和国的成就除识字的人由1914年的约20%上升到1940年的75%,进而几乎上升到今天的100%外,还包括185哩长的费尔干纳灌渠、900哩长的特克西伯铁路、新建的纺织厂、卡拉干达产煤区、莱克?巴契炼钢厂、化肥厂和农机厂……能在地图上标出塔什干的美国人并不多,但在有文化的亚洲人中,说不出塔什干在什么地方、它象征着什么的人却很少……给访问塔什干的亚洲人留下如此“美好”印象的是什么呢?是一座亚洲大城市的景象:极好的健康标准、出色的教育、完善的卫生设备、清洁的街道、迅速改善的住房、完好的电力设施、除高档商品之外的大量消费品、丰富的食物、大量的工作、迅速扩大的工业化规划和不断提高的农业生产率。

  在随时打算拔腿去西方国家养老的买办和本土工业党眼里,同样的事实完全可以推出不同的结论。

  冷战决胜靠工业人口

  苏联是建立在沙俄废墟上的一个新兴国家,不可避免地保留了太多沙俄的惯性。15世纪,俄罗斯人从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下获得独立之后就开始了扩张,最终把国境线推到了蒙古人的家门口,实际上从蒙古独立到苏联解体,苏军一直驻扎在蒙古。

  对于自己在扩张中遇到的宿敌瑞典、土耳其,俄罗斯人也一直不忘时时敲打。当德国人打到莫斯科城下的时候,苏联照例举行国庆阅兵,荷枪实弹的苏军唱着古老的军歌走过红场开赴前线,歌词第一句就是“瑞典人和土耳其人记得我们”。而斯大林则在演说中坚定地表示“战争将在柏林结束”。

  苏军之所以在战争之初被打得节节败退,损失惨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苏联人对十月革命之后波兰趁火打劫侵占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大片领土耿耿于怀,伙同希特勒报仇,瓜分了波兰,但是苏军主力为了进占波兰领土,离开了原有的边境防线和后勤支持,把自己暴露在了德军的空地打击面前。

  苏联这个国家从建立之初就带上了太多帝国色彩,只许自己抢地盘不许别人惹自己。在主观上,苏联很难平等地对待一个朋友。结果是苏联的工业体系控制的国家和人口始终不如美国体系多。

  在前面,笔者虽然不断强调工业化是机器造机器,但是设计建造机器的,操作机器的最终还是人。如果不以三五年、十年、二十年为单位去看历史,而是以一个更大的尺度去看待整个工业化时代,决定一个工业化社会未来的最终还是人,主要是工业化人口。不管是在美苏,还是德日,或者任何的工业社会里,工业人口数量不仅直接决定了工业经济的规模,也和工业体系的复杂程度,或者说先进程度密切相关。

  现代工业的发展趋势是分工越来越细,产品越来越复杂,基本配件越来越多。要保证工业的正常运转,把工艺锁在图书馆里,指望用到的时候再去查是不行的。就算查到了还有个熟能生巧的问题,更不可能有进步——没有人能基于不懂的知识进行二次开发。

  因此,在工业的核心部分里,平均每个基本配件要至少对应一个专职人员来储备并改进生产工艺,这个人还要带一个徒弟,花上十几年时间口传心授把工艺诀窍传承下去。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核心产业所占用的工业人口和工业技术的复杂性,以及基本配件数量在同比例增长。

  核心产业并不能自己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还需要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行政、军事、社会保障等第三产业,以及采矿、农业等初级产业部门的劳动力来配合。这些人配齐了,整个工业体系才能顺畅地运转,同时每个社会成员才能拥有相对轻松而丰富的生活。再加上这些劳动力抚养的子女和老人,我们大致可以估算出一个独立工业体系所需的人口大约是基本配件数量的10倍,最少也不能少于5倍。

  19世纪中后期,工业体系只有蒸汽机这一种动力,当时最复杂的工业品无非是铁甲舰,一条铁甲舰有几十万种零部件,所以当时的一个工业国需要近百万人来满足核心产业,最小的工业国比利时也有400万人口。

  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增加了电器和化工两个大门类,工业体系的基本零部件种类也随之翻了几倍,已经要近千万核心产业劳动力才能维持工业体系完整了。此时列强中已经不再包括比利时之流,人口最少的法国是4000万人,而且法国的工业体系也不完备,被6000多万人的德国打上门来就必须在英美的支持下打第一次世界大战。

  到“二战”期间,基本部件增加到几百万种,对应的是6500万人的德国可以发动战争,法国则在开战后一个月出局。但德国也必须放弃研制生产诸如战略轰炸机、航空母舰和原子弹这样的超级武器,人口规模差不多的日本能造航母却造不出像样的坦克,日本造的机枪和手枪连伪军和土八路都鄙视。海上地面两边都行的只有人口上亿的美国一家。苏联在海军技术上缺乏储备,不过造坦克、大炮、火箭炮总能压德国一头。

  等到世界进入核时代,一套完整工业体系需要由上千万种工业基本配件构成,这决定了只有人口上亿的工业国——也就是美苏才有资格成为世界一级,其他工业国只能做附庸。这段时间尽管英法同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战略核武器,但也只能面对江河日下的命运。

  而苏联人口始终保持在美国的125%左右,所以尽管底子薄,也能逐步地和美国达到战略平衡。不管美国造出什么样的先进武器,苏联也会在几年后迅速赶上,而且数量上往往还要压倒美国。

  到了冷战中后期,工业配件数量进一步增加到3000万种以上,美苏各2亿左右的人口被各种工业部门完全占满,很难再往更复杂的工业社会发展了。同期的世界上,日本的工业人口1亿出头,尽管在“二战”期间日本的工业实力完全不能和德国相比,但到了“二战”后却超过德国,成了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可见对于工业化而言,工业人口规模比技术、产业基础更重要。欧洲最终走向一体化进程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

  当时的中国虽然还在奋力补此前工业化的欠账,不过勒紧裤腰带攒起来2亿多工业人口,让中国的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二战”前的苏联。

  不过此时美国和苏联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化国家。如果这两个国家的工业人口都不足以应付下一次产业升级,那么整个世界的基础工业技术发展势必将进入停滞。但在冷战军事争霸的背景下,美苏双方都绝不甘心维持这种两极世界的局面,都希望继续扩大工业力量,研制更多的新式武器,拉长产业链,继续提高自己的工业复杂程度,在技术上压倒对方,即把更多的工业人口纳入自己的冷战对抗体系。人口多的一方多半能取得胜利。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把民用产业向国外转移,同时用金融手段继续占有这些工厂的产品,养活本土人口,集中力量和苏联搞军备竞赛。这相当于在不引进移民、不增加农业和社会福利压力的前提下,增加了本国工业人口。通过这种方式,日本、德国还有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都为美国贡献了冷战所需的工业劳动力,增加了美国一方的工业复杂度,促进了美国的高技术升级。

  而苏联一方的人口只有自己的两亿多加上东欧几千万,要和美国控制下的全球体系竞争,只能延续二战前那种更适合于进行战备的科技产业体系,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在应用技术方面获得高效率,从而使自己的工业体系丧失了自我升级的能力。

  另一方面,人口缺乏也使苏联不得不把有数的人口都集中到军事工业和重工业上,到苏联解体,美国的工业雇用了3000 万人,是其历史最高点。而苏联则有7000 万产业工人,而这时候苏联的总人口只有2.8 亿,平均4个苏联人就有1 个产业工人,其中绝大多数都在军重工部门服务。

  这样一来,还有谁去生产消费品,还有谁从事服务业呢? 20 世纪70年代以后,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再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提升,努力工作之后得不到回报,任谁也会失去耐心的吧。

  当然苏联人的耐性还算好,俄罗斯大婶以擅长排队闻名于世。笔者的一位朋友在俄罗斯求学期间有一次排队,站在寒风里几个小时,冻得全身冰凉了,前面的大婶们穿着裙子仍然谈笑风生。一位大婶回过头来笑着对他说:“小伙,你鼻涕过河了。”伸手一抹,可不是吗,鼻涕都流到下巴了,脸已经没知觉了。

  但是缺乏消费品和服务业导致无休止的排队,每个家庭主妇每天花上几个小时排队买面包买菜,同样浪费了大量人力。沙俄最后几年,因为战争消耗,也是造成了严重短缺,主妇们经常花上几个小时排队却一无所获,只好换一家店继续排队。终于有一天莫斯科的面包店全部售罄,全城的主妇两手空空,只有跑到沙皇家门口排队,讨要面包。沙皇的警察试图驱散人群,反倒被身强力壮的俄罗斯大婶全体放倒,于是沙皇政府派出了近卫骑兵队用马刀砍翻了几百人。前线的官兵听说自己老妈被沙皇的近卫军砍了,顿时全线崩溃,沙皇俄罗斯也随之土崩瓦解。

  苏联人当然记得沙皇是怎么完蛋的,当苏联主妇再次大排长龙的时候,苏联政府就再也坐不住了,于是急病乱投医,先是商量出个从东德撤军的办法,东德的苏军一撤,东欧也都不愿意为苏联分摊工业品生产任务,纷纷要求苏联撤军撤顾问。苏军撤下来,家里却没有那么多建筑工人给他们盖房子住,也没有民用工业为他们生产必需品。就算这些撤下来的军人稍加训练就可以是第一流的劳动力,但是苏联的民用工业长期萎缩,各种配套体系一时也建立不起来,暂时无法为这些人提供工作。方寸大乱的戈尔巴乔夫政府也拿不出铁腕来压服各加盟共和国分摊这些负担,各加盟共和国反倒以独立相威胁。从经济条件最好的波罗的海三国开始,要求独立引发的社会动荡席卷整个苏联,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大工业时代,首先自己要有一定的工业人口规模,如果不够,就必须联合其它经济体的工业人口,组成更大规模的经济圈。

美国通过对海洋的控制,和大航海时代在工业文明中的运输低成本,达到了联合沿海各经济城市文明的目的。

面苏联,从沙俄时期就困在内陆,为了一个出海口不远万里,四处奔波。最终,高昂的陆运成本决定了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欧经济体只能困兽犹斗。我们可以想象一下,1922年苏联建立,这一年出生的孩子差不多就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的时候去读小学,窗外的苏联还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等到1941年德国全面进攻,这个小学生最多也就是个大一大二的学生,而这个国家已经完全变成了工业国,压倒了欧洲那些发展了上百年的老牌列强。虽然这样的速度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并不觉得有什么,不过在当时完全是让苏联人晕车,让旁观者眼晕的速度。

  20年代初的时候,苏联空军的主力还是进口飞机,1927年苏联人才有完全国产的飞机上天。到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军用飞机生产数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某些年份甚至相当于世界之和。二战之初,希特勒靠突然袭击,一口气歼灭和打垮了战前所知的几乎苏军全部主力,苏联人丢了接近一半的工业区,却还是用4年时间造了10.5万辆坦克,组成钢铁洪流,打赢了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地面战争。

  苏联是“二战”损失最惨重的国家,直接战死了1000万人,平民也死了差不多2000万。损失掉了全部人口的1/5,其中大部分是青壮年男子,相当于其他欧洲国家的人口损失之和。二战开战时正在读中学的那几届苏联人,战后如果开校友会,一般可以在每届数出几百个女生,几十个带伤的男生和个位数的健全男生。苏联完全打光了自己的一代男性,而且是建国之后第一代受过完整工业化教育的男性。之后的几年,就连在苏联服苦役的德国、日本战俘,都能吸引苏联姑娘投怀送抱。这样一个国家,大家都以为起码要30年,也就是一代人的时间才能恢复元气。

  可实际上,仅仅用了5年时间,1950年的苏联的工业水平又已经比战前超出了2/3,1949年和1952年,苏联造出了原子弹和氢弹。在战略武器上和美国取得了平衡。1950年的时候,苏联的发电量只有美国的1/4不到,到1965年已经追到了美国的一半左右。大有在下一代人中追平美国的趋势。

  1957年苏联率先发射了人造卫星,1961年苏联实现了载人航天。美国猛然发现苏联已经在某些产业部门超过自己。本来美国谈到苏联威胁,一半是对苏联的忌惮,另一半只是拿来吓唬盟国拥戴自己当霸主的说辞。到了20世纪60年代,苏联猛然展示了自己的实力,美国忽然发现弄假成真了,开始正式考虑苏联压倒自己的可能性。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摆出了不惜打核大战的姿态,才唬住了苏联,不过苏联率先退让也说明美国至少还有海空优势和地缘战略优势。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的地缘战略优势还扩大了,拉上了中国当盟友,一同抗苏。这时的苏联盟友全是虾兵蟹将,一个正经强国也没有,找个代理人去非洲打代理人战争这种事只能让古巴出头,可以说是以一国之力对抗整个世界。

  但是,在战略逆境下,苏联的工业化成就反而达到了最高峰,开始对美国转为战略攻势——在欧洲冷战前线,8000多辆T-64坦克让西方装甲部队感觉自己像是纸糊的。在美国传统优势的海空军方面,苏联也逐渐开始赶超。军用飞机总数超过美国的2倍,战斗机达到3倍之多。3倍音速的MIG-25战机,1500艘军舰的全球舰队,26000千吨的台风潜艇,让一向认为拥有两个大洋当护城河的美国开始担心本土安全问题。1984年的电影《赤色黎明》中,好莱坞开始鼓吹在苏联入侵的情况下进行本土游击战,可见巅峰时期的苏联给美国人留下了多么大的阴影——尽管这阴影在1991年消失了。

  从建国到解体,苏联的生命只有69年,比现在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还短。一个人可以在一生中看完其兴衰的全过程。6岁以前,年幼的苏联病病怏怏;6岁到19岁,青春期的苏联从一个半农业国变成世界第二工业大国;19岁到23岁,年轻的苏联用拳头证明了自己;到30岁的时候,苏联已经变成了世界一级;到35岁的时候,苏联开启了人类的太空时代。在以前的历史上从来还没有一个大国能以这种速度实现自己的强国之梦。

  除了能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实现强国梦,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选择苏联模式还有更现实的考虑。和此前其他强国的工业化相比,苏联工业化的另一大显著特征就是不依赖于外部殖民地,所以苏联经验更容易被中国这种前殖民地接受。

  在工业化过程中,苏联虽然也陆续扶植起一些卫星国,也把军队派到境外驻扎、作战,但苏联从来没把哪个卫星国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殖民地,倾销自己的商品。战后苏联的盟国,除了中国在越南战争中实打实地帮过苏联,东德、捷克为苏联提供了不少精密技术,多数卫星国基本上都是拖后腿,要银子、要军援、要石油远多过给苏联输血。即便是东欧的工业国,也要依靠苏联提供的廉价能源才能维持运转,苏联一垮,这些国家的工业也都分崩离析。

  苏联工业化的最后一个特征是逆势上涨。

  一般发展中国家最怕国际经济危机,因为危机一来,市场萎缩,资金紧张,就算有点工业也会被破坏殆尽。原有的列强则趁机转移矛盾,或军事入侵,或经济掠夺,拿走这些国家辛辛苦苦几十年的建设成果。东南亚经济危机的时候,韩国、马来西亚等许多国家就是一方面知道西方的“援助”没安好心,另一方面因为自己的经济濒临崩盘,只好捏着鼻子接受西方的一揽子计划,把最精华的企业股权廉价卖给欧美大资本。

  苏联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几次全球经济波动,其中包括1929年大萧条和1971年的石油危机,二战前后,一战前后,也都爆发过规模小一些的经济危机。分析苏联几次工业化高潮,可以发现每当其他工业国衰退的时候,就是苏联工业化进程高涨的时候。苏联因此摆脱了其他后发国家卖身求生的命运。

  苏联发展速度快,不抢殖民地也能发展,遇到危机也不怕。这些事实对于已经工业化的国家来说意味着世界上多了一个对手,顺便饱汉子不知道饿汉子饥地嘲笑一番苏联工业化过程中的巨大代价。但是,对于那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已经深陷经济殖民地泥潭的农业国,看到苏联的榜样就像是在地狱里看到了通向天堂的大门。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里引过一段20世纪50年代的舆论记录:

  苏联既是一个欧洲大国,也是一个亚洲大国,这是一个重要的事实。它的边界从朝鲜起,经过蒙古、新疆、阿富汗、伊朗一直延伸到土耳其。在几乎所有这些地区,边界两边都居住着同族人,因而促进了相互情况的比较和相互影响。由于“五年计划”对苏联东部地区的有力影响,在多数情况下,苏联的情况相比之下很顺利。在漫长边界的另一边很少有与苏联中亚诸共和国所取得的巨大的物质成就相类似的成就,这些共和国的成就除识字的人由1914年的约20%上升到1940年的75%,进而几乎上升到今天的100%外,还包括185哩长的费尔干纳灌渠、900哩长的特克西伯铁路、新建的纺织厂、卡拉干达产煤区、莱克?巴契炼钢厂、化肥厂和农机厂……能在地图上标出塔什干的美国人并不多,但在有文化的亚洲人中,说不出塔什干在什么地方、它象征着什么的人却很少……给访问塔什干的亚洲人留下如此“美好”印象的是什么呢?是一座亚洲大城市的景象:极好的健康标准、出色的教育、完善的卫生设备、清洁的街道、迅速改善的住房、完好的电力设施、除高档商品之外的大量消费品、丰富的食物、大量的工作、迅速扩大的工业化规划和不断提高的农业生产率。

  在随时打算拔腿去西方国家养老的买办和本土工业党眼里,同样的事实完全可以推出不同的结论。

  冷战决胜靠工业人口

  苏联是建立在沙俄废墟上的一个新兴国家,不可避免地保留了太多沙俄的惯性。15世纪,俄罗斯人从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下获得独立之后就开始了扩张,最终把国境线推到了蒙古人的家门口,实际上从蒙古独立到苏联解体,苏军一直驻扎在蒙古。

  对于自己在扩张中遇到的宿敌瑞典、土耳其,俄罗斯人也一直不忘时时敲打。当德国人打到莫斯科城下的时候,苏联照例举行国庆阅兵,荷枪实弹的苏军唱着古老的军歌走过红场开赴前线,歌词第一句就是“瑞典人和土耳其人记得我们”。而斯大林则在演说中坚定地表示“战争将在柏林结束”。

  苏军之所以在战争之初被打得节节败退,损失惨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苏联人对十月革命之后波兰趁火打劫侵占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大片领土耿耿于怀,伙同希特勒报仇,瓜分了波兰,但是苏军主力为了进占波兰领土,离开了原有的边境防线和后勤支持,把自己暴露在了德军的空地打击面前。

  苏联这个国家从建立之初就带上了太多帝国色彩,只许自己抢地盘不许别人惹自己。在主观上,苏联很难平等地对待一个朋友。结果是苏联的工业体系控制的国家和人口始终不如美国体系多。

  在前面,笔者虽然不断强调工业化是机器造机器,但是设计建造机器的,操作机器的最终还是人。如果不以三五年、十年、二十年为单位去看历史,而是以一个更大的尺度去看待整个工业化时代,决定一个工业化社会未来的最终还是人,主要是工业化人口。不管是在美苏,还是德日,或者任何的工业社会里,工业人口数量不仅直接决定了工业经济的规模,也和工业体系的复杂程度,或者说先进程度密切相关。

  现代工业的发展趋势是分工越来越细,产品越来越复杂,基本配件越来越多。要保证工业的正常运转,把工艺锁在图书馆里,指望用到的时候再去查是不行的。就算查到了还有个熟能生巧的问题,更不可能有进步——没有人能基于不懂的知识进行二次开发。

  因此,在工业的核心部分里,平均每个基本配件要至少对应一个专职人员来储备并改进生产工艺,这个人还要带一个徒弟,花上十几年时间口传心授把工艺诀窍传承下去。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核心产业所占用的工业人口和工业技术的复杂性,以及基本配件数量在同比例增长。

  核心产业并不能自己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还需要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行政、军事、社会保障等第三产业,以及采矿、农业等初级产业部门的劳动力来配合。这些人配齐了,整个工业体系才能顺畅地运转,同时每个社会成员才能拥有相对轻松而丰富的生活。再加上这些劳动力抚养的子女和老人,我们大致可以估算出一个独立工业体系所需的人口大约是基本配件数量的10倍,最少也不能少于5倍。

  19世纪中后期,工业体系只有蒸汽机这一种动力,当时最复杂的工业品无非是铁甲舰,一条铁甲舰有几十万种零部件,所以当时的一个工业国需要近百万人来满足核心产业,最小的工业国比利时也有400万人口。

  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增加了电器和化工两个大门类,工业体系的基本零部件种类也随之翻了几倍,已经要近千万核心产业劳动力才能维持工业体系完整了。此时列强中已经不再包括比利时之流,人口最少的法国是4000万人,而且法国的工业体系也不完备,被6000多万人的德国打上门来就必须在英美的支持下打第一次世界大战。

  到“二战”期间,基本部件增加到几百万种,对应的是6500万人的德国可以发动战争,法国则在开战后一个月出局。但德国也必须放弃研制生产诸如战略轰炸机、航空母舰和原子弹这样的超级武器,人口规模差不多的日本能造航母却造不出像样的坦克,日本造的机枪和手枪连伪军和土八路都鄙视。海上地面两边都行的只有人口上亿的美国一家。苏联在海军技术上缺乏储备,不过造坦克、大炮、火箭炮总能压德国一头。

  等到世界进入核时代,一套完整工业体系需要由上千万种工业基本配件构成,这决定了只有人口上亿的工业国——也就是美苏才有资格成为世界一级,其他工业国只能做附庸。这段时间尽管英法同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战略核武器,但也只能面对江河日下的命运。

  而苏联人口始终保持在美国的125%左右,所以尽管底子薄,也能逐步地和美国达到战略平衡。不管美国造出什么样的先进武器,苏联也会在几年后迅速赶上,而且数量上往往还要压倒美国。

  到了冷战中后期,工业配件数量进一步增加到3000万种以上,美苏各2亿左右的人口被各种工业部门完全占满,很难再往更复杂的工业社会发展了。同期的世界上,日本的工业人口1亿出头,尽管在“二战”期间日本的工业实力完全不能和德国相比,但到了“二战”后却超过德国,成了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可见对于工业化而言,工业人口规模比技术、产业基础更重要。欧洲最终走向一体化进程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

  当时的中国虽然还在奋力补此前工业化的欠账,不过勒紧裤腰带攒起来2亿多工业人口,让中国的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二战”前的苏联。

  不过此时美国和苏联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化国家。如果这两个国家的工业人口都不足以应付下一次产业升级,那么整个世界的基础工业技术发展势必将进入停滞。但在冷战军事争霸的背景下,美苏双方都绝不甘心维持这种两极世界的局面,都希望继续扩大工业力量,研制更多的新式武器,拉长产业链,继续提高自己的工业复杂程度,在技术上压倒对方,即把更多的工业人口纳入自己的冷战对抗体系。人口多的一方多半能取得胜利。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把民用产业向国外转移,同时用金融手段继续占有这些工厂的产品,养活本土人口,集中力量和苏联搞军备竞赛。这相当于在不引进移民、不增加农业和社会福利压力的前提下,增加了本国工业人口。通过这种方式,日本、德国还有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都为美国贡献了冷战所需的工业劳动力,增加了美国一方的工业复杂度,促进了美国的高技术升级。

  而苏联一方的人口只有自己的两亿多加上东欧几千万,要和美国控制下的全球体系竞争,只能延续二战前那种更适合于进行战备的科技产业体系,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在应用技术方面获得高效率,从而使自己的工业体系丧失了自我升级的能力。

  另一方面,人口缺乏也使苏联不得不把有数的人口都集中到军事工业和重工业上,到苏联解体,美国的工业雇用了3000 万人,是其历史最高点。而苏联则有7000 万产业工人,而这时候苏联的总人口只有2.8 亿,平均4个苏联人就有1 个产业工人,其中绝大多数都在军重工部门服务。

  这样一来,还有谁去生产消费品,还有谁从事服务业呢? 20 世纪70年代以后,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再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提升,努力工作之后得不到回报,任谁也会失去耐心的吧。

  当然苏联人的耐性还算好,俄罗斯大婶以擅长排队闻名于世。笔者的一位朋友在俄罗斯求学期间有一次排队,站在寒风里几个小时,冻得全身冰凉了,前面的大婶们穿着裙子仍然谈笑风生。一位大婶回过头来笑着对他说:“小伙,你鼻涕过河了。”伸手一抹,可不是吗,鼻涕都流到下巴了,脸已经没知觉了。

  但是缺乏消费品和服务业导致无休止的排队,每个家庭主妇每天花上几个小时排队买面包买菜,同样浪费了大量人力。沙俄最后几年,因为战争消耗,也是造成了严重短缺,主妇们经常花上几个小时排队却一无所获,只好换一家店继续排队。终于有一天莫斯科的面包店全部售罄,全城的主妇两手空空,只有跑到沙皇家门口排队,讨要面包。沙皇的警察试图驱散人群,反倒被身强力壮的俄罗斯大婶全体放倒,于是沙皇政府派出了近卫骑兵队用马刀砍翻了几百人。前线的官兵听说自己老妈被沙皇的近卫军砍了,顿时全线崩溃,沙皇俄罗斯也随之土崩瓦解。

  苏联人当然记得沙皇是怎么完蛋的,当苏联主妇再次大排长龙的时候,苏联政府就再也坐不住了,于是急病乱投医,先是商量出个从东德撤军的办法,东德的苏军一撤,东欧也都不愿意为苏联分摊工业品生产任务,纷纷要求苏联撤军撤顾问。苏军撤下来,家里却没有那么多建筑工人给他们盖房子住,也没有民用工业为他们生产必需品。就算这些撤下来的军人稍加训练就可以是第一流的劳动力,但是苏联的民用工业长期萎缩,各种配套体系一时也建立不起来,暂时无法为这些人提供工作。方寸大乱的戈尔巴乔夫政府也拿不出铁腕来压服各加盟共和国分摊这些负担,各加盟共和国反倒以独立相威胁。从经济条件最好的波罗的海三国开始,要求独立引发的社会动荡席卷整个苏联,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大工业时代,首先自己要有一定的工业人口规模,如果不够,就必须联合其它经济体的工业人口,组成更大规模的经济圈。

美国通过对海洋的控制,和大航海时代在工业文明中的运输低成本,达到了联合沿海各经济城市文明的目的。

面苏联,从沙俄时期就困在内陆,为了一个出海口不远万里,四处奔波。最终,高昂的陆运成本决定了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欧经济体只能困兽犹斗。
这个世界比苏联效率高的国家多了去了,美国就不说了,中国、日本效率会比斯拉夫毛子差?
现在标准化运输的确有相当的权重,
所以中国也会建立海军
中国的优势是更灵活,
而且不会勉强
苏联效率高?斯大林式的集权主义和高度计划经济效率要是高,我们还要搞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做什么?

苏联死就死在他那个不靠客观规律,只靠领导拍脑袋的发展模式上
苏联比美国效率高是一定的,也就日本比苏联奇迹快一点吧,日本当时基本上也是一党专政啊
主动性可以提高一些反应的速度
既然考虑速度在协调性妥协是蛮常见的,
那么向主动性妥协也是合理的
thomas1987 发表于 2013-6-17 11:21
苏联效率高?斯大林式的集权主义和高度计划经济效率要是高,我们还要搞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做什么?

苏联 ...

也就是说,
中国的做法优于苏联的做法
应该效率更高
完全的计划经济是没有前途的。劳动者没有积极性,产品缺乏竞争,产业升级慢。苏联除了军工,民用品都烂的要死。因为军品有要和美国竞争,民用的由于大锅饭质量、品质都无法和西方比,连苏联人自己都不要。生产的东西没人要,那就是无效劳动。
品天里炎 发表于 2013-6-17 11:27
也就是说,
中国的做法优于苏联的做法
应该效率更高
这就是为什么苏联完蛋了,而土鳖不仅没有完蛋,反而越来越嚣张的原因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这个词是要好好参悟的,全靠市场调节不行,但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也早就被证明是误国误民之策,该管的要管,该放的要放,市场和计划两者有机结合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在中国经济陷入困境,酝酿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点,也是进一步放开市场,限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权

核聚变 发表于 2013-6-17 11:32
完全的计划经济是没有前途的。劳动者没有积极性,产品缺乏竞争,产业升级慢。苏联除了军工,民用品都烂的要 ...


现环境做不到完美的计划,
而且估计量子计算机都未必有多大改进
虽然人类吃饭的速度并不会更高-_-

核聚变 发表于 2013-6-17 11:32
完全的计划经济是没有前途的。劳动者没有积极性,产品缺乏竞争,产业升级慢。苏联除了军工,民用品都烂的要 ...


现环境做不到完美的计划,
而且估计量子计算机都未必有多大改进
虽然人类吃饭的速度并不会更高-_-
thomas1987 发表于 2013-6-17 11:33
这就是为什么苏联完蛋了,而土鳖不仅没有完蛋,反而越来越嚣张的原因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这个词是要好 ...
感觉提高国有资本的竞争力更优先一些
毛子的效率也就刚见过那阵子还行,越到后来越烂,最后只能呵呵了
这个世界比苏联效率高的国家多了去了,美国就不说了,中国、日本效率会比斯拉夫毛子差?
楼主表达的是效率不能解决问题,结构才是主因,和盖楼一样,没设计好结构盖的越快倒的越早。
品天里炎 发表于 2013-6-17 11:35
感觉提高国有资本的竞争力更优先一些
国有资本竞争力强,只是因为他是国有,很多时候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民营根本没有机会,剥掉那个国有的光环,不死算他命大

国有资本的效率远不如民营资本,而且交易的隐形成本极高,你跟国企打交道,100W合同里20W用来打理关系都是很保守的,这就是国营资本的低效,对整个社会经济都是很大的伤害

中国现在不是民营资本不行,而是民营资本根本没有机会平等竞争,行政权利卡的太死,一个审批项目让你跑半年都算好的,花钱更是无算,高利润行业大多又由国营资本垄断,民营资本没有活路,只能去炒股票,股票完蛋了再去炒房地产,地产完蛋了怎么办?所以现在只能进一步深化改革,政府要放权,国营要退让,让民营资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竞争当中来,只有民营资本有活力,整个中国经济才有活力,国营资本牛逼那是假的,两桶油什么的说起来世界500强,但有什么用?国家收不上税还得贴钱,老百姓屁好处都没有还天天涨油价,好处全让垄断资本捞走了

现在经济体制不改革,土鳖就真的要土鳖了
世界其他国家如果全体脱离美元经济体系,不给美国提供民用工业品,美国和前苏联一样完蛋。
因为苏联效率根本不高
与美国比起来,苏联还没有完全工业化,一个显著的例子,苏联人口比美国多,但每年汽车产量只有美国五分之一,还不到中国现在的九分之一


效率高就有鬼了,苏联的效率只存在于列宁、斯大林和赫鲁晓夫三朝,赫鲁晓夫下台后意味着官僚集团在博弈中胜出,中央的权威在勃列日涅夫时代一步步丧失。体制越来越僵化,各种弊端和问题堆积如山,当然官僚集团根本不去管这些,只管如何掠夺更多的财富。勃列日涅夫后期,他自己健康都成问题,能施行执政能力都是问题,此人却还在最高领导人位置上霸着,脑子里全是头衔、奖章、礼物、荣誉和权力。。。苏联的重要部门,都被一帮混吃等死的昏庸之辈占着,这效率能高了?



效率高就有鬼了,苏联的效率只存在于列宁、斯大林和赫鲁晓夫三朝,赫鲁晓夫下台后意味着官僚集团在博弈中胜出,中央的权威在勃列日涅夫时代一步步丧失。体制越来越僵化,各种弊端和问题堆积如山,当然官僚集团根本不去管这些,只管如何掠夺更多的财富。勃列日涅夫后期,他自己健康都成问题,能施行执政能力都是问题,此人却还在最高领导人位置上霸着,脑子里全是头衔、奖章、礼物、荣誉和权力。。。苏联的重要部门,都被一帮混吃等死的昏庸之辈占着,这效率能高了?

他们朝着错误方向前进的效率太高了。
thomas1987 发表于 2013-6-17 11:45
国有资本竞争力强,只是因为他是国有,很多时候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民营根本没有机会,剥掉那个国有的 ...
你的意思是适当的竞争有助于国有资本提高效率?
也许吧,
虽然个人感觉直接改也行
健身服 发表于 2013-6-17 11:52
他们朝着错误方向前进的效率太高了。
若方向正确的话-_-
MD也向错误的方向前进,无奈拖后腿的太多。
thomas1987 发表于 2013-6-17 11:21
苏联效率高?斯大林式的集权主义和高度计划经济效率要是高,我们还要搞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做什么?

苏联 ...
计划经济本来就是靠权力来控制经济运行,根据各级计划委员会对经济运行情况的主观认识进行调整。
主观认识符合经济情况实际,就会制定合理的计划,不符合实际,就制定不合理的计划。
这就对计划部门有很高的政治要求,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个要求太高了,普遍做不到。
健身服 发表于 2013-6-17 11:54
MD也向错误的方向前进,无奈拖后腿的太多。
美国经常犯傻,
只不过有时它有犯傻的资本
起步发展当然快,苏联有资源,那么大的国土,石油矿产多少啊!但最后要拼技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高技术的人口少,西方多少人口?
苏联效率高就是楼主自己YY出来的吧来自: iPhone客户端
品天里炎 发表于 2013-6-17 11:55
美国经常犯傻,
只不过有时它有犯傻的资本
还有美国犯傻往往很难回头-_-
苏联效率高就是楼主自己YY出来的吧来自: iPhone客户端
张俊 发表于 2013-6-17 11:58
苏联效率高就是楼主自己YY出来的吧
决策效率比美国高多了,
虽然哪边官僚的效率更高是个问题-_-
苏联本质就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工人就是国家的工奴,农民就是国家的农奴。怎么能够期望一个奴隶制国家的效率会高呢?

看看当时那些过来人对苏联社会的描述。法国人参观了苏联工厂后,评价说,苏联工人一天能够做100个零件,超过法国工人十倍,可惜,这100个零件全是废品。
CarrierVessel16 发表于 2013-6-17 11:55
计划经济本来就是靠权力来控制经济运行,根据各级计划委员会对经济运行情况的主观认识进行调整。
主观认 ...
这个体制在一开始可能效果很好,但是跟吸毒一样,上了瘾就要完蛋了,效率低不说,还必然滋生特权腐败和官僚主义

而且现在商品经济空前发达,光靠计划委员会制定计划,早死早超生
mopyfish 发表于 2013-6-17 12:00
苏联本质就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工人就是国家的工奴,农民就是国家的农奴。怎么能够期望一个奴隶制国家的效率 ...
法国人感觉他们的机床先进一些?
71年绿纸和黄金脱钩,就潘多拉了。用绿纸能办到的事儿,就不是问题。要原料,印绿纸啊;要初级产品,谁费那劲啊;要向太空运输,民营了吧,多费脑细胞啊。
thomas1987 发表于 2013-6-17 12:01
这个体制在一开始可能效果很好,但是跟吸毒一样,上了瘾就要完蛋了,效率低不说,还必然滋生特权腐败和官 ...
你这臀部的位置-_-
计划委员会计划经济做得不够好
强人政治就是如此,决策正确就是一日千里,决策失误就是一溃千里。
集思广益才是王道
霞思无忧 发表于 2013-6-17 12:08
强人政治就是如此,决策正确就是一日千里,决策失误就是一溃千里。
集思广益才是王道
民主集中制可以提高容错性
不过这么说吧,
原地不动也是一种大错
效率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觉得有句话说的很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毛子当年在华约内部分工,他分到了重工,后来又误入歧途,老百姓的日子和苏联的国力不适应,后来更是如此,从管理到各个方面,表面的效率替代不了实际的落后。
thomas1987 发表于 2013-6-17 12:01
这个体制在一开始可能效果很好,但是跟吸毒一样,上了瘾就要完蛋了,效率低不说,还必然滋生特权腐败和官 ...
由于计划经济的各部门掌握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就给腐败分子提供了客观条件,要防止腐败只有监督监督再监督。一旦失去有效的监督,腐败的后果就很严重。腐败分子获得1万元的利益,经济损失有可能是十倍百倍。
竟然有人不承认苏联效率高?被洗脑的不认识数据了

苏联,从农业国和文盲国,变成第二大工业国,用了30年

日本,从农业国和文盲国,变成第二大工业国,用了110年

中国,从农业国和文盲国,变成第二大工业国,用了60年

效率显而易见

区别在于规模上:苏联是2亿人,中国是10亿人,日本是1亿人。

效率确实高,但是负载太重,过载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