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楠木正成——武士道精神的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11:34

在后醍醐天皇打倒幕府,中兴皇权的事业中,有一位河内地区的豪族立了重大战功,他就是楠木正成。
  楠木正成幼名多闻丸,出生年月不详(也有的说他出生于1294年),生于河内国(今大阪府)千早赤坂村。传说是橘氏的后裔,但尚难断定。
  楠木家族是河内金刚山麓地区的地侍首领,远近驰名。其父为了与河内八尾别当(地方官吏)显幸争夺土地,经常诉诸武力,但每次都以楠木家族受损而告终。年轻的楠木正成接替父业后,深深感到只为了一点土地而折财损兵的作法,不仅得不偿失,而且也是愚蠢的。他认为必须改变过去的作法,设法从根本上制服对手。为此,他全面、认真地考察了主要水路长濑川。
  长濑川是和川的主要支流之一,也是通往八尾的主要水路。楠木正成认为只要在水路的各个主要地点,层层设置关卡征税,就可以从经济上将八尾别当显幸置于死地。正成的这一措施,果然使显幸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显幸为此十分气愤,进而出兵大战楠木正成。其实,显幸此举,早在正成预料之中。当显幸率军来攻时,正成军迅速迎战,给以致命打击,显幸的八尾军惨败。
  正成军初战取胜,不仅使士气大振,而且书记河内地区的武士纷纷幕名而云集于正成的旗帜之下,军势更加强大。
  显幸战败后,曾求助幕府的六波罗府,但因当时纪州(今和歌山县)的汤浅定佛一党叛乱,六波罗探题想利用正成军前去镇压,所以,拒绝了显幸的求助。不久,正成接幕府命令,前去镇压汤浅定佛之乱。汤浅定佛十分钦佩正成,闻正成前来讨伐,急忙不战而降。至此,楠木正成实际上控制了河内地区,势力益强,被任命为兵卫。
  1331年8月,后醍醐天皇逃往笠置山,企图以此为根据地,集聚力量再次进行讨幕、楠木正成问讯,认为这正是登上政治舞台的大好机会。于是,举兵响应,并亲自奔赴笠置山,向天皇表示忠贞之志。
  在投奔笠置山的勤王诸将中,正成的出身虽然低下,却受到了后醍醐天皇的器重。据说,天皇所以器重他,是因为天皇在危难之际做过一个梦。在梦中,天皇看见一棵粗大的长青树的南边,安放着一个玉座,群臣并列两侧。瞬息间,有两个童子出现在他的面前,并对他说:“当今天下虽无安定之处,但只有那玉座才是陛下最可安身之地”。话音刚落,两个童子便形影无踪了。天皇醒后,便立即召见笠置寺中的伊予守源为他释梦。伊予守源说,所谓南边之大树,意即楠木也,只有楠木这个人才是陛下所能依赖的最好武士。根据伊予守源的话,后醍醐天皇派人召见了楠木正成。后来的儒学者还写诗赞美此事曰:“紫晨庭树南枝梦,占得中兴第一功”。当然,这些传说不尽可信,恐系崇拜楠木正成者的臆造而已。
  当楠木登上笠置山时,山上的兵力并不多,同时也缺乏战斗力。正成以意识到笠置山迟早被破,所以他拜谒天皇后,马上返回河内,急速加固赤坂城,以备笠置山失守后,迎天皇到赤坂城来。不久,笠置山果然被幕府军陷落。
  笠置山失守后,后醍醐天皇慌忙潜逃到楠木正成据守的赤坂城。但因中途迷路,最后被捕。笠置山失守后的第十天,镰仓幕府军开始围攻赤坂城。在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正成采用了各种战术,对付来攻之敌,甚至往城下敌军阵中倾倒屎尿,或取城上的石头向城下敌群投掷,或用长柄勺盛满水往敌人头上浇。对上述超出常规的战法,颇使幕府军挠头。在这次激战中,正成的兵力据说不足二、三百人,却能够抗击势众的强敌。这主要是得到了河内地区的广大农民支持的缘故。因为,当时广大农民,对幕府的残暴统治早已怨声载道,恨之入骨了。
  1333年,局势发生了极大变化,镰仓幕府在众叛亲离之下宣告灭亡。后醍醐天皇返回京都,开始了“建武中兴”。在后醍醐天皇返京时,楠木正成迎驾于兵库。在新政府当中,天皇赐楠木正成从五位下,封为河内守及左卫门尉。
  在建武新政权之下,集聚了一大批怀有已目的的武士。忠于天皇的楠木正成,早已预感到足利尊氏等人,将来必定会大搞分裂。因此,他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决心以千早城为中心,向周围扩展,形成了许多支城,后来被称作“楠木十七城”。
  1335年,足利尊氏乘北条氏余党叛乱之际,率兵东征,并据守镰仓与建武政权抗衡。1336年1月,尊氏在箱根竹下大破新田义贞军后,进入了京都,后醍醐天皇逃到比叡山。不久,在北畠显家,新田义贞、楠木正成合力围攻下,足利尊氏军退出京都。后醍醐天皇再度返京。楠木正成在这次京都攻防战中表现得很出色,逐渐使人们认识到了他的重要性。
  足利尊氏退出京都西走时,楠木正成曾向天皇建议:应召回足利尊氏,谋求君臣和睦。并说新田义贞不可信,因为“灭亡镰仓幕府是尊氏之功”,“天下武士不属义贞,而皆属尊氏”。但是,一时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公卿们,对楠木正成的这一建议,根本不予理睬。1336年4月,足利尊氏在九州的少贰、大友、岛津等豪族的支持下,分海陆两路进军京都。当兵至兵库时,朝廷惊恐万状,急命新田义贞与楠木正成率军狙击。
  据《太平记》载,正成在接到命令后,又曾建议说:“在平地上迎击大敌,不易取胜,不如天皇再到比叡山行幸,把足利军诱入京都。使其成为瓮中之鳖,断其军粮,最后必定取胜”。正成这一建议,又遭到群臣们的一阵嘲笑。结果,面对着尊氏的军势,新田义贞怕后路被截,不战而退,抛弃正成军逃回京都。5月25日,楠木正成孤军迎敌,从早十点直战到下午四点。经过多次浴血鏖战,在反复十几次交锋后,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正成率领幸存的将士退到凑川的一户农家,然后与兄弟正季互刺而死,时年四十三岁。其余幸存将士,亦皆剖腹自尽。
  正成在迎战足利军之前,已预感到这次出征将是一场恶战,自己的性命很难幸存。因此,行军途中,曾在樱井驿托后事于嫡子正行。
  当时,对楠木正成的评价,就有褒贬两说。以北朝为正统的人,认为他逆臣贼子;在南朝,则尊他为天皇的忠臣,甚至被誉为军神。后醍醐天皇追封他为正三位羽林中郎将。1559年11月26日,正亲町天皇下敕,正式恢复了正成的忠臣名誉,世间对正成的看法才随之改变。当年正成曾经激战过的广济寺,亦得到修复。
  德川幕府时,德川光方于1692年8月,在广严寺为楠木正成立了《呜呼忠臣楠子之墓》的显彰碑。德川幕府末期,为了大力提倡尊王思想,发扬武士道精神,大肆纪念楠木正成,并掀起了建立祭祀正成的神社运动。1872年(明治5年),又建立了纪念正成的凑川神社。
  楠木正成出身于地方豪族,在镰仓幕府末期,卷入勤王倒幕运动。在推翻镰仓幕府这一历史事件中,不能说楠木正成没起一点作用。在以后的建武中兴及南北朝对峙中,他忠诚于后醍醐天皇,出生入死,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封建武士对皇室的崇拜,而不顾各项新政对社会的前进是否有利。这表明了他们是有阶级局限性的。尔后的统治者,把楠木正成推崇为武士道的典范与楷模,这不过是一种借助亡灵来巩固其统治的伎俩而已。
在后醍醐天皇打倒幕府,中兴皇权的事业中,有一位河内地区的豪族立了重大战功,他就是楠木正成。
  楠木正成幼名多闻丸,出生年月不详(也有的说他出生于1294年),生于河内国(今大阪府)千早赤坂村。传说是橘氏的后裔,但尚难断定。
  楠木家族是河内金刚山麓地区的地侍首领,远近驰名。其父为了与河内八尾别当(地方官吏)显幸争夺土地,经常诉诸武力,但每次都以楠木家族受损而告终。年轻的楠木正成接替父业后,深深感到只为了一点土地而折财损兵的作法,不仅得不偿失,而且也是愚蠢的。他认为必须改变过去的作法,设法从根本上制服对手。为此,他全面、认真地考察了主要水路长濑川。
  长濑川是和川的主要支流之一,也是通往八尾的主要水路。楠木正成认为只要在水路的各个主要地点,层层设置关卡征税,就可以从经济上将八尾别当显幸置于死地。正成的这一措施,果然使显幸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显幸为此十分气愤,进而出兵大战楠木正成。其实,显幸此举,早在正成预料之中。当显幸率军来攻时,正成军迅速迎战,给以致命打击,显幸的八尾军惨败。
  正成军初战取胜,不仅使士气大振,而且书记河内地区的武士纷纷幕名而云集于正成的旗帜之下,军势更加强大。
  显幸战败后,曾求助幕府的六波罗府,但因当时纪州(今和歌山县)的汤浅定佛一党叛乱,六波罗探题想利用正成军前去镇压,所以,拒绝了显幸的求助。不久,正成接幕府命令,前去镇压汤浅定佛之乱。汤浅定佛十分钦佩正成,闻正成前来讨伐,急忙不战而降。至此,楠木正成实际上控制了河内地区,势力益强,被任命为兵卫。
  1331年8月,后醍醐天皇逃往笠置山,企图以此为根据地,集聚力量再次进行讨幕、楠木正成问讯,认为这正是登上政治舞台的大好机会。于是,举兵响应,并亲自奔赴笠置山,向天皇表示忠贞之志。
  在投奔笠置山的勤王诸将中,正成的出身虽然低下,却受到了后醍醐天皇的器重。据说,天皇所以器重他,是因为天皇在危难之际做过一个梦。在梦中,天皇看见一棵粗大的长青树的南边,安放着一个玉座,群臣并列两侧。瞬息间,有两个童子出现在他的面前,并对他说:“当今天下虽无安定之处,但只有那玉座才是陛下最可安身之地”。话音刚落,两个童子便形影无踪了。天皇醒后,便立即召见笠置寺中的伊予守源为他释梦。伊予守源说,所谓南边之大树,意即楠木也,只有楠木这个人才是陛下所能依赖的最好武士。根据伊予守源的话,后醍醐天皇派人召见了楠木正成。后来的儒学者还写诗赞美此事曰:“紫晨庭树南枝梦,占得中兴第一功”。当然,这些传说不尽可信,恐系崇拜楠木正成者的臆造而已。
  当楠木登上笠置山时,山上的兵力并不多,同时也缺乏战斗力。正成以意识到笠置山迟早被破,所以他拜谒天皇后,马上返回河内,急速加固赤坂城,以备笠置山失守后,迎天皇到赤坂城来。不久,笠置山果然被幕府军陷落。
  笠置山失守后,后醍醐天皇慌忙潜逃到楠木正成据守的赤坂城。但因中途迷路,最后被捕。笠置山失守后的第十天,镰仓幕府军开始围攻赤坂城。在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正成采用了各种战术,对付来攻之敌,甚至往城下敌军阵中倾倒屎尿,或取城上的石头向城下敌群投掷,或用长柄勺盛满水往敌人头上浇。对上述超出常规的战法,颇使幕府军挠头。在这次激战中,正成的兵力据说不足二、三百人,却能够抗击势众的强敌。这主要是得到了河内地区的广大农民支持的缘故。因为,当时广大农民,对幕府的残暴统治早已怨声载道,恨之入骨了。
  1333年,局势发生了极大变化,镰仓幕府在众叛亲离之下宣告灭亡。后醍醐天皇返回京都,开始了“建武中兴”。在后醍醐天皇返京时,楠木正成迎驾于兵库。在新政府当中,天皇赐楠木正成从五位下,封为河内守及左卫门尉。
  在建武新政权之下,集聚了一大批怀有已目的的武士。忠于天皇的楠木正成,早已预感到足利尊氏等人,将来必定会大搞分裂。因此,他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决心以千早城为中心,向周围扩展,形成了许多支城,后来被称作“楠木十七城”。
  1335年,足利尊氏乘北条氏余党叛乱之际,率兵东征,并据守镰仓与建武政权抗衡。1336年1月,尊氏在箱根竹下大破新田义贞军后,进入了京都,后醍醐天皇逃到比叡山。不久,在北畠显家,新田义贞、楠木正成合力围攻下,足利尊氏军退出京都。后醍醐天皇再度返京。楠木正成在这次京都攻防战中表现得很出色,逐渐使人们认识到了他的重要性。
  足利尊氏退出京都西走时,楠木正成曾向天皇建议:应召回足利尊氏,谋求君臣和睦。并说新田义贞不可信,因为“灭亡镰仓幕府是尊氏之功”,“天下武士不属义贞,而皆属尊氏”。但是,一时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公卿们,对楠木正成的这一建议,根本不予理睬。1336年4月,足利尊氏在九州的少贰、大友、岛津等豪族的支持下,分海陆两路进军京都。当兵至兵库时,朝廷惊恐万状,急命新田义贞与楠木正成率军狙击。
  据《太平记》载,正成在接到命令后,又曾建议说:“在平地上迎击大敌,不易取胜,不如天皇再到比叡山行幸,把足利军诱入京都。使其成为瓮中之鳖,断其军粮,最后必定取胜”。正成这一建议,又遭到群臣们的一阵嘲笑。结果,面对着尊氏的军势,新田义贞怕后路被截,不战而退,抛弃正成军逃回京都。5月25日,楠木正成孤军迎敌,从早十点直战到下午四点。经过多次浴血鏖战,在反复十几次交锋后,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正成率领幸存的将士退到凑川的一户农家,然后与兄弟正季互刺而死,时年四十三岁。其余幸存将士,亦皆剖腹自尽。
  正成在迎战足利军之前,已预感到这次出征将是一场恶战,自己的性命很难幸存。因此,行军途中,曾在樱井驿托后事于嫡子正行。
  当时,对楠木正成的评价,就有褒贬两说。以北朝为正统的人,认为他逆臣贼子;在南朝,则尊他为天皇的忠臣,甚至被誉为军神。后醍醐天皇追封他为正三位羽林中郎将。1559年11月26日,正亲町天皇下敕,正式恢复了正成的忠臣名誉,世间对正成的看法才随之改变。当年正成曾经激战过的广济寺,亦得到修复。
  德川幕府时,德川光方于1692年8月,在广严寺为楠木正成立了《呜呼忠臣楠子之墓》的显彰碑。德川幕府末期,为了大力提倡尊王思想,发扬武士道精神,大肆纪念楠木正成,并掀起了建立祭祀正成的神社运动。1872年(明治5年),又建立了纪念正成的凑川神社。
  楠木正成出身于地方豪族,在镰仓幕府末期,卷入勤王倒幕运动。在推翻镰仓幕府这一历史事件中,不能说楠木正成没起一点作用。在以后的建武中兴及南北朝对峙中,他忠诚于后醍醐天皇,出生入死,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封建武士对皇室的崇拜,而不顾各项新政对社会的前进是否有利。这表明了他们是有阶级局限性的。尔后的统治者,把楠木正成推崇为武士道的典范与楷模,这不过是一种借助亡灵来巩固其统治的伎俩而已。
<P>马羽大茶水有篇著名的稿子——《最后的楠木党》只完成了上,中......下以后拖了n年了</P><P>大家可以去搜一搜</P><P>应该说这个是比较好的关于楠木一族的中文普及读物吧</P><P>不过。。。。楠木流军学之后成为日本最主要的军事学说流派影响了日后很多年的日本的战争,并成为日本历史上三大军神(楠木,上杉谦信,乃木希典)。然则,这种以堂堂之师正正之旗与人死磕的打法实在是过于厚道了。。。。难怪日后萨摩军的钓之野伏能这样的大成功。。。。。</P>
<P>有个问题,日本武士有个名言叫"七生报国"</P><P>此言出处我看到过两个版本,一个版本说是楠木正成死前的遗言,另一个版本是说出自当时九州肥后的菊池武敏.不知道那个是对的.望高人解惑</P>[em06]
我倒是看过一本回忆录里面那个日军训练新兵说要学习楠公七杀报国与敌同亡的忠君思想
<B>以下是引用<I>iCer</I>在2005-1-1 1:00:42的发言:</B>

<P>有个问题,日本武士有个名言叫"七生报国"</P>
<P>此言出处我看到过两个版本,一个版本说是楠木正成死前的遗言,另一个版本是说出自当时九州肥后的菊池武敏.不知道那个是对的.望高人解惑</P>[em06]

<P>這個是楠木正成所謂的辭世之語﹐詳見&lt;太平記&gt;。但並不是代表此話為楠木第一個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