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谈及影视剧中关于铁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3:30:23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当年可是轰动一时,影响深远的一部电影。上了点年纪的人们一定还记忆犹新。我第一次看此片,是在80年代初,当时觉得非常不错,令人耳目一新。可参加工作后再回过头来温习一遍,赫然发现这部影片居然就是前南斯拉夫版的《铁道游击队》,因为里面无论是瓦尔特等游击队员,还是德军,都是资深的铁路员工出身。怎么?不信?听我慢慢道来。

在影片最后,德寇使了招瞒天过海,从萨拉热窝火车站开出卫生专列,到油库后卸下伤兵,装上油桶,此即为所谓的“劳菲尔”行动计划。这列车全是棚车,从车厢与人体的比例关系,以及影片中展示的路基、枕木的情况来看,这应该是窄轨线路。

瓦尔特等三人在进油库之前,枪支和打火机皆被没收,于是便寻机打倒火车司机,自己换装冒充。由此证明,瓦尔特等三人此前肯定是铁路火车司机出身,而且事先早有预案。否则的话,一般人哪有这个能耐呀?冒充火车司机可不是换套衣服就能成的。起码你要能看懂信号,能把火车开起来。这些东西可不是临时抱佛脚就能成的,否则的话培训出一个合格的火车司机咋会那么困难呢?还得从司炉、副司机一步步熬上来,升得再快也至少得五、六年光景。

火车驶离油库,德寇方才发觉司机被顶包,于是沿线小站立即要求瓦尔特停车。不过呢,车站值班员肯定是蒙了,明知道操纵机车的是敌人,还想让敌人听从自己的命令停车,简直就是脑子进水了。瓦尔特们此时让机头大量排汽,干扰敌人的视线,顺利加速驶过车站。这绝对是内行呀,否则的话,又要排汽又要让火车加速,一般人还真不知道如何操纵。一个不留神扳错了,列车刹了车就前功尽弃了。不过,其实火车驶向哪里,司机根本说了不算,都掌握在调度手里。只要下令扳道,瓦尔特们也只能干瞪眼,眼睁睁地看着火车没法驶向正线。至于要让火车停下来,那也不是难事,铁路有这个技术手段。

察觉情况不妙,加之发现在机头附近押车的士兵被干掉滚落山崖,押车的党卫军二级突击队中队长命令士兵们上车顶。于是我突然发现,原来这队士兵在战前全是资深的铁路员工出身,以前从事的不是车辆检修就是调车专业。因为棚车顶部是圆弧状,那弧度大得和我国的绿皮车差不离。想当年,本人第一次登上绿皮车车顶作业时,虽然脚穿解放鞋,但仍吓得腿肚子抽筋,趴在车顶一点一点往前挪,根本就不敢站起来。这还是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后来爬车顶爬得多了,胆子逐渐变大,可以在车顶走来走去,甚至小步慢跑而面不改色心不跳。但是,你让我穿着高筒皮靴,在行进中的棚车顶上奔跑?抱歉,我一没这个胆子二没这个本事。所以我一看影片,顿时觉得敬佩之情由然而生,而且倍感亲切。原来,这队德军全是资深的铁路老前辈呀,看来是成建制改行当兵的。

车顶上的枪战,一个弹匣打到底,看来也不是中国电影的专利。瓦尔特在车顶上捡枪跑回,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在车厢内用MP40冲着车顶突突,能把车顶打出一排窟窿眼,以巴拉贝鲁姆弹的穿透力来看,车顶铁皮可不是一般地薄呀。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瓦尔特在上坡路段将机车和车辆分钩,然后用机车撞击车辆,引爆汽油。这更充分证明其是资深火车司机出身,而且以前常跑这个路段,对该路段的地形了如指掌。否则的话,哪能拿捏得那么准呢?

只不过,瓦尔特同志此举完全颠覆了地球上的火车常识。因为在上坡时,车钩之间都是咬得死死的,除非车钩本身有大故障,否则是根本没法将车钩分开的。再说了,要分钩,首先就得将风管的折角塞门给关闭了。否则的话,风管一拉开,立即大量排风,就相当于撂了一闸紧急制动,分离后的列车就全车抱闸,立即停下来了。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关闭了风管的折角塞门,瓦尔特就根本不必去费劲摘风管了。一则此时风管内还有风,使得风管很硬,基本上很难分开;二则只要折角塞门关闭了,摘不摘风管无所谓。因为机车与车辆分离后,自然会将风管拉断。

在影片中,机头分离后,整列货车立即顺坡溜逸,看来前南斯拉夫境内这段窄轨铁路在设计时取的坡度还真是超出了设计规范。本来蒸汽机车牵引力就不足,爬坡能力有限,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坡度呢?再说了,学过中学物理的都知道,在摩擦系数一定的情况下,坡度在某个度数以下,无论是空车还是重车,无论重到什么地步,其重力矢量都超不过其沿轨道方向的摩擦阻力。像影片中那样,车辆溜逸得那么快,那坡度可就老大了,你让蒸汽机车牵引个空车也许还能凑和,要牵引重车爬坡,万万是办不到的。所以,没人会那么设计,就算设计了也通不过审核验收关的。

发觉列车溜逸,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扯起嗓门下命令关手闸,同时自己也非常熟练地将手闸紧死。所谓手闸,那是通俗的讲法。正式的名称是“手制动机”。所以这又是一大佐证,证明押车的德军全是前铁路员工,而且是从事车辆或调车专业的铁路职工出身。否则的话,一般人根本不知道手闸是啥,也不知道该如何操作。不过,中队长肯定业余时间还炼过“狮子吼”之类的功夫,否则的话,在噪音那么大的环境下,仅凭他嗓子吼,如何能让全列车的德军都听到他的命令呢?若大伙儿听不到命令,仅凭他关紧一节车厢的手制动机,是没法阻止全列车溜逸的。

看到机头冲了下来,中队长命令赶紧松闸,但此时显然已经来不及了。不过呢,以当时机车和车辆的相对速度,以及重量比来看,并不足以让车辆脱轨倾覆爆炸。最大的可能性,是机车和车辆重新连挂在一起。这个冲击力其实并不足以让离机头最近的棚车脱轨,除非这辆棚车恰好轮缘磨耗过限。即使是机车和车辆的相对速度更大一些,从影片中反映的地形来看,最先脱轨的也不应是与机车最近的棚车,而是恰好在下坡弯道处的车辆。因为此时的撞击力传递过来,恰好给了处在该处的车辆一个横向冲击力。

相比之下,还是咱们国家拍的那部黑白版的《铁道游击队》更严谨。“吃两条线”,直到九十年代中期还是临枣沿线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那时蒸汽机车的牵引时速,吃两条线的人能飞车上下的不在少数。这不仅从技术上来说非常可信,而且事实也如此。整个铁道游击大队中只有彭亮能操纵机车,其他人都不会,这也是非常可信的。毕竟和飞车上下比起来,操纵机车的技术含量要高得太多,不是谁都能短时间内掌握的。

刘洪飞车夺机枪,那是《铁道游击队》里最精彩的桥段之一。从技术角度来说,这是可行的,也是可信的。不过,要想干这活儿,风险不是一般地大,不但要求对车辆非常了解,而且体能,尤其是指劲得非常了得才行。你想想,夜间趴火车,从客车尾部踩着车钩爬到棚车上,脚踏、指抓老式棚车车体外部的那加强筋,一点点向位于车厢中部的大拉门处挪,这个难度是极大的。而且车辆在行进中,货车车底的减震性能又差,因此将重量全落在脚上那可不成,基本上主要得靠指劲牢牢搬住加强筋才行。挪到大拉门间,刘洪抓住门上的把手,另只手从怀里掏出老虎钳,拧断门上铅封,再拉开门。这个细节非常到位,因为棚车上装有军火,按规定是该加铅封的。到接收站,人家要核对铅封无损才会签字接收的。而那个铅封虽然只是封在细铁丝上,但不借助老虎钳,恐怕兰博都很难直接用手指头破开铅封。

刘洪拉开大拉门后,顺手将枪支和弹药箱往下扔。这里面有个问题,虽然他事先安排了鲁汉和小坡他们沿线寻找从车上扔下的军火,但除非他事先和鲁汉小坡他们约好,自己会从列车行进方向的左侧还是右侧爬到棚车车门前,否则的话,鲁汉他们就得兵分两路,沿着铁路两侧分别寻找,搜集军火。在黑夜里,这样做会分散力量,彼此呼唤应答时容易增加暴露的几率。要知道,由于沿线有大批吃两条线的百姓存在,车上经常丢东西,因此鬼子的防范力度也是很大的。

听到列车鸣笛,刘洪知道快到站了,因此抓紧时间再扔了两捆枪支后,自己肋下夹着挺机枪就跳车了。其实这个动作是非常不必要的,而且极其冒险。因为跳车本就是个高难度的活儿,尤其是在黑暗的情况下跳车,必须得有长期的实践经验才行。加之夜晚视线太差,一旦有啥情况,肋下那挺机枪不但是个累赘,阻碍了自己跳车后的后续动作,而且极有可能给自身带来伤害。

跳车后,刘洪与鲁汉小坡他们会合一处,此时最要紧的是带着武器弹药尽快远离铁道线,以避开鬼子的巡逻队。可惜,刘洪他们似乎离不还不够远,否则刘洪不会在小坡发现巡道车的灯光后立即掐灭烟头,架起机枪准备应战。

只不过,我觉得这种情况下,趴下隐蔽才是唯一正确选择。因为即使是架起机枪,你也是干不过巡道车的,毕竟人家有装甲防护。再说了,枪声一响,附近的鬼子伪军一出动,到时候不仅刚劫来的枪支弹药保不住,而且人要脱身都很困难。

相比黑白版的《铁道游击队》,80年代以后国产影视剧里有关火车的内容就没法看了。冯小刚的《天下无贼》,那样的包房,那样的列车酒吧,估摸着拍的是外国火车吧?刘德华和葛优在车顶夹层里对决?还通过车顶通风口行窃?我的天呀,车顶那个夹层只能容纳风道和车顶水箱管路,层高是非常非常小的。能在那么狭小拥挤的空间里作出那样的动作,除非他们都是桃太郎。

还有部国产神剧,名字已经记不清了。说的是恐怖份子在列车上安了炸弹,时速低于多少就会爆炸什么的。车上一干英雄们向列车长咨询如何能让行进中的列车停下来。这位身穿铁路制服,戴着大盖帽,套着列车长臂章的人居然回答没有办法,除非从车顶爬到机头上通知司机停车。我要是在现场,保不准当场会给他个大嘴巴子,再将其踹翻,喝令大伙儿将他捆上。因为列车长,列车员们虽然是技术外行,但上岗前都得培训考试铁路基本道识,包括列车非正常情况下应急处置常识。说出这样的话来,他不是恐怖份子冒充的还能是啥?既然是恐怖份子嘛,那还需要客气个啥?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当年可是轰动一时,影响深远的一部电影。上了点年纪的人们一定还记忆犹新。我第一次看此片,是在80年代初,当时觉得非常不错,令人耳目一新。可参加工作后再回过头来温习一遍,赫然发现这部影片居然就是前南斯拉夫版的《铁道游击队》,因为里面无论是瓦尔特等游击队员,还是德军,都是资深的铁路员工出身。怎么?不信?听我慢慢道来。

在影片最后,德寇使了招瞒天过海,从萨拉热窝火车站开出卫生专列,到油库后卸下伤兵,装上油桶,此即为所谓的“劳菲尔”行动计划。这列车全是棚车,从车厢与人体的比例关系,以及影片中展示的路基、枕木的情况来看,这应该是窄轨线路。

瓦尔特等三人在进油库之前,枪支和打火机皆被没收,于是便寻机打倒火车司机,自己换装冒充。由此证明,瓦尔特等三人此前肯定是铁路火车司机出身,而且事先早有预案。否则的话,一般人哪有这个能耐呀?冒充火车司机可不是换套衣服就能成的。起码你要能看懂信号,能把火车开起来。这些东西可不是临时抱佛脚就能成的,否则的话培训出一个合格的火车司机咋会那么困难呢?还得从司炉、副司机一步步熬上来,升得再快也至少得五、六年光景。

火车驶离油库,德寇方才发觉司机被顶包,于是沿线小站立即要求瓦尔特停车。不过呢,车站值班员肯定是蒙了,明知道操纵机车的是敌人,还想让敌人听从自己的命令停车,简直就是脑子进水了。瓦尔特们此时让机头大量排汽,干扰敌人的视线,顺利加速驶过车站。这绝对是内行呀,否则的话,又要排汽又要让火车加速,一般人还真不知道如何操纵。一个不留神扳错了,列车刹了车就前功尽弃了。不过,其实火车驶向哪里,司机根本说了不算,都掌握在调度手里。只要下令扳道,瓦尔特们也只能干瞪眼,眼睁睁地看着火车没法驶向正线。至于要让火车停下来,那也不是难事,铁路有这个技术手段。

察觉情况不妙,加之发现在机头附近押车的士兵被干掉滚落山崖,押车的党卫军二级突击队中队长命令士兵们上车顶。于是我突然发现,原来这队士兵在战前全是资深的铁路员工出身,以前从事的不是车辆检修就是调车专业。因为棚车顶部是圆弧状,那弧度大得和我国的绿皮车差不离。想当年,本人第一次登上绿皮车车顶作业时,虽然脚穿解放鞋,但仍吓得腿肚子抽筋,趴在车顶一点一点往前挪,根本就不敢站起来。这还是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后来爬车顶爬得多了,胆子逐渐变大,可以在车顶走来走去,甚至小步慢跑而面不改色心不跳。但是,你让我穿着高筒皮靴,在行进中的棚车顶上奔跑?抱歉,我一没这个胆子二没这个本事。所以我一看影片,顿时觉得敬佩之情由然而生,而且倍感亲切。原来,这队德军全是资深的铁路老前辈呀,看来是成建制改行当兵的。

车顶上的枪战,一个弹匣打到底,看来也不是中国电影的专利。瓦尔特在车顶上捡枪跑回,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在车厢内用MP40冲着车顶突突,能把车顶打出一排窟窿眼,以巴拉贝鲁姆弹的穿透力来看,车顶铁皮可不是一般地薄呀。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瓦尔特在上坡路段将机车和车辆分钩,然后用机车撞击车辆,引爆汽油。这更充分证明其是资深火车司机出身,而且以前常跑这个路段,对该路段的地形了如指掌。否则的话,哪能拿捏得那么准呢?

只不过,瓦尔特同志此举完全颠覆了地球上的火车常识。因为在上坡时,车钩之间都是咬得死死的,除非车钩本身有大故障,否则是根本没法将车钩分开的。再说了,要分钩,首先就得将风管的折角塞门给关闭了。否则的话,风管一拉开,立即大量排风,就相当于撂了一闸紧急制动,分离后的列车就全车抱闸,立即停下来了。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关闭了风管的折角塞门,瓦尔特就根本不必去费劲摘风管了。一则此时风管内还有风,使得风管很硬,基本上很难分开;二则只要折角塞门关闭了,摘不摘风管无所谓。因为机车与车辆分离后,自然会将风管拉断。

在影片中,机头分离后,整列货车立即顺坡溜逸,看来前南斯拉夫境内这段窄轨铁路在设计时取的坡度还真是超出了设计规范。本来蒸汽机车牵引力就不足,爬坡能力有限,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坡度呢?再说了,学过中学物理的都知道,在摩擦系数一定的情况下,坡度在某个度数以下,无论是空车还是重车,无论重到什么地步,其重力矢量都超不过其沿轨道方向的摩擦阻力。像影片中那样,车辆溜逸得那么快,那坡度可就老大了,你让蒸汽机车牵引个空车也许还能凑和,要牵引重车爬坡,万万是办不到的。所以,没人会那么设计,就算设计了也通不过审核验收关的。

发觉列车溜逸,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扯起嗓门下命令关手闸,同时自己也非常熟练地将手闸紧死。所谓手闸,那是通俗的讲法。正式的名称是“手制动机”。所以这又是一大佐证,证明押车的德军全是前铁路员工,而且是从事车辆或调车专业的铁路职工出身。否则的话,一般人根本不知道手闸是啥,也不知道该如何操作。不过,中队长肯定业余时间还炼过“狮子吼”之类的功夫,否则的话,在噪音那么大的环境下,仅凭他嗓子吼,如何能让全列车的德军都听到他的命令呢?若大伙儿听不到命令,仅凭他关紧一节车厢的手制动机,是没法阻止全列车溜逸的。

看到机头冲了下来,中队长命令赶紧松闸,但此时显然已经来不及了。不过呢,以当时机车和车辆的相对速度,以及重量比来看,并不足以让车辆脱轨倾覆爆炸。最大的可能性,是机车和车辆重新连挂在一起。这个冲击力其实并不足以让离机头最近的棚车脱轨,除非这辆棚车恰好轮缘磨耗过限。即使是机车和车辆的相对速度更大一些,从影片中反映的地形来看,最先脱轨的也不应是与机车最近的棚车,而是恰好在下坡弯道处的车辆。因为此时的撞击力传递过来,恰好给了处在该处的车辆一个横向冲击力。

相比之下,还是咱们国家拍的那部黑白版的《铁道游击队》更严谨。“吃两条线”,直到九十年代中期还是临枣沿线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那时蒸汽机车的牵引时速,吃两条线的人能飞车上下的不在少数。这不仅从技术上来说非常可信,而且事实也如此。整个铁道游击大队中只有彭亮能操纵机车,其他人都不会,这也是非常可信的。毕竟和飞车上下比起来,操纵机车的技术含量要高得太多,不是谁都能短时间内掌握的。

刘洪飞车夺机枪,那是《铁道游击队》里最精彩的桥段之一。从技术角度来说,这是可行的,也是可信的。不过,要想干这活儿,风险不是一般地大,不但要求对车辆非常了解,而且体能,尤其是指劲得非常了得才行。你想想,夜间趴火车,从客车尾部踩着车钩爬到棚车上,脚踏、指抓老式棚车车体外部的那加强筋,一点点向位于车厢中部的大拉门处挪,这个难度是极大的。而且车辆在行进中,货车车底的减震性能又差,因此将重量全落在脚上那可不成,基本上主要得靠指劲牢牢搬住加强筋才行。挪到大拉门间,刘洪抓住门上的把手,另只手从怀里掏出老虎钳,拧断门上铅封,再拉开门。这个细节非常到位,因为棚车上装有军火,按规定是该加铅封的。到接收站,人家要核对铅封无损才会签字接收的。而那个铅封虽然只是封在细铁丝上,但不借助老虎钳,恐怕兰博都很难直接用手指头破开铅封。

刘洪拉开大拉门后,顺手将枪支和弹药箱往下扔。这里面有个问题,虽然他事先安排了鲁汉和小坡他们沿线寻找从车上扔下的军火,但除非他事先和鲁汉小坡他们约好,自己会从列车行进方向的左侧还是右侧爬到棚车车门前,否则的话,鲁汉他们就得兵分两路,沿着铁路两侧分别寻找,搜集军火。在黑夜里,这样做会分散力量,彼此呼唤应答时容易增加暴露的几率。要知道,由于沿线有大批吃两条线的百姓存在,车上经常丢东西,因此鬼子的防范力度也是很大的。

听到列车鸣笛,刘洪知道快到站了,因此抓紧时间再扔了两捆枪支后,自己肋下夹着挺机枪就跳车了。其实这个动作是非常不必要的,而且极其冒险。因为跳车本就是个高难度的活儿,尤其是在黑暗的情况下跳车,必须得有长期的实践经验才行。加之夜晚视线太差,一旦有啥情况,肋下那挺机枪不但是个累赘,阻碍了自己跳车后的后续动作,而且极有可能给自身带来伤害。

跳车后,刘洪与鲁汉小坡他们会合一处,此时最要紧的是带着武器弹药尽快远离铁道线,以避开鬼子的巡逻队。可惜,刘洪他们似乎离不还不够远,否则刘洪不会在小坡发现巡道车的灯光后立即掐灭烟头,架起机枪准备应战。

只不过,我觉得这种情况下,趴下隐蔽才是唯一正确选择。因为即使是架起机枪,你也是干不过巡道车的,毕竟人家有装甲防护。再说了,枪声一响,附近的鬼子伪军一出动,到时候不仅刚劫来的枪支弹药保不住,而且人要脱身都很困难。

相比黑白版的《铁道游击队》,80年代以后国产影视剧里有关火车的内容就没法看了。冯小刚的《天下无贼》,那样的包房,那样的列车酒吧,估摸着拍的是外国火车吧?刘德华和葛优在车顶夹层里对决?还通过车顶通风口行窃?我的天呀,车顶那个夹层只能容纳风道和车顶水箱管路,层高是非常非常小的。能在那么狭小拥挤的空间里作出那样的动作,除非他们都是桃太郎。

还有部国产神剧,名字已经记不清了。说的是恐怖份子在列车上安了炸弹,时速低于多少就会爆炸什么的。车上一干英雄们向列车长咨询如何能让行进中的列车停下来。这位身穿铁路制服,戴着大盖帽,套着列车长臂章的人居然回答没有办法,除非从车顶爬到机头上通知司机停车。我要是在现场,保不准当场会给他个大嘴巴子,再将其踹翻,喝令大伙儿将他捆上。因为列车长,列车员们虽然是技术外行,但上岗前都得培训考试铁路基本道识,包括列车非正常情况下应急处置常识。说出这样的话来,他不是恐怖份子冒充的还能是啥?既然是恐怖份子嘛,那还需要客气个啥?
楼主也吃过两线?了解的这么清楚?
不懂,先赞个先
既然知道是影视剧就别当真了
忘情兄生命不息,笔耕不止。
唉 1890年造的火车 最新也是1912年造的火车和蒸汽机头,能和现代的火车机构相比?
一旦涉及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题材的电影,那个国家的导演都一样的会出现漏洞,当下的美国的好莱坞都不例外,何况是70年代的南斯拉夫。
看个热闹,体会一下中心思想就够了。
为节省铅和降低成本  当时德军在冲锋枪上用的9*19弹和手枪上用的是不同的弹头  手枪用普通的8克左右的铅心弹  用P38手枪初速在350左右  而MP40上一般用钢心或者铸铁心的弹头 重量在5-6克左右  装药和铅心弹的一样都是0.36-0.4克   冲锋枪的枪管比手枪长很多加上轻弹头  初速将近有500米/秒   钢心或者铁心弹的穿甲能力也比铅心要强    根据这些条件  MP40在几米的距离上打穿车皮不是难事   
好文学习了,很欢乐。。。
刚进来没看作者,看一半就猜到是忘情大大,超大里面对铁路这么熟了还有谁
2013-5-7 17:22 上传

影视剧不能太当真
那个年代创作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随随便便都是经典之作,虽然总体上免不了伟光正,可是细节可都是经得起推敲的,哪像现在。
导演之意不在车,在乎阶级之间也……
2013-5-7 17:48 上传

贰佰玖 发表于 2013-5-7 17:18
为节省铅和降低成本  当时德军在冲锋枪上用的9*19弹和手枪上用的是不同的弹头  手枪用普通的8克左右的铅心弹 ...
你知道货车顶棚有多厚吗?
2013-5-7 18:10 上传

想起当年的英明领袖还会见过来我国访问的“瓦尔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