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样评价毛时代的经济成就?中国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均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22:39
链接:http://view.news.qq.com/zt2012/mzdjj/bak.htm
谈及改革前的经济成就,比较正统的说法是,虽然经济有诸多挫折,但成就依然是主要的,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大大提高的。”

伟大不伟大,需要对比才清楚。改革前30年,中国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均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在1952-1978年期间,我国GPD增长率不算起眼,GDP年平均增长率(为4.40%)低于世界GDP年平均增长率(为4.52%),GDP占世界GDP比重略有下降,从1952年的5.2%下降到1978年的5.0%,而从人均GDP来算,1952-1978年期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为2.34%),略低于世界人均GDP增长率(为2.56%),1952年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不足1/4(23.7%);1978年为22.3%,而据世界银行统计,从1960年-1978年,世界人均GDP从446.5美元上升到1694.9美元,翻两倍,而中国只翻一倍,从97.5美元上升到155美元。当然,不少论者认为中国原来底子薄,所以经济增长不如人家,落后是由于过去所造成。其实,从经济发展一般规律来说,经济底子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改革前经济底子不如许多国家,但其改革后其经济增长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再者,一般而言,后发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比发达国家要高,比如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


纵观改革前30年的经济,其发展相当波折的,在大跃进前后以及文革期间,经济严重倒退。1958年毛泽东发动大跃,又在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在文革的头三年,毛泽东发动红卫兵进行“夺权”“串联”,给经济带来严重冲击,因此1966年经济增长减慢,1967年和1968年两年经济出现负增长,分别为-5.7%,-4.1%。而在整个文革时期,诚如邓小平所言,中国“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是出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

大跃进和文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是人们关注一个焦点。大跃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效益最低的时期,据统计,“大跃进”期间,每百元积累新增加的国民收入仅为1元,投资系数为74.1,远远低于“一五”时期的35元和1.56元。有人说,仅此计算,“大跃进”时期就损失国民收入1200亿元。

至于文革造成的经济损失,1978年华国锋在人大政府作报告中说:“从1974年到1976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业总产值1000亿元,钢产量2800万吨,财政收人400亿元,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这里仅指1974至1976年,由于当时正处揭批“四人帮”高潮,华国锋的话是否带有政治目的还有待考证。不过,一些学术著作也估算了文革带来的经济损失,席宣、金春明的《文化大革命简史》一书中,这样说:“十年之间一共损失高达5000亿元,而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79年,我国全部国营企业(包括工农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城市公用事业、建筑业)的固定资产原值为4892.5亿元,文化大革命十年相当于败掉了全国亿万人民三十年辛勤劳动积累起来的一份家当。” 这里5000亿的损失是按照正常年份每100元投资的应增效益推算。当然,基于不同的推算方法,得出的数字差异颇大。有学者也认为5000亿元的损失是1957年至1976年20年间所造成的,“如王丙乾认为:从1957年到1976年的20年间,‘财政收入少收3000亿元左右,如果加上支出方面的损失浪费、无效投资、平调退赔和处理遗留问题等,财政上总的损失有4800多亿元’,‘这就是20年间几次折腾付出的巨大代价’。可以确定的是:上述所说的‘损失’,实际都是指少增长,‘少增长’仍然是增长,‘少增长’与实际‘败掉了’‘一份家当’毕竞不是一回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上》, 武力主编,P609,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期间建起了工业化体系,但工业化程度低,结构失衡
从1952年开始,我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到了1978年,我国工业体系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从人均GDP、人均主要工业产品量、城市化水平等方面考虑,工业化程度依然很低。以人均GDP为标准,人均GDP在600-800美元为工业化初级阶段,而中国1978年人均GDP为182.7美元,离工业化初级阶段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此外以城市化率为标准,1978年我国乡村人口仍然占82.1%,依然是农业大国。

不少人认为改革前的工业化积累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首先,这种“优先积累”并不符合经济规律,经济增长不仅需要积累,还需要消费拉动,如薄一波所说:“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必须尽力把国民经济中可能聚集的资金都积累起来,并按照恰当的比例,首先满足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建设的需要。但是,如果只顾重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过多地和过快地提高积累部分的比重,缩小消费部分的比重,以致影响人民生活应有的改善,那就是错误的了。”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一九五六年九月十八日 )

再者,改革前的重工业究竟给改革后的经济增大带来哪些贡献有待评估,但至少产业的结构失衡阻碍了经济发展。邓小平在1980年1月承认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成为经济工作中最突出问题:“我们过去长期搞计划,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安排好各种比例关系。农业和工业比例失调,农林牧副渔之间和轻重工业之间比例失调,煤电油运和其他工业比例失调,‘骨头’和‘肉’(就是工业和住宅建设、交通市政建设、商业服务业建设等)比例失调,积累和消费比例失调。……除了这些比例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比例,就是经济发展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发展的比例失调,教科文卫的费用太少,不成比例。”

在这种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思路下,所有资料都集中到重工业,结果轻工业和农业凋敝,消费品种单一,可以说,这种优先发展工业战略是以牺牲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代价的。因此,在此期间国民的生活质量并没有改善,甚至倒退。“1957~1978年22年间,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名义工资由637元增加到644元,仅增加7元。就实际工资而言,1978年仅为1957年的85.2%,22年间减少了14.8%。这22年间,农民家庭平均每年纯收入由72.95元增加到133。57元,年均仅增加2.9%。这22年间,居民消费水平共提高47.5%,平均每年仅增长1.8%。若就实际消费量而言,全国平均每人每年消费的主要消费品,1978年与1957年相比,除猪肉与食糖略有增加外,粮食由203.06公斤降到195.46公斤,食用植物油由2.42公斤降到1.60公斤,牛羊肉由1.11公斤降到0.75公斤,家禽由0.50公斤降到0.44公斤,水产品由4.34公斤降到3.42公斤。……从总体上说,1957~1978年,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处于徘徊、停滞状态,经济增长给社会带来的福利水平很低。 ”(《中国经济50年发展的路径、阶段与基本经验》 ,赵德馨,《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

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绩效低:高能耗、低产出

要衡量一国的工业化过程是否成功,不仅要评估其结果,还需要考察其经济绩效。我国工业化建设绩效很低,资源浪费严重。譬如,在大跃进期间,“大办”“大干”风盛行,产量上升了,但产品质量堪忧。以钢为例,虽然名义上完成了生产l,070万吨钢的任务,但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在l,369万吨生铁中好铁只占70%。(《当代中国经济》,《当代中国》丛书,P334)。

瞿商在其《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绩效(1957年-1978年)》一文中分析,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劳动生产率总趋势是增大的,但增长的幅度不大,1961年-1962年和1957年-1968年两个时期,甚至是下降的。“从计划体制时期工业部门资金利用效率来看,1957—1978年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的价值也是下降的,从139元减少到103元;每百元固定资产净值实现的利润和税金、每百元资金实现的利润和税金也是下降的。同时,每百元产值所占用的流动资金和每百元销售收入的成本都在增加。这些说明,工业部门的资金成本在增加,资金利用效率在下降。”

“再从能源利用效率上看,1957-1978年,中国能源消耗量增长了6倍多,从9644万吨增加到57144万吨。但每吨能源生产的国民收入却是下降的,从942元下降到527元,减少了400多元,下降了44%。而每万元国民收入所消耗的能源则从9. 6吨增加到19. 3吨,增长了100% 。可见,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代价不菲,是以高能耗、低产出为特点的。”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绩效(1957年-1978年)》,瞿商,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一期)

结语毛泽东时代的经济确实取得了一定的增长,但并不辉煌;特别是在毛泽东发动的“大跃进”“文革”时期,经济基本停滞甚至倒退;在工业领域,毛时代的工业化有所发展,但工业化程度依然很低,结构失衡,轻工业薄弱,人们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

经济增长不是毛泽东的功劳,而是源于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农民的“贡献”。这期间农民被以“剪刀差”等方式“抽取”剩余,即所谓“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据王锋博士统计,从1950年到1978年,国家从农业取得了5100亿元收入(按照当时的最低价格兑换成黄金相当于至少58亿两,至少相当于现在的49万亿人民币),平均每年176亿元;而据袁瑞珍统计,1953-1985年统购统销过程中农民向国家贡献的财富大约在7000亿到8000亿元。要知道,1978年中国全部国有工业固定资产也只有9600亿。这种“剪刀差”让农村一贫如洗。
链接:http://view.news.qq.com/zt2012/mzdjj/bak.htm
谈及改革前的经济成就,比较正统的说法是,虽然经济有诸多挫折,但成就依然是主要的,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大大提高的。”

伟大不伟大,需要对比才清楚。改革前30年,中国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均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在1952-1978年期间,我国GPD增长率不算起眼,GDP年平均增长率(为4.40%)低于世界GDP年平均增长率(为4.52%),GDP占世界GDP比重略有下降,从1952年的5.2%下降到1978年的5.0%,而从人均GDP来算,1952-1978年期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为2.34%),略低于世界人均GDP增长率(为2.56%),1952年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不足1/4(23.7%);1978年为22.3%,而据世界银行统计,从1960年-1978年,世界人均GDP从446.5美元上升到1694.9美元,翻两倍,而中国只翻一倍,从97.5美元上升到155美元。当然,不少论者认为中国原来底子薄,所以经济增长不如人家,落后是由于过去所造成。其实,从经济发展一般规律来说,经济底子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改革前经济底子不如许多国家,但其改革后其经济增长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再者,一般而言,后发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比发达国家要高,比如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


纵观改革前30年的经济,其发展相当波折的,在大跃进前后以及文革期间,经济严重倒退。1958年毛泽东发动大跃,又在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在文革的头三年,毛泽东发动红卫兵进行“夺权”“串联”,给经济带来严重冲击,因此1966年经济增长减慢,1967年和1968年两年经济出现负增长,分别为-5.7%,-4.1%。而在整个文革时期,诚如邓小平所言,中国“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是出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

大跃进和文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是人们关注一个焦点。大跃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效益最低的时期,据统计,“大跃进”期间,每百元积累新增加的国民收入仅为1元,投资系数为74.1,远远低于“一五”时期的35元和1.56元。有人说,仅此计算,“大跃进”时期就损失国民收入1200亿元。

至于文革造成的经济损失,1978年华国锋在人大政府作报告中说:“从1974年到1976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业总产值1000亿元,钢产量2800万吨,财政收人400亿元,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这里仅指1974至1976年,由于当时正处揭批“四人帮”高潮,华国锋的话是否带有政治目的还有待考证。不过,一些学术著作也估算了文革带来的经济损失,席宣、金春明的《文化大革命简史》一书中,这样说:“十年之间一共损失高达5000亿元,而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79年,我国全部国营企业(包括工农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城市公用事业、建筑业)的固定资产原值为4892.5亿元,文化大革命十年相当于败掉了全国亿万人民三十年辛勤劳动积累起来的一份家当。” 这里5000亿的损失是按照正常年份每100元投资的应增效益推算。当然,基于不同的推算方法,得出的数字差异颇大。有学者也认为5000亿元的损失是1957年至1976年20年间所造成的,“如王丙乾认为:从1957年到1976年的20年间,‘财政收入少收3000亿元左右,如果加上支出方面的损失浪费、无效投资、平调退赔和处理遗留问题等,财政上总的损失有4800多亿元’,‘这就是20年间几次折腾付出的巨大代价’。可以确定的是:上述所说的‘损失’,实际都是指少增长,‘少增长’仍然是增长,‘少增长’与实际‘败掉了’‘一份家当’毕竞不是一回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上》, 武力主编,P609,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期间建起了工业化体系,但工业化程度低,结构失衡
从1952年开始,我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到了1978年,我国工业体系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从人均GDP、人均主要工业产品量、城市化水平等方面考虑,工业化程度依然很低。以人均GDP为标准,人均GDP在600-800美元为工业化初级阶段,而中国1978年人均GDP为182.7美元,离工业化初级阶段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此外以城市化率为标准,1978年我国乡村人口仍然占82.1%,依然是农业大国。

不少人认为改革前的工业化积累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首先,这种“优先积累”并不符合经济规律,经济增长不仅需要积累,还需要消费拉动,如薄一波所说:“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必须尽力把国民经济中可能聚集的资金都积累起来,并按照恰当的比例,首先满足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建设的需要。但是,如果只顾重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过多地和过快地提高积累部分的比重,缩小消费部分的比重,以致影响人民生活应有的改善,那就是错误的了。”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一九五六年九月十八日 )

再者,改革前的重工业究竟给改革后的经济增大带来哪些贡献有待评估,但至少产业的结构失衡阻碍了经济发展。邓小平在1980年1月承认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成为经济工作中最突出问题:“我们过去长期搞计划,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安排好各种比例关系。农业和工业比例失调,农林牧副渔之间和轻重工业之间比例失调,煤电油运和其他工业比例失调,‘骨头’和‘肉’(就是工业和住宅建设、交通市政建设、商业服务业建设等)比例失调,积累和消费比例失调。……除了这些比例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比例,就是经济发展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发展的比例失调,教科文卫的费用太少,不成比例。”

在这种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思路下,所有资料都集中到重工业,结果轻工业和农业凋敝,消费品种单一,可以说,这种优先发展工业战略是以牺牲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代价的。因此,在此期间国民的生活质量并没有改善,甚至倒退。“1957~1978年22年间,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名义工资由637元增加到644元,仅增加7元。就实际工资而言,1978年仅为1957年的85.2%,22年间减少了14.8%。这22年间,农民家庭平均每年纯收入由72.95元增加到133。57元,年均仅增加2.9%。这22年间,居民消费水平共提高47.5%,平均每年仅增长1.8%。若就实际消费量而言,全国平均每人每年消费的主要消费品,1978年与1957年相比,除猪肉与食糖略有增加外,粮食由203.06公斤降到195.46公斤,食用植物油由2.42公斤降到1.60公斤,牛羊肉由1.11公斤降到0.75公斤,家禽由0.50公斤降到0.44公斤,水产品由4.34公斤降到3.42公斤。……从总体上说,1957~1978年,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处于徘徊、停滞状态,经济增长给社会带来的福利水平很低。 ”(《中国经济50年发展的路径、阶段与基本经验》 ,赵德馨,《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

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绩效低:高能耗、低产出

要衡量一国的工业化过程是否成功,不仅要评估其结果,还需要考察其经济绩效。我国工业化建设绩效很低,资源浪费严重。譬如,在大跃进期间,“大办”“大干”风盛行,产量上升了,但产品质量堪忧。以钢为例,虽然名义上完成了生产l,070万吨钢的任务,但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在l,369万吨生铁中好铁只占70%。(《当代中国经济》,《当代中国》丛书,P334)。

瞿商在其《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绩效(1957年-1978年)》一文中分析,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劳动生产率总趋势是增大的,但增长的幅度不大,1961年-1962年和1957年-1968年两个时期,甚至是下降的。“从计划体制时期工业部门资金利用效率来看,1957—1978年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的价值也是下降的,从139元减少到103元;每百元固定资产净值实现的利润和税金、每百元资金实现的利润和税金也是下降的。同时,每百元产值所占用的流动资金和每百元销售收入的成本都在增加。这些说明,工业部门的资金成本在增加,资金利用效率在下降。”

“再从能源利用效率上看,1957-1978年,中国能源消耗量增长了6倍多,从9644万吨增加到57144万吨。但每吨能源生产的国民收入却是下降的,从942元下降到527元,减少了400多元,下降了44%。而每万元国民收入所消耗的能源则从9. 6吨增加到19. 3吨,增长了100% 。可见,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代价不菲,是以高能耗、低产出为特点的。”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绩效(1957年-1978年)》,瞿商,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一期)

结语毛泽东时代的经济确实取得了一定的增长,但并不辉煌;特别是在毛泽东发动的“大跃进”“文革”时期,经济基本停滞甚至倒退;在工业领域,毛时代的工业化有所发展,但工业化程度依然很低,结构失衡,轻工业薄弱,人们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

经济增长不是毛泽东的功劳,而是源于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农民的“贡献”。这期间农民被以“剪刀差”等方式“抽取”剩余,即所谓“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据王锋博士统计,从1950年到1978年,国家从农业取得了5100亿元收入(按照当时的最低价格兑换成黄金相当于至少58亿两,至少相当于现在的49万亿人民币),平均每年176亿元;而据袁瑞珍统计,1953-1985年统购统销过程中农民向国家贡献的财富大约在7000亿到8000亿元。要知道,1978年中国全部国有工业固定资产也只有9600亿。这种“剪刀差”让农村一贫如洗。
要不是49年前中国的经济水平太低,太祖时期的经济增长率会更难看。
经济崩溃边缘?建国、打工业基础,搞水利建设,搞交通建设,期间剿灭残匪,搞国防建设,打了朝鲜战争,打了印度,解放了西藏和新疆,搞了2弹一星,然后被楼主一个帖子就全否定了。
美国经济1955年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6%,  1974年占24%, 这说明了什么呢?
70年代世界平均gdp有1k+美刀?是不是把中印黑非洲都没算在内
LZ不懂经济!
毛的一代人把中国建设成二战后唯一的一个从农耕社会起步到较完工业体系的国家,纵览全球无从其右。
至于GDP,当时中国的统计口径与国外完全不同,根本不可比。
损人不利己 发表于 2013-5-14 22:45
经济崩溃边缘?建国、打工业基础,搞水利建设,搞交通建设,期间剿灭残匪,搞国防建设,打了朝鲜战争 ...
水利建设——

我国水库的“溃坝统计表明,全国溃坝总数约占总坝数的3.4%,这些溃决的大坝多是在‘大跃进’和十年动乱,两个失控时期修建的”(周魁一:《水利的历史阅读》,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

打工业基础——

“156项工程”的历史地位苏联援建的项目主要是帮助我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的骨架,起到了奠定我国工业化初步基础的重大作用。——《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09年03期,作者:张久春,原题:20世纪50年代工业建设“156项工程”研究

搞国防建设——

1960年9月13日,中央书记处就此召开了电话会议。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赵尔陆说:“我们工厂生产的冲锋枪,只打了十几发子弹,击针尖就断了,还不如阎锡山兵工厂生产的好。有的工厂生产的潜艇用的蓄电池,有一半不能用,有的工厂竟把五七炮的零件弄到五八炮上去。沈阳飞机厂由于质量问题,两年多来没有交出合格的米格飞机。”——《神州》2007年第06期,作者:刘秉荣,原题:《贺龙痛批浮夸风》

搞了2弹一星——

钱学森不止一次地向他的亲朋好友们表露过这样一个心声:中国的航天专家较之于苏、美、法、日的专家绝对不差,甚至可以说在许多方面还要比他们强。可是,他们那里没有“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航天专家们不曾受到这场劫难的摧残。否则,中国的第一颗卫星先于日本发射,是不成问题的。——《钱学森》 作者:杨增全 出版:花山文艺出版社



xlfz 发表于 2013-5-15 23:48
LZ不懂经济!
毛的一代人把中国建设成二战后唯一的一个从农耕社会起步到较完工业体系的国家,纵览全球无从其 ...

韩国
1960-1980实现从农业国道工业国的转变
哀江南 发表于 2013-5-16 09:32
水利建设——

我国水库的“溃坝统计表明,全国溃坝总数约占总坝数的3.4%,这些溃决的大坝多是在‘大跃 ...
邓小平讲的二十年停滞
人民生活最好,军队战斗力最强的,就是56-57年
反右后,中国走入黑暗的二十年
邓做为这二十年里十三年的党的前五号以北人物,这个“停滞”是要自己承担很大责任的,他的批评是公允的

哀江南 发表于 2013-5-16 09:32
水利建设——

我国水库的“溃坝统计表明,全国溃坝总数约占总坝数的3.4%,这些溃决的大坝多是在‘大跃 ...


水利建设——

我国水库的“溃坝统计表明,全国溃坝总数约占总坝数的3.4%,这些溃决的大坝多是在‘大跃进’和十年动乱,两个失控时期修建的”(周魁一:《水利的历史阅读》,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


因为80年代后,就不修建这类大坝(农村中小型水利设施)了,不但不建,反而年久失修。等出了问题,就说那是当年修建的。
==============================================

搞国防建设——

1960年9月13日,中央书记处就此召开了电话会议。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赵尔陆说:“我们工厂生产的冲锋枪,只打了十几发子弹,击针尖就断了,还不如阎锡山兵工厂生产的好。有的工厂生产的潜艇用的蓄电池,有一半不能用,有的工厂竟把五七炮的零件弄到五八炮上去。沈阳飞机厂由于质量问题,两年多来没有交出合格的米格飞机。”——《神州》2007年第06期,作者:刘秉荣,原题:《贺龙痛批浮夸风》

人家讲的是宏观上,整体的成绩,你举的是某段时期发生的问题。
那前两天南京长江大桥被万吨轮撞击,桥无损,船沉没,又说明什么呢?
  


搞了2弹一星——

钱学森不止一次地向他的亲朋好友们表露过这样一个心声:中国的航天专家较之于苏、美、法、日的专家绝对不差,甚至可以说在许多方面还要比他们强。可是,他们那里没有“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航天专家们不曾受到这场劫难的摧残。否则,中国的第一颗卫星先于日本发射,是不成问题的。——《钱学森》 作者:杨增全 出版:花山文艺出版社

如果80年代后,运10继续研制下去。。。。。。。
哀江南 发表于 2013-5-16 09:32
水利建设——

我国水库的“溃坝统计表明,全国溃坝总数约占总坝数的3.4%,这些溃决的大坝多是在‘大跃 ...


水利建设——

我国水库的“溃坝统计表明,全国溃坝总数约占总坝数的3.4%,这些溃决的大坝多是在‘大跃进’和十年动乱,两个失控时期修建的”(周魁一:《水利的历史阅读》,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


因为80年代后,就不修建这类大坝(农村中小型水利设施)了,不但不建,反而年久失修。等出了问题,就说那是当年修建的。
==============================================

搞国防建设——

1960年9月13日,中央书记处就此召开了电话会议。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赵尔陆说:“我们工厂生产的冲锋枪,只打了十几发子弹,击针尖就断了,还不如阎锡山兵工厂生产的好。有的工厂生产的潜艇用的蓄电池,有一半不能用,有的工厂竟把五七炮的零件弄到五八炮上去。沈阳飞机厂由于质量问题,两年多来没有交出合格的米格飞机。”——《神州》2007年第06期,作者:刘秉荣,原题:《贺龙痛批浮夸风》

人家讲的是宏观上,整体的成绩,你举的是某段时期发生的问题。
那前两天南京长江大桥被万吨轮撞击,桥无损,船沉没,又说明什么呢?
  


搞了2弹一星——

钱学森不止一次地向他的亲朋好友们表露过这样一个心声:中国的航天专家较之于苏、美、法、日的专家绝对不差,甚至可以说在许多方面还要比他们强。可是,他们那里没有“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航天专家们不曾受到这场劫难的摧残。否则,中国的第一颗卫星先于日本发射,是不成问题的。——《钱学森》 作者:杨增全 出版:花山文艺出版社

如果80年代后,运10继续研制下去。。。。。。。
真不知有些人脑子是不是进水了,全国乱七八糟,谁还会好好生产,产值不下降才怪呢。只是下降多少不太清楚而已。也不能到现在还死不认错啊。
当年很多东西太粗放 不过中国那时还是主要解决量的问题

还有就是 当时的GDP不能那么算
youfenyu 发表于 2013-5-16 12:54
水利建设——

我国水库的“溃坝统计表明,全国溃坝总数约占总坝数的3.4%,这些溃决的大坝多是在‘大 ...
1、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

东川口溃坝造成500多人死亡,400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0亿元。这大抵只是黄店村的粗略统计,如果加上对下游的危害,所造成的损失就更大。此外,刘家台水库(中型)大坝溃决,下游900多人死亡。1963年8月水灾中,仅东川口、刘家台两座中型水库溃坝造成的死亡人数,就占了海河流域水灾罹难总数的四分之一。——摘自《怅望山河》 作者:朱幼棣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75年8月,在河南驻马店地区及周围共26个县市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近60个大中小水库相继垮坝溃决,近500万人被包围在汹涌的洪水之中,1000余万人受灾,106万余人瞬间一无所有。

2、宏观?没有微观事实做基础,宏观肯定=骗人——

1965年中央确定的发展规划和试验任务至今连一半也没完成。1974年进行了三次洲际导弹试验没有一次成功……最让他恼怒的是,我国科技人员在外国专家撤走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靠着住地窑、吃咸水创建起来的科研基地和研制设备,竟被肢解、毁坏得面目全非了!——《百年潮》2001年第2期 作者:张化 原题为《张爱萍将军整顿国防科委》

赵九章自杀后,国防科委副主任罗舜初将军打电话向周恩来作了报告。放下电话,周恩来清癯的脸上缓缓地蒙上了一层泪影……据有关工作人员回忆,当年“党内四老”之一的吴玉章去世时,周总理也没如此伤心过。在赵九章自杀的1968年,仅中国科学院自杀的一级研究员就有20人。——《同舟共进》2008年第2期,作者:胡平,原题:《美丽凤凰木的阴影里——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的背后的故事》






f22 发表于 2013-5-16 10:02

韩国
1960-1980实现从农业国道工业国的转变
请注意“较完整工业体系······”
韩国与中国比“较完整工业体系”,那是一个笑话!
xlfz 发表于 2013-5-17 09:52
请注意“较完整工业体系······”
韩国与中国比“较完整工业体系”,那是一个笑话!
在工业发展中反复折腾自己的科学家工程师劳东模范,是更大的笑话
youfenyu 发表于 2013-5-16 12:54
水利建设——

我国水库的“溃坝统计表明,全国溃坝总数约占总坝数的3.4%,这些溃决的大坝多是在‘大 ...
设计长江大桥受力模型的总顾问是在牢里听大桥通车
运十主要进展恰恰是在76-84年取得
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评价毛泽东:其实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与19世纪后期的德国和日本,以及20世纪前期的苏维埃俄国等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主要的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在毛泽东身后的时代里,对毛泽东时代的历史记录的污点吹毛求疵大加批判,而缄口不提一字不提当时的建设成就,已然成为一种风尚——深恐一旦提及便会被视为是对毛泽东时代错误甚至罪行的辩护。然而,对一个基本事实的承认,即承认毛泽东时代在促进中国现代工业改造——而且是在极为不利的国际国内条件下所做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丝毫并不就等于是为历史作非分的辩护。如果没有毛泽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80年代邓小平想要改革开放时,将根本找不到要改革的对象.......
关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速度,可以参见下列链接: http://books.google.com.hk/books ... e&q&f=false 莫里斯.迈斯纳在他的著作《毛泽东的中国及其身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书中的第387页,也就是此书的第二十一章《毛泽东时代的遗产》中,对毛的中国与19世纪末期的德国和日本,20世纪的苏维埃俄国的这种工业化速度的对比做出了充分的比较和评述,他认为:无论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和缺点,它仍然是一个为了现代化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雄厚基础的伟大时代!
从19世纪中期到现在的150多年里,只有极个别极少见极特殊的几个国家,成为了以震撼的“火箭速度”传造出人间奇闻一般的神迹,迅速的飞快的追赶并且甚至几乎完全追赶上了西欧和美国这些“先发国家”,成为了“奇迹”、“特例”和“意外”!他们中有三个非常典型的代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德国和日本,20世纪前中期的苏维埃俄国,他们都是“后发国家”中的工业化进程中典型的成功了的“后发工业化大国”的范例和模板!而1949年----1976年毛泽东时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他们的工业化进程期间的发展速度相比,是毫不逊色的!1880----1914年是德国的工业化时期,德国是由威廉一世皇帝、威廉二世皇帝所统治,由“铁血宰相”俾斯麦和总参谋长毛奇父子协助,其政权是由德国统一之前的普鲁士王国在1871年德国统一之后扩展而成的德意志帝国霍亨索伦王朝。1880----1914年,霍亨索伦王室的德意志帝国在这整个工业化进程中,每10年的平均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是33%!1874----1929年是日本的工业化时期,在这整个工业化进程中,由明治天皇睦仁统治的由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伊藤博文、井上馨等人所协助治理下的“大日本帝国”,其每10年的平均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是43%!1928----1958年是苏维埃俄国的工业化时期,在这整个工业化进程中,由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也就是其化名意思是“钢铁人”的斯大林领导和统治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其每10年的平均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竟然高达令全世界为之侧目、令全人类为之震撼和赞叹的54%!而这些已经非常杰出非常优秀的“后发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成功的典型和模板,这些“后发工业化大国”们的惊人数据,如果跟1949年----1976年毛泽东时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相比较的话,竟然也不禁黯然失色相形见绌,1949----1976年间,毛泽东统治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其每10年的平均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竟然是无与伦比的独一无二的令人瞠目结舌的64%!
几个“后发工业化大国”中,德国1880----1914年每10年的平均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不过是33%。日本1874----1929年不过是43%,苏维埃俄国1928----1958年不过是54%,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竟然达到了64%,这如果不是毛泽东的惊人壮举和伟大成就,那又是什么?毛泽东时代这种惊人的工业发展速度,绝对不可能是当时被西方国家主流媒体的记者们所重复撒谎着的,在毛泽东去世以后又被中国的邓小平政府所重复诉说着的什么“蜗牛速度”,而是全世界几百年工业化历史中绝无仅有唯此一份的世界奇迹!
xlfz 发表于 2013-5-17 10:02
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评价毛泽东:其实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 ...
这个速度是不准确的,包括中国自己的统计都不支持,老外瞎掰的也很多,现在还多得是为中国否定WG而痛哭流涕的老外左派


判断事物是看森林,还是看少数几棵树?
当年一大片成长中的森林摆在那儿,今天已基本成才,“百年树木”,可不是卅年树木!

判断事物是看森林,还是看少数几棵树?
当年一大片成长中的森林摆在那儿,今天已基本成才,“百年树木”,可不是卅年树木!
xlfz 发表于 2013-5-15 23:48
LZ不懂经济!
毛的一代人把中国建设成二战后唯一的一个从农耕社会起步到较完工业体系的国家,纵览全球无从其 ...
本人只负责搬运转载,不予评论。
哀江南 发表于 2013-5-16 09:32
水利建设——

我国水库的“溃坝统计表明,全国溃坝总数约占总坝数的3.4%,这些溃决的大坝多是在‘大跃 ...
这个“五八炮”是什么东西?
哀江南 发表于 2013-5-17 09:20
1、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

东川口溃坝造成500多人死亡,400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0亿元。这大抵只是 ...
1、当年很多水利设施标准低, 而恰恰一些河流水文资料缺失, 发生超过设计的大洪水时, 就发生事故.
    1975年板桥水库的设计能力是入库5000立方米每秒,出库1700立方米每秒.但实际上当时入库流量达到1.7万立方米每秒,超过设计3倍. 而且从描述来看, 当时大坝支撑到了最后关头(描述中说雨停了, 星星出来了).


2、宏观?没有微观事实做基础,宏观肯定=骗人——

如果按照你的说法, 改开所有的成绩也都是-----骗人. 我同样可以举出一堆的微观豆腐渣.
在工业发展中反复折腾自己的科学家工程师劳东模范,是更大的笑话
折磨成这样,居然还搞成了工业化,那个工业化真是一个笑话。。。


实际上我更好奇的是,改开后,国家到底有没有通过剪刀差来发展呢

实际上我更好奇的是,改开后,国家到底有没有通过剪刀差来发展呢
zwf110 发表于 2013-5-18 20:56
实际上我更好奇的是,改开后,国家到底有没有通过剪刀差来发展呢
“剪刀差”有再扩大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问题:农产品提价带给农民的实惠大部分又被工业品涨价冲销

王景和  冯诚  (人民日报1986.11.10)

   “剪刀差”有再扩大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问题:农产品提价带给农民的实惠大部分又被工业品涨价冲销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王景和、冯诚述评今年七八九月,记者对我国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变化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看到近年来在工农业产品交换和农产品内部比价中出现了一些不利于农业发展的情况和问题,值得引起注意。在剪刀差“缩小”的背后剪刀差是指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而产生的价格背离价值的差额。1979年,针对剪刀差偏大的状况,中央决定全国十八种主要农副产品大幅度提价(平均提高24.8%),农村工业品价格基本稳定未动,这一年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明显缩小,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国出现了踊跃交售农副产品的动人景象。但近几年来,这种好的势头没有很好保持下来。

    一、剪刀差缩小的幅度出现下降趋势。如湖北省1979年比1978年缩小18.3%,而1981—1984年,各年比上一年缩小的幅度分别为6.9%、3.8%、1.5%、1.3%。农产品价格偏低的四川省,1984年比上一年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0.3%。

    二、去年一部分农产品价格放开后,剪刀差缩小的幅度上升,但农村工业品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猛。去年,全国在粮食和经济作物收购价格仅分别比上一年提高1.8%和1.5%的情况下,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却比上一年提高了3.2%,其中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8.4%。近几年农村工业品价格上涨幅度已超过以往三十多年上升的总幅度。

    此外,还有一笔账,即农产品收购中的压级压价和工业品零售中的滥涨价,使农民该得的得不到,不该支出的支出了。进一步扩大了“剪刀差”。

    不可忽视的影响

    据湖北省监利县物价局在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同1978年比较,这个县1985年农产品提价增加的收入为三千五百零五点九万元,同年,农业生产资料、工业生产资料的农用部分和各种生活资料涨价使农民多支出二千六十四十三点三万元,增收增支相抵后,农民纯得实惠仅有八百六十二点六万元,占提价增收总额的24.6%。国家物价局物价研究所的同志根据统计资料计算,1979年农民从农产品提价中得到的实惠占提价增收总额的92.4%,到去年已降为52.43%。支出增加,实惠减少,许多农民来年生产用的种子、化肥、农药等都要靠贷款购买。

    受剪刀差影响最大的是粮食价格。这使得一些地方的粮食生产出现了由商品性生产向自给性生产逆转的倾向。记者在川西平原、荆州平原、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等地了解到,这里的农民看到种什么都比种粮食来钱,因而只愿种口粮田,不愿种责任田,他们说,“粮食这东西,不可不种,不可多种,够吃就行了”。四川省农村抽样调查队今年6月在全省五十五个县的五千多个农户中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认为种粮的目的是自我消费的有三千四百多人,占65.16%。由于种粮收益低,一些地方种粮大户有减无增,规模效益难以实现。土
地有人转包,却无人愿接;接过来,又往往改种了其他作物。这种情况在四川、广东、湖北、福建、江苏等省都可以看到。

    记者的建议

    面对目前的状况,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记者同各地干部群众和有关专家作促膝探讨,有如下一些想法和建议:

    首先,绝大多数农民现在还仅仅是解决了温饱问题,农业的自身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还相当薄弱,因此应该继续坚持贯彻缩小剪刀差的方针,防止减少农民实惠,以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

    其次,有一种认识,以为改革就是一切放开,完全靠市场调节。这是一种误解。工农产品比价以及农产品内部的比价不应该完全撒手不管。单纯靠市场供求关系去调节,剪刀差拉大的趋势很难挽回。

    第三,缩小剪刀差当前需要采取必要的扶农措施。例如国家对农业和边远地区长期实行的一些优惠措施应适当恢复,对农业贷款利率、农村工业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应适当稳定或下调,对粮食等比价偏低的农产品应适当提价,对收入畸高的农产品可开征特产税。此外,还须切实纠正农产品收购中压级压价和工业品变相涨价的不正之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哀江南 发表于 2013-5-16 09:32
水利建设——

我国水库的“溃坝统计表明,全国溃坝总数约占总坝数的3.4%,这些溃决的大坝多是在‘大跃 ...
1.建的多,所以垮的多,如果一个不建,当然一个不垮。
2.苏联援助,还是中国自己争取的,自己不想干,援助再多没有用,民国黄金10年没有引进限制吧,搞成什么了?关键是自己要有上进心。
3.大跃进是个大错误,但是要全面看,不能因为这个错误而否定整体的进步。


1.在毛时代所有服务业、金融业等等第三产业都不计入GDP,统计口径与国际市场不一致。
2.严格的对华禁运实行了二十多年,中国的工农业产品大部分被迫只能在国内流通循环,定价体系亦与国际市场不一致。
所以LZ的比较并不客观。
客观的事实是,毛时代结束时,中国成为全球唯一的一个二战后由农耕社会起步、基本建成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较完整体系工业国。
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得益于这个基础。在天朝之后几十年里似乎再也没有产生新的完整体系工业国了。

1.在毛时代所有服务业、金融业等等第三产业都不计入GDP,统计口径与国际市场不一致。
2.严格的对华禁运实行了二十多年,中国的工农业产品大部分被迫只能在国内流通循环,定价体系亦与国际市场不一致。
所以LZ的比较并不客观。
客观的事实是,毛时代结束时,中国成为全球唯一的一个二战后由农耕社会起步、基本建成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较完整体系工业国。
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得益于这个基础。在天朝之后几十年里似乎再也没有产生新的完整体系工业国了。

xlfz 发表于 2013-5-19 01:53
1.在毛时代所有服务业、金融业等等第三产业都不计入GDP,统计口径与国际市场不一致。
2.严格的对华禁运实行 ...


客观的事实是,"在拥有建国12年之内得到前苏联从种子到街道的150个工业项目援助,再加上大量49年前培养,49年后归国的高科技人才(相对当时而言)之后”的毛时代结束时,
在经历了“毛时代无论是对财力,物力,人力(知识分子)还是体系教育的的严重消耗和破坏的大跃进和WG之后
中国才以“远低于前苏联早中期工业发展速度”发展成为全球唯一的一个二战后由农耕社会起步、基本建成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较完整体系“但从接受前苏联援助结束到毛时代结束时与世界工业先进国家的差距却越来越大”的工业国。
改革开放后,在这个基础上的发展虽然也是受了益的,但发展速度却在前期及中期深受改革前造成的“财力不足”“体系教育被破坏”的拖累下被迫减缓了,

而在天朝之后几十年里,再也没有任何农耕社会“能在12年内得到前苏联从种子到街道的150个工业项目的援助了”更别说在此基础上诞生新的完整体系工业国了。
xlfz 发表于 2013-5-19 01:53
1.在毛时代所有服务业、金融业等等第三产业都不计入GDP,统计口径与国际市场不一致。
2.严格的对华禁运实行 ...


客观的事实是,"在拥有建国12年之内得到前苏联从种子到街道的150个工业项目援助,再加上大量49年前培养,49年后归国的高科技人才(相对当时而言)之后”的毛时代结束时,
在经历了“毛时代无论是对财力,物力,人力(知识分子)还是体系教育的的严重消耗和破坏的大跃进和WG之后
中国才以“远低于前苏联早中期工业发展速度”发展成为全球唯一的一个二战后由农耕社会起步、基本建成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较完整体系“但从接受前苏联援助结束到毛时代结束时与世界工业先进国家的差距却越来越大”的工业国。
改革开放后,在这个基础上的发展虽然也是受了益的,但发展速度却在前期及中期深受改革前造成的“财力不足”“体系教育被破坏”的拖累下被迫减缓了,

而在天朝之后几十年里,再也没有任何农耕社会“能在12年内得到前苏联从种子到街道的150个工业项目的援助了”更别说在此基础上诞生新的完整体系工业国了。
zwf110 发表于 2013-5-18 20:46
折磨成这样,居然还搞成了工业化,那个工业化真是一个笑话。。。
那叫搞成了?陈云说的还是邓小平说的?
世界上有哪个工业国像1976年的土鳖那样几乎所有消费品都要配给的?
陈云自己搞经济几十年,都不敢夸这样大话!
xlfz 发表于 2013-5-19 01:53
1.在毛时代所有服务业、金融业等等第三产业都不计入GDP,统计口径与国际市场不一致。
2.严格的对华禁运实行 ...
什么叫严格的对华禁运?
根本不严格
1955年奥迪利就表示可以对华转让氧气顶吹转炉技术
1957年从德国买进大型柴油机生产技术(后来自己发傻撕毁合同)
1960年从西方大量进口粮食
1962年后从西方进口大量巴统限制的工业设备

中见中 发表于 2013-5-19 02:38
客观的事实是,"在拥有建国12年之内得到前苏联从种子到街道的150个工业项目援助,再加上大量49年前培养 ...


1.从农耕社会起步建设重化工优先的完整体系工业国、是润之团队的战略决策,不是哪个国家都具有这种战略决策的预见性、并且坚守了二十多年,这一点最重要。
2.天朝的第一轮工业大引进即所谓苏联援助的项目不是苏联甘愿送的,而是润之团队经过艰苦谈判后买来的,因为这并不符合苏联的本意,作为“老大哥”,原来为天朝安排的国际分工的角色是专业化农产品、矿产资源、轻纺产品生产国。幸亏中国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当“小弟”。
3.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没有殖民地可掠夺的情况下,从农耕社会起步建设重化工优先的完整体系工业国,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所以过程非常曲折,有些是重化工优先必然带来的负面效应,有些是润之战术失误带来的损失,更多的是执行失误带来的损失。农耕社会的底子,全社会都要在短期内适应巨大的变革,这是没有先例的。
4.文革初中期,中国与先进国家的距离有所扩大,但是仍然优于底子同样薄弱、稍早于天朝起步、且从未被”禁运”的印度。
5.文革中期,1972年西方“禁运”稍有松动,润之团队立刻决策投入43亿美元进行第二轮工业大引进,引进十几套大轧钢、大石化、大乙烯、大化肥,这些项目的技术都是当时世界前列的,远超过第一轮工业大引进。1978~1982年这些项目陆续投产,显著地拉近了中国与先进国家的距离,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先进的基础,由这些项目拷贝的众多子孙,今天仍活跃在全国,润之没能等到这些项目投产,评价那个时代的经济状况,应当客观地把时间点后延到这一轮工业大引进项目投产。
中见中 发表于 2013-5-19 02:38
客观的事实是,"在拥有建国12年之内得到前苏联从种子到街道的150个工业项目援助,再加上大量49年前培养 ...


1.从农耕社会起步建设重化工优先的完整体系工业国、是润之团队的战略决策,不是哪个国家都具有这种战略决策的预见性、并且坚守了二十多年,这一点最重要。
2.天朝的第一轮工业大引进即所谓苏联援助的项目不是苏联甘愿送的,而是润之团队经过艰苦谈判后买来的,因为这并不符合苏联的本意,作为“老大哥”,原来为天朝安排的国际分工的角色是专业化农产品、矿产资源、轻纺产品生产国。幸亏中国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当“小弟”。
3.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没有殖民地可掠夺的情况下,从农耕社会起步建设重化工优先的完整体系工业国,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所以过程非常曲折,有些是重化工优先必然带来的负面效应,有些是润之战术失误带来的损失,更多的是执行失误带来的损失。农耕社会的底子,全社会都要在短期内适应巨大的变革,这是没有先例的。
4.文革初中期,中国与先进国家的距离有所扩大,但是仍然优于底子同样薄弱、稍早于天朝起步、且从未被”禁运”的印度。
5.文革中期,1972年西方“禁运”稍有松动,润之团队立刻决策投入43亿美元进行第二轮工业大引进,引进十几套大轧钢、大石化、大乙烯、大化肥,这些项目的技术都是当时世界前列的,远超过第一轮工业大引进。1978~1982年这些项目陆续投产,显著地拉近了中国与先进国家的距离,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先进的基础,由这些项目拷贝的众多子孙,今天仍活跃在全国,润之没能等到这些项目投产,评价那个时代的经济状况,应当客观地把时间点后延到这一轮工业大引进项目投产。

xlfz 发表于 2013-5-19 09:33
1.从农耕社会起步建设重化工优先的完整体系工业国、是润之团队的战略决策,不是哪个国家都具有这种战略 ...


首先,这里说的是你所谓毛时代结束时的工业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得益于毛子的援助,
你不用转进到毛时代该不该得到这个援助,这与你前面帖子所提毛时代结束时工业成果的话题无关,
其次要想拿印度来说事:
先不说印度的种姓制度对其工业发展的影响了。
根据“苏联对印度援助的剖析”一文所提的数字:
1955年2月至今(根据该文出现时间推算大概是到80年代末期),印度依靠苏联援助建成的大型工业项目大概是80多个(包括到80年代末在建或者已建成的),算下来30多年才80多个,平均每年不到3个(包括在建的),至于美国的援助在该文里也有提及,具体有多少,是哪些东西,起到了多少作用,具体的自己去看,

而根据“苏联援华156项工程——新中国的工业奠基石”一文中的资料显示:
“截止1960年底,“156项”已建成133项,还有17项正在建设中。”
中苏友好时期(49~60,按上面说的算12年吧)
在12年能建成133项,等于每年在苏联援助下建成10个以上工业项目。
从这可以看出
中国依靠苏联援助建成的工业项目,无论在数量以及平均每年建成的项目数量,都远远超过印度,
中国得到的援助不但数量远超印度,而且时间跨度短(只有印度三分之一),援助项目范围更广更全面(可以说从种子到街道,从基础到高端全都有涉及),
如果在这个条件下还不能优于印度,就说明毛时代对我国工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更大更严重。

最后拿43工程来举例,恰恰说明毛时代对国家发展的破坏有多大,
以大跃进和WG造成的损失来算(很早以前看到的数字:大跃进1200亿,WG损失5000亿),43工程的花费不过前2者造成损失的一小部分而已。
是想仅仅一个43工程的花费带来的正面积极效果就值得你大吹大捧,
那若没有大跃进和WG的损失,该有多少个值得你吹嘘的43工程(或者600工程,2000工程)出现呢?可这么多的43工程到哪里去了呢?被消耗了,被损失了。
而这还没把对人力资源(知识分子),财力以及系统教育的破坏、消弱、减少导致毛时代结束后的改革成本上升考虑进去。

xlfz 发表于 2013-5-19 09:33
1.从农耕社会起步建设重化工优先的完整体系工业国、是润之团队的战略决策,不是哪个国家都具有这种战略 ...


首先,这里说的是你所谓毛时代结束时的工业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得益于毛子的援助,
你不用转进到毛时代该不该得到这个援助,这与你前面帖子所提毛时代结束时工业成果的话题无关,
其次要想拿印度来说事:
先不说印度的种姓制度对其工业发展的影响了。
根据“苏联对印度援助的剖析”一文所提的数字:
1955年2月至今(根据该文出现时间推算大概是到80年代末期),印度依靠苏联援助建成的大型工业项目大概是80多个(包括到80年代末在建或者已建成的),算下来30多年才80多个,平均每年不到3个(包括在建的),至于美国的援助在该文里也有提及,具体有多少,是哪些东西,起到了多少作用,具体的自己去看,

而根据“苏联援华156项工程——新中国的工业奠基石”一文中的资料显示:
“截止1960年底,“156项”已建成133项,还有17项正在建设中。”
中苏友好时期(49~60,按上面说的算12年吧)
在12年能建成133项,等于每年在苏联援助下建成10个以上工业项目。
从这可以看出
中国依靠苏联援助建成的工业项目,无论在数量以及平均每年建成的项目数量,都远远超过印度,
中国得到的援助不但数量远超印度,而且时间跨度短(只有印度三分之一),援助项目范围更广更全面(可以说从种子到街道,从基础到高端全都有涉及),
如果在这个条件下还不能优于印度,就说明毛时代对我国工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更大更严重。

最后拿43工程来举例,恰恰说明毛时代对国家发展的破坏有多大,
以大跃进和WG造成的损失来算(很早以前看到的数字:大跃进1200亿,WG损失5000亿),43工程的花费不过前2者造成损失的一小部分而已。
是想仅仅一个43工程的花费带来的正面积极效果就值得你大吹大捧,
那若没有大跃进和WG的损失,该有多少个值得你吹嘘的43工程(或者600工程,2000工程)出现呢?可这么多的43工程到哪里去了呢?被消耗了,被损失了。
而这还没把对人力资源(知识分子),财力以及系统教育的破坏、消弱、减少导致毛时代结束后的改革成本上升考虑进去。

f22 发表于 2013-5-19 09:03
那叫搞成了?陈云说的还是邓小平说的?
世界上有哪个工业国像1976年的土鳖那样几乎所有消费品都要配给的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羞愧满面:在1928年至193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48%上升到70%,尼玛我居然不是工业国,居然不是工业强国!
f22 发表于 2013-5-19 09:03
那叫搞成了?陈云说的还是邓小平说的?
世界上有哪个工业国像1976年的土鳖那样几乎所有消费品都要配给的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羞愧满面:在1928年至193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48%上升到70%,尼玛我居然不是工业国,居然不是工业强国!
这就像是小两口刚结婚,家里徒空四壁,过三十年有存款、有家具、有住宅、有田产,可是子孙说我们没吃好,接着说我们没人家钱多。你和大地主、大资本家比没人家钱多,怎么不说当初一分钱没有,现在存款百万,人家当初存款就百万呢?
f22 发表于 2013-5-16 10:02

韩国
1960-1980实现从农业国道工业国的转变
你把它放到当时的战略格局、历史环境中考虑好不好。
中见中 发表于 2013-5-19 10:53
首先,这里说的是你所谓毛时代结束时的工业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得益于毛子的援助,
你不用转进到毛时代 ...
所谓W-G损失5000亿,  是当局拍脑袋想出来的, 根本没有统计支持.  
youfenyu 发表于 2013-5-19 12:25
所谓W-G损失5000亿,  是当局拍脑袋想出来的, 根本没有统计支持.

"所谓W-G损失5000亿,  是当局拍脑袋想出来的, 根本没有统计支持.  "
这个结论怎么得出的?

这个结论有统计支持?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2013-5-19 12:42 上传

youfenyu 发表于 2013-5-15 06:16
美国经济1955年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6%,  1974年占24%, 这说明了什么呢?
该打LZ脸时就要打 这种人就是通过挪用,刻意使用某些数据达到毁灭我们历史,扰乱我们发展的目的
f22 发表于 2013-5-16 10:04
邓小平讲的二十年停滞
人民生活最好,军队战斗力最强的,就是56-57年
反右后,中国走入黑暗的二十年
邓还说:“淮海战役,毛主席对我说:'我把指挥交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