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渐进与激进——兼与陶文昭教授商榷(军事发展的基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38:55
改革的渐进与激进——兼与陶文昭教授商榷(军事发展的基础)

    6月25日发行的《学习时报》(第642期)上刊登了陶文昭教授的一篇文章“辨证看待改革的渐进与激进”。在该文的最后部分作者提出观点:“渐进和激进都只是服务于改革目的的手段。中国未来更要重视改革手段的综合运用。”那么,这样的结论又是从怎样的论据中得出来的呢?为此,陶教授分了两步走,首先证明“中国改革中也有激进的因素”,并且这样的“激进的因素”为改革的巨大成功做出了贡献。其后强调,既然“激进的因素”为改革的巨大成功做出了贡献,那么,在未来的改革中继续发挥“激进的因素”的作用,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可是,实际情况果真是如陶教授之所说吗?

    一 模糊的阶段性

    我们说,中国改革的阶段性的表现非常明显,而陶教授对此选择性地视而不见。不分“激进的因素”所存在的阶段特点,不点明“激进的因素”所具体针对的阶段目标,确实让人对他的“激进的因素”发挥作用的过程充满着模糊不清的感觉。

    在1989年以前,中国的改革呈现的是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双管齐下的状态。不好用“激进”或是用“渐进”的标签来笼统地概括这一时期的改革。总之,它是在一种开创局面下的改革的奠基。

    但紧接着发生的政治风波,让人们不得不对改革本身进行更多的思考。作为思考的一个成果,就是将体制改革中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区分了开来,并对这两种不同的改革给予了不同的路径设计和不同的速度推动。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经济体制改革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而与此同时,政治体制改革则在“积极稳妥”的方针指导下,逐步取得进展。对于这一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不好用“激进”的标签来笼统论之的。

    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其中包含有经济体制改革成果的贡献,也同样有政治体制改革成果的贡献,试想,如果没有一个安定和平的政治环境,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是无从谈起的。

    二 模糊的概念应用

    在陶教授的文章里,显示的是“激进”和“渐进”的概念贯穿了改革的全过程,可实际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而且,“激进”和“渐进”概念都有着它们独特的使用语境。

    改革开放30周年前后,有人提出“改革已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有人提出“改革已进入了一个深水区”。这些看法提出的背景,在于寻求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正是针对这种状况,强调了“激进”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有害性,也就是说,“激进”这个概念是有特定情形下的专门所指的。而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和“稳中求进”的表述,应循了“渐进”的观点。

    三 难圆自说的逻辑错误

    适用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专门概念“激进”和“渐进”的区分,表达出的意旨在于把安定和平的政治环境作为一个前提存在的重要性。而并不是如同陶教授所说的“渐进意味着对既有性质的坚持,激进意外着对既有性质的改变。”

    如果,陶教授坚持他的这个见解是正确的,那么,他也就坚持犯了一个难圆自说的逻辑错误。其错误在于:他所说的“激进意味着对既有性质的改变”和他所说的“渐进和激进都只是服务于改革目的的手段。中国未来更要重视改革手段的综合运用。”之间存在着悖谬。人们综合两者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未来要重视“激进”手段的运用,而“激进意味着对既有性质的改变”,那么中国未来是要重视进行“对既有性质的改变”的吗?

    陶教授一方面认为“中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国未来的改革要重视“对既有性质的改变”。这样的矛盾,着实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未完待续)
改革的渐进与激进——兼与陶文昭教授商榷(军事发展的基础)

    6月25日发行的《学习时报》(第642期)上刊登了陶文昭教授的一篇文章“辨证看待改革的渐进与激进”。在该文的最后部分作者提出观点:“渐进和激进都只是服务于改革目的的手段。中国未来更要重视改革手段的综合运用。”那么,这样的结论又是从怎样的论据中得出来的呢?为此,陶教授分了两步走,首先证明“中国改革中也有激进的因素”,并且这样的“激进的因素”为改革的巨大成功做出了贡献。其后强调,既然“激进的因素”为改革的巨大成功做出了贡献,那么,在未来的改革中继续发挥“激进的因素”的作用,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可是,实际情况果真是如陶教授之所说吗?

    一 模糊的阶段性

    我们说,中国改革的阶段性的表现非常明显,而陶教授对此选择性地视而不见。不分“激进的因素”所存在的阶段特点,不点明“激进的因素”所具体针对的阶段目标,确实让人对他的“激进的因素”发挥作用的过程充满着模糊不清的感觉。

    在1989年以前,中国的改革呈现的是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双管齐下的状态。不好用“激进”或是用“渐进”的标签来笼统地概括这一时期的改革。总之,它是在一种开创局面下的改革的奠基。

    但紧接着发生的政治风波,让人们不得不对改革本身进行更多的思考。作为思考的一个成果,就是将体制改革中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区分了开来,并对这两种不同的改革给予了不同的路径设计和不同的速度推动。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经济体制改革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而与此同时,政治体制改革则在“积极稳妥”的方针指导下,逐步取得进展。对于这一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不好用“激进”的标签来笼统论之的。

    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其中包含有经济体制改革成果的贡献,也同样有政治体制改革成果的贡献,试想,如果没有一个安定和平的政治环境,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是无从谈起的。

    二 模糊的概念应用

    在陶教授的文章里,显示的是“激进”和“渐进”的概念贯穿了改革的全过程,可实际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而且,“激进”和“渐进”概念都有着它们独特的使用语境。

    改革开放30周年前后,有人提出“改革已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有人提出“改革已进入了一个深水区”。这些看法提出的背景,在于寻求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正是针对这种状况,强调了“激进”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有害性,也就是说,“激进”这个概念是有特定情形下的专门所指的。而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和“稳中求进”的表述,应循了“渐进”的观点。

    三 难圆自说的逻辑错误

    适用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专门概念“激进”和“渐进”的区分,表达出的意旨在于把安定和平的政治环境作为一个前提存在的重要性。而并不是如同陶教授所说的“渐进意味着对既有性质的坚持,激进意外着对既有性质的改变。”

    如果,陶教授坚持他的这个见解是正确的,那么,他也就坚持犯了一个难圆自说的逻辑错误。其错误在于:他所说的“激进意味着对既有性质的改变”和他所说的“渐进和激进都只是服务于改革目的的手段。中国未来更要重视改革手段的综合运用。”之间存在着悖谬。人们综合两者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未来要重视“激进”手段的运用,而“激进意味着对既有性质的改变”,那么中国未来是要重视进行“对既有性质的改变”的吗?

    陶教授一方面认为“中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国未来的改革要重视“对既有性质的改变”。这样的矛盾,着实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未完待续)
如果有一个“乱”字怎生了得,所以也能说是军事发展的基础。
现今的军事发展一年是一年的新模样
感觉CD的气氛很好,许多网友的理性发言让我收益非浅,就把这篇原创发在这里,请批评指教~
顺着这个话题继续,完全可以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更深入地探讨军事的发展
为什么MD在其他国家累试不爽的手段,到了兔子这里不太好使?
一方面,基础不一样,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少了警惕
长城好 发表于 2012-7-29 10:59
为什么MD在其他国家累试不爽的手段,到了兔子这里不太好使?
一方面,基础不一样,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少了 ...
本朝不会再有什么改革了。。。现在这个状况天下诸侯很满意。。。非常满意。。。。现在人家只想好好的过自己富贵升平的日子。。不想改什么革。。
中国目前的政治体制已经进入了稳定期,大框架基本定型了
回6和7楼网友:
由以前的“积极稳妥”方针到今年提出的“稳中求进”方针,虽都是4字,内涵已有精细化发展
政治体制改革是要推进的,上个星期HUBOSS在省部级开班上讲了三个前提
那么,前提以下,对具体路径的探讨,我还写了几篇小文,试着可操作化
难点在于,基点的再确立上。。。
在基点的再确立上,我也试着提出以“不同而和的思想和混合式治国论”解释“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
以及,以“民主和民主政体之分”清本正源
也探讨了网络时代,人民当家作主的可实现形式等
长城好 发表于 2012-7-29 11:46
在基点的再确立上,我也试着提出以“不同而和的思想和混合式治国论”解释“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
以及 ...
哪三个前提- -
长城好 发表于 2012-7-29 10:59
为什么MD在其他国家累试不爽的手段,到了兔子这里不太好使?
一方面,基础不一样,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少了 ...
什么手段?
MD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恰恰在中国是最成功的典范
回11楼:
不好说“MD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恰恰在中国是最成功的典范”
这到不全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展本身以及经济发展所伴生出的很多问题
还事实上在于资本主义后续发展中必然会存在的一条线索在中国的体现
f22 发表于 2012-7-29 16:38
什么手段?
MD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恰恰在中国是最成功的典范
不好说“MD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恰恰在中国是最成功的典范”
这到不全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展本身以及经济发展所伴生出的很多问题
还事实上在于资本主义后续发展中必然会存在的一条线索在中国的体现
f22 发表于 2012-7-29 16:38
什么手段?
MD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恰恰在中国是最成功的典范
再而言之
即便不谈“最成功的典范”用词其所语气渲染的意义何在
光是“最成功的典范”用词本身,就要求是要建立在一个比较研究的基础之上,并且,其中的“最”字还要求这个比较研究的范围要足够的大
那么,这个足够大的比较研究的事实又在哪里呢?
长城好 发表于 2012-8-3 08:51
再而言之
即便不谈“最成功的典范”用词其所语气渲染的意义何在
光是“最成功的典范”用词本身,就要求 ...
如果仅仅以“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宏观指标一言以蔽之,那么人均指标就会强烈要求它的严谨性
我们科学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