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六成科研成果被闲置 如何走出"尘封的殿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18:35:00
近六成科研成果被闲置 如何走出"尘封的殿堂"?


2013-04-03  来源:光明网科技   


  “IT产业云计算喊了多少年,但实际上现实却是个‘土楼’,大家封闭在里面自说自话,工业和信息化就融合不了” ——北京信息产业协会会长、高级工程师徐祖哲

  “许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出来之后就成为一篇论文、一个档案锁进柜子里了。”——国产大飞机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

  “职务发明的知识产权权益没有明确的界定,很多科技人员从实际利益的角度考虑,认为与其关注科技产业化,不如关注SCI排名来得更实在。”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三十多年前,以联想、四通、方正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企业在中关村迅速崛起。从其发展历程来看,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功不可没。

  “1984年底,中科院计算所为转化所内科技成果创建了计算所公司,仅在头三年(1985年4月-1987年12月)就为公司创造利润达1237.5万元(包括退税),并诞生出‘联想’品牌”,联想集团前总工程师倪光南院士感叹道,“中科院计算所造就和培育了联想。”

  而如今,科研成果的转化却是另一番景象,“许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出来之后就成为一篇论文、一个档案,被锁进了柜子里”,我国首个国产大飞机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语气里透出了无奈。

  北京信息产业协会会长、高级工程师徐祖哲以IT产业为例,指出了当前科研成果转化的“土楼”现象:“IT领域云计算喊了多少年,实际上现实就是个‘土楼’,倒是省材料也很安全,但是大家封闭在里面自说自话,连工业和信息化都融合不了。”

  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已超越美国和日本成为全球申请专利最多的国家,但科研成果整体转化率低于20%,产业化率不到5%,近六成科研成果被闲置。反观发达国家的情况,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70%-80%,而我国仅为31.6%。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然而,目前科技与经济的“对接”却并不顺畅。高校与企业之间对接到底出现哪些障碍?如何让闲置的科研成果走出“尘封的殿堂”,真正成为创新驱动力?

  科研成果难出“高墙” 症结何在?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校长助理李晓明认为,高校科研成果要实现市场价值,首先要转变校企合作的观念。

  “在二三十年前,北大方正这样的企业被认为是科技成果转化成市场价值的典型代表,但这种模式基本沿袭‘校办工厂’的传统。而现在,校企合作更倾向于学校提供技术给参与市场化竞争的企业。但这种观念还未被转化过来,尤其是很多大学教授缺乏专利意识,也很少主动将自己科研成果推出去,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李晓明说。





http://tech.gmw.cn/2013-04/03/content_7200786.htm近六成科研成果被闲置 如何走出"尘封的殿堂"?


2013-04-03  来源:光明网科技   


  “IT产业云计算喊了多少年,但实际上现实却是个‘土楼’,大家封闭在里面自说自话,工业和信息化就融合不了” ——北京信息产业协会会长、高级工程师徐祖哲

  “许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出来之后就成为一篇论文、一个档案锁进柜子里了。”——国产大飞机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

  “职务发明的知识产权权益没有明确的界定,很多科技人员从实际利益的角度考虑,认为与其关注科技产业化,不如关注SCI排名来得更实在。”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三十多年前,以联想、四通、方正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企业在中关村迅速崛起。从其发展历程来看,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功不可没。

  “1984年底,中科院计算所为转化所内科技成果创建了计算所公司,仅在头三年(1985年4月-1987年12月)就为公司创造利润达1237.5万元(包括退税),并诞生出‘联想’品牌”,联想集团前总工程师倪光南院士感叹道,“中科院计算所造就和培育了联想。”

  而如今,科研成果的转化却是另一番景象,“许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出来之后就成为一篇论文、一个档案,被锁进了柜子里”,我国首个国产大飞机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语气里透出了无奈。

  北京信息产业协会会长、高级工程师徐祖哲以IT产业为例,指出了当前科研成果转化的“土楼”现象:“IT领域云计算喊了多少年,实际上现实就是个‘土楼’,倒是省材料也很安全,但是大家封闭在里面自说自话,连工业和信息化都融合不了。”

  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已超越美国和日本成为全球申请专利最多的国家,但科研成果整体转化率低于20%,产业化率不到5%,近六成科研成果被闲置。反观发达国家的情况,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70%-80%,而我国仅为31.6%。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然而,目前科技与经济的“对接”却并不顺畅。高校与企业之间对接到底出现哪些障碍?如何让闲置的科研成果走出“尘封的殿堂”,真正成为创新驱动力?

  科研成果难出“高墙” 症结何在?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校长助理李晓明认为,高校科研成果要实现市场价值,首先要转变校企合作的观念。

  “在二三十年前,北大方正这样的企业被认为是科技成果转化成市场价值的典型代表,但这种模式基本沿袭‘校办工厂’的传统。而现在,校企合作更倾向于学校提供技术给参与市场化竞争的企业。但这种观念还未被转化过来,尤其是很多大学教授缺乏专利意识,也很少主动将自己科研成果推出去,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李晓明说。





http://tech.gmw.cn/2013-04/03/content_7200786.htm
一方面是申请专利的意识不够,另一方面则是缺乏相应指导和政策扶持。李晓明认为,“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将科研成果申请专利,这才是产权清晰的第一步。专利不仅仅只是一张纸,如何说明白这个专利具备市场价值,高校在这部分能力相对欠缺,因为大家都习惯于论文写作的思维,因此需要相应的引导。”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保护力度不足也是阻碍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指出:“目前我国大量科技人员都在学校和科研院所,他们的科技成果大多属于职务发明,大多数情况下,职务发明的知识产权权益没有明确的界定,很多科技人员从实际利益的角度考虑,认为与其关注科技产业化,不如关注SCI排名来得更实在。”

  《2012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指出,目前我国70%的科研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存在于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因此,高校科研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作用不容忽视,其创造出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企业自主研发难 校企“沟壑“如何来填?

  2012年,我国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其中企业研发支出占74%以上。但完全依靠企业实现原创性的研发并不现实。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何力教授指出,企业做技术研发有局限性,须承担投资效益低、周期较长的风险。这种投入产出不匹配自然使不少企业对自主研发“望而却步”。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也表示,中国企业实力较弱使其主导研发力量还不够,“中国企业大多比较弱小,拥有的科技资源不够多。更多的情况是在国家资助下,由高校和科研院所立项,做出成果,然后再找企业实现产业化。而在企业实力不够、主导作用不够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目标与市场的需求不容易很好得吻合,这也加大了成果转化的难度。”

  那么,企业现阶段“接力”促科研成果转化面临哪些障碍?吴光辉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科研成果共享平台,创新成果信息沟通并不充分。“我国有很多科研项目如863计划、 973计划等,另外高校本身可以拿到很多资助的项目,这些项目也会有很多科研成果涌现,但问题是项目研究完了之后却没有发布的机制。与此同时,企业获得创新成果信息不够多,也没有统一科研成果发布平台”。

  因此,除了发展信息共享平台这种“硬件”的建设,培育良好创新环境和土壤也同样重要。倪光南院士认为,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和企业本身文化也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建设。“不少企业存在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不思进取的倾向,以这样的主导思想与高校对接,有可能会只顾自身短期利益,不考虑合作方的利益和未来需要,很难做到持续发展。”

  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一方面需要高校转变观念“走出去”,另一方面则需创设各种条件,让企业能够顺利“接棒”促成果转化。在填补高校和企业“沟壑”的过程中,政府作为协调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可或缺,通过创设良好科研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信息沟通共享机制等措施,才能让科研成果突破“藩篱”,走出“尘封的殿堂”,真正成为创新的驱动力。(记者李平沙)
发明创新要贴近实际,溶入产生,生活才会有活力。走产学研相结合,技工贸一体的路线,实现工厂搞科研,院所建工厂的转变。
其实这种状况本身也很正常。本来就是发展中国家,政府人为地用政策拉着未发达的企业向前跑,才有了这种科研结果找企业的问题。这不是简单一句“学发达国家”就能学来的。如果不用这种办法,本身就落后的企业就更加没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