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杂七杂八的坦克专业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5:40:58
]]
这个帖不能要了,因为传不上PDF附件。还是麻烦呼噜呼噜卡加下我QQ,794175096.我把资料传给你,麻烦你帮我发下。
PDF我也不会发[:a9:]
截图吧
原帖由 喜之狼 于 2009-2-2 22:43 发表
截图吧



很伤啊~~~哎,还是老实截图吧
第二篇

第一页
1.jpg
2.jpg


第二页


3.jpg
4.jpg
5.jpg


第三页
6.jpg
7.jpg

第三页
8.jpg
9.jpg
10.jpg

第四页


11.jpg
12.jpg
论文党出没,大家收宝贝。:D
]]
找个网络空间就行拉~~
原帖由 bigblu 于 2009-2-2 23:37 发表
楼主尽量选原理普及类的文章贴,装备试验类的就算了,太敏感



好的,我注意。装备实验的,大家想要的找我要就可以了
下面都是我以前发过的,现在集中到这个帖子里



穿甲的大致过程是:弹丸前端接触装甲,若是硬度足够便可以植入装甲,并且植入的部分会因为与装甲的摩擦的热量和应力波而消耗,随后剩余的弹体部分继续向装甲推进并逐渐消耗在与装甲的作用中,如果在穿透装甲前,弹丸消耗完毕,装甲胜利;反之弹丸胜利,穿透装甲。在穿甲的过程中,弹丸与装甲的碰撞会产生速度远快于弹丸的应力波,达到装甲的背面反射成为稀疏拉伸波,导致装甲背面的表面出现崩落现象,崩落碎片的数量和速度取决于弹丸速度和弹丸质量。以上是所有穿甲弹的穿甲过程的概述。对于全口径的穿甲弹,其穿甲能力大致略大于弹径,而受速度影响较长杆弹大;对于长杆穿甲弹,其穿甲深度略大于穿杆长度,受速度因素影响不如全口径弹大。在穿甲的过程中,弹丸的能量消耗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1。装甲的弹性变形;2。装甲的非弹性形变;3。弹丸材料的破坏(热效应和应力脉冲);4。形成碎片的飞散;5。装甲材料的受热破坏。穿甲弹破坏装甲的外观上的表现是:融化的金属飞溅、巨大的声响和坦克的震动。







对于榴弹命中装甲对于装甲的作用情况,我们去除采用瞬发引信的情况不讨论(因为一碰即炸,这个回帖里没有讨论的意义)。榴弹命中装甲时,命中点的压强达到数十GPa,远大于装甲表面的抗压强度,因此装甲表面会发生凹陷,同时同等大小反向的应力(实际的应力曲线更为复杂,所以在这简化为两个相反的方向)作用于榴弹。考虑到此时榴弹尖端已可能部分植入装甲表面,初始植入的深度的主要决定因素为榴弹的材料能在这个巨大的作用力和热效应下持续多长时间,若强度和耐热性足够,则能植入更深的深度;若强度和耐热性不足,则可能在植入的初期弹丸尖端的材料即告崩溃,榴弹本身材料一崩溃则自然对于装甲的作用也消失。尖端材料崩溃后,后续的弹体材料即继续向装甲前进并开始植入装甲,考虑到榴弹有效穿甲材料质量极少,强度极低且耐热性不好,其对于装甲的穿透深度要远远低于穿甲弹的深度。比如某型152榴弹采用延时引信之后其对于中硬度钢装甲的2000米穿透深度仅为25mm。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决定了榴弹的穿甲能力低下,即为榴弹中填装的炸药。榴弹的炸药装在引信的正后方,引信被消耗完毕后炸药即暴露出来直接与装甲发生作用。因为炸药的强度很低,所以在应力之下更快崩溃,所以对于装甲的作用时间也更短,且目前榴弹多采用的B炸药在高速冲击波下容易爆炸,也就是说当弹头的引信材料崩溃后,榴弹自然会爆炸(除非采用更低感度的炸药),但无论是什么情况,榴弹穿甲能力都有限。
穿甲原理新探索


1.jpg
2.jpg
3.jpg
4.jpg
6.jpg
7.jpg
8.jpg
9.jpg
依据剩余穿深选择坦克射击弹种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榴弹超压对于坦克作用

1.jpg
2.jpg
军事论文网上太多了

专业军事科技论坛上一天可以下一大堆

看都看不玩  也看不懂

但是楼主发帖还是辛苦了

大家看明白多少算多少
原帖由 cqxsd888 于 2009-2-4 19:06 发表
军事论文网上太多了

专业军事科技论坛上一天可以下一大堆

看都看不玩  也看不懂

但是楼主发帖还是辛苦了

大家看明白多少算多少



看不懂就要问
今天传一篇大家很容易看得懂的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这个强顶
其实伊拉克坦克部队尽力了


(原创)关于坦克知识的一点误区


z这两天有点忙,可能一次写不完,大家先慢慢看,我尽快写完。







近来在论坛上混,发现很多网友对于坦克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误区。个人觉得对于坦克,我还是略有了解的,写一篇文章给一些不懂的科普一下,有写错之处,欢迎大家指正,但千万别用板砖打我脸,我还靠这脸吃饭呢。另外说明一下,我写的这篇文章优先考虑大家都能看得懂,所以尽量不说术语,并且 省略了一些篇幅过大的东西。






误区一:坦克被击穿一击必毁。很多军迷朋友往往错误的认为坦克只要一被击穿就肯定“轰”的一下车毁人亡。其实,坦克的毁伤是由穿甲/破甲剩余穿深、装甲类型、发散角、有效破片\融溅物飞散距离、坦克内部安全设备、油料布置,弹药存放方式、电路布置、车内重要设备布置、人员布置、人员是否有防护以及防护程度等因素共同决定的。一般来说,穿甲弹只要有剩余60mm的穿深,破甲弹有200mm剩余穿深,对于车内设备的杀伤效果就比较理想。不过剩余穿深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比如,一辆弹药进行了很好的隔离、油路电路设计合理、安装灭火抑爆系统、乘员布置尽量避免都在一条直线上的坦克,是很难被摧毁的。通常对付这类坦克,常需要多发穿\破甲弹命中多发,才能破坏车内的主要设备,要想引燃这类坦克,通常更难,往往需要先破坏其灭火抑爆系统或是多发击穿后耗尽灭火抑爆的燃料后才可以点燃;若是想引爆其弹药,更是困难,因为其每一发弹药都是单独装在一个防火的装甲容器内部的。对于安全措施较差的坦克,如T-72,也需要直接击中弹药才能一发击毁,不过似乎T-72的灭火抑爆的性能不是太好,有时候不能完全扑灭车内火灾。

这是M1内部弹药和油料的布置,相信大家一眼就能够看出瞄准点应该选在哪了吧
M1弹药布置.jpg
M1油料布置.jpg

误区二:只要击穿了坦克,基本就可以杀死车内全部乘员。常用的反装甲炮弹中,穿甲弹穿透后有效破片\融溅物的发散角是固定60度,且飞散距离较远,破甲弹的有效破片\融溅物发散角,对于100mm以下厚度的装甲是120度,对于100mm以上厚度的装甲或复合装甲,发散角为30度,且破甲弹的飞散距离较近而且单个有效破片\融溅物远不如穿甲弹(不过似乎破甲弹比穿甲弹更适合对付轻型装甲车辆)。在剩余穿深相同的情况下,P(自锻破片)装药,有效破片\融溅物的发散角、飞散距离、单个破片的平均破坏力
介于穿甲弹和破甲弹之间。上面的几个因素综合考虑的话,再加上坦克内部遵循次要设备保护主要设备,主要设备保护人员的原则布置且乘员穿戴全身防火防破片服的话,一般要想杀伤乘员是很难的,从二战以来统计的结果,坦克和人员的损失比大概是3:1,而以军的梅卡瓦系列更是创造了参战以来只伤亡几个人的记录(其中还有大半是开舱盖时坦克被命中被舱盖冲进来的超压杀死)。



误区三:装甲越厚,穿透厚形成的破片就越多。有这个想法的人估计是受一期发现节目的影响(因为我也看了那期),下面我用一个图来说明为什么不是装甲越厚,穿透厚形成的破片就越多。

a.jpg
仔细看这张图,从左到右为穿甲弹在装甲内运动的不同时间的状态。我们可以看出,在弹丸未穿透装甲之前,形成的破片和金属融溅物都从弹孔向外的一面排出,快穿透时在装甲内表面形成少量崩落。当只有穿透了装甲时,穿孔中形成的破片和金属融溅物才同时向车内车外排出,这个时候已经是穿甲的某期了。所以对于厚装甲而言,向车内排出的金属量是固定的,也就是弹丸穿透装甲内表面的一瞬间至剩余弹丸的中后部穿出装甲时所带出的金属量+内表面崩落的金属量。对于一些极薄的装甲,形成的破片和融溅物也许与厚度有关。比如,用坦克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打汽车的车壳肯定是一穿而过只形成极少的碎片。对于安装了凯芙拉内衬的坦克,通常还要减去很大一部分内表面崩落的金属量才能算出穿甲带入车内的金属量。




误区四;碎甲弹的冲击波即使对付三代坦克无效,但至少也会对车内有所杀伤。由于三代坦克安装了复合装甲,所以碎甲弹随之失效,但是通常也有很多人认为至少还能对车内起点作用吧,比如至少能在装甲内表面制造点崩落碎片。其实不然,现代坦克的复合装甲,由于遵循阻抗梯次搭配原则,采用高阻抗——低阻抗多层搭配防弹材料,可以完全将冲击波的能量反射回去,何况大部分三代坦克还有一层凯芙拉内衬呢。(相关资料我发在第一楼里)



误区五:未来攻顶弹采用P装药结合随进高爆战斗部后,击穿就可以重创坦克。如果这类弹药打的是目前的坦克,那肯定是这样的,但是对于这类弹药,也有一个方法可以用。在坦克顶装甲的结构中,我们采用钢板+惰性高分子聚合材料+钢板的结构,P装药穿透钢装甲面板进入惰性材料后,高分子材料在应力波的作用下产生一定的流动,填满P装药穿孔所形成的空隙,这样就把随进的高爆战斗部挡在了外面。对于已没有这种顶部装甲结构的坦克,亦可以采用附加装甲的形式解决这个问题。



误区六:稳定坦克车体对于提高行进间射击精度没有作用。这个我可以肯定大家是受一期《坦克装甲车辆》的影响。我国某型100mm炮,由于炮架结构的问题,行进间射击密集度比静止时大了不少。究其原因,原来是100炮的炮架的极微小的间隙在剧烈颠簸时有细小的位移导致火炮射击密集度增大,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便是如此。



误区七:坦克的直瞄打击距离近,通常在2000米左右。实际上,战后很多坦克,通常在5000米距离上,采用排集火射击战术或连集火射击战术,就可以直瞄打击(有些人喊“有效射程”,实际上与直瞄打击是一回事,坦克又没有间瞄打击能力)运动的装甲目标,更何况是如反坦克导弹发射小组这类目标。某些坦克,如M1A2等,据说甚至可以用集火力射击战术直瞄打击8000米距离上的目标。直瞄打击的距离,通常取决于瞄准镜的性能,弹丸的弹道特性,以及火控计算机的性能。2000米通常是指一些坦克炮的直射距离。另外,2000米还有个含义,比如对于M829A2穿甲弹,2000米是其击穿700mm装甲的距离。所以说,那些认为步兵携带的反坦克导弹能在5000米处打击坦克而坦克无力还击的观点是错误的。另外,2000米还有个含义,比如对于M829A2穿甲弹,2000米是其击穿700mm装甲的距离。(注意和有效射程和直射距离区分开来) 虽然坦克通常不会在还没发现目标的时候就在5000米的距离上开火浪费弹药,不过如果一款射程为5000米的反坦克导弹在没有占据兵力优势的时候就敢于在这个距离上攻击坦克的话,等待它的结果只有一个——灭亡!所以说,坦克5000米的直瞄打击能力虽然不象2000米内动中射击的能力地位这么高,但是依然还是受到各国军方的重视的。(

误区八:坦克榴弹的威力不大。其实坦克榴弹的威力是相当大的。M830A1 120mm多用途弹,侧重杀伤爆破作用,起爆破作用的装药为2公斤梯黑高爆炸药,相当于3.8公斤左右的TNT当量,有触发、近炸两种模式。125mm榴弹,装药3.5公斤梯黑炸药,当量4.9公斤TNT当量。对于堑壕、轻武器射击掩体内部的人员,炮弹落点在射孔前5米以内都不安全。尤其是对于那些通常要将发射管暴露射孔后面的反坦克导弹、通用机枪掩体而言,坦克榴弹的超压杀伤作用是很强大的,通常一击毙命。对于那些处于临时发射位置的反坦克导弹、机枪等,通常还要遭到榴弹的强大动压(上万兆帕),要是被榴弹击中,都够死几十回了。坦克榴弹破片的密集杀伤界通常为10米半径(简化,实际是个矩形),密集杀伤面积是120平米左右。且坦克榴弹本身具有一定贯穿性,就是不用延时模式,通常也能贯穿大部分土木射击掩体并在内部爆炸。120榴弹的对于砖墙的摧毁距离通常是5米左右,也就是说,要是一枚120榴弹或125榴弹命中一栋常见的6层居民楼,5米内的一般居民楼的主承重结构如承重墙等肯定会受到严重破坏,按照这个毁伤区是一个圆球算,一枚坦克榴弹就可以完全啃掉一间房间,并对更大的范围造成严重破坏,命中较低的楼层由于顶上楼层的重力没有支撑,通常可以对一栋砖砌结构或者砖混结构的普通居民楼造成严重破坏。



误区九:步坦协同就是步兵跟着坦克跑,或是步兵均匀地分布在坦克的间隙中间一起进攻。我前面说了,通常坦克在5000米的距离上就开始发扬精确的直瞄火力,这个时候,坦克通常边行进边射击,步战在其后方大约1000米到2000米的距离上,随后步兵战车通常借助坦克的掩护和地形的掩护,高速向敌方阵地冲击,并一路发扬步战的火力,与对方步战交战。接近到400米的距离步兵下车在班用机枪和步兵战车的掩护下冲入阵地进行近战。坦克这时或以一部分高速冲击,另一部分在1000米到2000米的距离上担任直瞄火力掩护,消灭对方坦克,步战,坚固火力点等。步兵则负责近战肃清敌人步兵。或全部占领有利射击阵地,大力压制对方阵地的火力。因此,步坦协同不是步兵跟着坦克跑,而是在坦克远距离精确直瞄火力的掩护下,步兵乘坐装甲机械化车辆冲击阵地近战歼敌。

误区十:坦克发动机的效率很低。坦克无论是越野行驶还是公路行驶,油耗都非常大。如M1A2主战坦克,百公里油耗是中等排量小汽车的500倍,其他采用柴油机的坦克也好不了多少,因此很多人就此认为这是坦克发动机效率低下所致。实际上,坦克的发动机和民用的发动机没有可比性,坦克的发动机是高扭距发动机,如Mt883柴油机,发动机输出端输出扭距是3000N.M,功率1500马力。比民用的同功率级别的柴油机扭距高出近一个数量级。同时,坦克往往采用传动低效率较低的液力机械传动箱,进一步浪费了功率。坦克的金属履带的推进效率也只有车轮的30%左右。不过这些代价的结果是坦克拥有陆地上无与伦比的越野机动性,坦克有30度的爬坡角,爬侧倾坡角通常27度左右,可以在雪地,泥泞甚至沼泽(沼泽的部分地区)高速行进。




误区十一:估计是受一些杂志的影响,很多网友认为现代坦克的陶瓷复合装甲的陶瓷部分是一整块(没有约束环),并且钢结构和陶瓷结构之间没有其他结构,比如2004年第11期《坦克装甲车辆》一篇对于M1主战坦克的装甲结构推测就是错误的。该图如下:
该图如下:1.jpg
该图的错误之处有二。其一:陶瓷部分没有约束环或者没有分块放置,当弹丸命中时,容易产生大面积的龟裂,导致大面积的装甲的抗弹能力降低;钢面板——陶瓷的间隙以及陶瓷——背板的间隙没有低阻抗填充物以反射应力波,装甲被命中时产生的应力波传到陶瓷的内表面会产生崩落,导致抗弹能力降低。而且无论是约束型陶瓷装甲还是非约束型陶瓷装甲,都不可能采用这么厚的陶瓷,这样的装甲抗二次打击能力严重不足。




误区十二:核弹的冲击波可以彻底摧毁坦克。当核弹的冲击波脱离火球之后,其峰值动压已经比较低,不足以破坏坦克的结构装甲以及其他有防护的结构,核弹的冲击波主要是破坏一些水平抗力不足的目标,比如基本上所有的民用建筑物。暴露于核弹打击下的主战坦克一类的目标(在火球区外),所受的伤害主要是强大的热辐射可能会引燃动力舱的油料、坦克被掀翻或者直接被冲击波摧毁一些脆弱的外部设备如瞄准镜、车内电子设备被电磁脉冲破坏、车外暴露的光学设备的玻璃部分在辐射的作用下变色失去功能以及强大的伽马射线照射车内电子设备时的光电流摧毁电子设备、快中子流摧毁车内电子设备并在装甲内产生持续时间较长的感生辐射。


误区十三:中子弹攻击了敌人坦克集群后,过了不一会,我军的军人过来将那些乘员已被杀死的坦克开走了。这是一个流传了很久的误区。首先,在中子弹(正确的称呼是强辐射——弱冲击波作用弹)强大的快中子流的作用下,车内的装甲甚至乘员的尸体都会成为中子感生辐射的放射源,同时,车内的锗集成电路也会被中子破坏或摧毁。试想一下,一辆没有经过任何洗消、车内还残留有辐射、电路被破坏的坦克即不能去触碰也不可能开得走。

(原创)关于坦克知识的一点误区


z这两天有点忙,可能一次写不完,大家先慢慢看,我尽快写完。







近来在论坛上混,发现很多网友对于坦克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误区。个人觉得对于坦克,我还是略有了解的,写一篇文章给一些不懂的科普一下,有写错之处,欢迎大家指正,但千万别用板砖打我脸,我还靠这脸吃饭呢。另外说明一下,我写的这篇文章优先考虑大家都能看得懂,所以尽量不说术语,并且 省略了一些篇幅过大的东西。






误区一:坦克被击穿一击必毁。很多军迷朋友往往错误的认为坦克只要一被击穿就肯定“轰”的一下车毁人亡。其实,坦克的毁伤是由穿甲/破甲剩余穿深、装甲类型、发散角、有效破片\融溅物飞散距离、坦克内部安全设备、油料布置,弹药存放方式、电路布置、车内重要设备布置、人员布置、人员是否有防护以及防护程度等因素共同决定的。一般来说,穿甲弹只要有剩余60mm的穿深,破甲弹有200mm剩余穿深,对于车内设备的杀伤效果就比较理想。不过剩余穿深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比如,一辆弹药进行了很好的隔离、油路电路设计合理、安装灭火抑爆系统、乘员布置尽量避免都在一条直线上的坦克,是很难被摧毁的。通常对付这类坦克,常需要多发穿\破甲弹命中多发,才能破坏车内的主要设备,要想引燃这类坦克,通常更难,往往需要先破坏其灭火抑爆系统或是多发击穿后耗尽灭火抑爆的燃料后才可以点燃;若是想引爆其弹药,更是困难,因为其每一发弹药都是单独装在一个防火的装甲容器内部的。对于安全措施较差的坦克,如T-72,也需要直接击中弹药才能一发击毁,不过似乎T-72的灭火抑爆的性能不是太好,有时候不能完全扑灭车内火灾。

这是M1内部弹药和油料的布置,相信大家一眼就能够看出瞄准点应该选在哪了吧
M1弹药布置.jpg
M1油料布置.jpg

误区二:只要击穿了坦克,基本就可以杀死车内全部乘员。常用的反装甲炮弹中,穿甲弹穿透后有效破片\融溅物的发散角是固定60度,且飞散距离较远,破甲弹的有效破片\融溅物发散角,对于100mm以下厚度的装甲是120度,对于100mm以上厚度的装甲或复合装甲,发散角为30度,且破甲弹的飞散距离较近而且单个有效破片\融溅物远不如穿甲弹(不过似乎破甲弹比穿甲弹更适合对付轻型装甲车辆)。在剩余穿深相同的情况下,P(自锻破片)装药,有效破片\融溅物的发散角、飞散距离、单个破片的平均破坏力
介于穿甲弹和破甲弹之间。上面的几个因素综合考虑的话,再加上坦克内部遵循次要设备保护主要设备,主要设备保护人员的原则布置且乘员穿戴全身防火防破片服的话,一般要想杀伤乘员是很难的,从二战以来统计的结果,坦克和人员的损失比大概是3:1,而以军的梅卡瓦系列更是创造了参战以来只伤亡几个人的记录(其中还有大半是开舱盖时坦克被命中被舱盖冲进来的超压杀死)。



误区三:装甲越厚,穿透厚形成的破片就越多。有这个想法的人估计是受一期发现节目的影响(因为我也看了那期),下面我用一个图来说明为什么不是装甲越厚,穿透厚形成的破片就越多。

a.jpg
仔细看这张图,从左到右为穿甲弹在装甲内运动的不同时间的状态。我们可以看出,在弹丸未穿透装甲之前,形成的破片和金属融溅物都从弹孔向外的一面排出,快穿透时在装甲内表面形成少量崩落。当只有穿透了装甲时,穿孔中形成的破片和金属融溅物才同时向车内车外排出,这个时候已经是穿甲的某期了。所以对于厚装甲而言,向车内排出的金属量是固定的,也就是弹丸穿透装甲内表面的一瞬间至剩余弹丸的中后部穿出装甲时所带出的金属量+内表面崩落的金属量。对于一些极薄的装甲,形成的破片和融溅物也许与厚度有关。比如,用坦克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打汽车的车壳肯定是一穿而过只形成极少的碎片。对于安装了凯芙拉内衬的坦克,通常还要减去很大一部分内表面崩落的金属量才能算出穿甲带入车内的金属量。




误区四;碎甲弹的冲击波即使对付三代坦克无效,但至少也会对车内有所杀伤。由于三代坦克安装了复合装甲,所以碎甲弹随之失效,但是通常也有很多人认为至少还能对车内起点作用吧,比如至少能在装甲内表面制造点崩落碎片。其实不然,现代坦克的复合装甲,由于遵循阻抗梯次搭配原则,采用高阻抗——低阻抗多层搭配防弹材料,可以完全将冲击波的能量反射回去,何况大部分三代坦克还有一层凯芙拉内衬呢。(相关资料我发在第一楼里)



误区五:未来攻顶弹采用P装药结合随进高爆战斗部后,击穿就可以重创坦克。如果这类弹药打的是目前的坦克,那肯定是这样的,但是对于这类弹药,也有一个方法可以用。在坦克顶装甲的结构中,我们采用钢板+惰性高分子聚合材料+钢板的结构,P装药穿透钢装甲面板进入惰性材料后,高分子材料在应力波的作用下产生一定的流动,填满P装药穿孔所形成的空隙,这样就把随进的高爆战斗部挡在了外面。对于已没有这种顶部装甲结构的坦克,亦可以采用附加装甲的形式解决这个问题。



误区六:稳定坦克车体对于提高行进间射击精度没有作用。这个我可以肯定大家是受一期《坦克装甲车辆》的影响。我国某型100mm炮,由于炮架结构的问题,行进间射击密集度比静止时大了不少。究其原因,原来是100炮的炮架的极微小的间隙在剧烈颠簸时有细小的位移导致火炮射击密集度增大,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便是如此。



误区七:坦克的直瞄打击距离近,通常在2000米左右。实际上,战后很多坦克,通常在5000米距离上,采用排集火射击战术或连集火射击战术,就可以直瞄打击(有些人喊“有效射程”,实际上与直瞄打击是一回事,坦克又没有间瞄打击能力)运动的装甲目标,更何况是如反坦克导弹发射小组这类目标。某些坦克,如M1A2等,据说甚至可以用集火力射击战术直瞄打击8000米距离上的目标。直瞄打击的距离,通常取决于瞄准镜的性能,弹丸的弹道特性,以及火控计算机的性能。2000米通常是指一些坦克炮的直射距离。另外,2000米还有个含义,比如对于M829A2穿甲弹,2000米是其击穿700mm装甲的距离。所以说,那些认为步兵携带的反坦克导弹能在5000米处打击坦克而坦克无力还击的观点是错误的。另外,2000米还有个含义,比如对于M829A2穿甲弹,2000米是其击穿700mm装甲的距离。(注意和有效射程和直射距离区分开来) 虽然坦克通常不会在还没发现目标的时候就在5000米的距离上开火浪费弹药,不过如果一款射程为5000米的反坦克导弹在没有占据兵力优势的时候就敢于在这个距离上攻击坦克的话,等待它的结果只有一个——灭亡!所以说,坦克5000米的直瞄打击能力虽然不象2000米内动中射击的能力地位这么高,但是依然还是受到各国军方的重视的。(

误区八:坦克榴弹的威力不大。其实坦克榴弹的威力是相当大的。M830A1 120mm多用途弹,侧重杀伤爆破作用,起爆破作用的装药为2公斤梯黑高爆炸药,相当于3.8公斤左右的TNT当量,有触发、近炸两种模式。125mm榴弹,装药3.5公斤梯黑炸药,当量4.9公斤TNT当量。对于堑壕、轻武器射击掩体内部的人员,炮弹落点在射孔前5米以内都不安全。尤其是对于那些通常要将发射管暴露射孔后面的反坦克导弹、通用机枪掩体而言,坦克榴弹的超压杀伤作用是很强大的,通常一击毙命。对于那些处于临时发射位置的反坦克导弹、机枪等,通常还要遭到榴弹的强大动压(上万兆帕),要是被榴弹击中,都够死几十回了。坦克榴弹破片的密集杀伤界通常为10米半径(简化,实际是个矩形),密集杀伤面积是120平米左右。且坦克榴弹本身具有一定贯穿性,就是不用延时模式,通常也能贯穿大部分土木射击掩体并在内部爆炸。120榴弹的对于砖墙的摧毁距离通常是5米左右,也就是说,要是一枚120榴弹或125榴弹命中一栋常见的6层居民楼,5米内的一般居民楼的主承重结构如承重墙等肯定会受到严重破坏,按照这个毁伤区是一个圆球算,一枚坦克榴弹就可以完全啃掉一间房间,并对更大的范围造成严重破坏,命中较低的楼层由于顶上楼层的重力没有支撑,通常可以对一栋砖砌结构或者砖混结构的普通居民楼造成严重破坏。



误区九:步坦协同就是步兵跟着坦克跑,或是步兵均匀地分布在坦克的间隙中间一起进攻。我前面说了,通常坦克在5000米的距离上就开始发扬精确的直瞄火力,这个时候,坦克通常边行进边射击,步战在其后方大约1000米到2000米的距离上,随后步兵战车通常借助坦克的掩护和地形的掩护,高速向敌方阵地冲击,并一路发扬步战的火力,与对方步战交战。接近到400米的距离步兵下车在班用机枪和步兵战车的掩护下冲入阵地进行近战。坦克这时或以一部分高速冲击,另一部分在1000米到2000米的距离上担任直瞄火力掩护,消灭对方坦克,步战,坚固火力点等。步兵则负责近战肃清敌人步兵。或全部占领有利射击阵地,大力压制对方阵地的火力。因此,步坦协同不是步兵跟着坦克跑,而是在坦克远距离精确直瞄火力的掩护下,步兵乘坐装甲机械化车辆冲击阵地近战歼敌。

误区十:坦克发动机的效率很低。坦克无论是越野行驶还是公路行驶,油耗都非常大。如M1A2主战坦克,百公里油耗是中等排量小汽车的500倍,其他采用柴油机的坦克也好不了多少,因此很多人就此认为这是坦克发动机效率低下所致。实际上,坦克的发动机和民用的发动机没有可比性,坦克的发动机是高扭距发动机,如Mt883柴油机,发动机输出端输出扭距是3000N.M,功率1500马力。比民用的同功率级别的柴油机扭距高出近一个数量级。同时,坦克往往采用传动低效率较低的液力机械传动箱,进一步浪费了功率。坦克的金属履带的推进效率也只有车轮的30%左右。不过这些代价的结果是坦克拥有陆地上无与伦比的越野机动性,坦克有30度的爬坡角,爬侧倾坡角通常27度左右,可以在雪地,泥泞甚至沼泽(沼泽的部分地区)高速行进。




误区十一:估计是受一些杂志的影响,很多网友认为现代坦克的陶瓷复合装甲的陶瓷部分是一整块(没有约束环),并且钢结构和陶瓷结构之间没有其他结构,比如2004年第11期《坦克装甲车辆》一篇对于M1主战坦克的装甲结构推测就是错误的。该图如下:
该图如下:1.jpg
该图的错误之处有二。其一:陶瓷部分没有约束环或者没有分块放置,当弹丸命中时,容易产生大面积的龟裂,导致大面积的装甲的抗弹能力降低;钢面板——陶瓷的间隙以及陶瓷——背板的间隙没有低阻抗填充物以反射应力波,装甲被命中时产生的应力波传到陶瓷的内表面会产生崩落,导致抗弹能力降低。而且无论是约束型陶瓷装甲还是非约束型陶瓷装甲,都不可能采用这么厚的陶瓷,这样的装甲抗二次打击能力严重不足。




误区十二:核弹的冲击波可以彻底摧毁坦克。当核弹的冲击波脱离火球之后,其峰值动压已经比较低,不足以破坏坦克的结构装甲以及其他有防护的结构,核弹的冲击波主要是破坏一些水平抗力不足的目标,比如基本上所有的民用建筑物。暴露于核弹打击下的主战坦克一类的目标(在火球区外),所受的伤害主要是强大的热辐射可能会引燃动力舱的油料、坦克被掀翻或者直接被冲击波摧毁一些脆弱的外部设备如瞄准镜、车内电子设备被电磁脉冲破坏、车外暴露的光学设备的玻璃部分在辐射的作用下变色失去功能以及强大的伽马射线照射车内电子设备时的光电流摧毁电子设备、快中子流摧毁车内电子设备并在装甲内产生持续时间较长的感生辐射。


误区十三:中子弹攻击了敌人坦克集群后,过了不一会,我军的军人过来将那些乘员已被杀死的坦克开走了。这是一个流传了很久的误区。首先,在中子弹(正确的称呼是强辐射——弱冲击波作用弹)强大的快中子流的作用下,车内的装甲甚至乘员的尸体都会成为中子感生辐射的放射源,同时,车内的锗集成电路也会被中子破坏或摧毁。试想一下,一辆没有经过任何洗消、车内还残留有辐射、电路被破坏的坦克即不能去触碰也不可能开得走。
这篇应该比较容易看懂,没有公式什么的,原理也很简单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19楼这篇是我自己得原创,没有什么晦涩难懂得数学公式,还请各位首长捧个场啊
:D 不要长口闭口的说误区,有些事情自己没有完全明白之前,你是判断不出来多少对错的
原帖由 7071020 于 2009-2-16 20:53 发表
:D 不要长口闭口的说误区,有些事情自己没有完全明白之前,你是判断不出来多少对错的




欢迎楼上的对我的错误之处进行指正
如M1A2等,甚至可以用集火力射击战术直瞄打击8000米距离上的目标。直瞄打击的距离,通常取决于瞄准镜的性能,弹丸的弹道特性,以及火控计算机的性能。
————————————————————————————————
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可以证明
原帖由 7071020 于 2009-2-16 22:47 发表
如M1A2等,甚至可以用集火力射击战术直瞄打击8000米距离上的目标。直瞄打击的距离,通常取决于瞄准镜的性能,弹丸的弹道特性,以及火控计算机的性能。
————————————————————————————— ...


正好看到过军内的一篇论文,如果不是像你说的乱写的那篇的话,应该可以做论据的



谈到集火射击,我倒是看到很多资料都提到过,包括一些军队的教材。不过那些是很早的时候看的,都没存下来,现在我存的都是一些军队关于坦克远战效能分析的文章,这些东西似乎比较敏感,现在我不大敢往网上随便帖了。要是你要的话,我可以单独发给你。
原帖由 猎杀m1a2 于 2009-2-16 23:22 发表


正好看到过军内的一篇论文,如果不是像你说的乱写的那篇的话,应该可以做论据的



谈到集火射击,我倒是看到很多资料都提到过,包括一些军队的教材。不过那些是很早的时候看的,都没存下来,现在我存的都是 ...

现在的问题不是有没有人研究集火射击,是M1有没有8公里外击中目标
原帖由 7071020 于 2009-2-16 23:25 发表

现在的问题不是有没有人研究集火射击,是M1有没有8公里外击中目标



实战中是没有,但是实验和训练中就不清楚了
原帖由 7071020 于 2009-2-16 23:25 发表

现在的问题不是有没有人研究集火射击,是M1有没有8公里外击中目标




我的意思是,看来训练中是要训练集火射击战术的。而且目前看来,各国的集火战术训练的通常都是在最大直瞄距离上开始射击,同时又根据我得到的M1A1最大直瞄是8公里,所以推出的M1A2可能会在8公里上进行集火射击。



看来我又有一句话没有经过很严格的逻辑推敲,仅仅一些论据的推理就得出结论而非是确切的专门性的资料这个做法不是很严谨啊,以后我会注意改正的
原帖由 猎杀m1a2 于 2009-2-16 23:30 发表




我的意思是,看来训练中是要训练集火射击战术的。而且目前看来,各国的集火战术训练的通常都是在最大直瞄距离上开始射击,同时又根据我得到的M1A1最大直瞄是8公里,所以推出的M1A2可能会在8公里上进行集火射 ...

结论是否正确很大程度上取决与逻辑是否合理
原帖由 7071020 于 2009-2-16 23:32 发表

结论是否正确很大程度上取决与逻辑是否合理





如果单论推理的可信度的话,还得麻烦楼上的大大给我指出哪些地方不合理
谢谢楼主了。可惜本人不干这行业也接触不到。
原帖由 猎杀m1a2 于 2009-2-16 23:41 发表





如果单论推理的可信度的话,还得麻烦楼上的大大给我指出哪些地方不合理
:D m1如何直瞄8公里?
原帖由 7071020 于 2009-2-17 00:11 发表
:D m1如何直瞄8公里?



炮长辅助瞄准镜的最大直瞄分划是6公里。火控系统最大解算距离是8公里。不过这个数值只能在白天能见度良好的情况下取得,夜间或能见度差的情况下就不行。
还要说明一点,实际严格按照视距的观点看,M1A2的最大直瞄应该只有6公里左右的样子,这个8公里也只有双方有较大的高差才可能实现
原帖由 猎杀m1a2 于 2009-2-17 00:42 发表



炮长辅助瞄准镜的最大直瞄分划是6公里。火控系统最大解算距离是8公里。不过这个数值只能在白天能见度良好的情况下取得,夜间或能见度差的情况下就不行。
原帖由 猎杀m1a2 于 2009-2-16 23:30 发表




我的意思是,看来训练中是要训练集火射击战术的。而且目前看来,各国的集火战术训练的通常都是在最大直瞄距离上开始射击,同时又根据我得到的M1A1最大直瞄是8公里,所以推出的M1A2可能会在8公里上进行集火射 ...

集火射击通常
都是在目标超出有效射程时进行的,而不是在最大直瞄距离上,这是常识。;P
其实伊拉克坦克部队尽力了---------------纯属放屁吧!!!618的专家考察过战场的绝大多数伊拉克坦克都没有认真的作战几乎有近百分之五十的士伊坦克看到情景不好就不战而逃了!实际上伊拉克的特72要是在白天认真的作战的话老美会损失惨重的!问题是连萨达姆的三个主力师都存在的较严重的不战而逃的现像!
买盐巴的路过这个神贴。。。。。。。。有些人的嘴巴就是厉害。。。。。
根据我玩过的仿真游戏 M1A2 中,激光测距仪的最大显示值是8000 ,再远就不显示出数字了。
在游戏中,M1的火控面板有手动输入数字按钮,可以自己设定目标距离值,我没试过最大值。

在游戏里我在这个距离上轰击过装甲车和步兵,坦克打不爆~,但有一次我座车引擎被敌人打着火了
害的我换了一辆继续轰~~(可以通过切换角色,控制一个坦克排)

不要嘲笑我哦,摸不到真坦克只能玩玩游戏过瘾。[:a5:]
原帖由 ccna 于 2009-2-17 19:12 发表

集火射击通常
都是在目标超出有效射程时进行的,而不是在最大直瞄距离上,这是常识。;P



坦克没有比如象限仪这一类的间喵装置吧,要集火射击也是在瞄准镜分划或者火控系统支持的范围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