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技术工人短缺制约中国制造业升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6:12:06
制造业升级的话题在国内常谈常新。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劳动力成本抬升,以及人民币汇率升值,中国制造业所倚赖的成本优势被逐渐蚕食,也让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变得愈发迫切。

  对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安邦的智库学者曾数发宏论,认为中国并不需要走到产业链的最前端(也不太可能做到),只需要有限度地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为“世界工厂2.0版”,足可应对当前新一轮制造业转移的趋势。须知,“世界工厂”的转移并不像搬一条生产线、建个厂房那样简单,牵涉到很多复杂的产业环节。从这个角度看,即使有部分低端制造环节移出中国,中国在那些需要一定技术,以及大量产业配套的环节中,仍具有相当的优势。

  不过,当把理论付诸实践,观察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状,中国的企业主们却遭遇了另一重困难即使只是有限度地升级,比如说,引入新的生产线,替代以往的简单劳动,这些企业主们也需要面对产业技术工人的短缺,而令技术升级功亏一篑。

  近几年来,随着多数中国企业陆续走上转型升级的道路,技术工短缺对于中国制造业的约束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近日,有国内媒体报道,处于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庆,便遭遇到这样的瓶颈。在重庆的一些制造企业里,熟练工与技工短缺给企业升级带来了不小的障碍。一位制造业企业高管介绍,在该公司近3000名工人里,大部分是新招的农民工,技工不足10%,去年该公司为加大高端产品出口,引进了一批连线数控机床和新型磨床,但因工人操作技能跟不上,影响到产品质量稳定性。另外一家制造业企业的高管则感叹,制造业升级有三个关键要素,新设备、新技术和新人才,“目前人才短缺是企业最头疼的问题。因为新设备有钱就能买到,新技术可以引进,但掌握新设备的技工不是短时间就培养成的”。这种“万事俱备,只欠技工”,也让持续关注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安邦研究人员备感惋惜。

  分析技术工短缺的成因,问题首先指向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国并不缺工人,依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约为2.53亿,在数量上完全可以满足“世界工厂2.0版”的需求。但问题是,中国的高职教育并不能很好地将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从而令中国的劳动力结构与制造业升级脱节,出现高端人才缺失,低端劳动力过剩的结构性失调。当前,中国的大学九成以上都是大而全或小而全的泛知识性人才培养体系,只有不到一成的职业教育,在这种制度安排下,中高端制造业所面临的技术工短缺,也在情理之中。

  在教育体系方面,中国可以向德国取经。德国制造业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在于成功的职业教育体系。德国只有两成的大学培养泛知识性人才,其余八成是高等职业教育,为企业培育职业工程师和高级科研人才。目前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虽然定位在职业教育,但与相关企业还没有实现无缝对接,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除却教育体系,中国的技术工短缺还存在更多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比如社会资源的分配。近几年,若要问什么职业最热,看看公务员考试的畸形热度便可略见一斑。据估计,报名参加2013年公务员考试的总人数超过150万,平均而言,每个公务员职位将迎来90个人的竞争。这还不是最夸张的。在哈尔滨市,事业编制的环卫工人竞聘激烈,不久前公开招聘录取的环卫工人里,居然有7名研究生。一位应聘的硕士研究生更表示:“死也要死在编制内。”相形于产业技术工人的匮乏,这种“死也要进编制”的态度无疑令人感慨。这绝非一个正常社会应当发生的事情,却在这里频频出现,反映出中国社会的资源分配已出现相当程度的失灵,长此以往,将置中国经济于危险的境地。

  “世界工厂2.0版”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最现实的出路,但令人尴尬的是,即使这种有限度的转型升级,也正遭遇技术工短缺的瓶颈。这种现象,从表面上看,反映了中国教育体系的缺陷,需要尽早修补;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也折射出中国社会的资源分配失灵,“编制”,或者政府所攫取的资源实在太多了。
ht tp://opinion.hexun.com/2013-01-16/150219381.html制造业升级的话题在国内常谈常新。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劳动力成本抬升,以及人民币汇率升值,中国制造业所倚赖的成本优势被逐渐蚕食,也让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变得愈发迫切。

  对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安邦的智库学者曾数发宏论,认为中国并不需要走到产业链的最前端(也不太可能做到),只需要有限度地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为“世界工厂2.0版”,足可应对当前新一轮制造业转移的趋势。须知,“世界工厂”的转移并不像搬一条生产线、建个厂房那样简单,牵涉到很多复杂的产业环节。从这个角度看,即使有部分低端制造环节移出中国,中国在那些需要一定技术,以及大量产业配套的环节中,仍具有相当的优势。

  不过,当把理论付诸实践,观察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状,中国的企业主们却遭遇了另一重困难即使只是有限度地升级,比如说,引入新的生产线,替代以往的简单劳动,这些企业主们也需要面对产业技术工人的短缺,而令技术升级功亏一篑。

  近几年来,随着多数中国企业陆续走上转型升级的道路,技术工短缺对于中国制造业的约束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近日,有国内媒体报道,处于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庆,便遭遇到这样的瓶颈。在重庆的一些制造企业里,熟练工与技工短缺给企业升级带来了不小的障碍。一位制造业企业高管介绍,在该公司近3000名工人里,大部分是新招的农民工,技工不足10%,去年该公司为加大高端产品出口,引进了一批连线数控机床和新型磨床,但因工人操作技能跟不上,影响到产品质量稳定性。另外一家制造业企业的高管则感叹,制造业升级有三个关键要素,新设备、新技术和新人才,“目前人才短缺是企业最头疼的问题。因为新设备有钱就能买到,新技术可以引进,但掌握新设备的技工不是短时间就培养成的”。这种“万事俱备,只欠技工”,也让持续关注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安邦研究人员备感惋惜。

  分析技术工短缺的成因,问题首先指向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国并不缺工人,依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约为2.53亿,在数量上完全可以满足“世界工厂2.0版”的需求。但问题是,中国的高职教育并不能很好地将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从而令中国的劳动力结构与制造业升级脱节,出现高端人才缺失,低端劳动力过剩的结构性失调。当前,中国的大学九成以上都是大而全或小而全的泛知识性人才培养体系,只有不到一成的职业教育,在这种制度安排下,中高端制造业所面临的技术工短缺,也在情理之中。

  在教育体系方面,中国可以向德国取经。德国制造业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在于成功的职业教育体系。德国只有两成的大学培养泛知识性人才,其余八成是高等职业教育,为企业培育职业工程师和高级科研人才。目前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虽然定位在职业教育,但与相关企业还没有实现无缝对接,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除却教育体系,中国的技术工短缺还存在更多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比如社会资源的分配。近几年,若要问什么职业最热,看看公务员考试的畸形热度便可略见一斑。据估计,报名参加2013年公务员考试的总人数超过150万,平均而言,每个公务员职位将迎来90个人的竞争。这还不是最夸张的。在哈尔滨市,事业编制的环卫工人竞聘激烈,不久前公开招聘录取的环卫工人里,居然有7名研究生。一位应聘的硕士研究生更表示:“死也要死在编制内。”相形于产业技术工人的匮乏,这种“死也要进编制”的态度无疑令人感慨。这绝非一个正常社会应当发生的事情,却在这里频频出现,反映出中国社会的资源分配已出现相当程度的失灵,长此以往,将置中国经济于危险的境地。

  “世界工厂2.0版”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最现实的出路,但令人尴尬的是,即使这种有限度的转型升级,也正遭遇技术工短缺的瓶颈。这种现象,从表面上看,反映了中国教育体系的缺陷,需要尽早修补;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也折射出中国社会的资源分配失灵,“编制”,或者政府所攫取的资源实在太多了。
ht tp://opinion.hexun.com/2013-01-16/150219381.html
能上手干活的人 无论是一线工人还是工程师  真的难招

啥也不会的 大学毕业生 到处都是

更多的人选择在办公室,而不是一线,这和待遇有很大关系!我们的待遇弄反了!
能上手干活的人 无论是一线工人还是工程师  真的难招

啥也不会的 大学毕业生 到处都是

现实是做最多的活、拿最少的钱,谁当工人谁NC。
减少人口,加强教育,一切OK
现实是做最多的活、拿最少的钱,谁当工人谁NC。
制造业工人路过,经常接触国际同行,不得不说,在天朝当工人的待遇的确低了。一样的活,日本德国拿的是工程师的待遇(工资,社会地位)。。。我们,唉!
减少人口,加强教育,一切OK
没戏的,制造业需要人口支撑的,和外国同行交流过,他们的产业空心化就是因为TG的人力资源优势,好多实业立国的国家的企业都把产业转移到中国,导致国家经济泡沫!
我现在车间老师傅经常感慨,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吃苦,当工人学技术的越来越少了
似是而非的别有用心啊,这文章,良心大大滴坏了……
工人真的很苦,尤其是中国工人,所以大家都不肯当
死也要死在编制内.

============================================
“D管人材”嘛,有什么好奇怪。
好工人的工资会越来越高的。制造业不了解现在一个好的汽修技师年入十万不难。
账号已被盗 发表于 2013-1-17 12:25
制造业工人路过,经常接触国际同行,不得不说,在天朝当工人的待遇的确低了。一样的活,日本德国拿的是工 ...

一样的活,天朝工人拿得钱少,这是优势啊,所谓“白菜价”嘛。怎么突然开始抱怨了?
账号已被盗 发表于 2013-1-17 12:25
制造业工人路过,经常接触国际同行,不得不说,在天朝当工人的待遇的确低了。一样的活,日本德国拿的是工 ...
德国日本的高级技师是人家制造业的基石啊。国内的高级技师待遇也不低吧?光设计,没有制造,产品质量上不去啊。好像国人不擅长精细制造。

应该改变这种状况,工资待遇
其实也不是没有,但是老板都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个才比较难。我相信技术工人通过技能培训,那还是有的,当然如果要找来就用的,就只能是高薪挖人了。

wuking1 发表于 2013-1-17 16:58
其实也不是没有,但是老板都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个才比较难。我相信技术工人通过技能培训,那 ...


其实,产业升级和劳动力待遇提高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旧的低端产业,劳动力价格优势不在,走就走吧。但新的更高端的产业,需要更高待遇、更高技能的劳动力来做。

LZ文章的关键不是这个,注意最后一段,说的是劳动力技能、待遇提高的瓶颈在哪里——在于社会资源分配问题。公务员热、“D管人材”,都是注脚。
wuking1 发表于 2013-1-17 16:58
其实也不是没有,但是老板都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个才比较难。我相信技术工人通过技能培训,那 ...


其实,产业升级和劳动力待遇提高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旧的低端产业,劳动力价格优势不在,走就走吧。但新的更高端的产业,需要更高待遇、更高技能的劳动力来做。

LZ文章的关键不是这个,注意最后一段,说的是劳动力技能、待遇提高的瓶颈在哪里——在于社会资源分配问题。公务员热、“D管人材”,都是注脚。
思想的幽灵 发表于 2013-1-17 16:29
好工人的工资会越来越高的。制造业不了解现在一个好的汽修技师年入十万不难。
但是一个4s店的普通推销员可能年入三十万
账号已被盗 发表于 2013-1-17 12:33
我现在车间老师傅经常感慨,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吃苦,当工人学技术的越来越少了
当工人学技术的起步工资都不高,我大专毕业两年了工资还只有2K。。当然和企业的效益也有关系。。每次告诉别人这个数字的时候回答都是:呵呵,还会有涨的。。。
该用户只能删除 发表于 2013-1-17 17:24
但是一个4s店的普通推销员可能年入三十万
  这样的推销员没几个。
wuking1 发表于 2013-1-17 16:58
其实也不是没有,但是老板都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个才比较难。我相信技术工人通过技能培训,那 ...
产业一升级,原先的“人才”都变成“白板”了。
好工人的工资会越来越高的。制造业不了解现在一个好的汽修技师年入十万不难。
一个能年均能拿10w的高端技工,没十年二十年是出不来的。你可知道这十年二十年之前之间拿的是多钱?待遇如何?这个需要多少艰辛和辛苦。年轻技工女朋友都不好找。和那些在售楼处4S店工作的同学朋友那个有诱惑力 ?

kaistergsi 发表于 2013-1-18 09:40
一个能年均能拿10w的高端技工,没十年二十年是出不来的。你可知道这十年二十年之前之间拿的是多钱?待遇如 ...
    是的,一个好技工培养不易再加上唯有读书高的传统,制造业产业升级至少在这几年也就说说罢了。
打磨莱卡、蔡司镜头的德国技工,工资不知道有多高

一个小混混 发表于 2013-1-18 10:29
打磨莱卡、蔡司镜头的德国技工,工资不知道有多高


远超一般白领,就是我们这一个模具调试技师,年薪都是10W,我的一个师兄在沿海做机加工学徒,月薪8K,他师父年薪20W起。。。在整个行业里这点工资都还不算高!就是工作环境不怎么样,愿望做这一行的大学生很少
一个小混混 发表于 2013-1-18 10:29
打磨莱卡、蔡司镜头的德国技工,工资不知道有多高


远超一般白领,就是我们这一个模具调试技师,年薪都是10W,我的一个师兄在沿海做机加工学徒,月薪8K,他师父年薪20W起。。。在整个行业里这点工资都还不算高!就是工作环境不怎么样,愿望做这一行的大学生很少
全世界都一样,我们还算是好的,起码在找工作,看看下面这篇文章,就应该知道只要我们是嘴不烂的就行:
                                      死也要死在编制里 安逸病在全球年轻人中蔓延
“就算是死,也要死在编制里。”近来,一名矢志通过报考环卫工进人公务员编制的研究生爆出的这句话。成了中国网络上人们议论最多的热句。这种编制内的稳定、高保障和安逸生活成为许多年轻人的追求。实际上,随着国家的富裕以及时代的迅速变迁,许多国家的青年受到“安逸病”的困扰,曾被称为亚洲工作狂的日本人为越来越多的“飞特族”(指为休息和旅游而工作的自由青年)担忧,韩国青年也成了“卫星一代”,既想独立但又因吃不了苦而依靠父母。在西方,年轻人成了欧洲经济衰退的最大受害者。对这些“失望的一代”,欧美媒体在同情他们的同时,也认为正是之前20多年安逸的生活使他们不能面对困境。如今的青年一代不仅要适应“舒适、富足、安逸生活一去不复返”的既成事实,还要痛下决心,从根本上修正自己的价值观。
韩国下一代“为了10亿韩元愿坐牢”
如果能得到500万元,你会怎么办?还会工作吗?最近,韩国的一份类似调査成为人们争论的话题。韩国《中央日报》称,韩国一家社会团体不久前针对首尔、仁川、京畿道的2000余名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4%的高中生表示“如果能得到10亿韩元(约合587.6万元人民币〉,即使坐上一年牢也无所谓”。此外,关于“如果为了完成作业,会否从网络上寻找答案直接抄袭”的提问,73%的髙中生回答“会”,初中生和小学生作出上述回答的比例也有68%和47%。有韩国髙中生在接受MBC电视台采访时直言不讳称:“如果有10亿韩元,那么此前我想得到的一切东西都可以得到,虽然自己也会因为坐牢有罪责感,但即使如此也会感到幸福吧。”对此,韩国学者担忧,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追求安逸生活的“物质力能主义”正在韩国学生中盛行。韩国《朝鲜日报》称,韩国过去一直为学生成绩优秀而沾沾自喜,每次公布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和TIMSS(国际数学和科学趋势研究),韩国学生总是名列前茅。但是,“辉煌的成缋单”并不一定照亮韩国未来,“可以为了10亿韩元坐牢”的现实暴露出韩国教育已到悬崖边缘。
在日本,如今年轻人最时髦的称谓是“飞特族”,这是结合“自由”与“工作者”两个字创造的一个新组合词。据日本官方统计,日本国内“飞特族”已经超过500万。频繁更换工作是“飞特族”的常态,工作之后的玩乐才是主要的生活目的。在“飞特族”的字典里,“工作”仅仅为下一个好假期而赚钱,“上班”只是他们赚取生活成本的途径。《日本经济新闻》不久前发布了日本2012年应届大学生就业情况。数据显示2012年日本企业录用率大幅回升,能基本保障日本应届大学生的就业,但是就业率依然很低,调查结果表明,很多大学生认为从事朝九晚五的工作是对人生的浪费,宁可选择自己偶尔打打零工的生活。但说起这些年轻人,驻日本大阪记者的几名老年邻居都摇头称,“从年轻一代身上看不到日本的未来”。

在日本下北泽站北口举着醒目招牌的年轻人,上面公然写着自己是“飞特族”
近来,一名美国“天才程序员”的安逸生活“雷”倒了整个美国。2012年,美国电信供应商Verizon收到一家客户公司的委托,调查公司内部一个反常的VPN登录情况。调查发现,这家美国重要基础设施公司的一位明星程序员竟然将自己的工作外包给了中国沈阳的一家软件公司,他只需支付薪水的1/5而已,他自己则在上班的时候在网上闲逛。据称此前他在其他公司一直这样干。有美国网友嘲讽称,这位老兄显然是在干老板们整天干的活呀,原来美国高科技公司是老板用这样的方法造就的。还有网友担忧,过不了几年,美国这些公司就会被中国公司取代。
20年安逸换来欧洲“失望的一代”
与东方的年轻人相比,欧洲青年近年的心态悲观得多。英国《每日电讯报》称,当听到20多岁青年失业人数达100万的消息时,人们的反应是“失落的一代”、“被废弃的一代”。这也不难理解,失业在人生任何阶段都是一场灾难,而对于工作习惯尚未形成的年轻人而言有着更加恶劣的影响。但文章同时问道,青年失业率持续处于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到底是什么原因?虽然经济形势不好,但总归有公司在招聘,总归有可以找到的工作。为什么工作空缺总被外来移民填补?
英国《毎日邮报》不久前刊登了一篇有关中国大学生招聘会的新闻,报道称,数万名毕业生排队等待数小时,只为了与潜在雇主那一分钟的碰面。对此,不少英国网友感叹称,那些真正想找工作的人正在尽他们最大的努力。在英国,只有在排队买iPhone手机时才能出现长队,队伍中有很多是没有工作的人。还有网民称,英国大学毕业生只会坐在家里上网申请救济金。英国《泰晤士报》称,英国的抱怨风气很重,这在年轻人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而抱怨移民抢了饭碗时尤其突出。文章称,我们需要有更多“我能做”的心态,通过好的教养和教育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英国《毎日邮报》不久前刊登了一篇有关中国大学生招聘会的新闻,报道称,数万名毕业生排队等待数小时,只为了与潜在雇主那一分钟的碰面
“懒惰,只看到福利”,德国《世界报》近日的一篇报道希望用这样严厉的词汇来唤醒德国青年一代。文章称,“坚韧不拔、永不放弃”是德意志精神的代名词。不过,现在很多年轻人的身上已经无法找到这种精神。取而代之的是只愿享受舒适生活和肆无忌惮地消费。德国经济专家拉尔德警告,欧债危机没有打垮德国,但年轻人的安逸观会让德国步履蹒跚。
在柏林,今年77岁的木耐特老人对记者称,他们那一代人当年可不像现在那样幸福,每天5点多起床,吃的是几片黑面包和土豆。工作之余还要留出时间接受培训。之后,德国迎来“20年经济奇迹”。他认为,现在年轻人如果失去这种精神,德国和欧洲会越来越糟糕。
对于债务、金融危机局势下欧洲各国不得已而为之的福利紧缩改革,年轻人的态度最为制抵,因为他们从小受到的耳濡目染就是“优厚的福利与和平一样,是欧洲二战后最伟大的成就”,是他们理所当然应该享受的。英国《金融时报》称,二战后欧洲的长期安逸和富足,让年轻人耽于安逸而不愿过多冒险,一旦这些东西开始丧失,他们就会感到愤怒、沮丧,并很容易迁怒于人,近年来欧洲极右翼排外势力的猖獗和反移民情绪的激化,都和上述情况有关。从某种程度上,对多元文化的否定,对极端排外主义和种族主义的认同本身,都是欧洲人、尤其年轻人开始不自信、幵始感到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

与东方的年轻人相比,欧洲青年近年的心态悲观得多
美国《时代》周刊欧洲版的一篇文章问道,究竞是什么让年轻人成为欧洲经济衰退的最大受害者。这些人人多20岁出头,自他们出生后的20年正是全球经济最好、欧洲生活较安逸的20年,他们曾坚定地认为自己就该且一定会比父母们过得更好,但如今一切让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在西班牙、意大利等一些最糟糕的国家,每3个年轻人就有一个找不到饭碗。在这种情况下,一代年轻人都不可避免遒到重大挫折,他们又成了所谓“失望的一代”。文章认为,要改变这种消极状态,欧洲的年轻人需要重新自我定位,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这不仅意味着适应“舒适、富足、安逸生活一去不复返”的既成事实,还要痛下决心,从根本上修正自己的价值观。
过度福利与福利不足
除了社会原因外,英国儿童慈善机构Kidscape早前发表的报告措辞严厉地批评中产阶级家庭培养出一代“溺爱坏了的小家伙”。孩子在家里地位至高无上,步入社会后仍习惯了凡事都以自己为中心,觉得老板、同事、甚至整个世界都欠他们的。在学校、工作单位蛮横不讲理、要求过高、对同学同事态度粗暴、稍有不如意立刻大发脾气。英国作家古德温曾说,自英国颁布《儿童法案》以来,欧美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创建“以儿童为中心”的社会政策和运动。但问题是,现在双职工家庭越来越普遍,父母一是有了宠爱孩子的经济条件,二是也希望借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来弥补自己缺少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和精力带来的负疚感。许多孩子成年后更容易有个性缺陷,如果一代人中多数都有个性缺陷,就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韩国延世大学教授金皓起将现在的大学生称为“卫星一代”。这些人小时候牵着父母的手前往幼儿园和各种辅导班,直到大学还是根据父母制定的“计划”去选择。这种依赖父母的惯性直到20多岁也没能丟弃,成为“袋鼠大学生”。金皓起称,这些大学生有一种想要离幵父母自己独立的欲望,但也存在想要在经济和楕神上依赖父母的倾向。
德国柏林社会学家马塞尔,哈森告诉记者,在欧洲,许多人即使不干活,也会受到社会的照顾。在德国,如果一个25岁的年轻人没有工作,不上大学,也会获得每月几百欧元的补助。他认为,青年不能吃苦耐劳在各国原因有所不同。在欧洲,这个问题主要是“过度福利”的问题。而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却是“福利不足”的问题,年轻人偏向福利好的单位和企业。
用机会均等让年青一代恢复竞争活力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青年人追求安逸的心态跟国家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自二战结朿后,东亚各国都幵始发展经济,日韩中三国相继崛起。人民生活不断富足,大部分年轻人的生活环境也因此越来越富裕。在国家和平、繁荣的气氛下,青年人的斗志很容易消磨。很多年轻人开始贪图安逸,所以更多人选择了体制内的工作。而中国年轻人追求安逸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青年人的进取心和斗志最为旺盛,很多人纷纷下海自己创业,并获得了成功。但90年代后,社会发展秩序开始形成,个人机会逐渐减少。而现在,自主创业的机会就更少,而且成功率很低。这样一来,年轻人自然选择安全系数更高的体制内的工作。
周宁说,事实上,国家的发展需要年轻人的活力。一旦青年人只贪图安逸就会使社会陷入僵化和精神麻痹的状态。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呼吁人们打破铁饭碗,3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年轻人却重新争起了铁饭碗,甚至抓得更牢了。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思考。究其原因,还是机会不平等。体制内单位会享受很多特权,而自我创业却没有保障,这样的对比下,选择前者是很自然的汛。所以一个国家想让年轻人恢复活力更苽要的是应该做到机会均等,打破体制内单位垄桥资源的优势。
http://www.guancha.cn/strategy/2013_01_18_121603.shtml
通胀的结果,谁愿意当技术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