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举鲲鹏路万里——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50年发展纪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9:08:00
风举鲲鹏路万里
——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50年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 2012-06-03  |   作者:付毅飞 熊满仓 荣元昭
http://www.stdaily.com 2012年06月03日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付毅飞 熊满仓 荣元昭

   1995年4月19日,载人航天逃逸系统动力装置中结构最复杂、研制难度最大的主逃逸发动机,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进行首次热试车。点火后不到1秒钟,高燃速火焰瞬间将4个前置喷管的弯管部分烧穿,整个试车台一片火海。

    载人航天逃逸救生系统又名“逃逸塔”,被誉为航天员的“生命之塔”。从1992年开始,四院科研人员主动请缨,从零开始,承担起此项重任,但首次试车的失败,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个残酷的“下马威”。

    然而四院人没有畏缩,仅用不到4个月时间便解决了问题。从“神一”到“神八”,四院提供的逃逸系统发动机动力源经受住了考验,圆满完成任务。在即将实施的“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该院的逃逸固体发动机将再度出征,为航天员巡天提供安全保障。

    圆满完成逃逸系统任务,只是四院多年自主创新征途中的一部分。今年7月1日,四院及我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将迎来50周年庆典。“建院50年来,四院人始终秉承‘国家之上,争创一流’的理念,艰苦创业,顽强拼搏,走出了一条中国固体动力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发展之路。”四院院长田维平说。

    履行富国强军历史使命

    “固体火箭最早由中国人发明。”四院原院长、中科院院士邢球痕说,早在宋代,中国人以火药为推进剂制作了古代固体火箭,也就是人们熟悉的焰火;19世纪以后,近代固体火箭出现,如前苏联火箭炮“喀秋莎”等,然而其精度很低,射程也只有几公里;1942年,美国研制出沥青高氯酸钾复合推进剂,燃烧时间较长,开创了现代固体火箭的先河。

    1958年7月,科研人员在位于北京南郊的东山沟,点燃了我国第一根手搓复合固体推进剂药条,这也点燃了我国固体动力事业的希望之光。4年后,四院的前身——国防部五院固体发动机研究所在四川泸州成立,我国固体动力事业正式迈开前进的脚步,创造了一次次辉煌——

    1970年4月24日,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四院提供的“长征一号”火箭末级发动机有力一推,最终使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1975年11月26日,我国首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3天后,四院研制的返回制动发动机按指令成功点火工作,将卫星回收舱准确送回地面预定区域。此后,该返回式变轨制动发动机及其改进型,数十次成功参与我国返回式卫星发射,被授予国家质量银奖。

    上世纪80年代初,由四院提供两级发动机的我国第一代潜射导弹“巨浪一号”陆态、海态飞行试验相继获得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大型固体运载火箭的研制、生产能力。

    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四院研制的远地点发动机准确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此后该远地点发动机及其改进型,在系列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发射中屡建奇功,获得国家质量金奖殊荣。

    1995年、199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南沿海进行了3次大规模军事演习,四院参与研制的某战术导弹发发命中目标,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强大力量。

    从1998年到2011年,四院研制的载人航天逃逸系统动力装置,先后参加了飞船“零”高度飞行试验、5次无人及3次载人飞行试验,次次不辱使命。

    在1999、2009年两次盛大阅兵中,四院参与研制的多种新型导弹武器方阵盛装亮相,成为阅兵式中光彩夺目的焦点。

    2009年3月,四院研制的新型固体120吨大推力发动机关键技术考核地面热试车在国内率先取得圆满成功,次年4月,分段对接演示验证发动机地面热试车取得成功,在国内首次成功验证了固体火箭发动机分段对接技术,为后续大型固体发动机分段对接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如今的四院已实现战略、战术型号并举,拥有地地、地空、潜地、海防各种系列几十种型号的大家族,为我国构筑捍卫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坚固钢铁长城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在四院视察工作时曾这样评价,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取得的成绩,完全是靠自力更生得来的,没有外国援助,没有经过仿制阶段,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服务国民经济建设责无旁贷

    2008年8月8日,国人期盼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在即,但阴沉的天气却令许多人担忧:“万一下雨怎么办?”

    由四院提供的、基于航天固体动力技术的火箭弹成功实现了对天气的干预,把降水延至开幕式结束以后。

    作为国内首家把火箭技术用于防灾、减灾的单位,四院面向人工影响天气和气象探测市场领域,推出以增雨防雹火箭、探空火箭为代表的人工影响天气系统集成服务和气象探测服务,在全国28个省区广泛应用,占据国内市场份额70%以上。在防灾减灾以及国庆阅兵、上海世博会等国家重大活动中大显身手。

    “作为中国航天人,履行好富国强军使命是党和国家赋予的重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国民经济建设,我们同样责无旁贷。”田维平说。

    该院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起步,然而初期发展并不顺利。

    “受思想观念及体制机制的影响,许多人一开始不知所措。”党委书记张康助表示,“直到上世纪末,我们的民用产业真正迎来了春天。”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做大做强民用产业”发展思路指导下,四院积极转变观念,将自主创新精神汇聚到民用产业发展中,制定了以“人无我有”的独家技术开拓民用产业的规划。多年来,四院坚持自主技术创新,积极实施军品核心技术向民用领域的成果转化,一批具有航天技术优势、市场前景广阔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项目迅速成长。

    管道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炼化、化工、发电与环保、建筑给排水等行业,其中普通碳钢管和非金属管材易腐蚀,不锈钢等耐蚀合金管价格过高。国内许多领域,尤其是海底输油管线长期以来不得不依赖进口。

    四院利用火箭发动机爆燃技术研发了双金属复合输油管线,使用机械性能优良、可焊性强的碳素钢、合金钢等低价材料,辅以不锈钢、钛合金等耐蚀材料作为内衬,不但满足特殊环境对于管道机械性能、耐蚀性能的要求,而且比传统技术防腐寿命高出4—6倍,还降低了制造成本和资源消耗。该产品成功中标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大型海底集输管线工程项目,开创了中海油在海底集输管线系统使用国内双金属复合输油管线的先河。

    飞机碳刹车盘作为影响飞机起落安全的易耗部件,制造工艺复杂、对材料性能要求十分苛刻。此前全球民用飞机碳刹车盘市场集中在国外少数几家公司手中,我国每年需花费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

    四院利用复合材料核心技术优势,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碳刹车盘,使用寿命在3000次以上,比国外原装飞机碳盘提高了42%,而成本仅为国外同工艺产品价格的50%—60%。该产品在2004年成功取得波音757-200型碳刹车盘制造人批准证书,以及7个机型碳刹车盘的维修许可证,2009年又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中国第一个空客A320系列飞机国产刹车盘零部件制造人批准证书。

    凭借在行业的技术实力,四院建成了以7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为孵化器的创新体系,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共获得专利技术500余项,其中150项为发明专利;承担国家、省市重大课题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同时,该院目前已形成了固体火箭技术应用、精细化工、复合材料和特种金属及装备产业四大领域为主体的民用产业发展格局,并在相关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市场领先地位的核心企业。

    薪火相传迈向新征程

    1990年,侯晓作为我国第一位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博士来到了四院。不到27岁的他最开始如同一个初上战场心惊胆战的新兵,连发动机试车都不敢看。

    然而,侯晓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成长。他夜以继日地奔波在科研生产一线和大型试验现场,从抓设计源头到审核总体方案、从做出重大决策到组织攻克难关,最终创造了新型发动机设计一次正确,首发试验成功、发发成功的奇迹。如今,他已是两个型号发动机的总设计师,并担任四院科技委主任和副院长。

    侯晓的成长并非个案。多年来,四院坚持依托重点型号和重大项目培养人才,通过专家体系建设、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科学作风培养、骨干人才激励、优秀团队重奖等措施,搭建了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帮助一大批技术、管理、技能领军人才脱颖而出。

    50年风雨兼程,四院人见证了我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的发展,如今他们更是信心百倍,立誓续写新的辉煌。田维平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四院将进一步履行好富国强军使命,到2015年,把四院建设成为市场化发展水平高、技术创新驱动力强、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核心竞争能力突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航天固体动力高科技公司,在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 付毅飞 通讯员 熊满仓 荣元昭)

    《科技日报》(2012-06-03 一版)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 ... /content_476791.htm风举鲲鹏路万里
——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50年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 2012-06-03  |   作者:付毅飞 熊满仓 荣元昭
http://www.stdaily.com 2012年06月03日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付毅飞 熊满仓 荣元昭

   1995年4月19日,载人航天逃逸系统动力装置中结构最复杂、研制难度最大的主逃逸发动机,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进行首次热试车。点火后不到1秒钟,高燃速火焰瞬间将4个前置喷管的弯管部分烧穿,整个试车台一片火海。

    载人航天逃逸救生系统又名“逃逸塔”,被誉为航天员的“生命之塔”。从1992年开始,四院科研人员主动请缨,从零开始,承担起此项重任,但首次试车的失败,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个残酷的“下马威”。

    然而四院人没有畏缩,仅用不到4个月时间便解决了问题。从“神一”到“神八”,四院提供的逃逸系统发动机动力源经受住了考验,圆满完成任务。在即将实施的“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该院的逃逸固体发动机将再度出征,为航天员巡天提供安全保障。

    圆满完成逃逸系统任务,只是四院多年自主创新征途中的一部分。今年7月1日,四院及我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将迎来50周年庆典。“建院50年来,四院人始终秉承‘国家之上,争创一流’的理念,艰苦创业,顽强拼搏,走出了一条中国固体动力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发展之路。”四院院长田维平说。

    履行富国强军历史使命

    “固体火箭最早由中国人发明。”四院原院长、中科院院士邢球痕说,早在宋代,中国人以火药为推进剂制作了古代固体火箭,也就是人们熟悉的焰火;19世纪以后,近代固体火箭出现,如前苏联火箭炮“喀秋莎”等,然而其精度很低,射程也只有几公里;1942年,美国研制出沥青高氯酸钾复合推进剂,燃烧时间较长,开创了现代固体火箭的先河。

    1958年7月,科研人员在位于北京南郊的东山沟,点燃了我国第一根手搓复合固体推进剂药条,这也点燃了我国固体动力事业的希望之光。4年后,四院的前身——国防部五院固体发动机研究所在四川泸州成立,我国固体动力事业正式迈开前进的脚步,创造了一次次辉煌——

    1970年4月24日,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四院提供的“长征一号”火箭末级发动机有力一推,最终使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1975年11月26日,我国首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3天后,四院研制的返回制动发动机按指令成功点火工作,将卫星回收舱准确送回地面预定区域。此后,该返回式变轨制动发动机及其改进型,数十次成功参与我国返回式卫星发射,被授予国家质量银奖。

    上世纪80年代初,由四院提供两级发动机的我国第一代潜射导弹“巨浪一号”陆态、海态飞行试验相继获得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大型固体运载火箭的研制、生产能力。

    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四院研制的远地点发动机准确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此后该远地点发动机及其改进型,在系列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发射中屡建奇功,获得国家质量金奖殊荣。

    1995年、199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南沿海进行了3次大规模军事演习,四院参与研制的某战术导弹发发命中目标,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强大力量。

    从1998年到2011年,四院研制的载人航天逃逸系统动力装置,先后参加了飞船“零”高度飞行试验、5次无人及3次载人飞行试验,次次不辱使命。

    在1999、2009年两次盛大阅兵中,四院参与研制的多种新型导弹武器方阵盛装亮相,成为阅兵式中光彩夺目的焦点。

    2009年3月,四院研制的新型固体120吨大推力发动机关键技术考核地面热试车在国内率先取得圆满成功,次年4月,分段对接演示验证发动机地面热试车取得成功,在国内首次成功验证了固体火箭发动机分段对接技术,为后续大型固体发动机分段对接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如今的四院已实现战略、战术型号并举,拥有地地、地空、潜地、海防各种系列几十种型号的大家族,为我国构筑捍卫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坚固钢铁长城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在四院视察工作时曾这样评价,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取得的成绩,完全是靠自力更生得来的,没有外国援助,没有经过仿制阶段,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服务国民经济建设责无旁贷

    2008年8月8日,国人期盼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在即,但阴沉的天气却令许多人担忧:“万一下雨怎么办?”

    由四院提供的、基于航天固体动力技术的火箭弹成功实现了对天气的干预,把降水延至开幕式结束以后。

    作为国内首家把火箭技术用于防灾、减灾的单位,四院面向人工影响天气和气象探测市场领域,推出以增雨防雹火箭、探空火箭为代表的人工影响天气系统集成服务和气象探测服务,在全国28个省区广泛应用,占据国内市场份额70%以上。在防灾减灾以及国庆阅兵、上海世博会等国家重大活动中大显身手。

    “作为中国航天人,履行好富国强军使命是党和国家赋予的重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国民经济建设,我们同样责无旁贷。”田维平说。

    该院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起步,然而初期发展并不顺利。

    “受思想观念及体制机制的影响,许多人一开始不知所措。”党委书记张康助表示,“直到上世纪末,我们的民用产业真正迎来了春天。”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做大做强民用产业”发展思路指导下,四院积极转变观念,将自主创新精神汇聚到民用产业发展中,制定了以“人无我有”的独家技术开拓民用产业的规划。多年来,四院坚持自主技术创新,积极实施军品核心技术向民用领域的成果转化,一批具有航天技术优势、市场前景广阔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项目迅速成长。

    管道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炼化、化工、发电与环保、建筑给排水等行业,其中普通碳钢管和非金属管材易腐蚀,不锈钢等耐蚀合金管价格过高。国内许多领域,尤其是海底输油管线长期以来不得不依赖进口。

    四院利用火箭发动机爆燃技术研发了双金属复合输油管线,使用机械性能优良、可焊性强的碳素钢、合金钢等低价材料,辅以不锈钢、钛合金等耐蚀材料作为内衬,不但满足特殊环境对于管道机械性能、耐蚀性能的要求,而且比传统技术防腐寿命高出4—6倍,还降低了制造成本和资源消耗。该产品成功中标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大型海底集输管线工程项目,开创了中海油在海底集输管线系统使用国内双金属复合输油管线的先河。

    飞机碳刹车盘作为影响飞机起落安全的易耗部件,制造工艺复杂、对材料性能要求十分苛刻。此前全球民用飞机碳刹车盘市场集中在国外少数几家公司手中,我国每年需花费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

    四院利用复合材料核心技术优势,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碳刹车盘,使用寿命在3000次以上,比国外原装飞机碳盘提高了42%,而成本仅为国外同工艺产品价格的50%—60%。该产品在2004年成功取得波音757-200型碳刹车盘制造人批准证书,以及7个机型碳刹车盘的维修许可证,2009年又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中国第一个空客A320系列飞机国产刹车盘零部件制造人批准证书。

    凭借在行业的技术实力,四院建成了以7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为孵化器的创新体系,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共获得专利技术500余项,其中150项为发明专利;承担国家、省市重大课题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同时,该院目前已形成了固体火箭技术应用、精细化工、复合材料和特种金属及装备产业四大领域为主体的民用产业发展格局,并在相关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市场领先地位的核心企业。

    薪火相传迈向新征程

    1990年,侯晓作为我国第一位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博士来到了四院。不到27岁的他最开始如同一个初上战场心惊胆战的新兵,连发动机试车都不敢看。

    然而,侯晓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成长。他夜以继日地奔波在科研生产一线和大型试验现场,从抓设计源头到审核总体方案、从做出重大决策到组织攻克难关,最终创造了新型发动机设计一次正确,首发试验成功、发发成功的奇迹。如今,他已是两个型号发动机的总设计师,并担任四院科技委主任和副院长。

    侯晓的成长并非个案。多年来,四院坚持依托重点型号和重大项目培养人才,通过专家体系建设、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科学作风培养、骨干人才激励、优秀团队重奖等措施,搭建了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帮助一大批技术、管理、技能领军人才脱颖而出。

    50年风雨兼程,四院人见证了我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的发展,如今他们更是信心百倍,立誓续写新的辉煌。田维平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四院将进一步履行好富国强军使命,到2015年,把四院建设成为市场化发展水平高、技术创新驱动力强、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核心竞争能力突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航天固体动力高科技公司,在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 付毅飞 通讯员 熊满仓 荣元昭)

    《科技日报》(2012-06-03 一版)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 ... /content_476791.htm
先顶再看
120吨固体发动机主要用于哪些装备?
钱学森在四院视察工作时曾这样评价,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取得的成绩,完全是靠自力更生得来的,没有外国援助,没有经过仿制阶段,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chenfeng2010 发表于 2012-6-4 18:50
120吨固体发动机主要用于哪些装备?
可能会用于长征六号的助推器吧
俺们要千吨大固推~
大固推应该是给洲际导弹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