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嘲笑中国制造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17:14
日本人如何看待他们的国家和实力,现代日本社会如何认识中国的国力?本书作者唐津一是一名松下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出身的评论家,在他的书中,他没有刻意贬低中国来抬高日本,而是从日本民族的一些特性和一些具体的经济指标出发,来与中国进行比较,指出彼此差距,以激励那些惶恐于中国迅速崛起的日本国民。译者以“译者按语”的形式做出客观分析:“读了这本书后,我们将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徐朝龙/译 [日]唐津一

原书前言


最近,在我们周围的生活用品中,充满了"MadeinChina中国制造"的东西,比如像服装和廉价家电以及便宜的玩具等。这些商品其实原来都是用日本的技术制造的。日本企业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以据说相当于日本的1/10或者1/20的人工成本就将产品便宜地制造了出来。后来,接受了技术转让的中国企业开始制造他们独自的产品,然后又卖到日本来。于是,大家应当看到过,与过去在日本服装连锁店里销售的商品完全没有两样的东西,没多久便作为无品牌的商品在日本四下流通了。

转贴于 学生大读书站 http://book.studa.com

看到这样的状况,很多日本人开始担心起来,觉得"日本的制造业不久将会输给中国"。还有的人看到日本企业不断进入中国的现状,开始担心日本国内出现产业空洞化。实际上已经有不少学者和经济学家在媒体上发表了这样的见解。然而,让我来说,在制造业的领域,中国追赶不上日本,至于产业空洞化,那简直更是杞人忧天。我确信:日本的制造业至少今后20年或者30年,说实话,甚至100年都将没有问题。

我这样说的根据很多,而且列举证据来说明也非常容易。在本书中我只准备论述一些梗概。但是,在这之前,我首先想谈一谈,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日本人担心被中国追赶上呢。

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从制造业的角度来说,大多数日本人不了解制造业。日本的制造业尽管拥有许多世界冠军水平的业绩和实力,可是,不仅一般的老百姓,就是经济学家和文化界人士,以及媒体也没有认识到这点。如仅仅是出于无知,还算是一种天真,那还可以原谅,如果错误认识太多,那可就有些麻烦了。比如,日本是一个GDP高达500万亿日元(约合45000亿美元)的国家。按照世界的排名来说,位居世界第二。然而,日本列岛的整个面积也不过才相当于全世界的0.3%!而且,在日本有无数世界第一的产业,其中汽车制造业就是众所周知的。大家知道日本的造船重新夺回世界第一了吗?诚然,前一段时间被韩国赶超过去了,可是现在日本完全地反超了回来,并出现了空前的盛况。另外,日本的家电领域几乎全部是世界第一。还有制造这些家电的零部件和机床等也有大量的世界第一。这也就是说,有关制造业来说,日本是一个充满着"世界第一"的国家。


那些胡吹"日本没落论"的根本不懂得制造业的知识分子,那些相信越主张悲观论就越好行销的媒体们,还有不知道为什么总喜欢灰暗话题的日本老百姓,正是他们这样的组合,将日本的制造业置于一个被严重误解的地位。特别是就制造业而言,日本人在世界上是最适合的民族。关于这一点,从我长年在生产第一线以及在全世界各国的工厂见闻的经验可以断言。而且,日本已经构筑起来的技术力量和开发能力以及制造经验的优势,不是一朝一夕就会崩溃的。所以,我希望更多日本国民能够认识到,能够考虑如何面向未来并去扩张这些强项。因此,如果这本书能够对此目的有所帮助,那就是喜出望外了。


2004年8月日本人如何看待他们的国家和实力,现代日本社会如何认识中国的国力?本书作者唐津一是一名松下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出身的评论家,在他的书中,他没有刻意贬低中国来抬高日本,而是从日本民族的一些特性和一些具体的经济指标出发,来与中国进行比较,指出彼此差距,以激励那些惶恐于中国迅速崛起的日本国民。译者以“译者按语”的形式做出客观分析:“读了这本书后,我们将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徐朝龙/译 [日]唐津一

原书前言


最近,在我们周围的生活用品中,充满了"MadeinChina中国制造"的东西,比如像服装和廉价家电以及便宜的玩具等。这些商品其实原来都是用日本的技术制造的。日本企业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以据说相当于日本的1/10或者1/20的人工成本就将产品便宜地制造了出来。后来,接受了技术转让的中国企业开始制造他们独自的产品,然后又卖到日本来。于是,大家应当看到过,与过去在日本服装连锁店里销售的商品完全没有两样的东西,没多久便作为无品牌的商品在日本四下流通了。

转贴于 学生大读书站 http://book.studa.com

看到这样的状况,很多日本人开始担心起来,觉得"日本的制造业不久将会输给中国"。还有的人看到日本企业不断进入中国的现状,开始担心日本国内出现产业空洞化。实际上已经有不少学者和经济学家在媒体上发表了这样的见解。然而,让我来说,在制造业的领域,中国追赶不上日本,至于产业空洞化,那简直更是杞人忧天。我确信:日本的制造业至少今后20年或者30年,说实话,甚至100年都将没有问题。

我这样说的根据很多,而且列举证据来说明也非常容易。在本书中我只准备论述一些梗概。但是,在这之前,我首先想谈一谈,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日本人担心被中国追赶上呢。

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从制造业的角度来说,大多数日本人不了解制造业。日本的制造业尽管拥有许多世界冠军水平的业绩和实力,可是,不仅一般的老百姓,就是经济学家和文化界人士,以及媒体也没有认识到这点。如仅仅是出于无知,还算是一种天真,那还可以原谅,如果错误认识太多,那可就有些麻烦了。比如,日本是一个GDP高达500万亿日元(约合45000亿美元)的国家。按照世界的排名来说,位居世界第二。然而,日本列岛的整个面积也不过才相当于全世界的0.3%!而且,在日本有无数世界第一的产业,其中汽车制造业就是众所周知的。大家知道日本的造船重新夺回世界第一了吗?诚然,前一段时间被韩国赶超过去了,可是现在日本完全地反超了回来,并出现了空前的盛况。另外,日本的家电领域几乎全部是世界第一。还有制造这些家电的零部件和机床等也有大量的世界第一。这也就是说,有关制造业来说,日本是一个充满着"世界第一"的国家。


那些胡吹"日本没落论"的根本不懂得制造业的知识分子,那些相信越主张悲观论就越好行销的媒体们,还有不知道为什么总喜欢灰暗话题的日本老百姓,正是他们这样的组合,将日本的制造业置于一个被严重误解的地位。特别是就制造业而言,日本人在世界上是最适合的民族。关于这一点,从我长年在生产第一线以及在全世界各国的工厂见闻的经验可以断言。而且,日本已经构筑起来的技术力量和开发能力以及制造经验的优势,不是一朝一夕就会崩溃的。所以,我希望更多日本国民能够认识到,能够考虑如何面向未来并去扩张这些强项。因此,如果这本书能够对此目的有所帮助,那就是喜出望外了。


2004年8月
第一章中国威胁论及其背景


要点提示:中国赶超日本属于非现实之想

仅靠人口多和劳力廉价是赢不了的

投资中国日本产业也不会空洞化

到海外发展导致不了技术外流

手机、汽车等领域不断扩大的中国市场

过去说到中国的工业产品,往往都是以纤维制品和杂货为主,后来变成了家电产品和摩托车,而现在又开始生产起了汽车、计算机以及电子元器件等来了。实际上,中国的工业产品中电话机和传真机,以及彩色电视占据了世界份额的70%;至于空调和手表以及摩托车,则已经接近全世界生产量的一半。

从表面现象来看,这样的趋势和战后日本经历的高速经济成长非常相似。因此,在日本人们看到这些现象,因而担心要被中国追赶上,也许是情有可原的。这是因为不了解制造业本质的人们,到中国的上海等沿海工业地区去考察,一看到用最新的设备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就会完全被惊倒。此外,中国拥有日本所没有的辽阔的国土和近十倍的人口,因此,光是听到中国的移动电话数量是三亿部,许多人也许就会晕了过去。

可是,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强弱,是与自己国家市场的大小没有关系的。比如说,拿上面我们谈到的移动电话来说,世界顶级的企业是芬兰的诺基亚公司。大家都知道,芬兰这个国家地处北欧一隅,总人口也就不过500万人。从国土的大小和人口多少来看,似乎不是一个可以产生与全世界做生意的大企业的国家。可是,诺基亚公司的移动电话年产一亿部,和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争雄于当今世界。再返回来看看中国,一年中出口的移动电话达到了6000万部,但几乎都是外国企业在中国当地的合资工厂制造的。而中国自身制造的产品不过才占3%。不用说,诺基亚公司等的中国合资工厂在其中保持了很大的份额。
这也就是说,大家被一些数据搞昏了眼睛,而不怎么去看其中内容,就觉得中国快要追赶上来了。然而,从全球范围的移动电话来看,我们可以知道中国作为市场和生产据点是很重要,但是还并不是制造业上的竞争对手。既然谈到了移动电话,那么这里就有必要谈一谈日本。刚才我介绍了诺基亚和摩托罗拉是世界最大的厂商,是因为这两个公司大量销售廉价的量产商品。然而,如果要论高品质、高性能以及小型轻薄的移动电话,那还是要数日本的产品最好。

在整机重量不足100克的情况下,要将移动电话所需要的所有功能都装载进去,并还要安装上2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以及大型的液晶屏,能够开发出这样产品的,目前在世界上也只有日本。首先,在移动电话上安装上数码相机这样的想法,除了日本以外是没有的。而且,日本生产移动电话的优势,并不仅限于组装厂家,制造其中使用的元器件的厂家日本也有许多。比如,廉价小巧而音质出色的麦克风和折叠式电话上不可缺少的元器件,日本的中小企业就几乎承担了全球的需求。

再说到汽车生产,那话就更好说了。据说中国目前汽车年产量为400万辆,国内汽车的拥有量突破了2000万辆。作为比较,这里也让我列出日本的数字,年生产1000万辆,拥有量为7400万辆。所以,考虑到按照人口对应十比一的比例,中国的汽车拥有总数还算很少的。而且,与刚才谈到移动电话时说过的类似,中国现在的主要汽车生产厂家,也几乎都是和外国企业的合资。上述那样的数据,是来自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国家的主力厂家,为了在中国和亚洲市场占据优势而大举进入中国的结果。所以,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国产车是很少的,而且在世界上主要的大汽车厂家中,应该少有经营者会认为在最近的将来,中国将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

制造工业产品,需要不少关键的基础。就拿汽车制造来说,它需要供应用途广泛的零部件,维持生产设备的材料和检查装置也属于此例。现在,在中国以合资方式生产汽车的厂家,需要的这些东西几乎都是从外国拿到中国来的。日本的大型汽车企业的协作企业群纷纷争先恐后进入中国,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制造一种产品,并不是仅仅以最终组装为目的。从开发阶段开始,经过设计和试验,到追求制造更好的产品,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所以,组装制造不过是一个最终的阶段而已。目前日本和欧美汽车厂商在中国所展开的生产活动,仅仅是一个最终的阶段。所以,大家可以知道,如果仅仅看到这一点,就嚷嚷什么"中国的发展很令人畏惧",那是不懂制造业的人们的一派胡言。

中国为了迎接2008年的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据说正在准备修建北京和上海之间的新干线。听到这个消息,有不少人会想起1964年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前开通的东海道新干线。然而,在中国的新干线上跑的列车,却将是日本或者欧美车辆厂商制造的。在那里面将没有中国独自的技术。这是因为,即使想加入这样的技术,中国目前也没有。当然,这里面还有为了加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而等不及自己国家技术的成熟的背景。日本的东海道新干线尽管建设费用是来自世界银行的贷款,但是,建设线路的技术以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速铁道技术和保障安全的技术,全部都是日本自己开发的。与之比较,我们就可以明白,中国的制造技术水平,还不至于威胁到日本。
中国能成为"世界的生产据点"吗

讲到这里,大家也许可以明白了中国工业生产之所以取得飞跃性发展的背景了。那是因为:在这个国民所得连续上升,人口占全人类1/5的巨大市场上,日本欧美企业群纷纷以获得市场为目标而展开本地生产;另外还有当地劳动工资很廉价这个原因。诚然,假定劳动者的质量没有什么差别,那么,在组装同样产品的时候,看起来人工费便宜的一方是有利的。现在在日本,从大人到小孩子都很热衷去购买附带赠送玩具的食品,即所谓"食玩",而如果不是中国制造,是不可能拿来随着食品来随便赠送的。这些东西在细部上漆的工程等无论如何也需要人手来进行,这要在日本来制造,人工成本太高,那就不划算了。同样,在需要缝纫的纤维加工业,在日本进行制造也将是成本非常高的。所以,如果没有中国这个生产据点,优衣库(UNIKULO)公司那样的飞跃发展是完全难以想象的。到现在,在日本的超市中销售的大众服装,几乎都是中国制造的。

在制造玩具和服装这样的轻工业中,由于无论如何都需要人工来操作,所以在制造成本中占据的人工费就不可小看。可是,如果是在以高科技为代表的附加价值很高的制造业中,那么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比如,日本的企业在制造现场所朝向的是生产设备的自动化和无人化。总而言之,那就是让机器来进行生产的一种概念。全世界机器人的70%都在日本工作,也就反映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到了这个地步,人工费的便宜也就再没有什么魅力了。稍微加以训练而谁都可以操作的工作,如果在整个制造工序里包含很多,那么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就很有决定力。而如果是个生产线整只需要极少数人的那种生产设备,那么需要的就是有高度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因为几乎都不需要人工了,所以即便支付给这些高素质劳动者很高的工资,也是可以产生利润的。实际上,如果我们到那些日本在世界上具有竞争力的领域的工厂参观,就会为那里的工人人数之少而感到惊奇。其实,要用高度的生产技术并高效率地生产产品,那就需要实现无人化和自动化。而在这样的一些领域,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则并不具备优势。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我在这里介绍一下。日本的电力基础设施拥有世界顶级的高品质。什么是高品质呢?就是电压持续稳定,那种称为"瞬间断电"的现象几乎没有。这在运用高科技进行生产的工厂现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出现人难以察觉的那种电压变化和瞬间断电,计算机系统就会出现麻痹和错误。在最新式的现代化工厂,使用着许多计算机对设备进行控制和监视,因此,对于供给的电力非常敏感。然而,中国的电力在这个问题上还很不严格,在我去参观他们的工厂的时候,就出现过瞬间断电的现象。如果仅仅是用电加热棒和转动马达,这样的情况还不至于引起问题。可是,要制作高附加价值的高品质产品,就需要日本这样非常纤细的工作环境了。此外,还有一个通信环境基础设施的问题。在中国,移动电话能够迅速普及,当然有国民可支配所得增加的原因,但也应注意到固定电话网络不发达这个背景。建设计算机网络需要公用通信线路和专用线路的基础设施,如果这些东西不够,那么要进行高水平的生产是有困难的。在日本最现代化的工厂里,供应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协力企业之间,都用计算机网络联系起来,平常就可以瞬间地进行复杂的彼此沟通。所以,如果没有值得信赖的通信网络,结果只有依靠过去的旧式电话和传真等来进行交流。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后面还要详细谈到。日本人是世界上最适合制造业的民族。大家都把为制造最好的产品进行努力当作是理所当然的,而且很自然地去干好超过公司所要求的水准的工作。他们表现出的灵活性和随机应变全是自发的。

比如,支撑着日本经济高度成长的项目中,有一个所谓的"质量检查小组活动"。工厂的工人们在工作之余去干超出自己职位规定以外的工作,而都没有任何不满。这一点是让欧美的企业经营者们感到很不可思议的事情。日本制造业的水平之所以能够到达现在的水平,这一点因素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那么,我们能否在中国的劳动者身上也期待与这些同质的东西呢?回答是否定的。这并不是中国人怎么样的问题,其他国家也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日本人很独特。不管是否自己希望这样,日本人生来就擅长制造业。因此,假如真的存在着中国要在制造业的领域赶超日本的可能,那么除了刚才所说的基础设施的问题,中国在劳动者的素质方面,还必须想出有效的改善方法来。

总结上述内容可以认为,中国的制造业还处于发展中的阶段,即便我们可以想象它今后的成长,但是并不等于就可以赶超上日本。倒不如说我们可以预想日本将更远远走在前面。但是,这里面当然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日本人必须继续像目前这样热心于制造业,而不要走向错误的发展方向。

日本制造业到海外属于"热面条快递"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所谓日本制造业空洞化的问题。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们,当看到日本大中小企业如决堤洪水一样地涌向中国,就觉得似乎这些企业是因为对日本绝望了,而为了寻求新天地才搬了出去的。他们认为这些企业就像当年美国西部开发的时代,由于憧憬中国的巨大市场和廉价劳动力,而抛弃了日本。可是,这样的看法不过是一种远离现实的错觉而已。日本是世界上最适合制造业的国家,日本人生来就是从事制造业的民族。把适合的环境抛弃而转移到海外去,那不是懂得制造业的人干的事情。


  那么,这些企业为什么要去中国寻求发展呢?

让我们列举数字来看看吧。根据日本开发投资银行的统计,日本的海外生产占全国全体总产值的24%,也就是说,日本企业制造的产品几乎有1/4是海外工厂生产的。因此,我们不应该觉得日本"1/4都出去了",这就是空洞化,而应该认为是"为了适应新扩大的市场需求,日本企业开始到距离市场最近的地方去生产了"才对。

说起日本富山县的YKK公司,那是一个世界第一的拉锁公司,在全球43个国家都有生产工厂。有一次,我问吉田社长说:"为什么要那么多的工厂呢?"他回答说:"因为拉锁的顾客在每个地方订货的性质都不一样,所以不在他们身边进行制造就跟不上需求。"这就是虽然规模有所不同,但是性质却是和"热面条快递"一样的。面条餐馆如果不在客人的附近做面条,等送到客人手里时,面条就会蔫了。所以,不管你在自己的店里用的水再怎么好,但如果客人所在的地方很远,那么就不得不在那里去开新店。日本制造业24%都去了海外,不过是他们在实践"热面条快递"的做法而已。而根本不是什么空洞化。我本人在工作期间也在海外建设了许多工厂,所以身体力行地感到制造产品日本是最棒的,然而却要在海外开工厂,那是有一些不得已的情况。反过来说,明知有不利,也要去海外,也就是意味着那里有相应的市场。所以,与其大家吵嚷什么空洞化,不如为日本企业的生意越做越好感到高兴。因为那才是日本的产业展示出来的现实状态。

一般的人们担心产业空洞化的理由,是因为他们感到,当一个企业到海外去了后,集团的企业以及有关协作企业也会逐渐跟着陆续走出去。实际上,汽车产业到海外建立工厂,变速箱企业和电子装备企业自不用说,就连座椅生产企业,弹簧制造企业以及模具企业等也将跟着一起出去。然而,这并不是大家在跟风或者是追潮流,他们各自都有着"不得不跟着出去"的一些具体情况。

一家企业即便要在国外进行本地生产,如果没有供应零部件和材料的环境,就制造不出和日本同质量的产品。如果那个国家有日本那样的,或者比日本更好的可以保证品质、交货期以及具有弹性对应的零部件企业和协作工厂,那还不错,但是,那必须是一个发达国家,不然这些条件是不可能期待的。为此,其他有很深关系的企业就好比跟着主子走的家臣们一样,被那些到海外展开事业的大企业所"要求"一起出去。如果这样的要求他们拒绝了,那么日本国内的其他竞争企业就会去填补这个空白,结果将最后影响到他们在日本国内的生意。所以,无论条件怎样艰难,这些企业也只好跟着出去了。对于这些经营者的心境都没有了解,就好比傻瓜般报道一样,简单地跟着起哄什么"空洞化",这对于那些制造业的人们,这种说法是非常过分的。所以,我真希望那些在媒体有影响力的人们,至少拿到一些数据的支持后再来开口发言
担心日本企业到海外去的人们除了产业空洞化外,一些人还列举了"技术外流"的情况。他们认为,在当地生产培训本地工人,还要让当地的协作企业制作零部件,于是,花费大量经费开发出来并确立起来的制造知识以及设计上的秘密,将很快就会被别人模仿掉。实际上,在中国,本田和索尼的仿造品在市场上流通得要超过真品许多倍。某个本田公司的技术人员说:"聪明的中国消费者去购买假货的摩托,如果什么地方坏了,就去买一个正品零件来交换,这样就可以使用很长久。"这是一个因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不明确、仿制品肆意横行的国家才有的现象。但是,如果认为这样一来技术就会被人偷走,那是不懂得制造业的人们的误解。那些觉得仅仅看一眼,或者分解一下了解了结构,就可以制造出和正品一样的产品的人,在制造业中是不存在的。即便是可以制造出和正品非常接近的产品,但是也绝对不可能超越它。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这个零件为什么会是这样形状,为何这个部分要进行那样的加工,这些问题仅仅是看得见,是绝对无法理解的。正是因为有了长年的反复实践和来自客户的信息反馈,才有了现在的产品制造那样的细则的。前面提到过的本田公司技术员也指出:"仿制品只是看排气管的角度和材质在模仿,结果还是从那里坏掉了。所以,用户最后还是要去买正品来交换"。

  所以,所谓到海外投资会导致技术外流,是根本不用担心的。而且,在别人正在起劲地模仿表面看起来类似的仿制产品的时候,正品厂家却在不断地向前推进。因此,仿制的产品很快就会被淘汰,而又不得不开始新的仿制。所以,在这样拼命努力去仿制的期间,就不能积累起技术。因此,如此想要去追赶和超越别人,那等于是梦中之梦。
  日本企业到海外生产,往往会带来协作系列厂家的"大移动",这样就加大了企业移动到海外的规模感。这是日本制造业非常独特的构造决定的。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广泛和众多的协作,这在民族同质性和社会关系密度都很独特的日本社会比较容易实现。日本企业群中,围绕一个主干产业往往会形成一个庞大的从属关系网,他们称之为"系列"。比如,丰田汽车公司就有无数为其提供各种零部件的中小企业,它们有些与丰田公司有资本关系,有些则没有,但是长期与丰田公司成为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样的结构,如果牵头的大企业决定到海外生产,同系列的各个企业也必然会跟进。这样就保证了日本企业在海外贴近市场生产依然可以维持强大的竞争力,当然同时也在某种意义上阻碍了日本企业本地化的进程。日本企业在海外给人以竭力维持日本人支配的所谓"纯血主义"倾向,在中国本地人才始终无法得到晋升和重用,表面上是日本人头脑里要追求绝对质量而不放心交给本地人干,实际上也有这样的系列关系需要日本人主导的体系来得到保证
  关于技术外流的问题,的确在中国模仿产品横行,知识产权问题比较严重。但是,从这位作者的指出就可以看到,能够模仿并不代表着技术能力的提高,更不可能意味着国力的上升。因为技术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非常需要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没有断裂,才有继续提升发展。不顾道德沦丧和法制损毁的一味模仿,也许可以带来暂时的利益,但是由于没有技术根基存在和开发上的连续性,一旦产品升级换代或者是大转型,最终还是将对模仿制造国造成严重的社会资源浪费。结果是占了眼前的便宜,却损害了国家声誉和消费者的利益。特别是以为会简单模仿别国产品并廉价制造出来,会给部分民众造成这些技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错觉,从而进一步上升为民族自信和国威增大,这是最危险的。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企业对于中国的模仿制造似乎真的不怎么介意,虽然也听说本田汽车和摩托以及其他个别日本企业在国内提起诉讼,但是整体上日本企业对于中国大量的模仿产品几乎有些熟视无睹。分析起来,这可能是首先日本人在合资企业或者独资企业中对于自己技术的保护非常严格,对于技术转让极端消极;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个作者所说的,它们根本不担心技术被偷走或者流失,因为模仿者知其然,却不可能知其所以然。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绝对不应该为简单模仿享受暴利而对方却无能为力感到沾沾自喜,更不能因为学会模仿而陶醉于自己的聪明,没有掌握到核心技术和不能建立自己的技术体系,这样的工业是永远没有前途的,更谈不上去和外国企业进行竞争。
通过上面的概述,我们可以知道,有关制造业中的所谓"中国威胁论"完全是一个错误观点。尽管如此,它目前却在市民中间一本正经地流传。究其背景,一个是不去怀疑如此虚妄的理论听之任之的舆论;一个是尽管没有什么根据,一些媒体的人不知道是故意还是失误,总是反复流传这样的论调。如果不是恶作剧,也许没有人会去流传这样虚假的信息。所以,关于中国威胁论,听话的人和传话的人只能认为是都不了解事实。可是,我在这里谈到的一些问题,本来是谁都可以接触到的信息,是用连小孩子都能明白的理论来构成的。尽管如此,那种根深蒂固的,要被中国追赶上的一种虚妄的认识扩散到如此地步,也许证明了令人惊异的大多数人对制造业的无知。在过去泡沫经济的时代,流行着"3K"的说法。K是来自日语"艰苦","肮脏"和"危险"这三个词的第一个字母,是讽刺蓝领阶层,也就是针对制造业现场工作的说法。

然而,正如我前面所说的那样,我坚信最适合日本人做的工作就是制造业。即便是在服务行业,日本人也可以做到一定的水平,但是还是制造业更加适合日本人。可是,现在竟然连日本人自己却如此不理解制造业,甚至还流行起糟蹋制造业的说法,那真已经不是遗憾了,而简直就是一种悲哀。

流传关于制造业的错误信息的主要人物,是那些所谓媒体和一些文化人。而且在他们中间,没有人是精通制造业的。

比如,在这本书开头我们曾经提到,日本的造船业曾经一度被韩国夺走了世界首位,但是现在又重新复活,并把这个地位夺回来了。目前,所有的造船厂都是拿到了今后三年的订单,并呈现出了空前的繁荣。但是,日本的媒体情愿大大地去发布造船业如何输给了韩国之类的消息,也不愿意采用造船业界通过自己的努力夺回了世界首位这样值得庆贺的消息。尽管这样的消息与男子体操队在奥运会上夺金一样具有重要的价值,他们也是如此。还有一家媒体报道说,日本的制造业只偏重应用技术,在基础研究上不怎么投入,这也是完全在胡说八道。目前日本的研究开发费的投入远远比欧美国家要多。我们看看世界上专利申请的数量,许多日本企业排在前十名中,这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还有,在提到日本的贸易黑字的时候,电视的新闻节目总是像固定做法一样爱播放出口汽车的图像,这也招致了不了解实际情况人们的误解。然而,日本对外出口产品中汽车的比例不过才占17%而已。实际上,日本GDP中对出口贸易的依存度仅为9.6%,英国为18.6%,中国香港是109.4%,这样一比较,就可以知道,日本对出口贸易的依存度是如何的低了。对于人们的错觉本来只能是通过数据去纠正,可是日本的媒体却一贯忽视这样的工作。

在将日本制造业的地位不正当地加以贬低的有识之士中,据我所知,经济学家占了很不少。由于日本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最近,所以社会上的空气一直也很严峻。对此,那些所谓的经济学专家们便走出来讨论日本的未来,其所说的内容都是一些很暗淡的话题,让听话的人们对未来无法抱有什么希望。正是因为在不景气中,如果他们能提到日本还有如此多居世界第一的产业等话题,至少也可以让人们感到未来光明,并燃起努力奋斗的信心。然而,这些人却只是把状况不好的领域拿过来议论,结果,让本来乐观的人反而都变得对现状怀疑起来了。
最好的例子就是所谓"丧失的十年"这个说法。一段时间甚至还成为了流行语一样,让人觉得似乎这十年之间,日本产业界似乎什么事情都没有干。然而,在这些有识之士所说的这十年中,日本每年都投入相当于GDP的3%的费用于研究开发上,并以大量专利的形式产生出了结果。如果真是这十年日本什么也没有干的话,再怎么优秀的企业也会因撑不住而散架的。经济学界的人们对于经济和金融很擅长,对于美国的说法他们很喜欢崇尚并追随。不过,我这个人不怕得罪人,说开了,日本的金融学界属于二三流,即便搞错人了,他们也轮不到一流。关于经济政策也是同样的。所以,像这样一类人所讲的东西,到底有多少真实的信息在里面,实在是很难说。
即便是说一切崇尚美国,如果美国在所有方面都超越了日本,承认这些倒也没有什么,可是现实并不是这样。

在那些公认的知识界人群中,有一种对自己的发言不愿意负责任的倾向。如果有人要批判说"你们说景气会好转,可是为何却没有呢?",于是他们总想要逃避这样的批判。因此,如果一味发表悲观论,即便最后被证明不准确,大家还可以觉得,只要结果是好的就不错了。由于这个原因,乐观论便消失了。这个问题我觉得似乎和日本人很喜欢悲观论的一种民族性格有关系。成为了世界第一,销售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可是对这些消息大家却不怎么关心。反而都争先恐后地去关注什么"日本快不行了","要被中国追赶上了"等悲观的消息。一旦如此,媒体和知识界人士因为要考虑自己做生意挣钱的问题,当然就会专门去寻求人们愿意接受的消息来传播了。不管背景如何,将不准确的信息当作真的信息来相信,这种现状是很不好的。了解自己国家的产业的真实情况,从其中选择出符合自己的未来,不这样做,好不容易在手的优势,就会被自己糟蹋掉的。
第二章中国威胁论的谎言


要点提示:日本人有许多中国人没有的有利之处

人工费的低廉只有有限的优点

制造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产生的

日本和中国之间的差别在水面下很大

中国还没有技术开发能力


日本有而中国没有的东西

为什么说日本人很适合制造业呢?我的答案是因为日本人的谦虚和好奇心。

所谓谦虚,就是不过分去自我主张,根据需要扔掉自己的执著,并主动变更观念和常识。这一点作为我们日本人来说,是根本没有什么的事情,可是要放在欧美人和中国人身上,那可就难了。我们这种习惯看来正好和自我主张的强烈性格是互为表里的。

日本人对于比自己优秀的东西会很爽快地认可。于是会拿出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来彻底调查研究对方的强项,并努力去进行学习。所以,可以说过去日本的制造业,就是从这里出发的。所谓好奇心,就是任何事情都用怀疑的眼光来看待。这是为什么呢?到底是怎么回事?遇到疑问,这种感情自然就会发生,并导致开始付诸行动。正因为有这个精神,日本人才能够在制造业里彻底进行改善。日语中的"改善"一词在全世界制造业中已经成为了国际语言,这也可以说是日本人的好奇心让世界感到惊叹的结果。

对于走在自己前面的东西,很爽快地承认其长处,这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对于自己过去的成功和自己的做法过分地执著,最后导致没落下去的先例,在世界上几乎举不胜举。而且,不仅仅是承认对方长处,还要将其学到自己这里来,这就更加困难了。因为要在自己中间引进异质性的东西,需要抛弃一切拘泥而让心态非常单纯,只有谦虚才可以诚实地去学习。日本人从古代开始就可以这样做。在古代,他们接受了来自中国大陆的各种文化,在明治维新的时候,又引进了西洋文化。这样的姿态,让那些对自我有所执著的人看来,甚至可能是有些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感觉。比如,在日本的战国时代,1543年,漂流到种子岛上的葡萄牙船只带来了火药绳枪,立即就传遍了整个日本列岛,并完全改变了当时的战争形态。当时种子岛的领主用2000两货币购入的两把火药绳枪被人们彻底地分解开,并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进行了复制品的试射。仅仅27年后,当时的幕府军阀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的联合军队,使用3000只这样的枪支进行了著名的长篠战役。

   刚才我们说了,要吸收先进的文明需要谦虚的态度。日本制造业的特征并不是在于简单的复制。他们引进先进技术很快消化后,就迅速不断地改进,并还让它进化。这样,从明治时期开始到昭和时期的一百多年中,日本竟然不知不觉地就成为了世界上制造业的领跑者了。目前世界上已经没有人再会说日本的制造业是欧美的模仿了。要将自己已经消化掌握的技术继续加以提高,就需要有充分的好奇心,不是满足于"差不多了",而要去继续"做得更好",为此,就必须持续地维系自己从不满足的欲望。在江户时代的日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是好奇心的集萃。在寻求殖民地前来的欧美列强的舰队里,承载着无数震惊当地土著民族的先进文明,可是日本人不仅没有被这些出色文明所吓坏,反而兴奋地睁大双眼去推理其构造,并学习着制作出了无数仿制品。比如,日本人从首次看到蒸汽机车到独自制作成复制品,其间仅用了两年的时间。

大家知道,日语是表意文字的汉字和表音文字的假名组合而成的。所以,这是一个比仅仅是表意文字体系构成的中文和仅是表音文字组成的欧美语言更为复杂的书写语言体系。尽管一直有人认为这样的体系很繁杂,因而甚至主张日本用英语作为标准语,可是实际上,日语这个书写语言体系与其他的语言相比较在速读性方面非常出色。实践证明,如果表示同样的内容,汉字和假名混合表示读起来要比其他的语言快三倍到五倍。举个例子来说明,美国国防部使用着内容中配上插图的教科书,这其实就等于是英文版的汉字和假名互相混合的文章。



将日本的制造业推到世界最高水平的动力,是可以称之为国民性的谦虚和好奇心。当然,之外还有历史悠久的匠人传统,勤奋精神以及普遍的高学历等。然而,我们不能漏掉的因素还有:在产品品质上评价标准非常严格的日本的消费者的存在。

比如,家电产品和照相机等,只要表面稍微有些伤痕,立刻就会被作为二级品而降低价值。即便是在性能和质量上对使用没有任何的影响,但是如果就那样拿去市场上去销售,立刻会遭到消费者的投诉。所以,为了通过目光严厉的消费者这一关,日本的工业产品从很早阶段就拥有了最高级品的完美品质。同时,日本消费者还有很容易去追求性能更好和拥有更出色功能的新商品的倾向。在不久前还风靡一时的热销商品,很容易地就被竞争对手的功能提高的产品所轻易淘汰了,这样的情景在日本几乎是每天都在发生。因此,从录音机转换到CD在全世界最早,而且也是最彻底的国家是日本,这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关于谦虚,我们刚才说过就是对事物不怎么去执著,同时,它也体现在对变化的对应能力上。对于改变自己迄今为止的做法和想法,日本人一般不会感到什么抵触情绪。可是,这在其他国家则未必就行得通。到外国去,看看来自各国的观光游客就可以发现,如果全是手持最新型的照相机和摄像机的团体,那一定就是来自日本的团队。手里理所当然地拿着数码相机和巴掌大的摄像机的,也只有日本的观光团队。这样的情况在生产现场改变生产方式的时候更明显。前面曾经指出,世界上70%的机器人都在日本工作,而其他国家为什么不能够普及,理由是因为有来自生产现场的抵触。在日本以外的国家,企业的生产现场会拒绝引进机器人,可是日本的生产现场却是如果一旦明白新的方式更好,那么人们会立刻去顺应这样的方式,这些也是日本人的特征之一。

日本人属于同质的民族,这也是日本人的特征之一,并对制造业有很大的贡献。讲同样的语言,长着相同的外貌自不必说,作为思考基础的常识以及想法彼此相似,也导致了不需要更多说明,彼此就可以获得共同的理解。在日本人擅长制造的产品中,有不少小型轻量高性能的,诸如随身听,笔记本电脑以及移动电话等,这些产品都是没有各个部门紧密协调配合是无法制作的。那些在空间上有余地的,诸如台式电脑以及一般的电话机等,不用大幅度改变最初的设计就可以制造出来,而紧凑密集型的产品,则是在某处稍微有些变更,其影响立刻就会波及整体。在这样的场合,同质民族的日本人就很厉害。即便平时是竞争对手,或者互相对立的关系,一旦大家为了共同的目的在一起协力工作,就可以完全捐弃前嫌,来组合成一个项目工作小组。在三菱重工的长崎造船厂,建造中客船曾经发生过火灾事故。当时,公司的最高负责人社长带头集合全体人员进入现场昼夜进行作业。因为发生了事故,所以大企业的社长要亲自赶到现场进行全面指挥,这样的事情在国外几乎是没有的。在高度的目的和意识下,集团从上到下团结一心互相协力,所以日本的制造业才能够如此强大。
人工费不过是成本的一小部分而已

日本企业进入中国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通向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的通路,也是为了寻求仅相当于日本的1/10甚至1/20的廉价劳动力。在中国市场上能销售日本产品当然很不错,为此在当地设置生产设备,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美国,日本的汽车依然很热销,大家知道吗,在美国行走的日本车中70%都是在当地生产的。过去在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中,进口的日本车曾经是被攻击的对象,可是,如果是在本地生产的汽车,谁也没法来说三道四。首先,美国和日本汽车的使用环境不一样,与其在日本制造好运到美国去,肯定不如在当地一边倾听用户的需求一边生产更好。关于日本企业投资中国,日本的一些有识之士经常强调的是后者的廉价劳动力。这就是所谓在中国可以很廉价地进行制造,所以日本的制造业迟早将全部被中国吞没的论调。

可是,廉价的人工费并不是制造业全部的成本。像服务行业那样依赖人手部分很大的工作,人工费要占据相当的比例,可是在制造业中,却不能说全都如此。

用手工制作的产品,比如手制的陶瓷器和雕刻等,制作成本几乎都是人工费,而材料和设备几乎没有什么费用发生。在这样的场合,如果人工费便宜,产品的价格就可以压得很低。同样,缝纫业所需要的衣服布料和简单的组装可以制造的电视机和计算机等,也是人工费的廉价可以决定胜负。塑料产品等也是如此,只要搞好设备,下面就只是制造了。这就是说,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制作出的同样产品等领域,因此,人工费的廉价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在日本,作为普及型产品的电视和录像机等几乎都没有生产了。这是因为让日本工人来进行制作,价格立刻就会上去。那么,原来从事这些产品生产的日本工人是否就失业了呢?那是不会的。他们现在正在更加高层次的产品生产线上工作呢,他们在制造者大画面等离子电视,以及硬盘内藏的DVD录像机。这些产品市场价格很高,而人工费占据的比例则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其中使用的元器件都是一些价格很高的东西。在高科技化很发达的日本的工厂,一般现场操作人员都很少。由于引进了机器人和自动化机械,需要用人手的程序被降低到了最小限度。制造业到了这样的程度,人工费廉价与否,已经根本不再是什么问题了。



在象征中国的词语中,有一个叫做"人海战术"的,其意思是说依靠人的数量来决定胜负。通过一气投入在日本难以想象的巨大人数去解决问题,这在土木建设工程以及灾害救援等方面,肯定将发挥巨大威力。可是,在制造业上,却并非人多就可以干得很好的。制作剪纸或者是捣毁空的汽水罐等,也许人多还可以和机械争一雌雄,而在用高度技术制造精密产品时,人再多也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据说曾经有一个进入中国的企业经营者想在当地合资工厂中引进自动化生产机械,结果让合资伙伴劝说道:"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有工作可做",于是便放弃了这个打算。对方的意思是说,机械总会发生故障,而至于人则是要多少有多少。这就是中国的人海战术的思维。不过,这对于低技术水平还可以通行,而在高科技生产上则没有任何意义。人再多,也生产不出液晶显示屏和演算装置(CPU)。

仔细观察一下被中国生产的产品充斥着的市场,我们可以知道主要有服装,塑料产品,普及型的家电产品等。在里面没有热心消费者用羡慕眼光注视着的高级产品。这样的产品,只要是经受过一些简单训练的工人,谁都可以生产出来。所以,人工费便宜的中国才控制了这部分的市场。也有人会说,家电产品难道不是高科技产品吗?不是,现在的家电产品,包括计算机和电话机等,都属于单纯零部件组装的组装产业。它和服装和塑料产品一样,只要对工人进行一定程度的训练,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制造。中国制造的产品都集中在普及型产品领域中。所谓普及型产品,价格的便宜是竞争力的关键,所以,使用的元器件也很便宜。因此,与产品相关的劳动力成本,将反映到最终的产品价格上。据说中国制造的录像机和传真机成为了世界第一,可是最高级的录像机和高级办公室复合文档处理机,却没有见到过中国制造的。也许要看到这一天还有待于时日吧。

目前,在日本出口产品中占据主要地位的,不是消费产品,而是所谓资本财型产品。在日本出口产品中,汽车等消费产品占据的比例仅为20%,剩下的都是元器件,原材料以及生产设备等。这样的变化也就是最近20年左右出现的,可是日本的媒介对于如此重要的问题却不去报道。他们总去写一些中国和韩国生产的录像机驱逐着日本产品等文章。其实,录像机等早已经不是日本制造业的主战场了,对于日本不应该再去制造的产品,今后由谁去制造,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

那么,日本制造的资本财型产品,会不会遭遇到中国的追赶呢?回答的否定的,可以说在这个领域中,日本在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比如,在中国生产的录像机和传真机,其主要零部件和生产设备几乎都是日本制造的。而且,在那些零部件中,有不少是日本的中小企业在世界上独占整个份额的。用于生产的设备也是高科技的结晶,这些因素,构成了中国的制造业越是向前发展,日本就越有钱赚的一种机制。这样一些产品几乎都是在日本国内制造的,这就是由于作为制造业的生产环境日本国内最为适合的原因。零部件不会多余,生产设备单价也很高,所以即便出点运输成本,也应当不成什么问题。现在,日本的制造业已经没有依靠价格来进行竞争的必要了。因为日本可以向世界各地的制造基地销售只有日本才有的,只在日本生产的产品。看到这一切,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的迅速腾飞将不会构成对日本的威胁。
刚才我们已经指出,尽管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各国都在制造廉价的录像机,但是日本却不因此而感到一点困扰。在这里要说一句,拥有VHS录像机专利的日本JVC公司,每年就可以从全世界得到100多亿日元的专利费。什么事情都不用干就能拿到钱,专利费这个东西简直就是一种典型的不劳而获的生意,而像这样的专利现在日本有不少。

  制造业就是技术。在市面上买来零部件进行组装,看着完成品搞模仿制作倒是很容易的,然而如果不明白是怎么制造出来的,那么无论怎么看,都无法模仿好的。比如,美国的三大汽车制造商所使用的模具几乎都是日本制造的。这是因为要是美国的产品,一般只能使用上三万次就要报废,而日本的产品,则用上六万次也不会损坏。这是由于产品的最终完成精度不一样,而这些部分无论怎么被观摩,也是任何人无法模仿的。此外,世界上的移动电话的厂家使用的模具也都是日本制造的。使用日本产品,过去从订货到交货需要三个月的东西,而现在三天就可以拿到。在发展日新月异的移动电话领域,在新开模具上甚至连一个月的时间都不可能等。因此,日本厂家才有了络绎不绝的订单。要实现这样的水平,就需要对整个生产工序进行改善,因而系统本身也成为了知识的积累,这正是熟练和经验以及创造性的积累。最近,观察一下日本企业的动向,可以知道,制造业正在走向一个"让自身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企业"的方向。没有必要去和其他企业竞争,拥有自己公司独一无二的技术,这才是制造业的最高理想。中小企业到大企业,似乎日本的制造业都一起开始走向实现这样的理想的方向。如果这样的理想能够实现,不管是中国,还是什么国家,都将不会成其为威胁。

  不懂得制造业的人就不可以谈制造

没有人会认为,只要有生产设备和劳动者,就随时都可以开始进行产品制造。如果作为干事业而开始进行制造,那么则必须保持竞争力,并能产生出让事业可以持续下去的利润。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一定的环境。现在的社会已经不再是不管制造什么东西,都可以销售出去的时代了。要求人们提前预测出消费者的需求,并提供比竞争对手更有优势的产品。所谓优势,就是包括价格和设计在内的产品性能和信赖度。为了制造这样的产品,最必需的就是技术能力。如果是单纯制造廉价的产品,也许到中国去就可以了。可是如此程度的产品,中国人自己已经在制造了。现在,已经没有所有的产品都需要从头到尾在自己家里完成的制造业了。汽车制造商依靠数不清的协作工厂提供零部件,同时还让它们参与新产品的开发。与之相应,运输道路,电力,煤气,供水以及通信线路等基础设施也很重要。在战争时期,最先进的战斗机是从名古屋的工厂用牛牵引到机场跑道上去的。那是因为道路没有铺好,而用汽车牵引后,飞机就被搞坏了。因此,不管你技术水平再高,没有这样的基础设施,是根本没有办法发挥的。
  制造业的水平越高,一家公司可以干的事情就更有局限了。原来,从上游到下游是纵列构造,有层层承包的关系。可是最近,这样的关系开始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共同开发,共同组建项目,以及合资公司等互相将自己的强项组合到一起来制造产品的形态。无论你怎样使自己公司的技术发展,并让生产设备换为最新的,可是提供的零部件不跟上来,则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如果想要制造更好的产品,则需要所有有关的部门和协作工厂同时进行努力。制造业并不是"按下按钮,便大功告成"的行业。因此,我们可以知道,高度的制造业是一个基础部分很宽阔的领域。要想山更高,那么随之山脚就要伸展很宽。在大企业周围,需要集中拥有高度技术力量的中小企业群,也就是这个原理。

在今天的日本,已经没有人往没有电力和通信设施的地方吸引企业建立工厂了。此外,公路网,铁道网以及空中和海上的交通网络,也有很大的地区差异。大分县的平松守彦知事(相当中国的省长)提倡"技术城市"的设想,利用机场就在附近的有利条件,吸引了许多高科技企业前来设厂。半导体因为体积单位的单价很高,所以即便用飞机来运送也有利润。平松知事还将群马县前桥市的大发汽车的车体公司总部和工厂都吸引到了中津市。这是因为他们强调了与工厂相邻就有中津港这个港口,这是一个对于完成的车体运输出厂非常方便的有利之点。


  对于制造业来说,基础设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反过来说,如果在哪里建设起新的基础设施,那么就有可能在哪里形成新的制造业的据点。现在,已经生产出了时速高达每小时72公里的汽船,如果将其用于青(森)函(馆)航线,则从本州到北海道的路程只有三个小时的距离。甚至从九州到中国上海之间还可以考虑开设当天来回的航线。那样的话,九州作为面向东亚地区的桥头堡,其重要性就会大大地增加。

  技术是要进步的。这是历史的必然。蒸汽机车演变为电力机车,后来又有了新干线,今后还将走向磁悬浮列车。只要人类在追求进步,产业领域存在着竞争,那么,任何人都无法阻止技术的进步。

回头看看我们身边的一切,十年前手持移动电话的人还非常稀罕,可如今移动电话已经成为了理所当然,而且还在不断地实现小型化和多功能化。胶卷从照相机中消失了,在办公室里,一人一台计算机已经非常普遍,而且计算机的显示屏从显像管变成了液晶显示屏。支撑着这一切进步的,就是制造业的技术。而这些进步的背景中,有积蓄的经验和知识,如果在技术开发上吝惜投钱,那么技术进步也将是有局限的。日本的制造业最近30年中,销售额增长了三倍,可是技术开发的费用却增长了十倍,换算成金额相当于16万亿日元(约合1500亿美元)。这个数字相对于日本的GDP为3.2%,这个水准比一直徘徊在2%前后的欧洲和美国要高得多,这样的费用投入就是日本技术开发的推进力。

制造业的技术实实在在地在进步。因此,作为跑在最前面的日本与后续国家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扩大,这样的情景,对于那些不了解制造业现实的人们来说也许是难以立刻反应过来的。我真希望媒体多报道这样一些实事。

对于日本的制造业按照年代顺序来看一下,可以知道战后是从制造收音机起步的。后来制造业主力转到了黑白电视机,再后来又迎来了彩色电视机的时代,那时相当于经济高速成长期的最繁荣时期。接下来又是录像机,这可以说是风靡一世,最近是DVD成为了主流。根据年代顺序来看,非常不可思议的是:这些产品几乎都是十年一个周期而很完全地彼此交替的。也就是说,迎合消费者生活形态的变迁,市场需要的产品也在发生变化。如果认识不到这点,无休止地仅制造彩色电视机和录像机,那可才真正地要被中国追赶上。而且,如果仅仅是去追逐眼前的一些需求,就不可能让制造业永远生存下去。

正是因为技术在进步,所以彩色电视机才不断变薄,频道切换按钮也演变成了遥控器。但是,如果仅仅去追逐这些,那么就将落后于下一个录像机的时代。这是因为连续性进步和非连续性进步是交替到来的。诚然,遥控器技术可以运用在录像机和DVD上面,因此,即便出现非连续性变化,迄今为止积累起来的技术也不会白费。日本之所以能够在制造业中维持住世界首位,就是由于我们能够巧妙地对应这样连续性的技术进步和非连续性的变化两个方面,这在制造业的短暂的历史中,是非常难以模仿的。
界上只有日本才能提供的特殊零部件中,有一个能够耐100万伏高压绝缘瓶,只从表面看上去,可以说是绝对难以模仿的技术的结晶,然而,这个产品的开发却竟然耗去了11年之久的时间。

拿被称为工业食粮的半导体来说,在日本成长为10万亿日元(约合900亿美元)的产业是在半导体诞生50年以后。此外,运行时速高达550公里的磁悬浮列车虽然至今还没有进入实用,可是这个项目开发开始实施,则是在东海道新干线开业之后不久,也就是说研究开发已经经历了40多年了。这样看来,一个新的技术要产生出成果,需要相当的时间。在社会上,一说到诞生了新技术,人们往往就会觉得明天就可以成为生意,因此某有关的企业的股票便会开始上升,这就是不懂制造业的人们的行为。为什么说新技术需要时间呢?这是因为要让未知的领域进入实用化,需要去开发无数的周边关联技术。研究深化下去,就会频繁产生出许多预想不到和难以想象的问题。如果不把这些问题一个个认真地解决好,研究就无法向前推进。当突破这些难关开发成功新技术后,那种兴奋真是制造业最大的积德报应。而把这样的喜悦传达给社会的,目前也仅仅有NHK(日本放送协会)的"Project-X(相当于日本的中央台专门报道一些中小企业奋斗成功的节目)"那样的电视节目而已。


   眼睛可见的产品并不是一切

造船业曾经是日本制造业的代表性行业。早在1956年就站在了世界的顶峰,并一直将这个地位保持到了1998年。1999年到2000年之间,日本造船业的首位被韩国夺走,对此,媒体以东亚国家的成长和日本的没落的图式进行了反复报道。然而,2001年,日本造船业夺回了失去的地位,重返了世界第一。这样也就是说,日本在将近半个世纪中维持住了世界造船大国的地位。日本的造船业时而被称为成熟产业,时而又叫做构造性不景气行业,但是它在日本出口产业中占据着堂堂的第十位,维系了作为重要产业的地位。

   么,为什么日本的造船业能够重新超越韩国呢?为了了解这一点,我们来稍微看一下数字吧。经历了两次造船业的不景气,日本的造船业比较顶峰时代人员减少到了1/4,同时设施也削减了一半,然而,这个期间建造船舶的业绩却和过去没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生产效率和制造技术得到了飞跃的发展。

这从建造的船体也可以看出。韩国建造的船只,船体钢板结合部很不平整,而日本的船只则结合得非常完美。实现这个技术,大大地削减了建造时间和降低了造船的成本。现在,如果是6万吨的船舶订单,从接单到交货,仅仅需要36天。因此,高品质,低成本以及短交货期,这些就是让世界上的造船订单重新回到日本的理由。韩国虽然一段时间从日本夺走了世界首位,但是在生产效率和作为基础部分的技术水平方面,他们还远远不能和日本抗衡。

将一吨价格两千日元的铁矿石用高炉融化并作成钢板,一吨重产品就变成了五万日元。然后再将钢板加工成汽车,一吨重的产品就成了一百万日元。这也就是说加工两千日元的东西制作成五万日元的东西,然后再加工成一百万日元的产品。从最初的两千日元成了一百万日元,价值上升了五百倍。这样的附加价值就是制造业的价值,也可以说是日本经济的根本点。然而,要追加上这样的附加价值,就必须要有与之相当的技术。所以,构成日本经济的是技术的力量,而这个技术却因为要不断地变化下去,所以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开发。为了取得附加价值的技术力和为了维持它的技术开发,用这样两个车轮并进,来向世界提供一级产品,这就是日本制造业的根本原理。

以前曾经到法国去访问时,有人问我:"日本产品要在今后也持续好卖,需要什么条件?"我回答说:"需要制造一级品"。于是,对方又接着问道:"什么是一级品?"我回答道:"那就是不会坏掉的产品",这样对方就不再提问了。在这个世界上,哪怕是二级品,也有人会觉得只要是便宜就行,甚至还有需要三级品的人们。然而,日本,只有靠一级品才能生存下去。

那些鼓吹中国威胁论的人们,同样也是韩国威胁论的主张者。的确,韩国的制造业实实在在地强大起来,在液晶显示屏和汽车等领域正在猛烈地追赶上来。然而,大家也许还不知道,韩国整个国家的GDP,还不及日本在海外的生产值。日本在海外的生产值为47万亿日元,与之相比较,韩国的国家GDP才相当于39万亿日元。这就是不可否认的日本的实力。顺便说依据,韩国的39万亿日元还是将所有产业全部计算进去的数字,而日本海外生产值只是工业产品,也就是制造业的产值而已。因此,如果综合考虑产业的广泛领域和制造产品门类的众多,即便一两个领域首位被别国夺走,也没有必要过分担心。

人们对于可以眼见的东西很容易注意到,可是对于眼睛看不到的东西,如果不认真调查数据,却是难以找到实际的感觉的。当人们耳边听到"中国追赶上来了",或者是"日本被韩国赶超了",同时眼见的中国制造和韩国制造的产品不断多起来,于是就会有一种恐慌的感觉。可是一看数据,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中国和韩国还完全不能和日本相提并论。
制造业不可缺少的是生产设备。如果是生产线,则少不了传送机械,要开孔凿眼或者冲压,则需要机床。这样的机床日本制造的产品在世界上占据了1/3的份额。换句话说,世界上制造业的1/3,都是日本制造的机床来支撑着的。

在江户时代末期,日本为了采购外国机床而付出了高额的费用。那是因为没有欧美制造的机床就不行,所以是无可奈何之举。车床,钻床以及冲压机器等只有去花钱买来。然而,从此以后一百多年过去了,日本却变成了向世界大量出口机床的国家。这样的进步,可以说是非常戏剧性的。今天,日本机床的份额占据了全球的1/3,而在工业用机器人领域,日本更是压倒性的强大,控制着世界上70%的份额。前面我们曾经指出,高科技的制造业有不断削减人的倾向,而代替人支撑着生产的就是机器人和自动控制机床。所以,作为日本人应当知道这样一个事实:日本的机器人控制着最先进的制造业的根干部分。
  很久以来,一直流传着这样几个说法。"日本在基础技术研究上不怎么投钱,而是靠应用技术来赚钱";"日本从外国引进技术,然后制成产品来出口"。但是,至少可以说,在最近这样的情况已经看不到了。虽然日本对于美国来说,还是有不少购买技术的情况,但是在世界范围来看,日本却是一个技术收支黑字国家。特别是最近,从东亚地区得到的技术专利收入在不断增加。

这个情况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是说,日本不仅是一个出口产品的国家,还成为了一个出口技术的国家。日本不仅拥有制造业不可缺少的机床,同时还有构成制造业基础的技术,证明了日本在本质上是一个制造业的领军国家。目前唯一的对于美国的技术收支还是赤字,但是也许今后几年中就会转变为黑字。这是因为,最近几年,在美国认可的申请专利企业排名,前十名中,日本企业就占了七,八家。专利这个东西不是立刻就可以赚钱的,在成为可以使用的技术之前,往往需要很长的岁月。所以,如果要计算十年后的技术专利收支,看看现在申请的专利数量就可以了。美国是计算机的王国,然而,如果买一台计算机拆开来看看,可以发现其中美国制造的零部件意外地稀少。鼠标和键盘不是新加坡制的,就是台湾制造,显示屏不是日本的就是韩国的。至于记忆装置则是来自日本,韩国或者台湾。即便如此,美国依然是计算机的王国,这是因为他们掌握住了相当于计算机的心脏部分的CPU和OS。不过,日本今后肯定也会成为这样形式的王国的。

那么,我们要问,制造业方面日本具有的优势将持续到什么时候呢?要知道这一点,只要调查一下日本在未来可能成为主流的产业中拥有多少技术,进行着什么开发就明白了。谁都可以想到的产业有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以及环保产业等,在这样一些产业中,日本在做着一些什么事呢?首先,关于生物工程,长期以来这个领域被认为是美国独领风骚的领域,然而,现在,日本企业所申请的专利在数量上已经凌驾于美国,虽然不能说立即超越美国,但是已经很有希望。关于纳米技术,是在十亿分之一的水平上展开的制造业,在这个领域中日本与美国正在进行首位竞争。据推测,到2010年,仅仅是在日本就将形成30万亿日元的市场,所以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半导体的线路已经达到一根为一百纳米的水平,因此,人们甚至认为谁控制了纳米技术,谁就控制半导体市场。此外,在环保产业中,有废物利用,防止公害以及新能源等重大领域。在这些方面,日本企业非常活跃,特别是被认为是新能源主力的燃料电池,日本目前走在世界最前面,在废物利用和防止公害的产品方面,日本的造船业和钢铁行业也做得非常出色。
说起专利,也许有人会想起个人的发明。而企业作为技术开发的成果申请的专利,是为了保持企业的优势,并使投入的研发费用不至于白费。上面我们多次提到日本企业在美国申请的专利数量,这可以认为是纯粹与通过研发取得的技术力量成正比的。这就是说,提出大量专利申请的企业和完全没有的企业相比,拥有很大的技术上的优势。看看专利申请数量的整体,令人惊奇的是,日本企业提交的申请为世界第一,专利和实用化的案例加起来,一年中超过了40万件,第二位的美国也才15万件,所以日本是当然的世界第一。顺便说一句,全世界的年度专利申请总数为130万件,而日本所占的份额大约为整体的30%前后。

  说起专利之国,也许大家会想到美国。过去经常听到日本和美国之间的专利

诉讼的新闻,结果,基本上都是日本企业败诉并支付巨额的专利使用费。后来,日本企业吸取了这些教训,在美国展开制造业竞争的时候,学会了必须申请专利的做法。目前在美国的外国企业申请的专利,日本企业的申请件数最多,其数量接近整个美国的专利申请数量的一半。结果,在申请件数的排名上,日本企业占据着领先地位。2003年度前十名分别为IBM、佳能、NEC、MicronTechnology、日立、松下、索尼、GE、三菱电机和韩国三星。最近几年,日本企业中,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是佳能公司,而且该公司已经开始从外国公司获得了专利使用费。因此,如果技术开发能够得到专利保护,就可以获得可观的收入。

1992年,美能达公司在自动对焦专利的诉讼中败诉,向哈尼维尔公司支付了大约166亿日元的和解费。在呕心沥血进行的技术开发后制造出产品并获得的利润,就这样在一瞬间付之东流了。美国的专利诉讼是日本难以想象的对发明者有利的。即便是在专利的文书上没有写明的事项,都可以扩大解释并认定是侵权。然而,既然要在美国做生意,那就不得不服从美国的规矩。为此,才出现了日本企业申请专利的热潮。在某一个领域要想取得独占地位,取得专利是一个有效途径。另外的方法,那就是把自己公司的产品规格和样式搞成世界标准,或者是独占原材料和制造设备等。不管你选择什么,只要独占能够成功,那么你的对手们就不得不向你拱手称臣。因为在制造业上,占据着根源的才是胜者。

这样想起来,不管一个公司能够制造多么多的产品,只要被别的公司控制着源头,那么这公司就无法成为领军企业。就比如不管台湾的计算机企业再怎么表现出色,只要CPU和OS是美国制造的,那么,在计算机领域君临天下的就是美国企业。制造业今天迎来了全球化的时代,许多主力企业都在全世界各地进行生产,使用的零部件也是从世界各地发送来的。这样一来,人们再去议论是国产品还是进口货,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实际上,本田汽车公司等在北美地区或者泰国生产的汽车被进口到日本销售,可是用户大多数都没有什么开着进口车的意识。然而在进口车统计的时候,这些车辆是被计算在那些欧美进口车辆一起的。在中国的工厂中,使用日本的技术和制造装置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而最主要的在于:产品技术原来是谁的,提供制造知识的是什么地方。

目前,所有的企业都在拼命地关注知识产权的管理。这是因为制造业的竞争已经从生产技术的优劣,开始转移到智慧的积蓄上来了。日本的JVC每年能够得到100亿日元的收入,那是VHS的专利费,而并不是录像机生产技术。即便是生产技术,也开始作为知识的积蓄而成为了专利保护的对象。使用激光的模具生产,应用画像处理技术的缝纫,只要申请到专利,就可以使自己公司的位置变成独占性的。在日本受到很大关注的风险企业,许多都是技术开发型的。在高科技的领域里,或在环保领域里确立了划时代的技术,立刻就申请专利并继续推进。在这些和大企业之间没有竞争的缝隙领域里,创造出自己的独特性并得以生存下去,这可以说是最聪明的做法。这些企业把自己取得的专利或者正在申请的专利的技术作为本钱,来从投资家和风险基金那里获得资金。然后以这些资金为本钱继续进行下一步的开发。对于起步时期不安定的风险企业来说,专利是一个有效的获得资金的手段。考验智慧的优劣的不仅是在技术开发的最前线,在制造现场有没有知识积累,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作业效率和生产系统圆滑的运行的。今天的制造业是百分之百使用机器的制造,而且可以24小时连续作业,这成为了效率最大化。可是,机器却必须要进行维护,因为摩擦的部分会缩减,传动部分则将出现松弛。所以,对于开动的机器的特性以及如何巧妙地操作等,现场的人员能否熟练,在机器维护上花的工夫都会完全不一样。如果很爱惜,很巧妙地操作的机器,发生故障也很少,维护也只需要很少时间,需要维护的次数也减少了。这从整个工厂来看,就可以说是一种将作业损耗降低到最低的一种智慧。所以,决定未来制造业优劣的,不外乎就是从开发到生产现场所有部门的智慧的积累。


虽然中国在加入WTO后伪造产品的情况有所改善,但是目前依然还是一个非法状况很严重的国家。据说,计算机的软件以及音乐CD在市场流通的90%都是非法复制品,而摩托车,家电产品以及缝纫机等工业制品有许多是模仿日本产品的。而且,这些产品的仿造技术也有提高,比如像摩托车,稍微一看几乎发现不了差别在哪里。索尼和本田在中国是很有人气的品牌,所以不仅是产品,而且连品牌都遭到了模仿。本田公司在中国国内围绕这些纠纷提起了700件诉讼,可是得到的赔偿金合计起来都不到1000万日元。仿造产品的特征在于价格便宜。其值钱的地方也就不过如此。根本不投入任何研发费用,只是在外观上作得像日本产品,所以也没有花什么钱。而且只是价格相当正品的一半,既没有安全性,也没有耐久性,这根本不能算作是制造业的行为。这样的仿造复制活动,对于中国的制造业来说,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如果正规取得专利生产许可,进行组装生产,还可以学习到各种各样的知识,而靠仿造却是不能学到任何东西的。

  战后,日本的汽车产业和飞机制造业就是从欧美企业引进组装开始的。如果不是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而是遵循制造业的正确道路的话,那么就不应该走仿制的道路,而应该选择组装。不然,就会一直依赖仿造产业下去的。今后的世界,不尊重知识产权的国家是不会受到欢迎的。所以,如果中国要在制造业方面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首先就必须彻底清除仿造产业。
值得一看
copy下来继续看
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但相信中国一定可以强!~
值得一看.
日本的确很有嘲笑中国制造业的资本和理由!
高兴!邻邦这样的有识之士应该越多越好啊!老贼甚感欣慰!
特别是关于文字上的优势分析是相当的到位
美中不足就是收关的建议稍显谦虚乐
反观国人
除了会下一盘很大的棋
也要学学友邦怎么刻好一颗颗棋子嘛
别给中国时间。。再有50年。。看谁嘲笑谁[em02] [em02]
  作者对于日本的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趋势似乎装做看不见啊
  日本的制造业,最重要的支柱之一是优秀的技术工人,问题这些人是死一个少一个了...新生出来的日本小崽子,能不能跟父辈一样刻苦勤奋不见得乐观,比如那些既不上学又不上班整天窝在家里打电玩、自称得了“强迫症”或者“忧郁症”的小崽子。
  中国现在也盛产这样的废物,不过幸亏中国人口多,尤其是穷人多。那种横下一条心,“做死也要赚钱”的人,即使比例不高,绝对数可少不了。
不用担心啊!.中国现在不如他们.

再过十几年,或者再长的时间,他们估计就要无语了.
嘲笑谁呀,自己不是也延同样的路发展起来的么,富了就忘本了![em15]
别说,50年后能不能和日本持平都悬
原帖由 贼特 于 2006-9-14 05:59 发表
高兴!邻邦这样的有识之士应该越多越好啊!老贼甚感欣慰!
特别是关于文字上的优势分析是相当的到位
美中不足就是收关的建议稍显谦虚乐
反观国人
除了会下一盘很大的棋
也要学学友邦怎么刻好一颗颗棋子嘛

国人总是报喜不报忧
要感谢人家的提醒。步子要一步一步的迈。
他们目前有资格嘲笑,而我们做得就是要让他们以后没有资格嘲笑。
确实啊,中国到现在连个打印机都做不出来,害我花那么多钱去买墨盒。
国家应该大力扶植本土公司了,不要给跨国公司超国民待遇了,一旦撤资,中国很可能就要崩溃。
  50年后不被再拉开距离就万幸了。。。
向日本国学习,大家不都是这样一步一步干起来的。[em04]
在工业领域混了多年后,对日本只能说 佩服
楼上那些满满自信的朋友们?你们接触过中国本土的制造业么?或者说你们了解过现代工业么?
  知道现在中国企业的技术和日德美企业的差距么?无论从管理技术还是生产技术的差距都是吓死人的.
  我可以这么说一句,能真正面对这巨大差距的人是值得佩服的.但是,绝大多数人要么被这差距所吓倒,要么虚幻地根本不愿去面对它!
  整个90年代,中国的基础工业几乎被连根拔起,原因么就不多说了.
  其他不谈,光就一个专业技术工人的断档就可以让那些叫嚷着中国技术密集型
转变的人闭嘴.中国有多少真正的技师?又有多少技师现在还肯塌实的继续干下去?人人都想着去做地产商做公务员,连个好点的模具师都培养不出来了知道不?别和我扯什么深圳上海年薪几十万招聘技师什么的.绝大多数是低技术的血汗工厂,政府和老板们只知道追求目前的利益最大化,哪管什么长远规划?搞到钱就投资移民去加拿大澳大利亚了.太多了...
   其实我还不是真正的业内人士,只是了解比较多而已.真正从事这个朋友比我更有发言权.不说了,现在哪个行业都浮躁得要命.有几个真正的想做点实业的?
   坛子里那几个吃政府饭的朋友就别来热讽冷嘲发表官方意见了.你有一千个理由说明现在形式一片大好,我有一万个理由对中国未来担忧.
原帖由 决不后退 于 2006-9-25 15:29 发表
楼上那些满满自信的朋友们?你们接触过中国本土的制造业么?或者说你们了解过现代工业么?
  知道现在中国企业的技术和日德美企业的差距么?无论从管理技术还是生产技术的差距都是吓死人的.
  我可以这么说一句,能真 ...


这些话在这说没用,有几个人真正下过工厂干过,有几个人真正了解我们的困境,目前那些吼的自信满满的无不是些还没出学校的学生,要不就根本不是制造业的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