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 将新建两个科考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5:51:41
我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 将新建两个科考站

观察者网    2013-04-09 18:18:29

4月9日,中国南极考察队队员在南极成功开展了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后,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抵达上海外高桥母港,凯旋归来。
本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12年11月5日搭乘“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广州出发,历时156天,四次成功穿越南半球西风带暴风圈,总航程2.9万多海里,其中冰区航行6000余海里,并首次到达南纬75°7.2',刷新了我国船舶航行最南纬度地区新纪录。

在本次考察中,考察队分别在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雪龙船完成了53项科学考察任务。为加强科学考察力度,中国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在南极新建两个科学考察站,选址调研在本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中已顺利完成。
据悉,考察队确定的预选夏季站建站区内平地约有2.2平方公里,地表分布大小不等的河流石,通行条件极差,车辆不能使用,只能步行。经过科考队员数天的艰苦工作,科考队于今年1月7日完成新建夏季站选址的基础测绘工作。据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政策与规划处处长徐世杰介绍,这次进行选址调研的新科考夏季站站点位于东南极冰盖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域。站点所在处周围地势平坦开阔,海拔高度2621米,距离中山站约520公里,距离昆仑站715公里。

在完成选址调研后,南极新科考夏季站的建站工作即将有序展开,科考站预计明年建成。新站可以为中山站通往昆仑站、格罗夫山、埃默里冰架区域考察提供中继支撑、应急保障以及航空地面支撑。新科考站的主要设立目的是围绕气候变化的核心议题,开展更加持续的环境观测,更系统地研究南极大陆,并将使我国在南极各科考站的分布更加均衡。考察站建成后,我国将有计划地在南极内陆开展冰川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空间物理学、卫星遥感数据接收、人体医学研究和医疗保障等一系列领域的科学研究。

此外,我国还可能在“十二五”期间于南极罗斯海畔的维多利亚地建一规模与中山、长城站相当的常年站。罗斯海海畔的新站预选区域位于南极维多利亚地的中段,该地向南300公里即是著名的罗斯岛,岛上建有南极最大的科考站——美国麦克默多站和新西兰的斯科特站。该岛及邻近区域因为多国建站而被称作“南极第二国际地球村”,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和地理区位优势。新建的常年站其规模将会与中山、长城站相当,人员的配备也将相近。

南极科考站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运行,所有建筑材料、设备都面临巨大考验,加上南极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因此考察站的设计与建造要求很高。我国自1985年建成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以来,目前拥有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三个考察站,其中昆仑站位于南极冰盖的最高点。本次选址调研所确定建设的两个站点建成后,加上已有的3个考察站,中国将拥有5个南极科考站点,数量将仅次于俄罗斯(8个)、阿根廷(7个)、美国(6个),与智利的站点数量一致。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从极地大国向极地强国转型。“从国际层面讲,各国在南极的利益争夺日益增强,可以说暗流涌动。”著名极地科学家王自磐说,“在遵循《南极条约》进行国际科研合作的前提下,我们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能建更多的科考站,体现了国家具备强大经济科技实力,提升对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投入与支持力度,不断拓展南极科考区域范围,既是对人类南极科学的更大贡献,同时也将增强中国在国际南极事务的话语权。”

我国南极科考站中山站

(观察者网综合新华网、东方网等报道)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3_04_09_137460.shtml
来源:新华网等我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 将新建两个科考站

观察者网    2013-04-09 18:18:29

4月9日,中国南极考察队队员在南极成功开展了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后,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抵达上海外高桥母港,凯旋归来。
本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12年11月5日搭乘“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广州出发,历时156天,四次成功穿越南半球西风带暴风圈,总航程2.9万多海里,其中冰区航行6000余海里,并首次到达南纬75°7.2',刷新了我国船舶航行最南纬度地区新纪录。

在本次考察中,考察队分别在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雪龙船完成了53项科学考察任务。为加强科学考察力度,中国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在南极新建两个科学考察站,选址调研在本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中已顺利完成。
据悉,考察队确定的预选夏季站建站区内平地约有2.2平方公里,地表分布大小不等的河流石,通行条件极差,车辆不能使用,只能步行。经过科考队员数天的艰苦工作,科考队于今年1月7日完成新建夏季站选址的基础测绘工作。据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政策与规划处处长徐世杰介绍,这次进行选址调研的新科考夏季站站点位于东南极冰盖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域。站点所在处周围地势平坦开阔,海拔高度2621米,距离中山站约520公里,距离昆仑站715公里。

在完成选址调研后,南极新科考夏季站的建站工作即将有序展开,科考站预计明年建成。新站可以为中山站通往昆仑站、格罗夫山、埃默里冰架区域考察提供中继支撑、应急保障以及航空地面支撑。新科考站的主要设立目的是围绕气候变化的核心议题,开展更加持续的环境观测,更系统地研究南极大陆,并将使我国在南极各科考站的分布更加均衡。考察站建成后,我国将有计划地在南极内陆开展冰川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空间物理学、卫星遥感数据接收、人体医学研究和医疗保障等一系列领域的科学研究。

此外,我国还可能在“十二五”期间于南极罗斯海畔的维多利亚地建一规模与中山、长城站相当的常年站。罗斯海海畔的新站预选区域位于南极维多利亚地的中段,该地向南300公里即是著名的罗斯岛,岛上建有南极最大的科考站——美国麦克默多站和新西兰的斯科特站。该岛及邻近区域因为多国建站而被称作“南极第二国际地球村”,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和地理区位优势。新建的常年站其规模将会与中山、长城站相当,人员的配备也将相近。

南极科考站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运行,所有建筑材料、设备都面临巨大考验,加上南极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因此考察站的设计与建造要求很高。我国自1985年建成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以来,目前拥有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三个考察站,其中昆仑站位于南极冰盖的最高点。本次选址调研所确定建设的两个站点建成后,加上已有的3个考察站,中国将拥有5个南极科考站点,数量将仅次于俄罗斯(8个)、阿根廷(7个)、美国(6个),与智利的站点数量一致。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从极地大国向极地强国转型。“从国际层面讲,各国在南极的利益争夺日益增强,可以说暗流涌动。”著名极地科学家王自磐说,“在遵循《南极条约》进行国际科研合作的前提下,我们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能建更多的科考站,体现了国家具备强大经济科技实力,提升对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投入与支持力度,不断拓展南极科考区域范围,既是对人类南极科学的更大贡献,同时也将增强中国在国际南极事务的话语权。”

我国南极科考站中山站

(观察者网综合新华网、东方网等报道)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3_04_09_137460.shtml
来源:新华网等
只是科研,在南极不好军事化,不然把南极的冰川全融化掉了,大陆就成为水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