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这是什么试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50:39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张卫校友:情牵那束光 守卫那份爱
发布时间:2014-4-15 12:06:06  阅读数: 626
  哈工大报讯(张妍/文)2010年底,国家西北某试验基地。
  北风呼啸,呵气成冰,鸟兽无迹。一望无垠的戈壁滩,远处群山顶依稀可见延绵起伏的白雪皑皑。
  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负责的国家某重大专项试验在此进入最后的决战时刻。
  随着一声口令“发射”——每个人都在心里默默计着秒,紧张地等待奇迹的到来。
  “成功了!”现场工作人员万分激动地跑出试验大厅,为胜利而欢腾!
  此时此刻,该项目副总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的项目技术负责人张卫,这位一贯以直爽果敢刚毅著称的铁血男儿,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泪水——情牵那束光1986年,19岁的张卫被哈工大光电子技术专业录取。“当时我对自己的专业没有什么概念。但是当真正进入哈工大学习后,我才知道,光电子技术专业就是原来的激光专业!”20多年后,已经成为国家激光物理与光学工程领域多项重大工程总体技术负责人的张卫,回想起在哈工大求学的4年时光,仍难掩激动与兴奋。
  “我入学时,光电子技术专业的教研室主任是马祖光教授。那时马老师还没当选院士。我记得他经常给我们讲国外的环境,讲他在德国学习的经历,讲我们国家的激光技术与国外的差距来激励大家。”张卫坦言,能在大学期间亲耳聆听马祖光院士的教诲令他终生受益,“马老师当时已经是国内外激光领域的知名学者,但却非常低调,平易近人。我们这群学生,在他身上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颗报国心。可以说,马老师科学报国的信念和他身上体现出的学者风范影响了我和同学们的一生。”
  1990年,23岁的张卫在毕业后选择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应用计算机研究所从事高技术的理论跟踪、分析、计算等工作。1993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对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张卫随从同为哈工大校友的前辈苏毅转到应用电子学研究所。在苏毅的带领下,他们成立了共4人组成的独立的科研室,年轻的张卫担负起相关技术实验研究重任。
  4个人的科研室一切从零开始,实验条件异常简陋。在狭小的民品楼,小到一颗螺丝钉、大到一张办公桌,都得白手起家。当年采购这些实验起码的设备,都得到成都去购买。期间,张卫一边参加院里集中组织在成都的俄语班学习,一边与同事奔波于成绵两地,配置办公设施。别人用一年学习的俄语班,他只参加了3个月培训,都靠见缝插针挤时间刻苦自学。在保证学习与工作两不误的前提下,他筹建起实验的基本条件。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张卫依靠自身的勤奋和努力,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选派到俄罗斯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根据安排,张卫师从当时激光标准技术领域著名的尼古拉依·彼得罗维奇·普拉辛克教授。这时的张卫,考虑的不只是尽快毕业回国,他考虑更多的是当时国家发展高技术的迫切需求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实际需要。经过再三权衡,张卫果断地决定,转学激光雷达技术!
  这个在当时他人看来似乎难以理解的决定,其实正体现了张卫超于常人的果敢与前瞻性。尽管当时他的决定看似有些“自找麻烦”,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张卫的这个决定为后来从事专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必备的理论技术与思维方法基础。
  学成归国的张卫,以报效祖国的热切和只争朝夕的紧迫,全身心地投入于高技术事业的开创。在此后的十几年里,在长期从事激光物理与光学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中,张卫情牵祖国的激光事业,具体负责和组织设计、研制了多套大型工程样机系统,组织实施了多项国家级外场大型综合技术验证试验,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对我国在相关技术领域的研究取得大跨度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守卫那份爱只要是张卫担任技术负责人的外场试验,无论系统协调和组织工作多忙多累,他天都会亲自查看关键试验数据,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对系统的综合分析判断,提供科学动态的决策参考。不仅如此,大型试验的运输路线、现场布置、后勤保障等,他也总是事必躬亲,做到心中有数。
  无论是作为科研室领导还是所领导,张卫总是亲自带车勘察路线,不远千里奔波、不辞颠沛劳苦,把所有可能经过的路线全部都跑一遍,力争万无一失。2010年的外场试验,持续长达半年,参试队员遇到许多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困难。作为所领导和技术总负责人,张卫与普通队员一道住兵营、吃食堂,并身先士卒,以实际行动影响队员、感染队员,排忧解难。
  由于过度操劳与气候恶劣,张卫在外场试验开展近两个月时开始高烧不退、咳嗽剧烈。现场简陋医务室的药物已无法控制他的病情。看到他整夜咳嗽影响休息,面容憔悴,同事们异常担心,纷纷劝说他回四川治疗。张卫为了不影响试验进度,坚持进场主持大局。半个月后,阶段试验顺利完成,张卫的病情更加严重,药物完全失去作用。在现场院领导的强制下,他在与分系统负责人协商制订好下一阶段试验计划后才匆匆离开。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困难压于顶而气不衰,这是张卫能长期担任大型综合项目技术负责人强力的精神支撑,也是他人格魅力中独具特色的核心气质。从“九五”、“十五”到“十一五”,张卫承担的都是高技术领域具有开创性的国家重大项目,涉及学科广、参试单位多、工作条件差,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挑战严峻,但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历经再险的关隘,他都从不言败、毫不退缩。
  在高技术领域“高、精、尖”的科研之路上攀登20余载,张卫仍保有初入哈工大校门时那份雄心壮志和报国之心,以一如既往的执着与坚持守卫着他的事业,守卫着他心里那份深沉的爱。也正是情牵起那束光,才守卫住了这份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张卫校友:情牵那束光 守卫那份爱
发布时间:2014-4-15 12:06:06  阅读数: 626
  哈工大报讯(张妍/文)2010年底,国家西北某试验基地。
  北风呼啸,呵气成冰,鸟兽无迹。一望无垠的戈壁滩,远处群山顶依稀可见延绵起伏的白雪皑皑。
  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负责的国家某重大专项试验在此进入最后的决战时刻。
  随着一声口令“发射”——每个人都在心里默默计着秒,紧张地等待奇迹的到来。
  “成功了!”现场工作人员万分激动地跑出试验大厅,为胜利而欢腾!
  此时此刻,该项目副总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的项目技术负责人张卫,这位一贯以直爽果敢刚毅著称的铁血男儿,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泪水——情牵那束光1986年,19岁的张卫被哈工大光电子技术专业录取。“当时我对自己的专业没有什么概念。但是当真正进入哈工大学习后,我才知道,光电子技术专业就是原来的激光专业!”20多年后,已经成为国家激光物理与光学工程领域多项重大工程总体技术负责人的张卫,回想起在哈工大求学的4年时光,仍难掩激动与兴奋。
  “我入学时,光电子技术专业的教研室主任是马祖光教授。那时马老师还没当选院士。我记得他经常给我们讲国外的环境,讲他在德国学习的经历,讲我们国家的激光技术与国外的差距来激励大家。”张卫坦言,能在大学期间亲耳聆听马祖光院士的教诲令他终生受益,“马老师当时已经是国内外激光领域的知名学者,但却非常低调,平易近人。我们这群学生,在他身上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颗报国心。可以说,马老师科学报国的信念和他身上体现出的学者风范影响了我和同学们的一生。”
  1990年,23岁的张卫在毕业后选择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应用计算机研究所从事高技术的理论跟踪、分析、计算等工作。1993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对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张卫随从同为哈工大校友的前辈苏毅转到应用电子学研究所。在苏毅的带领下,他们成立了共4人组成的独立的科研室,年轻的张卫担负起相关技术实验研究重任。
  4个人的科研室一切从零开始,实验条件异常简陋。在狭小的民品楼,小到一颗螺丝钉、大到一张办公桌,都得白手起家。当年采购这些实验起码的设备,都得到成都去购买。期间,张卫一边参加院里集中组织在成都的俄语班学习,一边与同事奔波于成绵两地,配置办公设施。别人用一年学习的俄语班,他只参加了3个月培训,都靠见缝插针挤时间刻苦自学。在保证学习与工作两不误的前提下,他筹建起实验的基本条件。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张卫依靠自身的勤奋和努力,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选派到俄罗斯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根据安排,张卫师从当时激光标准技术领域著名的尼古拉依·彼得罗维奇·普拉辛克教授。这时的张卫,考虑的不只是尽快毕业回国,他考虑更多的是当时国家发展高技术的迫切需求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实际需要。经过再三权衡,张卫果断地决定,转学激光雷达技术!
  这个在当时他人看来似乎难以理解的决定,其实正体现了张卫超于常人的果敢与前瞻性。尽管当时他的决定看似有些“自找麻烦”,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张卫的这个决定为后来从事专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必备的理论技术与思维方法基础。
  学成归国的张卫,以报效祖国的热切和只争朝夕的紧迫,全身心地投入于高技术事业的开创。在此后的十几年里,在长期从事激光物理与光学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中,张卫情牵祖国的激光事业,具体负责和组织设计、研制了多套大型工程样机系统,组织实施了多项国家级外场大型综合技术验证试验,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对我国在相关技术领域的研究取得大跨度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守卫那份爱只要是张卫担任技术负责人的外场试验,无论系统协调和组织工作多忙多累,他天都会亲自查看关键试验数据,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对系统的综合分析判断,提供科学动态的决策参考。不仅如此,大型试验的运输路线、现场布置、后勤保障等,他也总是事必躬亲,做到心中有数。
  无论是作为科研室领导还是所领导,张卫总是亲自带车勘察路线,不远千里奔波、不辞颠沛劳苦,把所有可能经过的路线全部都跑一遍,力争万无一失。2010年的外场试验,持续长达半年,参试队员遇到许多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困难。作为所领导和技术总负责人,张卫与普通队员一道住兵营、吃食堂,并身先士卒,以实际行动影响队员、感染队员,排忧解难。
  由于过度操劳与气候恶劣,张卫在外场试验开展近两个月时开始高烧不退、咳嗽剧烈。现场简陋医务室的药物已无法控制他的病情。看到他整夜咳嗽影响休息,面容憔悴,同事们异常担心,纷纷劝说他回四川治疗。张卫为了不影响试验进度,坚持进场主持大局。半个月后,阶段试验顺利完成,张卫的病情更加严重,药物完全失去作用。在现场院领导的强制下,他在与分系统负责人协商制订好下一阶段试验计划后才匆匆离开。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困难压于顶而气不衰,这是张卫能长期担任大型综合项目技术负责人强力的精神支撑,也是他人格魅力中独具特色的核心气质。从“九五”、“十五”到“十一五”,张卫承担的都是高技术领域具有开创性的国家重大项目,涉及学科广、参试单位多、工作条件差,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挑战严峻,但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历经再险的关隘,他都从不言败、毫不退缩。
  在高技术领域“高、精、尖”的科研之路上攀登20余载,张卫仍保有初入哈工大校门时那份雄心壮志和报国之心,以一如既往的执着与坚持守卫着他的事业,守卫着他心里那份深沉的爱。也正是情牵起那束光,才守卫住了这份爱。
超能激光呗
这些记者是玄幻小说看多了 还是玄幻小说的写手啊 开篇就是:北风呼啸,呵气成冰,鸟兽无迹。一望无垠的戈壁滩,远处群山顶依稀可见延绵起伏的白雪皑皑。
光雷达技术!
hh的季节 发表于 2014-4-16 11:05
这时的张卫,考虑的不只是尽快毕业回国,他考虑更多的是当时国家发展高技术的迫切需求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
这是神马东东?听着好像很高大上啊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他们的主业不是种蘑菇么?
激光点火核爆?
赫赫有名的九院,能搞啥试验,蘑菇,电脑模拟蘑菇,高能激光,对应的有爆炸力学试验,等等....
明明在绵阳,哪里是西北,这个应该是外场试验地。8所专搞高能激光
zero_hour 发表于 2014-4-16 11:11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他们的主业不是种蘑菇么?
高能武器也搞的,比如激个什么光、粒子个什么束的......
富国强军 发表于 2014-4-16 11:28
明明在绵阳,哪里是西北,这个应该是外场试验地。8所专搞高能激光
好多试验还是要到西北戈壁滩搞的,我看过他们从西北回来,拉了好多卡车的西北特产。
hh的季节 发表于 2014-4-16 11:05
这时的张卫,考虑的不只是尽快毕业回国,他考虑更多的是当时国家发展高技术的迫切需求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
激光雷达是什么?靠反射的激光来探测物体么?
辉光机关炮  星灵的高级战舰的主力武器
明明在绵阳,哪里是西北,这个应该是外场试验地。8所专搞高能激光
这是十所啊……
记得原来还看过讲述马祖光老师生前最后24小时的电影。工大科技园里记得貌似还有他的铜像。。
激光方面保密的挺紧啊
2010年底,激光武器打卫星或是导弹试验有木有。当初有传说激光摧毁某卫星是2010年吗?
抢劫 发表于 2014-4-16 11:31
激光雷达是什么?靠反射的激光来探测物体么?
差不多
以前激光雷达很贵的
激光反导?还是激光炮?
九院,光,明显是激光受控核聚变
MD,当初报光电信息技术没成,被调剂了。
话说这讲的是2010年啊。
富国强军 发表于 2014-4-16 11:28
明明在绵阳,哪里是西北,这个应该是外场试验地。8所专搞高能激光
传说美国对准中国的核弹头中第三枚就是绵阳,前面分别是北京,上海。
Kow 发表于 2014-4-16 13:27
传说美国对准中国的核弹头中第三枚就是绵阳,前面分别是北京,上海。
美帝核弹这么强?一枚就搞定北京?  准备上多少当量的啊
zero_hour 发表于 2014-4-16 11:11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他们的主业不是种蘑菇么?
物理, 万物之道理,一切物质层面的都包括。
美帝核弹这么强?一枚就搞定北京?  准备上多少当量的啊
明显是传说的,你也信
zero_hour 发表于 2014-4-16 13:42
明显是传说的,你也信
反问句笑而不语  体育老师内牛满面
zero_hour 发表于 2014-4-16 11:11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他们的主业不是种蘑菇么?
搞蘑菇的九院在四川绵阳。
Kow 发表于 2014-4-16 13:27
传说美国对准中国的核弹头中第三枚就是绵阳,前面分别是北京,上海。
这就只能呵呵了。绵阳只是设计单位。
yudongg 发表于 2014-4-16 11:46
这是十所啊……
哦,电子所。。。不过对各个所的代号也不是很熟,知道7所。。
漫天雪飞 发表于 2014-4-16 15:08
这就只能呵呵了。绵阳只是设计单位。
也负责生产,如果你知道903的话。。。。
看到结尾才隐隐赶脚这是我大HIT校报的风格。。。回头一看果然是尼玛当初差点调剂九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