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长空好汉榜——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原型机及试验机盘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0:33:07
隔壁说今天是个好日子,本不该发这个帖子的,但是想想航空作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后人就是在前辈们的勇于牺牲和无私奉献探索精神指引下前行的.
飞豹坠毁了,余英雄离开了我们,转帖此文也是为了纪念为了飞豹定型献身和奉献的那些英雄们!

歼轰7歼击轰炸机试飞机
歼轰7“飞豹”是由603所设计,西安飞机制造公司试制并生产的重型歼击轰炸机。1988年12月14日15时09分,歼轰7飞机首飞成功。
经过二十多次的初步调整试飞,“飞豹”于1989年9月29日正式移交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进行第二阶段的调整试飞。1989年11月17日,“飞豹”飞机首次进行超声速飞行,在跨声速飞行中飞机出现侧向抖动,结束后抖动消失继而出现了左右飘摆,着陆后发现腹鳍撕裂,垂尾尖部发生局部变形和裂纹。为此,长达3年多的艰难的跨声障排故攻关工作开始。
1991年7月8日,歼轰7飞机084号机试飞阎良-陕西渭南-潼关-河南三门峡-洛阳航线。执行此次试飞的是空军某试飞团正团职副参谋长、中国试飞员学院副院长卢军。“飞豹”在空中加速,以2000多千米每小时的速度飞行,当进入河南上空时,卢军突然发现油量在迅速下降,飞机在漏油。
卢军迅速采取了一切措施,可油量还是在急剧地下降。随后卢军立刻向塔台报告情况。机场指挥员当即让机场上空所有飞机避让。随后歼轰7开始接近跑道,卢军为节省油料直接对准跑道,降低高度。此时歼轰7拉起一道浓浓的油雾,在卢军的操纵下最后安全落地了,油箱只剩下30多公升油。事后查明,是飞机一个输油软管脱开造成漏油。发生事故后5架歼轰7飞机全部停飞复查,歼轰7跟飞服务组副组长宋希英积极安排复查计划,通知有关人员复查,并在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人员的努力下解决了这一问题。
1992年春,歼轰7进入了关键的科研定型试飞阶段,在进行5000米高空“横向节跃”课题试飞时,战机在高速投转过程中,因急剧下降高度至危及生命安全时,一位试飞员经多次努力都未改出。试飞工程师将这一课题带到了专家攻关研讨会上,李存宝听后提问飞机设计滚转速率能否达到30米每秒。专家们现场立即进行了专题研讨,答案是肯定的,这时李存宝要亲自试飞。果然李存宝成功地完成了这一高难课题的试飞,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科研数据。
1992年8月19日,黄炳新再次对“飞豹”进行科研试飞,飞机上带有4枚导弹:机身下2枚,两翼尖各1枚。飞行时间为30分钟。在此前的多次试飞中,飞机在高空会出现严重的振动,但是由于问题一直没有找出来,因此这次试飞就是要找出问题的所在。
当飞机在5000米高度,以马赫数1.07的速度飞行时,飞机如预期出现剧烈震动,当表速飞到1150千米/时做俯冲向左盘旋动作时,飞机的方向舵突然飞掉。此时黄炳新一边向地面塔台报告,一边紧握操纵杆不断调整副翼,控制飞机向机场靠近。经过一番努力,试飞员黄炳新成功地利用副翼加上左右发动机的转速差来操纵飞机,但在着落时飞机右轮胎又发生爆破,试飞员及时用刹车修正方向,经过两次努力后才放出减速伞,安然返回基地。
随后,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和有关厂所的设计人员经过不断地分析和试验,按此思路追根究底,经过不断分析、试验、排故攻关的同志们在总结以前排故经验的基础上,下决心采取了全面的根治措施:提高方向舵管架及其连接的高度,加强方向舵支臂及其周围的结构、在垂尾后缘加装扰流片;修改垂尾翼尖外形,提高翼尖刚度。仅用了2个月时间,排除了困扰达2年之久的振动问题。
1994年8月,黄炳新与唐纯文试飞投弹。当天按计划携带12枚重磅炸弹从本场起飞到甘肃某靶场投弹,一切准备就绪,对准靶标投弹时由于系统故障第一次进入未能投下。认真检查后第二、三次仍未奏效,第四次采用应急方法仍不成功,于是立即返航。为使飞机尽快着陆,经飞行指挥员允许,试飞员冒生命危险准备带弹着陆。
飞行指挥员指示着陆时速度比正常大20~30千米/时,同时要求飞机接地一定要轻柔,即防止炸弹脱落,又避免损伤飞机起落架。最后飞机安全降落,全部外挂炸弹安然无恙。事后检查这次带弹着陆,飞机的着陆装置完好无损,说明起落架系统设计非常成功、可靠。另外,从飞机操纵方面看,带弹着陆并不非常吃力,只要着陆速度不太小,操纵仍很自如。
1994年12月9日,兴城机场正在做试飞前的最后准备时突然发现歼轰7的右模拟导弹架被意外损坏,为了保证科研进度,试飞员黄炳新毅然决定拆掉弹架,携单边弹实施飞行。
1995年1月,试飞员李存宝和战友杨步进驾歼轰7升空完成该机的强度性能试飞。试飞时歼轰7战机机翼挂有两枚模拟导弹,当战机到达10000米高度后掉转机头向下俯冲,在2000米时迅速打开加力。此时,李存宝在速度增至预定值时拉动驾驶杆,飞机突然跃起,伴随着剧烈的颤动左侧机翼下悬挂的导弹脱落。随即李存宝驾机返回地面。当科研人员根据空中报告的险情,检查飞机时,左机翼下固定导弹的几处支点连同模拟导弹和撕裂蒙皮的翼尖处露出偌大的伤疤。如果模拟导弹砸在飞机后部的水平尾翼上,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1996年8月12日早晨,试飞员杨晓彬和领航员唐纯文驾驶歼轰7飞机085号机在兴城机场进行海上科目试飞任务。10时50分左右,他们完成任务返航。在准备着陆时,飞机已经对好了跑道开始下降。此时塔台突然发现085号机的起落架没有放出来,于是立刻大喊着让试飞员立刻将飞机拉起。但此时已经晚了,085号机已经撞上了地面。塔台人员从远处看见085号机撞上地面后又再次跳了起来(事后分析可能是前起落架已经放出,主起落架未放出导致)。巨大的撞击力可能造成飞行员已完全昏迷,因此未关闭发动机,两台推力巨大的喷气发动机一直推着085号机高速在地面摩擦碰撞,直到机身冲出跑道并撞上了跑道旁的水泥柱,整个机身完全翻覆后才停了下来,试飞员不幸殉职。悲壮的一瞬,定格在1996年8月12日10时57分。
就在几个月后,歼轰7飞机再遇挫折。此时歼轰7飞机已经到了临近定型准备批量生产交付部队的关键时期,因此决定将歼轰7飞机081号机交给海军航空兵某部队训练使用。某日,该部队大队长想亲自操纵这种新型飞机进行简单的地面滑行,不过当天不是飞行日,飞机和场站都没有进行准备工作,但是仍旧是可以飞行的。因此该部队大队长临时决定调换飞行员和领航员位置,自己坐在歼轰7飞机081号机前座舱并启动了发动机,081号机在轰鸣声中滑上了跑道。原本地面滑行是有固定程序的,但是该部队大队长跳过了常规程序,令081号机迅速进入了高速滑行。由于歼轰7飞机发动机推力大,翼载荷较低,再加上飞机没有携带武器和过多的燃油,因此很快就飘离了地面。而大队长并未顺势将飞机拉起,也没有收油门并打开减速板减速,就在这半刻的犹豫间飞机冲出了跑道,越过一道矮墙后撞毁在河中,飞行员罹难。
1996年12月,歼轰7进行海上目标导弹攻击靶试科目,但是当在海上低空300米导弹截获目标时,飞机机头突然下沉,试飞员黄炳新毅然决定断开电传改用手动操纵,重新调整飞机姿态后成功发射导弹并击毁靶舰。1997年6月是歼轰7战术性能试飞的关键时期,也是试飞的最后阶段。但是在短短15天的时间里飞机先后两次出现高空座舱失密、线路短路、座舱漏电等险情。
1997年6月19日上午,试飞团副团长谭守才和战友彭连启驾歼轰7执行超声速试飞任务。此时这个阶段是歼轰7机载设备和战术性能验证试飞的关键时期。该机自出厂以来24架次的飞行纪录中就出现过10次空中险情,一年前曾连续两次发生过机毁人亡的事故,其高空座舱失密的原因一直没有找到。11时05分,当他们在7000米的高空以1000多千米的时速完成试飞科目准备返场时,警告灯突然亮起,飞机的驾驶舱失去密封,座舱盖开始漏气,座舱的压力突然减小。谭守才瞬间失去了知觉。待清醒后,他一面镇静地向地面指挥员报告,一面迅速操纵飞机下降高度。
当高度降至1540米时,前座舱盖突然飞掉,强大的气流将谭守才压在座椅上。谭守才拉下头盔风镜,身体前倾紧贴仪表板,凭着多年的驾技努力使飞机向机场方向靠近。靠近机场后谭守才将飞机稳稳地对准跑道,成功降落。

事后查明,工厂的工人在安装座舱盖时将活门螺钉装反导致此次事故。
在歼轰7试飞的8年时间里,试飞员们创造了国内定型试飞时间最长、处理险情最多、解决问题最好等多项纪录、终于使歼轰7作为一个新的机种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在长达8年的定型试飞中,试飞英雄们无时不在与死神拼搏。黄炳新与他的战友谭守才、彭连启、卢军、杨晓彬、唐纯文、周绍良、李存宝、史同洲、耿庭全、杨步进、彭迪宇、邢彦才、龙林仓、张学礼先后驾驶5架原型机共试飞1600多架次,完成试飞项目达82项,完成飞机颤振、强度、武器发射、外挂物投放等风险科目试飞11项。1998年,歼轰7歼击轰炸机正式定型。歼轰7 EPU专用吊舱试验机
1999年,歼轰7开始挂带EPU专用吊舱进行试验。歼轰7 EPU专用吊舱是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为了完成某些机载系统在歼轰7飞机上进行的试飞任务,减少原型机试飞风险及周期而研制并试飞的一个验证吊舱。该吊舱系统组成复杂,可靠性、安全性要求高。
歼轰7 EPU试验吊舱是利用“飞豹”飞机机身副油箱改装成的专用吊舱。该吊舱研制始于1996年,1997年模拟试飞中吊舱重量进行了地面投放试验,1998年,完成吊舱内六大部件装机、燃油冷却系统装机工作,随后进行了燃油冷却系统地面模拟试验。
1999年上半年进行了地面调整试验和正式地面试验。1999年下半年开始歼轰7 EPU专用吊舱飞行试验,通过试飞对EPU进行了全面的考核,取得了宝贵的试验数据和空中使用经验。歼轰7 EPU专用吊舱为EPU它机定型试飞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保证;同时解决的技术关键多,在散热、耗电、结构强度、电气控制、应急投放等技术上都做了大量工作,有所创新和突破。
歼轰7瞄准/导航吊舱试验机
随后,紧张的新歼轰7研制工作同时也已经开始。新歼轰7是我国高新技术集约的新一代歼击轰炸机,该型号继承了我国各个行业部门的多项尖端技术成果,为了加快研制速度,从2000年开始歼轰7原型机开始先行进行瞄准/导航吊舱的试验工作。
瞄准/导航两个吊舱挂装歼轰7飞机演示验证任务的目的,是为了研究真实使用条件下瞄准吊舱和导航吊舱的技术可行性、作战适应性和经济承受能力。瞄准/导航两个吊舱分别由电光设备研究所、中国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研制,试飞院负责飞行试验。
低空导航吊舱由地形跟随雷达、前视红外系统、环控装置、吊舱挂架、吊舱舱体和雷达罩组成。导航吊舱的功能是利用地形跟随雷达探测载机飞行前方的地形障碍物的视角和视距,经吊舱计算机综合载机的飞行参数计算出设定间隙、高度和乘坐品质下的飞行航迹角,产生飞控指令完成载机的自动或手动地形跟随飞行,前视红外系统在平显上形成航线前方地形障碍物的平面图像,增强飞行员在夜间和恶劣气象条件下的地形跟随飞行能力,提高地形跟随飞行的可靠性。
低空导航吊舱验证试飞于2000年开始,导航吊舱分别在机身和机翼下两种挂飞状态下进行试飞;另外还进行了瞄准吊舱的综合挂飞。
该机主要进行了以下试验:验证电视和前视红外系统在白昼气象条件下发现、识别和跟踪目标的能力;验证前视红外系统在夜间发现、识别和跟踪的能力;验证激光器在跟踪目标时的测距和照射能力;验证瞄准吊舱与某型飞机连接的适应性和匹配性;验证瞄准吊舱与某型飞机平显等机载设备交联的正确性。
初步结果表明:导航吊舱各显示、控制、告警功能正确,与飞机的挂装适应性良好,雷达地形跟踪及对地形探测能力基本满足要求。尤其重要的是,地形跟随飞行性能的验证取得了突破。试飞中对地形跟随飞行性能分别在两种地形上空(平坦和中等起伏)、两种间隙高度设置的条件下进行,分别按两种控制指令方式(指令圆和指令线)进行地形跟随飞行,其效果基本令人满意。隔壁说今天是个好日子,本不该发这个帖子的,但是想想航空作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后人就是在前辈们的勇于牺牲和无私奉献探索精神指引下前行的.
飞豹坠毁了,余英雄离开了我们,转帖此文也是为了纪念为了飞豹定型献身和奉献的那些英雄们!

歼轰7歼击轰炸机试飞机
歼轰7“飞豹”是由603所设计,西安飞机制造公司试制并生产的重型歼击轰炸机。1988年12月14日15时09分,歼轰7飞机首飞成功。
经过二十多次的初步调整试飞,“飞豹”于1989年9月29日正式移交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进行第二阶段的调整试飞。1989年11月17日,“飞豹”飞机首次进行超声速飞行,在跨声速飞行中飞机出现侧向抖动,结束后抖动消失继而出现了左右飘摆,着陆后发现腹鳍撕裂,垂尾尖部发生局部变形和裂纹。为此,长达3年多的艰难的跨声障排故攻关工作开始。
1991年7月8日,歼轰7飞机084号机试飞阎良-陕西渭南-潼关-河南三门峡-洛阳航线。执行此次试飞的是空军某试飞团正团职副参谋长、中国试飞员学院副院长卢军。“飞豹”在空中加速,以2000多千米每小时的速度飞行,当进入河南上空时,卢军突然发现油量在迅速下降,飞机在漏油。
卢军迅速采取了一切措施,可油量还是在急剧地下降。随后卢军立刻向塔台报告情况。机场指挥员当即让机场上空所有飞机避让。随后歼轰7开始接近跑道,卢军为节省油料直接对准跑道,降低高度。此时歼轰7拉起一道浓浓的油雾,在卢军的操纵下最后安全落地了,油箱只剩下30多公升油。事后查明,是飞机一个输油软管脱开造成漏油。发生事故后5架歼轰7飞机全部停飞复查,歼轰7跟飞服务组副组长宋希英积极安排复查计划,通知有关人员复查,并在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人员的努力下解决了这一问题。
1992年春,歼轰7进入了关键的科研定型试飞阶段,在进行5000米高空“横向节跃”课题试飞时,战机在高速投转过程中,因急剧下降高度至危及生命安全时,一位试飞员经多次努力都未改出。试飞工程师将这一课题带到了专家攻关研讨会上,李存宝听后提问飞机设计滚转速率能否达到30米每秒。专家们现场立即进行了专题研讨,答案是肯定的,这时李存宝要亲自试飞。果然李存宝成功地完成了这一高难课题的试飞,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科研数据。
1992年8月19日,黄炳新再次对“飞豹”进行科研试飞,飞机上带有4枚导弹:机身下2枚,两翼尖各1枚。飞行时间为30分钟。在此前的多次试飞中,飞机在高空会出现严重的振动,但是由于问题一直没有找出来,因此这次试飞就是要找出问题的所在。
当飞机在5000米高度,以马赫数1.07的速度飞行时,飞机如预期出现剧烈震动,当表速飞到1150千米/时做俯冲向左盘旋动作时,飞机的方向舵突然飞掉。此时黄炳新一边向地面塔台报告,一边紧握操纵杆不断调整副翼,控制飞机向机场靠近。经过一番努力,试飞员黄炳新成功地利用副翼加上左右发动机的转速差来操纵飞机,但在着落时飞机右轮胎又发生爆破,试飞员及时用刹车修正方向,经过两次努力后才放出减速伞,安然返回基地。
随后,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和有关厂所的设计人员经过不断地分析和试验,按此思路追根究底,经过不断分析、试验、排故攻关的同志们在总结以前排故经验的基础上,下决心采取了全面的根治措施:提高方向舵管架及其连接的高度,加强方向舵支臂及其周围的结构、在垂尾后缘加装扰流片;修改垂尾翼尖外形,提高翼尖刚度。仅用了2个月时间,排除了困扰达2年之久的振动问题。
1994年8月,黄炳新与唐纯文试飞投弹。当天按计划携带12枚重磅炸弹从本场起飞到甘肃某靶场投弹,一切准备就绪,对准靶标投弹时由于系统故障第一次进入未能投下。认真检查后第二、三次仍未奏效,第四次采用应急方法仍不成功,于是立即返航。为使飞机尽快着陆,经飞行指挥员允许,试飞员冒生命危险准备带弹着陆。
飞行指挥员指示着陆时速度比正常大20~30千米/时,同时要求飞机接地一定要轻柔,即防止炸弹脱落,又避免损伤飞机起落架。最后飞机安全降落,全部外挂炸弹安然无恙。事后检查这次带弹着陆,飞机的着陆装置完好无损,说明起落架系统设计非常成功、可靠。另外,从飞机操纵方面看,带弹着陆并不非常吃力,只要着陆速度不太小,操纵仍很自如。
1994年12月9日,兴城机场正在做试飞前的最后准备时突然发现歼轰7的右模拟导弹架被意外损坏,为了保证科研进度,试飞员黄炳新毅然决定拆掉弹架,携单边弹实施飞行。
1995年1月,试飞员李存宝和战友杨步进驾歼轰7升空完成该机的强度性能试飞。试飞时歼轰7战机机翼挂有两枚模拟导弹,当战机到达10000米高度后掉转机头向下俯冲,在2000米时迅速打开加力。此时,李存宝在速度增至预定值时拉动驾驶杆,飞机突然跃起,伴随着剧烈的颤动左侧机翼下悬挂的导弹脱落。随即李存宝驾机返回地面。当科研人员根据空中报告的险情,检查飞机时,左机翼下固定导弹的几处支点连同模拟导弹和撕裂蒙皮的翼尖处露出偌大的伤疤。如果模拟导弹砸在飞机后部的水平尾翼上,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1996年8月12日早晨,试飞员杨晓彬和领航员唐纯文驾驶歼轰7飞机085号机在兴城机场进行海上科目试飞任务。10时50分左右,他们完成任务返航。在准备着陆时,飞机已经对好了跑道开始下降。此时塔台突然发现085号机的起落架没有放出来,于是立刻大喊着让试飞员立刻将飞机拉起。但此时已经晚了,085号机已经撞上了地面。塔台人员从远处看见085号机撞上地面后又再次跳了起来(事后分析可能是前起落架已经放出,主起落架未放出导致)。巨大的撞击力可能造成飞行员已完全昏迷,因此未关闭发动机,两台推力巨大的喷气发动机一直推着085号机高速在地面摩擦碰撞,直到机身冲出跑道并撞上了跑道旁的水泥柱,整个机身完全翻覆后才停了下来,试飞员不幸殉职。悲壮的一瞬,定格在1996年8月12日10时57分。
就在几个月后,歼轰7飞机再遇挫折。此时歼轰7飞机已经到了临近定型准备批量生产交付部队的关键时期,因此决定将歼轰7飞机081号机交给海军航空兵某部队训练使用。某日,该部队大队长想亲自操纵这种新型飞机进行简单的地面滑行,不过当天不是飞行日,飞机和场站都没有进行准备工作,但是仍旧是可以飞行的。因此该部队大队长临时决定调换飞行员和领航员位置,自己坐在歼轰7飞机081号机前座舱并启动了发动机,081号机在轰鸣声中滑上了跑道。原本地面滑行是有固定程序的,但是该部队大队长跳过了常规程序,令081号机迅速进入了高速滑行。由于歼轰7飞机发动机推力大,翼载荷较低,再加上飞机没有携带武器和过多的燃油,因此很快就飘离了地面。而大队长并未顺势将飞机拉起,也没有收油门并打开减速板减速,就在这半刻的犹豫间飞机冲出了跑道,越过一道矮墙后撞毁在河中,飞行员罹难。
1996年12月,歼轰7进行海上目标导弹攻击靶试科目,但是当在海上低空300米导弹截获目标时,飞机机头突然下沉,试飞员黄炳新毅然决定断开电传改用手动操纵,重新调整飞机姿态后成功发射导弹并击毁靶舰。1997年6月是歼轰7战术性能试飞的关键时期,也是试飞的最后阶段。但是在短短15天的时间里飞机先后两次出现高空座舱失密、线路短路、座舱漏电等险情。
1997年6月19日上午,试飞团副团长谭守才和战友彭连启驾歼轰7执行超声速试飞任务。此时这个阶段是歼轰7机载设备和战术性能验证试飞的关键时期。该机自出厂以来24架次的飞行纪录中就出现过10次空中险情,一年前曾连续两次发生过机毁人亡的事故,其高空座舱失密的原因一直没有找到。11时05分,当他们在7000米的高空以1000多千米的时速完成试飞科目准备返场时,警告灯突然亮起,飞机的驾驶舱失去密封,座舱盖开始漏气,座舱的压力突然减小。谭守才瞬间失去了知觉。待清醒后,他一面镇静地向地面指挥员报告,一面迅速操纵飞机下降高度。
当高度降至1540米时,前座舱盖突然飞掉,强大的气流将谭守才压在座椅上。谭守才拉下头盔风镜,身体前倾紧贴仪表板,凭着多年的驾技努力使飞机向机场方向靠近。靠近机场后谭守才将飞机稳稳地对准跑道,成功降落。

事后查明,工厂的工人在安装座舱盖时将活门螺钉装反导致此次事故。
在歼轰7试飞的8年时间里,试飞员们创造了国内定型试飞时间最长、处理险情最多、解决问题最好等多项纪录、终于使歼轰7作为一个新的机种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在长达8年的定型试飞中,试飞英雄们无时不在与死神拼搏。黄炳新与他的战友谭守才、彭连启、卢军、杨晓彬、唐纯文、周绍良、李存宝、史同洲、耿庭全、杨步进、彭迪宇、邢彦才、龙林仓、张学礼先后驾驶5架原型机共试飞1600多架次,完成试飞项目达82项,完成飞机颤振、强度、武器发射、外挂物投放等风险科目试飞11项。1998年,歼轰7歼击轰炸机正式定型。歼轰7 EPU专用吊舱试验机
1999年,歼轰7开始挂带EPU专用吊舱进行试验。歼轰7 EPU专用吊舱是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为了完成某些机载系统在歼轰7飞机上进行的试飞任务,减少原型机试飞风险及周期而研制并试飞的一个验证吊舱。该吊舱系统组成复杂,可靠性、安全性要求高。
歼轰7 EPU试验吊舱是利用“飞豹”飞机机身副油箱改装成的专用吊舱。该吊舱研制始于1996年,1997年模拟试飞中吊舱重量进行了地面投放试验,1998年,完成吊舱内六大部件装机、燃油冷却系统装机工作,随后进行了燃油冷却系统地面模拟试验。
1999年上半年进行了地面调整试验和正式地面试验。1999年下半年开始歼轰7 EPU专用吊舱飞行试验,通过试飞对EPU进行了全面的考核,取得了宝贵的试验数据和空中使用经验。歼轰7 EPU专用吊舱为EPU它机定型试飞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保证;同时解决的技术关键多,在散热、耗电、结构强度、电气控制、应急投放等技术上都做了大量工作,有所创新和突破。
歼轰7瞄准/导航吊舱试验机
随后,紧张的新歼轰7研制工作同时也已经开始。新歼轰7是我国高新技术集约的新一代歼击轰炸机,该型号继承了我国各个行业部门的多项尖端技术成果,为了加快研制速度,从2000年开始歼轰7原型机开始先行进行瞄准/导航吊舱的试验工作。
瞄准/导航两个吊舱挂装歼轰7飞机演示验证任务的目的,是为了研究真实使用条件下瞄准吊舱和导航吊舱的技术可行性、作战适应性和经济承受能力。瞄准/导航两个吊舱分别由电光设备研究所、中国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研制,试飞院负责飞行试验。
低空导航吊舱由地形跟随雷达、前视红外系统、环控装置、吊舱挂架、吊舱舱体和雷达罩组成。导航吊舱的功能是利用地形跟随雷达探测载机飞行前方的地形障碍物的视角和视距,经吊舱计算机综合载机的飞行参数计算出设定间隙、高度和乘坐品质下的飞行航迹角,产生飞控指令完成载机的自动或手动地形跟随飞行,前视红外系统在平显上形成航线前方地形障碍物的平面图像,增强飞行员在夜间和恶劣气象条件下的地形跟随飞行能力,提高地形跟随飞行的可靠性。
低空导航吊舱验证试飞于2000年开始,导航吊舱分别在机身和机翼下两种挂飞状态下进行试飞;另外还进行了瞄准吊舱的综合挂飞。
该机主要进行了以下试验:验证电视和前视红外系统在白昼气象条件下发现、识别和跟踪目标的能力;验证前视红外系统在夜间发现、识别和跟踪的能力;验证激光器在跟踪目标时的测距和照射能力;验证瞄准吊舱与某型飞机连接的适应性和匹配性;验证瞄准吊舱与某型飞机平显等机载设备交联的正确性。
初步结果表明:导航吊舱各显示、控制、告警功能正确,与飞机的挂装适应性良好,雷达地形跟踪及对地形探测能力基本满足要求。尤其重要的是,地形跟随飞行性能的验证取得了突破。试飞中对地形跟随飞行性能分别在两种地形上空(平坦和中等起伏)、两种间隙高度设置的条件下进行,分别按两种控制指令方式(指令圆和指令线)进行地形跟随飞行,其效果基本令人满意。
081和085号事故的详情在文中描述的比较清楚了.
详细的资料 好文
学习了,谢谢LZ。记得首飞的飞飞对总师说,你的发动机只要有一边还能工作我都能把飞机带回来。。。。现在想起来,MD,人回来才最重要。
085摔的很无厘头,飞行员自己忘记放起落架了
地面的观测员当时也走神没注意到这一点,结果事故后被提前转业
谢谢分享


怎么说那
向试飞员致敬。

怎么说那
向试飞员致敬。
起落架没放好,划跑进河。都是低级错误牺牲的啊。这不值啊。
还是10试飞工作好,至少没死人。
081可是首架原型机  就报废了?没修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