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蓝天情 矢志强国梦——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的创新传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3:49:04
    学习贯彻十八大·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日报记者 吴颖 史俊斌

    陕西阎良,城外东北塬上,有一处青松挺拔、翠柏葱郁的陵园。记者对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即中航工业试飞中心,简称试飞院)的采访,便从在这里的一次扫墓开始。

    沿着陵园的青砖小道一路往里,不多时,就能看到两头威武雄壮的石狮子守护着一块单独辟出的墓群。石狮后面,一座纪念碑上端正地书写着“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烈士公墓”的大字。纪念碑两侧,十几名为我国航空工业发展而在试飞中献出宝贵生命的英烈之墓一字排开。

    纪念碑顶部是一只雄鹰的雕塑,展翅欲飞的雄鹰,象征着这里长眠的忠魂曾经像雄鹰一样翱翔天际;而雄鹰如炬的目光,似乎也正替英烈守望着那片他们为之献出青春乃至生命却无比深爱的蓝天。

    “每年清明节,以及每次院里有重要活动,我们都会来这里祭奠这些曾经并肩战斗的战友们。”试飞院党委书记白长义眉头深深紧锁,目光朝着墓碑的方向久久没有离开……

    一群无愧于国、有憾于家的英雄

    一个春日的正午,试飞员严瑛(化名)驾驶某型号国产新型高级教练机执行试飞任务,飞机很快上升到1万余米的高度。突然,发动机发出一声活像打雷的“爆响”,随即飞机推力迅速下降,无法维持高度。严瑛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次“发动机停车”!作为一架单发动机飞机,此时的情况万分危急!严瑛迅速稳定住自己的情绪,一边在心中默念启动程序的注意事项,一边等待起动时机。最佳起动时机到来后,他快速打开空中起动电门,紧接着一连串熟练的操纵,起动获得成功,飞机安全着陆。

    而就在此前20多天,在驾驶另一型号新机进行试飞任务时,他还成功处置了“综调故障导致多次切油空停”的重大险情。前后不到一个月,保住两架新型号飞机,为型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及为什么不选择弃机跳伞,严瑛这样说道:“任何一名试飞员不到万不得已,都不会选择跳伞。因为一旦摔了,不仅仅是装备,更可能摔掉重要的数据,摔掉一个型号的命运!”

    这就是对于生死抉择的铿锵回答。多么想当面见到这位了不起的英雄,亲口表达对他的崇敬。然而,与英雄的谋面,却是烈士陵园墓碑上,那张威武却冰冷的照片——在这两次任务之后几个月的另一次任务中,由于故障,严瑛驾驶的飞机如折翼的雄鹰,直直冲向地面,这一次,他没能再创造奇迹……

    与严瑛一同长眠于烈士陵园的十几位英烈中,既有试飞员,也有试飞工程师。用生命书写忠诚和热爱,对于祖国的航空事业,对于钟爱的战鹰与蓝天,他们付出的实在太多;但对于自己的家庭,对于父母、妻儿,或许他们却留下了一份永远难以弥补的遗憾和愧疚——

    “他生前周末几乎没有休息过,最多也就是礼拜天早上出去买买菜,剩下时间就夹一摞书到办公室加班了,十几年如一日。”曾经和唐钢(化名)研究员是邻居的试飞院副院长宋庆国回忆说,“他爱人身体不太好,但他却始终也顾不上家……”

    某课题主管杨永(化名)生前一心都在工作上,恋爱都没好好谈过,直到出事故那年年初才找到值得托付一生的爱人。原本准备五一结婚,后来因为工作一拖再拖,决定完成那次任务后就举行婚礼,没想到这场婚礼始终没能举行……

    林远(化名)和女友青梅竹马,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同学。大学期间两人到了不同的地方,就靠短信寄托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从那时起,细心的女友养成了把每次发的短信都记下来的习惯。为林远举行告别仪式那天,女友带去了厚厚一本4500多条短信,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1980年出生的刘笑(化名)家在农村,生活十分困难。牺牲前,他把父母接到阎良住了一段时间,答应父母执行任务回来后,就和他们一起回一趟农村老家,帮忙收麦子……

    一位永远热爱蓝天的老人

    “今天是谁在塔台指挥?是‘黄老英雄’吗?”西北某机场,宋庆国向机场的工作人员询问道。

    “对,是‘黄老英雄’。”

    记者对“黄老英雄”很好奇:究竟是何方高人能得到大家这样的尊称?

    飞行训练科目结束后,宋庆国和几位飞行员走到一旁交流经验体会。记者突然发现,自己身边多出一位清瘦黝黑、精神矍铄的老人。老人穿着一件又薄又皱的短袖衬衫和一条稍显肥大的裤子,静静站着,眼睛来回打量不远处停机坪上停放的一架架飞机。虽然在机场看到年纪这么大的工作人员多少有些奇怪,但这位老人看上去实在过于普通,以至于好像没有人注意到他是什么时候站在那儿的。

    “‘黄老英雄’,您好啊!最近身体还好吧?”这时候,宋庆国看到了老人,远远就挥起了手。

    原来,老人就是大家口中的“黄老英雄”。更没想到的是,这位“黄老英雄”竟是大名鼎鼎的我国仅有的4位“试飞英雄”之一——黄炳新。

    在黄炳新近40年的试飞生涯中,先后鉴定试飞6种新机型,是其中2种的首席试飞员,完成1500多架次的科研试飞任务,仅重大险情就遇到19次,却没有发生过一起飞行事故。在这一次次生与死的考验中,最让人叹服的,莫过于那次“无方向舵着陆”——

    1992年8月19日,黄炳新驾驶“飞豹”进行性能试飞。5000米高度,速度进入超音速,“飞豹”和此前试飞时一样,开始剧烈地震动,这也正是此次试飞需要寻找的“病根”。表速上升到每小时1150公里,突然,黄炳新听到“咚”的一声巨响!这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发动机停车:一看,没停。各种机载设备好像也都没掉。黄炳新下意识地蹬了一下舵:糟糕!方向舵飞掉了!

    飞机的方向舵和汽车的方向盘一样,是用来控制方向的,失去它,后果可想而知。没了“准头”的“飞豹”像喝醉酒一样,在空中跌跌撞撞,危险随时可能发生。

    怎么办:跳伞,应该能保住生命安全,但凝聚着包括自己在内无数人无数心血的“飞豹”或许就此“夭折”!不跳,就意味着有可能牺牲!此刻,面对前所未见、甚至前所未闻的险情,黄炳新的内心中两种声音在激烈地争吵。

    “就算有万分之一的希望我也要试一试!”时间已容不得继续思考,拿定主意的黄炳新紧握操纵杆不断调整副翼,尽力稳住飞机,开始下降。此时的“飞豹”像一只“纸豹子”,在空中忽左忽右,飘来飘去……

    在经历好几个回合的“飘荡”后,“飞豹”终于缓缓降落在跑道上,平安着陆。黄炳新也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史无前例的奇迹和壮举!

    有人说,试飞员就像踩着钢丝的舞者,只有勇气与技艺俱佳,才能完成令人叹为观止的表演,否则就会坠入万丈深渊。航空技术每一次大的突破,都是试飞员用汗水甚至生命换来的,可以说,他们从事的是和平时期离死神最近的职业,他们是用生命捍卫和平的人。

    在试飞院53年历史上,先后涌现出包括4位“试飞英雄”王昂、滑俊、黄炳新、李中华在内的一大批优秀的试飞员,他们为新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航空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现在,以试飞院副院长、空军某试飞团团长张景亭和试飞院副院长赵鹏等为代表,第三代试飞员正担当着我国科研试飞任务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飞行技术过硬,还具有很好的相关专业背景和较高的学历,正实现由传统“试飞员”向“试飞工程师”的转变。在他们带领下,试飞院新一代复合型试飞人才队伍已初具规模。

    上世纪90年代末,年届五旬的黄炳新终于走下了陪伴他30多年的机舱,但他却始终放不下钢铁战鹰和那片湛蓝的天空。2007年年底,即将退休的“老英雄”总算找到了自己最愿意做的事——到某机场担任地面指挥。“虽然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自己在天上飞,但只要能每天看到这些飞机,每天抬头看到这片天,一样也很好啊。”黄炳新咧着嘴忘情大笑,笑容中没有“英雄”的光芒,但却能感到满满的幸福。

    离开机场的路上,黄炳新说的自己的一句座右铭,反复出现在记者脑海中:“即使有那么一天,化作流星陨落天际,也要在天空留下一道闪射光芒的轨迹。”

    一对让“老外”刮目相看的夫妻

    在试飞院飞机所,年轻的研究员郭正旺指着墙上的一幅幅照片,认真介绍着变稳飞机在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以及试飞院的“宝贝”之一——三轴变稳飞机的各项技术性能特征。介绍完毕后,他扶了扶眼镜,等待着记者的提问。

    “老郭,讲讲你们家霍幸莉吧!”这时候,一位陪同记者采访的试飞院工作人员插话道。

    “讲她干什么?不讲,不讲!在飞机所还是讲飞机吧。”郭正旺一边严肃地反驳,一边不住地在面前摆着手。这突如其来的“提议”似乎让他一下子有些慌神。

    最终,拗不过大家的起哄和记者的好奇,郭正旺还是“放弃抵抗”,讲起了妻子的故事——

    原来,郭正旺和霍幸莉是一对“夫妻研究员”。2011年,ARJ21新支线飞机进行颤振试飞,为此试飞院决定组建专门的团队。技术负责人是整个团队的“灵魂”,经过多方考虑,30多岁的霍幸莉最终被选中。

    在霍幸莉带领下,课题组对颤振试飞进行了高水平的准备,自主研发了相关系统和一系列设备并成功完成试飞,使中国一举成为目前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独立开展中大型飞机颤振/气动伺服弹性试飞的国家。在与美国联邦航空局代表的交锋中,霍幸莉充分展示了完全依靠我国自身力量、远远优于国外水平的技术成果,并充分展现了新一代中国知识女性的风采,令对方由衷地竖起大拇指说:“Good job(干得好)!”

    国外一家大型航空公司作为国际合作单位,也参加了本次试飞任务。该公司的一位工程师在试飞院期间,霍幸莉负责陪同,顺便帮着做一些翻译工作。起先,这位外方专家以为霍幸莉只是翻译,对她的态度一直比较傲慢。后来进入到试飞现场,看到地面监控大厅后,这位“老外”非常吃惊——在他印象中,中国人根本做不了这么先进完善的试飞监控系统。而在进入机内参观后,他更加惊讶。特别是试飞院自主研制的激振控制盒,技术水平远高于国外类似产品,看到如此先进的激励系统,“老外”一直试图探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在听了霍幸莉“有所保留”的介绍后,他终于打听到这位“翻译”的真实身份,顿时对她刮目相看……

    “那段时间她几乎每天都工作十四五个小时以上,常常大清早6点就出门,晚上很晚才回来。有时候刚回来,接到一个电话,就又回去了。确实挺不容易的,尤其是作为一个女人。”郭正旺双臂撑在身前的桌面上,两手轻轻握在一起说道。讲述妻子的故事,大概让他想到了平日生活中的很多点滴,没有了先前的拘谨,话匣子也打开来:“我们夫妻俩在一起谈得最多的总是技术,吃饭也在讨论,散步也在讨论,还常常为这个翻脸,好几天不说话。”

    “说起来,我觉得亏欠最多的,恐怕就是家里的老人和我们的孩子。儿子上幼儿园的几年,我们几乎没有接送过他,都是老人去。有一次,老师带话回来说,让我们两口子不能光顾着‘做生意赚钱’,没见过像我们这样不负责任的家长……”

    “试飞是勇敢者的事业、是智慧者的事业、更是合作者的事业。很多人觉得试飞好像就是在天上飞的那一会儿,其实更多工夫是在地面上。”试飞院院长刘选民说,试飞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任何一次试飞的成功,除了试飞员外,都还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机务人员等的智慧和心血,“缺少其中任何一环,整个工程都无从谈起。”

    回扶往昔,在我国航空试飞事业发展历程中,几代试飞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无私无畏,无怨无悔,用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诠释了奉献航空、矢志蓝天的伟大情怀,换来了共和国航空科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突破和跨越。

    展望未来,航空强国之路注定不会平坦。试飞事业发展的历程是科技创新的历程,航空工业“遥遥领先”的梦想,更需要创新驱动去实现。新一代试飞人,将会在从“航空大国”跨向“航空强国”的征程中不断探索,创造试飞事业的新辉煌。
    学习贯彻十八大·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日报记者 吴颖 史俊斌

    陕西阎良,城外东北塬上,有一处青松挺拔、翠柏葱郁的陵园。记者对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即中航工业试飞中心,简称试飞院)的采访,便从在这里的一次扫墓开始。

    沿着陵园的青砖小道一路往里,不多时,就能看到两头威武雄壮的石狮子守护着一块单独辟出的墓群。石狮后面,一座纪念碑上端正地书写着“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烈士公墓”的大字。纪念碑两侧,十几名为我国航空工业发展而在试飞中献出宝贵生命的英烈之墓一字排开。

    纪念碑顶部是一只雄鹰的雕塑,展翅欲飞的雄鹰,象征着这里长眠的忠魂曾经像雄鹰一样翱翔天际;而雄鹰如炬的目光,似乎也正替英烈守望着那片他们为之献出青春乃至生命却无比深爱的蓝天。

    “每年清明节,以及每次院里有重要活动,我们都会来这里祭奠这些曾经并肩战斗的战友们。”试飞院党委书记白长义眉头深深紧锁,目光朝着墓碑的方向久久没有离开……

    一群无愧于国、有憾于家的英雄

    一个春日的正午,试飞员严瑛(化名)驾驶某型号国产新型高级教练机执行试飞任务,飞机很快上升到1万余米的高度。突然,发动机发出一声活像打雷的“爆响”,随即飞机推力迅速下降,无法维持高度。严瑛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次“发动机停车”!作为一架单发动机飞机,此时的情况万分危急!严瑛迅速稳定住自己的情绪,一边在心中默念启动程序的注意事项,一边等待起动时机。最佳起动时机到来后,他快速打开空中起动电门,紧接着一连串熟练的操纵,起动获得成功,飞机安全着陆。

    而就在此前20多天,在驾驶另一型号新机进行试飞任务时,他还成功处置了“综调故障导致多次切油空停”的重大险情。前后不到一个月,保住两架新型号飞机,为型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及为什么不选择弃机跳伞,严瑛这样说道:“任何一名试飞员不到万不得已,都不会选择跳伞。因为一旦摔了,不仅仅是装备,更可能摔掉重要的数据,摔掉一个型号的命运!”

    这就是对于生死抉择的铿锵回答。多么想当面见到这位了不起的英雄,亲口表达对他的崇敬。然而,与英雄的谋面,却是烈士陵园墓碑上,那张威武却冰冷的照片——在这两次任务之后几个月的另一次任务中,由于故障,严瑛驾驶的飞机如折翼的雄鹰,直直冲向地面,这一次,他没能再创造奇迹……

    与严瑛一同长眠于烈士陵园的十几位英烈中,既有试飞员,也有试飞工程师。用生命书写忠诚和热爱,对于祖国的航空事业,对于钟爱的战鹰与蓝天,他们付出的实在太多;但对于自己的家庭,对于父母、妻儿,或许他们却留下了一份永远难以弥补的遗憾和愧疚——

    “他生前周末几乎没有休息过,最多也就是礼拜天早上出去买买菜,剩下时间就夹一摞书到办公室加班了,十几年如一日。”曾经和唐钢(化名)研究员是邻居的试飞院副院长宋庆国回忆说,“他爱人身体不太好,但他却始终也顾不上家……”

    某课题主管杨永(化名)生前一心都在工作上,恋爱都没好好谈过,直到出事故那年年初才找到值得托付一生的爱人。原本准备五一结婚,后来因为工作一拖再拖,决定完成那次任务后就举行婚礼,没想到这场婚礼始终没能举行……

    林远(化名)和女友青梅竹马,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同学。大学期间两人到了不同的地方,就靠短信寄托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从那时起,细心的女友养成了把每次发的短信都记下来的习惯。为林远举行告别仪式那天,女友带去了厚厚一本4500多条短信,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1980年出生的刘笑(化名)家在农村,生活十分困难。牺牲前,他把父母接到阎良住了一段时间,答应父母执行任务回来后,就和他们一起回一趟农村老家,帮忙收麦子……

    一位永远热爱蓝天的老人

    “今天是谁在塔台指挥?是‘黄老英雄’吗?”西北某机场,宋庆国向机场的工作人员询问道。

    “对,是‘黄老英雄’。”

    记者对“黄老英雄”很好奇:究竟是何方高人能得到大家这样的尊称?

    飞行训练科目结束后,宋庆国和几位飞行员走到一旁交流经验体会。记者突然发现,自己身边多出一位清瘦黝黑、精神矍铄的老人。老人穿着一件又薄又皱的短袖衬衫和一条稍显肥大的裤子,静静站着,眼睛来回打量不远处停机坪上停放的一架架飞机。虽然在机场看到年纪这么大的工作人员多少有些奇怪,但这位老人看上去实在过于普通,以至于好像没有人注意到他是什么时候站在那儿的。

    “‘黄老英雄’,您好啊!最近身体还好吧?”这时候,宋庆国看到了老人,远远就挥起了手。

    原来,老人就是大家口中的“黄老英雄”。更没想到的是,这位“黄老英雄”竟是大名鼎鼎的我国仅有的4位“试飞英雄”之一——黄炳新。

    在黄炳新近40年的试飞生涯中,先后鉴定试飞6种新机型,是其中2种的首席试飞员,完成1500多架次的科研试飞任务,仅重大险情就遇到19次,却没有发生过一起飞行事故。在这一次次生与死的考验中,最让人叹服的,莫过于那次“无方向舵着陆”——

    1992年8月19日,黄炳新驾驶“飞豹”进行性能试飞。5000米高度,速度进入超音速,“飞豹”和此前试飞时一样,开始剧烈地震动,这也正是此次试飞需要寻找的“病根”。表速上升到每小时1150公里,突然,黄炳新听到“咚”的一声巨响!这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发动机停车:一看,没停。各种机载设备好像也都没掉。黄炳新下意识地蹬了一下舵:糟糕!方向舵飞掉了!

    飞机的方向舵和汽车的方向盘一样,是用来控制方向的,失去它,后果可想而知。没了“准头”的“飞豹”像喝醉酒一样,在空中跌跌撞撞,危险随时可能发生。

    怎么办:跳伞,应该能保住生命安全,但凝聚着包括自己在内无数人无数心血的“飞豹”或许就此“夭折”!不跳,就意味着有可能牺牲!此刻,面对前所未见、甚至前所未闻的险情,黄炳新的内心中两种声音在激烈地争吵。

    “就算有万分之一的希望我也要试一试!”时间已容不得继续思考,拿定主意的黄炳新紧握操纵杆不断调整副翼,尽力稳住飞机,开始下降。此时的“飞豹”像一只“纸豹子”,在空中忽左忽右,飘来飘去……

    在经历好几个回合的“飘荡”后,“飞豹”终于缓缓降落在跑道上,平安着陆。黄炳新也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史无前例的奇迹和壮举!

    有人说,试飞员就像踩着钢丝的舞者,只有勇气与技艺俱佳,才能完成令人叹为观止的表演,否则就会坠入万丈深渊。航空技术每一次大的突破,都是试飞员用汗水甚至生命换来的,可以说,他们从事的是和平时期离死神最近的职业,他们是用生命捍卫和平的人。

    在试飞院53年历史上,先后涌现出包括4位“试飞英雄”王昂、滑俊、黄炳新、李中华在内的一大批优秀的试飞员,他们为新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航空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现在,以试飞院副院长、空军某试飞团团长张景亭和试飞院副院长赵鹏等为代表,第三代试飞员正担当着我国科研试飞任务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飞行技术过硬,还具有很好的相关专业背景和较高的学历,正实现由传统“试飞员”向“试飞工程师”的转变。在他们带领下,试飞院新一代复合型试飞人才队伍已初具规模。

    上世纪90年代末,年届五旬的黄炳新终于走下了陪伴他30多年的机舱,但他却始终放不下钢铁战鹰和那片湛蓝的天空。2007年年底,即将退休的“老英雄”总算找到了自己最愿意做的事——到某机场担任地面指挥。“虽然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自己在天上飞,但只要能每天看到这些飞机,每天抬头看到这片天,一样也很好啊。”黄炳新咧着嘴忘情大笑,笑容中没有“英雄”的光芒,但却能感到满满的幸福。

    离开机场的路上,黄炳新说的自己的一句座右铭,反复出现在记者脑海中:“即使有那么一天,化作流星陨落天际,也要在天空留下一道闪射光芒的轨迹。”

    一对让“老外”刮目相看的夫妻

    在试飞院飞机所,年轻的研究员郭正旺指着墙上的一幅幅照片,认真介绍着变稳飞机在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以及试飞院的“宝贝”之一——三轴变稳飞机的各项技术性能特征。介绍完毕后,他扶了扶眼镜,等待着记者的提问。

    “老郭,讲讲你们家霍幸莉吧!”这时候,一位陪同记者采访的试飞院工作人员插话道。

    “讲她干什么?不讲,不讲!在飞机所还是讲飞机吧。”郭正旺一边严肃地反驳,一边不住地在面前摆着手。这突如其来的“提议”似乎让他一下子有些慌神。

    最终,拗不过大家的起哄和记者的好奇,郭正旺还是“放弃抵抗”,讲起了妻子的故事——

    原来,郭正旺和霍幸莉是一对“夫妻研究员”。2011年,ARJ21新支线飞机进行颤振试飞,为此试飞院决定组建专门的团队。技术负责人是整个团队的“灵魂”,经过多方考虑,30多岁的霍幸莉最终被选中。

    在霍幸莉带领下,课题组对颤振试飞进行了高水平的准备,自主研发了相关系统和一系列设备并成功完成试飞,使中国一举成为目前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独立开展中大型飞机颤振/气动伺服弹性试飞的国家。在与美国联邦航空局代表的交锋中,霍幸莉充分展示了完全依靠我国自身力量、远远优于国外水平的技术成果,并充分展现了新一代中国知识女性的风采,令对方由衷地竖起大拇指说:“Good job(干得好)!”

    国外一家大型航空公司作为国际合作单位,也参加了本次试飞任务。该公司的一位工程师在试飞院期间,霍幸莉负责陪同,顺便帮着做一些翻译工作。起先,这位外方专家以为霍幸莉只是翻译,对她的态度一直比较傲慢。后来进入到试飞现场,看到地面监控大厅后,这位“老外”非常吃惊——在他印象中,中国人根本做不了这么先进完善的试飞监控系统。而在进入机内参观后,他更加惊讶。特别是试飞院自主研制的激振控制盒,技术水平远高于国外类似产品,看到如此先进的激励系统,“老外”一直试图探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在听了霍幸莉“有所保留”的介绍后,他终于打听到这位“翻译”的真实身份,顿时对她刮目相看……

    “那段时间她几乎每天都工作十四五个小时以上,常常大清早6点就出门,晚上很晚才回来。有时候刚回来,接到一个电话,就又回去了。确实挺不容易的,尤其是作为一个女人。”郭正旺双臂撑在身前的桌面上,两手轻轻握在一起说道。讲述妻子的故事,大概让他想到了平日生活中的很多点滴,没有了先前的拘谨,话匣子也打开来:“我们夫妻俩在一起谈得最多的总是技术,吃饭也在讨论,散步也在讨论,还常常为这个翻脸,好几天不说话。”

    “说起来,我觉得亏欠最多的,恐怕就是家里的老人和我们的孩子。儿子上幼儿园的几年,我们几乎没有接送过他,都是老人去。有一次,老师带话回来说,让我们两口子不能光顾着‘做生意赚钱’,没见过像我们这样不负责任的家长……”

    “试飞是勇敢者的事业、是智慧者的事业、更是合作者的事业。很多人觉得试飞好像就是在天上飞的那一会儿,其实更多工夫是在地面上。”试飞院院长刘选民说,试飞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任何一次试飞的成功,除了试飞员外,都还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机务人员等的智慧和心血,“缺少其中任何一环,整个工程都无从谈起。”

    回扶往昔,在我国航空试飞事业发展历程中,几代试飞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无私无畏,无怨无悔,用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诠释了奉献航空、矢志蓝天的伟大情怀,换来了共和国航空科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突破和跨越。

    展望未来,航空强国之路注定不会平坦。试飞事业发展的历程是科技创新的历程,航空工业“遥遥领先”的梦想,更需要创新驱动去实现。新一代试飞人,将会在从“航空大国”跨向“航空强国”的征程中不断探索,创造试飞事业的新辉煌。
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2-12/12/content_550949.htm

帮楼主补个链接,这个八股文咋和CCAV电视剧编剧有得一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