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看过沈志华冷战五书(套装共5册)吗,刚订了一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7:05:32
内容简介   《大国对抗:冷战的起源》:
  本书主要论述了冷战的思想根源,冷战在欧洲和在亚洲的起源情况,导致了美苏等大国之间的对抗,并从地缘政治和国家决策等方面进一步论证了冷战形成的最初起因,对冷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中苏结盟:冷战的转型》:
  本书介绍了冷战格局在亚洲的转型,即中苏结盟及其带来的远东格局的变化,重点为中苏高层之间在建立同盟问题上的博弈,同时对于中苏结盟之前苏联对我国新疆的政策,中苏结盟的经济背景及苏联对我国的经济援助,以及受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影响的对台作战问题和朝鲜战争问题都有所涉及。本书还附有大量有关苏联对华经济援助、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过程和条约文本的解密档案。

  《朝鲜战争:冷战在亚洲》:
  本书为作者多年来发表的关于冷战在亚洲的论文汇集。文章描述了冷战在亚洲的具体表现形式,冷战在亚洲的发展、演变和深化,以及对世界局势和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指出大国之间利益争夺和矛盾冲突是造成冷战的深层原因。

  《脆弱的联盟:冷战中的盟友》:
  本书为作者多年来发表的关于冷战中的盟友研究的论文汇集。文章以建立同盟的国家间的关系发展和演变为线索,深入分析冷战在亚洲的发展。随着国家间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延续,冷战成果在亚洲得到进一步巩固。

  《中苏分裂:冷战的再转型》:
  本书为作者多年来发表的关于冷战再转型的论文汇集。文章以国家间同盟的破裂为线索说明冷战在亚洲的进一步转型。围绕着国家间利益发生的矛盾和冲突,使国家间同盟破裂,冷战在全球出现复杂化的倾向。

·查看全部>>作者简介   沈志华,1950年4月出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高级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研究方向:冷战史,苏联史,特别是中苏关系史和朝鲜战争。国际学术界冷战史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学者之一,其研究成果被认为达到改领域的最高水平。
·查看全部>>目录 大国对抗:冷战的起源
中苏结盟:冷战的转型
朝鲜战争:冷战在亚洲
脆弱的联盟:冷战中的盟友
中苏分裂:冷战的再转型
·查看全部>>精彩书摘   论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是非和得失
  ——50年后对朝鲜战争历史的考察和反思
  为实现同一目标付出的多余代价
  (这是全文的最后一部分)
  毛泽东被迫采取的长期作战和边谈边打的持久战方针,实际上表明战争已经处于他在参战以前竭力要避免的对中国最不利的僵持状态。从开城谈判,到板门店谈判,直到最后签订停战协定,中国基本上都处于守势和被动地位。无论是最初的停火分界线问题,还是最后的遣返战俘问题,其结果大体上都是接受了美国的方案。
  至于说到得失,这场战争的确使中国在世界上恢复了一个大国和强国的形象。在此前屈辱的一个世纪内,中国对西方和日本屡战屡败,不是大量割地就是巨额赔款。而在长达33个月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战争中,中国以弱抗强,竟然能够坚持到底,且与美国代表平起平坐地签订了停战协定,这不能不令世人对新中国刮目相看。此后,中国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占据了国际舞台的中心位置”,周恩来又在不久后召开的象征“亚洲和非洲复兴”的万隆会议上扮演了“主角”。 由此开始的进程消除了长期埋藏在中华民族内心的屈辱感,中国人民真正可以自豪地呼喊“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统治地位也因而得到了政治上的巩固。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事实。然而也必须看到,中国为此付出了过于沉重的代价。况且所谓胜利,是指战争决策者确定的战略方针得以实现,但毛泽东显然没有实现他把美国军队赶出朝鲜半岛的战略方针。当然,就出兵决策的最初动因而言,战争的结局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达到其预期目的,不过,如前文所说,这些目标早在两年半以前就实现了。问题在于中国此后又为重新实现这些目标付出了本不应该付出的多余代价。
  志愿军在战争中阵亡11.4万人,负伤25.2万人,失踪2.56万(其中被俘2.1万)人,因伤病致死的3.46万人。总计损失兵员达42.62万人内容简介   《大国对抗:冷战的起源》:
  本书主要论述了冷战的思想根源,冷战在欧洲和在亚洲的起源情况,导致了美苏等大国之间的对抗,并从地缘政治和国家决策等方面进一步论证了冷战形成的最初起因,对冷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中苏结盟:冷战的转型》:
  本书介绍了冷战格局在亚洲的转型,即中苏结盟及其带来的远东格局的变化,重点为中苏高层之间在建立同盟问题上的博弈,同时对于中苏结盟之前苏联对我国新疆的政策,中苏结盟的经济背景及苏联对我国的经济援助,以及受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影响的对台作战问题和朝鲜战争问题都有所涉及。本书还附有大量有关苏联对华经济援助、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过程和条约文本的解密档案。

  《朝鲜战争:冷战在亚洲》:
  本书为作者多年来发表的关于冷战在亚洲的论文汇集。文章描述了冷战在亚洲的具体表现形式,冷战在亚洲的发展、演变和深化,以及对世界局势和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指出大国之间利益争夺和矛盾冲突是造成冷战的深层原因。

  《脆弱的联盟:冷战中的盟友》:
  本书为作者多年来发表的关于冷战中的盟友研究的论文汇集。文章以建立同盟的国家间的关系发展和演变为线索,深入分析冷战在亚洲的发展。随着国家间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延续,冷战成果在亚洲得到进一步巩固。

  《中苏分裂:冷战的再转型》:
  本书为作者多年来发表的关于冷战再转型的论文汇集。文章以国家间同盟的破裂为线索说明冷战在亚洲的进一步转型。围绕着国家间利益发生的矛盾和冲突,使国家间同盟破裂,冷战在全球出现复杂化的倾向。

·查看全部>>作者简介   沈志华,1950年4月出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高级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研究方向:冷战史,苏联史,特别是中苏关系史和朝鲜战争。国际学术界冷战史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学者之一,其研究成果被认为达到改领域的最高水平。
·查看全部>>目录 大国对抗:冷战的起源
中苏结盟:冷战的转型
朝鲜战争:冷战在亚洲
脆弱的联盟:冷战中的盟友
中苏分裂:冷战的再转型
·查看全部>>精彩书摘   论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是非和得失
  ——50年后对朝鲜战争历史的考察和反思
  为实现同一目标付出的多余代价
  (这是全文的最后一部分)
  毛泽东被迫采取的长期作战和边谈边打的持久战方针,实际上表明战争已经处于他在参战以前竭力要避免的对中国最不利的僵持状态。从开城谈判,到板门店谈判,直到最后签订停战协定,中国基本上都处于守势和被动地位。无论是最初的停火分界线问题,还是最后的遣返战俘问题,其结果大体上都是接受了美国的方案。
  至于说到得失,这场战争的确使中国在世界上恢复了一个大国和强国的形象。在此前屈辱的一个世纪内,中国对西方和日本屡战屡败,不是大量割地就是巨额赔款。而在长达33个月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战争中,中国以弱抗强,竟然能够坚持到底,且与美国代表平起平坐地签订了停战协定,这不能不令世人对新中国刮目相看。此后,中国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占据了国际舞台的中心位置”,周恩来又在不久后召开的象征“亚洲和非洲复兴”的万隆会议上扮演了“主角”。 由此开始的进程消除了长期埋藏在中华民族内心的屈辱感,中国人民真正可以自豪地呼喊“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统治地位也因而得到了政治上的巩固。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事实。然而也必须看到,中国为此付出了过于沉重的代价。况且所谓胜利,是指战争决策者确定的战略方针得以实现,但毛泽东显然没有实现他把美国军队赶出朝鲜半岛的战略方针。当然,就出兵决策的最初动因而言,战争的结局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达到其预期目的,不过,如前文所说,这些目标早在两年半以前就实现了。问题在于中国此后又为重新实现这些目标付出了本不应该付出的多余代价。
  志愿军在战争中阵亡11.4万人,负伤25.2万人,失踪2.56万(其中被俘2.1万)人,因伤病致死的3.46万人。总计损失兵员达42.6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