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动力,守护共和国50年 ——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50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51:48
惊天动力,守护共和国50年


2012-08-13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50年发展纪实


    可曾见过这样的场景:震撼天地的轰鸣声中,试车台上烈焰滚滚,固体发动机分离,瞬间迸发的力量惊天动地。每一次成功或失败,都铭刻在我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不朽的篇章中;

    可曾见过这样一群人:他们是科学家,是管理人员,是一线工人,用航天人独有的方式扎根岗位默默奉献。每一个人物背后,都藏着和航天结缘的故事,盛满了报国的赤胆和忠诚;

    ……

    50年来,当一枚枚火龙拔地而起、扶摇直上九重天的时候,当一个个战略战术导弹亮相国庆阅兵式时,当一代代航天人献身航天矢志不渝时,我国航天固体动力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嬗变,守护着共和国的和平与安宁。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挺起民族的脊梁

    内蒙古大青山脚下,我国第一台大型地面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巍然伫立。

    斑驳陆离的内墙面千疮百孔,经历上千台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炸出高低不平的台面,火焰冲刷后变形的推力墙,裸露的钢筋……就像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兵,试车台无声诉说着一个个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使命的故事。

    新生的中国,面临着不仅仅是国内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在国际上还面临着掌握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的露骨核威慑,危机重重。

    相比液体动力,航天固体动力更适于成为导弹的心脏。固体导弹具有结构紧凑、可靠性高,机动性好、发射准备时间短等优点,引领了世界先进武器的潮流。

    为了让中国人的腰杆真正挺起来,中国人必须要研发出自己的固体导弹!

    这是一个关于希望的故事。

    1962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四川南部小城泸州市远郊的高坝,成立了中国固体发动机研究所。

    航天科工六院高级顾问、77岁的赵殿礼如今还能回忆起1962年自己报到时的场景。那时,四川江边条件艰苦,宿舍就是办公室,每天根据任务学习、研究,在一张张图纸上画出草样,设计、计算。






http://politics.gmw.cn/2012-08/13/content_4776279.htm惊天动力,守护共和国50年


2012-08-13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50年发展纪实


    可曾见过这样的场景:震撼天地的轰鸣声中,试车台上烈焰滚滚,固体发动机分离,瞬间迸发的力量惊天动地。每一次成功或失败,都铭刻在我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不朽的篇章中;

    可曾见过这样一群人:他们是科学家,是管理人员,是一线工人,用航天人独有的方式扎根岗位默默奉献。每一个人物背后,都藏着和航天结缘的故事,盛满了报国的赤胆和忠诚;

    ……

    50年来,当一枚枚火龙拔地而起、扶摇直上九重天的时候,当一个个战略战术导弹亮相国庆阅兵式时,当一代代航天人献身航天矢志不渝时,我国航天固体动力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嬗变,守护着共和国的和平与安宁。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挺起民族的脊梁

    内蒙古大青山脚下,我国第一台大型地面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巍然伫立。

    斑驳陆离的内墙面千疮百孔,经历上千台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炸出高低不平的台面,火焰冲刷后变形的推力墙,裸露的钢筋……就像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兵,试车台无声诉说着一个个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使命的故事。

    新生的中国,面临着不仅仅是国内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在国际上还面临着掌握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的露骨核威慑,危机重重。

    相比液体动力,航天固体动力更适于成为导弹的心脏。固体导弹具有结构紧凑、可靠性高,机动性好、发射准备时间短等优点,引领了世界先进武器的潮流。

    为了让中国人的腰杆真正挺起来,中国人必须要研发出自己的固体导弹!

    这是一个关于希望的故事。

    1962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四川南部小城泸州市远郊的高坝,成立了中国固体发动机研究所。

    航天科工六院高级顾问、77岁的赵殿礼如今还能回忆起1962年自己报到时的场景。那时,四川江边条件艰苦,宿舍就是办公室,每天根据任务学习、研究,在一张张图纸上画出草样,设计、计算。






http://politics.gmw.cn/2012-08/13/content_4776279.htm
“中国人要搞航天固体动力,只能依靠自力更生。指望有人帮你,不可能!”赵殿礼回忆说,“前期工作非常艰难,在四川3年仅仅搞出一些试验器,但是却锻炼出一支英雄的队伍。”

    伴随着国际政治格局、气候、环境、国家战略部署等诸多因素的变化,这支队伍转战北京东山沟、四川高坝草原、内蒙古塞外戈壁、陕西秦岭深山、湖北谷城峡谷,将航天固体动力事业的星星之火,点亮国防强盛的希望之路。

    这是一个关于奇迹的故事。

    昔日,没有一张图纸,航天人用手搓成第一根复合推进剂灰色药条,没有试车台,就利用一座山神庙的废墟做测试房,把山崖作推力座。条件艰苦,航天人用手去挖炸药……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

    1982年,我国潜地固体导弹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能力的国家……

    如今,我国逐步形成覆盖战略、战术、防空以及宇航等全应用领域、多尺寸、宽射程、系列化的固体动力产品体系,形成拥有地地、地空等各种系列固体导弹的大家族,构筑了空中、陆上、水下全方位的打击和防卫能力,导弹武器逐步实现了由液体动力向固体动力、由固定发射向机动发射的跨越发展。

    在陕西和内蒙古,我国分别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配套完整、综合实力雄厚的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拥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两支强大的研制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曾这样评价,“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取得的成绩,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自主创新、一往无前,书写航天人的辉煌

    50年来,每一步创新,都是惊天动地的成功。

    1970年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时,长征一号末级发动机采用了固体动力,它的有力一推使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东方红一号”卫星及发射器总重为173kg。把这样重块头的卫星送上天,航天人绞尽脑汁,在原有液体动力的基础上,首次采用固体动力助推。

    “发射震惊了全世界。”原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四研究院驻内蒙古指挥部副主任、研究员陈克明至今还能回忆起,周总理紧握着大家的手,连连说:“你们辛苦了,你们为中华民族立功了,党和人民感谢你们!”

此后,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第一颗气象卫星……返回制动火箭固体发动机连续24次参与发射,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0年来,每一步创新,都是一个崭新的起点。

    1992年,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科技四院承担了逃逸固体发动机,这被誉为是保障航天员安全的“生命之塔”。

    航天科技四院副院长侯晓、我国首位航天固体动力发动机博士介绍,火箭发射后120秒内,一旦发生意外情况,逃逸系统的主发动机将点火工作,其高达70余吨的推力,能在3秒钟内把飞船“拽”到1500米开外,帮助航天员瞬间逃生。

    逃逸塔性能特殊、技术复杂、精度要求高。“从‘神一’到‘神九’载人航天逃逸救生系统安全可靠性得到了充分验证,堪称世界最先进水平。”侯晓说,下一步还要做更好的发动机,比肩美、俄等航天强国。

    50年来,每一步创新,背后有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可敬可爱的人们。

    即便生活在和平年代,在为航天事业崛起的奋斗中,同样面临生与死、血与火的严峻考验。

    四院人永远忘不了,1979年7月的一天,在高性能推进剂配方的研制中,推进剂突然发生爆炸,两位同志当场壮烈牺牲。在清理爆炸后的废墟时,人们找到了烈士的遗物——一块上海牌手表,表针永久定格在了那个悲恸时刻:8时34分。

    坚韧和顽强早已融进航天人的铮铮誓言中,融进他们对事业的无悔追求中。搞固体导弹意味着高风险、高压力,航天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叫“不成功便成仁”。

    某型号导弹一开始试验,发动机当场就炸了。时任航天科工六院院长的刘泽明,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开车回城的30公里路上紧急部署下一步工作。

    “我们当时都很紧张,但是看到院长很镇定,就只有再拼着干下去。”航天科工六院发展计划部部长赵勇回想起,成功后有一次开联欢会,酒过三巡,院长突然提起这件事痛哭流涕,当着大家的面检讨自己的失误。“我从来没想到这事对他这么大的压力。”

    失败时什么也不说,成功时却泪满衣襟。几代航天人,在失败中成长,在成功中前行,把对国家的忠诚、强国的夙愿铸进了共和国的倚天长剑,把一个民族的尊严和强盛巍然挺立于天地之间,彰显出了长缨在手缚苍龙、神剑笑傲击长天的壮志与豪迈。

自强不息、永创一流,航天精神世代相传

    上世纪80年代,由于工业布局调整等原因,航天固体动力发展一度陷入困境,社会上流传着“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航天科技四院党委书记张康助说,那时候企业投入研发却得不到收益,民品开发走得艰难,有些职工甚至改行卖气球、开饭馆。

    即便身处这样的时刻,大部分航天人依然坚守岗位。

    80多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航天科技四院院长的邢球痕谈起困难时,向记者讲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创业时的情景,秦岭山区固体发动机研制基地筹建初期一无所有,先期赶到的建设者们把办公营地扎在了一座破庙里,在庙门上挂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身在大庙胸怀全局”,下联是“脚踏青山放眼世界”,横批是“乐在其中”。

    当时,做试验没有混合器,洗脸盆都用上了。任务急需时一双手就是搅拌器,一天干下来,化学品熏得人鼻子不辨香臭,腐蚀得两手斑点累累。

    “对航天人来说,‘祖国的需要就是神圣的召唤’,这种浓烈的爱国情怀和事业责任心让他们对任何艰难困苦都能够甘之如饴。”邢球痕告诉记者。

    的确,在中国航天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程中,航天人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已经深入骨髓,且世代相传!

    为了缓解困境,航天人将目光首次投向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航天科工六院获得一份研制近地点变轨发动机的国际订单。但此前六院并没有此类研制经验。如果失败了,名利双丢不说,仅对外发射的政治责任就承担不起。

    这活敢不敢干?

    干,而且一定要干好!

    如果研制成功,我国就能打破欧美对变轨发动机的封锁,在国际发射领域拥有一席之地。这可是壮国威、振民心的大事!

    开始,研制工作很顺利,然而第一次进行试车试验时,发动机刚工作到43.9秒,便头部穿火,熊熊大火把10厘米厚的推力墙钢板烧得变了形。在场的人全部哑然无声……

    第二次,又失败了……

    连国际用户都差点失去信心。可是中国航天人憋着一口劲:美国人能干的事,中国人也能干,而且会干得更漂亮!

    航天科工六院党委书记王忠民回忆说,第三次试车被称为“生命的试车”。大家太关心这件事了,那天所有职工、家属,航天学校的老师们把孩子们都带上,漫山遍野都是人,大家不约而同来看试车。

    发动机点火后,火龙狂舞,电闪雷鸣一般,43秒、51秒直到90秒,成功了!

    很多年后想起来这段,人们依然激动不已,说这次试车不仅让世界认识了中国航天的水平和能力,更见识到了中国的航天精神!有这样的精神,事业何愁不成!

    如今,航天固体动力事业不仅在武器、宇航领域取得硕果,更在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屡有建树,屡屡打破国际垄断,带动和完善我国相关科技和工业研发体系。很多产品更是直接走进千家万户,服务百姓生活。

    半世纪艰辛曲折,50年壮丽辉煌。

    几代人的艰辛探索和锐意创新,奠定了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的坚实基础,铸就了航天固体动力事业的不朽丰碑。他们融入血液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将为航天事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谱写新的华美乐章。

    (新华社北京8月12日电 记者王敏)

下次记得划重点
TG的固体助推用的太少了。
感谢那些默默奉献的几代人,致敬。
转放请发全文,勿作删节,以免误解误导。

http://www.chinalaw.gov.cn/artic ... 0120800371031.shtml

赤胆忠心铸“箭心”——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50年巡礼(上)
来源:《 人民日报 》记者 潘 岗 赵永新 蒋建科( 2012年08月13日 01 版) 发布时间:2012-08-13 15:13 阅读次数:

  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动力,“国之重器”导弹离不开强大的“心脏”——固体火箭发动机。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曾这样评价: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取得的成绩,完全是靠自力更生得来的,没有外国援助,没有经过仿制阶段,这是一个伟大的成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诚哉斯言。自1962年至今,几代航天固体动力工作者牢记“强军富国”的历史使命,50年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使我国的航天固体动力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重大跨越,助推一枚枚倚天长剑横空出世、仰天长啸,谱写了一曲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爱国奉献的历史壮歌!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数个“第一”挺直民族脊梁

  “导弹是现代国防的杀手锏,宁可千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而研制导弹,离不开其最重要的核心关键技术——航天固体动力。”在古都西安的东郊,坐落着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两大基地之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科技四院)。82岁的老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邢球痕的思绪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百废待兴、强国虎视的半个世纪前——

  当时,固体导弹因为具有结构紧凑、可靠性高、机动性好、辅助设备少、维护简便、生存能力强、发射准备时间短等明显优势,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角逐的热点,他们相继研制出“北极星”、“民兵”、“白杨”等系列固体战略导弹;在我国周边驻扎着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他们手中握有具备核打击能力的导弹武器。

  面对西方大国露骨的核威慑,新中国的领导者下定决心:我们也要搞固体导弹!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刚归国不久的钱学森任院长。五院在发展液体燃料火箭技术的同时,做出了研制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技术的战略决策。在北京南郊卢沟桥畔的东山沟,五院成立了固体推进剂研究室。在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相关领域一片空白的条件下,面对国外的严密技术封锁,一批风华正茂、怀揣强国梦想的大学毕业生四处奔波,在浩如烟海的国外公开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开始了固体动力技术的艰辛探索。1958年7月的一天,一根铅笔大小、用手搓成的复合推进剂灰色药条——“中国固体第一芯”,点燃后腾起了耀眼的火焰,照亮了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的希望之路!

  1962年7月1日,在四川南部小城泸州市远郊的高坝,国防部五院宣布成立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这就是航天科技四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科工六院)的前身,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从此正式起航。

  “我国的航天固体事业真是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几代人听从祖国的召唤,转战南北、栉风沐雨,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许多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忆往昔,航天科工六院院长焦继革忍不住感慨唏嘘。

  此言不虚。伴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风云变幻和国内“大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这支神秘的英雄队伍背负祖国的重托、民族的希望,钻深山、走荒原、进戈壁,从北京东山沟到四川高坝草原,从内蒙古塞外戈壁到陕西秦岭深山、湖北谷城峡谷……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们迎酷暑、战严寒、斗风沙,喝过黄泥水、住过干打垒……物质的极度匮乏、条件的极端艰苦、环境的异常恶劣、道路的坎坷曲折,丝毫没有动摇他们对祖国的铮铮誓言、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他们历经无数次失败,用智慧、汗水和血水,创造了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无数个“第一”——

  1965年6月至8月,我国第一代实用固体发动机——300毫米发动机研制成功,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的复合固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他们研制的第三级固体燃料发动机圆满完成末级助推任务,把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

  1975年11月26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尖兵一号侦察卫星成功发射,他们研制的返回式制动发动机将卫星回收舱精准送回地面预定区域;

  1982年10月12日,我国第一枚潜射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由水下发射成功,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专程发电,盛赞“中国固体运载火箭技术又有了新发展”;

  1983年,我国第一台直径两米大直径金属壳体、第一台直径两米大直径复合材料壳体发动机试车成功,直接推动我国第二代远程战略固体导弹正式立项;

  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成功发射,他们研制的远地点发动机准确将卫星送入同步轨道,开辟了我国卫星通信的崭新领域;

  1995年11月28日和12月28日,EPKM近地点固体发动机与“长二捆”火箭两度联袂,将亚洲二号卫星和艾科斯达一号卫星送入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开辟了中国固体火箭跻身国际发射舞台的新纪元……

  这些惊天动地的“第一”,强军威、壮国威,让中华民族挺直了脊梁!

  自主创新、奋勇攀登,一次次跨越展示大国雄风

  在航天界有一个共识:发展航天,动力先行;导弹型号研制,固体火箭发动机先行。

  “作为导弹武器系统的‘心脏’,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始终受到发达国家的严密封锁和严格限制。”航天科技四院院长田维平告诉记者,“这就决定了我国的航天固体动力事业只能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攻坚之路。可以说,中国航天固体动力50年的发展历程,是整个中国航天事业自主创新、奋勇攀登的生动缩影。”

  上世纪60年代,在北京郊区的机车库里,在四川高坝简陋的土墩试车台上,在塞外荒原的干打垒里,航天固体动力工作者披星戴月,研制我国第一台直径300毫米实用固体发动机。当时试车台还没建成,也没有交通工具,研制人员人拉肩扛,把发动机抬到附近一个山沟里,把山崖当推力座,用附近一座山神庙的废墟做测试房,一次次进行试车。试验、失败、改进、再试验……他们先后攻克了固体药柱裂纹和不稳定燃烧等一系列“拦路虎”,终于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已经有能力自行研制以固体复合推进剂为动力的火箭发动机!

  就这样,在风飞沙扬的戈壁滩,在远离城市的“大三线”,在人烟稀少的秦岭深山,航天固体动力工作者瞄准世界固体火箭技术发展制高点,边学边干、刻苦攻关、不断登攀,以较少的投入、用较短的时间,突破、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固体动力核心技术,实现了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从单一技术突破到全面掌握研制、生产、试验各环节技术的重大跨越:从突破以聚硫、丁羧复合推进剂、金属壳体、固定喷管为代表的第一代固体动力技术,到全面掌握以丁羟推进剂、全轴柔性摆动喷管、复合材料壳体等为代表的第二代固体动力关键技术,再到陆续突破以高性能推进剂、大外载复合材料壳体、大型高性能高压强壳体、延伸喷管等新一代固体动力关键核心技术……我国的固体发动机直径由小到大、能量由低到高、应用领域由窄到宽,一次次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50年自主创新,50年书写辉煌。中国航天固体动力技术在探索中起步、在实践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逐步形成了覆盖战略、战术、防空以及宇航等全应用领域、多尺寸、宽射程、系列化的固体动力产品体系,有力支撑和推动了我国完备的固体导弹武器装备体系的形成和航天事业的跨越发展。其中,地地战略、战术导弹逐步实现了从液体动力向固体动力,从近程、中程、远程到洲际,从陆上发射到潜艇水下发射,从固定阵地发射到机动隐蔽发射,拥有了有效的核威慑力量和防御反击力量;防空导弹已形成了高空、中低空、低空等地空导弹系列,拥有了不同发射方式、攻击不同空域的防空装备体系。各型固体战略、战术导弹批量列装部队,极大增强了国防实力,为我国构筑起了陆、海、空、天全方位的“钢铁长城”,向世界展示了大国雄风!

  爱国奉献、薪火相传,几代航天固体动力人书写对祖国的忠诚

  在航天科技四院和航天科工六院采访,总能听到老一辈科学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杨南生的故事:1950年10月,获得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的他,婉言拒绝汽车、洋房、英镑的“邀请”,辗转回到祖国,投身航天事业。1965年冬,他从阴冷潮湿的四川高坝转战千里冰封的内蒙古,主持某型号固体发动机的研制。他骑着一辆破自行车,顶着刀子似的白毛风,每天在相距几公里的设计所、装药厂、试验站间穿梭。过度劳累和异常严寒,使他患上了坐骨神经痛,一条腿不听使唤,他就用另一条腿蹬着自行车赶到现场;痛得站不起来时,他就让人抬着,照常指挥……

  “在异常恶劣艰苦的条件下,我国的航天固体动力事业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辉煌成就,靠的就是爱国奉献!”航天科技四院党委书记张康助激动地说,“正是凭借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一代代航天固体动力工作者选择了无私奉献,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在航天科工六院,上世纪70年代的一处试验爆炸工房遗址上,至今还悬挂着纪念牌,为的是让人们记住一位为航天固体动力事业献身的英雄——王林。那天,本不是王林当班,可由于第一次使用新配方,作为主管技术的车间副主任,责任感驱使他又到了岗。蹲在地上清理料桶时,推进剂突然爆炸,王林倒在血泊之中,年仅36岁……

  “50年来,青山黄了又绿,黑河干了又润,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没有变,无私奉献的精神没有丢!”航天科工六院党委书记王忠民说。

  航天科技四院副院长候晓,是我国第一位固体火箭发动机博士。1990年,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的他离开繁华的都市,来到地处“大三线”的四院,很快成为某型号固体发动机的技术负责人。为掌握高能发动机的生产过程,他不顾危险,亲自到高能推进剂生产最危险的工序跟产,终夜守候;为查清发动机故障,他常常忍着刺鼻的气味,钻到发动机内部查看隐患。强烈的责任感,使他常常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中,以至于每次试车前都让同事陪着散散步,缓解紧张情绪。有人问他:为何不换个轻松点的工作?候晓笑答:“这里可以实现我的人生价值,青春无悔!”

  航天科技四院7416厂三车间整形组组长徐立平,自1987年参加工作起,就从事固体发动机药面的修理、开槽、挖药、灌浆、修补等高危工作,一干就是25年。用金属刀具为发动机药面整形,无异于虎口动刀,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爆炸、机毁人亡。每逢有重要任务,他总是主动请缨,第一个钻入狭小的发动机内操刀。为了让同事少一份危险,他总是想办法延长自己的操作时间,置安危于度外。他曾荣立“个人三等功”,获得“航天人才培养先进个人”、“航天技术能手”等称号。每当好朋友劝他早点换个岗位、脱离“虎口”时,这位“航二代”说:“我喜欢当‘发动机美容师’。通过我的努力,消除了质量隐患、实现了产品零缺陷,比什么都有意义!”

  地处呼和浩特的航天科工六院,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事例同样不胜枚举——

  被称为“工人教授”的刘孝义是怀揣绝活的高级技师,数十年工作在简陋昏暗的厂房里。社会上高薪聘用他的单位很多,都被他拒绝了。他说:“我有时也自卑,想在市里买套房子都买不起。可这里需要我继续带接班人,我走不开也不想走。”

  杨思孝的爱人身体一直多病,有时连自己都照顾不了,家里家外全靠他一人。即便如此,他仍然抽时间加班加点工作。可是,每次奖金分配,他总是把自己放到最低档。

  作为航天科工六院第一位海归博士的41所党委书记孙再庸,1987年在航天科工六院参加工作,后留学德国、英国、美国,并拥有了自己的科研团队。2003年,他毅然回到航天科工六院。为了自己的梦想,他与妻子离异。面对记者的提问,孙再庸说:“到了国外,我才知道我是一个中国人,这一点是刻骨铭心的,也是我回国的原动力”。他作为某喷管项目负责人参与研发卫星用远地点固体火箭发动机,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首次参与国际卫星发射任务。他说:“这种成功的满足感、成就感和喜悦感,我在国外8年都没有体会到。”

  富国强军心中记,爱国奉献脚下行。在这里,总有一种信念,任凭风吹雨打,纹丝不动;在这里,总有一种精神,不论世事变幻,永远坚守。

  剑舞九天,傲啸长空。当一条条“火龙”冲天而起、直上九霄的时候,一代代航天固体动力工作者,把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铸进了共和国的倚天长剑,让民族的尊严巍然挺立于天地之间!

  短 评

  人才是事业的发动机

  固体火箭发动机是导弹武器系统的“心脏”。自1962年至今,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航天固体动力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书写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爱国奉献的壮丽篇章。

  人才是航天事业的发动机,航天事业是人才的推进器。

  在物质极为匮乏、环境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几代航天固体动力工作者钻深山、进荒原、战戈壁,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用汗水、血水和智慧铸就了一座座历史丰碑。从第一根手搓的复合固体推进剂“药条”到第一代实用固体发动机,从第一枚国产固体导弹研制成功到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从单一用途固体发动机到陆、海、空、天全应用领域各型战略、战术、宇航用固体动力产品型谱和体系,固体火箭发动机一次次显神威、立奇功,筑起祖国边防的钢铁长城,让中华民族挺直了脊梁。

  面对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几代航天固体动力工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突破了一项项关键核心技术。他们先后攻克了三代固体动力技术,取得了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成功研制出百余种固体火箭发动机,为圆满完成“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航天任务,实现导弹武器的升级换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动力支撑,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

  50年来,航天科技四院和航天科工六院始终坚持人才强企,紧紧抓住吸引、培养、激励等主要环节,用精神感召人、用感情凝聚人、用事业培养人、用政策激励人,培养造就了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和高水平的技能人才队伍,实现了成果、人才双丰收,为我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持续的发展后劲。
 1982年10月12日,我国第一枚潜射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由水下发射成功,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专程发电,盛赞“中国固体运载火箭技术又有了新发展”;

  1983年,我国第一台直径两米大直径金属壳体、第一台直径两米大直径复合材料壳体发动机试车成功,直接推动我国第二代远程战略固体导弹正式立项;



正式公开老东31配套发动机的试车时间。


就这样,在风飞沙扬的戈壁滩,在远离城市的“大三线”,在人烟稀少的秦岭深山,航天固体动力工作者瞄准世界固体火箭技术发展制高点,边学边干、刻苦攻关、不断登攀,以较少的投入、用较短的时间,突破、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固体动力核心技术,实现了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从单一技术突破到全面掌握研制、生产、试验各环节技术的重大跨越:

从突破以聚硫、丁羧复合推进剂、金属壳体、固定喷管为代表的第一代固体动力技术,

到全面掌握以丁羟推进剂、全轴柔性摆动喷管、复合材料壳体等为代表的第二代固体动力关键技术,

再到陆续突破以高性能推进剂、大外载复合材料壳体、大型高性能高压强壳体、延伸喷管等新一代固体动力关键核心技术
……

我国的固体发动机直径由小到大、能量由低到高、应用领域由窄到宽,一次次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就这样,在风飞沙扬的戈壁滩,在远离城市的“大三线”,在人烟稀少的秦岭深山,航天固体动力工作者瞄准世界固体火箭技术发展制高点,边学边干、刻苦攻关、不断登攀,以较少的投入、用较短的时间,突破、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固体动力核心技术,实现了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从单一技术突破到全面掌握研制、生产、试验各环节技术的重大跨越:

从突破以聚硫、丁羧复合推进剂、金属壳体、固定喷管为代表的第一代固体动力技术,

到全面掌握以丁羟推进剂、全轴柔性摆动喷管、复合材料壳体等为代表的第二代固体动力关键技术,

再到陆续突破以高性能推进剂、大外载复合材料壳体、大型高性能高压强壳体、延伸喷管等新一代固体动力关键核心技术
……

我国的固体发动机直径由小到大、能量由低到高、应用领域由窄到宽,一次次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重化工、精加工等几个领域,曾经非常滞后
导致我国固体发动机一度连实验条件都没有,更别提工业化产品化了,
如果不是90年代坚持住新一代战略等几个项目,及市场化(文中提了变轨那个)的几个产品(包括伪市场化的开拓者等),现在固体不会做到那么便宜的二代技术和较有起色的三代技术,也谈不上信心满满的追踪人家新一代技术
这不就是给今年巨浪2成功入役打的前站么
这八股还是解毒了有味道
六院。。唯一一个航天分家时候被拆分的院。。。。
中国航天加油
说的都是点到即止  在固体发动机领域以前的领军人物叶定友 任新民对TG的固体发动机贡献巨大。

现在主要还是看科技集团寺院和医院哦。
1999年初有幸见过杨南生先生,当时我问他“据说新一代战略导弹是固体发动机的”,他笑笑回答说:“你会看到的”。
haozhibof1 发表于 2012-8-15 19:26
六院。。唯一一个航天分家时候被拆分的院。。。。
不是被拆分 科工六就是以前寺院的河西公司 当年三线没搬完就留在内蒙了 后来分家的时候给了科工 也就是搞搞战术
我大学同学好几个分在河西公司,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银灰 发表于 2012-8-15 23:18
说的都是点到即止  在固体发动机领域以前的领军人物叶定友 任新民对TG的固体发动机贡献巨大。

现 ...
固体推进剂研究以前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有个专门的实验室,现在好像基本上荒废了。
(两弹一星的年代,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近代化学系)的目的一是研究燃烧,二是研究被燃烧(烧蚀))
18艘俄亥俄,每艘最多288个弹头,这就是美丽奸国家政策的柱石。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