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冲天飞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56:32
<P>提起FBC-1飞豹战斗轰炸机,我们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在我国自行研制的作战飞机当中,它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例如:歼轰-7飞机是我国第一个完全自行设计的歼击轰炸机;是第一个自觉进行可靠性和维修性补充设计的机种;是第一个地面试验、试飞规模最大、过程最全、试飞架次最多的机种;是我国第一次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管理系统研制全过程的机种:是第一个采用了数字总线作为机载系统的综合手段。所以,它在我国航空发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任何一种武器装备,都有它产生的时代背景,那么,我们是在什么情况决定研制飞豹的呢?这就要从1974年的西沙海战谈起了。
西沙群岛位于海南岛东南约33O公里,由宣德、永乐两个岛群组成。1974年1月11日,南越当局出于内政外交的需要,居然公布地图,把我西沙群岛全部划归它的版图,还反诬中国侵占了他们的宣德群岛,并于当年1月15日上午公然出动军舰侵我领海,撞我渔船,突袭我永乐群岛。战争的最后结局我们都知道了,但是通过这场战争,我们还是发现了我们的弱点之所在,这就是根本没有可用的空中支援。如果我们面对的对手不是越南,而是更强的国家,那么就很可能由于没有空中火力而限于被动了。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海航装备的歼击机基本没有对海攻击能力,轰-5航程较远,又过于老旧不堪重任,其实,即使是轰-5与轰-6,也缺乏精确的海上攻击能力。因此适合海航使用的新型攻击机成为迫切急需的机型。在1975年的军备发展会议上,军方强烈要求三机部,现航空工业总公司,研制一种中程轰炸机以满足未来的作战需求。同时空军的轰-5、轰-6速度太慢,无法适应现代高强度作战的要求,而超音速的强-5航程又太短(1500千米),且载弹量仅有2000千克。因此空军也迫切希望拥有兼有战斗机和轰炸机性能的新型飞机。国防科工委根据海空军的要求,确定关于新歼击轰炸机的战术技术要求,随即据此要求三机部用一个机型,装备同种类武器和机载设备,分别满足海空军的需求。在计划中,海空军的新歼轰除了作战使用的武器和配备不同外,技术性能基本一致。


轰-5。是我国从苏联引进的伊尔-28(IL-28)喷气轰炸机的仿制品,最大航程仅2400公里。



轰-6轰炸机,原型为苏联的中型喷气轰炸机图-16。在轰-6D装备部队之前它基本上没有对海攻击能力。
1976年6月,三机部下属各单位的设计精英云集北京,被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各自设计方案。沈阳飞机制造厂和南昌飞机制造厂率先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起先三机部倾向沈阳歼轰-8方案,该方案计划在歼-8的基础上发展一种强调对地攻击能力的轻型歼击轰炸机。沈飞以米格-23MC为基础,改歼-8机头进气为两侧进气配置,采用新型大推力发动机,在牺牲升限和速度的前提下(由20000米、M2.0下降到15000米和M1.75),增大载弹量(由2200千克到4500千克)。同时飞机的航程也提升至3000千米以上。南昌厂的强-6型强击机的设计思想则更加超前。从6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间,世界航空界非常流行可变翼技术的应用开发,这股潮流对中国航空业也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在强-6的研发初期,部份科研人员建议在吸取米格-27,以及从越南战争获得的F-111的精华,发展我国的下一代歼轰机。其实从60年代末开始,中国唯一具有攻击机制造经验的南昌飞机制造厂,在总设计师陆孝彭坚持下,吸收部份米格-23的设计经验,已经开始设计单发双座超音速强击机,作为强-5和歼-6的共同后续机。南昌厂确定的强-6方案,采用悬臂式可变翼设计,机腹进气,装一具最大后推力为12200千克的涡扇-6涡扇发动机。从外形来看,强-6就像是F-16和米格-23的混合体。但有关部门最后否决了这个计划,据说WS-6出现了严重的技术问题。其实WS-6的研制基本上是顺利的,已经经过了150小时的连续试车,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可是在以后的资料中却说是由于WS-6的配套飞机下马才使得WS-6没有了配套的机种,所以才会停止研制,本人认为这是我国航空工业的一大败笔之一,它使我们在向世界先进水平的冲击上又一次失去了宝贵的机会。这时,苏联已在我边境附近部署了重兵,高密度大纵深的防空火力网已经建成,进攻威胁咄咄逼人。在这一严峻形势下,终于在1977年11月,西安603所在统一内部争议后,发表了第三个方案的初步设计:一种具有前线超音速低空突防能力的歼击轰炸机。603所确定了传统设计和线传飞行控制技术相结合的路子,力图使该设计达到更先进的水平。新歼轰的竞争进入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之后歼轰-7最终确认由西安的603所负责研制。与此同时,我们那时已经从英国购买了MK-202军用发动机及其生产许可证,然而,它在当时却倍受孤立,在多个方案中均被排除在动力选型之外,直到飞豹基本确定之后才被选中,这时,它在库房里已经沉睡了近三年的时间了。之后,海空军因为各自作战对象不同及使用兵器不同,而对飞机座舱布局产生了争论。海军作战目标为各种水面舰艇,飞行员根据机载电子设备操纵空舰导弹进行攻击,希望采用类似美国刚服役不久的F-14的纵列双座。而空军因其主要面对是苏联地面部队,希望搞便于两名飞行员协同的并列双座布局。而当时的航空工业不足以搞两种座舱布局,双方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这一争论一下子又占用了三年的宝贵时间。就在一切都已经具备,就等大干一场的时候,国民经济大调整又开始了。由于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际环境比较缓和,我们所面临的军事压力降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包括相当一批与国防实力提高有重大意义的项目都被迫下马了。飞豹原本也在其中,只是由于广大科技人员的极力争取才由下马改为缓上项目的不然的话,飞豹恐怕与很多型号一样,只能成为我们记忆当中的东西了。
1982年英阿马岛一战,阿根廷超军旗攻击机发射AM39“飞鱼”导弹击毁英国皇家海军“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这给中国军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岛战争后,中国海军开始探讨轰炸机、水面舰只、潜艇三位一体的联合作战模式。于是到了1982年11月,歼轰-7、歼-8全天候型计划再次全面启动。到1983年初,603所先后完成了歼轰-7结构,强度和系统原理性实验,同时转入全面详细设计阶段。同时与歼轰-7相配套的新一代“鹰击-8”(YJ8)空舰导弹的预研工作也正式开始。同年5月,国家拨专款更新603所的生产制造设备,以确保飞机的正常生产研制进度。603所在没有原准机可供参照的情况下,提出了标准设计“20年不落后”的口号,主要负责人为陈一坚。但在此后10年“飞豹”的研制过程中,仍经受了“三起三落”的严峻考验。当时,“飞豹”的研制经费只有一亿美元,远低于其他国家同等水平。最初限于条件,许多试验都是在露天完成,使用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处理大量数据,绘图过程完全依赖手工。最终确定的“飞豹”气动外形如下:正常式串列双座布局,常规半硬壳式蜂腰形机身,带腹鳍。中等展弦比后掠式上单翼有前缘锯齿,带下反角,气动扭转外翼,翼根有填角。斜定轴全动式中下平尾,大后掠单垂尾。两台涡轮风扇发动机并列装在后机身内,进气道位于机身两侧翼根处。这样的气动布局形式,正像飞豹的总师陈一坚院士所说“当时分别研究了四种不同的布局形式,在征求了部队的意见之后,才决定采用这样的形式,而且它在四种布局当中并不是最先进的”,这也是符合需求决定型号的客观规律的,因此,有些不了解情况的军迷,经常以飞豹的气动布局来贬低它,其实这是不公平的。这里,我们尤其应该提到飞豹的总设计师陈一坚院士,当年,已经五十岁的陈一坚以他在飞机设计方面的丰富经验及精湛造诣,很高的技术声望和善于综合,能倾听不同意见的组织能力,承担了飞豹研制的重任。1980年8月他被原航空工业部任命为603所副所长兼总设计师,1982年被国防科工委任命为“飞豹”型号总设计师。“飞豹”飞机是一个复杂的大型武器系统,也是一个涉及到全国10个部委、81个协作单位的大型系统工程,是我国发扬独立自主精神,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完全依靠自己力量,自行研制的新型机种。在没有原准机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其设计工作的难度之大、风险之高是可想而知的。
   飞机设计规范的选取是总设计师必须决策的重大问题,它事关飞机设计的成败。为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就必须从难、从严、从高,必须敢冒一定的风险,这也是对型号总设计师能力、信心和魄力的检验。
   过去我国的飞机设计,是按苏联五六十年代的设计规范进行的,这种规范有不少弊端。“飞豹”的设计适逢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先进的英美设计规范已逐步地传入我国。究竟是采用落后但十分保险的老规范,还是冒着风险采用先进的新规范?陈一坚认为,如果不冒这个风险,就会永远地“穿新鞋,走老路”,国家花了那么多的钱,得不到一个先进的飞机,技术上也不能获得大的进步,这是对国家、人民的不负责任。
   于是在603所科技人员的支持下,陈一坚大胆决策,“飞豹”的设计选用国际上选进的美国军用规范,在科学、严谨的基础上,大胆地干。
   科学的东西历来非莽夫所为。为了保证新规范采用的顺利实施,陈一坚一方面深入、细致地吃透、消化新规范,一方面又要求设计人员按照老规范进行验算,两相对照,既证明了新规范的适用性,又充分地展现了新规范的先进性,对一些疑虑者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他还妥善地解决了新规范在使用中的协调、配套问题,使飞机的载荷、品质、结构强度和系统的设计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一举达到了国家下达的设计要求,保证了飞机设计的选进性。</P><P>提起FBC-1飞豹战斗轰炸机,我们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在我国自行研制的作战飞机当中,它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例如:歼轰-7飞机是我国第一个完全自行设计的歼击轰炸机;是第一个自觉进行可靠性和维修性补充设计的机种;是第一个地面试验、试飞规模最大、过程最全、试飞架次最多的机种;是我国第一次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管理系统研制全过程的机种:是第一个采用了数字总线作为机载系统的综合手段。所以,它在我国航空发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任何一种武器装备,都有它产生的时代背景,那么,我们是在什么情况决定研制飞豹的呢?这就要从1974年的西沙海战谈起了。
西沙群岛位于海南岛东南约33O公里,由宣德、永乐两个岛群组成。1974年1月11日,南越当局出于内政外交的需要,居然公布地图,把我西沙群岛全部划归它的版图,还反诬中国侵占了他们的宣德群岛,并于当年1月15日上午公然出动军舰侵我领海,撞我渔船,突袭我永乐群岛。战争的最后结局我们都知道了,但是通过这场战争,我们还是发现了我们的弱点之所在,这就是根本没有可用的空中支援。如果我们面对的对手不是越南,而是更强的国家,那么就很可能由于没有空中火力而限于被动了。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海航装备的歼击机基本没有对海攻击能力,轰-5航程较远,又过于老旧不堪重任,其实,即使是轰-5与轰-6,也缺乏精确的海上攻击能力。因此适合海航使用的新型攻击机成为迫切急需的机型。在1975年的军备发展会议上,军方强烈要求三机部,现航空工业总公司,研制一种中程轰炸机以满足未来的作战需求。同时空军的轰-5、轰-6速度太慢,无法适应现代高强度作战的要求,而超音速的强-5航程又太短(1500千米),且载弹量仅有2000千克。因此空军也迫切希望拥有兼有战斗机和轰炸机性能的新型飞机。国防科工委根据海空军的要求,确定关于新歼击轰炸机的战术技术要求,随即据此要求三机部用一个机型,装备同种类武器和机载设备,分别满足海空军的需求。在计划中,海空军的新歼轰除了作战使用的武器和配备不同外,技术性能基本一致。


轰-5。是我国从苏联引进的伊尔-28(IL-28)喷气轰炸机的仿制品,最大航程仅2400公里。



轰-6轰炸机,原型为苏联的中型喷气轰炸机图-16。在轰-6D装备部队之前它基本上没有对海攻击能力。
1976年6月,三机部下属各单位的设计精英云集北京,被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各自设计方案。沈阳飞机制造厂和南昌飞机制造厂率先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起先三机部倾向沈阳歼轰-8方案,该方案计划在歼-8的基础上发展一种强调对地攻击能力的轻型歼击轰炸机。沈飞以米格-23MC为基础,改歼-8机头进气为两侧进气配置,采用新型大推力发动机,在牺牲升限和速度的前提下(由20000米、M2.0下降到15000米和M1.75),增大载弹量(由2200千克到4500千克)。同时飞机的航程也提升至3000千米以上。南昌厂的强-6型强击机的设计思想则更加超前。从6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间,世界航空界非常流行可变翼技术的应用开发,这股潮流对中国航空业也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在强-6的研发初期,部份科研人员建议在吸取米格-27,以及从越南战争获得的F-111的精华,发展我国的下一代歼轰机。其实从60年代末开始,中国唯一具有攻击机制造经验的南昌飞机制造厂,在总设计师陆孝彭坚持下,吸收部份米格-23的设计经验,已经开始设计单发双座超音速强击机,作为强-5和歼-6的共同后续机。南昌厂确定的强-6方案,采用悬臂式可变翼设计,机腹进气,装一具最大后推力为12200千克的涡扇-6涡扇发动机。从外形来看,强-6就像是F-16和米格-23的混合体。但有关部门最后否决了这个计划,据说WS-6出现了严重的技术问题。其实WS-6的研制基本上是顺利的,已经经过了150小时的连续试车,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可是在以后的资料中却说是由于WS-6的配套飞机下马才使得WS-6没有了配套的机种,所以才会停止研制,本人认为这是我国航空工业的一大败笔之一,它使我们在向世界先进水平的冲击上又一次失去了宝贵的机会。这时,苏联已在我边境附近部署了重兵,高密度大纵深的防空火力网已经建成,进攻威胁咄咄逼人。在这一严峻形势下,终于在1977年11月,西安603所在统一内部争议后,发表了第三个方案的初步设计:一种具有前线超音速低空突防能力的歼击轰炸机。603所确定了传统设计和线传飞行控制技术相结合的路子,力图使该设计达到更先进的水平。新歼轰的竞争进入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之后歼轰-7最终确认由西安的603所负责研制。与此同时,我们那时已经从英国购买了MK-202军用发动机及其生产许可证,然而,它在当时却倍受孤立,在多个方案中均被排除在动力选型之外,直到飞豹基本确定之后才被选中,这时,它在库房里已经沉睡了近三年的时间了。之后,海空军因为各自作战对象不同及使用兵器不同,而对飞机座舱布局产生了争论。海军作战目标为各种水面舰艇,飞行员根据机载电子设备操纵空舰导弹进行攻击,希望采用类似美国刚服役不久的F-14的纵列双座。而空军因其主要面对是苏联地面部队,希望搞便于两名飞行员协同的并列双座布局。而当时的航空工业不足以搞两种座舱布局,双方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这一争论一下子又占用了三年的宝贵时间。就在一切都已经具备,就等大干一场的时候,国民经济大调整又开始了。由于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际环境比较缓和,我们所面临的军事压力降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包括相当一批与国防实力提高有重大意义的项目都被迫下马了。飞豹原本也在其中,只是由于广大科技人员的极力争取才由下马改为缓上项目的不然的话,飞豹恐怕与很多型号一样,只能成为我们记忆当中的东西了。
1982年英阿马岛一战,阿根廷超军旗攻击机发射AM39“飞鱼”导弹击毁英国皇家海军“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这给中国军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岛战争后,中国海军开始探讨轰炸机、水面舰只、潜艇三位一体的联合作战模式。于是到了1982年11月,歼轰-7、歼-8全天候型计划再次全面启动。到1983年初,603所先后完成了歼轰-7结构,强度和系统原理性实验,同时转入全面详细设计阶段。同时与歼轰-7相配套的新一代“鹰击-8”(YJ8)空舰导弹的预研工作也正式开始。同年5月,国家拨专款更新603所的生产制造设备,以确保飞机的正常生产研制进度。603所在没有原准机可供参照的情况下,提出了标准设计“20年不落后”的口号,主要负责人为陈一坚。但在此后10年“飞豹”的研制过程中,仍经受了“三起三落”的严峻考验。当时,“飞豹”的研制经费只有一亿美元,远低于其他国家同等水平。最初限于条件,许多试验都是在露天完成,使用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处理大量数据,绘图过程完全依赖手工。最终确定的“飞豹”气动外形如下:正常式串列双座布局,常规半硬壳式蜂腰形机身,带腹鳍。中等展弦比后掠式上单翼有前缘锯齿,带下反角,气动扭转外翼,翼根有填角。斜定轴全动式中下平尾,大后掠单垂尾。两台涡轮风扇发动机并列装在后机身内,进气道位于机身两侧翼根处。这样的气动布局形式,正像飞豹的总师陈一坚院士所说“当时分别研究了四种不同的布局形式,在征求了部队的意见之后,才决定采用这样的形式,而且它在四种布局当中并不是最先进的”,这也是符合需求决定型号的客观规律的,因此,有些不了解情况的军迷,经常以飞豹的气动布局来贬低它,其实这是不公平的。这里,我们尤其应该提到飞豹的总设计师陈一坚院士,当年,已经五十岁的陈一坚以他在飞机设计方面的丰富经验及精湛造诣,很高的技术声望和善于综合,能倾听不同意见的组织能力,承担了飞豹研制的重任。1980年8月他被原航空工业部任命为603所副所长兼总设计师,1982年被国防科工委任命为“飞豹”型号总设计师。“飞豹”飞机是一个复杂的大型武器系统,也是一个涉及到全国10个部委、81个协作单位的大型系统工程,是我国发扬独立自主精神,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完全依靠自己力量,自行研制的新型机种。在没有原准机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其设计工作的难度之大、风险之高是可想而知的。
   飞机设计规范的选取是总设计师必须决策的重大问题,它事关飞机设计的成败。为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就必须从难、从严、从高,必须敢冒一定的风险,这也是对型号总设计师能力、信心和魄力的检验。
   过去我国的飞机设计,是按苏联五六十年代的设计规范进行的,这种规范有不少弊端。“飞豹”的设计适逢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先进的英美设计规范已逐步地传入我国。究竟是采用落后但十分保险的老规范,还是冒着风险采用先进的新规范?陈一坚认为,如果不冒这个风险,就会永远地“穿新鞋,走老路”,国家花了那么多的钱,得不到一个先进的飞机,技术上也不能获得大的进步,这是对国家、人民的不负责任。
   于是在603所科技人员的支持下,陈一坚大胆决策,“飞豹”的设计选用国际上选进的美国军用规范,在科学、严谨的基础上,大胆地干。
   科学的东西历来非莽夫所为。为了保证新规范采用的顺利实施,陈一坚一方面深入、细致地吃透、消化新规范,一方面又要求设计人员按照老规范进行验算,两相对照,既证明了新规范的适用性,又充分地展现了新规范的先进性,对一些疑虑者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他还妥善地解决了新规范在使用中的协调、配套问题,使飞机的载荷、品质、结构强度和系统的设计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一举达到了国家下达的设计要求,保证了飞机设计的选进性。</P>
<P>作为一个飞机型号的总设计师,还必须有超前的战略眼光。80年代初,计算机辅助设计尚未普及应用。我国的导弹、飞机等高科技的产品设计,依然靠人工爬图板画图,手拉设计尺计算,工作效率低,易出错,工程技术人员的劳动强度大。
   陈一坚等人敏锐地觉察到计算机辅助飞机设计、制造、试验、管理的重要作用。以他为主任设计师,毅然挑起西安地区140多名教授和科技工作者5年联手协作攻关的重担,关于1986年底研制成功7760CAD/CAMM计算机辅助飞机设计、制造及管理系统,以其开创性的成就荣获原航空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采用计算机辅助“飞豹”研制,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地缩短了研制周期。
   为了确保“飞豹”飞机研制成功后在相当长时间内不落伍,“飞豹”在数百项成品中光创新性的成品就占35%,几乎覆盖了整个系统,大大超过新技术不得多于20%的设计风险额度。陈一坚运用唯物辩证法,坚持局部最优不是全局最优,宁可牺牲局部最优也应求得全局最优的设计思想,在大胆、合理采用国内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办法的同时,通过精心的优化组合,使众多的局部最优转化为全局最优,保证了“飞豹”设计的可行性与先进性。
   陈一坚认为“飞机的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设计的缺陷如不及时地更正,将给飞机带来致命的影响。作为总设计师,他双管齐下,一手抓技术,一手抓质量。在“飞豹”研制阶段,他建立了专门的质量管理队伍,按照“闭环性质量控制体系”的要求,在设计过程中质量部门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设计质量大复查,查出的上万个大小质量问题,在飞机试制之前逐一解决。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陈一坚以自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摒弃门户之见,请我国航空界有名的教授、专家们对“飞豹”的重要系统、关键部位的设计“说三道四”、“评头品足”,把大家的智慧和建议融入设计之中。在应力分析方法上,陈一坚提出了全面开发应用有限元法代替传统的工程梁法,实现了从局部求解到全机求解的重大飞跃。他还非常支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在进行发动机与飞机的匹配时,发动机的生产厂家------英国的罗罗公司要求发动机与进气道必须要做到严格匹配。在高空台还没有建成的情况下,技术人员用模拟板技术在地面做试验,结果超出了英国人的预期,承认比他们自己做得还要好。
在88年的北京国际防卫展上,曾展示歼轰-7的模型。同时在香港《现代军事》杂志上,603所长期刊登歼了“轰-7”广告,相信资历老点的爱好者都会记得。现在装备部队的歼轰-7,与88年的模型和广告画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后座舱上设有一具超高频通讯天线,垂直尾翼前缘也增加了长方形的电子战天线,垂直尾翼的布局构型类似米格-23,木制垂尾顶端的水平扰流稳定片已不复见。实物与模型的最明显差别在于进气道外形,原形机进气道呈矩形,其后方有两个类似米格的方形辅助进气口,而模型进气道略呈圆形,与AMX攻击机或轰-6相近,并且没有原形机上的辅助进气口。不论实物或模型,都在主翼的襟翼外侧带有前缘锯齿状结构(Dog Teeth)和翼刀,可增强低速大攻角飞行时的操纵性和稳定性,阻延主翼失速发生。这种锯齿状设计多见于1960年和1970年代的战斗机,例如幻影F-1和“幼狮”,符合发展时代背景,但在线传操纵系统(FBW)问世已显落后。而且翼刀和锯齿都会极大增大雷达反射面积。现役的第三代战斗机中只有JAS-39仍保留锯齿结构。歼轰-7和歼-8II都隐约能看到米格系列的影子,体现了中国在苏联突然撤出后长时间都不能摆脱苏式设计的惯性。飞豹”的翼刀是在当时无法确认新的气动布局和控制手段是否还需要翼刀辅助的情况下,为稳妥起见而加装的。研制成功后,经过多年研究,确认该翼刀毫无用处,于是在后来的改进型中翼刀被取消。

早期的模型


飞豹的原型机在试飞
如果说飞豹还有什么遗憾之处的话,恐怕就应该是它的发动机了,正如上面做说,飞豹采用的是英国的MK-202发动机(国产化编号为WS-9),虽然说它是代表着七十年代的技术水平,但对我国来说却仍然是“高新技术”国产化工作异常艰难。涡扇-9是英国斯贝(SPEY)MK202发动机的国产衍生型,后者是英国皇家空军F-4“鬼怪”式战斗机的标准发动机。MK202最大推力9,305公斤,推重比在6.5左右。当时中国希望将MK202作为标准发动机装备,出资5亿英镑,于1975年12月13日与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签约引进了该发动机生产专利。1976年3月,603所的中国红旗机械厂负责开始试制该发动机。1979年7月25日第一台使用英国毛料制造的零组件、罗尔斯·罗伊斯外购件和附件的涡扇-9完成装配。同年11月13日完成150小时持久试车,首批共制造4台。1980年初,中国制造的两台涡扇-9发动机和两套部件,在英国高空台上作了高空性能、功能、再点火试验和-40℃冷起动试验,并对其5种零部件作了强度试验考核。同年5月30日,中英双方在考核试验通过报告上签字。至此红旗厂成功的实现了第一步,用英国毛料成功试制出涡扇-9发动机。按计划,当时应该接着进行国产毛料试制,但由于当时国民经济调整,使涡扇-9国产化进度拖后,1983年才取得初步进展。压缩机叶片的铸造技术到88年才得以突破。在2003年7月17日,国产化涡扇-9通过国产化工程技术鉴定,获准投入批量生产。实现全国产的涡扇-9被命名为“秦岭”。于是乎,涡扇-9发动机经过近30年奋斗,终于实现了完全国产化,尽管如此,可靠性仍然不尽人意。

MK-202
飞豹最值得称赞的地方,还是它的电子设备。603所在国内首创性的采用了线传飞行控制系统,尽管是模拟式线传,但仍具重大意义。歼轰-7设计中,还针对中低空飞行的结构抗疲劳设计和乘员乘座品质进行了专门设计,使飞机具有良好的中低空飞行安全性。具有较先进的武器火控系统,首次在国产作战飞机上采用数据总线为核心的作战系统。“飞豹”采用的KF-1自行飞控系统是在当时是国内自行研制的最先进的飞控系统,首次实现了机载设备高度自动化的典型战机性能指标。“飞豹”座椅弹射救生系统,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前后串座高度跳伞从0~1000米/高弹射救生。”“飞豹”的导航、飞控及火控系统全部使用了当代先进的计算机。自动导航系统由计算机进行处理,提高了导航精度;由计算机进行目标搜寻和目标跟踪,可对多点目标同时进行跟踪和扫描,并与其他系统形成互联。电子系统主要有多功能雷达、空舰导弹火控、平显、大气数据系统、机载计算机系统总线、惯性/GPS导航系统和控制增稳飞控系统组成。可以多种攻击方式对地、海攻击。据悉,“飞豹”雷达搜索范围为150千米,射控雷达范围为100千米。在雷达方面,有很多消息指出,飞豹在后期才改用了JL-10A雷达,但在一张编号为083号飞豹的照片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它的雷达,与北京国防电子展所展出的JL-10A几乎完全一样,因此,JL-10A至少是装备在飞豹的后期型号上,而不是装在以后出现的FBC-1A上。该机采用了先进的机载设备和成品,采用最新的设计规范,在国内最早使用了数据总线与数字技术进行各系统的综合。计算机系统包括六台数字计算机HB6096(ARINC429)规范串行数据传输。总线采用广播通信方式,4个发送器,每个配置一条总线。4个发送器分别为大气数据计算机、惯导/GPS组合计算机、导弹火控系统、平显火控系统计算机服务。采用惯性和全球定位组合导航系统,导航定位精度高,利于飞机在海上和陆上作战。飞机配备了短波电台和起短波电台,保证了各种条件下通讯的需要。由全向告警装置和有无源干扰装置构成的电子对抗系统、使飞机的自卫能力和生存能力大大增强。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和火控系统交联,提高了飞机的攻击精度,多功能的雷达和平显的使用,为飞行员提供了良好的作战手段。宽敞、明亮、舒适的座舱有利于作战效能的发挥。可靠性增长和多次维修性的改进,使飞机具有良好的固有可靠性、维修性。完整、高效的综合保障系统、能有效地保证飞机完成作战和训练任务。可以看出,飞豹的技术水平要远远高出国内同期的任何一个型号。即使与我国引进的SU-27SK相比也毫不逊色,因为SK型的环境显示系统并不尽如人意,体现出其在系统综合化方面还没有与其气动外形一样出色。

而飞豹在装备部队以后,其机载设备仍然是我军最先进的,虽然那时SU-27SK已经装备我军了,其实力可见一斑。更何况从近年来的几场战争来看,飞机的机动性能在空战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小了,超视距攻击、全向空对空导弹的应用,对作战飞机的机载电子设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现代作战飞机的改进始终贯彻于飞机的整个寿命期,因为技术在不断发展,不提高自然就会落后,飞豹当然也不能例外。603所在广征意见后已于1995年著手进行改良型的设计工作。海军也对此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支持,因为这关系到海军在21世纪初是否能够拥有真正的精确对地攻击能力,以及更加强大有效的反舰能力。在台海局势不稳的今天,“飞豹”的改进更显其重要意义。原海军司令石运生等就多次视察603所,对603所、总设计师、科研人员及科研成果非常着紧。1999年,603所正式承担歼轰-7A“重点型号”研制任务,2000年唐长红就任该重点型号总设计师。603所针对部队提出的303条更改意见,对歼轰-7A改进型机进行了全面更新设计。
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在歼轰-7A的研制中,极大的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水平。在1999年国庆阅兵之后,上级对603所下达了几个技术难度大、意义重大、时间紧迫的研制与改进项目。为确保“飞豹”A型的研制,缩短同国外先进航空工业的差距,603所立了军令状。由于上级给的设计时间只有常规时间的一半,如仍用手工绘图设计,肯定无法按时完成。603所决定将CAD软件应用到A型的设计上,而且放弃了局部采用的稳妥方案,在国内率先起用全机三维数字化设计、电子预装配的无纸设计。其中,该所57岁的副总设计师吴介琴为首的攻关组,选取曲面外形复杂的机体某段为突破口,进行计算机三维设计。
但是由于很多传统的零部件加工工厂不完全是用数控铣床、数控车床来加工,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传统方法加工。因此又得把三维设计翻译成原始的二维图纸,可计算机过不了从三维设计自动翻译成二维图纸这一关,不是多线就是少线。为此又要用绘图机上绘出由三维转成二维的图纸。这一过程极为复杂耗时,累垮了部分科研人员。2000年,“飞豹”A型年仅56岁的龚鑫茂副总设计师积劳成疾逝世,说明在保障上、组织上仍有大量的问题需要改善。 研究所用了不到一年时间高质量地完成了改进的全部详细设计发图,4个月完成了某工程电子样机,创造了飞机设计史上的奇迹。但是由于CAD的不完善,部分工作还需要转回到纸面上进行,费时费力。CAD/CAE/DMU/PDM集成数字飞机工程设计系统使得西安飞机研究所走上了新的台阶。系统研制只用了半年时间,先后涉及到大气机、通信导航识别、非航电监控、飞行控制系统及显控处理机、数据处理机、任务机等近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并建立了航电火控系统POP、ICD文件库,编制机载软件7万条,测试软件33万条,使我国综合航电火控系统技术又上了一个台阶。
总体的看,603所在研制歼轰-7A的过程中,跟踪国际航空工业最新技术动态,运用新技术,结合现代集成设计理念、管理方法、技术体系和先进装备,构建飞机设计研究和管理一体化体系。逐步采用了项目管理、A-B总师制、并行工程现代先进管理方法,全面提高飞机总体技术水平和质量,对飞机结构及其系统进行了最低限度的适配性更改,提高了飞机战技性能。603所在所长黄强和所领导班子带领下,借助国家高新工程的机遇,把歼轰-7A作为重大契机,重点加强飞机系统、总体设计、综合试验等开发能力,高起点进行科研保障条件建设。
A型主要作战目的集中为精确对地打击能力和打击大型舰艇的能力。A型的重点是自主研制“综合航电火控系统”,将飞行控制系统和火控系统互联综合,这在国内是首创,空军对此也深感兴趣。A型改进的航电火控系统,尤其是前后舱的综合显控技术是国内最复杂、技术难度最大的系统,大量采用有源液晶显示器,具备了“玻璃化座舱”的特点。这也是我国第一个采用商用显控系统的军用作战飞机型号。

2004年初,海空军在西安进行了两架歼轰-7新改型接收仪式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对于FBC-1A还难以有更多的了解,不过我们可以从今年(2004年)四月胡锦涛同志视察西飞的一些细节看出来,当胡总书记询问有关新飞豹的情况时,得到的是“这种飞机是目前国内装备的对地和对海攻击能力最强的”,请注意,是说“国内装备的”,而不是仅指国产的。实际上就是说,尽管SU-30MKK已经装备部队,但它攻击的精确度与飞豹改是不能相比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二者之间电子技术方面的差距。

我军装备的苏-27
?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了,今年的第五届珠海国际航展中,沈飞展示了最新改进型的J-8II,其雷达性能已经超过了原来所装备的ZHUK-8II雷达。据资料显示,该型雷达探测范围上视大于75km,下视大于45km(对3平方米目标),其探测范围已经大于ZHUK-8II雷达;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雷达强调了对地功能和对海功能,这是ZHUK-8II雷达所不具备的。从技术参数和工作模式等方面看,歼8IIM的新雷达更加接近于西方的雷达,且非常突出战斗机的多用途能力。以我国的保密制度来看,可以肯定更新型的雷达已经装备部队了,再结合上面所说,基本可以肯定飞豹改至少在对地与对海攻击能力上超过了SU-30MKK。</P>

配个图哈
某位老兄说给豹子在翼根处加保形油箱,我刚看MM发的图,看那个后源襟翼,怎么加?加了就打不开了.
<P>好贴,得加精!</P>
<P>觉得这张中华网里的飞豹最帅了</P>
一直都喜欢飞豹`
连XIAOLU都给MM擦鞋了.
<P>MM的贴,俺顶</P>
不错,难得
潜水三年,出来顶一个!最欣赏豹子,期望也最大!她比10更让人觉得亲切,不知道为什么!她算是唯一一个纯国产重型号的吧,也许是因为这个!??
<P>够详细~~~值得一看</P>
<P>好呀!</P><P>写的不错!</P><P>值得一看!</P>
<P>不错,好帖</P><P>PS:红旗机械厂不是603所的,三维设计软件转换成二维图形是可以自动完成的,问题在于三维数字模型与工程制造间的传递、转换存在不协调</P>
JJ,好长的文。
<P>顶!难得楼主的努力,写作出这么好的贴子!如果楼主是个MM,哪更让我佩服!!经常年楼主的贴子,在此说声谢谢!!</P>
<P>以我国的保密制度来看,可以肯定更新型的雷达已经装备部队了,再结合上面所说,基本可以肯定飞豹改至少在对地与对海攻击能力上超过了SU-30MKK。</P><P>==<b>!!!!!</b></P>
好铁,加精!
有见地的好文哦!
丝MM的好文要顶!
MM很努力啊!这才像个斑主的样子啊!
虽然su27和su30先进,但总不是自家的感觉,歼轰7就非常亲切
丝路发的都是精品
<B>以下是引用<I>dddaaa1976</I>在2004-12-24 18:27:22的发言:</B>
丝路发的都是精品


有同感
哎唷喂呀..........原創哦..............真是,真是,,,,,,,,,,,,這個要頂的啦.頂阿!!
顶一下
<P>飞豹大部分使用的是我们自己的技术,当然更值得让人期待,而且它是我们国家研制的第一种可以执行多种任务的飞机,虽然它的空战能力不强!不过改进的飞豹已经装备我们的海军部队了,我们的空军也要装备呢,所以我相信其性能不会太差的啦!</P>
<B>以下是引用<I>f22</I>在2004-12-23 18:07:16的发言:</B>
某位老兄说给豹子在翼根处加保形油箱,我刚看MM发的图,看那个后源襟翼,怎么加?加了就打不开了.

<P>
<P>岂止襟翼,陈应明老先生在兵器上刊出的飞爆线图中,翼根下机身部分有几个方框,那实际上是一系列维护口盖,在此处加暴行油箱,当然会降低维护性。</P>
<P>以上实际都还是小节,最大的问题是预计近1T(1K多升)的暴行油箱打算挂在什么上,用什么做传力、承力结构???飞爆前机身增加的两个挂点对称的布置在炮和弹箱补弹口的下面,就是为了利用炮梁和弹箱梁(托架)做传力结构,最终作用在附近的加强框上。为了承载轻的多的载荷(和暴行油箱对比)已经全面修改了炮梁和弹箱梁(托架),由于优先考虑了强度和振动匹配特性,最后影响了维护性,用户已经表示了不满,要求“优化”一下。可见随便加个1T多的重量不是容易的事情。</P>
<P>其实想法很好,所以没有在主题贴里跳出去敲打人家的积极性。另外先做预防——所谓炮口闪光会影响吊舱工作的问题是个伪问题。</P>
遮维护口盖的问题在F15上也有,传力是利用整个侧面机身应没问题,F15也不做任何加强,主要还是放不下。
好!还是自己的好!喜欢豹子,凶悍,敏捷,有准确的致命一攻击。
实在是比较强![em05][em05][em05]
不错,支持一下
别的俺不说,只问一个问题;等买的这些斯贝到寿了接下来怎么办!秦岭过关了吗?
呵呵,把好几篇文章中和到一起了的文章。WS6下马是因为J9下了,强6也是借了J9的光的
<P>好文章!</P><P>老豹子终于有锋利的爪和牙了!</P>
<B>以下是引用<I>line</I>在2004-12-26 22:51:49的发言:</B>
呵呵,把好几篇文章中和到一起了的文章。WS6下马是因为J9下了,强6也是借了J9的光的

<P>强六下马的主要原因还是计算机随控的变后掠翼系统无法实现。</P>
<P>似曾相识</P><P>空军世界的这一篇,可能是节选吧</P><P>http://jiatelin.jschina.com.cn/pla/fbc1.htm</P>
空军世界的照片.文章参考了航空知识,兵器知识,兵器,空军世界以及陈一坚院士的有关谈话综合而成.
<P>你是除了唯物之外最有专业性的版主了。</P><P>两个字 [em17]佩服[em17]</P>
<P>随着苏系列国产化工作的进展,飞豹的前景不太看好</P>
<P>当年发展为什么不是那个歼轰8??   与歼8II 差不多了 一个系列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