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谈中国航天液体动力发展战略规划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1:02:11
<br /><br />也说说我国的航天液体动力发展战略规划的问题

      这段时间单位在搞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活动,非得要求我们对研究院(六院),还有自己单位提意见。我一拍脑袋,意见如下:

     我国的液体推进技术存在着性能落后、技术储备不足、研究面窄、人才队伍不稳定,跟踪仿照国外技术严重,缺乏原创独创技术,发展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有越来越大的趋势。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的液体动力发动长期以来坚持以总体的需求为牵引,液体动力自身发展没有长期的战略规划和长期的研究专题,跟风研制的风气严重。以总体的需求为牵引,这是我们以前的成功做法,但是这种做法也限制了液体动力的发展。

    我国的航空航天工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心脏病”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在发动机的发展中,不能根据发动机自身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去谋划自身的独立发展,长期发展,超前发展。在型号的研制中我们往往可以看见这样的情况:先有总体型号立项,后有发动机型号立项,一个型号的发动机只给一个总体型号配套,一旦总体型号下马,发动机的研制也就在终止。在航空工业的发展史上,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发动机技术的长期停滞不前,研制刚刚有了起色,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了人才队伍,却因为总体型号的下马而停止,人才队伍流失。而到了新的型号立项的时候,又发现发动机技术储备严重不足,需要从头开始,结果发动机研制周期很长,严重拖后了型号的研制进度,不得已要向国外购买发动机。歼-10和其配套发动机“太行”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在工业领域,发动机技术是最核心的也是最复杂的技术,是一切型号发展的基础。很明显的例子,没有蒸汽机,就没有火车,没有汽油机,就没有汽车。发动机技术发展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是一个综合了材料学、燃烧学等等学科的领域。在发展上,表现为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必须有长期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需要有长期的研制规划和稳定的经费投入,保持一支稳定的、增长的研制队伍。这样的性质决定了发动机技术必须独立、超前于型号的研制来发展,这是被世界航空航天发展史所证明的真理。美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德尔塔四”为什么短短几年时间就能研制出来?因为他有雄厚的氢氧发动机技术储备,有了SSME的技术,研制一台10兆帕室压,燃气发生器循环的RS68还不是易如反掌。

      航天的发展,有了大推力的发动机才拥有一切。没有F-1的成功,就没有“阿波罗”登月;没有SSME和1200吨推力的固体助推器,就没有航天飞机;没有先进的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和高压补燃氢氧发动机,就没有近地轨道100吨运载能力的能源号运载火箭。航天要发展,动力要先行,这句口号在现实中却成为了发动机的研制往往决定了运载型号的研制周期、动力的发展拖后的航天的发展。

     看看我们的现状吧:现在航天上三大当家火箭系列,长征二、三、四号运载火箭,他们的第一第二级的主发动机,在技术上都是源自于上个世纪60年代研制“东风五号”时发展起来的地面推力75吨的YF-20发动机。

      CZ-2一子级的DaFY6-2发动机(4台YF20并联),二子级的DaFY20-1发动机;CZ-2以及CZ-2E/F火箭助推推器DaFY5-1(4台YF20并联);CZ-3一子级的YF-21B发动机(4台75吨的YF20并联),二子级的YF-24D(YF20改进型号,推力仍为75吨级);CZ-3B助推器的DaFY5-1发动机(4台YF20并联);当然还有CZ-4的一子级(YF-21,4台YF20并联)和二子级(YF-22,YF20改进型号),CZ-4A的一子级(YF21B),二子级(YF22)发动机等。

      这些发动机都是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为推进剂的燃气发生器循环的发动机。推进剂剧毒、对环境污染极大、发动机推力小、比冲低。长征三号上面级发动机YF-75是燃气发生器循环氢氧发动机,与世界先进水平已经相差甚远。

     看看,有了一个75吨推力的YF20,我们的总体部门就能创造出这么多的运载型号,中国航天人创造了如此辉煌的的成果。可以说,中国航天的今天的成绩,说完全是由YF20托举起来的,一点不为过。如果有了更大推力的发动机,我们就能创造比今天更加辉煌的战绩!

   

      我国航天目前最关键的是就是,抓紧制定液体动力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具体做法就是以目前长征五号发动机研制为契机,锻炼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并抓住未来重型运载火箭规划的机会,开始重型火箭动力技术研制的预先研究。力争在未来重型火箭项目立项时,动力部门能够在短时间内拿出适合要求的发动机,使重型火箭的研制一举成功,缩短我国在航天上与国外的差距。

在说完这些之后,我和师兄也讨论到了这个问题,后来我们一想:我们都能想到这个问题,院领导又不比我们傻,他们不可能想不到。结果我上网一搜,发现就在去年的4月8号,一个“中国航天液体动力发展战略规划会”在北京召开,然后,在去年的六月,新六院成立。庆幸庆幸!不过我以我自己对航天的一知半解,也能独立思考出这样的东西,还是对自己小小的佩服了一把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dtw.cc">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fyw.cc">
<link href="http://dtw.cc/gfh8.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fyw.cc/56789.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P>&nbsp;</P>


(6.合.彩)足球←篮球...各类投注←开户下注
<P>&nbsp;</P>
推荐→第一投注:倍率高←存取速度快.国内最好的投注平台<br /><br />也说说我国的航天液体动力发展战略规划的问题

      这段时间单位在搞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活动,非得要求我们对研究院(六院),还有自己单位提意见。我一拍脑袋,意见如下:

     我国的液体推进技术存在着性能落后、技术储备不足、研究面窄、人才队伍不稳定,跟踪仿照国外技术严重,缺乏原创独创技术,发展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有越来越大的趋势。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的液体动力发动长期以来坚持以总体的需求为牵引,液体动力自身发展没有长期的战略规划和长期的研究专题,跟风研制的风气严重。以总体的需求为牵引,这是我们以前的成功做法,但是这种做法也限制了液体动力的发展。

    我国的航空航天工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心脏病”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在发动机的发展中,不能根据发动机自身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去谋划自身的独立发展,长期发展,超前发展。在型号的研制中我们往往可以看见这样的情况:先有总体型号立项,后有发动机型号立项,一个型号的发动机只给一个总体型号配套,一旦总体型号下马,发动机的研制也就在终止。在航空工业的发展史上,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发动机技术的长期停滞不前,研制刚刚有了起色,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了人才队伍,却因为总体型号的下马而停止,人才队伍流失。而到了新的型号立项的时候,又发现发动机技术储备严重不足,需要从头开始,结果发动机研制周期很长,严重拖后了型号的研制进度,不得已要向国外购买发动机。歼-10和其配套发动机“太行”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在工业领域,发动机技术是最核心的也是最复杂的技术,是一切型号发展的基础。很明显的例子,没有蒸汽机,就没有火车,没有汽油机,就没有汽车。发动机技术发展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是一个综合了材料学、燃烧学等等学科的领域。在发展上,表现为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必须有长期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需要有长期的研制规划和稳定的经费投入,保持一支稳定的、增长的研制队伍。这样的性质决定了发动机技术必须独立、超前于型号的研制来发展,这是被世界航空航天发展史所证明的真理。美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德尔塔四”为什么短短几年时间就能研制出来?因为他有雄厚的氢氧发动机技术储备,有了SSME的技术,研制一台10兆帕室压,燃气发生器循环的RS68还不是易如反掌。

      航天的发展,有了大推力的发动机才拥有一切。没有F-1的成功,就没有“阿波罗”登月;没有SSME和1200吨推力的固体助推器,就没有航天飞机;没有先进的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和高压补燃氢氧发动机,就没有近地轨道100吨运载能力的能源号运载火箭。航天要发展,动力要先行,这句口号在现实中却成为了发动机的研制往往决定了运载型号的研制周期、动力的发展拖后的航天的发展。

     看看我们的现状吧:现在航天上三大当家火箭系列,长征二、三、四号运载火箭,他们的第一第二级的主发动机,在技术上都是源自于上个世纪60年代研制“东风五号”时发展起来的地面推力75吨的YF-20发动机。

      CZ-2一子级的DaFY6-2发动机(4台YF20并联),二子级的DaFY20-1发动机;CZ-2以及CZ-2E/F火箭助推推器DaFY5-1(4台YF20并联);CZ-3一子级的YF-21B发动机(4台75吨的YF20并联),二子级的YF-24D(YF20改进型号,推力仍为75吨级);CZ-3B助推器的DaFY5-1发动机(4台YF20并联);当然还有CZ-4的一子级(YF-21,4台YF20并联)和二子级(YF-22,YF20改进型号),CZ-4A的一子级(YF21B),二子级(YF22)发动机等。

      这些发动机都是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为推进剂的燃气发生器循环的发动机。推进剂剧毒、对环境污染极大、发动机推力小、比冲低。长征三号上面级发动机YF-75是燃气发生器循环氢氧发动机,与世界先进水平已经相差甚远。

     看看,有了一个75吨推力的YF20,我们的总体部门就能创造出这么多的运载型号,中国航天人创造了如此辉煌的的成果。可以说,中国航天的今天的成绩,说完全是由YF20托举起来的,一点不为过。如果有了更大推力的发动机,我们就能创造比今天更加辉煌的战绩!

   

      我国航天目前最关键的是就是,抓紧制定液体动力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具体做法就是以目前长征五号发动机研制为契机,锻炼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并抓住未来重型运载火箭规划的机会,开始重型火箭动力技术研制的预先研究。力争在未来重型火箭项目立项时,动力部门能够在短时间内拿出适合要求的发动机,使重型火箭的研制一举成功,缩短我国在航天上与国外的差距。

在说完这些之后,我和师兄也讨论到了这个问题,后来我们一想:我们都能想到这个问题,院领导又不比我们傻,他们不可能想不到。结果我上网一搜,发现就在去年的4月8号,一个“中国航天液体动力发展战略规划会”在北京召开,然后,在去年的六月,新六院成立。庆幸庆幸!不过我以我自己对航天的一知半解,也能独立思考出这样的东西,还是对自己小小的佩服了一把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dtw.cc">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fyw.cc">
<link href="http://dtw.cc/gfh8.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fyw.cc/56789.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P>&nbsp;</P>


(6.合.彩)足球←篮球...各类投注←开户下注
<P>&nbsp;</P>
推荐→第一投注:倍率高←存取速度快.国内最好的投注平台
讨教点问题:
1、《航天推进专业报告》中提到的500T级液氧/煤油发动机、150T级液氢/液氧发动机,以及500T级固体助推器现在都进展如何了?到2020年能基本都搞定吗?固推还有更大的型号方案预研计划吗?
2、长征五号系列的YF-77打算什么时候进行1000S长试?最后会不会达不到50吨推力的标准?
YF20一用四十年,堪称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观,液体动力是中国航天发展最慢的一个专项了。
就是现在CZ5的主动力和上面级动力投入使用后,仍然落后大约20年的水平(2015-1995)。
2# 王海涛


你问我,我问谁去?我只是刚刚入行小青年一个,对航天乃是一知半解。看官方文章等答案吧
刚入行的新人?有潜力!现在赶紧收买啊!
Nighthawk 发表于 2009-4-26 12:53
二十年???
太太高自己了吧
二十年后中国能达到美苏60年代的水平?
技术水平。如果以单管推力论,那别人永远达不到美国60年代的水平了。
一针见血,还得努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
努力干活
Nighthawk 发表于 2009-4-26 15:56
那就比别的,YF-100比NK-15/33怎么样?
推力不是唯一性能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