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解蔽篇》第一讲(之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33:27
《荀子——解蔽篇》第一讲(之三)
冯学成 [龙江书院]

“博为蔽,浅为蔽”。我们大都认为博学、知识广博是一件好事情,但佛教却有不同的看法,即“所知障”,有的人知道的越多越糟糕,越麻烦,尾巴翘到天上去了,结果他什么都不会,这就是“知见成障”。书读多了有书读多了的麻烦,那么书读多了不好,那就少读点又怎么样呢?知识浅薄、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也不行。为什么多读书和少读书都不行呢?这是因为两者都带有片面性,都不是生活的全体、精神的全体。如果在宗教上,在佛教上来说,就将这个问题说的更加圆满一些。虽然荀子的理性思维很强,可是他这个学派传播的时间并不长,而他在这个方面的论述,我个人认为还不及庄子,但是他毕竟也看到了这些。
“古为蔽,今为蔽”。有的人只知道古代,中国这么两千多年来都是大谈特谈尧、舜、汤、武,一会是尧、舜之君,一会又是文、武之才,总之是沉浸在所幻想的上古时代的政治蓝图中,这就称之为“古为蔽”。这其实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所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历代很多知识分子,很多优秀的人,都完全泡在四书五经里面。公正的来说如果过分的强调四书五经,并且把所有的头脑,心思都放在上面,用荀子的话来说就是“古为蔽”。怎样开创未来?怎样开创更新的局面?又怎样为中华民族开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但是并不等于我们就可以抛弃前人的思想,前面才讲到了“始为蔽,终为蔽”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并告诉我们要善始善终,而且还要知中间的“中”。从大的方面看,古人的是“始”,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是“中”,未来的发展是“终”,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历史长链。可是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是什么呢?是道德的失落,是传统文化的失落,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提倡四书五经,重新开始对古人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加强自身的修养,这也是本人创办龙江书院的初衷之一吧。 “今为蔽”。只知道现在也会给我们造成蒙蔽。比如有的人只知道粉碎“四人帮”之后的那一段朝气蓬勃的景象,即解放思想之类,结果解放思想过头了就造成“六四”这样的麻烦。总之对于“古为蔽,今为蔽”,我们应该清醒的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因此,我们一定要真正的放开胸怀,涵融古今,不论是过去、现在、远、近、大、小、薄、浅,对各个方面我们都要把它融会贯通,不能局限在某一个具体的地方上。我们的思维和智慧是无方所的,是不受局限的,如果你把它局限在某一具体方面上,它就会受到限制,进而就会使你受到蒙蔽、遮障,从而施展不开自己的能力。
荀子又说“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这一句非常精辟。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此物不同于彼物,今天不同于昨天,此时不同于下一时刻,总之万事万物之间本身就有差别,既然有差异,那肯定会相互为界限,相互排斥,也就会相互造成彼此之间的蒙蔽。
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中有这么一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于商”,商星和参星是二十八宿里面的两个星宿,我们在春天的时候可以看见参星,到了秋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商星,但是你不可能同时看见参和商两颗星,这就是我们认识上的麻烦,也是我们认识上的局限。要打破这个局限,那我们就需要时间,就需要我们去思想、分析、综合、演绎的一个全面的能力。把一切分散、不相关的因素,通过我们的经验,通过我们的逻辑思维,把它们串连起来,并且理顺其中的因果关系。这是我们需要自立一个方面,但是要真正地达到这一点却很艰难。因为思想本身的缺陷性。用荀子的话来说这是思想方法上的一个共同的不可回避的弊病,即“此心术之公患也。”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不是说你是圣人就没有这样的麻烦,同样都存在这种思想上的缺陷,既然知道了这样的麻烦,又怎么办呢?
荀子在下面就列举了一些古代的例子来对此加以说明。“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纣是也”。夏桀和殷纣分别是夏商两代的暴君,也是亡国之君,他们所犯下的错误,在两、三千年之后还仍然为人们所指责,那他们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呢?他们思想又到底被什么蒙蔽了呢?
“桀蔽于末喜斯观,而不知关龙逢”。末喜是夏桀的爱妃,斯观是夏桀的一个奸臣,关龙逢则是当时的贤臣。中国经常有“女祸”之说。夏朝亡于末喜,殷纣亡于妲己,汉朝是赵飞燕,唐朝是杨贵妃,宋朝有个李师师,明朝则有个陈圆圆,总之是把女性作为祸事的缘由。夏桀受小人和女色的诱惑,而蒙蔽了自己的心志,拒绝了贤臣的规劝,并杀了关龙逢这样敢于直谏的贤臣。
“桀蔽于妲己、飞廉,而不知微子启。”殷纣是受蔽于妲己和飞廉,而不知道微子启(微子就是以后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微子到宋国,成为宋国的开国国君)当时还有很多贤臣,但殷纣王却不加以理会和采纳,只宠幸妲己和奸臣,以至于亡国。
“以惑其心,而乱其行”。为什么会乱其行?因为惑其心。为什么会惑其心?因为心有蔽,从而受到了遮障,受到了蒙蔽。那么这个遮障、蒙蔽到底是别人给我造成的遮障还是自己给自己造成的遮障呢?我们都应该认真的对自己进行检点,什么事能迷惑我的心?为什么我会因此而乱其行?这不仅仅是夏桀、殷纣所独有,实际上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每个人时时都要面对的状况,但是当我们处于“惑其心,而乱其行”的时候,又怎样才能使我们保持一份清醒呢?
禅宗里有这么一则公案:有僧人问药山惟俨禅师:“我有大事不明,请禅师对我指点一番。”“你自己的事我怎么给你料理呢?”“这正是我的疑惑之处。”“你的疑惑之处跟我有什么相干,是你疑惑,要想请我给你解疑惑我又怎么能给你解疑惑,难道我能把你肚剖开,把心掏出来洗一遍吗?这是不可能的事。就算我给你说上一些,反而更容易使你迷乱,只能是自己料理自己啊!
我们说受蔽,受他人的蒙蔽,其实根本就是你自己心里受蒙蔽了。所以要想不乱行,首先就要不惑心。怎样才能使自己不惑心?那就应该回到《大学》里面所说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修为之中,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基本心性上的修为,那么我们难免会“惑心”,进而更难免会“乱行”,从而给自己带来灾难。
“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贤良退处而隐逃,此其所以丧九牧之地,而虚宗庙之国也。” 不论是夏桀还是殷纣,都是“惑心而乱行”,那必然导致群臣抛弃为国为民的宗旨,转而谋求自己个人的私利;老百姓必然会心生怨恨,进而不愿意为他们劳作;贤能的人才都会辞官隐居而避世;这就是他们之所以丧失九州,使自己的宗庙、社稷成为废墟的原因。如今我们在安阳就可以看到殷墟,夏墟在什么地方至今我们还不清楚,据说最近发现了据说是属于夏王朝的第一个都城遗址,但是还没有详实的文物可以考证,还没有十足的证据来证明那个地方就是夏朝的都城。
如果身处上位的人“惑心而乱行”,那么下面的人就难免“去忠而事私”,大家对你就不会有多少忠诚之心,更不可能真心的侍奉你,大家只会去结党营私。对一国之君是如此样,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企业的老板昏了头,不能善于管理企业经营和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那么下面打工的人,不管是上层、中层还是下层,就会各自为政,就会个人打个人的小算盘。那些真正有才干的人,肯定就会炒老板的“鱿鱼”,另谋高就。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企业也是这样,一个团体也是这样。其关键是自己的心不能惑,自己的行不能乱。“上梁不正下梁歪”也就是基于这个道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桀死于亭山,纣县于赤旆。身不先知,人又莫之谏,此蔽塞之祸也。”夏桀到了他末日的时候,成汤革命,殷纣到了他末日的时候,武王革命。结果夏桀死于亭山,即现在安徽和县。殷纣王自杀,周武王把他的脑袋割下来,以号令天下。他们事先都未能知道自己的过错,而别人也没有办法去劝解他们。当时进谏的大臣是来一个杀一个,以至于后来再也每人敢去劝他们了。这就是蒙蔽所造成的祸害。如殷纣、夏桀这样的昏君,还有后来的隋炀帝,怎能只是受了一点蒙蔽呢?那简直就是胡作非为,丧心病狂。
史上的唐玄宗尚可称之为受了蒙蔽,那主要是受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的蒙蔽,有人说是因为杨贵妃那简直是冤枉了她。当时大唐经过开元后三十年的大治,整个大唐帝国在各个方面都已经达到了顶峰,整个国家的强盛程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已经是世界性的超级大国了。那个时候的长安城比现在的纽约还繁荣,纽约有个好莱坞,当时的长安城有个梨园,并不比他差,在诗词歌赋里面有个词牌《念奴姣》,这个念奴可是当时最红的歌星,在朱雀门城楼演唱时,长安城里一百多万人都会来听,唐玄宗还亲自给她打拍子。那时候唐朝真正是歌舞升平,但是上层腐朽也同样存在,日子太好过了麻烦也就跟着来了。开元二十二年,李林甫任宰相,就经常对唐玄宗说:“皇上是圣贤在世,你的圣明甚至超过了太宗皇帝,可以不用再过多操劳费心,政治清明,野无遗贤,而且天下太平。” 唐玄宗就这样受到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蒙蔽,放弃了皇帝的政治责任,任由奸臣们陷构官员,结党营私,由此引发了严重的国家危机。而后来的“安史之乱”更使唐王朝蒙受了巨大损失,尽管这场叛乱后来得到平定,但所谓“开元之治”便就此告终,大唐王朝逐渐走向败落,而整个中国也开始了走向了下滑的历程。

(未完待续)《荀子——解蔽篇》第一讲(之三)
冯学成 [龙江书院]

“博为蔽,浅为蔽”。我们大都认为博学、知识广博是一件好事情,但佛教却有不同的看法,即“所知障”,有的人知道的越多越糟糕,越麻烦,尾巴翘到天上去了,结果他什么都不会,这就是“知见成障”。书读多了有书读多了的麻烦,那么书读多了不好,那就少读点又怎么样呢?知识浅薄、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也不行。为什么多读书和少读书都不行呢?这是因为两者都带有片面性,都不是生活的全体、精神的全体。如果在宗教上,在佛教上来说,就将这个问题说的更加圆满一些。虽然荀子的理性思维很强,可是他这个学派传播的时间并不长,而他在这个方面的论述,我个人认为还不及庄子,但是他毕竟也看到了这些。
“古为蔽,今为蔽”。有的人只知道古代,中国这么两千多年来都是大谈特谈尧、舜、汤、武,一会是尧、舜之君,一会又是文、武之才,总之是沉浸在所幻想的上古时代的政治蓝图中,这就称之为“古为蔽”。这其实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所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历代很多知识分子,很多优秀的人,都完全泡在四书五经里面。公正的来说如果过分的强调四书五经,并且把所有的头脑,心思都放在上面,用荀子的话来说就是“古为蔽”。怎样开创未来?怎样开创更新的局面?又怎样为中华民族开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但是并不等于我们就可以抛弃前人的思想,前面才讲到了“始为蔽,终为蔽”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并告诉我们要善始善终,而且还要知中间的“中”。从大的方面看,古人的是“始”,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是“中”,未来的发展是“终”,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历史长链。可是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是什么呢?是道德的失落,是传统文化的失落,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提倡四书五经,重新开始对古人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加强自身的修养,这也是本人创办龙江书院的初衷之一吧。 “今为蔽”。只知道现在也会给我们造成蒙蔽。比如有的人只知道粉碎“四人帮”之后的那一段朝气蓬勃的景象,即解放思想之类,结果解放思想过头了就造成“六四”这样的麻烦。总之对于“古为蔽,今为蔽”,我们应该清醒的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因此,我们一定要真正的放开胸怀,涵融古今,不论是过去、现在、远、近、大、小、薄、浅,对各个方面我们都要把它融会贯通,不能局限在某一个具体的地方上。我们的思维和智慧是无方所的,是不受局限的,如果你把它局限在某一具体方面上,它就会受到限制,进而就会使你受到蒙蔽、遮障,从而施展不开自己的能力。
荀子又说“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这一句非常精辟。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此物不同于彼物,今天不同于昨天,此时不同于下一时刻,总之万事万物之间本身就有差别,既然有差异,那肯定会相互为界限,相互排斥,也就会相互造成彼此之间的蒙蔽。
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中有这么一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于商”,商星和参星是二十八宿里面的两个星宿,我们在春天的时候可以看见参星,到了秋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商星,但是你不可能同时看见参和商两颗星,这就是我们认识上的麻烦,也是我们认识上的局限。要打破这个局限,那我们就需要时间,就需要我们去思想、分析、综合、演绎的一个全面的能力。把一切分散、不相关的因素,通过我们的经验,通过我们的逻辑思维,把它们串连起来,并且理顺其中的因果关系。这是我们需要自立一个方面,但是要真正地达到这一点却很艰难。因为思想本身的缺陷性。用荀子的话来说这是思想方法上的一个共同的不可回避的弊病,即“此心术之公患也。”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不是说你是圣人就没有这样的麻烦,同样都存在这种思想上的缺陷,既然知道了这样的麻烦,又怎么办呢?
荀子在下面就列举了一些古代的例子来对此加以说明。“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纣是也”。夏桀和殷纣分别是夏商两代的暴君,也是亡国之君,他们所犯下的错误,在两、三千年之后还仍然为人们所指责,那他们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呢?他们思想又到底被什么蒙蔽了呢?
“桀蔽于末喜斯观,而不知关龙逢”。末喜是夏桀的爱妃,斯观是夏桀的一个奸臣,关龙逢则是当时的贤臣。中国经常有“女祸”之说。夏朝亡于末喜,殷纣亡于妲己,汉朝是赵飞燕,唐朝是杨贵妃,宋朝有个李师师,明朝则有个陈圆圆,总之是把女性作为祸事的缘由。夏桀受小人和女色的诱惑,而蒙蔽了自己的心志,拒绝了贤臣的规劝,并杀了关龙逢这样敢于直谏的贤臣。
“桀蔽于妲己、飞廉,而不知微子启。”殷纣是受蔽于妲己和飞廉,而不知道微子启(微子就是以后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微子到宋国,成为宋国的开国国君)当时还有很多贤臣,但殷纣王却不加以理会和采纳,只宠幸妲己和奸臣,以至于亡国。
“以惑其心,而乱其行”。为什么会乱其行?因为惑其心。为什么会惑其心?因为心有蔽,从而受到了遮障,受到了蒙蔽。那么这个遮障、蒙蔽到底是别人给我造成的遮障还是自己给自己造成的遮障呢?我们都应该认真的对自己进行检点,什么事能迷惑我的心?为什么我会因此而乱其行?这不仅仅是夏桀、殷纣所独有,实际上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每个人时时都要面对的状况,但是当我们处于“惑其心,而乱其行”的时候,又怎样才能使我们保持一份清醒呢?
禅宗里有这么一则公案:有僧人问药山惟俨禅师:“我有大事不明,请禅师对我指点一番。”“你自己的事我怎么给你料理呢?”“这正是我的疑惑之处。”“你的疑惑之处跟我有什么相干,是你疑惑,要想请我给你解疑惑我又怎么能给你解疑惑,难道我能把你肚剖开,把心掏出来洗一遍吗?这是不可能的事。就算我给你说上一些,反而更容易使你迷乱,只能是自己料理自己啊!
我们说受蔽,受他人的蒙蔽,其实根本就是你自己心里受蒙蔽了。所以要想不乱行,首先就要不惑心。怎样才能使自己不惑心?那就应该回到《大学》里面所说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修为之中,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基本心性上的修为,那么我们难免会“惑心”,进而更难免会“乱行”,从而给自己带来灾难。
“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贤良退处而隐逃,此其所以丧九牧之地,而虚宗庙之国也。” 不论是夏桀还是殷纣,都是“惑心而乱行”,那必然导致群臣抛弃为国为民的宗旨,转而谋求自己个人的私利;老百姓必然会心生怨恨,进而不愿意为他们劳作;贤能的人才都会辞官隐居而避世;这就是他们之所以丧失九州,使自己的宗庙、社稷成为废墟的原因。如今我们在安阳就可以看到殷墟,夏墟在什么地方至今我们还不清楚,据说最近发现了据说是属于夏王朝的第一个都城遗址,但是还没有详实的文物可以考证,还没有十足的证据来证明那个地方就是夏朝的都城。
如果身处上位的人“惑心而乱行”,那么下面的人就难免“去忠而事私”,大家对你就不会有多少忠诚之心,更不可能真心的侍奉你,大家只会去结党营私。对一国之君是如此样,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企业的老板昏了头,不能善于管理企业经营和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那么下面打工的人,不管是上层、中层还是下层,就会各自为政,就会个人打个人的小算盘。那些真正有才干的人,肯定就会炒老板的“鱿鱼”,另谋高就。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企业也是这样,一个团体也是这样。其关键是自己的心不能惑,自己的行不能乱。“上梁不正下梁歪”也就是基于这个道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桀死于亭山,纣县于赤旆。身不先知,人又莫之谏,此蔽塞之祸也。”夏桀到了他末日的时候,成汤革命,殷纣到了他末日的时候,武王革命。结果夏桀死于亭山,即现在安徽和县。殷纣王自杀,周武王把他的脑袋割下来,以号令天下。他们事先都未能知道自己的过错,而别人也没有办法去劝解他们。当时进谏的大臣是来一个杀一个,以至于后来再也每人敢去劝他们了。这就是蒙蔽所造成的祸害。如殷纣、夏桀这样的昏君,还有后来的隋炀帝,怎能只是受了一点蒙蔽呢?那简直就是胡作非为,丧心病狂。
史上的唐玄宗尚可称之为受了蒙蔽,那主要是受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的蒙蔽,有人说是因为杨贵妃那简直是冤枉了她。当时大唐经过开元后三十年的大治,整个大唐帝国在各个方面都已经达到了顶峰,整个国家的强盛程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已经是世界性的超级大国了。那个时候的长安城比现在的纽约还繁荣,纽约有个好莱坞,当时的长安城有个梨园,并不比他差,在诗词歌赋里面有个词牌《念奴姣》,这个念奴可是当时最红的歌星,在朱雀门城楼演唱时,长安城里一百多万人都会来听,唐玄宗还亲自给她打拍子。那时候唐朝真正是歌舞升平,但是上层腐朽也同样存在,日子太好过了麻烦也就跟着来了。开元二十二年,李林甫任宰相,就经常对唐玄宗说:“皇上是圣贤在世,你的圣明甚至超过了太宗皇帝,可以不用再过多操劳费心,政治清明,野无遗贤,而且天下太平。” 唐玄宗就这样受到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蒙蔽,放弃了皇帝的政治责任,任由奸臣们陷构官员,结党营私,由此引发了严重的国家危机。而后来的“安史之乱”更使唐王朝蒙受了巨大损失,尽管这场叛乱后来得到平定,但所谓“开元之治”便就此告终,大唐王朝逐渐走向败落,而整个中国也开始了走向了下滑的历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