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中的沙子炮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2:12:19
甲午海战中的沙子炮弹

2012年04月23日 来源:学习时报



经典影片《甲午风云》是1962年摄制的,李默然因在片中饰演邓世昌而一举成名。片中,邓世昌命令致远舰上的水兵将弹头拔下,从炮弹中倒出的竟然是沙子。看到这一情节,每个中华儿女必然无比愤慨,没想到清廷的腐朽竟至于此。

然而,为什么大战在即,北洋海军的炮弹中却装满了沙子呢?原来,当时北洋海军各舰使用的炮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开花弹,另一种则是实心弹。开花弹的弹头内填充的是火药或炸药,击中目标后会发生爆炸;而实心弹的弹头内则很少装药或不装药,更多时候是填充泥土、沙石来配重。实心弹击中目标后当然不会爆炸,其作战意图是凭借重力加速度击穿敌舰引起进水。

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实际上就是这种实心弹,它虽然不会爆炸、威力小,但却是北洋海军最常用的炮弹。当时,中国的近代军工已经起步,最成规模的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但这两家厂主要是生产陆军用的小口径行营炮、步枪以及相关弹药,对中、大口径火炮所需的炮弹,只能制造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实心弹,而开花弹则要依赖进口。

在清政府支持下,李鸿章全力建设北洋水师,紧追世界潮流,斥巨资陆续从英、德等国购进舰船装备,到1888年,北洋海军建成。这是一支拥有25艘舰船,旅顺、威海、大沽三处主要基地,模仿英国海军模式严格训练出来的远东劲旅。因为舰队中有定远、镇远两艘称雄亚洲的7000吨级一等铁甲舰,北洋海军当时被誉为亚洲第一。清廷以为这下可以高枕无忧了,遂对北洋海军紧缩开支,1891年户部(相当于财政部)甚至下达了停止购买外洋军械的禁令。

这样,北洋海军的弹药补给就只能立足国内了。但是,国内军工企业在长达数年间对开花弹的研发显然做得很不够,以致北洋各舰的弹药只能以实心弹为主,开花弹还是当年购买军舰时配套赠送的,数量极为稀少。中日大战迫近,紧急外购已来不及了,天津机器局才临时抱佛脚,不分昼夜赶制开花弹,但由于技术不过关,产能极低,且质量很不稳定。

据北洋海军总教习、德国人汉纳根在甲午海战后报告,北洋旗舰定远舰在战前只补充了 55颗国产普通开花弹,平均一门炮顶多分得十几枚。在海战中,仅一个半小时这类炮弹就打光了。剩余的三个多小时里,定远舰的305毫米巨炮只能发射根本不会爆炸的实心弹。

而影片中邓世昌试图去撞沉的日本吉野舰,海战结束后尚剩余120毫米和150毫米炮弹1251发,各种机关炮弹6095发,弹药仍旧极其充足。并且,日本海军用的所有炮弹,均是开花弹。

日本的近代海军几乎是和中国同时起步的,并呈你追我赶的军备竞赛之势。但在北洋海军 1888年成军之后,中国止步了,日本却越发突飞猛进。日本一方面继续从西方订制、购买新舰,一方面则致力于自主研发。到甲午海战爆发前,日本海军共拥有可出海作战的主力军舰31艘(二等铁甲舰3艘、巡洋舰11艘、炮舰17艘),其中1000吨级以上的军舰共计21艘,日本国内建造的就占10艘;而北洋海军同一级别的军舰共10艘,仅平远舰是由福州船政局建造的,其他均购自外洋。

更为重要的是,日本并不满足于数量更多、性能更好的军舰,还对炮弹进行了改良。

北洋海军极为稀缺的开花弹,无论是外购还是自造,弹内填充的都是黑火药。这种中国古代方士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化学物质,主要成分是木炭和硫磺,其工作原理类似于过年时燃放的爆竹。用这种黑火药来充当炸药,只能通过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和炸开的炮弹碎片来杀伤敌军、破坏敌舰,其威力极为有限。这也就是甲午海战之前的历次重大海战中,从来没有一艘军舰是被炮弹直接击沉的原因所在。

欧洲国家早已发现了黑火药的弊端,一直在苦苦寻找可以取而代之的一种“猛炸药”。终于,欧洲人找到了苦味酸,这本是一种黄色的染料,后经反复试验,被证明可以通过钝化成为烈性炸药,俗称“黄色火药”,其爆炸的威力强于 TNT炸药。1885年,法国正式将苦味酸作为炸药来装填弹头。就在清廷陶醉于“亚洲第一”的时候,日本却在与法国谈判,希望大量购入这种炸药,最终因为价格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但这难不倒大和民族。1888年9月,日本授命工程师下濑雅允着手研究苦味酸,经过不懈努力,至1891年终于成功配制出了以苦味酸为主要成分的烈性炸药,定名“下濑火药”。1893年1月28日,日本海军正式开始换装填充了下濑火药的炮弹。此举充分显示了日本人勇于超越的精神。由于苦味酸炸药爆性不稳定,即便当时的欧洲列强,也未在海军中采用这种烈性炸药。日本人青出于蓝,他们在炮弹内壁刷上漆,还在苦味酸和炮弹内壁中间灌上一层蜡,巧妙地克服了苦味酸极易与金属反应的不稳定特性。

这种填充了下濑火药的炮弹威力极大。它灵敏度高,即便命中细小的绳索都能引发爆炸;爆炸后除形成冲击波和炮弹碎片外,还会伴随有中心温度高达上千度的大火,足以把钢铁点燃;爆炸形成的火焰会像汽油着火一般四散流动,就算在水中都能持续燃烧一段时间。

1894年9月17日午后,满载新式炮弹的12艘日舰与北洋海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遭遇,经过5小时鏖战,参战的12艘中国军舰4沉2逃,其余被重创以致难以修复。而中国军舰的炮弹命中率虽也不低,但却无法直接对日舰造成大的损坏,唯一明显的战果是镇远发炮击中日本旗舰松岛舰的弹药房,引起连环爆炸,形成大火,导致军舰重创。

应该说,双方战绩的不同,与炮弹的这种划时代差距不无关联。由此可见,自主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http://news.ifeng.com/history/gu ... 23/14071305_0.shtml甲午海战中的沙子炮弹

2012年04月23日 来源:学习时报



经典影片《甲午风云》是1962年摄制的,李默然因在片中饰演邓世昌而一举成名。片中,邓世昌命令致远舰上的水兵将弹头拔下,从炮弹中倒出的竟然是沙子。看到这一情节,每个中华儿女必然无比愤慨,没想到清廷的腐朽竟至于此。

然而,为什么大战在即,北洋海军的炮弹中却装满了沙子呢?原来,当时北洋海军各舰使用的炮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开花弹,另一种则是实心弹。开花弹的弹头内填充的是火药或炸药,击中目标后会发生爆炸;而实心弹的弹头内则很少装药或不装药,更多时候是填充泥土、沙石来配重。实心弹击中目标后当然不会爆炸,其作战意图是凭借重力加速度击穿敌舰引起进水。

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实际上就是这种实心弹,它虽然不会爆炸、威力小,但却是北洋海军最常用的炮弹。当时,中国的近代军工已经起步,最成规模的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但这两家厂主要是生产陆军用的小口径行营炮、步枪以及相关弹药,对中、大口径火炮所需的炮弹,只能制造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实心弹,而开花弹则要依赖进口。

在清政府支持下,李鸿章全力建设北洋水师,紧追世界潮流,斥巨资陆续从英、德等国购进舰船装备,到1888年,北洋海军建成。这是一支拥有25艘舰船,旅顺、威海、大沽三处主要基地,模仿英国海军模式严格训练出来的远东劲旅。因为舰队中有定远、镇远两艘称雄亚洲的7000吨级一等铁甲舰,北洋海军当时被誉为亚洲第一。清廷以为这下可以高枕无忧了,遂对北洋海军紧缩开支,1891年户部(相当于财政部)甚至下达了停止购买外洋军械的禁令。

这样,北洋海军的弹药补给就只能立足国内了。但是,国内军工企业在长达数年间对开花弹的研发显然做得很不够,以致北洋各舰的弹药只能以实心弹为主,开花弹还是当年购买军舰时配套赠送的,数量极为稀少。中日大战迫近,紧急外购已来不及了,天津机器局才临时抱佛脚,不分昼夜赶制开花弹,但由于技术不过关,产能极低,且质量很不稳定。

据北洋海军总教习、德国人汉纳根在甲午海战后报告,北洋旗舰定远舰在战前只补充了 55颗国产普通开花弹,平均一门炮顶多分得十几枚。在海战中,仅一个半小时这类炮弹就打光了。剩余的三个多小时里,定远舰的305毫米巨炮只能发射根本不会爆炸的实心弹。

而影片中邓世昌试图去撞沉的日本吉野舰,海战结束后尚剩余120毫米和150毫米炮弹1251发,各种机关炮弹6095发,弹药仍旧极其充足。并且,日本海军用的所有炮弹,均是开花弹。

日本的近代海军几乎是和中国同时起步的,并呈你追我赶的军备竞赛之势。但在北洋海军 1888年成军之后,中国止步了,日本却越发突飞猛进。日本一方面继续从西方订制、购买新舰,一方面则致力于自主研发。到甲午海战爆发前,日本海军共拥有可出海作战的主力军舰31艘(二等铁甲舰3艘、巡洋舰11艘、炮舰17艘),其中1000吨级以上的军舰共计21艘,日本国内建造的就占10艘;而北洋海军同一级别的军舰共10艘,仅平远舰是由福州船政局建造的,其他均购自外洋。

更为重要的是,日本并不满足于数量更多、性能更好的军舰,还对炮弹进行了改良。

北洋海军极为稀缺的开花弹,无论是外购还是自造,弹内填充的都是黑火药。这种中国古代方士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化学物质,主要成分是木炭和硫磺,其工作原理类似于过年时燃放的爆竹。用这种黑火药来充当炸药,只能通过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和炸开的炮弹碎片来杀伤敌军、破坏敌舰,其威力极为有限。这也就是甲午海战之前的历次重大海战中,从来没有一艘军舰是被炮弹直接击沉的原因所在。

欧洲国家早已发现了黑火药的弊端,一直在苦苦寻找可以取而代之的一种“猛炸药”。终于,欧洲人找到了苦味酸,这本是一种黄色的染料,后经反复试验,被证明可以通过钝化成为烈性炸药,俗称“黄色火药”,其爆炸的威力强于 TNT炸药。1885年,法国正式将苦味酸作为炸药来装填弹头。就在清廷陶醉于“亚洲第一”的时候,日本却在与法国谈判,希望大量购入这种炸药,最终因为价格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但这难不倒大和民族。1888年9月,日本授命工程师下濑雅允着手研究苦味酸,经过不懈努力,至1891年终于成功配制出了以苦味酸为主要成分的烈性炸药,定名“下濑火药”。1893年1月28日,日本海军正式开始换装填充了下濑火药的炮弹。此举充分显示了日本人勇于超越的精神。由于苦味酸炸药爆性不稳定,即便当时的欧洲列强,也未在海军中采用这种烈性炸药。日本人青出于蓝,他们在炮弹内壁刷上漆,还在苦味酸和炮弹内壁中间灌上一层蜡,巧妙地克服了苦味酸极易与金属反应的不稳定特性。

这种填充了下濑火药的炮弹威力极大。它灵敏度高,即便命中细小的绳索都能引发爆炸;爆炸后除形成冲击波和炮弹碎片外,还会伴随有中心温度高达上千度的大火,足以把钢铁点燃;爆炸形成的火焰会像汽油着火一般四散流动,就算在水中都能持续燃烧一段时间。

1894年9月17日午后,满载新式炮弹的12艘日舰与北洋海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遭遇,经过5小时鏖战,参战的12艘中国军舰4沉2逃,其余被重创以致难以修复。而中国军舰的炮弹命中率虽也不低,但却无法直接对日舰造成大的损坏,唯一明显的战果是镇远发炮击中日本旗舰松岛舰的弹药房,引起连环爆炸,形成大火,导致军舰重创。

应该说,双方战绩的不同,与炮弹的这种划时代差距不无关联。由此可见,自主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http://news.ifeng.com/history/gu ... 23/14071305_0.shtml
原来如此!愧对二楼,掩面而过。
如果可以类推,那么啥都买的到的三锅和啥都买不到只能自己干的TG之间冒出点火化如何?
想起某人说过的一句话:TG凡是被人卡脖子的事情都干成了。
"应该说,双方战绩的不同,与炮弹的这种划时代差距不无关联。由此可见,自主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

赞楼主最后的结论

MD最新的注目沃尔特(DDG1000)将装备电磁炮了,据说是不装药靠动能打击敌舰,炮弹的发展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AP穿甲能力高,掉血少,打涅本应该用HE,但是坑爹的剧情设计,清系科技树,HE是金币弹。
152神教千秋万载,一统江湖。
这是陈悦写的吧,我记得好像下濑火药是不是批量生产还有疑问吧。
苦味酸一般认为首次实战是日俄战争。
电影里大部分都是胡说八道
实际甲午战败是北洋海军自身腐朽败落的必然结果
士兵不操练光赌博,军官忙着搞房地产,开商铺赚钱,用军舰走私
李鸿章深知内幕,知道出去准败,一直避战。。。。。。。
外行领导内行的悲剧
威海卫的甲午战争纪念馆里很多当年的老炮弹,大部分是没有战斗部的穿甲弹
主要源于上层对科技的不重视,总认为自己天下最大,真应了江山易打难守.
落后就要挨打  就是这样
避战保船才是王道
军官吸毒的也不少。
教练弹不填沙子填啥?再说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国产炮弹有问题,所以基本上用的都是以前回国时带的那一批弹药,没多少的。
还活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
胡说八道,实心弹要穿甲,里面一般是填充铅和铁,哪有填充沙子的?!这不是兵工厂官员腐败是什么?而且下濑炸药过于敏感,用现在的说来说就是不稳定,一撞击就会爆炸,储存和使用都不方便,记得日军战舰“吉野”就是毁于下濑炸药储存不当引起的大火。这种对自己人比对敌人更危险的炸药,拿来何用?
其实那时的军火商很有职业道德的,黑锅扣不过去,问题出在自己和二道贩子身上。
我怎么觉得这文章一大半在胡说八道啊
用这种黑火药来充当炸药,只能通过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和炸开的炮弹碎片来杀伤敌军???            LZ这话说的 ,炮弹装填其他的猛炸药不也是通过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和炸开的炮弹碎片来杀伤敌军的么 ???难道还靠辐射??? 复制+粘帖弄出来的破文
主要原因还是太后太娘了。
matrix20120101 发表于 2012-4-23 15:55
电影里大部分都是胡说八道
实际甲午战败是北洋海军自身腐朽败落的必然结果
士兵不操练光赌博,军官忙着搞 ...
其实甲午失败原因有很多,你说的只是其中一种
现代舰船也有介绍过
实心弹不是训练用弹吗……
你们要想想拍片的年代,就会明白了。这片误导了全国人民啊呵呵。
E-3A 发表于 2012-4-23 17:15
实心弹不是训练用弹吗……
就是教练弹!
置办海军后十几年不投入资金,
这篇文章才是真正的误导好吧,沙子是填充在炮弹里而不是弹头里,请问这样的炮弹难道也可以用吗?


日本的船以防护巡洋舰为主,有一定的装甲,用榴弹其实也是在蒙弱点,如果伤害被装甲吸收效果也不好(当然对于完全无装甲的船更好)。
当时舰用大口径的穿甲弹都是带有炸药的,教练弹是在战斗部里装填低密度配重物。

教练弹不填炸药一是为了降低成本,二是检查弹着点时不会碰上臭弹爆炸,比较安全

教练弹要模拟实际穿甲弹的弹道的,所以弹重、重心都要尽量和实际穿甲弹一致。
战斗部不装填炸药以后,空腔是存在的,而且会造成重心前移,这样就会造成教练弹和穿甲弹弹道不一致,影响训练效果。
所以在教练弹战斗部里装填沙子是正常的行为。



日本的船以防护巡洋舰为主,有一定的装甲,用榴弹其实也是在蒙弱点,如果伤害被装甲吸收效果也不好(当然对于完全无装甲的船更好)。
当时舰用大口径的穿甲弹都是带有炸药的,教练弹是在战斗部里装填低密度配重物。

教练弹不填炸药一是为了降低成本,二是检查弹着点时不会碰上臭弹爆炸,比较安全

教练弹要模拟实际穿甲弹的弹道的,所以弹重、重心都要尽量和实际穿甲弹一致。
战斗部不装填炸药以后,空腔是存在的,而且会造成重心前移,这样就会造成教练弹和穿甲弹弹道不一致,影响训练效果。
所以在教练弹战斗部里装填沙子是正常的行为。

我记得电影里是用沙子当发射药
大大大老虎 发表于 2012-4-23 17:55
我记得电影里是用沙子当发射药
那是不可能的,炮弹打不出去。
大口径穿甲弹不是全实心弹,因为做成全实心弹,弹丸太重,初速就太低了。

事实上除了口径特别小的穿甲弹(40毫米这个级别以下到步枪的穿甲弹)外,穿甲弹大部分都带有一定的炸药,少到几十克。
这是哪个写的文章???明明沙子是从弹壳里倒出来的好不???与弹头是啥类型有个P关系???
贰佰玖 发表于 2012-4-23 17:00
用这种黑火药来充当炸药,只能通过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和炸开的炮弹碎片来杀伤敌军???            LZ这话说的 ...
注意这段文字
1893年1月28日,日本海军正式开始换装填充了下濑火药的炮弹。此举充分显示了日本人勇于超越的精神。由于苦味酸炸药爆性不稳定,即便当时的欧洲列强,也未在海军中采用这种烈性炸药。日本人青出于蓝,他们在炮弹内壁刷上漆,还在苦味酸和炮弹内壁中间灌上一层蜡,巧妙地克服了苦味酸极易与金属反应的不稳定特性。

这种填充了下濑火药的炮弹威力极大。它灵敏度高,即便命中细小的绳索都能引发爆炸;爆炸后除形成冲击波和炮弹碎片外,还会伴随有中心温度高达上千度的大火,足以把钢铁点燃;爆炸形成的火焰会像汽油着火一般四散流动,就算在水中都能持续燃烧一段时间。

和现在的燃烧弹类似
这文章说的沙子炮弹根本不是影视作品里那个沙子炮弹吧。这文章所说的弹头填充沙子,在弹头没破裂之前怎么可能倒得出来?影视里那个明显是用沙子取代了发射药导致无法击发。而弹头填充沙子却根本不会影响击发,顶多是穿甲能力高低问题。这文章的作者连讨论的基础都弄错了,还洋洋洒洒写这么多字,忽悠人么?
看看海战在哪地方,别人堵在门口打,傻子都知道咋回事!还要说沙子的故事。。。
偶觉得炮弹装沙子应该是楼主说的那样!影视作品里那个沙子炮弹应该是那帮导演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炮弹里会有沙子!
第5机械化军 发表于 2012-4-23 18:10
那是不可能的,炮弹打不出去。
是因为打不出去才查看的(电影里的情节),再说弹头你如何在当时的条件下打开?
freemailman 发表于 2012-4-23 15:42
"应该说,双方战绩的不同,与炮弹的这种划时代差距不无关联。由此可见,自主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
这个炮弹的飞行速度 跟普通的差不多吧,如果不能打倒10马赫左右 就跟普通的没有区别。
甲午失败是体系的失败,那个时候满清从头到脚已经全部腐烂了……
"它灵敏度高,即便命中细小的绳索都能引发爆炸."那么高的灵敏度难道不炸膛吗?通篇瞎扯的东西